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政大教授疑生理假遭濫用 專家盼修正制度護學權
校園
第1814期
政大教授疑生理假遭濫用 專家盼修正制度護學權
焦點
2025-10-03
【記者王翊丞報導】國立政治大學韓國語文學系兼任教師9月25日於臉書發表對於生理期濫用的看法,貼文提及「用生理假來蒙混」的不適當用詞。並強調有女同學一學期請八次生理假質疑請假遭濫用,引起學生強烈反彈,也讓生理假制度問題引發討論。 為促進性別平等各校皆設有生理假的制度保障同學權益。國立政治大學秘書處主任秘書曾守正說明:「《國立政治大學學生請假規則》明確規範生理假是正式承認的假別。不需要附上醫療證明文件,每次以一日為限。」因為生理期的不適,難以用制式的文件證明。但僅限制天數的請假模式,有部分人士擔憂會遭濫用。在照顧學生身心靈需求的同時,請假是否受生理期影響卻難以制度化評斷。國立政治大學廣告學系學生Nicole(化名)表示:「生理假就跟心理假一樣,有需要他的人就一定會有濫用他的人,因為請這個假本身不需要有證明的門檻限制」。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學生小晴(化名)也認為,生理假制度的使用雖然是各憑人心,但仍要為那些需要的人而存在。 依照目前制度,生理假為教育部函釋(註一)規範各校,並未納入性別平等教育法中,儘管各大專院校皆設有生理假的假別,實務上存在落差。根據性別平等學生倡議連線指出有學生反映生理假會被視作病假,請假可能會被扣分或影響成績。針對是否需明訂每月能請多少次生理假。性別平等學生倡議連線成員邵思宇回應:「我覺得最主要的是他不會有統一的規範,而且一個月只能請一天這樣的情況會很難涵蓋到實際上符合生理期需求的時間,所以我們希望可以把它調整成時數。」以課堂節數的標準為主,每學期的總生理假時數也能設定一定上限,希望制度能考慮學生們的需求做彈性調整。 註一:為協助下級機關執行法律,用公函的方式提出處理事務的依據,本身並無絕對強制力。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社群倡議專案經理劉信秀認為,生理假與病假接納程度仍存在差異,他說「每個人月經經驗差異是非常多樣的,可是當我們對於月經的理解很少,就會有人從淺薄的既定印象出發,產生生理假是否有其必要的想法。」他補充人們若無法同理生理期的狀態,就容易出現生理假是走後門和鑽漏洞的想法。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教授黃韻如也認為,這樣的偏見存在許多人心中,只是沒有像該名教授一樣表達出來。劉信秀表示目前的社會環境還存有月經迷思,間接造成請生理假需要勇氣,甚至讓女生覺得身體狀況不被認可。 「很多人認為請了生理假之後,就可以不用上這堂課,可是實際上,當你因為生理不適而必須要請假的時候,其實也犧牲了自身的受教權。」邵思宇說明,期望能透過學習單與補課的措施去補足課堂內容,也要依照學科的性質來去調整。在不影響受教權益同時,也可以減少生理假是為了逃避上課、濫用的汙名。此外將生理假正式納入性別平等教育法中也是重要的一環。他認為立法以建立各校一致規範,避免學生在請生理假時得考量教授眼光、同儕看法。
【社論】體育班尋求健全制度 突破迷思展現多元價值
校園
第1813期
【社論】體育班尋求健全制度 突破迷思展現多元價值
2025-09-26
運動部成立後,「體育班存廢問題」再次引發討論。1968 年,當時政府頒布〈發展全民體育、培養優秀運動人才實施方案〉,推廣體育運動,並培養優秀體育人才,因此成立「體育實驗班」,是為體育班的雛形。然而,半個世紀過去,體育班是否有存在的必要?現在體育班面臨的困境又為何?問題主要集中在課業、心理與生涯規劃三個層面,且體育班制度的問題不在於「是否廢除」,也不應廢除,而是尋找更多配套措施。 首先,在課業方面,媒體報導指出體育班一學期平均有一個月都是比賽時間,且不包括日常訓練與交通時間。 國中體育生多數時間被訓練及比賽佔據,早晨便開始訓練,回到課堂後,體力與專注力下降,學習效率自然受到影響。根據平面報導,尤其有些學校會設計與考前複習題目高度重疊或較簡單的試題,讓體育生較易通過考試。這樣的做法雖能讓成績及格,但這樣的「練習」真的有效嗎?是否影響長期學習狀況?但是實際大考成績卻不盡理想,2022年會考生中有18%體育生取得五科待加強(C)的成績,與全國學生相比多上三成。 其次,華人社會長久以來相信「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將學業成績與考試視為升學關鍵,而因體育生以比賽等為重心,導致體育生被貼上「不會讀書」、「不愛唸書」的標籤,削弱體育生的學習動機與信心。也間接影響,體育生常對自己學業的表現感到焦慮,進而失去對課業的興趣與信心,產生自我價值認同的負面影響。 此外,由於競技體育的淘汰機制,層級越高對能力的要求也越嚴苛,淘汰能力不足的學生,因此並非所有體育生都能走向職業道路。故體育班如何保障學生有順利進入職業的能力?反之,若學生未能如願進入職業,那麼體育班應給予哪些幫助?對於體育生未來的職涯發展,體育班應有更多配套措施,保障學生未來出路。 而在大學端,若學校招收體育班學生,應該幫助學生串連課程,校方可整合教授、教練與學校資源,讓體育生在課業上有更好的銜接,同時也能讓學生了解如何利用學校資源,並透過自主學習、同儕與學長姐的互助更快找回學習興趣與自信。 另外,大學校方也可提供跨領域學習與產業連結的機會,開設「運動攝影」、「運動心理學」或「運動行銷」等相關體育課程,培養體育生建立更多元的能力,也透過跨領域學習找到新方向。 對於體育生升上大學後,學習接納多元事物,強化自我學業、體育能力,提升自我價值,擁抱未來的模糊性,從失敗中學習,建立創意思考的自信,詢問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無論如何,勇於嘗試挑戰,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 體育班從來不是單純的「存」與「廢」,而是背後亞洲傳統教育中「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固化思想與配套措施的缺失。體育也兼顧人格、毅力、團隊合作與尊重對手等核心教育價值,若能有更多完善的配套措施,體育班將更完整地發揮教育價值,展現體育班不僅限於培養選手,「為國爭光」,更是教育多元化的實踐,以及社會重新認識體育價值的重要象徵。
入學不公備忘錄用字惹議 馬大新青年致歉判理性討論
國際
第1813期
入學不公備忘錄用字惹議 馬大新青年致歉判理性討論
2025-09-26
【記者顏貝恩報導】馬來亞大學(Universitiy of Malaya)(以下簡稱馬大)學生自治組織馬大新青年(University of Malaya Association of New Youth, UMANY)於12日赴馬來西亞高等教育部(以下簡稱高教部)提交針對大專入學不公的備忘錄,建議廢除大學預科班(Matrikulasi)(註一)制度。然而,「廢除」一詞引發社會爭議與誤解,16日更驚動警方介入調查。 註一:大學預科班是由馬來西亞國立大學設立,唯有修習5年中學課程,參與大馬教育文憑,考獲一定成績,畢業生才可以申請該大學特定的學士課程。 大學預科班在馬來西亞的大學錄取制度中,成績相對其他入學制度標準較低,因此當大學錄取名額公布後,大批學生反應遭遇不公的現象。12日,馬大新青年向高教部遞交「廢除預科班」的提案,掀起社會爭議。隨後,馬大新青年在社群平台Instagram發文澄清用詞不當,並向民眾致歉。針對制度改革建議,馬大新青年主席鄧詒澤呼籲社會應理性討論,他說明:「若制度欠缺透明,優秀學生即使成績優異,仍無法進入理想的大學與科系,恐會轉向私立大學或海外升學。」鄧詒澤認為,社會不應該被忽視學生對公平入學的聲音,否則國家未來發展將受到影響。 基於成績、科系錄取標準的綜合考量,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學生呂姿萱因此選擇就讀私立大學,他指出:「馬大新青年提倡公平教育制度本無不妥,但若廢除大學預科班,將可能剝奪許多學生的入學途徑,因此引發社會反彈。」呂姿萱認為,預科班雖有爭議,但其存在仍具必要性,不能輕率否定。曾女士(化名)表示,他透過預科班制度使子女得以進入大學。「在預科班的寄宿課程中,除了兼顧課業與課外活動,還需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曾女士說道,學生在預科班的訓練裡有所成長,但在申請大學的過程中仍遇到困境,擔心無法憑實力順利進入理想學府。 制度層面,曾女士呼籲大學錄取制度應該透明化,清楚公開規章,使真正優秀的學生能被發掘,而非引來外界質疑。對此,教育執行委員會委員江先生(化名)表示:「教育制度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會順應時代與社會的需求不斷檢討與調整。」江先生認為,唯有從多重背景出發,在各族群對話中尋求平衡,兼顧與保障各族群權益,馬來西亞的教育體系才能朝向更公正、包容的未來發展。
東華實施校門管制 機車證申請制度惹議
校園
第1813期
東華實施校門管制 機車證申請制度惹議
2025-09-26
【記者王翊丞報導】國立東華大學於3日起實施校園車輛管制政策,校方規定學生即便已取得駕照,仍須通過「交通安全宣講活動」與校內「道路安駕實作課程」兩項認證。政策施行後,車輛管制與領照制度間卻有空窗期,引起學生不滿。 針對機車證的雙重認證,國立東華大學副校長石忠山表示,因應2024年發生的新生重大車禍事故,本學期增加道路安全駕駛實作,藉此加強校園交通安全。國立東華大學化學系前學生曾國勛認為此政策過於複雜:「不能因為幾次交通事故,全部人就不能輕易取得機車證。」此外認證之一的宣導講座16日才開放報名,車輛管制卻早已實施,導致學生在取得車證前皆無法騎車自由進出。僅管校方陸續追加場次的開放,國立東華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學生小柚(化名)仍說,政策可能不夠完善,以資訊工程學系新生為例,一個場次的名額可能就被佔滿。從名額到時程安排都不符合學生的需求,他認為校方的政策安排還是要以學生角度出發。 除了講座量能不足,學生會認為過往與校方協調的車輛管制緩衝期遭取消,提前嚴格執行,機車出入受阻。石忠山則表示雙方資訊上有落差,「主要是去年開學初,校門口車輛管制設備維修後尚未驗收,讓學生誤以為設有緩衝期。」國立東華大學學生自治會長邱泓維對車輛管制產生的問題說明,影響的不只是新生,連初次領取機車證的大二、大三生也被車輛管制影響基本生活需求,像是打工與住宿。他認為車輛管制沒有辦法讓學生依照學校規則調整。 校方先前為因應學生出入,所提供的腳踏車與公眾運輸配套措施,邱泓維解釋,接駁車只有新生入住期間,腳踏車從借用制度到放置地點也沒有明確公告,衍生更多疑慮,對於空窗期的解決方案很不完善,是治標不治本的作法。對此石忠山說明,校方並未袖手旁觀,考量新生均有新生活動,因應迫切需要車輛進出校園之新生,均有派遣駐衛警,協助開啟門禁。3日起,也另於每日尖峰時段開啟汽機車管制柵欄,方便新生自由出入校園,不受影響。 針對機車證制度的合理性,臺灣警察專科學校交通管理科教授王銘亨認為,「其實是有必要的,因為地區的特性,國立東華大學要限制學生使用機車較為困難,但可以藉由宣教和安駕實作課程,教導新生熟悉學校週邊環境,進一步培養正確的安全駕駛技能。」至於車輛管制的疑慮,石忠山表示,後續將研擬改善措施並依學校行政作業流程提報車輛管理委員會審議,讓制度更完善。邱泓維說:「希望從法條上面來做到更完善的規劃,讓未來的東華新生甚至是一般同學不會受到這樣子的困擾。」學生會未來將提出門禁修正的草案,與校方有更實務的討論,避免車輛管制與領照制度間的空窗,再次成為爭議。
熱舞預賽新制度上路 大專選手迎多樣挑戰
體育
第1800期
熱舞預賽新制度上路 大專選手迎多樣挑戰
2024-11-22
【記者張傳儀新北報導】 音樂一下,場上選手自信出招,場邊選手熱情歡呼,113年全國大專校院熱舞大賽16日在輔仁大學中美堂舉行預賽,比賽分為排舞組、霹靂舞1對1男、女生組以及All style 3on3 battle 組,三個項目中各錄取八支隊伍晉級於23日舉行的決賽。 今年的預賽是首次進行實體比賽,以往都是以繳交影片的方式決定進入決賽名單,參與過三次競賽,來自醒吾科技大學表演藝術學系的沈承逸表示,今年看到大家能力都有所提升,「看的出來跳舞的人真的是越來越多了,跟之前比起來的話很欣慰,要有競爭才會有進步。」此次比賽也新增All style 3on3 battle組,由雙方隊伍各上場一分鐘,憑藉團隊默契並配合隨機出現的音樂,由評審決定表現較佳的隊伍優勝,最終進入決賽,來自臺北市立大學運動藝術學系的賴秉閎表示,平常與隊友謝皓恩、巫宗諺三人的舞風接近,過去常一同參與比賽,因為對彼此熟悉,在排練上可以更明確知道對方所想要的編排方式。對於這次比賽,他們覺得臨場感很重要,加上場地不小,所以很考驗選手的整齊度和力度的展現。 去年曾在排舞組拿下第二名,今年也晉級決賽的隊伍「你的初戀」是由來自崇右影藝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同學組成 ,團員蘇葳葳表示,此次比賽雖然是利用同樣的團名,但因為經歷過團員畢業而離開,所以對於團隊的組成感到徬徨,他說道:「以往都會是團長副團長一起去比賽,但是他們基本上是畢業的狀態,所以會由我們自己出來,我們有點不習慣,就是沒有帶頭的那個人。」另外因為排練的時間難配合,加上每個人的身體素質不同,對於強調整齊的排舞來說,要讓大家動作一致很困難。對於首次的實體預賽,他也發現比賽中更多的競爭對手,「自己心裡其實壓力蠻大的,因為他們畢竟更專業更厲害,然後就一直在想說怎樣才可以讓我們達到最好。」他也期許在一週後的決賽可以打破上次的名次,奪得冠軍的頭銜。 針對此次活動的安排及大專熱舞的推廣,大專體育總會副秘書長王建畯說明,今年霹靂舞也進入巴黎奧運的比賽項目,所以期望提供大專生舞台表現,也希望可以提升自我展現的機會,談及今年的比賽的特色,他表示今年也開放跨校組隊,可以增加校際間的交流,希望透過實體比賽及跨校組隊的方式可以讓大專生展現出不同的變化性,讓學生從比賽中吸收不同的經驗,啟發對熱舞不同的想法,也期許讓大專校院能夠多支持與推廣熱舞運動,並建構、啟發大眾對於熱舞的認同。
美擬廢大學「傳承偏好」弭平階級 學生疑政策作秀
國際
第1785期
美擬廢大學「傳承偏好」弭平階級 學生疑政策作秀
2023-11-15
【記者陳婕柔綜合報導】美國維吉尼亞州民主黨參議員蒂姆.凱恩(Tim Kaine)與印第安納州共和黨參議員托德.楊(Todd Young)於7日發起廢除《高等教育法》的大學「傳承偏好」(legacy preference)招生制度,禁止大學招生時,將申請學生與校友或捐款人的關係納入考量,擠壓其他優秀青年入學的機會。 由於美國很多私立貴族學校需要外界捐款,故優先錄取子女成校方與校友建立關係的重要因素。 圖/依萬提供美國國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介紹,「傳承偏好」招收制度在大學中已有近百年歷史,演變至今,政策已成為貴族學校招生的一項要素。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系副教授廖元豪補充,在美國最高法院裁定禁止依據種族制度招生後,廢除「傳承偏好」制度也引發民眾爭議,政府便聽取民眾意見,推動終止「傳承偏好」招收制度的法案。托德在提案中指出,傳統招生限制其他背景且具有才華的學生入學,期望法案給予美國青年向上流動的機會。 《富比士》雜誌指出,「傳承偏好」招收制度最早是由於擔心猶太人和亞洲學生數量佔據白人新教徒名額。 圖/取自Pexels紐約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學生茱莉亞.歐(Julia OU)認同大學實行「傳承偏好」招收制度,並表示「如果未來有錢我也會捐贈給學校以保障自己小孩就讀的機會。」他說明,由於美國教育階級差異很大,權貴家庭孩子從小就獲得許多學習資源,相比之下出身於中低收入戶且難以取得較好學習環境的學生本就會於大學招生時處於劣勢。哥倫比亞大學學生依萬.曾(Ivan Tseng)認為,儘管政府廢除「傳承偏好」招收制度,仍無法避免校方採取不透明的規定來招生,「政策是否廢除只是政府在作秀,因為學校還是可以在個人經歷、性格上等無法客觀評量的地方選擇性地為學生加分。」他也提出,因政府其實無法完整得知各校招生入學的運作方式,制度廢除還是無法保證學生公平競爭的機會。廖元豪解釋,在美國大學自治體制下,錄取學生標準是大學的權利,政府若禁止「傳承偏好」招收制度,恐有過度干預大學之嫌。他也強調,政府應把重點放在美國的基礎教育上,平衡各族群的教育機會、讓所有人在同個起跑線出發,才是真正為弱勢家庭學生考慮。
淡江排考制取消 期中考衝堂、座位不足
校園
第1785期
淡江排考制取消 期中考衝堂、座位不足
2023-11-15
【記者胡王子行綜合報導】淡江大學於112學年度取消行之有年的排考制度,改由授課教師自行安排試務。過往的排考制度施行方式為停課一週作為段考週,並由校方安排考場、時程、監考人員,所有考試皆於該週舉行。6至12日為取消制度後的首次期中週,卻因為師生不熟悉新制而導致考試期間產生衝堂、座位不足、作弊情況增加等情事。 過往校方段考時會編排學生座位,如今不再安排,學生反應教室過於擁擠,作弊情況浮現。 圖/李同學提供轉學至淡江歷史學系學生吳政純比較有無排考之差異,他認為在校方安排的排考制度下,兩堂考試中間會有緩衝時間,不必在下課十分鐘內趕去考試,且全校在段考週會有種考試的氛圍。而對於此變革,多數師生尚在適應中,淡江會計學系碩士班陳同學(化名)即表示:「大家已經習慣了考試有時程表可以查看,取消排考後可能就會有不方便的感受。」在排考制度下,學生會依照學校規定座號入座,如今則改由授課教授全權安排。淡江教育科技學系學生吳紫菲分享,自己在通識課考試時,並沒有規定座位與間隔。吳政純說:「教室容納70至100人,座位間隔非常近,我只要抬頭就能看到四周同學的答案了。」他也提到,學校交由教授處理試務後,有些教授改以投影幕投放題目,造成應試不便。淡江A教授(化名)坦言,廢除排考制度後,教師需自行監考並安排教室,但對教授大型班級或開設不同時間、同課程之教師而言,找尋合適的考場較不容易。他也推測,本次考試因座位過於擁擠,在監考不便的情況下可能助長作弊事件。 取消排考制度後,學生應試時間不一,不再有全校專注於考試的氛圍。 圖/吳紫菲提供除了作弊疑慮外,考試時程之安排也影響學生應試,淡江西班牙語文學系李同學(化名)表示,教授為了補足國慶連假授課時數,期中考改為四小時,與關乎其他考試內容的下一堂課衝堂,所幸解釋後獲得教授諒解。事實上,在過去制度下,也存有衝堂情形的發生。淡江教育科技學系B同學(化名)說道,以往如果發生衝堂問題,學校會安排衝堂考生集中在其他教室,學生可同時進行多科考試,如今缺少校方安排,考試衝堂的學生在新政策下難尋解方。因此,他建議校方可以舉行座談會,當面了解學生的需求與想法。 A教授透露校方採取漸進式取消排考,可以理解取消排考為順應多數學校趨勢,校方可利用本次經驗多加與學生溝通。 圖/吳紫菲提供淡江學生會回應,政策實行前,校方與學生的溝通僅限於課程委員會議與校務會議後之報告,並無額外蒐集學生意見。「雖然目前無直接收到學生投訴,但學生會計畫在期中考後展開相關調查,提供對策與方法予校方做出改善。」淡江秘書長劉艾華則表示,校方自去年七月便著手推廣政策,也舉辦兩場工作坊,邀請學生會及議會代表參與,蒐集問題後放置校網以供查詢。「推動期中、期末評量回歸老師自主安排,能使同學享有更多元的方式評比學習成效,對於未盡完善之處,也將規劃相關單位加強宣導。」
藝術不設限! 西班牙禁品博物館打破創作審查
國際
第1784期
藝術不設限! 西班牙禁品博物館打破創作審查
2023-11-02
【記者蔡愷恆綜合報導】「世界承諾我們自由的神話,但我們從未獲得它。藝術始終與審查機制並行。」加泰隆尼亞國際大學(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of Catalonia, UIC Barcelona)學生弗拉迪斯拉夫.斯魯茨基(Vladislav Sludskiy)分享他在參觀藝術禁品博物館(Museu de l’Art Prohibit, Museum of Forbidden Art)後的感想。博物館於10月26日在西班牙巴塞隆納開張,為全世界第一個以「禁物」藝術品為主題展品的博物館,開館首週末吸引超過2000人造訪。 美國攝影師安德烈斯.塞拉諾作品〈尿浸基督〉已發布超過數十載,期間因宗教爭議引起美國文化界與基督宗教社群反彈。 圖/藝術禁品博物館提供加泰隆尼亞籍記者兼收藏家塔喬.本尼特(Tatxo Benet)於五年前開始籌備藝術禁品博物館的開展計畫。他一共蒐集200件以上遭到各國政府或社會禁止的作品,其中42件作品在開館期間展出。展品多是因為宗教限制、政治審查、社會抗議或是創作者的爭議性身份而無法公開展示。 中國藝術家艾未未以創作與言論自由之名向樂高購買積木,樂高公司則反對將積木使用於任何政治表達。 圖/藝術禁品博物館提供藝術禁品博物館方期望,透過展示並保存一些無法公開的藝術品,可以讓那些藝術品用自己的方式呼吸、存在。博物館公關經理莉迪亞.佩內洛(Lídia Penelo)強調,「藝術品經審查後,背後的含義已經不止於表面的視覺呈現,後續被眾人爭論與審視的內容也成為作品的重心與價值。」生長於嚴格審查機制國家的哈薩克藝術家柔亞.法爾科娃(Zoya Falkova)解釋,藝術在社會的作用是提出對社會制度的質疑,並期望人民因此付諸實際行動改變社會。他因此認為,藝術創作不該被審查機制限縮,社會也不應設置審查制度控制藝術,因為「文化不需要被統治。」 法爾科娃的作品〈Evermust〉帶有強烈女性主義思想,最初在吉爾吉斯展出,最終遭到抗議而撤下。 圖/法爾科娃提供「展覽內容引人入勝!」斯魯茨基興奮地說。他觀察,即使是在強調能自由創作的歐洲,只要仔細從道德觀、法律、文化等層面分析,便能發現大部分的藝術創作都還是被限制。觀展民眾可可・夏多(Coco Chateau)坦言,他原先擔憂展品會突破他的道德底線,但觀展後的他直呼:「完全相反!展品不僅充實了我對於藝術品的了解,更讓我感受到民主的重要性。」對於藝術禁品博物館的未來規劃,佩內洛希望博物館能發展成審查制度的研究中心。他指出,藝術禁品博物館的目的是推動大學生反思與產生批判性思考,目前館方更針對大學生規劃與藝術自由相關的活動。夏多表示,目前僅能在西班牙觀賞作品稍顯可惜,他期盼館方能夠舉辦巡迴展覽,讓藝術觸及世界的各個角落。 藝術品是複製鑲嵌於奧斯維辛集中營入口的標語:「勞動帶來自由。」博物館想透過此雕塑呈現集中營與該政治環境帶給個人的威脅。 圖/藝術禁品博物館提供
拔尖計畫納部落耆老教學 師生盼完善制度永續族語
校園
第1784期
拔尖計畫納部落耆老教學 師生盼完善制度永續族語
焦點
2023-11-02
《112學年度原住民族語言師資拔尖計畫》核定九族共53組師徒,期待弭平現今的族語斷層危機。圖為台東縣土坂部落為排灣族部落。 圖/cemelesay lja paculilj提供【記者林詩祐綜合報導】中華民國原住民族委員會(以下簡稱原民會)10月24日核定《112學年度原住民族語言師資拔尖計畫》,透過一對一師徒制,並首次引入部落耆老作為教師,期待各校在既有的原住民族語師培教育資源上,培育更多族語專業人才。然而針對計畫細節與原住民族語教師的資格,卻引來正反論述。2017年台灣通過《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使原住民族語教師專職化,然而師資不足與年齡斷層,讓原族民族語的推廣受到限制。原民會推動《112學年度原住民族語言師資拔尖計畫》(以下簡稱拔尖計畫),主要針對五所重點大學,分別為國立政治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臺東大學、臺北市立大學和國立屏東大學,致力將入選學生重點栽培,並在四年內培育100名具教師證之正式族語師資,以改善目前族語師資多採用教學支援人員的現況。環境是學習語言重要的要素之一,政大民族學系二年級學生cemelesay lja paculilj表示,同學們程度不一,難以有效練習對話,「身邊很少有人能夠一起交流族語,即使是同學,大家的族語能力也很有限。」此外,他提到大學目前的教材都是屬於教導文法類型的書籍,無法有效提升口說訓練。因此,他期待藉拔尖計畫中與部落耆老的一對一教學,並進入部落自然習得生活化族語。 政大民族學系二年級學生cemelesay lja paculilj認為都市原住民可能對於部落沒有認同感,導致學習族語意願不高。 圖/cemelesay lja paculilj提供政大負責拔尖計畫的民族學系副教授王雅萍指出,部落耆老教學的設計,同時達到搶救族語的目標,教學對話的過程,學生不只理解部落文化,也深入認識到部落的傳統知識體系,得以將即將失傳的部落文化寫入書籍,永續流傳後世。然而,仍有學生提出此計畫待改善處。清大語言研究與教學研究所學生Mumu Panay表示,拔尖計畫的學習時數對學生課業負擔重。參與學生除需顧及本科專業外,每週還要與配對的原住民族語老師上二到三次課。東大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學生Rolla Moggi也說,上課時間與進部落學習的時間相衝,因此學生為了完成課程,可能延後畢業。對於拔尖計畫長時間的學習時數,王雅萍則認為,精通語言需要不斷地刺激,因此透過每週不間斷地學習,才能夠讓族語有顯著的進步。除了拔尖計畫本身的問題外,Mumu Panay認為師資的缺乏、學生學習態度以及社會的期待都是影響族語學習的因素,進而牽動整個計畫的推行。Rolla Moggi則認為目前政府訂定成為族語教師的門檻太高,應降低考試難度,讓學生不會畏懼學習族語,同時培養更多族語老師。他也呼籲,面對原住民族語推廣與傳承,政府應更注意原住民族群對自身身份認同與施行的可能性,適時調整內容,才能將族語永續的存於台灣。 《112學年度原住民族語言師資拔尖計畫》讓參與學生進入部落,學習族語與文化。圖為臺東縣土坂部落青年自行成立的歌謠傳唱小團體。 圖/cemelesay lja paculilj提供
國民法官制度元旦上路 法官攜手人民參與審判
生活
影音
第1775期
國民法官制度元旦上路 法官攜手人民參與審判
2022-12-15
【記者鄧芯怡、賴羿安綜合報導】「國民法官制度」即將上路,從明年開始,你將有可能與法官一同在法庭內,審理重大刑事案件。國民法官能夠參與最輕十年以上刑事重罪的審判,在審判過程中,將由3位職業法官、6位國民法官一同審理。司法院希望藉此提升司法透明度,也期望做出更公正的審判。「經由國民法官跟法官判出來的,我覺得還是比較公開公正一點,因為法官不再是他們自己在審判。」被遴選參與國民法官模擬法庭的陳淑玲表示。國民法官又是如何產生的呢?國民法官將以隨機抽選的方式,挑選符合條件的民眾加入審判。國民法官必須是年滿23歲,在法院管轄區居住4個月以上的民眾。此外,被選上者也不能具有法律專業背景,且必須有高中職以上的學歷。國民法官也不可在法律、政治、軍事、警察這四個領域服務,並被法院認定能公正審判的民眾。有部分人擔心國民法官是否可以勝任重要的審判角色,他們沒有接受體制上的審判訓練,可能容易受到職業法官的言論而影響決策,或是感情用事,都有可能影響審理過程的公正性。「法官也必須要維持符合證據裁判且公平審判的程序,他一定會適切地去領導案件進行。」司法院刑事廳調辦事法官陳思帆說道。國民法官新制的實施,引發的不只是對於審判程序的爭議,更影響整個司法體系,其中包含了律師接案的意願。曾經參與模擬法庭的律師陳宇安說:「你問我以後要不要接國民法官的案件,我一定跟你說不要,因為太累了!」他表示國民法官案件需耗費連續好幾日審判,因而無法處理其他案件,且在準備的過程要額外花費心力做簡報解釋等,這些都降低律師接案的意願,甚至未來可能只有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願意處理,造成司法體系的負擔。國民法官即將上路,其存在的爭議讓許多人感到不安。因此司法院透過影片、漫畫等方式宣導,也舉辦國民法官特展與多次模擬法庭,幫助民眾更了解身為國民法官的權利義務。「我希望就是模擬法庭能夠更容易普及,應該被納入我們更正規的教育課程裡面。」法律白話文運動營運長徐書磊說道。另外,他也認為人民或是有機會當國民法官的人可以花一點時間了解「國民法官法」的規範,減少收到擔任國民法官的通知時可能浮現的擔憂。對於國民法官制度,各界秉持不同看法。不過新制度能拉近社會大眾和司法審判的距離,也讓法官得以和國民溝通,避免和民眾的想法脫節,期盼國民法官制度成為人民與司法之間的橋樑。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