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文大視天氣調整候車點 學生盼公告更及時
2024-11-15
校園
服務中心搬遷惹議 中興住宿生控權益受損
2024-11-15
國際
美大學校園推投票政策 盼提升青年政治參與度
焦點
2024-11-15
國際
馬大服儀指南多次惹議 學生呼籲校方修改多次穿衣規定
2024-11-15
國際
伊朗女大生脫衣抗議 頭巾令再引衝突
2024-11-15
校園
中教大成立邵族知識研究中心 推全民理解原民文化
焦點
2024-11-15
影音
秋鬥遭警方舉牌警告 再掀《集遊法》爭議
2024-11-15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藝文
第1660期
《失語者》創作展 勾勒內心世界呢喃
2017-10-12
【記者阮怡婷新北報導】掛牆的平面圖像中,冷暖色彩抑制,顏料線條相互纏繞。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學生簡莉芸,首開個人創作展《失語者》,開幕當天她就於臉書(Facebook)上表示:「我的布展真的很崎嶇。」個展籌備歷時半年,在無任何經驗條件下,她主動找上經驗豐富的策展人孫菊君,請求對方幫助她策劃一場關於「突破自我」的創作展。但從紙上創作,到空間內展品陳列,整場展覽幾乎由簡莉芸一手包辦。孫菊君表示她僅提供場地而已,「這是一場藝術家自立自主的展覽。」 〈失語者系列一〉策展人孫菊君認為簡莉芸對抑制色感敏銳,作品多是對線性空間的呈述。圖/阮怡婷攝「失語者並非無法與人溝通,像是以一種自己的語言,或說或唱,且快且慢地道來,對世界、對自己的呢喃。」不擅言語表達的簡莉芸,在隨身攜帶的繪畫本上寫著這句話,她說自己寫日記的方式是繪圖,而《失語者》可說是日記的延伸。因此籌備期間的她,日常生活裡布滿畫布,投入到每三天就可以完成一幅畫。 簡莉芸隨身攜帶的繪本內,寫著對「失語者」的詮釋,並充滿代針筆的線條繪畫。圖/阮怡婷攝在三個不同系列的畫作中,卻能看出同一種線性纏繞的筆法。〈風景畫〉裡,簡莉芸使用日記中常見的代針筆再加上毛筆,勾勒出細微的植物紋理;〈花花世界〉內,她則使用壓克力顏料,畫出冷暖色相襯的線條,藉此堆疊出花叢林的景象;最後的核心作品〈失語者〉,簡莉芸表示此系列創作最快,「就是不多加思索地創作。」她將平常難以言明的煩惱,透過繪畫過程抒發殆盡,也因此順利描繪出自由卻又糾纏的線性空間。「畫裡有很多東西要表達,表達得抽象卻很特別。」北藝大美術學系的學生郭昱琪說,從畫裡她感受到簡莉芸獨特的、沒談過的內心世界。「她畫中的線條非常吸引我,那品質不是大學生能做到的。」本身既策展也從事藝術教育的孫菊君稱讚道。然有著深厚藝術底子的她,也不諱言表示這場展覽規畫還不及格,過程中的挫敗會是簡莉芸很好的學習經驗。 〈花花世界系列〉除了壓克力顏料的揮灑外,也加上代針筆細細描摩出的線條。圖/阮怡婷攝布展期間,簡莉芸在學校與展場間來回奔波,每趟車程得花費近四小時。她說:「我把這展覽當作是觀看自己的途徑吧,最主要是想知道目前為止,我可以做到什麼程度。」她認為《失語者》結束後,能為長期的圖像創作暫時畫下句點,也助長她邁向新階段的勇氣。回歸校園後,她想往立體、影像領域探索,帶著藝術創作的衝動,尋找新的語言。
藝文
第1603期
梳理台灣錄像藝術史 關美館重現大師作品
焦點
2015-10-08
陳正才《融化的愛》。 圖/關渡美術館提供 【記者鄭晏欣台北報導】《啟視錄:臺灣錄像藝術創世紀》展覽於2日在台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開幕。共17位藝術家參與,重現他們在西元1983年至1999年16年間的錄像作品。策展人孫松榮說:「錄像藝術是沒有辦法被定義的影像。」其不受制商業,也不僅是說故事,「它創造了藝術家對這個世界和生活中的某種想像。」孫松榮表示,錄像藝術是一種原創、實驗性的影像創作,可以顛覆、刺激人們原有的想法,看見創作的可能性。參展藝術家陳正才在1996年的錄像作品《融化的愛》,從媒材、工具層面來探討錄像創作的可能性。他以一整片真實的「冰塊」當作布幕,並在冰上投影著一名女子正進行舔食動作的嘴部特寫,使錄像和媒材結合成融化的意象,直白地探討女性身體與情愛的想像。錄像藝術可簡單分為四大類,第一類是「單頻錄像」,如早期的類比電視,即拍即可播放;第二類是「錄像雕塑」,運用電視機等錄像設備擺置出獨特的形體;第三類是「錄像裝置」,結合錄像與不同的媒材所設計出的裝置藝術;最後是「行為藝術」,其將表演透過錄像進行記錄、剪輯。台灣第一位開始使用錄像藝術的先驅是參展藝術家郭挹芬。1982年她到日本求學,開始了她與錄像藝術的第一次接觸。郭挹芬表示,錄像設備是當時最新的科技媒體,「我們在台灣時完全沒有看過,真的很震驚!」學繪畫、雕塑出身的她也強調,「你完全就要成為一張白紙,一定要把以前自己認為自己很拿手的包袱忘掉,無條件的去吸收新的媒體、材料和觀念。隔年,在教授的建議下,她決定以錄像裝置作為研究所入學測試的主題,運用電視機播放錄像,搭配上樹葉、枯枝等媒材,完成了《角落》、《宴席》與《大寂之音》三件作品,同時開啟了台灣錄像藝術的起始點。 郭挹芬《角落》。 圖/鄭晏欣攝到了1980年代中後期,台灣社會經歷戒嚴到解嚴,錄像藝術作品開始朝向多元發展,諸如自我探索、虛實的穿透以及對社會、政治的批判。參展藝術家陳正才的作品《籠》,他將電視機放入封閉的雞籠中,似乎批判著當時的電視台仍受政府控制,人民無從選擇,猶如被限制在籠子之中。電視機裡播放著天線收到的新聞畫面。他表示,他刻意將影像的訊號調弱,和雜訊穿插,「那個訊號內容就是對該時代媒體環境的一個指涉。」 陳正才《籠》。 圖/鄭晏欣攝孫松榮表示,在過去,電影和攝影需經沖洗、繪畫需長時間的繪製,唯獨「錄像」是最即時的媒介,可立刻拍攝、立刻放映。而這樣的即時性卻也有其危險之處,「雖然錄像很即時,但它也可以很快地去控制我們的思想。」諸如過去受政府控管的電視台、政黨等。於是這些藝術家「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同樣運用錄像的即時播放性來創作作品,進行批判。他表示,錄像未必只是一個實驗性媒材,它也可以是用來衝撞社會、媒體的材料。 策展人孫松榮於開幕式講述舉辦此展的理念。 圖/鄭晏欣攝錄像藝術為台灣當代藝術中重要的一環,而其發展過程卻未受深刻認識,孫松榮表示,希望能藉由此展梳理台灣錄像藝術的發展脈絡,給予錄像藝術一種新的歷史觀點,並檢視台灣過去曾創作過的錄像藝術,提供現在的台灣藝術家一種銜接可能性。北藝大藝術跨域研究所學生許鈞宜說:「整個展覽給我一種像是系譜學式調查的感覺。」不同於以往書上看見的西洋錄像藝術,而是屬於台灣自己的錄像編年史。
第1601期
《備忘》社會議題 孤挺花喻同志族群
2015-06-11
黃孟雯在櫃子中栽種孤挺花,以影像記錄開花過程,象徵在不友善環境下仍勇敢做自己的同志。 圖╱黃孟雯提供【記者高中屏新北報導】《仙渡莊計畫室內展─備忘‧視而不見》5月30日於淡水區學府路24號展出。策展人、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領域所學生孫以臻表示,他們有感仙渡莊旅舍隨著關渡火車站的拆除,變成城市的邊緣地區,漸漸被淡忘,就像許多社會現象因新事件失去大眾關注。於是27位來自北藝大各系所的學生,以「備忘」為副題進行創作,期望藉由作品重現被遺忘的議題。藝術跨領域所學生黃孟雯在櫃子中栽種孤挺花,並以影像記錄發芽至開花的過程,完成錄像作品〈「從前從前……」之生之慾〉。她表示,櫃子中沒有陽光,且空間密閉,不適合植物生長,但孤挺花仍然能夠發芽,甚至開出美麗的花朵。黃孟雯以花朵象徵同志族群,比喻就算環境不友善,同志朋友仍勇敢做自己,並發展美麗的愛情,「就像孤挺花,雖然孤單,但仍然挺立著。」黃孟雯表示,她長期關注多元成家的議題,雖然現在同志運動很常見,但人們卻忽略了社會觀念改變的過程。她親身訪問許多7、80歲的同志朋友,了解在民風保守的年代,這些長輩如何追求感情。曾有老奶奶向她分享,現代網路發達,無時無刻都能和情人連絡,但以前若要見面,必須在幾個禮拜前先寄信,加上時代禁忌和社會倫理的壓迫,同性之愛限制更多,扼殺許多人的愛情。黃孟雯對這些生命經驗很有感觸,因此創作此作品紀念。藝術跨領域所學生李政曄拍攝生活中的動物雕像與圍牆上的風景圖,將黑白照片拼湊成錄像作品〈SENDO-TOPIA〉。圖片之間穿插「我在樹葉後窺伺著你」、「看著我,快樂的看著我」字句,像是雕像在對觀眾說話。李政曄表示,都市中,沒有生命的雕像替代生物,就像是生活中虛構的事物取代了真實。他感嘆,社會事件透過媒體報導,卻變成另外一種虛假的樣貌,最後人們都漸漸失去分辨的能力。美術創作所學生謝華玥的錄像作品〈來來〉投影在天花板上,觀眾一抬頭便能看到一條車水馬龍的快速道路,還有一支大手不斷來回撥動路上的車輛。謝華玥表示,影像中的手試圖要操弄馬路上的交通工具,但實際上不會產生任何影響,她以此象徵社會中的百姓,再怎麼努力也卻始終無法影響社會上層人們的決策,就像她在影像中的大手,「我的動作是主動的,但我卻無力介入。」孫以臻表示,團隊此次租借淡水巷弄間的民宅,並重新裝潢,打造成展覽場域,他們期待和更多人分享創作理念,希望藝術能更接近民眾,「藝術要處理社會正在發生的事情,而不只是畫一幅美麗的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