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複合媒材描摹回憶場域 謝志康試圖探尋「家」的意義
藝文
第1795期
複合媒材描摹回憶場域 謝志康試圖探尋「家」的意義
2024-10-04
【記者邱雅郁台北報導】 「對我而言,『家』承載著表達自我、保存記憶及提供庇護的功能。」出生於馬來西亞的謝志康,今年畢業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系碩士班。9月28日起於金車文藝中心台灣南京館舉辦個展《家-物》。謝志康過往以社會寫實風格為主題,疫情後使他開始思考「家」的意義,藉由展現自己、空間與物件三者的關係,勾勒出他的生活碎片。 謝志康兒時家人工作忙碌,與他們相處的時間很少,而在離開家後,獨自居住的生活,讓他感覺更像是自己與空間相處。因此他的作品多以對「空間」的描繪作為創作主題。與展覽同名的作品〈家-物〉是謝志康首次採用現成物創作,以母親從馬來西亞寄來台灣的感冒藥為媒材,在等比例放大的藥盒平面圖上繪出印象中馬來西亞的家中格局。疫情至今,未曾回家的謝志康以象徵母親關愛的藥盒,呈現他與家人之間的聯繫。 身為留學生,在外租屋使謝志康經常需要搬家,「遊牧式生活」是他在台灣留學的寫照。疫情這段時期凸顯空間與他的連結,促使他重新思考「家」的定義。他說:「只要有我存在的地方,那裡就是家。」在作品〈家與家〉中,畫面左右兩方分別代表馬來西亞的家與台灣的家,左方拼貼畫布,將地板延伸出畫框外凸顯家的碩大,缺少生活物件的空間代表在家中的壓抑。位於中間、佈滿各式家具的窄小房間則是謝志康在台灣的家。他回憶起小時候,父母親很嚴格也相當忙碌,家人希望他讀書而他卻只想要畫畫,使他感受到在馬來西亞無法創作的不自由。作品利用空間大小、陳設多寡的對比,傳達出儘管馬來西亞的家再大,他卻是受約束的,而台灣的家雖小,他卻在其中感到自由與愉悅。同樣在外租屋的觀眾綠豆(化名)說:「遊牧式生活讓我產生強烈的共鳴。」 對謝志康而言,所有物件都是富生命力的,超現實的強烈色彩是他表現鮮活物件的方式。雖然謝志康的畫作缺乏人物,但他認為透過物件便足以描述所有者的特質與生活痕跡,使觀者能感受到人的存在。作品〈那時候〉便以12張圖代表一年12個月,重覆著同樣的空間,卻包裹上不同鮮豔色彩。謝志康回憶起,畫中吧台是小時候因成績不好被爸爸訓斥的地方,吧台上頭的書籍,則象徵爸爸與學業。右下角不同顏色的色鉛筆隱喻著想畫畫的他。他試著透過繽紛的色彩將回憶包裹起來,以保鮮膜拓印降低深色吧台在畫中的存在度,卻沒想到在完成後代表著童年陰影的吧台卻仍突出,彷彿回憶永遠是他的一部分。 從學生時期到進社會工作,隨著心境的轉變,謝志康表示,未來將會繼續以「家」為主題,「前期作品較注重感性,現在的我會先揉合理性去構圖後才創作。」金車文藝中心策展企劃李思廷說:「謝志康的觀察敏銳、心思細膩,透過不同階段的融合與轉換,期待看到他以後的作品。」謝志康更提到未來將嘗試申請駐村計畫,體驗不同形式的「家」。
鄒佳哲藉繪畫表現情感 《身體・場域》揭社會扭曲
藝文
第1757期
鄒佳哲藉繪畫表現情感 《身體・場域》揭社會扭曲
2021-11-17
【記者吳姿芳台北報導】船上的愚人們緊盯薄餅、互不相讓,而四周的槍口對準他們並給予壓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博士生鄒佳哲舉辦個展《身體・場域》,透過粉彩與油畫作品,傳達他從生活中觀察得出的感悟。展覽於6日起在國父紀念館德明藝廊展出。 《身體・場域 》分為三大主題,為「靈魂」、「宇宙」、「他者」,創作者鄒佳哲認為身為藝術家的價值,就是將語言無法述說的情感表現出來,和哲學一樣,追求存在的真理。 圖 / 鄒佳哲提供船隻外圍的人全身赤裸排列成圈,槍口指著船上的人們,他們渴望地看向薄餅,其餘的人則在水中載浮載沉。鄒佳哲說明,〈愚人船〉這幅畫受中世紀畫家耶羅尼米斯.波希(Hieronymus Bosch)啟發,他取材自聖經的故事,比喻現代人為追求社會規範而否定自我、隨波逐流,如同古代愚人困在制度的框架中。他說明,畫中人物形象源於自己的長相,藉此將自己投射進作品中,他說 :「這些人不是別人,就是我們自己。」觀展民眾張瑋珊說 :「這幅畫讓我想到塔羅牌裡的愚人,盲目跟從社會。」 〈愚人船〉起源於聖經的故事,古代沒有精神病院,因此擁有瘋狂思想的人會被送往船上,推向大海,隨波漂流,而這些人也不曉得未來的命運會是如何。圖 / 鄒佳哲提供一滴眼淚從孩童眼睛流出,停留在他充滿笑意的臉龐。作品〈VISAGE〉靈感源於敘利亞難民的黑白照片,鄒佳哲說 :「我感受到他的靈魂在召喚我,我像是天選之人,透過畫筆說出他的故事。」觀展民眾林珏說 :「小孩的笑容很純真,可是眼睛透露了悲傷。」,而張瑋珊也說 :「這幅畫黑白之中帶有彩色的感覺,尤其是他的眼睛,代表他的眼中還是有一點希望的。」 創作者鄒佳哲看見敘利亞難民的臉龐時,內心受到強烈震撼,他認為他看見的不僅是眼睛和鼻子,而是受苦的臉龐背後隱含的意義,因此畫下〈VISAGE〉此作品。 圖 / 鄒佳哲提供鄒佳哲使用粉彩創作,即使粉彩為乾性顏料,但他希望能用粉彩呈現水彩的流動性,因此他自行研磨礦石粉末,再使用酒精溶解,增加滴流感,他說 :「流動性具有詩意的美感。」他也顛覆傳統粉彩單純的作畫方式,他先鋪上對比色,藉由顏色堆疊產生厚度,再利用刮板、滴流的痕跡做出立體感,他說 :「多層基底能表現立碑式的臉龐,每個人都能拓印它,再深深地落在心裡。」鄒佳哲補充,藝術家繪畫不是情感在表現,而是表現情感,相較於畫下美麗的一面,他更希望作品能將內在情緒與畫面結合,讓觀眾直接用身體感受,再和自己的經歷融合,他說 :「我希望能在真實世界之外,用知覺體認人存在的意義,回應荒謬多變的社會價值,再以身體呼應,也意味著回歸藝術本源。」
揮別2020 《巢》成接納負能量場域
藝文
第1742期
揮別2020 《巢》成接納負能量場域
焦點
2020-12-30
【記者陳嘉怡台北報導】靛青色與黃綠色的光線,幻化成碎裂的幾何圖形,宛若萬花筒般,映射於壓克力裝置牆。「煙花宇宙」團隊於民國109年12月19日起在「新樂園藝術空間 SLY art space」舉辦獨立影音計畫展《巢》,透過沉浸式投影場域循環展示影像作品,試圖創造情感流動的景象,提出感知自身情緒的重要性。109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眾人的生活節奏,更使藝術創作者陷入嚴峻的考驗。「今年是我們第一次驚覺,原來有一天我們可能會失去舞台。」團隊成員、計畫主持人周玥表示,疫情導致人們的焦慮與不安感攀升,卻無處抒發。因此,煙花宇宙團隊打造能承接負面能量的環境,讓觀眾得以在此暫時放下對未來的焦慮,迎接新的一年。 投影畫面不僅會出現在裝置上,透過四周牆面與地板的反射,將整個空間塑造成沉浸式環境。 圖/煙花宇宙提供展場以「巢」為意象,煙花宇宙團隊將一片片的透明壓克力版,平行或垂直交錯排列,構築出宛如巢穴的沉浸式場域。壓克力板將色彩斑斕的投影畫面反覆交疊,形成全新的樣貌,抑或分割成碎片狀圖形,散落於空間的每個角落。藉由影像不斷重組及解構的過程,呈現情緒與記憶流動的形象。策展團隊成員蔡寧補充,巢的形狀也表達安定的狀態,如同鳥類利用樹枝拼湊的家,使觀眾得以在空間中覓得安全感。 交互排列的透明壓克力版將投影畫面重新分割與解構成細小的圖形,製造彷彿夢境般碎裂的情景。 圖/陳嘉怡攝觀眾逆光穿梭於影像之間,投影與人體虛實交錯,彷彿他們也是展覽的一部分。團隊成員、實踐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生葉長奇解釋,展覽分別演繹三個不同的情緒階段,透過強烈的色彩與線條製造壓迫感,建構出自我不斷接收外在壓力的場景;黑白畫面一閃一滅,則呈現情緒潰堤時,人會感覺到自身從現實中抽離的狀態;最後,影像色調回歸柔和,象徵大眾選擇坦然面對負面情緒,感官從緊迫到放鬆,尋回失去的安定感。 團隊成員希望打造可重複利用的媒體裝置,因此展間中的壓克力板均可被拆解回元件狀態,以利下次使用。 圖/陳嘉怡攝展覽中的音像設計皆忠實反映創作者的經歷與感受。周玥回憶,他有天突然在路上恐慌症發作,才發現自己從未坦然面對家人離世的負面情緒。他認為,現代人為迎合生活環境,不敢承認或正視內在的不舒服,導致無法從負面情緒中釋懷。他說:「有時候承認自己的難過很重要。」 展覽空間融合音樂與影像設計,使觀眾從視覺與聽覺的感官體驗中,覓得沉澱心情的效果。 圖/陳嘉怡攝絢爛奪目的光影照耀整面黑牆與壓克力裝置,為空間注入一股溫暖能量。觀展民眾林昇融表示,隨著影像與音樂的流轉,煩躁的心情亦逐漸回歸沉靜。此外,團隊不僅希望打造沉澱心情的空間,也盼望觀眾直接與影像對話。因此,他們將於閉幕展舉辦「負能量大會」,邀請觀眾寫下代表今年心情的文字,並將筆跡投射在壓克力裝置上,藉由影像抒解憂鬱與憤怒。周玥提及,希望觀眾透過宣洩負能量的方式,結束這不尋常的一年,並從中獲得能量,「願我們在風浪中仍能找回平靜。」
剖析繪畫元素 莊大緯探討油彩特性
藝文
第1719期
剖析繪畫元素 莊大緯探討油彩特性
2019-12-25
【記者吳曼嘉台北報導】男子坐在椅子上,他頭髮上的油彩似乎未乾,在畫面上營造出油亮的效果。就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西畫組的莊大緯,21日起在臺師大德群畫廊D廳舉辦個展《場域》,他剖析繪畫中油彩的肌理、筆觸和色彩,探討油彩在不同畫作中,相較於其他元素的重要性。 民眾正在欣賞〈工作室〉,此圖跳脫現實光線,呈現偏藍的色調,表現油彩特殊的肌理質感。 圖/吳曼嘉攝莊大緯偶然看到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所著《藝術的法則:文學場域的生成與結構》提到的「場域」概念,布赫迪厄認為當代社會由不同場域組成,而場域中的個體握有不同資源,具有階級差距。莊大緯說:「我覺得畫布裡的各種位階關係,跟布赫迪厄所提的場域概念相通。」他認為,畫作中油彩的位階關係,可對應到社會存在的權力關係,因此,他在此次展覽便以「場域」為理念討論畫作。其中,莊大緯著重探討「油彩」此種媒材,他發現不同時代的藝術家都會使用油彩創作,他說:「不管是印象派,或是巴洛克風格的繪畫,都展現油彩不同的位階關係。」他進一步解釋,畫家繪畫時的感受和畫布的材質,都會影響油彩呈現乾、濕、厚、薄的肌理質感,他關心油彩更多元的可能性,使油彩獨具的肌理質感得以展現。 莊大緯正與看展民眾介紹他的作品,並闡述畫布中「場域」的概念。 圖/吳曼嘉攝展覽中並非每件作品皆著重在油彩元素,例如作品〈彼時〉運用透視法描述空間,油彩的肌理質感反而不是重點。而作品〈工作室〉整體呈現偏藍色調,並非現實生活可見的景象,油彩的肌理質感在此作品則成為畫面主要元素,為最高位階,透視法或寫實效果不再是畫面重心。看展民眾尤鈴雅因莊大緯的畫作,改變對油畫的認知,尤鈴雅說:「以前只會注意畫框裡的敘事,現在才知道原來油彩的筆觸也是繪畫中很重要的部分。」 〈靜物圖組〉可以置換其中的作品,讓畫面產生新的可能,如場域概念所提,力量關係會不斷更新變化。 圖/吳曼嘉攝除了油彩的位階關係,莊大緯也嘗試調整畫布懸掛位置,讓觀者的目光隨畫框移動。例如他將五幅畫作組成的作品〈工作室圖組〉中最左側的畫布往上移,以符合觀者站立時平視的角度,而最右側以女孩為主體的畫布位置則偏下方,試圖形塑觀者從上往下觀看女孩的視角。臺師大美術學系博士班美學、媒體藝術與藝術史組學生劉佳宜提到,平常自己在掛靜物畫時,不會注意到畫框高度,只會欣賞畫框裡的構圖,莊大緯的作品則點出觀看畫作角度的問題。 〈工作室圖組〉配合觀者視點,調整畫布的高度,讓畫面形成多視點的特別空間感。 圖/吳曼嘉攝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