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之妖夭》顛覆妖怪印象 劉雅鈞以多元媒材展生活觀察
【記者林庭如彰化報導】白牆上,暗紅棕色的妖怪躲在木椅後方匍匐爬行,彷彿在邀請民眾一同找出牠們的存在。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學生劉雅鈞於1/2 room 舉辦首次個展《逃之妖夭》,運用膠彩、水干顏料、陶土等媒材,帶領民眾看見不一樣的妖怪群像。
劉雅鈞在大四時開始以妖怪為創作主題,「透過賦予妖怪個性,讓他們講述我轉譯的故事與社會觀察,在創作過程中是一種自我療癒。」在作品〈神怪十日談-樂園〉中,每個島嶼有各自的特色,例如畫面正中央為鬼島,各種顏色、胖瘦的妖怪彼此追逐,將鬼島塑造為妖怪聚集地。而鬼島旁的貓島,則有貓身妖怪,劉雅鈞透過牠們展現貓咪靈活伸展、蜷曲身體的姿態,扭轉大眾對妖怪的既定印象。 劉雅鈞表示,〈神怪十日談-樂園〉是他去瀨戶內海旅行後的創作。他原以為「樂園」只存在於虛幻空間,但在創作過程中逐漸發現,生活中或許也有存在接近每個人心中的樂園,這是可以藉由旅行逃離現實而找到的。「逃離是一種精神的流動,而不是逃避,是在現實與幻想中尋找自我棲居的過程。」他認為〈神怪十日談-樂園〉是他心中最接近棲居之所的地方。而畫中左上角的「直島」,是眾島嶼中劉雅鈞最想去的自然空間,其中央有座貫穿島嶼的溜滑梯,是他旅行時曾經過的斜坡,溜滑梯周圍則結合樂園的意象,提供空間讓妖怪躲藏。「這個島嶼幾乎不符合真實的直島樣貌,因此給了我更多自由想像的的空間。」
〈神怪十日談-樂園〉同時是劉雅鈞〈神怪十日談〉系列中最後一幅創作,被置放於整個展區最顯眼之處。作品改變過往先上墨色做立體感,再上顏料的方式,劉雅鈞直接以顏料上色,襯托出樂園鮮明的光彩。而與作品〈神怪十日談-瞬華〉較厚的筆觸相比,〈神怪十日談-樂園〉用白色描線代替墨色,因此作品整體呈現較亮、輕的感覺,同時呼應整體虛幻的氛圍。
在劉雅鈞過去的作品中,妖怪沒有固定的輪廓,源自他小時候對妖怪的模糊印象,而〈妖之初〉五組系列作品正好呈現他對妖怪最原始的想像。每組作品裡包含兩幅創作,較小的畫作運用墨汁遇水暈染的特性,讓墨水在宣紙上染開,紙上深淺不同的墨痕恰好為妖怪製造多樣的形象。接著,劉雅鈞會於深墨處描繪妖怪的關節與手腳,讓妖怪的形象更具象。「透過一些技法抓取妖怪的線條,讓我找到控制牠們的力量。」為了創造多元的觀看方式,劉雅鈞將每組作品都顛倒,反映妖怪樣貌多變的特性。 觀眾圍爐(化名)分享,〈神怪十日談-瞬華〉中像魚又像人的生物臉上都有貪婪的表情,「雖然這幅畫的景象不應該存在世界上,但卻讓我感受到真實。」觀眾 May(化名)表示,生活周圍就是有各式各樣的事物,「你可以依你的心境去觀察,然後把他們可愛化。」如同劉雅鈞認為的,妖怪不只是恐懼的象徵,而是情感的投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