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跳脫體育生身份的角力選手 曾怡瑄搏出多元職涯
體育
第1815期
跳脫體育生身份的角力選手 曾怡瑄搏出多元職涯
2025-10-23
【記者方凱琪雲林報導】角力墊上,雙手糾纏、呼吸急促,汗水沿著額頭滑落,曾怡瑄在場邊短暫喘息,視線卻沒有離開對手。她是國立清華大學清華學院學士班(不分系)大一學生,同時也是亞洲U20角力錦標賽銅牌得主。她在追求運動成績時,從未放鬆對課業的要求,努力在二者間維持平衡,並選擇了一條不那麼典型的角力運動員之路——以一般生身份就讀清大,為自己的未來職涯創造多元選擇。 「其實我是從舞蹈開始學起。」曾怡瑄從幼稚園學習民族舞蹈、國小三年級練習柔道、五年級訓練排球,直到國中才正式訓練角力。「一開始覺得角力搏鬥姿勢很奇怪,也不太適應,但當肌力、技術上來後,就覺得這項運動其實很帥。」考量到天賦與資源,因此最後選擇角力。 曾怡瑄的父母也是台灣代表性的角力選手及教練,父親曾伯郎、母親林靜妙,二人希望成為孩子背後的「支持者」。升國中時,曾伯郎也只是從旁給予建議並與她一同分析,因在排球領域難以拔尖,且父母的身份可給予她更多幫助,曾伯郎問道:「最好的資源就在妳身邊,為什麼不好好利用?」一語讓曾怡瑄下定決心,投身角力。 曾怡瑄在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拿下四金兩銅的亮眼成績,國三時立下目標:「希望未來可以成為國手」。時隔一年,高一的曾怡瑄順利入選國家隊,開啟國際賽事之旅。然而,第一次出國比賽表現就不如預期,她回憶道:「我都還沒有做到練習時的動作,就輸了。」因此陷入自我懷疑,幸好在父母的開導下才恢復自信。曾伯郎笑說:「我們就跟電影《我和我的冠軍女兒》一樣,有時候瑄在國外會打電話回來問我說:『爸爸,你幫我看一下對手動作。』」在曾怡瑄心中,家人的支持一直是她的力量來源,曾怡瑄語帶驕傲的分享父親曾對她的叮囑,「你身上的血液是原住民戰士的血液,你根本不用去害怕其他人,你是一個很特別的人。」 曾怡瑄不僅是從排球轉入角力,更跳脫體育圈,以特殊選才進入清華大學。她坦言,「到高三其實有點把課業放掉。」過去投入大量時間與心力在角力上,但也清楚選手生涯無法太久,因此希望透過大學探索更多方向、拓展視野,「茫然是一定會的,原本完全練體育的人,突然轉換成讀書的學生,會有點心有餘而力不足,因為在清華的課業比較重,沒有時間去訓練」曾怡瑄笑說。 對曾怡瑄而言,大學最重要的是多元學習與自我調適,她走出舒適圈,嘗試接觸不同領域的人事物,「我可以把角力當興趣,又能在課業上增進自己。」考量到正處適應期,她決定不參與中華民國114年全國運動會,並且為自己訂下階段目標——穩定學業與生活,於下學期再兼顧訓練與比賽。 曾怡瑄秉持父親的提醒:「主導比賽,做比賽的導演,知道自己在摔什麼。」從場上到場下,「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才能達成目標。最後,曾怡瑄期許自己未來不管是否成為運動選手,都能修讀清大運動科學系,回饋體育圈。
《逃之妖夭》顛覆妖怪印象 劉雅鈞以多元媒材展生活觀察
藝文
第1815期
《逃之妖夭》顛覆妖怪印象 劉雅鈞以多元媒材展生活觀察
2025-10-23
【記者林庭如彰化報導】白牆上,暗紅棕色的妖怪躲在木椅後方匍匐爬行,彷彿在邀請民眾一同找出牠們的存在。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學生劉雅鈞於1/2 room 舉辦首次個展《逃之妖夭》,運用膠彩、水干顏料、陶土等媒材,帶領民眾看見不一樣的妖怪群像。 劉雅鈞在大四時開始以妖怪為創作主題,「透過賦予妖怪個性,讓他們講述我轉譯的故事與社會觀察,在創作過程中是一種自我療癒。」在作品〈神怪十日談-樂園〉中,每個島嶼有各自的特色,例如畫面正中央為鬼島,各種顏色、胖瘦的妖怪彼此追逐,將鬼島塑造為妖怪聚集地。而鬼島旁的貓島,則有貓身妖怪,劉雅鈞透過牠們展現貓咪靈活伸展、蜷曲身體的姿態,扭轉大眾對妖怪的既定印象。 劉雅鈞表示,〈神怪十日談-樂園〉是他去瀨戶內海旅行後的創作。他原以為「樂園」只存在於虛幻空間,但在創作過程中逐漸發現,生活中或許也有存在接近每個人心中的樂園,這是可以藉由旅行逃離現實而找到的。「逃離是一種精神的流動,而不是逃避,是在現實與幻想中尋找自我棲居的過程。」他認為〈神怪十日談-樂園〉是他心中最接近棲居之所的地方。而畫中左上角的「直島」,是眾島嶼中劉雅鈞最想去的自然空間,其中央有座貫穿島嶼的溜滑梯,是他旅行時曾經過的斜坡,溜滑梯周圍則結合樂園的意象,提供空間讓妖怪躲藏。「這個島嶼幾乎不符合真實的直島樣貌,因此給了我更多自由想像的的空間。」 〈神怪十日談-樂園〉同時是劉雅鈞〈神怪十日談〉系列中最後一幅創作,被置放於整個展區最顯眼之處。作品改變過往先上墨色做立體感,再上顏料的方式,劉雅鈞直接以顏料上色,襯托出樂園鮮明的光彩。而與作品〈神怪十日談-瞬華〉較厚的筆觸相比,〈神怪十日談-樂園〉用白色描線代替墨色,因此作品整體呈現較亮、輕的感覺,同時呼應整體虛幻的氛圍。 在劉雅鈞過去的作品中,妖怪沒有固定的輪廓,源自他小時候對妖怪的模糊印象,而〈妖之初〉五組系列作品正好呈現他對妖怪最原始的想像。每組作品裡包含兩幅創作,較小的畫作運用墨汁遇水暈染的特性,讓墨水在宣紙上染開,紙上深淺不同的墨痕恰好為妖怪製造多樣的形象。接著,劉雅鈞會於深墨處描繪妖怪的關節與手腳,讓妖怪的形象更具象。「透過一些技法抓取妖怪的線條,讓我找到控制牠們的力量。」為了創造多元的觀看方式,劉雅鈞將每組作品都顛倒,反映妖怪樣貌多變的特性。 觀眾圍爐(化名)分享,〈神怪十日談-瞬華〉中像魚又像人的生物臉上都有貪婪的表情,「雖然這幅畫的景象不應該存在世界上,但卻讓我感受到真實。」觀眾 May(化名)表示,生活周圍就是有各式各樣的事物,「你可以依你的心境去觀察,然後把他們可愛化。」如同劉雅鈞認為的,妖怪不只是恐懼的象徵,而是情感的投射。
【社論】體育班尋求健全制度 突破迷思展現多元價值
校園
第1813期
【社論】體育班尋求健全制度 突破迷思展現多元價值
2025-09-26
運動部成立後,「體育班存廢問題」再次引發討論。1968 年,當時政府頒布〈發展全民體育、培養優秀運動人才實施方案〉,推廣體育運動,並培養優秀體育人才,因此成立「體育實驗班」,是為體育班的雛形。然而,半個世紀過去,體育班是否有存在的必要?現在體育班面臨的困境又為何?問題主要集中在課業、心理與生涯規劃三個層面,且體育班制度的問題不在於「是否廢除」,也不應廢除,而是尋找更多配套措施。 首先,在課業方面,媒體報導指出體育班一學期平均有一個月都是比賽時間,且不包括日常訓練與交通時間。 國中體育生多數時間被訓練及比賽佔據,早晨便開始訓練,回到課堂後,體力與專注力下降,學習效率自然受到影響。根據平面報導,尤其有些學校會設計與考前複習題目高度重疊或較簡單的試題,讓體育生較易通過考試。這樣的做法雖能讓成績及格,但這樣的「練習」真的有效嗎?是否影響長期學習狀況?但是實際大考成績卻不盡理想,2022年會考生中有18%體育生取得五科待加強(C)的成績,與全國學生相比多上三成。 其次,華人社會長久以來相信「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將學業成績與考試視為升學關鍵,而因體育生以比賽等為重心,導致體育生被貼上「不會讀書」、「不愛唸書」的標籤,削弱體育生的學習動機與信心。也間接影響,體育生常對自己學業的表現感到焦慮,進而失去對課業的興趣與信心,產生自我價值認同的負面影響。 此外,由於競技體育的淘汰機制,層級越高對能力的要求也越嚴苛,淘汰能力不足的學生,因此並非所有體育生都能走向職業道路。故體育班如何保障學生有順利進入職業的能力?反之,若學生未能如願進入職業,那麼體育班應給予哪些幫助?對於體育生未來的職涯發展,體育班應有更多配套措施,保障學生未來出路。 而在大學端,若學校招收體育班學生,應該幫助學生串連課程,校方可整合教授、教練與學校資源,讓體育生在課業上有更好的銜接,同時也能讓學生了解如何利用學校資源,並透過自主學習、同儕與學長姐的互助更快找回學習興趣與自信。 另外,大學校方也可提供跨領域學習與產業連結的機會,開設「運動攝影」、「運動心理學」或「運動行銷」等相關體育課程,培養體育生建立更多元的能力,也透過跨領域學習找到新方向。 對於體育生升上大學後,學習接納多元事物,強化自我學業、體育能力,提升自我價值,擁抱未來的模糊性,從失敗中學習,建立創意思考的自信,詢問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無論如何,勇於嘗試挑戰,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 體育班從來不是單純的「存」與「廢」,而是背後亞洲傳統教育中「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固化思想與配套措施的缺失。體育也兼顧人格、毅力、團隊合作與尊重對手等核心教育價值,若能有更多完善的配套措施,體育班將更完整地發揮教育價值,展現體育班不僅限於培養選手,「為國爭光」,更是教育多元化的實踐,以及社會重新認識體育價值的重要象徵。
賞鳥博覽會在台首辦 展現台灣多元生態
影音
第1813期
賞鳥博覽會在台首辦 展現台灣多元生態
2025-09-26
【記者鄭丞傑、黃暐喬台中採訪報導】小舞者們揮動著金色翅膀,在舞台上翩翩起舞,就像在天空飛翔的鳥群。 第一屆世界賞鳥博覽會,以生態保育及永續旅遊作為主題。多元的地理環境和生態,讓台灣成為首屆博覽會的舉辦地點。社團法人台灣野鳥協會理事長林炯男指出台灣具有獨特的地理條件,「從濱海區域到達3000公尺的高山,只要兩個多小時就可以到達。」他進一步說明,台灣紀錄中共有691種鳥類,其中更有32種台灣特有種。 來自30個國家、超過120個攤位,博覽會集結了國內外生態組織與學者。除了專業的論壇演講,還有各種豐富的體驗活動。現場就有手作課程,讓小朋友用黏土模擬如何築巢,理解燕子生存的不容易。「燕子媽媽在築巢的過程,牠是1顆泥球、1顆泥球,這樣子慢慢的把它築上去的。」台灣生態旅行促進會理事江斐瑜說起手作課程的意義,希望可以培養孩子們的耐性,並且關心我們周遭的環境。家長李志輝也分享希望孩子們能從中學習,「有一些是寓教於樂,動手的樂趣。有一些繪圖,可以去了解這個鳥的姿態是什麼,顏色是什麼。」 在琳琅滿目的攤位中,也能看到大學生投入的身影。從手繪特有鳥類的明信片,到親自穿上玩偶和大家擊掌互動,青年們將興趣化為行動,一同投入生態保育的推廣之中。國立中興大學自然生態保育社長洪蜀雲談到社團的創立,「成立的初衷其實很簡單,就是熱愛自然。」他希望透過現場的文創商品以及與民眾的互動,能夠讓民眾更了解台灣的生態以及保育知識。 除了學生的參與,現場也有農業相關攤位向民眾宣導,人與鳥類在土地上共存所面臨的挑戰。國立中興大學自然保育社植物組長蕭立宏說明,鳥隻與農民間的關係,「鳥會去吃農作,農民可能就會用一些鳥網,或者是用一些毒餌,去進行防治。」水雉生態教育園區主任李文珍分享,他們會鼓勵農民用有機的方法種植菱角,「水雉牠可以繁殖下來,生態可以完整,人又可以吃到健康又安全的食物。」 博覽會透過多元的體驗活動,帶領民眾關心鳥類面臨的生存挑戰,期許能將生態保育及永續發展的理念融入生活,實現人與自然和平共生的未來。
數位媒介重塑自然景象ㅤ《植生印紀》反映現代多元樣態
藝文
第1813期
數位媒介重塑自然景象ㅤ《植生印紀》反映現代多元樣態
2025-09-26
【記者蔡得曦台北報導】半透明框架營造出若隱若現的邊界,鮮活色彩的花木點綴其間。20日《植生印紀》曾麟媛、江威儒、張驊三人聯展於乙皮畫廊台北展館展出。其中,現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創作理論組博士生的張驊,以油彩作品〈盒中景07〉點出在科技時代下,人們透過數位媒介重新建構觀看景象的方式。 在張驊展區中最大幅且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盒中景07〉,描繪由透明玻璃圍合而成的風景,中央鮮紅的團塊與四周藍水、黃花相互映襯,玻璃框架外是高聳並帶有結晶紋理的山景。「〈盒中景07〉是我對當代風景的思考。」張驊說,他認為現代的風景已不再只是戶外的山河或城市,而是更多元的樣態,例如手機裡的旅遊照、社群上的打卡照片,甚至是 AI 生成圖像,這些都成為新時代的「風景」。 〈盒中景07〉雖充滿繁複的物件,卻因部分留白為觀者留下自由想像的空間。張驊說:「〈盒中景07〉是一個可供凝視的框架,也是提供觀眾構築自我風景的開放場域。」而在作品〈室內風景系列03〉中,張驊特意在畫作外圍繪製框架,營造出室內的空間感,視覺中央的礦物結晶與花草則形成不斷形變且破碎的風景,使觀者能自我詮釋出獨特的景象。觀眾潘信華指出,張驊的作品題材雖取自城市窗景,但在畫面中逐漸放掉部分寫實,轉向以模糊曖昧的物件來建構畫面。 談及對於繪畫的看法,張驊表示,人為創作的痕跡,例如手的抖動、線條或色塊的不精準等,都是繪畫最可貴的地方。現在他創作時會刻意保留這些痕跡,「這是人類創作時獨有的印記,也是與AI生成圖像最大的差異之處。」而他選擇油彩作為媒材,是因其具有慢乾的特性,能使創作時間被拉長,從起稿、上色、塗改到最後定型,所有步驟就像是景致逐步成形的過程。 自小在城市長大的張驊,更嚮往純粹的自然景觀。乙皮畫廊執行長陳雅玲表示,本次展覽選擇「植物」為主題,是源於對藝術家近期創作脈絡的觀察。張驊的作品即取材自記憶中的花圃,希望觀者能在畫裡找到熟悉感。在展場中,他的創作與其他藝術家彼此呼應,形塑出自然與數位之間的對話。張驊說:「我希望透過創作回應現代的變動,讓觀眾重新看待新時代的景色。」
宗教哲理融入多元媒材 劉濬磊探求人類本質
藝文
第1802期
宗教哲理融入多元媒材 劉濬磊探求人類本質
焦點
2024-12-06
【記者何依庭新竹報導】「在生與死之間,只有呼吸持續不斷。」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碩士生劉濬磊,即日起在竹師藝術空間二館舉辦展覽《專注呼吸》。取佛教中強調呼吸以專注當下的概念,劉濬磊使用繪畫、雕塑、裝置等媒材,引導觀眾察覺自身的存在。 「佛教會教導人們覺察自己的呼吸,因為當人開始注意自己的呼吸,才能意識到當下與生命的存在。」劉濬磊說,他透過哲學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規劃出生命起源、精神建立、社會互動以及回歸自然等四個主題展覽空間,探討生命、人類與自然的關係。 本次展出作品中,劉濬磊揉合宗教元素與概念,如位於第一個展間的影像作品〈無相〉,他記錄一位正在剃髮的人物,並讓其臉部被完全包裹,使五官變得模糊。此外,他也在展場的螢幕上,張貼祭祀用的紅紙以遮蔽人物臉部,使觀眾直到最後剃髮者完成剃髮露出臉部,也依然看不清他的臉。劉濬磊以此揭露展覽核心問題,「我帶著『什麼是人?』這個問題去創作,這些作品都是我思考的結果。」他補充道。 在第二展間左方的牆壁上,貼著多個佛像,牆面淡淡浮現著人形輪廓。作品〈自性〉結合佛教中人具有佛性的概念,劉濬磊說明每個人心中都有獨特的精神依託,因此他用形狀各異的水晶代替每尊佛像上相同的臉龐,「這些佛像代表每個人心中的信仰、精神與原則,它們不會長得一模一樣。」此外,牆壁右側的幾尊佛像,劉濬磊刻意留白使其背後沒有人形輪廓,再利用現場燈光與視覺殘留手法,讓觀眾隱約看見人形的陰影,以此表達精神信仰雖然因人而生,卻能獨立存在的特性。觀眾周承慧表示藝術家採用水晶嵌入佛像的設計,「讓我感受到精神與訊息的傳遞不會受載體限制。」 來到第三個展間「緣」,一旁的耳機播放著輕快圓舞曲,觀眾可以搭配電視裡播放的影像作品〈業〉觀看。畫面中出現兩個身上黏著磁粉的小型人體雕塑,劉濬磊說明他在其內設置強力磁鐵,使兩者靠近時,身上的磁粉隨之流動。劉濬磊利用磁鐵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特質,傳達現實中人們受到彼此吸引或排斥的互動過程。他也提到選用音樂圓舞曲的原因,「因為人們跳交際舞時播放的就是圓舞曲,我想用它來表現人際互動上彼此靠近又遠離,不斷拿捏適當距離的過程。」他說。 展覽的末尾是重複播放的影像作品〈回歸〉。劉濬磊用沙土製作64個等比例的人體雕塑,以此對應易經中的64卦象。他在清晨時將它們逐一搬運至海灘上,以空拍記錄它們被海浪拍打、侵蝕,最終消逝的過程。他表示人類與自然本是同源,當雕塑作品經過海水沖刷,最終與海灘融為一體後,「象徵人類與大自然之間的融合與回歸。」觀眾Claire(化名)認為藝術家耗費許多時間創作,切合專注呼吸的主題,「當你認真感受當下,才能體會到自身的存在。」
《一座遠方》揉合多元技法 再現火山脈動樣貌
藝文
第1800期
《一座遠方》揉合多元技法 再現火山脈動樣貌
2024-11-22
【記者林偌甯台北報導】漂流在海面上的火山碎屑,以藝術形式再現地球的脈動。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的沈庭華舉辦個展《一座遠方》,自16日起在台北市一嶼ISland展出。他以日本海底火山福德岡之場爆發事件為創作靈感,結合製陶、玻璃吹製與錄像等手法,將浮石作為重現與探索自然事件的媒介。 在作品〈新島再製〉中,沈庭華原想用衛星地圖觀看因火山觸發而生的新島面貌,但因為衛星雲圖中沒有新島誕生、移動的記錄,故他以在北海岸撿拾的浮石嘗試做出他對島嶼誕生過程的想像。此外,沈庭華發現火山岩的成份近似製陶常用的釉藥,因此他便將撿來的浮石磨製成大小不一的顆粒,堆疊在磁磚上後進行燒製,呈現他對海浪搖擺方向的想像。同時沈庭華將磁磚排列成類似衛星雲圖座標的網格,呈現火山熔岩冷卻後的樣貌。「想像它可能在這個構成上是一個自然擺動的狀態,每一片燒的時候我都會想像也許浪是這樣拍打。」他補充道。 由於浮石含有大量組成玻璃的二氧化矽成分,因此藝術家與沖繩工藝家合力製作浮石球,透過加入助熔劑使其沸點變低,再比照玻璃吹製的方式,燒製成透著淡淡灰色、表面布滿孔洞的透明玻璃球,並將其放在張裂的浮石磚上,象徵大量浮石在海上漂移的樣態。單頻道錄像作品〈海平面上的虛線〉,藝術家運用毛線串聯浮球置於海面,象徵大量浮石隨處漂流的過程。為了模擬衛星影像的呈現角度,沈庭華更以俯視視角拍攝,並以圓形遮罩限縮視野,盼觀者能體會浮石筏的動態感,「有種被吸進去或是很迷幻的那種,像從望遠鏡看出去。」他補充道。 沈庭華在駐村時前往義大利西西里島的埃特納火山蒐集影像素材。回到台灣進行相關研究時,沈庭華偶然發現火山恰好為《地心歷險記》中穿越地心的出口,因此重整當時拍攝的素材後製成作品〈另一座口〉。為了使觀者身歷其境坐在火山口旁,藝術家搭建傾斜的木座平台,並放置一對音響,平台下設置重低音喇叭,民眾能以坐、臥、躺的姿態感受火山共振。觀展民眾黃姍祈分享感受過程:「一開始原本是坐著,因為這種體驗太特別,所以我們都躺下來,用全身去沉浸式的在展場裡體驗火山。」 布展過程中,藝術家發覺作品〈海平面上的虛線〉、〈另一座口〉之間有一面圓形玻璃,因此他調整投影的影像高度,將兩部影像作品在玻璃上重合,仿若小說《地心歷險記》中兩座火山作為穿越地心的出入口,呼應觀者在兩部作品中穿梭的行為。觀眾陳冠豪表示〈海平面上的虛線〉引發他對自然經驗的危險意識,「海是不穩定的狀態,比較危險,但影像又呈現得很平穩。」觀眾黃姍祈則認為此個展交織文學與藝術家實際經歷,建構他對遠方的想像,或許會是他前往火山壯遊的起始點。
中教大成立邵族知識研究中心 推全民理解原民文化
校園
第1799期
中教大成立邵族知識研究中心 推全民理解原民文化
焦點
2024-11-15
【記者吳妤潔報導】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於10月23日成立邵族知識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中教大原住民族教育及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陳盛賢表示,校方在中華民國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教育法》第五條(註一),以及政府推廣「全民原教」的背景下成立該中心,期望建立完整「邵族學」。 註一:為發展及厚植原住民族知識體系,中央原住民族主管機關應會商教育、科技、文化等主管機關,建構原住民族知識體系中長程計畫,並積極獎勵原住民族學術及各原住民族知識研究。 陳盛賢說明,中心主要以推展原民文化與建構原民意識為宗旨,服務對象擴及全國,「原民教育就是全民對原住民族有所了解,全民對於原民文化能尊重、欣賞跟接納。」除了透過田野調查建構原住民族知識系統外,亦會辦理學術研討會發表研究。在教育文化方面,則以伊達邵國小為實驗標的,藉由故事文本、測驗和課程讓學生了解邵族的價值觀,也會讓學生在部落過年時錄下活動影片,進一步進行文化分析。 對於大專校院成立原住民族知識研究中心,新竹縣桃山民族實驗小學校長蘇美娟給予肯定,「大學來做這樣的事情,譬如說重新爬梳文獻跟分類資料,讓我們至少有一個儲存的空間。」但部落耆老們漸漸消逝,他認為校方應加快田野調查的速度,並公開調查資料,也建議透過辦理工作坊或教案的方式,讓知識得以傳承。中教大體育學系學生楊璐珈則表示,校方成立中心對保留原住民族文化有一定重要性,能讓有興趣的人透過此管道了解、認識原住民族文化。 台灣繼續前進原住民教育文化產業協會執行長Valis ismahasan指出,早期原住民族缺乏文字紀錄,多數學者會利用語言學或符號學理論,試圖定義原住民的文化發展,也可能因詮釋不同產生衝突。他建議中心在傳遞原住民族知識時,須注意師資人才的平衡,「有時候太偏學術界的話,會失去部落那種教育建構的生活溫度。」若廣邀真實生活在部落的人參與課程設計,能讓知識體系的建立更加客觀與宏觀。 為培育原民師資,學生除了能透過多元文化教育課程了解原鄉教育現況外,陳盛賢也進一步說明,原民師資培育分為在學、在職和知識研究中心三階段進行。首先大學端會設立原住民族之民族教育次專長課程,正式老師則會持續進修和研習,最後則依靠知識研究中心建立完整知識體系,挖掘原民的知識和價值。然而,教育部近年雖積極推動全民原教,但原住民族文化師資仍略顯不足。蘇美娟指出,現階段多是校內現職老師推廣原民文化,但在各校的占比近乎於零,且目前國內並未針對原民文化老師制定相關法規,授課老師的鐘點費不固定,造成較少學生願意投入教職,「將來有沒有可能有所謂的文化老師,像族語老師一樣專職化?」蘇美娟建議可以透過在各大學開設學分課程,讓學生通過後能獲得證照到學校任教。
在台僑生傳遞家鄉特色 文化日展大馬多元樣貌
生活
第1799期
在台僑生傳遞家鄉特色 文化日展大馬多元樣貌
2024-11-15
【記者張博媛台北報導】2024第三屆馬來西亞文化日Hari Budaya Malaysia於9日至10日在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館,以「Jom Berkebaya一起來秀可峇雅」為主題,藉美食市集、舞團與僑生表演,展示馬來西亞的美食及服飾等文化遺產,讓留學生能一解鄉愁,同時也讓台灣民眾深入了解馬來西亞的多元文化特色。 大馬市集人潮絡繹不絕,民眾人手一份馬來西亞特色美食,如叉燒酥、斑斕糕等,不到中午許多美食便已售罄。就讀國立政治大學的馬來西亞文化日總召謝芊怡熱情地介紹各個攤販,他說:「這裡有馬來西亞美食、特產、食材攤販,也有僑生定居台灣後開的餐廳『池先生』進駐。」他也提到,今年除了延長活動天數,更邀請多個國家的外交官員一同慶祝,邀請大家一同品嚐馬來西亞美食。 除了市集外,馬來西亞文化日在10日舉辦「在台僑生跨國串聯」,邀請三組在台馬來西亞僑生演唱多首馬來西亞流行歌曲,以及融合家鄉特色的自創曲,不僅唱出對故鄉的思念,同時也給予在台僑生鼓勵,「希望你們知道你們不是孤單的!」來自僑生團體「聯合世代」的學生黃靖傑向觀眾喊話道。 今年馬來西亞文化日以傳統服飾可峇雅(kebaya)(註一)為主題,謝芊怡和許多攤販皆穿上可峇雅,其他馬來西亞文化日團隊成員也披上蠟染(batik)(註二)服飾,共同慶祝文化日,展現多元文化的核心價值。謝芊怡說明,期待透過活動讓台灣人感受馬來西亞的人情味,「日常生活中很少有機會能讓大家接觸道地的馬來西亞美食和文化。」他補充道,也希望藉馬來西亞文化日激起國人的團結與愛國之心。 註一:可峇雅(kebaya)是來自麻六甲、檳城的娘惹文化中的傳統服飾,馬來人與華人後裔即稱為娘惹。 註二:蠟染(batik)是一種古老的傳統工藝,盛行於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 除了作為活動主辦方,也有許多僑生以表演者和觀眾身份參與了馬來西亞文化日。「在台僑生跨國串聯」的表演者,臺北城市科技大學流行音樂事業系學生陳彥勛表示,很少有馬來西亞人會特別來台學音樂,「所以我希望透過音樂傳遞家鄉文化,甚至獨有的口音特色。」他說。來自國立臺灣大學的觀眾曹弘恩是今年初才來台的僑生,他說道:「吃到這裡的食物真的有回到家鄉的感覺,像是椰漿飯很還原!」不過他也補充,如果未來能有機會參與文化日的籌備,希望可以融入更多馬來西亞文化特色,像是馬來播棋(congkak)(註三),給台灣民眾不一樣的文化體驗。 註三:馬來播棋(congkak)是以彈珠進行的兩人對弈遊戲。 活動志工長,國立清華大學學生張居易表示,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種族的國家,「如果台灣展現的是民主自由,那馬來西亞展現的就是多元與包容。」他說道。馬來西亞是個多元文化的社會,歡迎不同種族的人民交流,活動希望也把這樣的環境帶到馬來西亞文化日,讓僑生、台灣人在這裡形成新的群體並互相扶持,在台灣這片土地持續形塑多元文化環境。
紐大學生要求擴大反歧視法 推動多元族群自主權
國際
第1798期
紐大學生要求擴大反歧視法 推動多元族群自主權
2024-11-08
【記者李宸緯報導】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以下簡稱紐大)學生於10月20日聚在曼哈頓德莫天父廣場(Father Demo Square)要求擴大反歧視法(註1)的保護範圍,他們舉著「投票贊成第 1 號提案(Proposition 1)」的布條,呼籲透過公民投票支持這項提案,以保障跨性別族群與女性的自主權。 註1:反歧視法是一種概念,其宗旨在於透過立法禁止歧視特定的族群,也是世界各國近年來保障人權的方式之一。 本次遊行是由紐約大學民主黨、女權主義協會與民間女權團體共同策畫,目的是支持第1號提案。目前紐約州憲法僅禁止「種族、膚色、信仰和宗教」的歧視,新的修正案提議擴大保障範圍,加入年齡、族裔和性取向等項目。其中墮胎合法化是這次提案的焦點之一,而提案內容中的「懷孕、生殖保健和自主權」便是墮胎合法化的重要基礎。「我相信身體自主權應該由自己決定,因此我支持將墮胎權納入州憲法。」在紐約就讀大學的Ava(化名)表示。他進一步補充,藉由相關法律的保障,可以讓多數人獲得所需的支持與照顧。 本次提案的另一個焦點是女性自主權,女性應受到法律的平等保護,免受性別歧視、性騷擾和其他暴力行為。Ava分享,儘管現代社會看似進步,但無論從法律層面還是生活實際情況來看,美國仍存在著剝奪女性的身體權利的現象。另一位在紐約讀大學的Angel(化名)說:「校園裡還是有許多性騷擾案在發生,即使再舉報後學校也選擇忽視。」他表示學校應加強反性騷擾政策,或是增加性別平權的教育資源。 探究女性自主權的觀念進入大學校園,就讀於印第安納大學(Indiana University)的伊森・克里斯(Ethan Criss)認為學校應重視此次大學團體的訴求,並積極考慮將女性自主權等利益納入校園政策中。Ava舉例:「大學可以開設性別研究課程,以選修和計入學分的方式鼓勵學生學習性別相關的知識。」在紐約就讀大學的Andrew也針對課程的內容提出看法,他認為性別教育課程有助於突破傳統父權制度的枷鎖,在校園中實踐性別平等,有效保障跨性別族群與女性的權益。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