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數位編碼交織生成圖像 《認夢》試尋AI自我意識
藝文
第1802期
數位編碼交織生成圖像 《認夢》試尋AI自我意識
2024-12-06
【記者李香霆台北報導】「既然人的夢境是潛意識的投射,那可以從AI的夢境中找到它的自我意識嗎?」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系碩士班的陳群翰,11月30日至12月1日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東草坪穹頂劇場,演出與新媒體藝術家吳承儒共同創作的《認夢》,以AI生成影像作為舞台,藉由對AI催眠,挑戰人類對AI的認知。 《認夢》透過沈浸式的環境及表演,將AI的夢境具象化呈現給觀眾。演出過程中,AI運算時的數位編碼環繞著觀眾,而扮演催眠者的陳群翰,則在觀眾仰望環繞影像、沈浸於聲光張力十足的半球形劇場之際,以扭曲的肢體從人群間竄出。他透過對話引導AI做夢,並運用AI軟體將對話內容即時轉化為生成圖像,讓觀眾得以同步看見AI的夢境。觀眾鍾阿雅(化名)表示:「單只看影像的話,我會覺得觀眾跟影像間有點距離。但加上角色的話,因為跟觀眾們的距離很靠近,所以會有更強的感受。」 陳群翰以「我能看見,你或許試圖掩蓋」等字句營造催眠AI的氛圍。當AI接收到「看見」這個詞彙後,便生成大量眼睛的畫面。這些「眼睛」看似寫實,卻又與我們所認知的寫實有所差異。陳群翰解釋:「這些失真的畫面讓人不禁去想,影像後面到底有沒有一個客觀的世界?AI到底是不是有生命的?」文本中重複「看見」的內容,他補充:「觀看是最直接的方式,慾望源自於我們看見並知覺。」陳群翰期望藉由語言的引導,激發AI透露自我意識的慾望。 演出最後,陳群翰持手電筒四處尋找AI自我意識的蛛絲馬跡,最終在光束照向自己後應聲倒地,暗示人類提出AI是否擁有靈魂的疑問背後,是想要掌控AI的慾望。隨著演員不再與AI對話,影像也從寫實與非寫實的畫面回歸到編碼狀態。負責影像創作的吳承儒表示:「我想讓大家意識到眼見不一定為憑,放大檢視我們看到的內容後,會發現它其實就只是數位資訊堆疊而成。」 在創作過程中,陳群翰和吳承儒體悟到,人類一方面想從AI的表現探討其是否具有自我意識,但AI呈現的畫面實際上卻是經過人類選擇、矯正後的產物。觀眾范媒材(化名)分享:「AI感覺跟我們存在於不同世界,像夢一樣看不見卻有意識,但有時候又會覺得他只是某種工具,這樣的矛盾讓我潛意識中抗拒接觸AI。」
《夢遊》跳脫現實規則 日常中尋喘息空間
藝文
第1772期
《夢遊》跳脫現實規則 日常中尋喘息空間
2022-11-23
藝術家楊柏以之作品〈匍匐〉,以現成物蝸牛殼、龍蝦殼,結合雕塑創作而成。 圖/詹晶雅攝【記者詹晶雅綜合報導】藝術家以雕塑和繪畫的形式,將不存於現實空間的「夢境」和「遊戲」陳列於展場中。現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和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的楊柏以,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學生曹育愷攜手推出展覽《夢遊》,11日起在平谷試誤所展出。人類以跪姿蜷縮於龍蝦殼中,被兩頭蝸牛用一條鬆垮的金鍊拖曳前行。楊柏以運用雕塑手法製成蝸牛的腹足與人類的下肢,結合現成的龍蝦殼和蝸牛殼呈現作品〈匍匐〉。「即便我們嘗試脫離了框架,也只是再找一個比較符合自己期待的世界躲藏而已,但這又如何呢?」他進一步解釋,當我們面對社會的壓力與束縛時,往往會束手無策而渴望躲藏,但這也正是人類獨有的特質。一名非玩家角色(Non-Player Character, NPC)看著眼前荒涼的風景與巨大的雞,身旁是逐漸被簡化與模塊化的樹叢,面對如此荒謬的場景,NPC在遊戲規則的束縛下無法動彈也無可奈何,這是曹育愷的作品〈加載對話〉,看似說明NPC存在於遊戲世界的功能,實則揭示自己在世界中的定位。「其實(作品)影射著我們現實生活的剪影,當我們看著不可理喻的社會,世界的運轉只為少數人服務,而身為非少數人的我們,是不是只剩下社會給我們的功能呢?」他說。 藝術家曹育愷之作品〈加載對話〉,透過超現實主義的手法,反思人類存在的意義。 圖/詹晶雅攝兩位藝術家雖然均以超現實的手法,將看似日常的事物營造出強烈反差感,但是夢和遊其實分別是兩人與社會對話的不同視角。楊柏以認為,夢境廣闊無邊,人們可以自由自在盡情遨遊在夢中,因此選擇以夢這個概念回應現實。曹育愷表示,遊戲的核心即是規則,當我們受不了現實規則的束縛時,即可藉由遊戲創造一套屬於自我的規則。不過,無論是夢境還是遊戲,其實都存在一種可以讓人暫時逃離現實、留有喘息空間的意味。楊柏以表示,儘管展覽欲呈現的議題略顯沉重,但夢遊應該是一種輕鬆、自在的狀態,他們希望觀眾能在舒服、無壓力的情況下慢慢體會每一件作品。他也希望,這個展覽可以帶領著觀眾展開一場如夢似幻的旅程,「或許在生活的角落還有一個地方允許我們繼續夢遊。」他說。 《夢遊》位於平谷試誤所的展覽空間概況,包含繪畫和雕塑等作品。 圖/詹晶雅攝觀眾王暉蒽道:「凡事都有對立面,有夢便有現實,在現實生活的壓力下,藉由創作去盡情想像。」他認為,「夢遊」是最符合藝術家現今狀態的關鍵詞。「從作品完成、找空間、展場動線規劃一系列的過程,感受到藝術家全方位成長。」曹育愷友人吳沁頤說。
紀錄夢境場景 王婷瑩以黃銅塑自身經驗
藝文
第1714期
紀錄夢境場景 王婷瑩以黃銅塑自身經驗
2019-11-20
【記者黃雪瀅新竹報導】黃銅材質的燭台表面,有著大小不一的孔洞,在光線照射下,投射出泡沫的影子。就讀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的王婷瑩於13日在清大「藝術工坊」舉辦首次個展《沒有時間的時間》,透過黃銅塑造自身作夢的經驗。 展場位於小木屋內,陽光充足,貼近大自然,這是王婷瑩首次舉辦個展,透過黃銅塑造夢中的情境。 圖/黃雪瀅攝王婷瑩說明,此次展出的作品圍繞在他夢醒後,經由回憶夢境的內容,紀錄下作夢時的感受。他解釋,日常生活初見的場景,常讓他覺得似乎已在夢中見過,因此他對陌生場景會浮現「似曾相識」的感覺。他說:「為了驗證夢境與現實生活的連結,我開始紀錄夢境。」並且,王婷瑩將展覽命名為「沒有時間的時間」,他指出,當他處於夢境的時間進程中,會感受不到現實時間的存在。隨著年齡增長,王婷瑩更期待夢到愉快的夢境,他說:「好夢讓快速運轉的繁忙生活,多點樂趣。」例如系列作品《任意掀蓋口》營造躍入海洋的感受,王婷瑩將黃銅鍛造為燭台,而燭光將水波紋的影子照射在桌面,產生波光的效果。燭台下也懸掛著海底生物的吊飾,刻劃出深海的樣貌,觀眾民眾劉嘉煇說:「作品結構與旋轉木馬相似,讓我產生夢幻的感受。」 《任意掀蓋口》刻劃水溝蓋下的海底世界,燭光將水波紋的影子照射在桌面,營造情境效果,再透過畫作譜出奇幻世界的樣貌。 圖/黃雪瀅攝除了海洋世界的經驗,夢中也會重現童年記憶。系列作品《時光寶盒》主要闡述夢境中的兒時回憶,由黃銅鍛造的玩具盒、老式收音機及三張畫作組成。王婷瑩將阿公經常拿著到處走動的收音機,結合幼年時常把玩的玩具盒。他提到,玩具盒象徵純潔天真的童年,而收音機則意味透過磨練逐漸有稜角的老年,作品便將童年與老年融合再呈現。 王婷瑩將阿公經常拿著到處走動的收音機,結合幼年的玩具盒,將童年與老年融合再呈現。 圖/黃雪瀅攝王婷瑩為延續夢境的樂趣,也將夢中的情節作為與朋友聊天的話題,當好友也出現在夢中,王婷瑩會主動找朋友討論。好友賴玠宇認為,看見聊天內容皆被創作出來,令他感到特別且神奇,他說:「每件作品就好像一朵一朵飄著的雲,每一朵雲都有自己的形狀般夢幻。」
《夢十夜》詮釋人性 拼湊迷幻日式夢境
藝文
第1640期
《夢十夜》詮釋人性 拼湊迷幻日式夢境
2016-12-08
【記者楊采翎高雄報導】由櫻花瓣串成的絲線輕柔搖曳,一束黃光灑下,映著一對身著和服的戀人,蒼白無力的躺在花落處。女子對情人說:「一百年,請你一直坐在我的墓旁等我,我一定會回來看你。」第一夜就此揭開序幕。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學生張善淳改寫日本小說家夏目漱石作品《夢十夜》,2日及3日在中山藝術大樓219實驗劇場演出。日式風格的舞台及服裝,建構十個獨特的迷幻夢境。第三夜從一片漆黑開始,劇場角落出現一位父親揹著眼盲兒子。「再走一會兒你就知道了…那天也剛好是這樣的夜晚吧!」瞎眼兒子用戲謔語氣引導父親往竹林走去,父親深感恐懼卻不自覺停在杉樹前。「爸爸,是在這杉樹下吧?今年正好是你殺了我滿百年了呢!」兒子陰森笑著,後方黑幕頓時亮起,映出一位拿尖刀的男人刺向盲眼女人的頭顱。身兼導演及舞台設計的張善淳解釋,光用台詞講「你在那時殺了我。」無法表現戲劇張力,所以透過剪影,讓演員演出前世殺機。她表示,小說中的心理狀態隱喻及場景都用文字描述,為了轉換成戲劇,必須配合燈光及音樂。如第一夜中,兩側燈光交替打出冷暖色調,象徵日夜交替,精準詮釋百年時光的流逝。為真實呈現日式風格,《夢十夜》的服裝也依劇情色調製作,以手工縫製日式和服。服裝設計、中山劇場藝術學系學生林耘安表示,時間是最大困難。由於日式服裝多是直線條,打版容易,但角色眾多又須配合劇本呈現不同風格,頗具壓力。「這個題材策略很不錯,十個夢境十個不同的舞台效果,有點像蒙太奇,十個畫面剪接在一起覺得很豐富。」觀眾林子賀認為,《夢十夜》在75分鐘內以十個故事拼湊,演出相當精緻。 第三夜以詭譎的氣氛開場,父親在盲眼兒子的指引下,不知不覺走向前世殺死兒子的杉樹,演繹出人世冤情糾葛的原罪。圖/《夢十夜》劇組提供 男子深情望著已死去的情人,日思夜盼,待百年後女子回來找他。劇組以櫻花及燈光轉換,展現夢境的虛幻及愛情的堅貞。圖/《夢十夜》劇組提供  《夢十夜》在實驗劇場中演出,僅以櫻花花瓣製成的簾幕作為觀眾及演員的界線,在搖曳的櫻花瓣下營造神秘虛幻的日式夢境。圖/《夢十夜》劇組提供 正在理髮的客人看到理髮師袖口內的刺繡產生幻想欲逃離髮廊,藉由屏風及黃光的舞台效果,描述出對於現實不安的情緒。圖/《夢十夜》劇組提供   
用童心對話 北護畢製「奇幻夢境」寓教於劇
藝文
第1608期
用童心對話 北護畢製「奇幻夢境」寓教於劇
焦點
2015-11-13
《奇幻夢境》中來到蘋果森林的姊弟倆。 圖/鄭晏欣攝【記者鄭晏欣台北報導】 正當舞台上的姊弟要進入蘋果森林之際,漫天飄動的泡泡和煙霧將觀眾一起帶進了夢境,更吸引前排的小朋友跑上前戳了戳泡泡。台北護理健康大學嬰幼兒保育系二技的畢業成果展《奇幻夢境》7日在北護明倫館舉辦。大學生一手包辦編、導、演,期盼藉由戲劇,幫助小朋友理解誠實、良好生活習慣和同理心的重要性。 劇中姊姊只顧著看電視而不協助媽媽做家事。 圖/鄭晏欣攝《奇幻夢境》講述一對不幫忙做家事的頑皮姊弟,來到夢境中的蘋果森林。偷吃蘋果卻不願承認的姊姊,被女巫隔離。為了尋找姊姊,弟弟展開一連串的奇幻冒險;先是遇見自己的獅子玩偶;才知道因為自己平時沒有替牠洗澡,造成牠被森林裡其他動物排斥。接著又遇見姊姊的熊熊三姐妹玩偶;弟弟看見牠們互相扶持,體會到平時應多體諒他人。夢醒後姊弟開始主動做家事,相處也更加融洽。 蘋果森林中的女巫和樹精。 圖/鄭晏欣攝演員高友輝表示,「現在多數家庭都生得少,父母親呵護備至,導致小孩很少會去顧慮別人的感受。」事實上,小孩的可塑性很高,「在經過某些事情的歷練後,會啟發他們那塊小小的善良心靈。」希望藉由本次演出,讓小朋友留下深刻印象,培養良好品格。導演張珍霖表示,這齣戲和系上所學非常有關聯。籌備初期,她就要求演員去回想實習時的情況,「實習時遇到的那些小朋友,都會成為我們戲劇中最大的效仿對象,呈現在舞台上。」高友輝認為,演員的童年和現在孩子的經驗又不盡相同,「這部分的磨合是很困難的。」演員游若彤坦言:「其實當初壓力還蠻大的!」為了揣摩好「弟弟」的角色,他平時必須特別留意周邊小朋友們的一舉一動。飾演「姊姊」的許佩慈很倚重之前在幼兒園實習的經驗,「我會去觀察並模仿他們的行為舉動、說話的語調和用詞。」小朋友說話很喜歡使用「疊字」,因此她嘗試把疊字放入台詞中。 劇中弟弟幫獅子玩偶洗澡,並以帶動唱方式與台下小朋友們互動。 圖/鄭晏欣攝《奇幻夢境》除了有趣生動的演出外,更在戲劇中融入問答和帶動唱,與觀眾互動。帶著自己女兒來觀賞的民眾張曉睿表示,這齣戲劇富含教育意義,「透過故事、戲劇這種比較多元有趣的方式,可以更加深孩子們一些生活上的觀念,小孩子看完也很喜歡!」高友輝補充,這齣戲劇除了給小朋友觀賞,也希望可以喚起一些大人、家長的童心,「或許我們的一個台詞講錯,能引發他們的會心一笑,也是達到我們幫助這些大朋友,在現今繁忙的社會中,抒發壓力的一個方式!」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