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大學人】擊劍國手跨界設計領域 陳弈通體制外的斜槓人生
體育
第1804期
【大學人】擊劍國手跨界設計領域 陳弈通體制外的斜槓人生
2024-12-20
【記者吳妤潔報導】自信跨步向前,抓準時機刺中對手,得下勝利一分後激動喊聲。今年八月,年僅21歲的「擊劍王子」陳弈通初登奧林匹克運動會殿堂,成為國內時隔36年再度前進奧運的台灣男子鈍劍代表。儘管最終不敵地主選手恩佐・勒福爾(Enzo Lefort)止步32強,仍追平過去台灣的最佳紀錄。卸下擊劍選手身分,他還是位擁有設計長才的藝術生,更是從體制內教育改以自學方式升學,並一頭栽進設計領域,走出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 八歲時,陳弈通參加體育夏令營,眾多運動項目中唯獨對擊劍情有獨鍾,就此開啟擊劍人生,「我小時候對某個東西有興趣的時候,就是想要全心投入,所以那時候一學就很想要全力打到職業。」自小就有主見的他,在參加不少盃賽後,萌生想要出國比賽的想法,陳弈通的母親黃意雯便帶著他出國,並在青年奧運、亞洲運動會及亞洲錦標賽等賽事中嶄露頭角。 陳弈通並不認為自己是天賦型選手,他說:「現在回去看覺得,哇,我好像真的花很多時間在場下。訓練時間外自己在家會一直練,然後研究分析選手的影片。」不想輸但樂觀的性格,或許是他十幾年的選手生涯中未曾想過放棄的原因之一。黃意雯回憶起陳弈通小時候沒得獎,本以為他會很難過,卻見到他比賽結束後到便利商店買冰淇淋露出開心的面容,可見比起成績,陳弈通反而更專注在比賽的內容和過程,若是覺得自己表現不理想,回家後就會不斷練習,黃意雯以「瘋狂」二字形容,「他如果制定好目標就不會放棄,一定會想辦法達到他要的表現。」 相比大多數學生運動員以校隊或體育班作為升學志向,陳弈通選擇了一條不同的路。陳弈通一家曾因父親研究需要移居澳洲,國小三年級時他自澳洲返台,但因為銜接不上課程,便輾轉進入體制外教育。即將升國中之際,黃意雯考慮到體制內教育只有進入校隊或是讀書兩個選擇,且若外出比賽在學習進度上勢必會落後,便決定讓陳弈通加入自學團體。另一個原因,則是體制外教育給予了更多自由,「當初對體育班的印象就是如果你選的話,就只能走這一條路,選項會很少,但我不想被限制只能做這個(擊劍)。」陳弈通說道。他坦言,一開始年紀小,自律欠佳,常會漏掉作業,但後來發現這會出現許多問題,才了解到「為自己負責」的重要,比賽期間只要一有空檔,就會拿出電腦或是要讀的東西出來做。問到對想走體制外教育的學生運動員有什麼建議時,陳弈通不斷提到「自律」,認知到自己需要什麼也更有助於尋求協助和保持對運動的熱忱。 而在體制外教育的過程中,陳弈通在學學文化創意基金會副董事長徐莉玲的欣賞下,發覺自己未來也可以往藝術領域邁進。「有一堂課我讓學生找出舊鞋盒做出一個動物,但只有弈通用舊鞋做出一隻老鼠,因為他覺得用鞋子做更有趣。」徐莉玲笑著分享,「弈通真的是很特別的孩子,很少可以看到一個孩子有勇氣挑戰老師給的題目。」 目前陳弈通就讀於美國羅德島設計學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在他的Instagram作品帳號上,時常可以看見他分享利用不同媒材設計出的運動員模型、球鞋和平面設計等作品。而他的創作靈感多半源自於運動和普普藝術,他笑道:「運動的動態我覺得是很抓人的。」談起陳弈通在擊劍和創作時的差異,黃意雯認為他在擊劍時表現出較為強勢的一面,但在藝術創作方面則是展現自我的抒發和療癒,「有時候他的作品人家喜歡,我覺得是因為他很真誠地把自己生活的題材放在上面。」 對陳弈通而言,不論是擊劍還是創作,都已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談到未來目標,凡事追求完美的他希望在藝術設計領域不斷突破,「做設計可能都會這樣,就是你看到很多,然後會覺得我一定要達到這個水準,會覺得之前的作品都不夠好,可是就是這樣才會進步。」面對陪伴自己最長時間的擊劍,他則希望能夠持續奪牌,「我很享受在場上的感覺。我很喜歡做,我就繼續做。」
【大學人】青年領頭推廣台語 「同齊行」助學員考台語認證
校園
第1802期
【大學人】青年領頭推廣台語 「同齊行」助學員考台語認證
焦點
2024-12-06
【記者吳妤潔報導】「語言是文化ê底蒂,文化是國家ê根基。」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不分系學生林家慶說道。臺北市立育成高級中學學生蔡宇盛、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黃茬翰和林家慶三位對台語抱有熱忱的學生,因緣際會下,於今年五月成立「同齊行」台語教學團隊,期望透過自身考過教育部臺灣台語語言能力認證中高級考試的經驗和能力,協助現職教師或民眾考取證照,並傳承台語文化。 在成立初期,蔡宇盛觀察到台語斷層多發生在青年族群,因此最初希望以青年教育為主軸,但在設計課程內容時卻遇到困難,最終為了統一教案,才以檢定作為基準點。他們用免費教學和線上授課為誘因,在Facebook社群「對囡仔講台語」上宣傳,蔡宇盛說:「我想要看到的是我們免費提供資源,感覺到學員在學習過程中有很大的成長,也會很想要跟我們交流。」他也坦言,考量到自身能力和經驗,身為學生,用免費的方式授課比較不會有壓力。談到招生狀況,林家慶指出,一開始報名的成員約有170人左右,但三個人能力有限,最後僅開放50人加入,其中三到四成皆是在職教師,其餘則是高中生、大學生和一般民眾。 在授課模式上,黃茬翰說明,由於學員的書寫能力普遍較差,因此課程會專注在寫作,搭配當週應著重之聽、說、讀其中一項核心能力,以坊間的題本和自備教材講解。蔡宇盛表示,透過課程,團隊三人也能在與學員交流的過程中教學相長。談及如何設定預期成效,蔡宇盛說明,在第一個季度中,希望至少有三個學生能考取中高級證照,他解釋,因為台語中高級檢定難度高,通過率低。林家慶則補充:「你只會講沒有用,還要懂得如何辨識跟運用,我覺得困難點在於要適應一個新的文字系統。」 針對國內的台語教育,蔡宇盛分享,自己作為中學必修台語課程(註一)的第一屆學生,發現政策仍有許多衝突與不足之處。除了師資缺口外,也未明確規定評量成績的標準,「很多老師會選擇用紙筆測驗的方式來定奪學生的成績,那相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有很大的降低。」黃茬翰也指出,當前的台語課綱較制式化,應透過更多元的教學方式將台語教育融入日常,讓學生了解台語和生活息息相關。林家慶則直言,不同地區和每個家庭都有各自說台語的方式及詞彙,但學校制定標準化的流程教授台語,定義何謂「標準台語」剝奪了語言本身的多樣性,他惋惜地說:「為了方便跟比較好的效果,會損失掉很多這些很迷人、很美麗的特色。」 註一:《國家語言發展法》規定自111學年度開始,中小學必修本土語言,包含台語、客語、原住民語、馬祖語和台灣手語。 然而對於台語教育的現狀,團隊成員也並不完全抱持悲觀的想法。「有一句叫『學台語,當時行』(註二),這是我覺得現在傳播媒體可以看到的正向的種子。」黃茬翰舉例,現在漸漸出現以全台語呈現的脫口秀、實境節目或電視劇,讓觀眾發覺台語的親近,進一步學習更專業的知識。林家慶則建議,台語教育不應侷限於小學,而能延續到大學,他認為學習語言背後所透露的智慧與文化,才是更有趣且吸引人的,「即使沒有通過檢定,他(學生)在途中學習到台灣本土的文化,我們有傳承到這件事情,也是另一種成功。」他誠實地說。 註二:現在流行用台語、學台語的意思 對於「同齊行」推廣台語,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教授何信翰樂見他們的出現。他認為,以學生身份推動台語,未來的發展性高;另一方面,學生自發組成教學團體,若成功,便能在同儕間形成效應,吸引他人效仿。「他們互相鼓勵,做很多事就可以長久,我覺得在推動學習台語的過程中,有同伴這件事是很有意義的。」何信翰說。談到團隊的未來發展,蔡宇盛表示,由於線上授課成效不佳,未來將考慮租借場地進行實體授課,並嘗試經營社群,用更生活化的方式呈現課程,期待鼓勵更多年輕人加入推廣台語的行列。
【大學人】用藝術刻劃校園回憶 UCLA刺青師從宿舍發跡
國際
第1799期
【大學人】用藝術刻劃校園回憶 UCLA刺青師從宿舍發跡
2024-11-15
【記者張博媛報導】克莉絲蒂娜・威廉(Christina Williams)是一名發跡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以下簡稱UCLA)的刺青師,他在學生時期發現自己對刺青藝術的熱愛,也在許多學生身上留下刺青作品。 威廉在UCLA就讀世界藝術與文化學系,加上自己對刺青文化的興趣,便在朋友與家人的鼓勵下開始刺青師生涯。「我喜歡為自己和朋友創作藝術。」威廉說道,他最初是在宿舍開始為同學刺青,接著進駐校園市集,以及學校附近的刺青店。威廉表示,同學們時常會帶著自身故事和人生體悟,與他討論刺青的設計,正是在這些客人的故事深深打動了他,並啟發他進行更多創作。威廉認為UCLA給他很大的發揮舞台,例如學校課程提供他探索藝術創作的機會、同學與老師都支持他進行刺青活動等,「若不是在學校開始我的刺青生涯,我會很難獲取這些資源。」他說道。 威廉的刺青風格多元,包括單針刺青、寫實主義,以及抽象設計,他喜歡將自然、文學作品的文化與人物融入設計中,「任何異想天開的事物都能成為我刺青的主題。」他補充。今年10月,UCLA邀請他為學校設計專屬的紀念刺青,他融入了充滿校園意義的象徵元素進行設計,如UCLA代表動物棕熊的熊爪和深受學生喜愛的校貓鮑威爾,再搭配學校的代表色——藍色與金色,讓學生能在身上留存對校園的美好回憶。 相較於台灣對於刺青的保守觀念,在美國擔任教授,現就讀德州理工大學(Texas Tech University)博士班的服裝設計師ChaCha(化名)認為,刺青在美國就是一種常見的藝術,一般人不會對刺青帶有負面觀感,「刺青是自我表達的方式,是一種客人與刺青師共同創作的產物,我覺得很有意義!」他說道。ChaCha也表示,在美國校園內進行刺青活動是件很正常的事,不過如果在台灣應該會嚇到師長。在洛杉磯就讀美國音樂家學院(Musicians Institute)學生Ryan Chang說道:「路上的人十之八九都有刺青,在洛杉磯和校園內就像戴耳環一樣稀鬆平常。」 威廉說:「UCLA藝術與全球健康治療中心(Art and Global Health Center)給我很大的啟發,希望畢業後能有機會與他們合作。」對他而言,刺青不只是刻在身體上的藝術創作,更可以撫慰人心,威廉期望有日能回到洛杉磯,除了繼續為UCLA社群進行刺青創作,也結合自己在碩士階段的專業,探索刺青創作在藝術治療領域的發展性。
【大學人】現有數據成創作素材 2ENTER打造虛擬場景
藝文
第1798期
【大學人】現有數據成創作素材 2ENTER打造虛擬場景
焦點
2024-11-08
【記者林沂葳報導】在螢幕上,台北的建築、交通與人群交織成一幅生動的畫面,瞬息萬變的即時新聞標題穿梭其中,讓人彷彿置身於現實世界。新媒體藝術團隊2ENTER貳進(以下簡稱2ENTER)將網路資訊視覺化,創作出一個龐大的虛擬世界,並於10月25日至28日在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展出作品《Data-Verse Taipei 02》。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碩士班的莊恩齊、陳政維、邱傑義及劉吉榮,在2022年正式成立2ENTER,並在同年首次對外參加競賽,即以作品《擬山行》在花蓮縣洄瀾美展榮獲首獎。為此,陳政維補充:「你真正在外面得到一個肯定後,會覺得自己做的東西比較踏實,這個里程碑還滿重要的。」在合力製作的作品備獲肯定後,團隊決定向外拓展視野,作品也日趨成熟。 2ENTER的作品主要以即時資料為素材,例如天氣資訊、車流、社群動態等,撰寫演算法驅動3D影像後,再放到遊戲引擎Unreal Engine中做即時運算,最後製作成一個虛擬世界。此外,由於團隊成員皆有玩遊戲的興趣,故也會從常玩的遊戲裡取得創作靈感,並在作品中添入遊戲的元素,「不管是視覺上或者是感受上,這些靈感都會帶到作品裡面使用,或者是有一些思維會在作品裡面被放大。」陳政維補充道。 談及名稱發想過程,團隊表示本想取作ZENTER,源於德文裡「中心」的意思,不過因已有其他公司以此註冊商標,因此團隊改以組成的時間為2022年,將具有相似外型「2」跟「Z」,正式取名為2ENTER,中文名「貳進」也有電腦二進位的含意。目前台灣的網路即時資訊視覺化領域中,因為涉及設計、2D與3D製作、程式書寫等多方面的技能,故多由為企業主導,團隊成員皆為學生的2ENTER,是目前台灣第一間由學生自行創建的公司。此外,2ENTER團隊的作品比起單人作業,呈現更豐富的視覺性及互動性。「大部分新媒體藝術家處理的影像較為抽象,因為比較單純,也比較好看。」陳政維補充道。 由於2ENTER都是Z時代下的人,他們把網路世界當成真實世界的鏡像,每個人的一舉一動在時間的推演下,都會越來越完整的紀錄其中,如監視器、瀏覽紀錄等,「這件事情是我們覺得需要討論的,所以決定用作品呈現。」陳政維說。此外,他們把作品想像成一個巨大容器,乘載大家的想法,強調與觀眾互動,不再拘泥「藝術傳達理念」這件事。 《Data-Verse》是2ENTER的第一個作品,以五分鐘的影像建構出四位成員對網路的想像。起初他們對網路世界的形象概念很模糊,所以在正式製作之前田調土地資料,把數據即時附到《Data-Verse》中,並把數據轉化成不同圖像,例如數據便以雨的形象灌溉虛擬世界。作品畫面的正中間有一個石碑,裡面的影像資訊來源是迷因,「真實世界有宗教作為人的心靈慰藉,那虛擬世界的信仰是什麼?」莊恩齊表示,由於現今社群媒體大量傳播迷因,故團隊最終把虛擬世界的宗教意象定位在迷因上,「我們用這樣的邏輯做了《Data-Verse》,告訴大家我們想像的網路世界長這樣。」 創作遊戲引擎互動的作品,劉吉榮認為最大的困難反而不是做2D、3D的東西,而是彼此之間的默契跟溝通,「每個人在製作上面的難處,都會是怎麼在各自的分工下,把大家想要做到的效果呈現出來。」為了作品效果的穩定性,2ENTER會針對硬體做壓力測試,確認它的承受極限,還會上傳高度敏感的照片,看見互動作品中最極端的面向,才能應對一些極端的觀眾,「我們要想到最壞的狀況,這是我們作品有趣的地方。」莊恩齊道。 延續《Data-Verse》,同樣於2022年創作的系列作品《Data-Verse Taipei》,以《Data-Verse》的生態系統作為基礎,團隊蒐集台北的氣溫、車流、社會現象等網路資訊。隨著這個計畫的持續發展,2ENTER開始希望觀眾也能介入到作品當中,於是一年後《Data-Verse Taipei 02》誕生,「目前我們既有的框架有一個互動網頁,接下來怎麼跟觀眾互動,最簡單就是用文字來實現。」邱傑義表示,團隊開始思考如何觸發觀眾回覆文字到資料庫,「後來發現新聞標題這個東西,它本質上帶有一種試圖引人回覆、挑釁的特質在。」於是將新聞作為對觀眾的提問,觀眾可以進入網頁留言區,與其他人即時互動。 與《Data-Verse》系列相似的作品還有《擬山行》,雖然《擬山行》與《Data-Verse》是同一時期的作品,但比起《Data-Verse》的即時資訊,團隊使用過去的歷史資料,整理花蓮氣象站建站一百年來的資料,重新在虛擬世界中再現。作品逼真地呈現花蓮峽谷的壯麗地貌,且隨著資訊量的變動,畫面會不斷改變,讓觀眾無法預測下一秒的視覺體驗。 而近期2ENTER啟動新的計畫—《虛擬尋根》,透過論文查詢、搜尋引擎、AI三種方式共構劇本,回溯台灣不同的網際網路歷史事件,「用作品重新描述歷史,將創作者不可能親身經歷的事,重現在大家眼前。」邱傑義補充。 2ENTER的作品從來都不是想要改變世界或影響社會,而是希望讓大家透過作品看到不同的狀態,例如在《Data-Verse Taipei》中,觀眾可能會好奇車流的變動、Wi-Fi的流量等,透過呈現讓大家看見平時難具象化的數據,當資訊匯聚在小小的螢幕中,觀眾會感受到自身的渺小,「我覺得我們的作品很常在做這件事。」莊恩齊補充,虛擬世界雖然很小,卻乘載著龐大的資訊量,「這是我們在真實世界中很難發現的差異性。」 提到團隊未來的願景,2ENTER希望能讓作品常設在某個地方,持續推廣作品,也嘗試做公共藝術等,期望將作品跳出臺灣的框架,創作《Data-Verse》國際版,讓作品有更多討論的潛能。
密州政府推經濟政策 欲留大學人才逆轉貧窮困境
國際
第1797期
密州政府推經濟政策 欲留大學人才逆轉貧窮困境
2024-10-25
【記者李宸緯報導】密西西比州立大學(Mississippi State University)學生報(The Reflector)在15日的報導中提及,密西西比州存在貧窮、人口流失,導致全美貧窮率排名第二,因此,密西西比州政府試圖透過擴大稅基、發展太陽能產業及增加就業機會來留住大學生。 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曾東松說:「大約20%的密西西比人生活在貧窮線以下,約有超過50萬密西西比州居民難以滿足基本(生存)需求。」該州的經濟結構依賴低工資產業,限制了高薪工作的機會。在經濟不佳的狀況下,居民往往不足以支付日常生活的費用。 就讀於密西西比大學(University of Mississippi)的學生Michael(化名)表示,多數就讀該州的學生畢業後會選擇離開,他自己也不會留下來,因為當地沒有符合他的專業領域的工作,而其他地方提供更多的工作機會與待遇。不過他也補充,若當地的產業與大學生的相關科系有關聯,仍有部分學生願意畢業後留在密西西比。有鑑於貧窮的問題存在,州政府近年來投資發展太陽能產業,希望藉此來提供更多工作機會,留住年輕人,並提高該州人民的生活品質。 「我必須開車花費20到30分鐘才能找到雜貨店購買生活所需,諸多基礎公共設施都是缺乏的。」密西西比大學主修中文與傳播科學的阿莉莎・湯仕多(Alyssa Tunstall)說道,他認為,大學生的去留依然取決於工作機會的多寡以及密西西比州的生活條件。湯仕多建議,政府改善公路、醫院等基礎設施,提供工作機會外,也能提高該比州的生活條件。Michael則舉例:「政府可以利用低成本的地稅,吸引更多公司來此設廠。」 湯仕多指出,當地學校設備過於老舊,改善教育條件是幫助密西西比脫貧的重要途徑,Michael也認同教育是消除貧困的根本。「提供職業培訓、教育和工作經驗機會外,國家應重點關注當地社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曾東松提出看法,他強調,透過基礎建設、經濟發展與改善教育環境的全面提升,密西西比州在未來仍有機會改變貧窮的困境。
【大學人】從甲組球員到亞錦翻譯 林子翔不一樣的棒球路
體育
第1789期
【大學人】從甲組球員到亞錦翻譯 林子翔不一樣的棒球路
焦點
2023-12-13
【記者胡王子行綜合報導】10日,臺北大巨蛋迎來萬人空巷的亞洲棒球錦標賽冠軍戰,由中華隊對上日本隊。在球員踏上紅土前的幾個小時,有一群人早在球場周遭忙進忙出,打理賽前的大小事,他們是台灣國際賽事不可或缺的隨隊翻譯,靠著流利的中、外文與大會溝通,讓選手無後顧之憂的備戰。比賽開始後,這群人再度現身,穿梭在裁判與教練之間,釐清先前的判決。林子翔在這些翻譯人員中的經歷特別不同,高中曾是甲組棒球員的他,最終靠著苦讀考上國立政治大學,以截然不同的方式站上大巨蛋的紅土。 林子翔的三級棒球經歷分別為台南市立協進國小,台南市立崇明國中,國立嘉義高中,資歷十分完整。 圖/劉素安提供自小對棒球感興趣的林子翔,國小時參加了中華職棒統一獅隊舉辦的夏令營,並被當時台南市協進國小少棒隊的教練挖掘,就此開啟棒球之路,而他也努力鍛鍊,進入嘉義高中成為甲組球員。不過,林子翔看似順遂的棒球員旅程在高中時出現轉折。「自己的身材、爆發力都比其他選手都差了一截,高一就有轉換跑道的想法了。」林子翔說道。但轉換可不容易,從少棒隊到高中,林子翔已經有許多年沒有靜下心在書桌前唸書,再加上他就讀的嘉義高中體育班又是夜間部,白天時間都在練球,晚上也沒有辦法唸書,讓課業規劃增添不少難題。處境越艱難,林子翔越想挑戰。他先是脫離宿舍生活,在外租屋以便溫習;接著早上八點半晨練前的一到兩個小時他就會離開被窩唸書。日積月累下,林子翔逐漸跟上課程的腳步。他也沒有因讀書缺席訓練,甚至入選嘉義市代表隊,學測前四天還跟著球隊打聯賽。林子翔的媽媽劉素安分享當時兒子的生活:「子翔早上練球,下午洗個澡又要接著上課,甚至連假日都要比賽,常常連覺都睡不好,真的很辛苦。」除了身心靈的疲憊,朋友與師長的不理解也讓林子翔喘不過氣,「身處體育班,說出要唸好大學的目標顯得很格格不入,包含同學、老師都會感到不解或不抱期望,讓我的心態很不穩定。」林子翔回憶道。 林子翔鎮守二游防線,防守功力不俗,高一下便入選嘉義市代表隊。 圖/林子翔提供 更讓林子翔感到挫敗的是學測後意外落榜。「那時真的非常崩潰,很擔心變成一場空。」但林子翔並沒有喪志,反而利用學測後的空檔期準備多益並得到了900分的高分,分科測驗也一雪前恥成功考上政大創新國際學院。有趣的是,升上大學後的林子翔原先想隱藏棒球這項技能,「我有點害怕在這麼好的學校,大家會對我的體育班背景有刻板印象。」但最後仍敵不過對棒球的熱愛,再加上自己的經歷實在太過特別,「隱藏棒球」計畫在不久後就告吹了。升上大學後,林子翔認識了球員以外的重要角色——翻譯,「那時候棒協有招一批新的翻譯,政大很多人都投了履歷,我也去投了。」深厚的棒球底子再加上英文能力,讓林子翔成功入選,正式以翻譯身分開始不一樣的棒球人之路。從U-12的德國隊,U-18的澳洲隊,再到亞錦賽的中華隊,球員的經歷讓林子翔在比賽總能起到關鍵作用。比賽中需要協助教練爭取判決空間時,林子翔不會害怕傳達錯誤,「那個play發生的當下就大概知道自己等等要上去爭取什麼了。」而林子翔除了翻譯員身分,還多了「訓練員」的角色,在選手們練球時幫忙餵球、接球,「這次被換到中華隊,是因為他們想找一個可以幫忙練球的翻譯。」看到兒子走向不同的道路,母親也表示支持,「能看到他在喜歡的項目上做得開心,真的非常不錯,而且有著更不一樣的生活體驗。」 底子深厚的林子翔,上了大學在一般組的賽事中幾乎各個守備位置都能勝任,連登板投球都不成問題。 圖/林子翔提供對林子翔而言,轉換跑道不僅為自己帶來改變,也讓更多運動員看到不一樣的未來。「我想著,如果我能夠考上頂大,或許我就能告訴學弟、教練,原來選手也有這條路可以走。」林子翔說道,「後來有不認識的學弟聯絡我,很謝謝有這個經驗,讓他知道有更多不同的選擇。」林子翔高中時期的教練趙晉榮也非常贊同子弟兵的表現,「子翔的經驗對球隊的發展是很正向的,同時也能樹立一個好的榜樣給家長、球員做參考。」大半人生都被棒球盤踞,一直深愛著棒球的林子翔,在人生的重大交叉口,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棒球路。雖然不再是球員身分,但他仍努力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有很多人會說要是我不打球認真唸書,或許現在就不只政大了,但我覺得,哪怕當初沒有被教練挖掘,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點,我還是會跟棒球相遇。」 林子翔的升學經歷讓許多體育班學生看見了不一樣的可能,課業與球技兼顧的他也成為許多學弟的榜樣。 圖/林子翔提供
【大學人】辛巴威大學開創動保法課程 SOFA用法律力量替動物發聲
國際
第1787期
【大學人】辛巴威大學開創動保法課程 SOFA用法律力量替動物發聲
2023-11-30
【記者丁盈瑄綜合報導】「我會站在最前線處理野生動物的案件。」辛巴威大學(University of Zimbabwe, UZ)學生穆永加.庫瓦雷加(Munyonga Kuvarega),堅定地表明他對野生動物保育的決心。五年前,一群來自辛巴威大學的學生與當地多位處理動物保育案件的律師攜手投身於「為野生動物發聲」(Speak Out For Animals, SOFA)非營利組織,擔起保護非洲野生動物的使命。「動物不會說話,但我們可以!」這是SOFA創辦人兼講師埃弗.維姆拜.奇諾達(Ever Vimbai Chinoda)在創立組織時提出的信念。2015年的一起美國獵人非法槍擊「辛巴威獅子塞西爾」(Cecil the Lion)事件,啟發了奇諾達創立SOFA,期望以法律成為野生動物的代言者,捍衛野生動物的權益。SOFA辛巴威大學分會主席,也是農業學系動物科學組學生的貝弗利.庫扎伊什.庫佩塔(Beverly Kudzaishe Kupeta)提及,SOFA讓他擺脫對女性從事動物保育工作的歧視,「參加SOFA讓身為女性的我可以為野生動物而戰,更讓家人看見和支持我對動物的熱愛。」「非洲野生動物正面臨盜獵、黑市動物貿易,還有乾旱⋯⋯」奇諾達指出,隨著非洲人口增加,南部乾旱使牧草供應減少,迫使牧民進入野生動物區域,加劇人類與野生動物之間的衝突。人類可以建造屬於自己的住處,但動物無法。庫瓦雷加期盼地說:「我有一個夢想,就是幫野生動物成立一個安心的家。」他希望用法律的力量,為野生動物設立國家公園、保護區、庇護所等。SOFA辛巴威大學分會與國際動物福利基金會(International Fund for Animal Welfare, IFAW)合作,於2021年推出野生動物法律課程(Wildlife Law Module),並推動商法學院於2024年設立野生動物法律的碩士課程。「雖然法院可以逮捕狩獵者保護野生動物,但我們需要大眾不僅是旁觀,要一起邁出實際的一步。」庫瓦雷加表示,他們提倡透過培育更多動物法律專業人才,建立有效保護野生動物的法律體系。 SOFA辛巴威大學分會與國際動物福利基金會合作,在校園提倡動物保護議題,增加學生對於動物保護法律的認識。 圖/截自國際動物福利基金會網站SOFA不僅在校園中發揮影響力,更深入當地社區。在辛巴威,部分村落一直有著狩獵養活家人的習俗,但隨著村落有學生加入SOFA,他們逐漸認識到狩獵動物的殘酷,紛紛放下過去的行為。「我們成功讓150名檢察官、法官,了解訂立野生動物法律的必要性。」奇諾達透露,他們希望法律界會因SOFA影響的司法人員而產生變革,讓野生動物受到法律保護。「我們接下來會致力修訂《辛巴威國家公園和野生動物法》(Zimbabwe Parks And Wildlife Act)。」奇諾達認真地說。他補充,未來他會編纂一本野生動物法律案例書,供法官作為判例來使用,同時當作課程教材。庫瓦雷加立志,無論遇到什麼挑戰,他會繼續幫助動物們「說話」,讓SOFA的使命延續下去。 埃弗認為,參與野生動物法律課程的學生來自不同科系,這能夠將SOFA辛巴威大學分會打造成更多元化的團體。 圖/埃弗提供
【大學人】歷經低谷仍堅持不懈 洪筱晴滑出「金」彩人生
體育
第1782期
【大學人】歷經低谷仍堅持不懈 洪筱晴滑出「金」彩人生
焦點
2023-10-19
花滑女孩洪筱晴首次參加亞運會便摘下花式滑輪溜冰金牌,儘管在長曲演繹中出現小失誤,但是依然以高分取得勝利。 圖/洪筱晴提供【記者張愷文綜合報導】偌大的舞台,一名19歲少女擺出優美姿態,屏氣凝神。隨著音樂放出,少女自信起跳,在空中翻騰,搭配落地後旋轉,完美演繹何謂力、舞、美,奪下第19屆杭州亞洲運動會(以下簡稱亞運會)女子單人花式滑輪溜冰(以下簡稱花滑)金牌,獲得全場喝采。出生於台北市的洪筱晴,來自銘傳大學應用英語學系。非科班出生,卻懷揣對花滑赤忱的熱愛,引領他走入亞運殿堂。初登亞運舞台,洪筱晴就以長曲55.62分、短曲38.76分,共94.38的總分摘下金牌。賽場上拚搏的冠軍,代表日復一日的努力與自律。「甚至有一次是他媽媽打電話請我叫筱晴不要再練了,已經很晚了,趕快回家。」教練王淵棟笑著說道。自小嚴以律己的洪筱晴,無論在訓練或課業都不遺餘力。洪筱晴國高中時期每天都過著早上上學、晚上訓練的生活,為此也犧牲了睡眠時間,但他卻甘之如飴,「一天只睡三個小時很累,但是我會覺得別人做得到我為什麼做不到?」然而,對自我的高要求就像把雙面刃,帶給洪筱晴榮譽的同時也帶來許多壓力。「我每次都會放大別人的好,擔心自己跟別人差很多,比賽的時候又怕沒跳好,就會很焦慮。」洪筱晴苦笑道。一路伴他成長的編舞師楊斯竣也分享:「他是超級超級超級努力型選手,但有時候一做不好,就會否定自己前面全部的努力。」當時因父親離世帶來的變故,加上亞運會選拔險遭落選,就讓情感纖細的洪筱晴遭受打擊,陷入強烈的自我懷疑。陪他走出這段陰霾的,是母親與身邊的貴人。洪筱晴坦言,若非家人、朋友和教練的不離不棄,「我一定無法堅持到現在。」回想當初的低潮,洪筱晴說道:「我會想自己是不是跟別人差很遠,但我的朋友都知道我的個性,他們會一直給我很多鼓勵。」場外或場內,洪筱晴的親友們都是最稱職的啦啦隊。他們無法到場的比賽,也會用視訊的方式替洪筱晴打氣。談到他們,洪筱晴面露微笑,「我每次比賽前都會跟他們punch一下,這些真的給我很大的力量。」 儘管父親的離世為洪筱晴一家帶的生活帶來巨大的改變,過程也曾發生多次不愉快,但經歷長時間的磨合後,母女目前以好朋友的身分相互陪伴。 圖/洪筱晴提供母親則是洪筱晴築夢路上最不可或缺的角色。原本跟父親關係較好的洪筱晴,在父親過世後與母親謝亞臻經常陷入爭吵,「他那時候講話語氣不太好,就會覺得為什麼爸爸可以怎麼樣但你做不到。」說起當時的情況,謝亞臻眼眶濕潤,他坦言承受失去摯愛的悲痛難以喘息,洪筱晴的尖銳更令他感到難過,「筱晴甚至封閉自己,一直跟我吵架,情緒不穩定。」隨著兩人的溝通和互相理解,如今他們已成為對方最堅強的後盾。面對女兒在花滑的成長,謝亞臻感到欣慰,但也希望自己更有能力幫助洪筱晴,「除了看他練習和拍影片我什麼都不能做,只能看他在場上一直摔、一直摔,真的很心疼。」洪筱晴則開玩笑:「但媽媽其實不是很會拍,有時候拍得很大,有時候很小,根本看不到動作。」母女的感情在花滑的催化下不斷升溫,如同摯友無話不談。對洪筱晴來說,花滑的盡頭是一門藝術,是自由與享受的。如今的他仍覺得亞運奪金不真實,但絕不會止步於此。「未來強而有力的兩周半跳躍只會成為筱晴的基本標配。」王淵棟對他抱持自信,也期許洪筱晴一步一腳印走上世界舞台。談到對自己未來的目標,除了持續參賽,洪筱晴希望能到義大利精進花滑技術,待學成歸來後,「想成為台灣第一個進世界前十的人。」
【大學人】鬱金香不憂鬱 美生種花除精神疾病汙名
國際
第1762期
【大學人】鬱金香不憂鬱 美生種花除精神疾病汙名
2021-12-29
【記者張珈爾綜合報導】學生們一個接著一個,蹲在花圃邊把鬱金香球莖種入土中,他們的雙手和膝蓋上都沾滿了泥土,但眼神裡卻是滿滿的笑意。黃色鬱金香計畫(The Yellow Tulip Project, YTP)是美國波特蘭的非營利組織,他們致力於消除精神疾病污名、建立關懷社群,並激發不同族群之間關於身心健康的對話。組織成員包含四位領導人、13位青年領袖以及上百名學生大使。 黃色鬱金香計畫是美國波特蘭的非營利組織,致力於推廣心理健康議題。 圖/黃色鬱金香計畫提供秋季時,黃色鬱金香團隊會帶領學生和社區組織在「希望花園」裡種植象徵希望的黃色鬱金香,讓大家能在春季時迎接鬱金香的盛放,同時也建立了一個溫暖的心靈對話空間,讓人們在鬱金香的陪伴下,互相撫慰彼此的情緒。黃色鬱金香團隊透過這個經典活動將人們聚集在一起,同時也讓參與者知道,自己並不是孤身一人。 「希望花園」在美國各州遍地開花,持續引起大眾對於黃色鬱金香計畫的關注。 圖/黃色鬱金香計畫提供「心理健康的議題影響著我們,不論是青少年或成年人,它值得被用力推動。」黃色鬱金香計畫公關總監康拉德.加布列(Conrad Gabriel)說道。加布列是一名充滿熱情的大二學生,參與鬱金香計畫已經長達四年,他回憶起剛加入團隊,以青年大使身份參加秋季種植鬱金香活動時,看見到場響應的民眾十分踴躍,讓他受到很大的鼓舞,「這讓我相信自己在推動消除精神疾病污名的路上並非獨自前行。」青年大使安德里亞.馬格斯(Andrea Maggs)也表示,一群人聚在一起分享境遇讓他更有勇氣說出自己的故事,談論他長久以來對於推動心理健康議題的努力。 種植完鬱金香球莖後,參與者會在「希望花園」展開心靈對話,互相撫慰彼此。 圖/黃色鬱金香計畫提供「新冠肺炎爆發後,對全球人的心理健康造成巨大影響,其中也包括我在內。」加布列擔憂地說道。除了種植鬱金香,黃色鬱金香團隊也以全國各地的學校為據點,建立人數高達上百人的黃色鬱金香青年大使團,以社團方式進駐校園,期望在校園的各個角落傳達黃色鬱金香計畫的理念,呼籲青年正視心理健康相關問題,並傾聽內心的聲音。加布列指出,青年大使的角色是團隊成功的基礎,在黃色鬱金香這樣以青年領導的組織當中,他們的聲音非常重要。 黃色鬱金香計畫為青年領導團隊,其中上百名的青年大使更是組織成功的基礎。 圖/黃色鬱金香計畫提供該計畫源自於創辦人茱莉亞.漢森(Julia Hansen)的親身經歷。漢森高中時曾罹患憂鬱症,過程中充滿強烈的孤獨感與無助感,加上當時社會普遍對於心理衛生相關疾病充斥著汙名與標籤,讓他在尋求幫助時困難重重,更因此失去了兩位好友。漢森因而更堅定地推動這個計畫,不僅期望能為需要的人提供相關諮詢及協助,更期盼能除去社會大眾對於心理衛生疾病的汙名與標籤。 青年大使在校內以社團方式活動,將黃色鬱金香計畫的理念帶進校園的每一個角落。 圖/黃色鬱金香計畫提供此外,黃色鬱金香團隊也定期舉辦與心理健康相關的活動與展覽,其中最著名的是「黑白攝影展」。此展覽以黑白肖像的方式展出,展覽中的作品呈現出創作者面臨心理健康的挑戰,以及個人受親友患病產生的影響。希望能透過展出的作品呼籲社會大眾正視心理健康的問題,加布列表示,「我們應該專注於精神疾病的去污名化,它可以帶來更好、更輕鬆的生活。」。 黃色鬱金香計畫團隊期盼持續散播「希望會發生」的正向能量,引起社會關注。 圖/黃色鬱金香計畫提供目前,黃色鬱金香團隊仍持續推動種植鬱金香的活動,在美國各州幾乎都能見到「希望花園」的身影,團隊成員也期望心理健康議題能像鬱金香一樣遍地開花。訪問的最後,加布列語帶自豪地說:「我知道這不容易,但我們跟許多支持我們的人一起,在路上並肩前行。」
【大學人】領大眾察覺身心感受 Stand by憂伴當代人找尋情緒出口
生活
第1762期
【大學人】領大眾察覺身心感受 Stand by憂伴當代人找尋情緒出口
2021-12-29
【記者張珈爾綜合報導】「我們不可能活得毫無情緒,既然如此就應該學習如何察覺它。」Stand By 憂團隊秉持著這樣的精神,展開了「國際鏈結」、「情緒影展」以及「情緒石頭湯」等計畫。他們以線上互動的方式,期望陪伴參與者認識自己的情緒,並學習與之共處。團隊的核心成員林家安堅定地說:「我們希望關心到每個人的情緒。」Stand By 憂啟動自教育部青年發展署民國110年度的Young飛全球行動計畫,原先陌生的五個人因為精神疾病和覺察情緒等議題聚在一起,共同創辦了Stand By 憂。他們的創辦理念源自於「Stand By You」的陪伴意象,期待透過情緒陪伴情緒、生命陪伴生命的概念,​帶領大眾一同覺察情緒,陪伴彼此。 Stand By 憂團隊關心情緒察議題,希望透過線上活動凝聚關注。 圖/Stand By 憂提供團隊核心成員林家安曾為憂鬱症患者的陪伴者,回憶起當時,他表示自己太晚意識到對方的情緒,屢次希望對方多談談自己的感受。當時對方突如其來的一句「我昨天突然就覺得活著好像沒什麼意義,想要自殺。」才讓他驚覺對方需要協助。林家安因而開始關注情緒覺察的議題,「如果早一點發現,早一點試著接住他的情緒,我們是不是有機會陪伴他多走一段路?」他遺憾地說道。多數現代人不擅長表達自己的情緒,甚至不清楚自己身處於什麼樣的情緒當中,「我常常教我的個案思考情緒,不只思考憂鬱、緊張這些相應的結果,也要專注在自己遇到什麼事件導致這樣的情緒,或者中間經歷了什麼內在思考的歷程。」談到情緒覺察,臨床心理師蕭仁釗指出,其中的一大重點是自己能為情緒做些什麼,而非停留在當下的情緒泥淖中,包含求助朋友或是相關心理諮商機構等,讓自己恢復到生活的狀態。 情緒影展以線上形式呈現,民眾可以隨時隨地觀展並練習情緒覺察。 圖/Stand By 憂提供為了替情緒找到出口,Stand By 憂致力於開發人人皆可用的情緒工具,他們在線上網站Gather Town上推出「情緒影展」,邀請理想混蛋、綠繡眼等創作者和民眾一同參與展出,以繪畫、歌曲、短文等形式書寫情緒。參觀完一整圈展區,最後會走回原點,象徵情緒應該經過覺察後走過,而非忽視。情緒影展上線兩個月即獲得不少好評,團隊成員也分享有參與者回饋道:「我覺得我的感受被收進一個信封,輕輕地闔上,可以沒有負擔地帶走。」 情緒影展分為三大主題區,讓參與者在情感上以及專業知識層面都有收穫。 圖/Stand By 憂提供團隊也邀請曾有「傾聽運動」經驗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學生廖庭儀加入團隊,負責籌劃「情緒石頭湯」活動。每個月不定期邀請各個主題的講者透過Google Meet分享自身經驗,並穿插創作活動與參與者互動,學習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分享情緒。廖庭儀表示,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一次情緒石頭湯的創作時間,其中一位參與者在留言板拋出了「大家還好嗎?」的問句,引起許多參與者的共鳴,若有其他人回覆自己過得不好,拋出問題的參與者便會以溫暖文字安慰他。參與者自發性地互相療癒也充分體現了Stand By 憂互相陪伴的理念,讓團隊成員受到相當大程度的鼓舞。 團隊邀請各界素人主講情緒石頭湯,讓參與者學習以不同的形式分享情緒。 圖/Stand By 憂提供上個月,曾在10月擔任「情緒石頭湯」講者的插畫家尹湘選擇離開世界。廖庭儀作為其好友難掩沉痛,他表示尹湘一直是一個很努力的人,他患有思覺失調、重度憂鬱症、焦慮症以及強迫症。一直以來,他用自己擅長的繪畫鼓勵著同樣患有精神疾病的病友們。「看著他的背影,我總是自卑,我追不上。」廖庭儀苦笑說道。該次活動,參與者受到尹湘的鼓舞,在創作時間以各種方式抒發自己的心情,彼此安慰。廖庭儀談到那次的「情緒石頭湯」,眼裡充滿了自豪,他說:「那是我第一次意識到石頭湯能夠成為求助者的浮木,只要有一個人在那兩個小時專心傾聽,那他至少在這段時間就是安全的,也許他會因而改變他的想法,做不一樣的選擇。」林家安也補充,情緒石頭湯創造了機會打開不同身份的交流,也呼應到了Stand By 憂的另一個核心命題:社區觀念。社區觀念是陪伴憂鬱症病友歷程中很重要的部分。Stand By 憂團隊期望除了陪伴者以外,能引導會與之接觸,並給予幫助的角色,例如,老師在教學場域遇到學生,即使只是短短一堂課,也能產生其影響力;又或許因為自殺事件介入的警察,也應該被引導如何處理這樣的狀況。此外,Stand By 憂團隊也積極與國外身心健康組織互動,進行「國際鏈結」計畫,替外國組織翻譯文案與作品。除了希望推廣、套用國外的模式以外,也期望能從台灣出發影響國際,建構出專屬於華語世界的專業社群網絡,不只承接更多社會大眾原先忽視的憂鬱情緒或病症,也帶著大家認識自己的喜怒哀樂,學習辨認自己在不同狀態下呈現的不同樣貌。 Stand By 憂團隊也積極推廣心理健康議題相關專業知識,望帶領民眾認識該議題。 圖/Stand By 憂提供目前團隊仍持續舉辦情緒石頭湯的活動,期望累積更高的知名度,讓素人主講為導向的活動產生更多影響力,累積長期的受眾,而不是變成以邀請知名人物吸引參與者的狀況。廖庭儀擔憂地說:「我會很擔心講者會失望,以為自己的東西沒有人想聽,但不是的,只是大家的時間對不上,還沒接觸到想聽的人。」未來,團隊除了會持續推動各項活動的宣傳,也將在明年二月與青年署指導的專案團隊「時習教育」合作,協力推廣Let’s Talk活動,讓大眾一同討論校園心理健康議題的支持與穩固,除了讓教育工作者或社會工作者等專業人士參與討論,也希望能聽到還在學或已經離開校園的人分享自己的遺憾,或許是在學期間沒有能夠向輔導老師求助,或者從來不清楚輔導室在哪裡,因而感到無所適從的經驗。期盼透過與青年署和教育團隊合作的方式,將影響力擴及校園的每一個角落。林家安補充:「我們可能很少被看見,但我相信情緒覺察和心理疾病的議題非常重要。」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