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即時】跨校學生共組抗議行動 泰博移工籲政府正視勞權
生活
第1820期
【即時】跨校學生共組抗議行動 泰博移工籲政府正視勞權
焦點
2025-11-22
【記者王翊丞、林庭如台北報導】「泰博違法,部長在哪?」學生與勞工權益組織高喊口號,於勞動部前抗議。國立臺灣大學勞工社(以下簡稱臺大勞工社)20日號召多個學生團體偕同泰博科技企業工會(以下簡稱泰博工會),控訴泰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泰博科技)以違反勞動人權的規範,限制移工行動,並勒令解散工會的行徑。 根據《泰博科技公司外籍同仁人事管理要領》規定,「受雇期間在台結婚、懷孕及攜眷者,將予以遣返。」且須自行負擔回程機票及一個月基本薪資的解約罰款。此外,更在「生活與宿舍守則」規章裡,規定大量瑣碎的處罰項目,如在浴廁未隨手關門將懲處「勞動服務」五天、寢室內使用延長線懲處「勞動服務」一個月等。當受害移工自組工會,泰博科技更要求移工於十二月底前解散工會,否則將實施「勞動服務」兩個月。 註一:報導提及的「勞動服務」來自《泰博科技公司外籍同仁人事管理要領》,並非刑罰的替代措施。 對於管理要領中的「勞動服務」,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教授林佳和說:「兩個月勞動服務,甚至可能牽涉到強迫勞動。」此外,他解釋,「遣返」在法律上意指政府將不合法聘僱的勞工驅逐出境,泰博科技並無此權力。移工beth(化名)說:「(泰博)營造了一種令人感到被監視和施壓的氣氛。即使未表達威脅,但他們(泰博)的行為已經讓我們明白,他們非常不認同我們參與工會活動。」泰博工會秘書長汪英達補充,由於移工不懂臺灣法律,資訊落差讓移工難以法律作為自保的依據,「他們不知道有全國法規資料庫可以查詢,英譯版也不一定簡單。」 為提供受害移工發聲管道,全國自主勞工聯盟秘書張仲方與汪英達邀請學生一同協助移工組建工會。臺大勞工社、政大種子社等學生團體也於社群媒體表示,面對泰博工會提出的訴求與證據,勞動部僅回應「不當勞動行為將由裁決委員會依法裁處」然而,等待裁決的過程中,工會幹部已多次被泰博科技的人力資源部門分別約談、寄送警告信。對移工而言,這段時間無法獲得應有的勞權保障。因此學生團體提出四大訴求,包含勞動部長洪申翰親自出面接見泰博工會、勞動部應有保障工會的具體解方、勞動部應於判決期間更積極介入,以及若泰博科技未改善違法事項,應禁止其引進移工。張仲方說:「這麼多工會幹部都是單親媽媽、要養家,面臨被遣送回去,那你勞動部不出面保護,誰來保護?」 由學生自主發起的抗議活動,凸顯年輕世代相當關心、重視基層勞動權益。「我們詢問各社團願不願意前來,他們覺得移工權益不得不幫。」臺大勞工社長陳昶安說道。他表示,面對泰博科技的不當對待,各校學生願意一同為移工發聲。政大種子社長林尚杰認為,比起移工在面臨辭退風險時,仍努力爭取勞動權益,以學生身分站上街頭,給予支持,更沒有後顧之憂。他們期盼勞動部正視移工訴求,改善移工長期被忽視的勞動權益困境。
北醫紀念商品授權惹議 學生會致歉啟動補正程序
校園
第1819期
北醫紀念商品授權惹議 學生會致歉啟動補正程序
2025-11-21
【記者顏貝恩報導】臺北醫學大學第37屆學生會於10月31日,在社群媒體公佈大學紀念商品銷售貼文,引發第31屆原設計者與校友不滿。現任學生會沿用過去原創設計,依據舊版商品與照片進行復刻,但設計屬第31屆幹部原創,且未留存任何授權紀錄,引發版權爭議。 第37屆學生會在未經原設計者同意的情況下,沿用第31屆的設計元素,包括袖口、手寫字體、整體風格與概念,卻未標註原創者,且部分元素因復刻而被改動。因新版設計與原創高度相仿,容易讓人誤以為是本屆原創,因而感到不被尊重。《著作權法》第37條第1項(註一)規定「若約定不明之部分,推定為未授權。」在此規範下,第37屆學生會若未取得授權即進行重製、改作或販售,皆可能構成侵權。7日,學生會公告聲明,坦承行政流程有所疏漏,並向原設計者致歉。授權爭議曝光後,學生會啟動補正程序,積極與原設計者重新洽談授權事宜,並承諾待授權確認後,才會重新開放預購。 註一:「著作財產權人得授權他人利用著作,其授權利用之地域、時間、內容、利用方法或其他事項,依當事人之約定;其約定不明之部分,推定為未授權。」 在爭議延燒之際,北醫藥學系學生兮兮(化名)坦言:「我其實很擔心,未經授權的復刻恐影響原作者權益,復刻與修改版本的界線不夠清楚之下,不知道是否違反校園學術誠信與創作倫理,也擔心此類爭議將影響校園文創生態的健康發展。」北醫藥學系學生橘子(化名)回應:「今年的周邊設計比往年的好看許多,也是第一次有想要購買學校周邊的想法。如果因為這件爭議就無法購買的話,那對我來說是特別可惜的。」在購買校園周邊時,橘子會優先考量美觀、實用性與性價比,並認為完整復刻版能尊重原創心血,而延伸版加入的創意則讓作品更有層次,是值得嘗試的方向。 臺北市立大學於10月21日公告的紀念服規劃上也面臨跨屆授權的情形,北市大第12屆學生會長劉恩誠分享:「今年紀念服的合作廠商是由第11屆的公關部長親自介紹給現任第12屆公關部長,沿用第11屆學生會使用的徽章設計,並明確界定授權內容。」由於學生會每年皆會進行大規模交接,加上成員更替頻繁,記錄難免出現落差。第12屆學生會目前正在推動授權制度與資料庫化管理,建立設計原檔資料庫,標註素材來源、年份與授權範圍,並將相關設計與授權流程納入交接文件,希望未來的學生會都能依循明確的制度。北市大學生會公關部長王詩涵也回應:「處理設計與授權時,最重要的仍是授權清楚、紀錄完整,並確保所有素材都在合法合規的範圍內使用。」 針對文化創意發展,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教授沈宗倫說:「在校園自治團隊中,學生之間的利益關係較社會單位單純,因此彼此更容易建立信任。」但沈宗倫也期待,學生自治組織在具備一定能力後,儘可能不停留於復刻既有作品,而是在風格與形式上持續創新,創作出展現自身特色的內容。
極端氣象危文大生安全 學代會盼校方修遠距權利
校園
第1819期
極端氣象危文大生安全 學代會盼校方修遠距權利
2025-11-21
【記者陳雙報導】中國文化大學「學生會會員代表會」10月23日於第三次例會中,通過《針對本校颱風及極端氣候期間遠距教學啟動標準與程序進行調整》之校務建議案。議案由文大商學院代表褚俊儒向校方提案,希望學生能在更安全的環境中追求學習。 褚俊儒表示,針對颱風及極端氣候是否採遠距教學,一般由校方高層與相關教授召開臨時會議決定,但有時候決策與文大官方網站所公佈的緊急應變標準不一致。若決議改為遠距教學,校方會盡快發布公告;但若維持實體上課,學校並不會發另行通知。文大學生會理事長林涵勛指出,校方回應,因冬季文大風速時常達標,若每次均需公告,恐造成訊息氾濫,重要資訊被掩蓋。而學生會已再次向校方提出建議,最終結果仍待商定。 「教育是文明的延續,但安全是生存的議題。」褚俊儒表明,學校有維持教學的責任,但在極端氣候下,需要把安全擺在第一順位。他強調,學校應在風雨到來前預留足夠的時間,讓師生調整行程與教學模式,同時他也認為深化遠距教學能力也應涵括在教務處的教學指標中。文大資訊工程學系學生陳冠廷(化名)建議,校方應直接在官網宣布風速是否達標與是否採遠距教學,而非讓學生持續等候消息。 文大教務長楊馥如說明,颱風期間不論是否發布海警或陸警,校方主管與校內大氣專家均會依據山區氣象變化進行判斷。若研判可能對學生安全造成影響,即啟動應變會議決定是否採遠距教學。對於學生反應公告過於倉促,楊馥如回應,「氣象變化快速,學校會密切監控,以迅速應變可能出現的風雨變化。」若預期天氣狀況將愈趨嚴重,校方會隨時召開應變會議,並在考量學生交通與安全的前提下,適時作出調整。此外,針對代表會所提出的建議案,文大學生事務處課外活動組長林倩如表示,課外組以尊重與正面態度看待,且課外組已即時彙整相關內容供校方參考。 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林博雄說道:「學校的行政單位可與中央氣象署溝通,以專門管道取得校園氣象預報。」他建議,校方在取得預報後,應建立有效的訊息傳遞機制,迅速通報決策高層與大氣科學系教授,以便即時召開應變會議並作出判斷,使校方的決策更具公信力。林博雄強調,校方需審慎制定明確且可執行的標準作業程序,確保整體流程順暢,以保障師生安全與權益。此外,他也建議學生若希望校方檢視或調整遠距教學啟動標準,可與大氣科學系合作,分析過去陽明山的氣象資料,以具備完整專業數據為基礎與校方進行討論。
康大合作軍火商引倫理爭議 學生組破鏈行動抗議
國際
第1819期
康大合作軍火商引倫理爭議 學生組破鏈行動抗議
焦點
2025-11-21
【記者黃暐喬報導】美國康乃狄克大學(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以下簡稱康大)破鏈行動學生組織(UNCHAIN)於 11 日在康大校內霍默.巴比吉圖書館(Homer Babbidge Library)前發起抗議。學生針對校方與多家軍火製造商的合作關係提出質疑,以發送傳單和使用粉筆在地面寫下標語,認為此合作牽涉戰爭、武器研發與倫理爭議。 「美國帝國主義造成死亡,而康大為其買單。」、「康大正在僱用並招募與殺戮相關的勢力。」這些粉筆字道出破鏈行動對校方的主要控訴。由康大學生組成的校園倡議團體破鏈行動,以反帝國主義與反種族主義等為核心理念,透過校園抗議、互助站(mutual aid)、讀書會與社群倡議等形式關注大學資金流向與軍火製造商對學校的影響。該組織在社群媒體指出,康大長期與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雷神科技(RTX)、通用動力(General Dynamics)與普惠公司(Pratt & Whitney)等軍火製造商合作,接受逾 6000 萬美元(約新台幣 19.6 億元)的國防研究資金,並透過實習與校園招募機制,將 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Mathematics)領域的學生導流至軍工產業。學生組織認為,這不僅是一般的產學合作,而是涉及武器研發、暴力與監控技術的倫理問題。 康大學生阿諾尼瑪斯(化名)說道:「學費不應被用於支持大規模暴力,這是許多學生無法接受的。」學生的質疑也延伸到校方與軍火企業的合作模式,康大學生布倫尼(化名)說明,問題不僅在於學費的流向,軍火企業提供的實習與研究機會,雖然表面上有助於學生就業,實際上使學生無形中成為戰爭技術鏈的一部分。他補充:「校方長期未公開合作細節,導致學生難以了解研究成果與技術最終被如何使用。」除了資金與技術面的疑慮外,康大學生克蘿伊・加拉雷斯(Chloe Gallares)也指出,當校方一方面與軍火企業維持合作,另一方面卻忽視戰火中的平民時,學生自然會質疑康大是否仍履行其應有的公共責任。 對倫理、透明度與公共責任的質疑後,學生也進一步提出具體的改變方式。布倫尼認為,康大應公開合作內容與資金流向、提高決策透明度,並逐步減少與軍火企業的合作。艾許莉(化名)則指出,校方應將資源優先投入住宿、獎助與心理支持等實際影響學生生活的領域,而非助長戰爭。布倫尼補充道:「大學不該一方面強調『平等與關懷 』,另一方面卻仰賴軍工產業維持研究與就業管道。」他強調,只要康大持續維持和軍火業的合作關係,學生要求資訊透明與撤資的行動就不會停止。
首屆國際學生節桃園登場 跨文化交流拉近異國距離
生活
第1819期
首屆國際學生節桃園登場 跨文化交流拉近異國距離
2025-11-21
【記者黃千艾桃園報導】會場迴盪著多國語言的交談聲,編織出熱絡而多元的氛圍。桃園市政府青年事務局15日在元智大學舉辦全國首屆「2025桃園國際學生節」,結合運動競賽、異國美食以及文化體驗,邀請桃園市大專院校學生及國際學生參與,期望促進跨文化青年交流。 適逢每年11月17日的世界學生節,桃園市政府於今年推出全台乃至亞洲首屆的國際學生活動。桃園市政府青年事務局長侯佳齡表示,桃園作為國門之都,目前已有近兩萬名國際學生,這樣的數量是全臺縣市的前段,舉辦國際化活動別具意義。「希望透過這個學生節的活動,讓所有的國際生在臺灣也感受到家的感覺。」侯佳齡說道。他表示,團隊籌辦活動的首要考量是如何拉近學生間的距離,因此加入飲食、文化體驗與現場舞蹈表演等元素,期盼能藉此讓大家以更自然的的方式相互靠近,打造一個讓國際學生能夠交流、分享文化的平台。 「我們也希望透過運動競賽促進異國學生間的合作,讓不同國籍的學生能在互動中建立默契。」侯佳齡說。本次運動競賽包含羽毛球、匹克球與泡泡足球三項,採外籍與本地學生混合組隊,參與者在報名時依自身興趣填寫志願序,並由主辦單位安排分組。元智藝術與設計學系學生何恩祈表示,混合分組的方式提供了與多國學生交流的機會,讓他能在推廣自身文化的同時,更了解他國文化,他說:「這不僅提升了我的英文能力,也拓展了國際視野,並結識了許多新朋友。」來自德國、就讀國立臺灣大學醫學工程學系的Lara(化名)則表示,運動比賽是他印象最深刻的環節,不僅能鍛鍊身體,也促進情感交流。元智管理學院學士班學生李貞儀則指出,雖然比賽能與外籍隊友短暫互動,但缺乏更深入的交流,希望能增設小組合作或闖關體驗等活動,提升互動深度。 為打造更多元的跨文化交流場域,活動現場設置超過三十個異國美食攤位,並安排不同的傳統文化體驗區,如布袋戲、書法、原住民及各國服飾試穿、傳統舞蹈與歌曲演出等。來自印尼的美食攤主兼元智學生鍾美蘭表示,自己家鄉的食物口味較重,為了讓台灣民眾也能接受,他在販售時會適度調整,讓印尼食物成為對本地人更友善的選擇。元智原住民族青年社長徐翊媗說:「活動充滿特色,不僅能欣賞平時在台灣少見的多元族群舞蹈與音樂,也提供將原住民文化傳承並向不同國家民眾傳遞的機會,展現文化融合的魅力。」國立體育大學競技系韓國交換生金水晶則表示,他在書法體驗中感受到台灣人的友善與耐心教導,學習新文化的同時,也感受到異國的善意與溫暖。 談及未來展望,侯佳齡表示,國際學生節將持續舉辦,並計畫在桃園各大專院校輪流舉行,藉此充分結合各校特色與資源,讓活動內容更具多元性與創意,提供學生豐富的參與體驗。參與美食市集的越南攤主兼元智碩士班學生馮水仙希望能長期舉辦,期盼未來市集攤位採更開放的設計,讓民眾在逛市集的同時,也能近距離欣賞表演。
銘傳隔離染痘生不周 學生會籲增衛生委員會學生席
校園
第1819期
銘傳隔離染痘生不周 學生會籲增衛生委員會學生席
焦點
2025-11-21
【記者黃律齊報導】銘傳大學學生10日於Dcard發文指出,校方將已確診水痘的交換生遷入「女生第三宿舍」(以下簡稱「女三舍」)進行隔離。消息曝光後,不少學生擔心疫情擴散,外界也質疑校方處置方式是否符合公共衛生原則。 感染水痘的交換生原本居住在「國際學舍」,染疫後校方將其遷移至女三舍隔離。銘傳學生Tina(化名)表示:「他們禮拜六就從國際宿舍搬來女三宿六樓隔離,我住五樓卻完全沒被告知。」對於校方缺乏事前溝通,另一名學生小林(化名)亦指出:「舍監本來不打算公告,是樓長認為不能這樣處理,才有後來的說明。」事件於網路發酵後,舍監才於群組發布公告解釋:「他們(染疫學生)仍會出來活動,不過我們(台灣學生)都有施打過疫苗,風險相對較低,大家不用太擔心。」然而,根據衛生福利部官網資訊,水痘疫苗的保護期約十年,若未接種第二劑,恐難完全避免突破性感染(註一)。 註一:突破性感染(breakthrough infection)指在接種疫苗後,人體已建立預期的免疫反應,但仍然感染該疾病。 銘傳大學秘書長樊中原回應,共有12位學生感染水痘,其中多數為越南籍。當初校方將學生遷入女三舍,只因該舍六樓設有隔離房間,而非輕忽台灣學生感染水痘的風險。針對校方「將確診學生隔離於宿舍內」的做法,銘傳大學學生會表示:「本會理解學校在防疫與宿舍空間調度上的考量,但此舉仍可能引發住宿生的不安與疑慮。」學生會建議,遇到具傳染性的疾病時,校方應優先採取「校外或獨立空間集中安置」等更為安全的方案,並加強說明與溝通,以兼顧學生權益與防疫需求。 除隔離地點的爭議外,校方公告亦提到,染疫學生可能會使用洗衣機、飲水機等公共設施。「因為水痘不是規定隔離的法定傳染病,我們當時沒有強制學生不能離開房間,只有要求外出時必須配戴口罩。」樊中原坦言,校方缺乏水痘相關防疫經驗,因此未能及時做出最適當的處置,對造成學生恐慌深感抱歉。不過,他強調校方已在第一時間通報桃園市衛生局,並於11日下午完成宿舍全面消毒,12日也將確診學生自女三舍統一移至銘傳大學實習旅館。 過去許多大專院校也曾爆發水痘疫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護理師李靜芳回憶,當時接獲確診通知後,便將居住於宿舍的個案安排進入隔離寢,並徹底消毒原寢室。 此外,校方也要求曾與水痘確診者共同上課的學生,進行為期21天的自我健康監測,同時也協助同學施打自費水痘疫苗。 學生會則指出:「此次宿舍水痘事件確實凸顯學校在宿舍防疫及傳染病應變機制上仍有改進空間。」學生會同時研擬修訂學生手冊相關規範,建議增設「衛生委員會」學生代表席次,讓學生意見能更及時納入校方決策。「經過這件事情後,我們現在針對傳染病的因應方式檢討,並建置SOP。」樊中原表示,未來處理類似事件時,會透過更完善的溝通,取得學生信任,並保障住宿生安全。
留學生居留門檻提高惹議 美國大學憂國際生減潮 
國際
第1818期
留學生居留門檻提高惹議 美國大學憂國際生減潮 
2025-11-14
【記者顏貝恩報導】據《州際線》(Stateline)報導,美國公立大學於5日表示,校園依靠國際學生繳納全額學費,是學校的重要收入來源。當國際生人數減少,將直接影響校園中的財務結構,也進一步改變國際學生在勞動市場的發展機會。 國際學生只需持有F簽證(身份有效期間)(duration of status),便能長期甚至無限期居留。川普( Donald Trump)政府認為,部分學生濫用這項寬鬆措施,成為所謂的「永久學生」。於是,在8月27日宣佈新規定,限制國際學生與交換訪客的簽證效期,將以學生就讀課程為限,最長不得超過四年。「政策的出發點,或許是優先保障我們本國學生的就業機會,但它卻忽視了國際學生在美國教育、研究及經濟發展中所帶來的貢獻。」就讀於美國喬治亞洲立大學(Georgia State university, GSU)(以下簡稱喬大)酒店管理學系學生黃敏儀說道。他認為,提高國際學生簽證門檻,並不能解決失業問題的根本原因,反而只會削弱跨國職場的多樣性與創新能力。「現任政府的『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政策下,美國更加專注於本國人民的利益,對國際事務的重視也逐漸減少。」國立政治大學美籍留學生小李(化名)補充道。 現任職於美國擔保貸款憑證(Collateralized Loan Obligations, CLO)領域的鄧琬儀則觀察到,許多留學生期盼能在美國發展專業,因此往往比本地生投入更多努力,現在卻遭簽證制度限制,而無法獲得同等的就業機會,令人惋惜。「我目前看到一些持有J簽證(註)的印度學生,因害怕暑假回家過後無法重新入境,而取消機票,選擇留在美國度過暑假。」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布盧明頓分校(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 IUB)學生何沛宸分享道。就讀於斯蒂爾健康科學大學生(A.T.Still University, ATSU)張宜婷說:「政策的不確定性,容易使國際學生感到孤立或缺乏安全感。」國際學生的去留,往往取決於留學國家的簽證與工作規定。喬大公共衛生學系的日本留學生小竹(化名)表示,他得知美國簽證對國際學生帶來的種種限制後,也開始重新思考未來的規劃方向。 註:J簽證是美國給參加教育、文化或學術交流活動的人員使用的簽證,像是交換學生或訪問學者。 「現任政治領導者提供的政策方向,簽證變動或許只是暫時的,我相信隨著時間推移會有更多進步、開放的政策出現。」在台美籍辯論老師穆克吉(Rishi Mukherjee)說道。針對未來全球化教育與跨文化交流的發展,小李說:「希望在未來的社會裡,大家不分你我的出身背景,擁有平等受高等教育的機會。」
見書店攜大學生致敬臺灣文學 辦市集傳實體書魅力
生活
第1818期
見書店攜大學生致敬臺灣文學 辦市集傳實體書魅力
2025-11-14
【記者黃暐喬基隆報導】2025書洞市集無名祭,由獨立書局「見書店」至9日在基隆信二防空洞至主普壇廣場盛大展開,盼透過市集、講座、工作坊與藝文表演,領民眾感受實體書的魅力,並推廣基隆成為全民閱讀的城市。 「實體書店存在的意義不僅是販售與展示書籍。」見書店長楊雅萍說道。他希望能透過本次市集,讓停滯於實體書店的書能流動至開放場域,吸引原本不是讀者的人駐足停留。市集選在能同時看見山與海、充滿歷史記憶的信二防空洞舉行,「我們想結合基隆多元的城市面貌,打造屬於城市的閱讀氛圍。」楊雅萍補充道,並顛覆民眾對獨立書店只有文史哲書籍的印象,藉此激起人們對閱讀的興趣。現場共設有60個攤位,邀請獨立書店、出版社、文創品牌與NGO共同參與,更舉辦十餘場作者分享和藝文講座。 無名祭的「無名」取自《道德經》:「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象徵對天地自然的敬意,更致敬基隆的山海和人們生存的大地。楊雅萍表示,自己最想致敬的是投入多年心力創作長篇小說的台灣作家們,感謝他們以長時間的耕耘讓文學持續被看見。見書店也邀請藝術家林繼勝,以速寫記錄基隆的城市風貌,並將作品展出於防空洞展區。「大家對防空洞的印象多半是黑暗陰冷的,但放入基隆的街景與畫作後,空間多了一份藝術的溫度,也注入了柔和的力量。」藝術家林繼勝說道。透過書店、藝術家與創作者的共同參與,閱讀與藝術在城市中自然交會,讓書洞市集成為連結在地文化與生活風景的一部分。 此外,見書店更與明志科技大學數位行銷設計學系合作,透過產學計畫推廣品牌,協助學生進行品牌行銷與實務規劃。明志科大數位行銷設計學系學生志工鄭登獻表示,參與這次書洞市集,除了能熟悉品牌的運作和掌握其核心需求外,也能更加瞭解業界活動規模的繁複,「看到這次活動的流程表時非常驚訝,因為首次進入業界觀摩,實際接觸後才發現細節繁多。」鄭登獻補充道。對他而言,參加這些藝文活動、講座,也讓他對不同領域的知識儲備量有所提升。 「我們希望來書洞市集的人,都能帶走一本書。」楊雅萍說。他表示,隨著網路書店價格低廉、實體書銷量下滑,能親眼看到讀者對商家挑選或出版的書產生興趣,是件極其重要的事,他也盼透過此市集,讓閱讀的魅力被更多人看見。活動吸引許多民眾駐足,也成為支持獨立書店的力量。民眾曾力文說道:「這次市集能看到很多不同的創作者,讓我認識了更多自己喜歡的書和作者。」
假文憑衝擊高教形象 新加坡名校誠信面挑戰 
國際
第1818期
假文憑衝擊高教形象 新加坡名校誠信面挑戰 
2025-11-14
【記者顏貝恩報導】新加坡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NUS)(以下簡稱國大)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NTU)(以下簡稱南大)於3日通報,有中國不法分子在社交媒體平台小紅書上,冒用兩校名義與標誌,聲稱可協助錄取,提供「快速申請通道」或「保證直錄研究所課程」,並向申請者收取高額費用,引發社會關注。 國大與南大常年在國際高等教育領域享有盛譽,吸引大批海外學生申請,但也因競爭激烈與留學市場龐大,成為中介詐騙鎖定的對象。新加坡管理學院(Singapore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SIM)(以下簡稱新管院)企業管理系學生馨(化名)表示:「過去比較容易發生這樣的事情,因為當時網際網路尚未普及,許多資料難以查證或對比。」如今,學生多依賴網路與中介管道蒐集資訊,雖然取得方式更為便捷,卻也提高不實訊息誤導的風險。新管院會計與金融理學士中國留學生漂漂(化名)指出:「國際學生相對容易成為中介的目標,因為申請流程、語言及文件準備相當複雜,他們利用學生對流程不熟悉的情況,以『提供協助』作為切入點,甚至藉此騙取學生錢財。」在網路普及的時代,科技成為一把雙刃劍,馨補充:「透過官方網站查證確實能幫助我們辨別真偽,但也難免有有心人士利用網路製造假網站或假資料。」 隨著偽造學歷事件持續引發討論,學生對校方制度與入學流程的信任也受到考驗。國大中文系學生潘達(化名)說:「這起事件讓我開始懷疑入學制度是否出現疏漏,影響學校名譽,甚至波及在校生形象。」若學歷偽造問題持續發生,不僅會削弱外界對學校的信任,也可能讓學生在申請或交流時面臨更多質疑。馨進一步說明:「民眾需要了解造假文憑的後果與嚴重性,不能讓有心人有機可乘。」 面對事件引發的信任危機,學生們普遍期盼校方能重建教育公信力,漂漂說:「若校方能提供多語言版本的入學指南,協助各國學生掌握正確資訊,將有助降低誤信中介的風險。」就讀國大數據科學與分析的留學生鍾佳成說:「持續檢視文件審查流程,完善基礎審核工作,能有效降低誤用或造假的可能。」國大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系新加坡學生小虎(化名)補充,校方在錄取階段需與各地學校及政府單位保持密切合作,以確保學歷與成績真實無誤,杜絕造假事件再度發生。
新北街頭凝永續精神 青年以創意推在地文化
生活
第1817期
新北街頭凝永續精神 青年以創意推在地文化
2025-11-07
【記者劉倚瑄報導】由新北市青年文化大使與新北市政府攜手策畫的「Young Young都來街頭玩」市集與踩街活動,以年輕世代創意為主軸,結合文化永續議題與世界生態日,1日於板橋府中後站廣場登場。 本次市集以文化推廣、國際交流與環境永續三大主題為主軸,並邀集由青年所組成的新北文化大使共同主辦策劃。自籌備初期,青年們便走訪新北各地的文化場館,深入了解地方特色與歷史脈絡,他們融合自身創意與博物館合作,設計互動性遊戲,從市集招商、踩街吉祥物製作、闖關活動設計到各地文化解說,皆由青年們共同合作完成。「我們希望大使們能對新北市文化產生興趣,經過培訓後,將在地文化介紹給更多民眾。」新北市文化局科長吳柏勳說道。 市集共規劃五大主題區,由文化大使與地方高職合作策劃。其中,「黃金山域」展區由新北市立瑞芳高級工業職業學校設計,透過彈珠台遊戲帶領民眾認識九份、金瓜石的礦業歷史與礦工日常,並結合金工與木雕創作體驗,呈現瑞芳當地文化。以鶯歌陶瓷為題的「紅色陶寶」則展出由水庫淤泥創作的藝術作品。策展人兼輔仁大學應用美術學系學生李佩珈說:「水庫淤泥是復育珊瑚的良好材料,我們將它製作成各式公仔,推廣鶯歌陶瓷技藝。」並盼望喚起民眾對生態保育的重視。「都會探索」展區則聚焦板橋在地文化,介紹林家花園的特色建築與生態。「我們將林家花園的漏窗設計成明信片,讓民眾可以在背面塗鴉,帶回具紀念意義的作品。」文化大使兼國立臺灣大學生沈宇論說道。 除地方展區,現場也設有世界生態永續與國際市集,邀請相關攤位進駐,展現異國風情與環保理念。來自菲律賓的新住民攤商蘇榮世說:「我認為最快了解一個國家的方式,就是從飲食與傳統服飾開始。」他希望藉由此市集,讓更多民眾認識菲律賓文化。此外,現場也設有荷蘭、西班牙、印尼以及越南的美食攤位,打造多國文化的交流環境。攤商「Lisa的水耕花園」則利用大樹落下的種子培育成可放置於桌上擺飾的水耕植物,象徵生態永續意涵。攤商Lisa(化名)說:「我們在水耕植物的容器設計上,選用回收的玻璃瓶與塑膠量杯,希望以實際行動落實環境永續,也讓消費者更關注環保的重要。」 活動的圓滿落幕,背後凝聚著青年們無數次的磨合與付出。「大使幾乎都是大學或高中的學生,我們努力在課業和籌備之間找到平衡,只希望能讓大家有全新的文化體驗。」銘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學生張瑞庭說道。吳柏勳則表示,此次市集能順利舉行,背後少不了文化大使的努力與投入,「希望他們能從這次的活動中學習策展,深化對地方文化的了解,並發揮創意與行動力,讓活動更具活力與多元性。」他說道。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