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協會首辦周六市集 異鄉重建社群歸屬網絡
【記者顏貝恩台北報導】叫賣聲此起彼伏,伴隨著香氣四溢的傳統印尼美食與商品,這場熱鬧的周六市集,由印度尼西亞營銷協會(Indonesia Marketing Association, IMA)於22日在台北清真寺舉辦,邀請在台印尼勞工、家庭和學生共同擺攤,透過市集連接國際與台灣社群,並讓參與者深入體驗印尼文化的特色。
許多在台灣的印尼籍勞工與學生因工作、學業繁忙,平日難以固定參與宗教禮拜,清真寺常顯冷清,「而我們(印尼營銷協會)看見這樣的情況,便以市集作為契機,藉著人潮的聚集,讓清真寺重新成為兼具信仰與交流的公共空間。」印尼營銷協會委員傅瑞卡(Rakha)說道。他期盼透過販售家鄉物品與市集互動,為印尼社群打造共享空間,讓他們即使身處台灣,仍能感受到濃厚的家鄉味與歸屬感。而學生們也擺脫身份限制,嘗試經營實體攤販,與顧客互動、介紹產品時,累積中文溝通能力並找回與印尼社群的連結。 在台灣,要買到印尼特色商品並不容易,因此市集攤位除了販售印尼香料、首飾,也提供蔬菜等物品,方便附近居民採購,對伊斯蘭教徒尤其便利。攤主陳姗伲(Sanni)分享道:「有韓國、日本來台的留學生詢問馬來粽(Ketupat)的製作方式,我就示範給他們看。」他在現場講解折棕櫚葉的方法,不僅讓學生了解傳統食品背後的文化故事,也拉近他們與印尼文化的距離。而受到顧客一致好評的沙嗲(Satay)攤主埃米爾(Amir)則介紹說:「沙嗲是印尼常見的美食,搭配豆瓣醬與花生醬調味,濃郁的味道總能刺激味蕾。」 臺北醫學大學博士班印尼籍學生兼市集攤主薛莉璱(Sherlis)表示,為了向顧客推薦印尼的食物與商品,學生們在互動中累積更多詞彙,中文能力也隨之提升。這樣的交流不僅增進語言能力,也讓他們親身體驗文化的傳遞。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生琳達(Linda)則回憶道:「以往人們大多只是匆匆路過這條街,鮮少真正交流,而市集改變了這一點。」 如今市集固定每週舉辦,許多顧客來訪後甚至再次回訪,更有人因此對伊斯蘭文化產生濃厚興趣。琳達坦言,看到台灣民眾願意親近並理解伊斯蘭文化,身為穆斯林的她深受感動。談及對市集的期待,薛莉璱則說道:「如果市集能同步舉辦其他活動,例如為孩童開設阿拉伯語課程、增加更多遊戲項目或職業體驗,活動想必會更加精彩有趣。」他認為,當活動元素增加,參與的人數與受眾也會上升,也有助於讓更多人認識印尼的多元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