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赴陸交流須通報 引學術自由遭限之疑 
校園
第1818期
赴陸交流須通報 引學術自由遭限之疑 
焦點
2025-11-14
【記者鄭丞傑報導】國立政治大學國際合作事務處(以下簡稱國合處)於10月30日向全校寄送通知信,提醒學生凡參與中國大陸的教育交流活動,均須依教育部規定上網登記,部分人士質疑此舉限制學術自由。 教育部於2019年建置「赴陸教育交流活動登錄平台」,以掌握學校及學生赴陸交流的基本資訊,作為行政管理與安全考量依據。立法委員吳沛憶國會辦公室主任陳中寧說明,由於有多起國人遭陸方有關部門非法扣押、留置、盤查等案件,中國大陸因此被標記為橙色警戒國家,教育部此舉是為保障學生安全。根據規定,學校必須在活動起始日一個月前,完成包含視訊交流在內的所有活動登錄。登錄內容涵蓋活動名稱、地點、雙方承辦單位、交流時間,並要求上傳活動公告與行程表等相關資料;在經費方面,須註明金額及來源。活動結束後,也需回報活動概況。 政大廣播電視學系學生小李(化名)今年到中國實習時,中途突然被告知需要通報赴陸行程,他詫異道:「覺得有點錯愕,像是犯了錯一樣。」他表示實習過程中有同學在網路上比較高調,疑似遭人向教育部反映。政大新聞學系學生小欣(化名)則將於年底赴中國參加新聞獎,登錄流程是由該系助教協助。「現在台灣與中國的關係比之前緊張。」他表示能理解通報的目的,但同時也可能影響到學生與中國進行學術交流的意願,他分享此次行程便有同學因家庭背景敏感而選擇不參與。政大公共行政學系教授蘇偉業則對通報的活動形式有所質疑:「視訊交流要通報的話,那麼電子郵件要不要通報?」他認為透過通訊網路的交流缺乏明確定義,若所有形式都需通報會過於繁瑣。立法委員葛如鈞表示教育部未敘明通報與否的後果,繁瑣的程序也會打消學生的交流意願。他相信學生有足夠的能力辨別與查證,葛如鈞強調:「我認為教育部應該對於大學生的識別能力有信心。」 通報機制也遭質疑有限制學術自由的風險,葛如鈞認為制度會使學生傾向於自我審查,不敢提出批評或異議,也可能導致學者不願進行跨境合作研究,同時台灣在全球學術競爭中也會處於劣勢。陳中寧則表示,希望學生能優先選擇具人權與法治觀念的民主國家交流。政大東亞研究所名譽教授丁樹範認為,目前的制度僅止於通報,而真正會限制學術自由的,是陸方資訊封鎖造成兩岸資訊的不對等,與陸方趨於封閉的態度。他也分享在退休後常收到陸方以學術交流為名義的邀請,實則為統戰的宣傳,「現在的老師沒有辦法像過去那樣,到中國做田野研究。」他說道。蘇偉業認為,應對不同類型的學術交流作區分,如針對國防科技等有技術移轉疑慮的領域,通報較具合理性;但對於非相關領域的學術交流,可再斟酌是否該適用同一規範。 針對學生被寄信通知的疑惑,國合處大陸事務組解釋,提醒信旨在協助學生理解既有制度,「大部分老師跟同學們不太清楚這個是教育部的規定,所以寄信提醒大家。」他說道。他也表示校方站在宣導角度,將持續提供指引,降低學生在申報流程上的困難。儘管僅為宣導性質,但葛如鈞仍重申:「教育部過度限制往往導致自我削弱,促進交流反而才能把民主自由之風吹向遠方。」
【社論】與陸學術交流的紅線 應以賦權取代防堵
校園
第1817期
【社論】與陸學術交流的紅線 應以賦權取代防堵
2025-11-07
教育部近期重申大專校院辦理赴陸教育交流活動應注意事項,嚴格審查臺灣學生赴中國大陸進行教育交流。教育部公開表示「不鼓勵」,並要求各校落實事前登錄與事後回報,藉此「保障我國學生人身安全與權益」。政府或許立意良善,但警惕這些「政治紅線」卻有礙學術交流,並侵害民主社會強調的學術自由與個人自主權。 教育部要求大專院校秉持「對等尊嚴」原則辦理兩岸學術交流,並提醒各校要對大陸當局主動邀約活動(如全額免費或落地接待)「提高警覺」。而且,根據陸委會副主任梁文傑所述,教育部已向各校發布「兩岸交流活動自我檢核表」,要求檢核公告活動訊息及交流活動「有無違反法令規定或涉有政治性內容」,特別對主辦單位為陸方黨政軍或具政治性團體、名稱活動可能矮化臺灣地位,或接受不合常理的招待,要「審慎再酌」。 尤其對於陸方提供「不合理招待」,陸委會副主委梁文傑公開表示「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認為中共持續透過各種高誘因管道招攬臺灣青年,乃是試圖透過文化與學術之名,遂其政治目的。然而,我國政府不斷畫出政治紅線,再三強調違法風險,並迫使大專院校建立繁瑣的自我檢覈與內控機制,同時遵守活動開始日一個月前登錄、結束後一個月內回報概況的規定。這種防不勝防的層層通報與審查,難道便能有效遏阻統戰風險?會不會反而阻礙兩岸的正常、互利的學術交流活動,以及促進彼此學習、相互理解的機會? 政府雖應對人民善盡提醒與保護之責,讓大專院校師生充分了解當前兩岸情勢與潛在風險,特別是中共頒布《保守國家秘密法》後,人身安全風險確實大幅增加。不過,政府政策仍須依循比例原則,衡量限制措施。事實上,憲法第十條明文保障人民擁有遷徙的自由,而交流與旅遊皆屬於自由移動的範疇。然而,在現行法規下,公立學校兼任行政職的教師若違規赴陸,情節重大者可能面臨一次記二個大過並免職的懲處。為了達到國家安全的目的,卻過度犧牲個人職業權益和自由。並且,儘管公立學校中未兼任行政職務的教師和學生,依照法律赴陸無須申請許可或報准,但教育部仍有發函點名前往中國大陸之活動,大學需進行自我檢核。 這種全面的審查與提醒,實際上已在校園中造成了自我審查的壓力,導致寒蟬效應。教育部長鄭英耀也公開表示「反對、禁止,不應該交流只想到中國。」不僅傷害校園自治精神,也反映教育部對臺灣年輕世代擁有足夠的自主判斷力,缺乏信心。不僅如此,此種將學術交流活動無限上綱到國家安全問題,並以行政考核手段進行管束的作法,不但展現教育部的保姆式心態,更忽略學術交流的核心價值乃是為青年創造更好的成長環境與機會。如果我們把對岸的交流攻勢視為洪水猛獸,用保姆心態的過度審查來築起高牆,那麼這道牆最終將阻擋的不是統戰,而是臺灣社會的自信、開放與學術自由。 教育部應當相信台灣大專學生擁有自主權,且具備辨別學術交流與統戰的能力,不應以過度的審查與管制,扼殺大學生學術交流,以及拓展國際視野的機會。同時,台灣在學術上,也無法擁有更廣闊的國際觀,更無從了解大陸局勢。只有在開放的交流中,讓臺灣的經驗與價值自然展現,年輕人才能承接學術的接力棒,為包含兩岸在內的國際學術、教育交流尋求更良性的互動空間。 真正的民主自信,在於我們相信臺灣的年輕世代在獲得充分資訊後,能夠獨立自主地判斷和選擇。教育部應當將兩岸學術重心從「防堵」轉向「賦權」,透過深化「中國大陸識讀或兩岸關係課程」,教授更廣泛的社會、文化和政治認知,讓大專學生具備判斷力並充分了解風險。亦或提供專案經費補助,鼓勵學生拓展包含中國大陸在內的國際視野。
港中大畢業生爭港獨 校方棄中立態度報警
國際
第1737期
港中大畢業生爭港獨 校方棄中立態度報警
2020-11-26
【記者吳季柔綜合報導】19日於香港中文大學(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UHK;以下簡稱中大)爆發《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後簡稱:港區國安法)》施行後首場大規模香港獨立運動。學生透過網路平台號召「畢業遊行」,超過百名中大學生穿上學士袍響應,聲援被扣押在深圳看守所的12名港人。校方報警並嚴厲譴責學生的抗議行為,原本友好的師生關係出現裂痕。 香港中文大學畢業生於19日穿上學士袍、戴上《V怪客》的面具、手舉「反送中」標語,聲援扔被關押在深圳的12名香港人。 圖/袁弗農提供19日原為中大畢業典禮,校方考量疫情影響,於13日臨時決議改為線上舉行。學生不滿校方倉促決定,發起「反送中」畢業遊行。畢業生們戴上經典反極權電影《V怪客》面具,手舉「光復香港、時代革命」布條,並高呼「一息尚存,抗爭到底」、「毋忘義士,釋放十二」等口號。他們於原定舉行畢業禮的地點合唱《願榮光歸香港》、拍攝畢業照。遊行路線經過去年中大保衛戰中警民對抗的重要地標「二號橋」,部分學生也於結束後戴上頭盔、眼罩,手持雨傘,重現去年「中大保衛戰」的場面。 部分學生於畢業遊行結束後戴上頭盔、眼罩,手持雨傘,重現去年「中大保衛戰」的場面。 圖/《新報人》鄧澤旻提供學生的舉動引發學校關注,除中大保全全程監控遊行過程、要求學生解散外,校方也二度發出聲明表示,大型人群聚集已觸犯限聚令及《公安條例》,為防情況失控已通報警方。隨後,香港警務處國家安全處(National Security Department of the Hong Kong Police Force;以下簡稱國安處)接手調查,於20日派出大批警力搜查中大校園,意圖查明抗議學生身份。 香港中文大學畢業生不滿校方倉促決定取消實體畢業典禮,發起「畢業遊行」。 圖/艾瑞克提供中大校方與學生的關係轉折於此顯現,去年中大保衛戰時校方協助學生與警方協調,並承諾保護學生。然今年中大學生欲於11日舉行「中大保衛戰」一週年特展即遭到校方強硬反對,要求學生撤除宣傳海報。中大學生在匿名平台「CUHK Secrets」投稿表示,校方報警的做法摧毀了學生和校方之間的信任,學生大感憤怒和失望。 香港中文大學學生發起「反送中」畢業遊行,校方二度嚴厲譴責並報警處理,隨後香港警務處國家安全處進入校園搜查抗議學生身份。 圖/pixelimageshk提供中大學生M(化名)認同也感謝校方去年的作風,他表示過去僅管校方未曾公開聲明支持學生運動,仍擔心學生受傷被捕,如抗爭期間段崇智校長曾親上前線與警方談判,也曾要求調查警察對中大同學犯下的性暴力案件。M指出,同學們理解大學遭政權施壓的難處,但如今言論空間遭限縮的校園、與政權聯手的校方讓他們大失所望,「比起去年對準學子胸膛的子彈,今年的校警合作對中大及中大同學帶來更不可挽回的傷害。」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兼任講師梁啟智說明,中大素來以自由學風聞名,校園政治運動頻繁外,學生也經常在畢業典禮表達政治觀點,「這次不同之處在於大學主動報警,和之後國安處進入校園調查。」中大教師K(化名)透露校方持續承受來自各方的壓力,包括政府法規、校友評論與企業捐款縮減,《港區國安法》實施也導致校方作風改變,校園內不得出現任何抗議文宣,爆發抗議行動也須立即報警處理。K表示即便如此,校方在處理校園內的政治行動時仍應保持中立,「應秉持學術自由的立場處理,尊重不同意見。」 香港警務處國家安全處多名警員進入香港中文大學校園搜查,尋找被不明人士塗鴉塗污的位置並拍照記錄。 圖/pixelimageshk提供香港受疫情與《港區國安法》頒佈影響,各地抗爭行動大幅銳減。中大學生M認為「反送中」抗爭是實現一個時代覺醒的方式,卻也造成中大同學的傷痛,「一年過去,被捕同學及香港人每天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未被捕的也背負深深的自責和創傷後遺症。」他指出畢業遊行代表著即使在大環境的壓迫下,中大學生並未忘記過去一年的抗爭歷史,「這令身為中大學生的我感到非常自豪。」
講座被迫取消 東華生控校方打壓學術自由
校園
第1719期
講座被迫取消 東華生控校方打壓學術自由
2019-12-26
【記者朱姰霖綜合報導】國立東華大學學生會原預定19日邀請民主進步黨青年部主任吳濬彥到校內演講,不料遭校方以違反《公務人員行政中立法》為由,無預警停辦。25日中午東華學生會召開記者會,抗議校方以維持政治中立為理由,停辦講座,限制學術自由。東華學生會19日邀請吳濬彥分享參與太陽花學運(註1),及成為民進黨發言人的歷程。然而,在活動開始前一刻,學生會被校方告知該講座違反《公務人員行政中立法》,要求即刻停辦,並派校內駐警至講座場地拍照蒐證。東華社會學系學生、學生會會長許冠澤痛斥,校方干涉學生言論與集會自由。註1:太陽花學運,又被稱作318學運、佔領國會事件,即民國103年為抗議中國國民黨立法委員張慶忠,強行通過《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學生、公民團體因而發起佔領立法院行動,行動超過24天。最後由時任立法院長王金平出面協調,承諾學生在《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立法前,不會進行《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審議會議,事件才落幕。 國立東華大學學生會會長許冠澤帶領學生於行政大樓前面抗議,希望校方能正視學生自治及學術自由。 圖/國立東華大學學生會提供「面對公權力的打壓理當要站出來為弱勢發聲,而今天遭受打壓的弱勢正好是我們自己。」 東華學生會學術部長、社會學系學生李哲豪表示,9月12日選舉公告日(註2)後,部分大學辦理一系列講座,邀請各政黨候選人到校演講,但該場講座是唯一一個被校方使用行政中立法所阻擋下來的活動。李哲豪認為,校方阻擋學生會辦理這場講座,除了打壓學術自由之外,更藐視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註2:中央選舉委員會業於108年9月12日發布選舉公告,禁止任何政黨、公職候選人或其支持者造訪活動。 國立東華大學學生舉牌抗議校方打壓學生學術自由,要求校方收回「講座違法」的說詞,並向講座主辦方學生會道歉。 圖/國立東華大學學生會提供東華校長趙涵捷發布新聞稿說明,學生會邀請特定人士以政黨主管身分在選舉期間到校內進行公開演講,已違反《公務人員行政中立法》第13條(註3),應禁止政黨、公職候選人或其支持者於選舉期間造訪於公部門舉辦活動。趙涵捷進一步解釋,學生會應共同守護學校政治中立的環境,不為特定政治團體從事宣傳或活動。註3:《公務人員行政中立法》第13條原文為:「各機關首長或主管人員於選舉委員會發布選舉公告日起至投票日止之選舉期間,應禁止政黨、公職候選人或其支持者之造訪活動;並應於辦公、活動場所之各出入口明顯處所張貼禁止競選活動之告示。」不過學生會認為校方理由過於牽強。學生會指出,校方指控該講座為「政黨、公職候選人或其支持者之造訪活動」。但參考銓敘部歷年書函解釋,此處的「造訪活動」應是指支持特定候選人的拜票或造勢行為,校方僅基於講師具民進黨青年部主任身分,就認為學生會違法,學生會難以接受。同樣認為校方作法不妥的還有東華財經法律研究所暨法律學系副教授張鑫隆。他解釋,學生會活動內邀請吳濬彥雖具黨職,但非目前總統或立委候選人,演講內容亦未直接涉及選舉之宣傳。張鑫隆指出,校方未確定演講內容是否涉及選舉宣傳,便以《公務人員行政中立法》第13條為由取消講座,「如此恣意的擴張解釋,容易侵犯校園言論和學術的自由。」學生會於21日向校方提出四大訴求,分別是為「恣意定義學生會『違法』道歉」、「說明駐衛警蒐證動機」和解釋該名『校方同仁』身分與闖進辦公室目的」(註4)、「確立學生會為本校一級學生自治組織」,以及「承諾校方往後不干涉學生會辦理的相關活動」。註4:校方駐衛警在活動取消後出現在原講座場地,對教室內拍照蒐證,亦有自稱「校方同仁」的不明人士闖進學生會辦公室。校方後來解釋,「校方同仁」為12月19日值班校安人員,為行使校園安全職務,所以到現場確定活動取消的後續狀況。 國立東華大學學生使用黑色塑膠袋製作巨大橫幅向校方抗議,然校方目前仍堅持講座違法。 圖/國立東華大學學生會提供校方在25日凌晨透過信件回覆學生會四大訴求,承認東華學生會是校內一級自治組織,享受在校內外規定程序下辦理一切活動的自由,但仍堅稱該講座違法。「如果輕易地被少數人粗暴地說取消就取消,是在限制青年學子的思想,與大學存在的意義背道而馳。」許冠澤認為,大學應該作為創造力展現、增進思想多元的場域,在追求自由的過程卻遭學校打壓讓人灰心。也因此,學生會在25日中午舉辦記者會,重申四大訴求並要求校方道歉。許冠澤補充,學生會是否違法不應該由學校說的算,應該請上級主管機關或擁有法律解釋權的單位來說明,他希望校方收回「違法」這個用詞,並向學生會道歉。
中國三校刪改大學章程 學生憂限縮學術自由
國際
第1719期
中國三校刪改大學章程 學生憂限縮學術自由
2019-12-25
【記者李芸綜合報導】「復旦不要自由,南大不要真理。」17日,中國教育部官方網站一連發布了幾所知名大學的章程修改核准公告,包括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和陝西師範大學。內容除了各校自身制度的修改外,新章程內容皆格外強調黨的領導,且多處刪減各校初始的辦學精神,在網路上引發廣泛討論。三所學校在新章程中共同加入「學校堅持黨的全面領導」、「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等字句,並聲稱大學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意在強調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管理學校的權力。此外,復旦大學新章程刪除原有的「思想自由」、「師生治學、民主管理」和「獨立」等字句,所引發的反彈尤為強烈。復旦大學學生Army(化名)說:「有一點失望也有一點不敢相信,畢竟當時很喜歡復旦自由而無用的氛圍。」他表示新章程內容意味大學要更為黨服務,並可能削弱學術自由性,使未來學術活動限制增加。 中國教育部網站於17日發布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和陝西師範大學的新章程核准公告,內容有多處刪改。 圖/取自中國教育部網站復旦大學歷史悠久,一直以來以「學術獨立、思想自由」為傲,並將它寫入學校章程和校歌中,更有「自由而無用」的民間校訓(註)。對於創校精神被刪,學生在網路上轉發貼文表示不滿,復旦大學學生K(化名)於網站知乎及個人微博發表了對章程修改的意見,不過該貼文和相關詞條在事件討論度攀升後即全數於網站中消失。18日,學生聚集於復旦大學校內食堂,齊唱歌詞提及「學術獨立思想自由」的校歌示威。當日晚間,校方於微博上發布聲明,稱新章程以嚴格法定程序制訂,符合正式修改規則,體現中國共產黨第19次全國代表大會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註:民間常以「自由而無用的靈魂」描述復旦大學學生。「自由」指學子思想上不受拘束,「無用」則表示對功名利祿疏離。 18日復旦大學學生在校內食堂聚集唱校歌抗議。當日晚間校方於微博發布聲明,說明修改程序正當。 圖/取自復旦大學微博南京大學章程改動雖較復旦少,但舊章程中講述學校歷史、辦學理念的序言幾乎全數改寫,其中以校史更動最受爭議。舊有章程開頭詳述南京大學自1902年創立來的沿革過程,新章程卻將其刪除,僅從1996年開始敘述校史。「學校剛過完117年校慶,難道明年改過24週年嗎?」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學生李瓜(化名)怒言。他表示,多數學生對於校史遭刪感到憤怒,且不了解為何更改章程序言中「培育英才、追求真理、服務社會、傳承創新文化」的精神,他質疑道:「培育人才、追求真理,不該是一所高校的信仰和使命嗎?」 網友將南京大學章程修改前後加以整理比較,序言幾乎全數改寫,且校史遭刪減。 圖/取自微信公眾號「財稅閒談」。大學新章程引發爭議,不過修改已成且經教育部核准,因此雖引起師生議論,新章程被推翻的可能性仍不高。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S(化名)認為,雖然自己並不認同此次修改,但可以理解校方有其現實層面的考量,「因為這些章程很久沒有改過,可能是順應國內政治情勢做出的調整。」
捍衛學術自由 匈大生推「開放大學」運動
國際
第1691期
捍衛學術自由 匈大生推「開放大學」運動
2018-12-06
【記者黃俐榛綜合報導】匈牙利政府先前宣布禁止性別課程,位於布達佩斯的中歐大學(Central European University, CEU)便被施壓而即將遷校。學生為抗議政治干預學術自由,在11月24日走上街頭抗議,並在後續舉行為期一周的「開放大學(Free University)」運動。發起學生於科蘇特廣場搭起多座臨時教室,提供免費課程及工作坊,讓全民討論各式議題,藉此強調學術自由的重要性。 開放式大學發起者搭起帳篷,提供民眾學術交流空間,藉此強調學術自由。 圖/「開放大學」組織提供中歐大學由匈牙利裔美籍企業家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成立,其特色是開放的校風,且性別研究的專門課程在該區極具領導性。10月中旬,現執政的匈牙利右翼政府發表聲明,表示將移除匈牙利境內所有的性別課程。對此中歐大學提出強烈反駁,然而政府回應,若至12月1日校方仍未提出解決方案,中歐大學須遷校至奧地利的維也納。「我雖然是美國人,但為了中歐大學專精的性別研究而選擇來此就讀。」該校學生羅莎.史華滋伯(Rosa Schwartzburg)透過《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發表評論說道。來自塞爾維亞的學生諾爾米.奇帕(Noemi Csipak)則表示,「政府為鞏固自己的保守派地位才將性別研究課程移除。」他指出匈牙利民風保守,且人民普遍不願接受新觀念。 中歐大學師生對遷校一事感到強烈不滿,認為政治過渡干預學術自由。11月24日上街抗議後,他們在科蘇特廣場搭起臨時教室,由學校講師和學生擔任講者,帶領民眾一同進行學術交流。課程內容多元,包含社會主義、女性主義、音樂講座、電影放映等內容的討論。參與臨時工作坊、萊比錫大學(University of Leipzig)學生莎曼(化名)說道,「我們在帳篷裡與各大學的學生和勞工組織交換資訊,相互學習。」他表示參與的課程內容涉及匈牙利勞工超時工作的問題,藉此機會能與不同團體多方交流。 由於直到12月1日,中歐大學仍無法與政府達成共識,遷校遂成為定案。「我們已盡可能符合法規,但匈牙利政府堅持阻礙我們。」校方在3日發表的聲明中提到,會繼續在維也納進行不受干預的教育工作。對此,賽格德大學(University of Szeged)學生朵莉.安布洛斯(Dori Ambrus)指出,「我許多就讀中歐大學的朋友都要搬到維也納,這對他們的生活造成很大的不便。」 確定遷校當日,學生在科蘇特廣場將寫著「學術自由(Academic Freedom)」的棺材用土堆覆蓋,並在周圍擺上鮮花,為被政府扼殺的學術自由舉行象徵性的葬禮。莎曼認為匈牙利國內大學畢業生日趨減少也並非巧合,「執政者不想要受教育的人民,他們要的只是盲從的群眾。」 中歐大學學生在科蘇特廣場搭起臨時教室,開始長達一周的訴求運動。 圖/「開放大學」組織提供
中正學生圍校長室 爭列席行政會議
校園
第1599期
中正學生圍校長室 爭列席行政會議
2015-05-28
集會學生悉知校長無預警取消行政會議後,25日早上靜坐於校長室前,希望能與校長正面對話。圖/簡卉萱攝【記者簡卉萱嘉義報導】中正大學牧夫們社與學生會24、25日展開「無票人行動2.0」一系列抗議行動,要求校方調整民國104學年度第一學期行事曆,使學生在期末考與總統大選之間,有更充裕的時間返鄉投票。另外,也要求學生代表能為此事列席行政會議,直接表達意見。牧夫們社與中正學生會在21日的第一波行動中,帶領近百位聲援學生於校內遊行,要求校長吳志揚重議行事曆行程。晚間更拉起封鎖線,圍起在社會科學院旁草地上的「學術自由碑」,預告24日將夜宿行政大樓,要求在翌日召開的行政會議,須將行事曆提前的提議列入議程。學生會系所學會部部長、財經法律系學生許成美指出,學術自由碑是校長吳志揚為聲援太陽花學運,強調「學術自由不容外力介入」所豎立。但他在校內對學生的態度卻與此碑宗旨相悖,讓學生感到相當失望。學生會學生權益部部長、勞工關係系學生張慈婷表示,學生會曾派代表至校務會議向學校表明,依現有校規,學生得委派代表列席行政會議。吳志揚表示事態沒那麼嚴重,更直言「如果學生都要說自己是主體,那麼校長乾脆讓學生來當!」,指出這項要求在他的任內不會發生。學生會要求校方說明不准許學生列席的原由時,吳志揚竟當場示意行政人員無須依學生要求發送說明公文。24日下午10時左右,秘書室主任秘書陳朝輝前往夜宿現場,表示有鑑於24日晚間的大雨,「校長擔心抗議同學」,臨時取消原訂於25日的行政會議。聲援學生無法接受此結果,便召開臨時代表會議,重新討論行動方式。隔日上午8點半,學生會與牧夫們以靜坐的方式包圍校長室,要求校長親自向學生說明臨時取消行政會議的原因,並要求校長承諾召開臨時會議討論行事曆一案時,須安排學生代表列席。最後學務長劉淑燕前往校長室前與學生溝通,承諾協助學生提案後,行動才告一段落。牧夫們社事後發表聲明表示,將會持續關注提案狀況與校長回應。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