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當追星成為金錢的較量  偶像產業如何驅動消費
專題
第1809期
當追星成為金錢的較量  偶像產業如何驅動消費
焦點
2025-05-01
【專題記者張博媛、王保伶、周元曦、林以晴報導】經常看演唱會的 Jennie(化名),在2024年參與了偶像美國巡迴演唱會所有場次中的三分之二以上,也看了很多拼盤演唱會,總花費加起來將近新台幣100萬元。他會為了坐到較好的位置拉高預算,也會為了提高拍攝偶像的照片品質而升級攝影器材。 喜歡參與簽售會的Aerin(化名)在近期的回歸上花了近新台幣200萬元,其中與偶像的單獨合照花到13萬元,兩次回歸花了近400萬元。比起購買周邊商品,他更喜歡和偶像一對一互動,目前參加簽售會的次數已經多到跟偶像如朋友般自然。 粉絲邱比(化名)在追星時期最大宗的支出是買偶像小卡,每天下課後第一件事就是打開臉書,反覆查詢小卡價格、刷新貼文、跟單、找代購,少則一、兩個小時,多的時候甚至會花上三個小時,希望自己能「集齊全套」或是搶到一張要價新台幣上千元的稀有卡。 上述這些龐大開銷,都來自年僅二十出頭歲的年輕人。為了更接近偶像或表達對偶像的支持,許多粉絲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隨著韓國流行音樂(K-POP)的成功,各大娛樂公司也順勢推出許多服務和產品,試圖吸引粉絲持續投入,儘管滿足粉絲的情感需求,卻也在無形中「綁架」了他們。 「從首爾回美國待不到兩天又飛首爾,連續兩次。一年飛了七十多個航班,雖然很累,但見到我喜歡的偶像就感到很幸福,他知道我為了追他很累,所以(偶像)也會加倍關心我。」粉絲Abby(化名)幸福地說道。像Abby這樣願意投入大量金錢追星的粉絲並不少見,在本次的訪問中,粉絲的追星花費從新台幣一、兩萬元到上百萬元不等,為了能與偶像近距離接觸甚至互動,他們甘願付出龐大金額。對粉絲而言,投入的從來不只是金錢,更是情感的投注與對偶像回應的渴望。對此,諮商心理師李家雯表示,人們會想找尋歸屬感與自我價值,「投入一些金錢在周邊商品,就好像跟偶像可以同在,或者是有連結感。」他說道。 另一位粉絲 Sun (化名)也詳細地向我們介紹自己與偶像認識的過程,「剛開始他還是一名需要粉絲的練習生,而我給了他所需要的支持、他給予我對生活的滿滿動力。」他說道。對於 Sun 來說,花錢與偶像見面是各取所需的公平交易,正因為他曾被偶像閃閃發光的模樣所照耀,所以認為花一點錢在偶像身上也無傷大雅,「透過他的眼裡,我看見了豐富多采的世界,看見他次次逆境中開出燦爛的花,如果他幸福的話我會比他先流淚,這樣愛一個人的情緒我想只有追星可以帶給我。」他感性地說道。 「在消費的過程當中,粉絲們能夠得到一種正向的情緒補償,或者是正向的情感連結。」李家雯補充,粉絲之所以投入大量時間與金錢,背後原因雖多,但核心不外乎是將自身的情感與感受投射在偶像身上,進而驅使持續性行動——越追越多,最終演變為一種循環。 當代偶像產業的商業模式不再單純依賴音樂作品本身,而是結合許多精密設計的消費機制,將粉絲的愛「商品化」。從專輯附贈的隨機款式小卡、特典與簽售抽選,到私訊應用程式「泡泡」等,皆為娛樂公司經過層層設計創造出的情感交換關係——購買越多,參與越深,與偶像間的關係就更加緊密。這些機制為偶像產業製造稀缺性與不確定性。然而,只要有足夠的金錢就能突破門檻,這樣的稀缺性對多數人而言是限制,卻同時為少數人打開以金錢換取「被看見」機會的捷徑。粉絲購買的不僅是作品本身,更是展現投入程度的象徵性資本。 代購Kpop.fashion.tw說明,過去粉絲會購買偶像推出的一般專輯,有些人甚至會一次性蒐集官方發行的所有版本。然而如今,除了專輯內固定附贈的小卡外,還出現來自不同通路的特典小卡,導致大量購買特典專輯的風潮日益明顯。「因為小卡是官方隨機給,他(粉絲)可能會為了拿到比較想要的款式,一次買個十本、二十本,甚至有可能買到一百本,就是為了那張特典小卡。」Kpop.fashion.tw補充道。此外,Kpop.fashion.tw也提及,有些粉絲願意花費新台幣四、五萬元購買簽售專輯,為的是增加中籤機率,以獲得跟偶像面對面交談的機會。 「因為愛是很虛無的,要怎麼展現你真的很愛他呢?一部分是透過掌握具體的物質,就是你可以展現給別人看的東西。」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王淑美說道。除了購買商品支持偶像外,另一項要價不菲的追星途徑為「追線下」——即粉絲親自參與線下活動。王淑美表示,歌曲、影像皆可以複製,但實體演出卻無法複製,粉絲能實際見到偶像的時間極其有限,娛樂公司正是利用這點,透過見面會、演唱會,製造出獨一無二的時刻,吸引粉絲投入大筆金額,只為爭取來自偶像的稀缺注意。 正在研究粉絲與偶像親密關係的政大傳播碩士學位學程三年級學生王孟肜解釋,現今的消費模式反映出一種娛樂公司將偶像作為情感商品,並大量被販賣的現象。粉絲透過消費獲得「類戀愛」的情感體驗,讓投入金錢成為他們換取情感的一種方式,「粉絲經常會說:『我之所以花錢,都是因為我愛你們啊。』」王孟肜笑著說道。 「娛樂公司在宣傳偶像時,也會為粉絲跟偶像的連結下定義,如果你(粉絲)愛我(偶像),你就要做什麼事情,會變成這個粉絲社群的潛規則。」王淑美也指出,由於粉絲都聚集在一起,社群凝視的力量強大,迫使粉絲在不知不覺中去滿足娛樂公司的消費要求。政大新聞系副教授柯裕棻補充,社群媒體也容易讓粉絲之間的比較與炫耀被放大,「比如一場演唱會的參與者大概幾萬人,可是一旦放到網路上不斷傳播,馬上就被全世界的粉絲看到了,最後就會變成一個很大的(事件)。」正因如此,在這樣的情感消費模式下,粉絲們有時也會感到負擔與壓力。 在商業化的偶像產業中,粉絲因深厚情感而投入大量金錢與心力,以換取與偶像更深的連結。想到可能連續三個月見不到偶像,Jennie感到近乎窒息。為了緩解分離焦慮症引發的不安,他毅然決定前往美國,跟著偶像一起巡演。這樣的舉動在外人眼中或許瘋狂,但對Jennie來說,這段旅程成為他人生中難得又珍貴的回憶,「我從不後悔做出這樣的選擇。」他坦言。 對於Sun而言,追隨尚未正式出道的練習生,也是一場漫長等待。他為了幫助偶像提升銷量,經常會大量購買各種周邊商品。「每次都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購買,但從下單到真正拿到商品,需要經歷近四個月的等待,而真正感到開心的,只有拆開包裹的那一刻。」他也在採訪中坦承,大量的周邊堆積在家,不僅佔據空間,更時常讓他感到苦惱。 Abby也表示自己有時會因為飯圈文化而有壓力,「因為想成為最愛他的人,所以一直不停的去(參與)活動。」他補充,自己在社群上經營粉絲帳號,記錄參加過的活動點滴,不料卻因此引來網友造謠他「為了追星不念書」,甚至遭受無理謾罵,使他感到困擾和委屈。粉絲ww(化名)則坦言,偶爾會羨慕分享很多稀有收藏或中籤高額簽售的粉絲,「但我通常會轉念思考自己有沒有其他參與或支持的方式,而不是讓自己陷入比較的情緒中。」他說道。 「粉絲們會用這種消費的方式來證明自己情感的本真性,就是用買很多,或者是對他的事情瞭若指掌,來證明我對他的愛是真的。」柯裕棻解釋道。他提及不管是情感勒索,或是某一種競爭比較,都是在區隔自己與他人的差異。李家雯則說明,人類習慣用量化來看待自己的價值,而花錢是最容易量化的方式。他認為,每個人的資產和消費觀皆不同,花費金額多寡不能完全代表愛的程度,因此用量化來比較「愛」是沒有意義的。 談到粉絲即使面對壓力仍甘願為偶像付出的心態,王孟肜認為,娛樂公司大多以異性戀視角進行企劃和設定,因此常出現將偶像想像為男友的「女友粉」,或視偶像為兒子的「媽粉」,「粉絲會被困在這種關係裡面,會一直認為自己是像女友、像媽媽的關心,所以就要更加付出或是犧牲。」他說道。 各娛樂公司為了盈利不斷包裝藝人、推出多樣周邊商品與服務,粉絲則為了量化自己對偶像的愛、拉近與偶像之間的距離等原因而願意消費。當花錢支持成為習慣,也讓這種以消費為驅動的追星文化,難以被撼動或中止。邱比以粉絲的角度期望道:「希望整個的產業能夠往更健康的方向發展,娛樂公司不要再單純把偶像商品化,而是願意傾聽粉絲的聲音。」ww也補充,希望產業整體的節奏可以慢一點,不用總是趕著參與每一件事,或害怕錯過什麼。 現今也有越來越多粉絲呼籲大眾健康、理性的追星,李家雯表示,健康的追星應該要在過程當中感覺到被滋養、有量能,且不取代真實的生活,追星可以帶來快樂,但它不該成為唯一的快樂來源。Sun便是這樣的例子,他認為自己是理性的追星,「我有自己的人生目標,只是我的人生目標鑲嵌著有關他的一切,以前考大學的時候因為偶像很優秀所以一直把他當目標前進,得到了滿滿的動力也沒有荒廢人生,最後得到了很好的成果。」 同樣身為粉絲的李家雯也分享幾個健康追星的方法,首先要保持自主意志——購買周邊、參加活動應該出於真心喜歡,而不是因為大家都在做。另外,除了演唱會、看相關影片等較單一的追星活動,李家雯也建議粉絲可以拓展追星行為,「比如偶像喜歡爬山,我也跟著去爬山,這過程當中好像在跟他做一樣的事情。」 最後李家雯提醒,追星可能不是一時,而是追一輩子的長久連結,因此更需要練習適時地「登出」。當偶像暫時沒有消息的時候,或許他正在為工作而努力,粉絲也該把握這段時間,專注在自己的生活與成長。行動上的抽離,不代表心理不愛了。唯有在愛與自我之間找到平衡,才能讓追星成為一種持續而健康的陪伴。
台灣賀歲歌曲斷代史:一代文化記憶如何復興?
專題
第1777期
台灣賀歲歌曲斷代史:一代文化記憶如何復興?
2023-03-16
【專題記者吳冠緯、戴婧雯、彭嘉輝、李念庭、廖嘉嘉綜合報導】「不再放鞭炮、少了拜訪與儀式,一年又一年,零零總總的變化導致越來越沒有年味。」生長於七〇年代台北的林恩綺回憶當時情景。過年親朋好友齊聚一堂的年夜飯,具有祝福寓意的紅包,刮刮樂與各式博弈,種種的過年習俗似乎逐漸在近年淪為可有可無的儀式。同樣地,賀歲歌曲也是如此。過年作為台灣重要的傳統文化,與其搭配的賀歲歌曲正在逐漸式微。從KKBOX榜單可以看到,過年期間「華語新歌週榜前50名」(2023/1/20~2023/1/26)賀歲相關的歌曲雖有五首入榜,名次卻幾乎在榜單邊緣徘徊。象徵整體聽歌市場的「華語單曲週榜前50名」,則是完全沒有與新年相關的歌,似乎顯示賀歲歌曲逐漸消失在大眾的生活中。<b>歷經興盛到衰退 停滯在經典的賀歲歌即使在非過年的期間<b>,玻璃櫥窗外仍然張貼著醒目的賀歲專輯海報與新年擺飾,店裡櫃檯旁也掛著喜氣的紅色鞭炮,這裡是「沒有新歌的唱片行」(註)。老闆小風(本名:詹宏翔)拿出一箱賀歲專輯,是店裡販售的商品,也是小風多年來的收藏。「我曾經做過一件很瘋狂的事:睡覺前要聽賀年歌,因為賀年歌給我一種世界和平的感覺,讓我能帶著好心情入睡。」小風說道。身為六年級生的他,這些賀歲專輯代表著滿滿的回憶。然而,小風記憶裡的這個重要場景,現在卻越來越少見了。 賀歲專輯在現在的台灣已經不存在,然而沒有新歌的唱片行老闆小風(本名詹宏翔)在店裡販售許多二手賀歲專輯,這些專輯佔了他成長記憶中的一大部分。 圖/吳冠緯攝註:「沒有新歌的唱片行」是一家以銷售經典唱片專輯為主的唱片行,由老闆小風從2014年開始經營。實際上,賀歲專輯在八、九〇年代曾紅極一時,從小風拿出來的專輯可以看到,過去許多當紅的歌手,如鄧麗君、費玉清、劉文正等人都曾出過賀歲專輯。當時,由於唱片並非高單價商品,購買唱片的人數多,進而使得專輯市場龐大。唱片公司因而讓歌手嘗試各式風格,而賀歲歌正是其中之一。當時台灣有多位歌手看準賀歲歌曲市場,每逢過年推出賀歲專輯,歌曲也成功獲得大眾喜愛,其中以龍飄飄最受關注。龍飄飄從1986年起就推出二十餘張賀歲專輯,極具特色的「龍式唱腔」讓龍飄飄的賀歲專輯在台灣、馬來西亞和新加坡都大受歡迎。除此之外,由「偶像始祖」劉文正一手打造,紅透八〇年代的「飛鷹三姝」(方文琳、裘海正、伊能靜)與巫啟賢,也曾於1987年發行專輯《飛鷹展翅迎新年》。其中,巫啟賢個人發行的賀歲專輯《巫啟賢賀豐年》,甚至在2019年還推出復刻版專輯。「每到過年,爸爸的車上就會播起賀歲歌。」張淳皓說。23歲,就讀歷史學系的他生長於台南。直到現在,龍飄飄與閃亮三姊妹的賀歲歌曲仍是他對過年印象的一部份。不過,多數他提到的賀歲歌曲都已是九〇年代的作品。「我記憶中最新的賀歲歌應該是劉德華的〈恭喜發財〉。」他說道。值得一提的是,八年級生的張淳皓與六年級生的小風,記憶中最新的賀歲歌曲,竟然不約而同的都是劉德華的〈恭喜發財〉。然而,他們口中的「最新」也已經是18年前的歌曲。對於近年少量發行的賀歲歌曲,他們多半沒有耳聞。<b>時代與市場的雙重夾擊 賀歲歌曲難逃沒落困境「我也思考過這點,從小到大的過年歌曲似乎都沒有真的更新過,有些音樂廠牌會搭配年度主題來製作賀歲歌曲,但那些歌也僅僅主打當年。」音樂製作人桂格(化名)坦言,現今針對節慶著手推出相應賀歲歌曲仍是少數。台灣的音樂產業考量大眾喜好、製作成本、歌手定位等因素後,並未對賀歲歌曲有太多的投入,除非團隊獲得廠商贊助,帶來額外商業價值,才可能推動製作團隊製作賀歲歌曲。如2021年茄子蛋的〈新年恭喜薯來堡〉,就是與麥當勞合作,將舊有的〈恭喜恭喜〉加上動感舞曲,藉由新曲風與企業知名度,在當年被頻繁播放。雖然賀歲歌在傳統唱片市場中逐漸萎縮,但台灣仍然有歌手以發行數位單曲的形式,將賀歲歌持續傳唱下去。以今年為例,蕭煌奇集合黃昺翔、李吳兄弟等多位年輕音樂人共同創作,推出新曲〈新年快樂好厲high〉,希望創造一首現代人有共鳴的農曆新年歌曲。韋禮安也在大年初四時,結合網路流行迷因「出事了阿北」,與八三夭劉逼一同推出賀歲歌〈初四阿北〉,將傳統過年習俗結合現代流行文化,為台灣賀歲歌曲帶來新的發展方向。但不管是知名歌手持續推出新賀歲歌曲,還是舊曲重新翻唱,兩者仍難以取代過去耳熟能詳的傳統旋律,賀歲歌曲在現今也漸漸失去關注度。32歲,有感於於賀歲歌消逝的劉耀之表示,現今音樂市場分眾的情況下,一首賀歲歌觸及的聽眾更有限,因此新作品也更難被廣泛傳唱。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助理教授黃俊銘進一步解釋此狀況:「當每個人在社交平台的同溫層裡,逐漸確立各自的喜好品味,群體之間大家共有的東西就會減少。」除了大環境的改變,現今創作人、版權公司與公播單位之間的版權拉扯,也可能導致賀歲歌曲不被播放。小風說明,由於版權公司擁有眾多詞曲版權,會要求電台等媒體進行簽約,若媒體不簽約就播放版權歌曲,會面臨被提告或罰款的風險。然而媒體往往無法負擔多家版權公司的開價,因此最快的解決方式就是「不播放這些歌曲」,包括不播放過年必唱的〈恭喜發財〉、〈春風吻上我的臉〉等經典作品。小風無奈表示:「這些歌被迫在某些媒體上消失,或許也是新年年味越來越淡薄的原因之一吧。」小風指出,大眾對於過年的意識逐漸減弱,加上集體潛意識中對於傳統的排斥,或許是台灣賀歲歌曲無法蓬勃的重大原因。「重點就是大家潛意識裡覺得賀歲歌曲是一件土氣的事,或者是過時的事。 」小風皺著眉頭提到,大眾對新年文化的消極態度,影響年輕音樂創作者不想寫這類型的歌曲、年輕的民眾也不想聽這些歌,象徵為「過氣歌曲」的賀歲歌便自然而然逐漸被社會淡忘。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副教授呂心純表示:「歌曲要有時代精神才能流傳得久,年輕人應該要思考你們想要怎麼樣的新時代。」該如何創造新時代的新年,也是年輕一代值得思考的問題。 龍飄飄過去被稱作一代賀歲歌后,不過現在已引退歌壇。小風提到,倘若唱片公司要出賀歲相關音樂作品,也可能以重新編輯舊有的音樂方式發行,然而這樣的作品就很難吸引年輕一代的目光。 圖/吳冠緯攝<b>從大馬探照賀歲文化 重塑台灣新世代年味相較於台灣賀歲歌曲市場的冷清,位於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在華人僅有20%的情況下,被《轉角國際》稱為「地表最多新年歌的國家」。小風和我們分享,馬來西亞的粉絲在九月、十月就開始期待接下來的賀歲專輯,「他們會留言問,『沒有新的新年歌咩?』,你就知道他們在等了。」台灣少見的全民聽賀歲歌曲熱潮,每年都會在馬來西亞出現。兩國的賀歲歌曲市場同樣是從耳熟能詳的〈春風吻上我的臉〉、〈大地回春〉起步,但自從馬來西亞在歌曲製作上開始大量使用本土元素,就與台灣踏上不一樣的發展道路。2008年開始,大馬衛星電視寰宇電視(Astro, Asian Satellite Televisin and Radio)帶動旗下的節目主持人、新聞主播和藝人,以賀歲歌手的身份製作賀歲專輯,掀起馬來西亞電視台自製賀歲歌曲的風潮。本土團隊創作的賀歲歌曲打破傳統賀歲專輯「大鑼大鼓」的風格,以輕鬆的流行音樂元素結合熟悉的在地文化,成功打入年輕人市場,具有極高的傳唱度。近年來,馬來西亞YouTuber團隊也開始策劃、製作和拍攝個人風格強烈的賀歲歌曲,為這類歌曲市場增加多元性。 對比台灣的賀歲歌曲與專輯的發行在市場上已寥寥無幾,馬來西亞至今每年仍推出許多賀歲音樂作品。圖中的《棒棒一直棒》即為今年馬來西亞發行的賀歲專輯,該專輯的演唱者謝采妘為前往馬來西亞發展的台灣歌手。 圖/吳冠緯攝至於馬來西亞賀歲歌曲文化得以發展蓬勃,其背後是來自媒體和商業的大力推動。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兼任助理教授洪儀真分析馬來西亞,他表示具有主宰地位的媒體在掌握好資源與策略的情況下自產自銷,讓賀歲歌能成功帶動全民關注,將賀歲歌曲文化深植於人們心中。相對而言,台灣在缺乏單一媒體管道的情況下,賀歲歌曲的推行並不容易,誰能作為推手也仍然未知。除此以外,馬來西亞日用品和餐飲品牌還會在過年期間抓住商機,大力投資賀歲歌曲製作,讓賀歲歌曲市場得以持續活躍。「市場很敏感,有商機就會有人做。」黃俊銘認為,目前台灣的農曆新年已經失去商業動力,當身為創作核心的年輕族群對賀年文化不再重視,掌握創作工具的他們自然不會再持續創作。但黃俊銘也強調,賀歲歌曲並非鐵板一塊,若創作者在未來能夠以年輕人喜歡的方式去做,就可以為賀歲歌曲塑造新的可能性。呂心純也點出,若是台灣創作者可借鑑馬來西亞市場讓賀歲歌曲流行化,透過大量製造情境和話題,市場就有機會可再現新的賀歲代表作品。回歸到台灣市場,小風直言:「〈恭喜恭喜〉那是抗戰時候的歌曲,難道100年後我們還要再來唱這些歌嗎?」文化不應該只停滯在其巔峰時期,以年輕族群重新關注黑膠唱片為例,除了是追求懷舊的氛圍,更是因為市場隨著時代轉變,將黑膠包裝成一種新的紀念品,久而久之才形成流行。同樣的,這些賀歲歌曲也需要新一代的創作者回過頭重新塑造,讓文化有機會變成一個主流話題、甚至是一種潮流。如今賀歲歌曲的市場逐漸萎縮,新的賀歲新曲不被視作「潮流」,對於這個現象或許多數人無感,卻有一群人心中仍抱有期盼,盼望大街小巷傳唱賀歲歌的熱鬧景象可以重回年味漸淡的台灣。小風淡淡地表示:「消失會很可怕,等於一代人的文化記憶就不見了。」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