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世新口傳臨時調整課綱 畢業製作提前引學生反彈
2024-12-20
校園
臺師大增設客語中心 培育師資與傳承文化
焦點
2024-12-20
生活
音樂祭展族群認同 盼拉近都市原民文化距離
2024-12-20
體育
全國踢拳錦標賽登場 台港選手切磋促交流
2024-12-20
新知
酒醪液融入洗護髮產品 減少汙染促循環經濟
焦點
2024-12-20
藝文
隨外婆舊地重「游」 趙曼君重現日治歷史記憶
2024-12-20
國際
密大受預算緊縮衝擊 師生不滿自身權益受損
2024-12-20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4期
第1803期
第1802期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藝文
第1666期
慾望劇團逆轉時光 復刻委託行興衰史
2017-11-22
【記者謝宜臻基隆報導】受基隆市文化局委託,由慾望劇團製作的舞台劇《雨信委託行》,於基隆文化中心演藝廳開演。劇中使用大量閩南語,並參雜山東口音與山東淄博方言,時光濃縮在台灣解嚴前後,呈現基隆委託行榮衰,還有抗戰老兵急切企盼聯繫中國山東老家的心。 基隆在地劇團「慾望劇團」製作原創舞台劇將觀眾帶到過去,以雨信委託行及老兵邢福三的故事緬懷基隆的在地歷史。 圖/慾望劇團提供民國58年,雨信委託行內百貨羅列,電話頻繁地響、老闆熱情地招呼來往的客人。基隆的委託行是過去進出港口的船員寄賣各項商品的地方,全盛時期有兩百多間;當時民眾尚無法自由出國,便藉由委託行取得外國舶來品。然而委託行不少商品是走私來的,《雨信委託行》劇中船員穿上層層的進口服飾,躲避警察的視線,將商品從港口帶至委託行,呈現當時進口商品的不易。編劇黃品文表示,當年的委託行搭建遮雨棚,為的是讓蜂擁的人潮能在多雨的基隆自由穿梭在一間間委託行逛街,可見當時榮景。但如今委託行街十分冷清,「一眼看過去鐵捲門幾乎都拉下了,而僅存不到二十幾間的委託行,商品主要都賣給老顧客。」演員、崇右影藝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學生陳紅名說:「委託行以往店面較現在小,人潮多、商品多的情況下也擁擠許多。」現在只能以想像的方式去體會委託行全盛時期的模樣。76年解嚴後,由於取得國外商品相對容易,委託行漸漸失去客源。劇中的年輕人志明聽到長輩嘆生意難做,大喊:「歹做就不要做!」一句話喊碎雨信委託行老闆阿通多年來對委託行的情感。最終雨信委託行敵不過時代的遞嬗,一箱箱的物品運出,在昏黃的燈光中人去樓空。觀眾陳欣儀表示,舞台上逐漸消失的招牌,讓他感受到榮景沒落的無奈。《雨信委託行》劇中的重要角色是因國共內戰而隨政府撤退來台的山東老兵,邢福三,他為戰爭跛了腳卻不失威嚴地至委託行查緝走私品。四十多年過去,老兵思念家鄉的情感堆疊,遲遲等不到政府開放兩岸探親,感慨地說:「以為三、五年就可以回去咧!」便請委託行協助寄信回老家,絲毫不曾放棄等待老家的消息。黃品文說:「基隆是雨都,而信是代表劇中很重要的家書。」因此委託行取名為「雨信」,同時串接整齣劇流動在委託行和老兵身上的情感。 劇中隨政府撤退來台的山東老兵邢福三,朝朝暮暮盼望接到來自老家的消息。 圖/慾望劇團提供老兵曾心痛地向女兒說:「你家在這裡,可是阿爸的家不在這裡!」觀眾張雁喬表示,他出生於本省家庭,邢福三的故事讓他了解到外省老兵在當時的苦衷。而身為外省第三代的觀眾張宸睿說:「我爺爺是山東人,17歲來台灣後就沒有再回去,我看完戲之後滿有感觸的。」他補充,外省老兵的故事在台灣並不少見,但要如何使不同族群了解並感受故事的情感,值得眾人深思與努力。 《雨信委託行》以委託行的興衰與抗戰老兵的思鄉情,刻劃58年到76年的基隆光景。演出尾聲,所有演員以停格的表現方式凝聚當時的美好。 圖/慾望劇團提供演員、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學生施恩表示,現今的科技造成人際間的冷漠,他期望觀眾藉由劇中委託行與老兵的故事,記得以往的人情味與淳樸民風。而演員、台藝大戲劇學系學生黃鈺賢希望,無論是否為基隆在地人,都能對自己的家鄉多一點點理解與認同,「甚至願意因為這些小小的感動,為社會盡一份善良的心意。」
藝文
第1603期
梳理台灣錄像藝術史 關美館重現大師作品
焦點
2015-10-08
陳正才《融化的愛》。 圖/關渡美術館提供 【記者鄭晏欣台北報導】《啟視錄:臺灣錄像藝術創世紀》展覽於2日在台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開幕。共17位藝術家參與,重現他們在西元1983年至1999年16年間的錄像作品。策展人孫松榮說:「錄像藝術是沒有辦法被定義的影像。」其不受制商業,也不僅是說故事,「它創造了藝術家對這個世界和生活中的某種想像。」孫松榮表示,錄像藝術是一種原創、實驗性的影像創作,可以顛覆、刺激人們原有的想法,看見創作的可能性。參展藝術家陳正才在1996年的錄像作品《融化的愛》,從媒材、工具層面來探討錄像創作的可能性。他以一整片真實的「冰塊」當作布幕,並在冰上投影著一名女子正進行舔食動作的嘴部特寫,使錄像和媒材結合成融化的意象,直白地探討女性身體與情愛的想像。錄像藝術可簡單分為四大類,第一類是「單頻錄像」,如早期的類比電視,即拍即可播放;第二類是「錄像雕塑」,運用電視機等錄像設備擺置出獨特的形體;第三類是「錄像裝置」,結合錄像與不同的媒材所設計出的裝置藝術;最後是「行為藝術」,其將表演透過錄像進行記錄、剪輯。台灣第一位開始使用錄像藝術的先驅是參展藝術家郭挹芬。1982年她到日本求學,開始了她與錄像藝術的第一次接觸。郭挹芬表示,錄像設備是當時最新的科技媒體,「我們在台灣時完全沒有看過,真的很震驚!」學繪畫、雕塑出身的她也強調,「你完全就要成為一張白紙,一定要把以前自己認為自己很拿手的包袱忘掉,無條件的去吸收新的媒體、材料和觀念。隔年,在教授的建議下,她決定以錄像裝置作為研究所入學測試的主題,運用電視機播放錄像,搭配上樹葉、枯枝等媒材,完成了《角落》、《宴席》與《大寂之音》三件作品,同時開啟了台灣錄像藝術的起始點。 郭挹芬《角落》。 圖/鄭晏欣攝到了1980年代中後期,台灣社會經歷戒嚴到解嚴,錄像藝術作品開始朝向多元發展,諸如自我探索、虛實的穿透以及對社會、政治的批判。參展藝術家陳正才的作品《籠》,他將電視機放入封閉的雞籠中,似乎批判著當時的電視台仍受政府控制,人民無從選擇,猶如被限制在籠子之中。電視機裡播放著天線收到的新聞畫面。他表示,他刻意將影像的訊號調弱,和雜訊穿插,「那個訊號內容就是對該時代媒體環境的一個指涉。」 陳正才《籠》。 圖/鄭晏欣攝孫松榮表示,在過去,電影和攝影需經沖洗、繪畫需長時間的繪製,唯獨「錄像」是最即時的媒介,可立刻拍攝、立刻放映。而這樣的即時性卻也有其危險之處,「雖然錄像很即時,但它也可以很快地去控制我們的思想。」諸如過去受政府控管的電視台、政黨等。於是這些藝術家「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同樣運用錄像的即時播放性來創作作品,進行批判。他表示,錄像未必只是一個實驗性媒材,它也可以是用來衝撞社會、媒體的材料。 策展人孫松榮於開幕式講述舉辦此展的理念。 圖/鄭晏欣攝錄像藝術為台灣當代藝術中重要的一環,而其發展過程卻未受深刻認識,孫松榮表示,希望能藉由此展梳理台灣錄像藝術的發展脈絡,給予錄像藝術一種新的歷史觀點,並檢視台灣過去曾創作過的錄像藝術,提供現在的台灣藝術家一種銜接可能性。北藝大藝術跨域研究所學生許鈞宜說:「整個展覽給我一種像是系譜學式調查的感覺。」不同於以往書上看見的西洋錄像藝術,而是屬於台灣自己的錄像編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