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部落青年積極返鄉 接下土坂五年祭傳承使命
生活
第1783期
部落青年積極返鄉 接下土坂五年祭傳承使命
2023-10-25
【記者蔡愷恆台東報導】台東縣達仁鄉土坂部落在21日舉辦排灣族五年祭(maljeveq)的未成年神靈刺球儀式,替25日的主祭揭幕。這次五年祭中前期籌備、拋福球和持竿活動的參與者約有一半是青年,國立成功大學學生kuljelje saljingusan感嘆,「如果我不回來參加文化,或者是去多認識族人的話,我們這個文化以後可能就沒有頭目了。」五年祭為排灣族迎接祖靈與神靈探訪的儀式,期望祖靈保佑部落與家人平安。土坂部落舉辦五年祭已經有百年歷史,即便經歷過日治時期的宗教控制、西方宗教傳入,還有國民政府的華語教育,讓祭典中講述的族語逐漸消逝,五年祭卻從未取消或間斷過。祭典中的福球會由祭司拋起,再讓各家代表用祭竿刺中。排灣族相信,刺中福球後會替部落與家庭帶來好運。 福球拋起的瞬間,持竿者眼神專注看著福球位置,期望能用祭竿的尖端勾到象徵好運的藤球。 圖/蔡愷恆攝 福球各自有不同含義,如第一顆vayaq代表族人平安;第二顆vetjan期盼能使家族興盛、物產豐收等;第三顆tjagaraus是排灣族的創世祖,刺中將會獲得才智與智慧。 圖/蔡愷恆攝這次五年祭的準備過程中,部落先搭起竹建的祭台,再將竹子銜接成祭竿。青年在籌備時感受到部落內的信任氛圍和凝聚力。去年才從屏東嫁到土坂部落的黃欣怡坦言,雖然與丈夫同樣是排灣族,不過成長環境十分漢化,因此這是他首次參與五年祭。他在旁觀察籌備過程也舉例分享,長輩會示範一次如何將祭竿燒直,讓年輕人用手觸摸並感受竹竿的溫度,再交棒給年輕人,也會在旁協助、指導。黃欣怡燦笑,「我超喜歡那種感覺,就是放手去做,也等於是信任年輕人。」 部落中男性成員齊力將頭目家族以及女巫的祭竿插入祭台裡,搬運與舉起祭竿多由青年負責,長輩則在旁觀察以及適時指導。 圖/蔡愷恆攝祭典進行時,所有部落居民皆聚集在環繞祭台的石階上。先由女巫請祖靈回到部落,氣氛莊嚴且肅靜,隨後女巫會把福球交給年輕的男性勇士進行拋球。坐在石階上的小學生瞪大眼專注看著勇士丟起福球,而一旁的耆老們則唱著各家的祭歌,替自己的子孫祈禱。當時其中一位躑球者拋出的福球歷經數次刺球失敗,場內的耆老便大聲喊話,鼓勵所有勇士,「要對自己有信心哪!」 頭目在拋球者不斷失敗時,積極給予祭場內成員鼓勵與耐心,並在旁陪伴等待福球被刺中。 圖/蔡愷恆攝現年70歲的前頭目古明哲(tjegayan a saljingusan)感動地表示,「年輕人願意犧牲時間,且前輩願意做team的那個leader。我覺得大家都有光榮感啦!」擔任族語老師的包光輝(kuljelje patjaljinuk)更舉自己的姪子為例,「他為了準備五年祭,直接向公司申請一個月的公假!」包光輝也觀察到,與過往相比,年輕人回鄉創業或學習傳統文化的比例增加,而祭典前的假日則會全部回到部落。 持竿勇士正等待福球拋起的瞬間,挪移沈重的祭竿,冀盼頂部的尖刺能戳中福球。由於該活動十分仰賴腰力,因此多為年輕族群坐在祭台上持竿。 圖/蔡愷恆攝社團財團法人臺東縣Ladan文化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gagu lja tjaluqavai笑著點頭,接下來文化傳承要交給年輕人,他說:「這些青年在部落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他們把新的觀點帶進來,想辦法柔和地接近社會的思維邏輯方式。」kuljelje saljingusan身為青年的一員,他則不希望改變五年祭的傳統,或是增加其他新的元素,「這是對祖靈的禮貌,就好好地把文化傳承下去。」
藉藝術改變社會 北藝大生以繪本留存排灣文化
第1762期
藉藝術改變社會 北藝大生以繪本留存排灣文化
2022-01-03
【記者黃弈軒綜合報導】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社會實踐中心於25日在北藝大未來.傳統實驗基地 The FuturePast Lab舉辦2021北藝大藝術社會實踐成果交流會,邀請校內師生分享地方社區及公共議題執行計畫成果,講述如何透過藝術達到社會實踐。其中一項獲得教育部USR補助的計畫〈Hi-Five Plus: 從北投平埔族群到屏東原住民的國際藝術對話〉(以下簡稱屏東原民藝術計畫)中,北藝大學生透過繪本轉譯排灣族織布文化,期望以此保存當地傳統技藝。「藝術社會實踐不是在強調藝術自身,而是讓藝術跨領域並連結至人權、民族等社會議題,轉向到社會當中與地方居民共同生活。」北藝大校長陳愷璜於開場致詞時剖析藝術社會實踐的意涵,他解釋,藝術是社會實踐過程的積極手段,而非目的。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社會實踐中心於25日舉辦2021北藝大藝術社會實踐成果交流會,會中由北藝大校長陳愷璜致詞開場,講述藝術社會實踐意義與各計畫執行概況。 圖/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社會實踐中心提供屏東原民藝術計畫由北藝大文創產業國際藝術碩士學位學程教授張懿文擔任計畫主持人,並藉由張懿文及北藝大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教授江明親開設的〈文化資產的保存實踐與詮釋轉化〉課程,讓學生發想藝術材料,保存人間國寶許春美授予他們的排灣族織布技藝。 《Hi-Five Plus: 從北投平埔族群到屏東原住民的國際藝術對話》結合課程,帶學生走訪至屏東古樓部落認識排灣族文化。圖為學生學習排灣族傳統織布技藝。 圖/楊雅鈞提供北藝大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生楊雅鈞於交流會中分享,與組員田野調查時看見許春美對於文化傳承的堅持,加上自己與組員具美術專業,因此選擇創作〈跟著Vuvu來織布〉繪本向7至9歲孩童推廣排灣族傳統文化,啟發排灣族小孩認識自身族群背景。他們轉譯許春美教授給他們的排灣族織布技藝,於繪本中畫出排灣族傳統石板屋、整經架(註ㄧ)及各織布紋路,並講述排灣族小女孩偶然聽見傳統整經歌(註二),找尋自身文化認同的過程。楊雅鈞指出,繪本的「圖像化」特性得以讓各年齡層輕鬆理解排灣族的傳統文化,而繪本成品最終也將回饋給當地社區及傳統藝師。註一:整經是排灣族傳統織布的步驟之一,需先構想紋路、圖樣的編排。註二:排灣族傳統古謠,為記憶布線順序的整經口訣。 北藝大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生楊雅鈞以繪本做為藝術媒介,將排灣族傳統織布技藝的歷史意涵視覺化,讓孩童能輕鬆認識排灣族傳統文化。 圖/楊雅鈞提供 北藝大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生楊雅鈞坦言,製作童書繪本的過程並不簡單,「因為繪本是要給小朋友閱讀,東西要轉化的非常簡單,但又不能失去原始脈絡,我們在文字整理上花了蠻久時間。」 圖/楊雅鈞提供除了以藝術創作保存地方社區的文化資產外,北藝大戲劇學系學生洪暐翔則是希望將藝術連結至現今社會,利用戲劇專業演繹當代社會議題,達到教育意義,「藝術跟人之間的距離是可以很近的,我們會思考如何讓觀眾更了解我們的作品意涵,並引發他們的共鳴,進而讓藝術改變社會。」〈文化資產的保存實踐與詮釋轉化〉課程已結束,「他覺得很感動。」張懿文分享許春美在課堂成果會上對學生作品給予的正面回饋,並提及未來將持續深耕屏東原民藝術計畫,與當地居民保持互動。陳愷璜也回應,各藝術社會實踐計畫目前雖已有具體成果,但仍值得繼續被投入,使大眾認識不同社區、議題的多元面貌,「這些計畫並不會因為一個年度而終止,它們總是可以開啟更多值得探索、實踐的細節。」他說道。
藉藝術改變社會 北藝大生以繪本留存排灣文化
藝文
第1762期
藉藝術改變社會 北藝大生以繪本留存排灣文化
2021-12-29
【記者黃弈軒綜合報導】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社會實踐中心於25日在北藝大未來.傳統實驗基地 The FuturePast Lab舉辦2021北藝大藝術社會實踐成果交流會,邀請校內師生分享地方社區及公共議題執行計畫成果,講述如何透過藝術達到社會實踐。其中一項計畫〈Hi-Five Plus: 從北投平埔族群到屏東原住民的國際藝術對話〉(以下簡稱屏東原民藝術計畫)中,北藝大學生透過繪本轉譯排灣族織布文化,期望以此保存當地傳統技藝。「藝術社會實踐不是在強調藝術自身,而是讓藝術轉向到社會當中與地方居民共同生活。」北藝大校長陳愷璜於開場致詞時剖析藝術社會實踐的意涵,他解釋,藝術是社會實踐過程的手段,而非目的。北藝大藝術社會實踐中心主任王寶萱進一步補充,藝術社會實踐重視與社區間的連結,並將社區作為主體,藉藝術喚醒文化認同及發揚文化資產。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社會實踐中心於25日舉辦2021北藝大藝術社會實踐成果交流會,會中由北藝大校長陳愷璜致詞開場,講述藝術社會實踐意義與各計畫執行概況。 圖/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社會實踐中心提供屏東原民藝術計畫由北藝大文創產業國際藝術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兼執行長張懿文執行,張懿文藉由〈文化資產的保存實踐與詮釋轉化〉課程,讓學生發想藝術材料,保存人間國寶許春美授予他們的排灣族織布技藝。王寶萱回應,此計畫能同時拓展北藝大學生平時較少接觸的藝術領域,讓他們領略不同文化之美,「排灣族的編織技法在學校裡沒辦法看到,這樣的學習經驗也是學生專業養成的一部份。」 《Hi-Five Plus: 從北投平埔族群到屏東原住民的國際藝術對話》結合課程,帶學生走訪至屏東古樓部落認識排灣族文化。圖為學生學習排灣族傳統織布技藝。 圖/楊雅鈞提供北藝大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生楊雅均於交流會中分享,與組員田野調查時看見許春美對於文化傳承的堅持,加上自己與組員具美術專業,因此選擇創作〈跟著Vuvu來織布〉繪本向7至9歲孩童推廣排灣族傳統技藝,啟發排灣族小孩認識自身身份背景。他們轉譯許春美教授給他們的排灣族織布文化,於繪本中畫出石板屋、整經架(註ㄧ)及各織布紋路,並講述排灣族小女孩偶然聽見傳統整經歌(註二),找尋自身文化認同的過程。他指出,繪本的「圖像化」特性得以讓各年齡層輕鬆理解排灣族的織布文化,而繪本成品最終也將回饋給當地社區及傳統藝師。註一:整經是排灣族傳統織布的第一個步驟,需先構想紋路、圖樣的編排。註二:排灣族傳統古謠,為記憶布線順序的整經口訣。 北藝大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生楊雅均以繪本做為藝術媒介,將排灣族傳統織布技藝的歷史意涵視覺化,讓孩童能輕鬆認識排灣族傳統文化。 圖/楊雅鈞提供 北藝大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生楊雅均坦言,製作童書繪本的過程並不簡單,「因為繪本是要給小朋友閱讀,東西要轉化的非常簡單,但又不能失去原始脈絡,我們在文字整理上花了蠻久時間。」 圖/楊雅鈞提供〈文化資產的保存實踐與詮釋轉化〉課程即將進入尾聲,張懿文談到,日前已收到許春美的正面回饋,「他覺得很感謝,也很感動。」並提及未來將持續深耕計畫,與當地居民保持互動。王寶萱敘述,希望各項藝術社會實踐計畫結束後,當地居民能自發運作,但北藝大師生將繼續提供協助,陪伴社區活絡發展。「藝術是改變社會的力量,協助我們找到方法去解決他們對於自身的文化認同、保存,讓他們願意在地方耕耘。」王寶萱說道。
手作石板屋模型 傳承排灣文化
生活
第1684期
手作石板屋模型 傳承排灣文化
2018-10-17
【記者林奕辰台北報導】小孩將手中切割好的黑陶土一個接一個堆疊,眼神專注地看著即將完成的石板屋模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石室」團隊,於13日在華山文創園區的原住民教育成果展,舉行排灣族石板屋DIY模型體驗活動,藉由手作石板屋模型展現排灣族石板屋的文化特色。 石室在活動過程中向民眾介紹排灣族石板屋的傳統建築技巧,讓更多人了解原住民文化。 圖/林奕辰攝石室團隊由四位暨南大學的學生戴嘉懿、曾彥霖、陳琬琳、萬祖璇所組成。他們同樣來自原住民文化產業與社會工作學士學位學程原住民族專班,透過探索部落文化的課程中,意識到原住民文化傳承的危機。因此他們決定從傳統家屋模型製作開始,希望經由文創推廣原住民族文化。 為了還原最傳統的建築技藝,石室堅持用一個一個黑陶土堆砌而成排灣族石板屋模型。 圖/林奕辰攝不同於一般石板屋模型單純只採用一片片石板接合而成,團隊考慮到接合石板的過程易受傷,因此他們採用安全的黑陶土來代替。同時為了還原最傳統的建築技藝,他們堅持用黑陶土堆砌而成,取材也十分講究,團隊成員戴嘉懿表示,黑陶土取得不易,為了讓民眾有最真實的體驗,甚至必須跑到東部去取材。 石室想從教育小朋友開始,透過排灣族石板屋模型DIY,讓文化從小學習。 圖/林奕辰攝排灣族石板屋DIY模型體驗活動,吸引許多父母帶著小孩參與手作課程。戴嘉懿提到,他們不想讓傳統慢慢消失,因此決定先從小朋友開始培養對自身原住民文化的認知。成員陳琬琳更表示,雖然石板屋模型製作過程看似容易,但其實要注意的細節很多,「手夠穩的話可以做得很整齊,而且膠的量要足夠,否則黑陶土很容易掉。」 石室透過與小朋友互動玩遊戲寓教於樂,讓小朋友在過程中了解原住民文化。 圖/林奕辰攝石室團隊從排灣族石板屋開始,希望日後也可以發展一套所有原住民族群之傳統家屋DIY模型。藉此,他們想讓更多人從製作模中學習,並延續原住民獨特的文化之美。指導老師謝景岳說:「學生透過親自動手做,從小延伸到大,增進自己對文化的認同。」 
視舞如命 古殿強跳出排灣文化
藝文
第1597期
視舞如命 古殿強跳出排灣文化
2015-05-14
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系學生古殿強(左)熱愛跳舞,他認為跳舞就像在講故事,透過動作可以表達自己。圖/古殿強提供 【記者游育慈新北報導】「我想一直跳到死的那天為止!」來自排灣族義林部落、就讀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系的古殿強熱愛芭蕾。雖然一開始承受不少「男生不適合跳舞」的閒言閒語,但他沒有放棄所愛,甚至融合排灣文化,跳出自己的特色。 古殿強回憶,小時候在部落慶典聽到音樂,便會跑到台上隨旋律起舞。剛開始跳芭蕾的他,偶爾會被部落裡的人閒話:「為什麼一個男生要去學跳舞?」但流言反而促使他更專注於自己想做的事,「我要用自己的實力向大家證明,這是一件美麗和值得驕傲的事。」 先天條件對舞者的影響極大。古殿強說,自己從小就有舞蹈天分,他的胯很開,腿可以輕易地舉高,「但這樣的禮物有時卻是阻礙。」他提到,有老師曾認為他只是靠天賦跳舞,跳得雖好,卻沒有進步。古殿強說:「當你能用最輕鬆的方式做到,你就會有惰性。」被點出盲點後,他改變練習方式,以前,腿舉起後僅靠關節定住,現在則用肌肉力量帶動,「這樣的動作更有生命力,更能讓人感動。」他不斷精進小細節,激勵自己「好,還要更好」。 練舞雖辛苦,但家人朋友的鼓勵一直是他走下去的動力。古殿強回憶,爸爸有一回醉後吐真言:「有這個兒子我覺得很光榮,你有想做的事情就勇敢去做,不用害怕。」讓他感動不已。送他出國交換前,父母四處貸款、工作籌錢,親人的支持,讓他更堅定跳好舞的決心。 排灣族文化帶給古殿強許多創作靈感。「排灣族的動作跟土地很親近。」古殿強說,相比於西方舞姿,原住民舞蹈有很多「向下的動作」。他延伸排灣族親土的舞蹈特色,融合現代舞,創作《流浪記》,敘述離家習舞的思鄉之情。身穿族服的他站在台上,赤腳貼地舞蹈,舞出想家的情緒,還沒結束,就在台上哭了出來。 古殿強認真的舞姿感動了許多人,他在全國舞蹈比賽中屢次獲得第一,甚至遠赴法國亞維儂藝術節演出。跳出名氣後,曾經嘲笑他的人不僅收回前言,還時常找他演出,並稱讚他跳的舞能陽剛,也能柔美。 今年4月,他與朋友到屏東多所小學跳舞給孩子看,「他們目不轉睛的眼神讓我想到小時候的自己。」他未來想回部落開舞團,教部落裡的孩子跳舞,回饋家鄉。 「一天不跳舞,就好像一天沒洗澡一樣。」雖然也擔心跳舞難以維生,但這已成為古殿強的生活必需品。他說,舞蹈是他的愛人,「只要能繼續跳舞,我什麼都願意做。」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