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朝陽科大勞作教育改革 專家:應落實教育意義
校園
第1796期
朝陽科大勞作教育改革 專家:應落實教育意義
2024-10-18
【記者林宜婷報導】朝陽科技大學學生雞丁(化名)9月23日在Threads發文,指出校內勞作教育課程改革後,學生清掃時段與梯次減少,導致校園環境髒亂,引發討論。朝陽科大學生會長江柏叡回應,校方目前招募工讀生以增加清潔人力,並將滾動式調整政策。 朝陽科大以往由學生負責校園環境整潔,並將其作為勞作教育的內容。每天共有三個時段實施環境清潔,分梯次及區域進行打掃,也設置幹部教導環境清潔要領、督促學生,在必要時協助清潔。而因應教育部3月下旬發函,說明勞作教育及服務學習應符合課程性質,校方自113年第一學期開始,改為每周一次固定時間及區域打掃,也縮減部分垃圾桶配置。因此,清掃的人力相較以往減少許多,導致校園環境髒亂。 因應勞作教育改革造成的環境髒亂問題,江柏叡表示,學校及新生都還需要時間適應與訓練,目前校方已增招工讀生,學生會及校方也仍在觀望改革後的運行及成效,以此滾動式調整政策方向。曾任勞作教育課程實習幹部小文(化名)則認為,環境整潔與勞作教育應分別處理,勞作教育課程雖已實行多年,但學生認為該課程僅維持校園環境,並無實質學習意義。他建議,校方可以考慮聘僱清潔團隊,或強化學生對於勞作教育的理解。 對此,臺灣服務學習學會理事長卓妙如也認為,勞作教育應該要更扣合課程目標,強化學生對於勞作教育意義的認知,讓學生主動參與。東華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張鑫隆則從法律觀點強調,勞作教育存在強迫性勞動的疑慮,學校需衡量勞作教育的學習性質。他也補充:「在對價以及有意願之下,它(勞作教育)才能夠實施。」朝陽科大學生事務處服務學習組仍在調整配套措施,截至出刊前,並無正面回應。
韓大生聯手國會首創促進團 擴大招募青年參與改革
國際
第1795期
韓大生聯手國會首創促進團 擴大招募青年參與改革
2024-10-04
【記者林以晴報導】韓國8所大學學生與韓國國會的10位議員攜手成立立法促進團(以下簡稱促進團),他們9月開始擴大招募成員,並在9月27日確定新名單。韓國總學生會共同論壇(以下簡稱共同論壇)事務處長、延世大學行政學系學生朴賢民表示,在政黨衝突嚴重的韓國首次促成執政黨、在野黨、學生團體跨界合作,十分難得。 「促進團宗旨在於為大學生提供直接參與立法的機會,親自解決問題。」朴賢民說道。不過促進團仍面臨學生對自治活動關注度低的挑戰。朴賢民指出,隨著社會變遷,如今學生關注個人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意願相對薄弱。 即便如此,朴賢民仍相信有關注社會問題的學生,因此促進團在9月擴大招募新成員,「我希望共同論壇能有更多人加入,成員能相互合作,從大學生視角出發,為社會問題提出合適的解決方案。」朴賢民說道。他表示,這次招募了許多懷抱善意且具備能力的學生,他們已準備好進行改革。 延世大學學生金辰宇對促進團的活動持正面看法,他說:「許多大學生在生活中遇到困難無法解決,但促進團讓年輕人和國會議員互相交流,推動立法就能解決根本問題。」延世大學學生智元(化名)則對於促進團能否實現所有目標抱持懷疑態度,他認為促進團想解決的問題過於龐雜,但他也指出,若能解決其中2到3項,已是一大突破。 在8月21日的成立大會上,促進團提出9項欲推行的立法政策,金辰宇和智元都認為,青年居住權保障及全租金詐騙的問題特別值得關注。金辰宇表示,現有的解決途徑不足,「如果促進團能推動相關的救濟政策,在交出全租金時會更有安全感。」他說道。 作為韓國首個由全國學生自願發起並引導的立法行動,促進團背負著解決大學生、青年、未來世代問題的使命,他們計劃在本學期內推動至少一項提案,並發送政策建議書給政府和國會議員。朴賢民補充,為了吸引關注和提升參與度,促進團將頒發證書給參加活動的學生,也會利用社交平台收集意見,希望能反映更多學生的聲音,有效解決大家的日常問題。
台大學生社團聯發「發言守則」 籲共創多元友善抗爭現場
校園
第1793期
台大學生社團聯發「發言守則」 籲共創多元友善抗爭現場
2024-05-31
【記者何予台北報導】立法院「國會改革法案」攻防戰,在5月17日、21日、24日和28日四次審議,引發上萬民眾集結立院外抗議。除了青島東路主舞台外,在路邊野台和學生戰車上,多位學生和民眾輪番發表短講。24日,台大學生聯合組織發起「學生之聲發言守則」,要求共創更友善的抗爭現場。 由台大濁水溪社等16個組織發起的「學生之聲發言守則」,除了在網路上以圖卡傳播之外,也張貼在短講野台旁。 圖/何予攝台大濁水溪社、台大女性主義研究社(以下簡稱台大女研)等16個台大學生聯合組織,發起「學生之聲發言守則」。台大女研幹部吳佩珍表示,21日當天,聽到很多以性羞辱方式來表達憤怒,他說:「其實在現場感受到氛圍,覺得非常不友善。」台大濁水溪社成員林亮儒表示,在情緒高漲的抗爭現場,難免出現羞辱性言詞,「不希望像過去運動那樣,用情緒性字眼造成部分群體受傷害。」因此,林亮儒邀請台大校內關心不同社會議題的組織,共同編輯「學生之聲發言守則」。內容包含:「反對以性別、族群或身心條件等表達憤怒、不要以死咒罵他人、不要鼓吹群眾衝場、反對過度同質化並羞辱特定人群、不要指責未到場的人、不要再消費香港。」林亮儒說明,因為不想要再塑造對立的社會運動氛圍,除了以身作則,也會要求上台發表的民眾遵守規定。 除了以呼喊口號加入抗爭行動,現場也有民眾透過摺紙教學,讓大人小孩皆能參與其中。 圖/何予攝此外,台大女研於24日在「學生之聲」戰車上發言,提倡更加多元、包容的社運環境。同一時間,台大女研也於粉絲專頁發佈《撐起友善運動現場,重視多元異質聲音》發言稿。「我們發現身邊有一些人,是被這個運動場域排除的。」吳佩珍表示,不只是性別上的不友善,社會運動現場的悶熱、吶喊,也可能讓不同身心條件的人難以參與。比如對於不習慣大聲講話的人來說,在現場就可能感到格格不入,每一個人參與抗爭都會面臨不同的困境。「這一份聲明稿不用特别扯着嗓子念,但是會有民眾叫我大聲一點。」吳佩珍說明,雖然台大女研的聲明稿內容,跟運動現場的氛圍非常不一樣,但是民眾普遍都能理解和接受。台大女研社長賴玟臻也坦言,這份聲明稿中想傳達的精神或内容可能較難傳播到同溫層外,得仰賴我們回到日常,長期持續溝通,才能推行理念。 在立法院外,民眾用白色布條寫下訴求,綁在欄杆上,以和平、非暴力的方式表達意見。 圖/何予攝在街頭抗爭之際,發言者為了號召群眾情緒或表達自己的訴求,可能無意間使用侮辱性的情緒字眼,傷害其他社會成員。學生團體的共同聲明,提醒民眾共同維護更友善的社會運動氛圍。
平冤特展以客觀證據再述冤案 邀全民共談司法改革
生活
第1775期
平冤特展以客觀證據再述冤案 邀全民共談司法改革
2022-12-13
【記者廖嘉嘉台北報導】案例看板上的文字詳細描述受冤者從蒙冤到上訴成功的過程,台灣冤獄平反協會於9日至13日在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舉辦《其實,罪證並不確鑿 平冤十週年特展》,介紹協會成功平反的13件冤獄案件,並展出其客觀證據,更邀請每位平反者到場分享自身經歷,期望大眾能更全面了解台灣冤案。 展場除了描述每一起案件的平反經歷,也展出關鍵證據,供民眾瀏覽。 圖/廖嘉嘉攝展覽陳列平反成功的案例介紹看板與相關科學鑑識器材、證物,以2013年台中市沙鹿區幾起入室竊盜案為例,當時檢察官並未拿到現場鞋印鑑識結果,便起訴與被害人描述特徵相似的張振忠,強迫其在收押幾日後認罪,展場設置當時鞋印照片與鑑識比對資料,民眾能自行比對鞋印,也能藉此反思,若當時檢方將鞋印納入證據,便能避免這場冤案發生。 平冤者張振忠與協助他平冤的律師何俊龍一同分享從入獄到成功平反的過程。 圖/廖嘉嘉攝除了張振忠案,其他案件多因司法人員錯誤解讀鑑識結果而導致,台灣冤獄平反協會執行秘書楊雅雯說:「某一些科學報告應該要如何解讀,不是司法界人員可能看待的那樣。」他表示,各行都有自己的專業,但鑑識與司法人員專業不同,以致於司法人員容易誤解鑑識報告或受檢警人員影響。台灣冤獄平反協會專職律師唐玉盈認為兩方合作,對於秉持公正客觀的鑑識工作為一大隱憂,「最好是把這些科學鑑識的人員獨立出來,不要被檢警那種急於破案的心情影響。」展覽另一展區為聲音劇場,民眾能戴上耳機,聽見受冤者在筆錄、訴訟過程中所接收到的言語,身歷其境感受受冤者的無奈。民眾賴采翎在觀賞聲音劇場後說道:「有一種心臟被掐住的感覺。」而民眾洪靖佳則認為聲音富有情緒,文字無法比擬,「透過那些聲音,我們可以更接近他們內心最真實的想法。」 在展場的聲音劇場中,民眾戴上耳機,聆聽冤獄者心聲,並理解其內心掙扎與面對的各種壓力。 圖/廖嘉嘉攝展覽帶領民眾探討台灣冤案,提到未來十年冤案救援,台灣冤獄平反協會研究人員焦郁婷希望大眾一同參與,將不同專業力量回饋其中。國立臺灣大學化學工程學系碩士生劉倚辰也提到,希望即將上路的國民法官制度能使司法領域容納更多元的聲音,讓法案不再只由同一觀念的司法人員全權判斷。
台大理工科不採學測國文 師生盼改革國文素養教育
校園
第1771期
台大理工科不採學測國文 師生盼改革國文素養教育
2022-11-17
【記者梁家柔綜合報導】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於10月25日公告112學年大學繁星推薦暨申請入校系參採學測科目,許多頂尖大學的理工科系紛紛不採納學測國文。國立臺灣大學工學院部份理工科系也在112學年開始不參採學測國文,作為臺灣具指標性的大學,此改制也再次引發國文教育改革的討論。根據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公布的資料,112學年採納學測國文成績的校系共減少31所,包含臺大、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中山大學、國立中興大學等頂尖大學的部分理工科系。其中,台大化工系過去的篩選標準包含國文須達頂標,112學年卻改為完全不採計學測國文。對此,台大化學工程學系系主任廖英志說明,自108課綱後,申請入學的一階甄試出現招生不足額的問題,為了提升學生申請的意願,決議112學年不採計國文。他無奈地說:「其他理工科系陸續不採計國文,我們也只能順應潮流。」 國立臺灣大學工學院許多熱門科系,像是化學工程學系、機械工程學系、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生物機電工程學系等皆在112學年放棄參採學測國文。 圖/潘彥廷提供對於自身科系不採納學測國文,台大化工系的陳柔妍表示此舉反而能招到更對準校系專業的學生,「就我身邊的人來看,有些人就算在自然科領域表現優異,也會因為國文不好而無法進入理想科系。」然而,台大生物機電工程學系的應嘉倪則對招生進來的學生品質抱持懷疑態度,他觀察到目前學生普遍閱讀素材來自網路及社群媒體,不採計國文將可能使學生的表達過度口語、粗俗化,或是難以判斷正確資訊。雖然台大理工學院部分科系放棄參採學測國文,然而,台大目前的必修科目仍有「大學國文」,必須修滿至少3學分以上才能畢業。校方對於語文教育的態度不一,恐令學生無所適從。對此,台大中國文學系主任劉正忠認為國文必修仍有其必要性,「國文逐漸不是理工科必考科目,多少會影響高中學生的國文學習意願,因此大學國文更應該幫助學生加強國文素養的提升。」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劉正忠表示,理工校系紛紛不採計國文是招生制度變革下的局部現象,也是為了和其他校系生源做出區隔的招生策略。 圖/潘彥廷提供理工科系不採納國文雖成趨勢,然而廖英志仍強調語文在理工學科領域上的重要性,「我們需要語文去和他人溝通研發成果或是介紹產品,所以理工科系偏重的是敘事和申論能力。」而就讀台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的潘彥廷則認為,高中國文課程實用度低,而大學國文更應著重於口語表達、論文撰寫的技巧,以及資料整理能力的培養。談及大學國文課程的調整,劉正忠提到,近年來大學國文不斷嘗試改革,希望能貼近大學生使用國語文的需求,以增進學生在專業科目上需應用的語文能力。大學繁星與申請入學參採學測科目的改變,也對高中國文課程規劃產生影響。國立新竹女子高級中學國文科教師張茵婷認為,若理工科系不採計國文成趨勢,對高中生來說無疑是減少課業壓力。但他強調國文包含的語言表達和語文理解能力,皆是各科系須具備的基本能力。因此,張茵婷也提出高中端的因應對策,「課綱內的課本內容可以鬆綁,並重新設計更活化的高中國文課程,否則部份課本內容其實離學生生活經驗遙遠。」劉政忠則補充,過去高中國文科改革多由高中老師和大學中文系教授共同討論,未來也應納入理工領域教授的意見,以理解理工科系學生須具備的國文素養能力,盼能讓國文教育更貼合各領域的需求。
臺大國文免修門檻高 再掀大學國文必修爭議
校園
第1756期
臺大國文免修門檻高 再掀大學國文必修爭議
2021-11-03
【記者李昀璇綜合報導】國立臺灣大學於本學期實行國文免修制度,由中國文學系研擬,若學生想報考免修考,須達大學入學學科能力測驗國文15級分,且兩題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皆拿A等第,才能進行申請。在通過認證考試後,始得免修國文。然而,本學期國文免修考申請人數僅有59人,與原先預期的800人相差甚遠,使部分學生代表質疑免修考報名門檻設定過高。 國立臺灣大學於本學期實行國文免修制度,由中國文學系研擬,規定學生須達學科能力測驗國文15級分,且兩題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皆拿A,並通過認證考試,始得免修國文。 圖/李昀璇攝為了給予國文能力較佳的學生更多修課選擇,臺大中文系因應各院提議,提出《國立臺灣大學學士班大學國文免修施行要點》(以下簡稱為《國文免修辦法》)。針對門檻設置,臺大中文系系主任張素卿說明,由於近年來國內越加重視學生的寫作能力,因此除了設定學測國文15級分,也一併將國寫測驗成績納入門檻。而在估算預期通過門檻的人數時,張素卿表示,原先粗估校內每年獲得國文十五級分的1000位新生中,大約會有3/4的同學國寫測驗知性題與情意題成績兩題皆達A,意即將會有750至850位同學符合門檻,再取中間值800位作為預期人數。針對系上研擬的國文免修制度,臺大中文系學生彭浚濡表示,由於大學國文包含系上必修的先修課程,因此大多數同學並無免修意願。但是,談及嚴苛的免修考門檻,他坦言道:「不得不說中文系裡面的確很多人沒有達到這個門檻。」他也指出,系上開了許多古典文學課程,但免修考門檻卻是看重作文成績,「如果今天國文課程都轉變以寫作或現代文學為主,那以作文成績來評比並無問題,但現狀並不是這樣。」顯示免修考門檻不僅過高,其中注重的寫作能力也與當今國文課程注重的古典文學素養不相符。 由於大學國文課程中,包含一堂系上必修的先修課程——〈先秦兩漢文選〉,因此中國文學系的多數同學沒有申請國文免修的意願。圖為國立臺灣大學〈先秦兩漢文選〉課程使用的課本。 圖/李昀璇攝綜觀免修核准名單,醫學系學生就占了1/4,卻未見一位中文系學生,顯示多數人可能皆不及申請門檻。事實上,去年六月中文系在教務會議中提出《國文免修辦法》時,部分學生代表就已質疑免修考門檻過高,將導致許多學生因達不到門檻而被阻隔在外。「那時候教務處和中文系站在同一邊,掌握會議秩序,且擁有人數優勢,就被壓過去了。」臺大學生會長張承宇表示,雖然當時學生代表嘗試爭取更多討論時間,最終仍未成功。在10月22日的教務會議中,學生代表質疑免修考門檻過高,導致申請人數僅59人,與預期的800人相差甚遠。中文系教師代表則解釋,免修考申請人數過少的原因可能為:學生想修大學國文、學生考試意願低。對此,前教務會議電資學院學生代表葉泓佑認為,學生的確可能因為不便到校考試,而降低參與意願,然而,「就算考過免修考,得到學分,一樣有權利修大學國文。」他指出,學生並不會因為想修相關課程而放棄免修機會,認為中文系此說僅是無稽之談。針對免修制度的修訂,張素卿則表示,未來會再研議放寬國寫測驗成績的標準,目前也正在尋求相關數據,希望依賴可靠的資料訂定適當的門檻。今年六月的教務會議上,臺大學生會曾提案將大學國文必修課程通識化,然而最終並未通過。「這些能力培養為什麼要被大學國文壟斷?」主張大學國文必修通識化的張承宇強調,學生會並不完全否定大學國文的內容,而僅是希望改採通識化,讓學習更具彈性。學生不僅擁有更多選擇,不被必修課程綁住,中文系老師也能根據專業,開設更多元與現代化的課程,吸引真正希望學習國文領域知識的學生。「必修課代表畢業生都應該要具備這門課培養的能力,但大學國文到底要給我們什麼能力?」張承宇認為,其他課程也能培養中文系強調的寫作與思辨能力,且大學國文的課程內容差異大,例如新詩或小說賞析與老莊思想就難以與其連結,但是哲學概論與社會學就都能訓練思辨能力。然而,雖然大學國文也有開設寫作課程,但葉泓佑表示,大學生需要學習的是學術寫作而非文學寫作,因此和學生期望的課程內容仍有落差。 國立臺灣大學學生會於今年六月教務會議上提案,希望將大學國文必修通識化,然而最終提案失敗。圖為大學國文課本示意圖。 圖/李昀璇攝對此,張素卿認為,通識課程是培養學生在不同學術領域間進行對話,而必修課程則是培養各領域皆須必備的基礎能力。他表示,每個科目都會涉及閱讀理解與寫作能力,且語文能力增強更能夠有效整合、深化專業知識,而大學國文與英文都是屬於基本語言能力,因此不僅是英文,國文也有作為必修課程的必要性。針對學生的質疑,張素卿表示,未來會持續追蹤學生與職場注重的語文能力,更改課程設計。雖然目前國文免修申請人數不如預期,但張素卿提到,過去校內推動英文免修制時,經過三年的時間才研議出理想的制度,並實際符合預期的申請人數。而國文與英文同為基本語文能力,他也期許能透過儘早修正國文免修制度,以在三年內達到預期效益。張承宇則表示日後會繼續統整學生的意見,持續進行倡議。
青年遊行倡基本收入 制度施行經費來源存疑
校園
第1740期
青年遊行倡基本收入 制度施行經費來源存疑
焦點
2020-12-17
【記者詹湘淇綜合報導】台灣無條件基本收入協會(以下簡稱為UBI Taiwan)於13日舉辦國內第一場「基本收入共好遊行」,透過遊行倡議、議題短講、開放式論壇等活動,呼籲群眾及政府關注基本收入制度,保障青年族群的生存需求,進而實踐理想生活。然而,此制度及配套措施的可行性也面臨許多挑戰。 台灣無條件基本收入協會(UBI Taiwan)於13日舉辦「基本收入共好遊行」,現場共有10多個民間團體聲援,盼吸引大眾對基本收入議題的關注。 圖/詹湘淇攝無條件/全民基本收入(Unconditional/ Universal Basic Income, UBI)(以下簡稱為基本收入)是指由政府無條件定期發放給所有公民的定額現金給付。長期致力於推廣基本收入制度的組織UBI Taiwan主張,隨著生產技術革新,許多產業及相關勞動者將被市場淘汰,屆時社會將面臨貧富差距擴大、青年貧窮化的危機,而基本收入將可維持全民最低生活需求,成為經濟弱勢者的後盾。 UBI Taiwan認為,基本收入制度可協助青年自原有工作型態中解放,並追求自己理想中的生活。 圖/詹湘淇攝「理想的方式是這筆錢發出來之後,能確保每個人的生活尊嚴。」UBI Taiwan倡議策略長廖芷妮說明,基本收入制度需以漸進方式實踐,而UBI Taiwan的短期目標是由青年基本收入著手。廖芷妮指出,並非所有家庭的經濟條件都容許孩子盡情探索興趣,許多大學生一畢業就得面臨急迫的經濟考驗,往往在現實壓力下選擇「最好賺」的工作,而非自己所愛。而透過基本收入則能保障年輕族群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使其無後顧之憂地追求理想,「長期穩固的經濟保障其實是做出健全選擇很重要的一部分。」UBI Taiwan成員、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班學生葉芳如也表示,基本收入能為青年保留更多追尋自我的餘裕,幫助他們構建更理想的生活,「我可以少掉一些打工的時間,專注在我想做的事情上。」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士學位學程學生侯詠皓更指出,弱勢學生時常迫於經濟壓力必須半工半讀,以致追求理想學歷、能力的空間受到壓縮,幾乎不可能翻轉原有階級,「想追求好一點的未來,但真的是『你窮你是罪』。」他進一步說明,經濟弱勢者的風險承擔能力低落,若突然遭逢意外,將難以面對隨之而來的後果,「基本收入可以保障每個人在面對選擇或困難的時候,有個最後的力量去接住他。」 遊行途中設有報紙碎條牆供群眾穿越,主辦單位希望藉此象徵現行社會福利制度下的阻礙終將被破除。 圖/詹湘淇攝 許多青年雖認可基本收入制度的美好理念,卻也對發放資金來源、稅制配套措施感到擔憂。 圖/詹湘淇攝然而,也有許多青年對基本收入制度的美好願景抱持懷疑態度。「制度很理想,但可行性很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學生蔡威德直指,若要滿足所有的生存需求可能動輒上兆元,但台灣一年的總稅收僅有新台幣2兆元左右,社福預算也僅有4000多億元,政府恐無力負擔此筆支出。盤點基本收入制度所需財源,UBI Taiwan於民國107年發布之《無條件基本收入公共政策提案(以下簡稱為UBI白皮書)》中,將基本收入發放金額訂為各縣市最低生活標準的中位數,且18歲以下公民的金額為成年公民之一半。以105年的人口結構估算後的結果顯示,其所需成本約3.24兆元,占我國GDP的19%。《UBI白皮書》也建議以漸進式稅制改革政策籌措財源,針對資本利得(註)調升稅率,例如營利事業所得稅、證券交易所得稅、遺產稅、贈與稅、房屋稅等,或加徵碳稅等新稅目,藉以縮減貧富差距。註:資本利得(capital gain)指買賣資本資產所產生之增值所得,其來源主要為股票、土地、房屋等交易,如證券交易所得。「台灣的資本家會受不了。」針對UBI Taiwan所提出的稅改規劃,政大公共行政學系學生楊子賢質疑,倘若從資本利得加稅,很可能導致國內資本家出走海外,對台灣的經濟發展造成衝擊。國立屏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學生盧家鈞也擔心,被加稅的企業主可能會將成本轉嫁至消費者,反而不利消弭貧富差距,「我們會有基本收入,但實質支出可能也會提高。」除青年外,政府單位與學界人士也有相同看法。行政院青年諮詢委員會委員徐健智曾於106年提案建議台灣試行基本收入區域實驗,在國家發展委員會所召開的「我國推動無條件基本收入可行性座談會」中,相關領域學者一致認同基本收入制度的立意。然而,由於所需預算規模龐大,須透過提高稅率或增加稅收為支應,並整合社會福利給付項目,台灣若要推動相關實驗計畫,需請財政部及衛生福利部等機關就現行制度再行審酌。 活動現場規劃了「基本收入小學堂」、「基本收入與我——Open Space討論區」等攤位,向參與者推廣基本收入制度的背景與試行狀況。 圖/詹湘淇攝
【大學事】大學選美賽改革 去性別化成趨勢
國際
第1739期
【大學事】大學選美賽改革 去性別化成趨勢
2020-12-10
【記者周佩怡綜合報導】傳統的選美比賽通常依據參賽者容貌及身形評比,因而被批評物化男/女性、灌輸單一價值觀、加強性別刻板印象。近年選美賽陸續改革,放寬參賽者資格、衣著限制等等。改革風潮也吹進大學的選美比賽,美國南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USF)、日本上智大學、東京大學、慶應義塾大學(以下簡稱慶應)皆於本學期相繼跟進。 慶應義塾大學湘南藤澤校區今年更改選美比賽規則,參賽者可自由選擇參賽組別。 圖/山村宗一郎提供南佛羅里達大學每年都會舉辦「先生和小姐選美大賽」。今年為倡導包容性,並鼓勵多元性別認同的學生申請,學生參與中心(the Center for Student Involvement, CSI )將活動名稱更改為「USF選美比賽」。參賽者申請時,可於報名網站輸入自己認同的性別,若得獎將獲得相應頭銜的肩帶。例如輸入女性,即獲得「Miss USF」頭銜;輸入男性,就為「Mr.USF」;若為第三性(註1),則是「Mx.USF」。註1:屬於男女兩性以外的社會群體,其中有些人可能按照自己的意願或被社會分類為男人或女人。無獨有偶,今年日本各大學的選美比賽也響應此一趨勢。上智大學11月起停辦歷史悠久的女性選美比賽,另外舉行男女同台的選美比賽,且不僅限於評比外表,更重視創意與個人特質。上智大學學生、活動籌辦委員荒尾奈那在《TBS祝好運! (TBS グッとラック!)》報導中提到,過去比賽名稱冠上小姐、先生,人們容易產生性別刻板印象,因此備受批評。然而他們主張選美能使人的內在、外在皆成長,堅持繼續舉辦比賽,「我們希望打造讓大家可以盡情展現自己的舞台,支持追求自我提升的人。」 校風較保守的慶應義塾大學三田校區的選美比賽則依舊保持傳統規則。 圖/白木愛奈提供慶應湘南藤澤校區則是保留「比賽小姐先生(Miss Mr. Contest)」名稱,但更改參賽規章,維持生理男/女性的組別,而學生可自由選擇參賽組別。選美比賽主辦人員、慶應湘南藤澤校區學生山村宗一郎提到,選美比賽的存在意義一直遭受質疑,他希望比賽成為一種溝通管道,喚起人們對性別相關議題的注意。選美比賽的改革破除性別界線,美的標準不再單一。就讀慶應湘南藤澤校區研究所的學生篠原香織,是「先生選美比賽」裡唯一的生理女性,站在一字排開的男學生中,絲毫不減帥氣魅力。篠原香織在網路上分享,曾有人對自己說的話帶有性別刻板印象,「有些人因為我是女生,所以質疑我怎麼能喜歡昆蟲,或是怎麼還沒有男朋友,甚至批評我的行為陽剛。」但他仍堅持做自己,「無論被怎麼劃分,我都是『篠原香織』。」 生理女性的篠原香織(左二)參加慶應義塾大學湘南藤澤校區「先生選美比賽」,魅力不遜於身旁參賽者。 圖/山村宗一郎提供關於日本對於性別議題的態度,慶應三田校區「小姐選美比賽」參賽學生白木愛奈分享她的觀察:「日本近年的選美比賽受到無性別化趨勢影響,漸漸不注重參賽者的性別。」然而,慶應湘南藤澤校區台灣籍學生柯采涵指出,該校區較多混血兒及歸國子女,風氣開放,跨性別、扮女裝都不足為奇;校本部三田校區觀念保守,較難舉辦非二元性別(註2)比賽。上智大學中國籍學生彭瀚得分析,日本整體的性別不平等已有改善,「企業開始注重職員性別比例,支持主婦就職,允許她們自由調整上下班時間。」 慶應義塾大學三田校區「小姐選美比賽」參賽學生白木愛奈認為,雖然外貌重要,但相由心生,不說別人壞話、常笑、對自己誠實的人是最美的。 圖/白木愛奈提供註2:非二元性別、性別酷兒和X性別是指一系列不完全是男性或女性的性別認同,這些身份在男性或女性的分類以外。除了美國及日本,其他國家的選美比賽也有所改革。「英國小姐選美大賽」源自於西元1945年的「泳裝選美皇后」,舉辦65年後,2010年開放單親媽媽與失婚女子報名。泰國2004年舉辦至今的「國際皇后小姐」,則讓出生性別為男性的跨性別者有專屬的舞台。綜觀選美比賽歷史,不難發現隨著觀念的進步,選美比賽也漸漸調整,以符合現代價值觀。
中天違規再陷換照危機 青年連署籲撤照
校園
第1734期
中天違規再陷換照危機 青年連署籲撤照
2020-10-29
【記者王崴漢綜合報導】旺旺中時媒體集團旗下之中天電視台(以下簡稱中天)六年執照將於12月11日到期,中天過去曾因違反《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播送假新聞,以及大量報導特定政治人物等爭議引發社會關注。因此21日,由臺灣青年民主協會、臺灣學生聯合會及青年抵制假新聞陣線等青年團體發起連署,要求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以下簡稱NCC)嚴格審查,不予中天換照。 中天電視台六年執照將於12月11日到期,旺旺集團董事長蔡衍明親自出席,更顯中天此次面臨營運危機的急迫性。 圖/王崴漢攝截至28日下午1時30分,共有54個團體、政黨及委員辦公室響應連署,國立臺灣大學學生會、高雄學生民主聯盟及天主教輔仁大學黑水溝社等學生團體皆參與其中。 中天即將到期的證照為衛星電視廣播事業執照,此執照每六年需重新申請換發。事實上,中天早在六年前就曾因多次違規面臨換照危機,NCC當時以「四項附款(註1)」有條件通過換照,並要求中天限期改善。然而,中天並未積極落實附款中提及之獨立審查人(註2)制度,直至民國108年才聘請獨立審查人。臺灣青年民主協會理事長張育萌直指中天的內部控管制度問題,認為其編審制度失效,無法盡到應盡之查證責任。註1:(一)定期辦理員工教育訓練、(二)倫理委員會外部委員涵納性別平權、婦女權益、兒少保護、新聞自由、消費者保護等公民團體與專家學者、(三)盡速補實一名專職專責編審人員、(四)落實獨立審查人制度。註2:中天設立獨立審查人制度為台灣媒體首例。據108年9月11日,世新大學副校長陳清河於NCC委員會中的言論,新聞自律機制為事後機制,而獨立審查人則是事前機制,需在事前就進行把關。 聽證會當天,當事人、利害關係人、證人及評鑑人員都在出席名單,旺旺集團董事長蔡衍明也親自出席。 圖/王崴漢攝 NCC委員林麗雲、王維菁與蕭祈宏為此次聽證會主持人,聽證會開始前主持人們確認現場狀況。 圖/王崴漢攝中天曾於108年2月發生一連串爭議,包括報導時任高雄市長韓國瑜、新北市長侯友宜、台中市長盧秀燕三位市長同台時,天空竟出現鳳凰雲;以及韓國瑜出訪新加坡,中天報導現場駐新加坡代表梁國新回報政府,其標題出現「盯場」字眼,不符事實。NCC於108年3月27日認定兩篇報導違反事實查證原則,合計裁罰100萬。然而,中天新聞播報自家媒體遭開罰,原因卻是播送韓國瑜新聞佔比太大。張育萌表示,中天明顯未盡事實查核責任,導致閱聽人在接收新聞資訊上成為受害者。 針對中天換照一事,NCC於26日上午9時30分舉辦聽證會,現場聚集各家媒體,其中也包含中天電視台。 圖/王崴漢攝連署在發布後造成迴響。「媒體確實有一定的公益性。」臺灣學生聯合會副秘書長黃彥誠說明,媒體在公民社會中扮演關鍵角色,掌握一個議題如何被大眾認知;中天以假新聞製造社會對立,頻繁的造神新聞也顯示其並未落實平衡報導原則。而就新聞專業而言,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學生呂陳沅強調,「新聞自由」奠基於正確的消息來源、合理範圍內的查證及平衡報導,若有捏造之情事,將打破新聞自由,影響身為新聞人的價值。張育萌也表示,媒體做為第四權,新聞自由相較言論自由應有更多制約,「新聞自由不是這樣拿來無限上綱。」然而,青年支持中天撤照的背後,也有學生持不同看法。臺大政治學系學生趙彥翔對NCC的審查標準持懷疑態度,他舉例,媒體報導特定人物之比例未有明確規範,將難以遵守。國立政治大學廣告學系學生呂建廷則認為,所有媒體皆應適用同樣嚴格的審查標準,「若今天該電視台與執政黨理念不同就被關台,無疑是進行言論審查。」除此之外,部分學生認為撤照手段不符合比例原則。「如果直接撤銷新聞媒體的執照,也就等於直接侵害到部分人的言論自由。」政大政治學系學生王佳燁提到,NCC應有其他侵害更小的手段,例如罰款、吊扣執照等。 聽證會當天早上,民眾聚集在NCC濟南辦公室外,手舉「反關台 挺中天」、「SAVE OUR PRESS」的抗議牌。 圖/王崴漢攝 聽證會正式開始前場外已聚集抗議民眾,除了手舉牌,現場隨處可見隨風飄揚的中華民國國旗。 圖/王崴漢攝回首101年的反媒體壟斷運動、108年「拒絕紅色媒體、守護台灣民主」遊行,再到今年的連署,顯示青年更關注媒體。長年關注媒體改革,政大傳播學院教授劉昌德指出,青年參與是這些行動發揮效用的關鍵,若僅有專家學者的意見交流,這些討論將侷限於象牙塔內。他談到,過去臺灣社會似乎長期落於藍綠兩黨之間的紛爭,「當我們看到年輕人看的是媒體的制度問題,這是應該要被強調、鼓勵的方向。」 
當人民進入刑事審判 國民法官制的挑戰與展望
專題
第1728期
當人民進入刑事審判 國民法官制的挑戰與展望
2020-06-10
【專題記者何昀儒、劉書妤、蔡淳宇、楊瑞盈綜合報導】近年台灣幾件重大刑事案件引發社會大眾關注,然判決結果時與民意背離,因而出現「恐龍法官」一詞。為減少司法和人民間的距離,司法院於三月通過「國民參與刑事審判法草案」,意即未來人人都可能成為法台上的一員,與職業法官共同審判刑事案件。 國民參與刑事審判可使刑事案件審判融入更多元的想法,司法院盼此制度上路後,判決可更符合國民期待。 圖/取自Visual Hunt<b>拉近法律與人民距離 司法院推國民法官真理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吳景欽提及,現今民眾鮮少至法庭旁聽或閱讀判決書,且判決書篇幅極長、用詞艱澀,無法律專業者多半難以了解。此外,隨著人權保障意識提高,法官判死刑的可能性低,其審判結果常不符人民期待,吳景欽說:「『判決的落差』是造成台灣民眾普遍不信任司法的原因。」有鑑於此,司法院開始研擬人民參與審判的相關草案,並於民國106年推出「國民參與刑事審判法草案」,而今年提出的最新版本已送入立法院審議。<b>參審與陪審各有利弊 草案須考量台灣民情人民參與審判在世界各國主要分為參審制與陪審制,兩者最大的差異在於賦予參與民眾的職權不同,職權包括認定被告是否有罪與量刑,以及評議時,職業法官是否和參與者討論審判結果。註:紅字為制度相同之處台灣目前草案屬於偏向參審的混合制,意即國民法官會與職業法官一起認定被吿是否有罪及量刑,與參審制相同。而國民法官的人數與選任程序等,則是參考陪審制的方式。司法院刑事廳調辦事法官邱鼎文解釋,一般民眾缺乏法律知識,且許多民眾擔心自己無法律專業,難以勝任國民法官,為消除此疑慮,草案規劃採參審制,讓法官與人民共同評議。以參審制為主,優點為職業法官與人民共同評議,彼此能相互溝通與交流意見。但參審制也有其弊病,財團法人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專職律師陳彥亘解釋,交流過程難免產生「權威效應」,職業法官因本身具法律專業,可能在討論中扮演意見領袖的角色,主導整個評議的方向與結果。對此,邱鼎文回應說:「權威效應在各種人民參與審判都會出現,重要是如何減低影響,比如民眾人數是職業法官的兩倍,且在評議時會由國民法官先發言。」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專家學者認為草案應以陪審制為基礎。陪審制由陪審團自行決定被告有罪與否,職業法官不得干涉,較能真實反映人民的想法與意見。吳景欽表示,陪審員不需量刑,不用承擔量刑的壓力,「參審員甚至可能遇到判定死刑的狀況。」而針對陪審制無判決書的疑慮,台灣陪審團協會副秘書長林秉權說明,可參考比利時利用選單方式,列出各項成罪要件讓陪審團判斷、勾選,製作成簡易判決書,或是由書記官將陪審團的討論記錄下來、整理成判決書。此外,陪審制還有助於改善現今刑事訴訟法的不足,陳彥亘指出,目前法院不強制證人、鑑定人親自出庭,法官可直接使用證人筆錄或鑑定人書面報告,作為證據將被告定罪,但此做法恐有疏漏、法官也可能解讀錯誤。由於陪審團無法依靠筆錄判斷,證人、鑑定人勢必要出庭,因此,陪審制可望帶動證據法則的重要改革。另外,因參審、陪審制度各有優缺點,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期望兩制度能一併試行。陳彥亘補充說:「哪些案件採參審、哪些採陪審,可以用法院或案件類型做區別。」對此,邱鼎文回應,若類似案件因審理方式不同,而產生不同結果,恐抵觸刑事訴訟重視的公平性,且併行會增加國民學習新制度的負擔、需要的配套措施也更複雜。<b>國民法官以重刑案為主 血腥證據恐造成心理創傷除參審、陪審的差異外,最新草案的適用案件範圍亦有更動。在106年草案中,國民法官適用於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案件,一年約有1200宗。今年的草案則將適用案件門檻提升至十年以上,改為「最輕本刑10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和「其他故意犯罪因而致人於死者」,預估每年約有600宗案件。因十年以上之案件屬重大刑案,可能遇判死刑的狀況,恐將增加國民法官心理壓力。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院長何賴傑說明,國民法官須查看證據,而審理重大刑事案件往往會接觸血腥的影像,恐造成國民法官的心理創傷,導致更多民眾不願參與審判。對此,邱鼎文指出,未來將設立專責處理國民法官的單位,其中包括心理諮商服務。並且,選任時會告知民眾該案件可能包含何種證據,事先詢問民眾是否能接受,且司法院會斟酌不選任無法接受的民眾,政府亦會規劃提供相關心理諮商及治療途徑。<b>國民法官須負保密義務 草案保護其人身安全與隱私為確保國民法官能獨立公正行使職權,他們須負守密義務,但判決確定後原則上可不用保密。邱鼎文表示,相較日本需終生守密,對人民來說心理負擔較大,因此台灣採判決確定前守密制,讓國民法官於判決確定後,便可與他人討論、分享經驗,藉此使國民法官制生根。國民法官負擔義務,政府相對也給予其保障。由於參與審判有風險,草案中也制定相關規範保障其人身安全。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教授陳運財說明,除了禁止任何人對國民法官有不當接觸和聯絡。若違反法規、對國民法官或其親屬有恐嚇等行為,將加重被告刑責。如國民法官認為有需要,政府也會採取必要保護措施維護其人身安全,例如派警察保護、集中住宿等。此外,若涉及特殊案例,比如幫派成員參與的案件,可裁定不採用國民法官審判,而維持過往職業法官審判制度。除人身安全之外,草案亦保障國民法官的隱私權,明定國民法官的個資調查表不可被抄錄及攝影,避免資料洩漏。且檢察官、法官、律師等參與選任程序的關係人都有保密義務,若違反皆有相關罰責。不僅保障國民法官的人身安全及隱私,為降低審判對其工作的影響,草案也規定民眾參與審判一律可申請公假,且國家會按照到庭日給予日費與旅費,但請假期間是否支薪,公司可自行決定。另外,草案明文規定,國民法官若參與刑事審判,不管公務或私人機關,都不得對其處以職務上的不利處分。陳運財說:「審理時間拉長,會對國民法官原來的工作單位造成影響,所以需要多方積極配合。」<b>盼國民法官帶入多元意見 司法教育成未來國人「必修」民眾透過參與審判,不僅能了解司法運作的過程與審判結果的形成,同時也提高大眾對司法的關注度,有助於提升人民對司法制度的信賴。東吳大學法律學系專任教授陳清秀說:「專業法官容易就法論法而忘記情理,國民參與審判就是希望『情理法兼顧』。」而國立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副教授金孟華補充,此制度並非期待國民變成專業法官,而是希望來自社會各領域的國民,將其社會歷練與多元意見帶進法庭,協助法官認定事實。「民眾完全理解後,才會把審判工作當作一回事。」何賴傑認為,國民參與刑事審判制度為重大政策變革,至少要有五年時間推行國民司法教育。邱鼎文闡述,制度實施後,政府將發佈各項措施,包括設立專責單位,並與教育部聯繫修改課綱、納入國民法官相關知識等。 司法院舉辦模擬法庭活動,除了使法官、檢察官及律師熟悉國民法官制度的運作過程,也讓參與民眾了解參與審判的程序。 圖/司法院刑事廳調辦事司法事務官王靜琳提供<b>制度落實仰賴媒體自律 法律人亦需學習與國民溝通而國民參與審判制度通過後,也應注意其他相關事項。因現今民眾容易接觸媒體資訊,外界也擔憂國民法官易受媒體影響,何賴傑闡述,媒體常鉅細靡遺地報導案件內容,他認為若此情況無法解決,國民法官制度施行後,將對被告十分不利。陳清秀也提到,部分媒體可能對法律和事實一知半解,卻大肆評論導致眾口鑠金,因此要重視如何加強媒體自律。法務部司法官學院院長蔡碧⽟則補充,重大案件的審理過程,考驗人民能否完全排除來自媒體影響。以他國為例,日本由媒體公會發起訂定自律規則,以免影響參審國民的判斷。在法規還未明文規定前,只能呼籲媒體自律,以及由法官提醒國民法官於審判期間應避免接觸媒體及與他人談論案件內容。此外,陳運財舉例,包含如何讓國民法官理解審判過程、適用法律及審判基本原則;而重罪案件通常會花費較長時間審判,因此需考量如何安排開庭日程以集中審理案件。金孟華表示,過往檢察官、律師和法官習慣法律人的溝通模式,但若未來推行國民參與審判,法律人必須學習與民眾溝通,將專業術語轉換為淺顯易懂的語言,讓人民了解法律審判程序。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