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亞洲唯一聲援據點   政大師生挺阿桑奇倡新聞自由
校園
第1768期
亞洲唯一聲援據點 政大師生挺阿桑奇倡新聞自由
2022-10-19
【記者梁家柔台北報導】「新聞自由無罪!力挺阿桑奇!」國立政治大學學生偕同政大傳播學院教授馮建三,15日在政大校內舉辦「全球力挺阿桑奇24小時馬拉松活動」,透過倡議來傳遞「釋放阿桑奇」的訴求。此活動是由義大利《Pressenza國際新聞通訊社》發起,全球有超過50個據點共同聲援,而由政大師生組成的台北響應小組,是本次活動唯一的亞洲據點。 「全球力挺阿桑奇24小時馬拉松」活動的台北響應小組,是由國立政治大學師生所籌辦。而在全球有超過50個據點也在當天舉辦各種不同的活動,來對阿桑奇表示支持。 圖/梁家柔攝活動救援的對象阿桑奇(Julian Assange)是「維基解密」的創辦人,2010年,他因大量曝光美國機密文件,在2019年遭美國以《間諜法》起訴,並在英國被監禁滿三年。6月中,英國當局批准引渡阿桑奇至美國受審,引發各界團體持續抗議至今。根據《自由時報》報導,11日,數千名民眾在倫敦國會大廈前示威,要求英國當局終止引渡阿桑奇到美國,並釋放在監獄中的阿桑奇。「今天在這裡的訴求有兩個,第一個是要求美國撤銷對阿桑奇的指控,第二個是,請英國拒絕美國引渡阿桑奇的要求。」台北響應小組召集人、同時也是政大傳播研究所的學生葛家瑜說明,除了透過活動宣傳訴求,首要是讓更多人認識阿桑奇,以及他遭受的迫害。馮建三也補充,此次參與聲援阿桑奇的目的,正是要提醒美國勿濫用強權國家的威權,而若大眾持續忽視國家對新聞自由的迫害,國際記者將可能面臨揭露事實後被起訴的風險,引發後續記者的寒蟬效應,使真相無法被公開。 倡議過程會錄製成影片傳給義大利主辦方,讓全世界知道台灣也很關心新聞自由議題。 圖/梁家柔攝活動現場除了宣講訴求外,也延伸探討新聞自由。對此,就讀政大廣告學系的陳盈淳分享,在擔任學生記者時,觸及到政治議題仍會有所顧忌,「大環境還是沒辦法讓我們完全地感受到新聞自由。」而來自馬來西亞,目前就讀政大傳播研究所的林源庭則表示,觀看馬來西亞的中文媒體時,時常感受到報導的新聞自由界線相當模糊,令他反思其中的意義,「我認為新聞自由不是愛講什麼就講什麼,應該是能否讓觀眾或是世界知道真相,或是否為了公共利益出發。」 活動邀請到資深媒體人,同時也是Podcast節目《民主有事嗎?》主持人的羅苑韶,他在活動中憤慨地說道:「新聞自由並不是一旦得到了,就不會失去的,新聞自由是我們必須去捍衛、爭取的。」 圖/梁家柔攝談及學生身體力行參與公共議題,就讀政大全球傳播與創新科技碩士學位學程的劉益強表示,因為在課堂上學到新聞自由的概念,所以決定在生活上也要貫徹這個理念。對此,馮建三抱持正面看法,「因為學生透過參與公共議題,能增加學習動機,並在過程中學習反思。」但是,他也感嘆目前學生對公共議題的倡議行動仍相當稀少。因此,他鼓勵學生多參與這類活動,才能對社會議題產生好奇,進而和課堂上所學的知識理論結合,找到自己的新觀點。 阿桑奇案已持續多年,但多數台灣人並不太知道事件始末。因此,學生也在倡議現場拉起布條,盼能引起路過的行人注意。 圖/梁家柔攝
校方欲審查採訪問題 華大生舉牌捍衛新聞自由
國際
第1713期
校方欲審查採訪問題 華大生舉牌捍衛新聞自由
2019-11-13
【記者李芸綜合報導】「還給學生媒體自由!還給學生媒體自由!」7日上午,中央華盛頓大學(Central Washington University, CWU)學生手拿標語、呼喊口號,抗議學校對採訪提問的事先審查,向校方表達長久來的不滿。此行動由中央華盛頓大學校內的學生媒體「觀察者(The Observer)」和「中央看新聞(Central News Watch, CNW)」組織所發起,盼校方尊重學生媒體的新聞自由。 學生舉著標語板,要求校方正視媒體的言論自由,給予學生媒體專業尊重。 圖/觀察者(The Observer)提供新聞審查爭議在中央華盛頓大學存在已久,起因為校方在接受學生採訪前,總會要求學生事先提出採訪問題,審核通過才准許採訪。4月,觀察者便因相關爭議,進而爭取和校方會面。會議當中雙方達成共識,學生媒體僅需提供採訪的背景資訊和方向,不必逐項將問題列出。然而,在9月開始的新學年中,校方機關卻屢次要求學生媒體事先提出採訪問題。10月,觀察者欲採訪學生運動員,在和體育部門聯繫過程中,卻又因相同的理由遭拒絕採訪。因此學生們下定決心在7日聯合校內媒體發動抗議,希望校方發布正式規定,落實4月協議中達成的共識。 學生多次遭校方要求採訪前事先提供問題,經過協商狀況未得改善,於是決定以抗議行動直接迫使校方正視問題。 圖/觀察者(The Observer)提供對於抗議,校方發布聲明表示他們並未審查或要求事先得到採訪問題,並會盡快安排和學生會面協商。觀察者記者艾米・摩里斯(Amy Morris)憤怒地說:「這是個天大的謊言!」他提出和校方來往的電子郵件紀錄,推翻學校說詞。他認為儘管上次在協商中雙方取得共識,但顯然並未發揮效果,因此希望學校能夠正式通過決議並公告,使各部門依循規定行事。校方要求事先提供採訪問題的要求,使學生媒體難以透過訪問來獲取資訊,削弱了媒體對於校方的審查能力。政治學系學生威爾・史崔克(Will Stryker)說:「如果事先提供問題,受訪者就像在讀劇本,他真實的反應和意見都無法顯露出來。」他認為校方可藉此左右報導內容,控制所有的問題以及答覆。 學生媒體除了向校方呼籲媒體自由,也盼校內學生能關注此議題,重視自己的言論自由。 圖/中央看新聞(Central News Watch)提供除了觀察者,其他學生媒體也受到影響。校園雜誌《她(Her Campus)》成員伊芙琳・羅恩(Evelyn Roehn)表示,學校應創造與記者互信的環境,接受在未知的情況下受訪,他認為事件的根本問題在於學校不重視媒體自由。「比起協商,更重要的應該是學校對於學生媒體的尊重。」若校方仍未正視媒體權利,協商之下恐怕還是難以得出雙方皆滿意的結果。
【社論】政府欲修法遏止假消息 恐箝制新聞自由
國際
第1693期
【社論】政府欲修法遏止假消息 恐箝制新聞自由
2018-12-17
美國《時代》雜誌(Time)日前選出2018年度風雲人物,共四位新聞代表人物獲選,其中一位是遭殺害的沙國異議記者哈紹吉(Jamal Khashoggi)。時代雜誌指出,本次入選人物都是「新聞真相的守護者」。他們為保護真相,不惜犧牲自我,凸顯全球「新聞自由」受威脅的嚴重性。我國政府欲修正《數位通訊傳播法》草案以遏止假訊息,亦有限制新聞自由的疑慮。 美國《時代》雜誌(Time)選出2018年度風雲人物,共四位新聞代表人物獲選,本次入選人物都是「新聞真相的守護者」。 圖/取自TIME網站《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簡稱華郵)專欄記者哈紹吉,長期關注阿拉伯世界的新聞環境。然而他在報導中,揭露沙國王儲穆罕默德剷除政治異己的惡行,疑似因此成為王儲的眼中釘,遭沙國情報人員無情殺害,至今屍首未獲。華郵也在十月中旬,刊登哈紹吉遇害前所撰寫的最後一篇文章。哈紹吉指出阿拉伯世界的新聞環境,宛如被政府霸權拉上鐵幕。當前急需一個獨立於政府以外的跨國媒體,讓沙國人民能接觸外界資訊,與世界接軌。西元2011年阿拉伯世界爆發《阿拉伯之春》運動,民眾上街欲推翻政府的專制體制,更希望國家能成為「光明自由的阿拉伯社會」,樂觀的願景在七年後硬生破滅。哈紹吉為堅持新聞自由,勇於揭露真相卻不幸葬送性命。當時所謂的「光明」不過是曇花一現,哈紹吉遇害似乎是沙國王儲殺雞儆猴的舉動,警告媒體日後若刊出負面報導,都不會有好下場。一旦政府明目張膽箝制言論自由,媒體「寒蟬效應」恐接連上演。如何解決當地資訊不對稱的困境,始終無解。無國界記者組織(RSF)今年四月公布2018年世界新聞自由指數,180個國家中,沙國名列第169名,評價低落;反觀台灣排名第42,於亞洲國家中排名最佳。對比阿拉伯世界,我國的新聞自由程度相對自由。不過本次九合一大選期間假訊息頻傳,促使政府積極推動修正《數位通訊傳播法》,恐讓台灣的新聞自由程度受到衝擊。日前該修法最大的爭議點在於:社群平台上如:LINE或臉書(Facebook)等出現假訊息,經政府單位或民眾檢舉並查證屬實,業者需於時限內將該訊息下架。不過現今有許多網路平台,如:Line Today等都會從各大新聞媒體「推播新聞」。萬一推播的新聞內容遭民眾檢舉,平台業者第一個舉措恐怕是下架該則新聞。若檢舉次數過於頻繁,業者可能會認為不推播反倒不會被檢舉,更不會惹上後續的訴訟程序,未來乾脆不提供推播服務,也是有可能的。一旦社群平台業者因政府修法放棄推播功能,民眾接收訊息管道受阻,此時政府箝制言論與新聞自由的罵聲,預期將接踵而至。欲防範假訊息,或許不應從「立法或修法」為主要著手點。假訊息頻傳,某種程度亦算是政府單位對於資訊管控的失職。不論是民眾或平台業者,皆不希望假訊息流通於社會。因此,防制假訊息最主要仍是培養公民對於資訊真偽的辨認能力,第三方公正查核平台也應落實訊息審查作業,最後步驟才是以法律懲處散播假訊息資訊者。若政府真要透過法律開罰假訊息散佈,該如何公正的調查假訊息?行政院長賴清德針回應,假訊息將由法院進行最後判定。政府修法整肅假訊息,本是一片美意,但決策前應更加傾聽專家學者及大眾意見,除能鞏固我國新聞的自由程度,也為全球不斷緊縮的「新聞自由」,留下舒緩空間。
【社論】遭立院拒門外 獨媒新聞自由受限
校園
第1599期
【社論】遭立院拒門外 獨媒新聞自由受限
2015-05-27
新聞媒體是第四權,要記者落實「看門狗」角色,須予其充分的採訪自由。但自3月以來,「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苦勞網」、《環境資訊中心電子報》等獨立媒體,被立法院以未經商業立案為由拒於門外。自詡為民主殿堂的立法院竟「大小眼」,阻擋「獨立媒體」入內採訪。依據立法院訂定的《採訪證件發放要點》第四條,唯有「完成公司(商業)登記有案」新聞組織的記者方能取得採訪證。然大法官《釋字第689號》載明,所謂新聞自由:「亦保障一般人為提供具新聞價值之資訊於眾,或為促進公共事務討論以監督政府,而從事之新聞採訪行為。」新聞採訪自由受憲法明文保障,無論獨立媒體或其他新聞機構的記者,均有權進入立法院採訪。去年9月,行政院邀請多家獨立媒體採訪每週記者例會,顯示政府機關已正視獨立媒體之採訪自由,相比之下,立法院顯得保守。根據管中祥〈立法院是在怕什麼?〉一文,立法院秘書處副秘書長王全忠強調,限制獨立媒體採訪是為維護會議秩序及與會者安全。但非營利媒體記者進入議場如何會妨礙會議進行?又如何危害與會者安全?這些顯然是不合理的假設。從新聞自由程度可一窺國家的民主進展,獨立媒體長期關注特定議題,體檢政策、報導「不能戳的真相」,實為推展社會進步的動力。但立法院限制獨立媒體的採訪權,罔顧人民知的權利,令人心冷。立法院應重新檢討採訪證的發放規範,開放獨立媒體進入採訪,確保新聞自由。
竊錄片掀巴大立場 學生記者遭停學
國際
第1593期
竊錄片掀巴大立場 學生記者遭停學
2015-04-16
【記者何謙綜合報導】美國巴里大學(Barry University, BU)學生記者勞拉.盧默(Laura Loomer)6日接到學校來信,指稱其違反校規準則、詆毀學校聲譽、製造校內教職員間仇恨,遭即刻停學。盧默3日假意向學校申請成立經濟與人道援助「伊拉克和沙姆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al-Sham, ISIS)」的社團,並偷錄教職員反應,結果學校不僅未反對還通過審核。盧默將影片上傳「真相計畫(Project Veritas)」網站,引起全美反彈,巴大立場備受質疑。真相計畫網站致力調查揭露腐敗、不誠實、假公濟私等公家機關弊端,投稿記者常架設隱藏鏡頭,讓當事人在無防備心的狀況下講出實情。盧默複製模式,與學生社團輔導員德里克.布雷(Derek Bley)約訪並秘密錄影,表示欲成立社團募款金援伊斯蘭國、寄送醫療品與手電筒,同時請伊斯蘭國戰士進校園開設訓練營,布雷基於不阻撓學生結社自由的立場,輔導盧默填表申請並協助送審。接著,「國際多元文化計畫(International and Multicultural Programs)」輔導員法德里格.法格(Frederique Frage)告訴盧默,社團名稱必須隱晦避免引人注目,法格說:「技術上來講美國和伊斯蘭國正在交戰狀態。」於是盧默將名稱定為「中東援助學生會(Students in Support of the Middle East)」,最後由巴大副教授潘維娜.瑟里曼卡拉(Pawena Sirimangkala)簽字通過社團成立。盧默發現巴大教職員間接同意支援伊斯蘭國,然其盜錄影片合法性有待商榷,影片被上傳後,巴大教職員至「邁阿密海岸警局(Miami Shores Police Department)」報案,稱盧默「未經告知錄影錄音」。記者與盧默通信並通話,盧默都只說:「謝謝關心,但我不願再對此事件多做評論。」巴大校長琳達.貝維勒廣(Linda Bevilacqua)回應《華盛頓時報》(《The Washington Times》):「我嚴正譴責真相計畫非法取得影片並不當剪輯來詆毀巴大聲譽。」3月24日,真相計畫就曾公佈類似影片,內容為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 CU)副學務長約瑟夫.史加菲多(Joseph Scaffido)同意臥底記者假扮的學生成立伊斯蘭國援助社團。此影片促成盧默仿效揭發巴大,同時,真相計畫的臥底行動也在爾灣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UCI)和聖塔莫尼卡大學(Santa Monica College , SMC)展開,結果都顯示校內教職員不反對援助伊斯蘭國,全美對公職人員的政治立場產生質疑。真相計畫創辦人詹姆士.奧基夫(James O’Keefe)說:「學校無法為其教職員的行為辯駁,只能轉嫁懲處將盧默停學。」奧基夫補充:「這不僅侵犯盧默的受教權,同時也是對新聞自由打壓。」根據「開卷會計(OpenTheBooks.com)」統計,巴大自西元2000年以來已獲得超過1億1200萬(約新台幣35億元)聯邦預算,並收取超過1億900萬(約新台幣34億元)佛羅里達州稅款,卻引起資助敵人的質疑。美國與伊斯蘭國現處開戰狀態,美國憲法第三條定義叛國為「發動反對美國戰爭,或擁護美國敵人、並給予他們任何形式援助」,可判「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罰金至少1萬美元(約新台幣31萬),且終身不得擔任公職」,同時最重可判死刑。巴大政治立場受美國大眾抨擊,將盧默停學卻適得其反衍生更多批評,真相計畫工作人員丹.波拉克(Dan Pollack)說:「巴大將盧默停學的同時,也把言論自由逐出校園了。」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