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傳承麵食發酵新生命 首屆《美麥盃》望傳承中式手藝
生活
第1817期
傳承麵食發酵新生命 首屆《美麥盃》望傳承中式手藝
2025-11-07
【記者鄭丞傑高雄報導】蒸籠裡熱氣氤氳,五顏六色、造型各異的包子饅頭接連出爐。第一屆《美麥盃中式發酵麵食競賽》1日於樹德科技大學登場,參賽者橫跨高中職、大專院校及社會組。比賽以傳承創新與在地永續為主軸,期望讓傳統麵點在新世代持續發酵。 「麵食在台灣是華人的傳統。」樹德科大餐旅與烘焙管理系主任林宥君說道。他指出,現今台灣飲食長期受西化影響,包子與饅頭已不再是年輕人的早餐首選,多數餐飲科系的教學也以西式烘焙為重,相關師資逐漸減少,使傳統手藝面臨斷層與流失危機。舉辦此次麵食競賽不僅是希望學子重新認識中式傳統食品,也盼藉由低碳排的製程落實永續,林宥君表示,相較於西式糕點的烘烤手法,中式麵食利用蒸煮的方式所產生的碳排量更低。 比賽採兩人一組的方式進行,項目分為圓形和造型刀切饅頭、創意花捲與包子,在重量與比例上皆有規範限制。發酵麵食的製作流程首先需將麵粉、水、砂糖與酵母混合,反覆揉成光滑麵團後進行發酵,再放入蒸籠蒸煮。東南科技大學餐旅管理系進修部學生陳嬿媄與陳姵均表示,麵團在揉製過程中會持續發酵,稍有不慎就可能過頭,因此時間與力道都需精準掌控,否則成品容易凹陷或裂開,「你永遠不知道它蒸出來會是什麼樣子。」陳嬿媄說道。他們在長達三個月的練習中不斷修正,才抓到完美的時機,做出符合期望的成品。而不同材料的運用同樣會影響發酵過程,樹德科大餐旅系學生洪佑真與張毓明分享,在製作過程中,他們發現若使用天然果汁調色,酸性的果汁須先與糖融合,否則會影響到麵團發酵。 洪佑真與張毓明也坦言,在本次競賽前他們只接觸過蛋糕與西點,「因此我們想要嘗試不一樣種類的比賽。」洪佑真說道。他們以台東的熱氣球作為創作理念,透過在當地旅遊的故事串起汽車、輪胎、熱氣球與日出四項作品,且皆選用台東在地農產製作,如將藍莓作為染色顏料、把鳳梨與地瓜做成內餡,並使用黑糯米作為麵糰原料。其他同樣以花東作為靈感的組別則選用金針花與剝皮辣椒作為包子餡料,並在麵團中加入初鹿鮮奶,增添鬆軟口感,展現食材運用的多樣性。陳嬿媄與陳姵均則將自家種植的九層塔結合深坑黑豬肉,創作出〈黑珍珠塔香肉包〉,以塔香呈現包子的風味。 本次比賽的評審團包含奇美食品研發部、郭元益食品與統一集團等食品廠商代表,因此除了創意展現外,參賽作品在市場行銷與量產的可行性也是評分重點之一,盼選手在創新與實踐間取得平衡,並透過量產推廣中式發酵麵食。評審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副所長蘇衍綸說:「希望藉由這個比賽汲取學生的創意,未來工廠就能去嘗試製作。」另一評審克林台包總經理劉音岑則表示,中式麵食產業競爭者相對較少,且具有長期發展潛力,「很歡迎各位繼續努力並加入這個市場。」他說道。
順應國際拔河趨勢 協會增辦室外賽事補實力差
體育
第1817期
順應國際拔河趨勢 協會增辦室外賽事補實力差
焦點
2025-11-07
【記者林婷妤報導】選手們側身張腿,將腳跟深深紮入草地,隨著裁判一聲「Go!」,繩索瞬間繃緊。運動部全民運動署114年度全國各級學校室外拔河比賽於1日在國立體育大學舉行,大專組採單循環決賽、三戰兩勝制,最終男子組680公斤級由「國立體育大學A」隊(以下簡稱A隊)擊敗「國立體育大學B」隊(以下簡稱B隊),拔下冠軍,然而這次大專院校卻僅有國體參與,讓比賽出現報名即得名的情況。 兩隊首戰由A隊率先拿下,但第二場開始,雙方皆撐住腳步、互不相讓,場上陷入僵局,B隊憑藉重量優勢,一度取得上風,然而A隊卻穩住節奏、伺機反攻,全身出力向後退,最終成功將對手4公尺標記拉過中線(註),逆轉局勢奪冠。來自A隊的尤韋勛說明,他們的戰術為「先守後攻」,刻意先讓對方進攻消耗力氣,隨後趁勢反擊,「他們一些學長,體能沒那麼好,可能等30秒到1分鐘,就有點沒力了。」B隊選手劉昀皓表示,因隊上人數不夠,臨時補進三位對拔河不熟悉的同學,且整體耐力不足,到後半段體力明顯跟不上。 註:拔河繩中間標記處兩側距離4公尺,各有一個標記,當一方將對手標記拉過中線,即可獲勝。 A隊選手郭昇分享,國中曾一度產生退出拔河隊的念頭,但高中出國比賽獲取佳績後,才從中獲得成就感,「那種愉悅感讓我有點意猶未盡。」並補充,持續練拔河是為了親自感受國外選手的水平,也想了解面對強敵,其他歐洲國家會如何抵擋攻勢。另外,針對比賽僅國體參與,劉昀皓認為,大學比高中拔河隊伍少,加上同樣為拔河強權的臺北市立大學逐漸轉攻室內拔河,為了提升競爭力,國體也與桃園市立壽山高級中等學校練習,突破訓練瓶頸。 對於室外拔河訓練的挑戰,國體拔河教練林家維指出,因室內需要細膩技巧,而室外拔河側重力量且比賽時間長,選手全身負荷大,為此他也特別加強選手的力量訓練,「我們會在拔河機訓練,一天拉力量,一天拉耐力,草地上偏向攻守綜合練習。」此外,尤韋勛提到,草地練習難度會因土壤的軟硬度而有所不同,若場地較軟,選手腳部能深入土裡,不易滑動,場地偏硬時,腳部穩定性則受影響,將考驗選手腳踝控制與核心,「一開始剛接觸室外,我覺得會有不穩定感,如果腳的面沒有擺好,基本上腳都是滑的。」 中華民國拔河協會副理事長郭志輝表示,過去拔河比賽多以室內為主,且因2026年臺灣將舉辦世界盃室內拔河錦標賽,現許多學校偏重室內。然而,為了因應歐洲盛行的室外趨勢,近年也開始逐步發展室外比賽,補足實力差距。針對這樣的現象,林家維補充,拔河是季節性賽事,「我們上半年以室內為主,下半年以室外為主。」最後,他認為拔河運動在國內仍屬小眾,而國外區域性的俱樂部發展則相對成功,因此期望能從社區、俱樂部開始推廣,讓更多民眾認識並參與拔河運動。
廚藝創新料理比賽首開伙 在地食材入菜展家鄉味
生活
第1816期
廚藝創新料理比賽首開伙 在地食材入菜展家鄉味
2025-10-31
【記者鄭丞傑新北報導】鏗鏘作響,白煙不時從鍋中竄起,空氣中交織著菜餚香與緊張的氣息。第一屆《美食創意家鄉菜.青春廚神》高中暨大專院校廚藝創新料理比賽25日在醒吾科技大學舉辦,以創意家鄉料理為主題,考驗青年廚師們如何在傳承與創新中發揮實力。 「美食是落實在基礎教育的。」台灣國際美食創新交流協會總會長何淑子說道。他表示,本次競賽從公益角度出發,希望提供台灣餐飲科系的學生一個更多元的舞台,並透過交流切磋提升實作經驗。比賽以「老菜新生」為核心,盼參賽者透過創意與想像力,重新詮釋家鄉菜、為料理注入新的生命。評審溫國智也鼓勵選手在刀工、擺盤或烹調技法上進行突破,「例如魚可以做成魚捲形狀,也可以切成有厚度的下去乾煎。」他說道。 賽制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需製作出書審階段設計的菜單,而為了呈現地方特色,選手需選用產自當地的食材。國立高雄餐旅大學參賽者李孟哲與劉懷文,將布袋雞內原有的八寶如干貝、鮑魚等高級食材,替換成台南官田的菱角、南投埔里的香菇等台灣在地的農產品,並把地瓜雕刻成元寶形狀,放入布袋雞內,象徵中華文化中招財進寶的意涵。他們也以不同思路重新定義台灣名聞國際的臭豆腐,不再採用傳統的滷水發酵,而是加入起司並淋上魚露,創造出獨特的風味,期待能成為外國人嘗試台灣菜的入門磚。 比賽下半場則要求參賽者在時間限制內,使用指定的食材與調味料製出菜餚。「這樣大家都是在公平的起跑點,因為不知道給你的是什麼食材。」溫國智說明道。國立興大附農的選手巫怡蓁與江佳恩決定將有故鄉回憶的地瓜飯作為主食,並把豬、雞、魚等指定食材切成塊狀與彩椒進行燴炒後,撒在米飯周圍增添繽紛色彩,取名為〈太陽的日落與浪漫〉。宏國德霖科技大學餐旅管理系學生張昱鴻則融合台式蔥爆豬肉與西式蔬菜雞肉燉飯,並用南瓜絲增添口感,再加上九層塔點綴,創造出新風味。 談及比賽壓力,張昱鴻說:「挑戰是受限太多,食材與調味料的限制容易使味道變得單一。」且對他而言,如何在瞬間想出家鄉味與創新的組合,仍是需要克服的難關。除此之外,時間壓力也使部分參賽者倉促不安,有三位同學因此不慎切到手指。溫國智則勉勵同學從基本功開始,把一道菜做好,在面對挑戰的過程中便不會手忙腳亂。劉懷文則說:「這次的比賽讓我對家鄉食材有更深刻的了解,也體會到傳承的重要性。」
大專棋手跨足賽事籌辦 體育盃圍棋賽盼賽務傳承
體育
第1814期
大專棋手跨足賽事籌辦 體育盃圍棋賽盼賽務傳承
2025-10-03
【記者江虹新北報導】雙方選手屏氣凝神,聚焦在棋盤格上。2025新北市體育盃全國圍棋公開賽9月28日在新北板樹體育館舉辦,近千位選手報名參賽,其中有不少大專生報名參與,而裁判與工作人員中也不乏出現大學生的身影。 根據《大學報》報導,當選手達到一定程度後,因升段困難而轉換角色的選手不在少數。臺北市立大學呂辰栩從小接觸圍棋,熟悉比賽流程,現已取得圍棋五段資格和裁判證,並擔任本次賽事裁判,協助賽程安排、選手報到、計算地盤與判定輸贏。升上大學後,呂辰栩較少下棋,多在棋院授課,因此謙虛地表示,自身缺乏信心而未參賽,認為擔任裁判也是另一種磨練,他補充說:「來當裁判可以賺錢,又可以幫助小朋友。」 國立臺北大學王宣皓則擔任機動組工作人員,他認為參賽和擔任工作人員的心境完全不同,「自己參賽的話,開幕典禮來賓致詞時,會焦慮,希望立即開賽,相反的作為工作人員就較為輕鬆,不必擔心這麼多。」談及未來規劃,他認為目前以學業為主,未來進入社會後,圍棋教學將會作為副業。 除了轉換跑道的棋手,本次賽事中依然有大學生以選手身份持續參賽,文化大學蘇奕郎這次參加二段組,他說明心態上的轉變,「小時候勝負心比較強,我想贏。」然而,現在不同於過往,參賽時開始能以平常心看待。提到印象深刻的賽事,蘇奕郎分享,其中一局對方落子速度快、氣場強大,而自己每手棋都需花大量時間思考,顯得猶豫不決,造成自己不小的心理壓力。 對於未選擇持續投入比賽或挑戰職業的選手,新北市樹林區體育會圍棋委員會主任委員王學斌說:「自己所帶出來的學生,只要願意擔任比賽工作人員或裁判,都願意給他機會。」他談及在圍棋比賽中,轉換角色、擔任裁判和工作人員也是一種傳承,同時歡迎年輕世代加入賽務工作,期待透過多元方式延續對圍棋的熱情。最後,關於賽事舉辦,王學斌說明,雖然賽事程序多且負擔大,只要維持一定的內容品質,仍願意舉辦大型比賽。
賽事遇雨不減選手熱情 網球排名賽盼扎根基層
體育
第1795期
賽事遇雨不減選手熱情 網球排名賽盼扎根基層
2024-10-04
【記者李昱靜花蓮報導】Victor.ly國際網球排名賽花蓮站於9月28日至29日在花蓮縣網球場開打,29日現場因雨勢過大,主辦方決定取消剩下的賽事並延期舉行令不少選手感到遺憾。此次比賽劃分為UTR等級U3~U7.5(註一),賽事階級廣泛,無論是專業選手還是業餘愛好者都能參加,因此可以看到許多入門的新手與專業人士一同共襄盛舉。 註一:UTR是基於對一名球員12個月內最近30場比賽的數據進行綜合考量的算法,評級從1.00(初學者)到16.50(最高級別)。 在「Victor.ly」團隊創辦人中,有一部分曾是網球選手,因此他們致力推廣網球,希望為網球運動員提供更多比賽、交流平台。Victor.ly賽事經理Marcelo(化名)說:「我和另一位創辦人希望可以讓台灣網球選手有更多平台可以發揮,不管是想要繼續練球、打球或是教球。」團隊透過每月至少兩場比賽來推廣網球,另外則是成立球隊,希望把以前的經驗傳遞給新一代球員。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學生徐晨揚為此次比賽最高級的U7.5選手,他說:「比賽剛開始,Yonex(註二)的球相對比較難控制,所以打得相對保守一點,以球質和球的深度為主,不是以角度為優先。」南臺科技大學學生唐群揚也表示球很硬,讓他的手感受到不小影響,甚至略感生疏。透過昨天的比賽,讓他認識到在發球方面有不足的地方,未來會持續加強訓練。 註二:Yonex為知名網球品牌。 選手們也分享了對未來的生涯規劃。唐群揚表示,他未來會直接工作,不會打球。慈濟大學學生賴冠廷說:「網球是我的興趣,退役後有機會就打,開心享受比賽。」目前還是大一的徐晨揚則將網球視為自己的職業,未來計畫去歐洲留學,退役後可能會先當網球教練作為過渡期,執教期間再更深入思考自己的未來。 雖然因天氣原因,部分賽事被迫延期,選手們依然從中獲得了寶貴的經驗和自我反思的機會。Marcelo表示,透過頻繁舉辦比賽,為網球運動員提供週末的競技平台,不僅讓他們在訓練後能夠展現實力,還能激發選手的競技熱情與成長潛力。
【社論】動滋券不能買球鞋 你願意拿來看比賽嗎?
體育
第1757期
【社論】動滋券不能買球鞋 你願意拿來看比賽嗎?
2021-11-17
振興加碼券於11月中旬全數抽籤完畢,今年改變最多的動滋券引發熱議。本次動滋券僅適用觀看運動賽事,或使用運動場館,無法購買運動用品和運動彩券,使用範圍大幅縮減,引發民眾抱怨。教育部去年發放17.75億的動滋券,但今年三月立法委員黃國書指出,動滋券消費於運動用品佔九成以上,用於觀看運動賽事卻不到1%。受疫情影響,運動賽事幾乎全數取消或不開放觀眾,影響甚鉅,但動滋券卻幾乎沒有挹注於此,顯示動滋券並沒有達到振興運動產業的目的。政策改變本希望能讓資源流入運動產業,但查閱教育部最新的(107年度)民眾運動消費支出調查,便可發現占比最高為運動裝備消費支出,高達43.7%,本次動滋券適用的運動參與性消費則佔21.0%,觀賞性運動支出更是僅有3.4%,兩者相加不到四分之一,動滋券補助範圍與民眾消費習慣不符,也是引起民怨的主因。從消費支出調查和去年動滋券的消費比例中也顯示,願意付費觀看運動賽事的民眾仍佔少數。臺灣目前最大宗的售票運動賽事為中華職棒,籃球則從去年P.+league籌組、出現職業籃球聯盟後,賽事也常座無虛席,今年則有企業甲級男女排球聯賽(以下簡稱企排)加入售票行列,其餘多數賽事即便不售票,現場觀眾也寥寥無幾。由於體育長期未受重視,體育文化尚未在社會中深耕,到現場觀看賽事也難以成為民眾的習慣。此外,許多體育賽事並沒有資源投入於行銷,使得賽事曝光度低落,自然難吸引民眾進場、甚至於付費支持。但長期缺乏關注,更使得運動賽事難以得到資源,形成比賽永遠乏人問津的惡性循環。以過去例行賽免費觀賽、今年開始收費的企排為例,比賽進行到第17屆,過去企排甚至有「球員比觀眾多」的情況。不過近期從2017台北世界大學運動會中華女排創下佳績後帶動熱潮,再加上企業和媒體投入,才使得關注度日漸提升。有了更多關注後,今年才有能力將賽事改為收費制,此舉也為比賽帶來不同景況,例如各球隊球團更用心經營,開發周邊商品、設計球隊主題日,營造主客場制度的氛圍,讓排球比賽現場氣氛更激昂,也進而使得比賽內容更具張力。這些都仰賴於民眾願意進場、付費觀看賽事。 企業17年甲級男女排球聯賽首度在例行在就實施售票制,開幕戰於國立成功大學體育館登場。 圖/VOL Sports提供可見,若要直接支持運動產業、刺激體育環境進步,最實質的作法,不外乎就從參與運動、觀看賽事做起。今年八月臺灣選手在東京奧運創下佳績,引起東奧熱潮,讓體育議題關注度大幅提升,但若社會僅高喊支持體育的口號,實際上民眾仍不願付費支持運動產業或進場觀看賽事,期望環境變好也僅成空談。而這次動滋券將範圍縮小至「做運動」和「看比賽」,或許也能促使民眾嘗試從實際支持運動產業做起。
【大學事】大學選美賽改革 去性別化成趨勢
國際
第1739期
【大學事】大學選美賽改革 去性別化成趨勢
2020-12-10
【記者周佩怡綜合報導】傳統的選美比賽通常依據參賽者容貌及身形評比,因而被批評物化男/女性、灌輸單一價值觀、加強性別刻板印象。近年選美賽陸續改革,放寬參賽者資格、衣著限制等等。改革風潮也吹進大學的選美比賽,美國南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USF)、日本上智大學、東京大學、慶應義塾大學(以下簡稱慶應)皆於本學期相繼跟進。 慶應義塾大學湘南藤澤校區今年更改選美比賽規則,參賽者可自由選擇參賽組別。 圖/山村宗一郎提供南佛羅里達大學每年都會舉辦「先生和小姐選美大賽」。今年為倡導包容性,並鼓勵多元性別認同的學生申請,學生參與中心(the Center for Student Involvement, CSI )將活動名稱更改為「USF選美比賽」。參賽者申請時,可於報名網站輸入自己認同的性別,若得獎將獲得相應頭銜的肩帶。例如輸入女性,即獲得「Miss USF」頭銜;輸入男性,就為「Mr.USF」;若為第三性(註1),則是「Mx.USF」。註1:屬於男女兩性以外的社會群體,其中有些人可能按照自己的意願或被社會分類為男人或女人。無獨有偶,今年日本各大學的選美比賽也響應此一趨勢。上智大學11月起停辦歷史悠久的女性選美比賽,另外舉行男女同台的選美比賽,且不僅限於評比外表,更重視創意與個人特質。上智大學學生、活動籌辦委員荒尾奈那在《TBS祝好運! (TBS グッとラック!)》報導中提到,過去比賽名稱冠上小姐、先生,人們容易產生性別刻板印象,因此備受批評。然而他們主張選美能使人的內在、外在皆成長,堅持繼續舉辦比賽,「我們希望打造讓大家可以盡情展現自己的舞台,支持追求自我提升的人。」 校風較保守的慶應義塾大學三田校區的選美比賽則依舊保持傳統規則。 圖/白木愛奈提供慶應湘南藤澤校區則是保留「比賽小姐先生(Miss Mr. Contest)」名稱,但更改參賽規章,維持生理男/女性的組別,而學生可自由選擇參賽組別。選美比賽主辦人員、慶應湘南藤澤校區學生山村宗一郎提到,選美比賽的存在意義一直遭受質疑,他希望比賽成為一種溝通管道,喚起人們對性別相關議題的注意。選美比賽的改革破除性別界線,美的標準不再單一。就讀慶應湘南藤澤校區研究所的學生篠原香織,是「先生選美比賽」裡唯一的生理女性,站在一字排開的男學生中,絲毫不減帥氣魅力。篠原香織在網路上分享,曾有人對自己說的話帶有性別刻板印象,「有些人因為我是女生,所以質疑我怎麼能喜歡昆蟲,或是怎麼還沒有男朋友,甚至批評我的行為陽剛。」但他仍堅持做自己,「無論被怎麼劃分,我都是『篠原香織』。」 生理女性的篠原香織(左二)參加慶應義塾大學湘南藤澤校區「先生選美比賽」,魅力不遜於身旁參賽者。 圖/山村宗一郎提供關於日本對於性別議題的態度,慶應三田校區「小姐選美比賽」參賽學生白木愛奈分享她的觀察:「日本近年的選美比賽受到無性別化趨勢影響,漸漸不注重參賽者的性別。」然而,慶應湘南藤澤校區台灣籍學生柯采涵指出,該校區較多混血兒及歸國子女,風氣開放,跨性別、扮女裝都不足為奇;校本部三田校區觀念保守,較難舉辦非二元性別(註2)比賽。上智大學中國籍學生彭瀚得分析,日本整體的性別不平等已有改善,「企業開始注重職員性別比例,支持主婦就職,允許她們自由調整上下班時間。」 慶應義塾大學三田校區「小姐選美比賽」參賽學生白木愛奈認為,雖然外貌重要,但相由心生,不說別人壞話、常笑、對自己誠實的人是最美的。 圖/白木愛奈提供註2:非二元性別、性別酷兒和X性別是指一系列不完全是男性或女性的性別認同,這些身份在男性或女性的分類以外。除了美國及日本,其他國家的選美比賽也有所改革。「英國小姐選美大賽」源自於西元1945年的「泳裝選美皇后」,舉辦65年後,2010年開放單親媽媽與失婚女子報名。泰國2004年舉辦至今的「國際皇后小姐」,則讓出生性別為男性的跨性別者有專屬的舞台。綜觀選美比賽歷史,不難發現隨著觀念的進步,選美比賽也漸漸調整,以符合現代價值觀。
調酒、侍酒展專業 選手職涯發展空間小
生活
第1738期
調酒、侍酒展專業 選手職涯發展空間小
2020-12-03
【記者江俊緯新北報導】有些選手屏氣凝神地觀察手中的葡萄酒,從酒的色澤、香氣、味道辨認紅白酒的葡萄品種;有些選手則展現俐落技巧,快速地在桌邊開酒、替賓客斟酒。「第二屆首彩盃澳洲葡萄酒國際侍酒服務與國際盲飲品評競賽」於11月27日舉行,這次比賽除了侍酒服務、盲飲品評,還加入調酒比賽。 盲飲品評項目會給選手紅、白酒各一杯,比賽前主辦單位已事前告知會從六隻酒中選出兩隻作為盲飲測試的用酒。 圖/江俊緯攝比賽共分成四個項目,國際盲飲品評、國際侍酒服務、葡萄酒調酒競賽、國際侍酒菁英賽。調酒比賽中,選手必須運用主辦單位指定的紅酒調製飲品。比賽除了重視作品口感,還著重選手調製過程是否流暢。調酒方式分為花式調酒和傳統調酒,花式調酒強調視覺效果,調酒成為一項表演,傳統調酒則需遵守一定的調製流程 。弘光科技大學餐旅管理系林俐彣第一次參加調酒比賽,他使用傳統攪拌法調製作品「永恆」。除了指定的紅葡萄氣泡酒,他還加入草本風味的琴酒和各式糖漿,成品口感除了葡萄香氣和氣泡,還帶有草本植物味道。不過林俐彣提到,他在裝飾作品時佔用太多時間,差點來不及完成作品,下次會選擇較簡單的裝飾,縮短製作時間。 調酒比賽需使用主辦單位的指定用酒,而其他材料須由選手自行準備,調製完成後再由評審評比。 圖/江俊緯攝侍酒師需向客人介紹不同酒款的風味,並推薦客人適合搭配的餐點。景文科技大學餐飲管理系學生李禹欣獲得這次盲飲品評和侍酒菁英賽冠軍,侍酒賽中他不斷與模擬賓客聊天,而其他選手替賓客斟酒後,則站在原地等待比賽結束。李禹欣從高中開始學習餐飲服務,對服務人群有很大的熱誠,他說:「現在大家都將服務做得太制式化,像機器人一樣,透過跟客人聊天和接觸,不但能讓自己放鬆,又能使客人感受到我的服務是有溫度的。」 比賽用的酒杯為ISO杯,是為了讓酒呈現出最原始的風味。選手在盲飲品評項目需作答30題。 圖/江俊緯攝現在許多大專院校都開設飲料調製課程,教導學生侍酒服務以及葡萄酒知識。由於侍酒師必須記住各款葡萄酒風味,才能向客人推薦適合的搭餐酒,學生選手往往不夠熟悉各式葡萄酒,因此有些學生參與社團或尋找相關工作增進實力。景文科大餐飲管理系陳可欣提到,他曾在餐酒館工作,接觸許多品酒或調酒課程。且他一個月會購買一到兩支酒品飲,或是參加學校社團與社團成員一起試飲。 由現場觀眾當作賓客增加選手的臨場感,除了侍酒服務和酒類知識外,台風也是評審考量的項目之一。 圖/江俊緯攝台灣飲用葡萄酒的文化並未像歐美盛行,且葡萄酒依不同品種、產區、年份各有風味,一般人難以選擇。然而現在只有少數餐廳或飯店有侍酒師,比賽主辦方、首彩葡萄酒副總經理柯閔鐘表示,相關科系學生畢業後不容易找到侍酒工作。他也說明台灣飲酒文化中葡萄酒並非主流,多數人用餐不需侍酒師推薦合適的搭餐酒,「唯有改變台灣的飲酒文化,這些選手們在未來才有機會服務大眾。」 斟酒時將手托在醒酒壺的底部是為了要避免手的溫度改變紅酒的風味。 圖/江俊緯攝
悉心考究史實 模型賽精巧再現歷史場景
生活
第1735期
悉心考究史實 模型賽精巧再現歷史場景
2020-11-05
【記者江俊緯台北報導】各式各樣的模型一字排開,現場展出近300件戰車、飛機、軍艦等軍事模型,彷彿來到國慶閱兵現場。「第九屆戰鷹盃比例模型交流賽」於1日在遠東百貨寶慶店舉行,吸引許多模型愛好者共襄盛舉。當日除了展出參賽作品,主辦單位也安排講座,邀請模型藝術家與玩家交流。 此爲學童組作品。主辦單位希望能透過模型讓學童學會親自動手的樂趣,並培養耐心、增加觀察力以及邏輯性的思維方式。 圖/江俊緯攝現場展出的每件比例模型(註)都栩栩如生,戰車旁的模型人偶,雖然只有硬幣大小,但輪廓、表情以及服裝都非常逼真,而且每個人偶的神情都不一樣。這次比賽分為社會組與學童組共124人參賽,比賽項目大致分為陸、海、空、景等類別。現場也可見到大學模型社帶隊一同前往,參賽者、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二年級、模型社社長呂紹瑜表示他本身對二戰歷史感興趣,因此深入研究二戰時期的戰車和飛機,這次展出的作品即為二戰的裝甲車和納粹的戰鬥機。他也補充,製作模型的過程能累積成就感,還能暫時離開課業壓力。註:比例模型是指將真實世界中存在的原型,按人們要求的比例、仿真度,製作成的實物樣品。 模型中的人物都必須由參賽者親自上色,上色前須了解不同種族的人種的輪廓及膚色。 圖/江俊緯製作模型過程中,玩家需花費許多時間和精力整理相關資訊。參賽者、政大民族學系四年級學生楊宗恩這次展出的作品主題為布達佩斯起義,他提到製作模型時,為還原當時的街景,需先考察歷史資料、照片和蒐集文獻。他為了理解戰車上的標語以及作出模型場景中的傳單,特地去學習俄文和繪圖軟體,讓作品更貼近歷史。楊宗恩也分享,他尋找布達佩斯起義的歷史資料時,在網路上認識一位匈牙利人,進而結交一位外國朋友。 重現布達佩斯起義時的街景,楊宗恩表示為了做出地上的海報還特地去學習使用ILLUSTRATOR。 圖/江俊緯組裝模型不僅考驗手藝,還須具備實事求是的精神。政大民族學系副教授、評審、政大模型社指導老師張中復表示,在評分時大致從三個面向判斷,一個是作品的配色及塗裝、模型的精緻度,以及是否符合歷史上的真實樣貌。政大模型社社員、歷史學系二年級學生彭啟祐認為考證的過程很有趣,他的第一架模型是蘇聯的戰鬥機蘇「愷22」,組裝模型飛機時,必須查閱大量的圖片以及零件知識,了解各個時期的塗裝、零件老化的樣貌,在過程中會對這架飛機越來越熟悉。 飛機是比較進階的模型製作,因為飛機零件更細,表面塗裝必須為光滑的,再加上必須貼上許多水印,因此對初學者是一種挑戰。 圖/江俊緯由於現代人選擇多元,加上鋼彈和科幻模型興起,組裝比例模型的人數逐漸減少。張中復認為,多數學生空閒時都在打遊戲,很少能體驗動手做的樂趣,他希望未來能在大專院校推廣模型,「藉由模型能提供學生不同的思考,這是一件好事。」 戰車模型的容錯率較大,較適合剛接觸模型者,但戰車的塗裝以及金屬零件的氧化則需考驗參賽者的細心程度及考證能力。 圖/江俊緯攝
妙烹在地農產 綠料理賽煮出低碳健康
生活
第1733期
妙烹在地農產 綠料理賽煮出低碳健康
2020-10-22
【記者駱芷萱雲林報導】「人肚子餓就是要吃,當然我們就是要吃好吃的東西,如果好吃又健康那就最好了。」雲林縣環境保護局於雲林縣私立義峰高級中學首度舉辦「綠料理達人PK競賽」,以「食在地,吃當季」為主題。17日決賽中,聚集專業組及達人組各10組參賽者一決勝負。參賽者兩人一組,利用雲林縣20個鄉鎮市在地特色農產品,在兩小時內烹煮出一道蔬食料理。選手們聚精會神且有條不紊地將菜切好、下鍋、翻炒再調味。其中義峰高中餐飲管理科學生蔡府祐和楊訓宇烹煮「繽紛紅蔬食蘑菇燉飯」,他們在翻炒燉飯時一匙接一匙加入火龍果醬,讓白色的料理漸漸染上鮮艷的粉紅色。這道菜從其他料理中脫穎而出,味道、外觀及營養價值上皆獲得評審青睞,最後順利奪冠。 選手在蘑菇燉飯中加入火龍果醬,讓整道菜的顏色瞬間鮮艷起來,深得評審芳心。 圖/駱芷萱攝環球科技大學餐飲廚藝系學生張凱閔和黃洪鋒在料理中融入多種雲林特產,烹煮出「食素法燉菜配黑蒜燉飯」。他們將自製羅勒油塗抹在五種蔬菜上做成燉菜,燉飯則加入雲林莿桐特產的黑蒜頭和黑金剛花生。黃洪鋒解釋,西餐多使用含肉的高湯、肉類,素食者無法食用。他們經過多次改良,認為使用自製油燜燉可以讓菜更入味,「希望素食者也可以吃到好吃的法式料理。」 環球科技大學餐飲廚藝系學生黃洪鋒運用自己製作的羅勒油烹調,除了讓料理比較入味之外,也不容易烤焦。 圖/駱芷萱攝評審杜孟家覺得選手們整體的表現不錯,但有部分料理未煮熟和味道過鹹,他說明烹調蔬食的關鍵是掌控火候以及拿捏調味,「蔬食最好是原汁原味,我比較在意的是它原始的味道呈現出來。」評審之一、雲林縣營養師公會理事長黃素華則滿意選手們擺盤的特色及食材選用,她解釋不同顏色的蔬菜含有不同營養價值,色香味俱全之外也有益身體健康。 評審們試吃選手們的成品,以味道、外觀及營養價值作為標準,進行一場激烈的討論。 圖/駱芷萱攝為了結合環保與健康,主辦方希望透過蔬食料理比賽,進一步在日常生活中落實「食在地、吃當季」。雲林縣環保局綜合計畫科科長鄧雅謓說道:「食物有一個里程(註),透過食在地就可以減少碳足跡。」她覺得現場的選手用心選食材,利用最簡單的方式做出美味的料理,符合這次主題的概念。註:食物里程指的是從農場(農、畜的生長地)到消費者購買地(市場、商店)之間運送的距離,也就是我們嘴巴和食物原產地之間的距離。「希望環境教育的推廣不是只是一次性的活動,我們要往下延伸。」鄧雅謓也說明,這一次得獎料理的食譜將做成電子書,分享到網路社群。另外,雲林縣環保局會挑選十處長青食堂,用獲獎的蔬食料理為爺爺奶奶們加菜,他們品嚐之後可以嘗試回家料理,讓減碳生活、低碳飲食深入社區。 「食素法燉菜配黑蒜燉飯」運用了雲林在地的各種食材合成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料理。 圖/駱芷萱攝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