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招牌老美》穿梭港澳地景 以攝影重建故土記憶
藝文
第1820期
《招牌老美》穿梭港澳地景 以攝影重建故土記憶
焦點
2025-11-28
【記者黃律齊報導】霓虹燈牌散發復古光澤,褪色的木製招牌見證歷史。現就讀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的陳梓健,15日於「民生路老宅56-3」舉辦個展《招牌老美》。他以家鄉香港、澳門最具代表性11種招牌樣式為主題,透過攝影捕捉正迅速消逝的文化地景。 展場中,陳梓健將港澳傳統招牌依材質、位置與結構,分類為「建築直柱」、「建築橫匾」、「鐵閘鑿字」、「霓虹燈招牌」等11種形式。「像這些傳統的製作方式,現在幾乎看不到了,所以我想把它們完整記錄下來。」陳梓健回憶,作品始於在澳門拍攝的「李錦記蠔油庒」招牌,該招牌屬於「建築直柱」型態,店名以紅色「魏碑」字體油漆於店面立柱。魏碑源自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墓誌書體,筆畫分明、轉折強烈,是港澳老招牌中特別具象徵性的字型。陳梓健提到:「書法家區建公在1920年代來到澳門,後來又前往香港。他留下許多以魏碑書寫的招牌,是現在港澳街上最經典的字體。」 「鐵閘鑿字」則是另一種具有強烈地域特色的招牌形式,源自1950年代盛行的「前舖後居」文化,當時店面前方作為商舖,後方則為住家。「鐵閘」為店面出入口的防護裝置,兼具通風與採光功能,部分店家會在鐵閘上鐫刻商號名稱,且通常會有花樣綴飾,因此又稱「通花鐵閘」。陳梓健說:「在港澳的老城區仍然可以看到傳統的鐵閘,但數量還是越來越少。」他補充,即便許多店面早已不再經營原有行業,仍可見沿用的舊鐵閘,成為歷史在當代殘留的痕跡。 陳梓健也進一步關注招牌背後的歷史脈絡。他指出,在澳門街區,招牌上附有一排葡文小字,反映葡萄牙殖民時期的法規要求,即當時澳葡政府規定店家必須以中、葡雙語呈現店名,因而形成今日獨特的街景。此外,早期招牌以木頭與水泥製成,陳梓健說:「以前會把水泥和稻草混在一起,再把字嵌上去。」因此在陳梓健的作品中,可以看見粗糙的水泥紋理、雨水留下的痕跡與日曬褪色的斑駁。「1970年代以後,香港很多招牌都變成壓克力板了。」陳梓健表示,製作快速的壓克力招牌、現成模板的字型,使傳統手工材料所具有的溫度與個性逐漸消失,這也成為他開始記錄招牌文化的原因之一。 對於招牌文化的式微,來自香港的觀眾Yaka Chan(化名)深有同感,他說:「招牌替人們記住時光,卻在時光裡被悄悄遺忘。」在港澳生活三十餘年的他分享,自己從沒想過會在異鄉重新喚起對招牌文化重視。展場空間的主理人Ivy(化名)說:「其實在台灣我們也能發現不少老招牌。」他認為,這種跨地域的相似性,讓兩地的人們能相互產生共鳴。
人大通過《愛國教育法》 中港澳學生迎變革
國際
第1784期
人大通過《愛國教育法》 中港澳學生迎變革
焦點
2023-11-01
【記者丁盈瑄綜合報導】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於10月24日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以下簡稱《愛國主義教育法》),並在明年元旦起施行,目的是加強愛國教育、宣揚愛國精神,進而促進(中國)國家統一與民族團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范世平直言:「這就是在建立中國對人民的控制。」《愛國主義教育法》在第23條規定中列明,中國將針對「香港與澳門特別行政區」展開愛國教育、宣傳對「台灣同胞」的統一政策、以及增進「海外僑胞」的愛國情懷。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洪巳軒表示,雖然該法案提及「台灣同胞」,但是在中國未實質統治台灣下,法令並不會對台灣人有太多影響。相反地,對於已經回歸中國領土的香港及澳門,他猜測《愛國主義教育法》將會實際執行,直接納入到各級各類學校的教材裡。 《愛國主義教育法》涵蓋的教育領域非常廣泛,包含思想政治、歷史文化、國家象徵標誌、法律、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國家安全等方面。 圖/楊同學提供「中國推行愛國教育只不過是美化愛黨教育的行為。」國立政治大學澳門學生關芷霖指出。他覺得《愛國主義教育法》沒必要存在,因為真正的「愛國」應是發自內心,不需要靠法律、洗腦教育來培養。他認為,中國政府的發言非常矛盾,總是區分「我們(澳門人民)」與「他們(中國大陸人民)」,但又說澳門是屬於中國的,令他感到十分不快。中國北京大學的交換台生楊同學(化名)提及,《愛國主義教育法》只是法制化中國本來就要學生愛國的事,例如原本只規定港澳生必須要上的「中國概論」課程,未來台生去中國讀書可能也要修習。范世平闡述,中國政府用明文規定的方式,增加教授愛國教育的課程、師資、教育機構等,讓愛國主義「學術化」。他提出,投入過多資源在愛國教育上可能會排擠其他的學科,或是降低港澳生和台生前去中國讀書的意願。 范世平補充,《愛國主義教育法》就像是過去戒嚴時期,台灣的大學生都必須要修習國父思想、三民主義課程。 圖/楊同學提供微博上有不少中國網友支持《愛國主義教育法》,他們支持該法案早就該實施,並且一致贊成中國政府審查學校教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中國交換生宋卡卡(化名)說明,中國的學生很快就會看到「愛國主義教育」作為一門新課程出現在學生的課表中,包含在許多不是人文社會科學類的教科書裡。洪巳軒坦言:「中國用強制力逼迫人民愛國,不過是給統治者較鞏固的權力、是一種粗劣的國家認同,這不會讓人民感到這是有價值的。」他補充,《愛國主義教育法》第12條規定裡,容許中央軍事委員會利用軍用資源,開展愛國教育的工作。因此,當有違反《愛國主義教育法》的事情發生時,中國的軍隊、武裝警察部隊,就可以合法地管控或是以武力壓制。宋卡卡分享說:「從以前到現在,中國政府一直用權威讓學生對國家表明忠貞,我們早就習以為常了。」他説明,大部分中國學生為了不惹上麻煩,即便對於政府不滿,還是選擇保持沉默。洪巳軒建議,無論是中國、香港、澳門或台灣的學生,作為一個公民,應該擁有理性思辯的能力,並關心公共事務,才能免於盲從國家政策而失去對事實的的判斷。 宋卡卡說明,中國的學生過去不乏有上過關於愛國主義教育的課程,或是學校會帶領學生參拜烈士陵園、參觀愛國主義基地等。 圖/宋卡卡提供
【專欄】呂曉霖招留學生 齊當記者推台灣美食
生活
第1593期
【專欄】呂曉霖招留學生 齊當記者推台灣美食
2015-04-16
天生嘴饞的呂曉霖,勵志走遍全台各地,展開一場永不結束的美食之旅,將台灣美食宣揚到國外。圖/呂曉霖提供【記者郭于珂台北報導】「很多事情不管成功或失敗,你現在不去嘗試,要等到什麼時候?」清華大學經濟系學生呂曉霖來自澳門,因對台灣美食情有獨鍾而創辦「食到傻」臉書粉絲專頁,並擔任美食記者,目前累積超過100篇粵語食評,粉專讚數也已快破萬。 粵語「食到傻」意即中文的「瘋狂地吃」。今年已大四的他回憶,剛到台灣留學時,常對美食節目介紹的料理抱著很大期待, 但品嚐後往往不如預期般美好,讓他很失望。 因此,他決定親自走遍全台各地,將「真」的美食記錄下來,並從港澳人的角度出發,引起他們的共鳴。「找吃的過程,你一路上遇到的人、看到的東西,還有店裏的環境,是最有趣的。」呂曉霖提到,高雄一家「老江」早餐店讓他印象深刻,店裏的麵包機是已故老闆於民國42年的美國軍艦上拆下來的,他笑說:「不知道烘出來的麵包,會有火藥味嗎?」為擴張團隊,呂曉霖舉辦「第一屆食到傻量產計畫」招募全台留學生一起當美食記者。 雖然目前報名對象以港澳生和馬來西亞學生居多,但他希望未來能有韓國或日本學生,將道地美食資訊傳到世界各地。此外,他也架設網站,希望本地人能提供門路,他說:「我們會透過民眾推薦,選出票選最高的美食,然後派記者去品嚐,如果是值得介紹的,我們就會寫食評。 」「食到傻」工作團隊由三位港澳生和一位台灣生組成,呂曉霖表示,台灣創業空間大且資源豐富,因此畢業後將留在台灣發展美食文化。他們每週聚在一起開會,討論的不是投資就是經費問題。雖然創業面臨諸多困難,但他們堅決抵制置入性行銷,選擇以客觀中立的方式,讓世界愛上台灣美食。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