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光復重建的另一場考驗 人力與物資分配成挑戰
【記者王翊丞、熊子萱花蓮報導】光復鄉在9月23日歷經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事件後,許多民眾紛紛響應社群號召前往當地救災。儘管志工的協助能有效補足人力缺口,不過連假時期大量的志工與物資湧入,卻也造成分配上的困難。「(人力資源)沒有統合起來做分配,或者沒有統計有哪些志工要前往,就會變成很多人是自發去的,變成人力太過集中或是分配不均。」志工小慶(化名)說道。
在志工抵達現場復原的前幾天,為優先處理花蓮縣府機構與主要幹道,便動用大量人力資源前往協助,國立光復高級商工職業學校(以下簡稱光復商工)卻面臨資源分配上的不足,僅能依靠零星的學生與留宿教師們,吃緊的人數對比廣大的校園,凸顯出運作上的無助。人力部分經由公開招募與教師社群媒體的傳遞,雖逐漸舒緩數量不足的窘境,但卻引發人員調度的問題。「目前現有的人力,包含國軍或是有些單位開始進駐校園。為了因應不同的狀況,零星志工人力就沒有辦法收這麼多。」光復商工老師陳建安認為人力調整上不僅要考慮到空間大小,還要評估清理的難易度,短期內無法同時兼顧團體與個人志工的需求。 為因應短時間內大量人力的進出,光復商工採取分區策略。「把大家的工作分成三大區,就是大型機具區、活動中心的接待區,還有校門口的接待區。」光復商工老師林芸平表示,活動中心的老師們負責安排物資與休息位置,並引導志工到校門口接待組做登記,再分配到各大樓協助鏟土或清洗,其餘機具,則交給校長與主任指揮官來做調度。透過適當的分工,整合好各地湧入的志工。
「現在中央協調官配合軍方來做指揮,志工從火車站來就分配好到各村落的需求,由軍方指揮官、村長及相關的人員來做分配,不會像之前這麼亂。」花蓮縣政府警察局派駐中央災害協調中心聯絡人顏東正表示,目前除了安排大量的國軍加入,在志工統合上也有更明確的分配,避免人流大量湧進卻沒有目標的情形。中央的投入促使各地區有效提升救災效率,不過光復鄉民代表蔡智輝仍點出其中的疑慮,「有些志工不知道怎麼做或能幫什麼,所以一直在市區裡走來走去,還找不到確切地點,因此浪費人力資源蠻可惜的。」由於志工從各地前往,各救災單位對人員的控制相對缺乏與不熟練,期望政府單位能持續改進目前的措施,將人力資源的使用最大化。
除了人力資源,因應志工與當地民眾增加,便當物資也成為待解決的問題。受災居民林詩玲提到:「現在光復鄉的商店都暫停營業,所以不只是受災戶,民眾也會需要使用到便當。」他表示,由於災後的道路狀況導致交通工具較難通行,造成各地便當分配不均,各方物資進駐便成為重要的管道。陳建安說明:「我們估計當天需要500個或是700個便當,但在足夠之後,各個單位還是會很熱心的提供給學校,導致重複發放跟浪費。」為解決在活動中心過剩的愛心便當,林芸平回應,除了請志工去分送給學校附近的居民,也加入發送物資的小蜜蜂、光復鄉的相關群組,將便當照片上傳,幫助有需要的人們。
連假過後,志工人數逐漸減少,在蜂擁前往光復鄉協助的背後,該如何平衡救災與資源調度仍是一大挑戰。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台北效力志工團創辦人房元凱說:「公益團體透過地方政府來做管理,中央也有統籌,國軍又受到中央來指揮,就會變成多頭馬車。」他認為從志工調度到報名,都沒有組織性的規劃,期望能建立災難管理平台,由政府編列志工、公益團體等服務機構,在災難發生當下便能快速調度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