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廢氣再利用! 元智以「TiFe基合金」純化氫氣自生電
新知
第1787期
廢氣再利用! 元智以「TiFe基合金」純化氫氣自生電
2023-11-30
【記者黎昕俞綜合報導】由於氫的分子結構不含碳,因此在未來減碳的趨勢下,氫能源受到廣泛關注。由元智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副教授沈家傑帶領學生謝睿宇、曹珺傑及孫嘉宇,研發出「TiFe基氫氣純化發電組」,可在廢棄氣體中純化出氫氣,進而在燃料電池裡與氧氣反應產生電,榮獲2023台灣能「永續能源創意實作競賽」大專綠能創新組金牌。 元智大學機械系師生團隊,研發「TiFe基氫氣純化發電組」,榮獲2023台灣能「永續能源創意實作競賽」大專綠能創新組金牌。 圖/團隊提供在台灣半導體或電子業,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含有雜質的餘氫。若將當中的廢氣去除,純化後的氫氣便可以循環再利用。因此,研究團隊自製儲氫合金TiFeNi,利用獨有的儲氫能力,將其置入「TiFe基氫氣純化發電組」,讓分離過後的氫氣可以重複使用,並與氧氣反應產生電。經實驗測試,該技術在廢氣中含有50%以上的氫氣時,能夠將其純化至可利用的濃度。 照片右方為「TiFe基氫氣純化發電組」燃料電池主體,將純化後的氫氣注入其中,與氧氣反應可以產生電。 圖/團隊提供由於氫氣與合金進行化學反應時,會放出大量熱能並分解成氫原子。就讀元智大學機械系謝睿宇將純化過程形容為跳棋遊戲,「當氫氣碰到合金表面的空隙時,會像跳棋般進入空隙裡面,接著滲入到更深層的部分,那金屬就會把它卡住,讓氫原子不容易跑出來。」接著,團隊對合金加熱產生分解反應,「氫氣在吸收能量後,可以擺脫合金的束縛,重新跑出來結合成氫分子。」元智大學機械系曹珺傑補充道。 研究團隊自製儲氫合金TiFeNi,可以將氫氣從工業廢氣中分離出來,並且再利用。 圖/團隊提供有別於市面上的儲氫技術需要存放在高壓鋼瓶,團隊使用的儲氫合金TiFeNi因壓力要求較低,不易有破損而大量放出氣體的危險,在使用上的安全性相當足夠。而且,相較起其他儲氫合金材料,因原物料價格高昂故成本居高不下,儲氫合金TiFeNi可大幅降低純化氫氣的成本。惟團隊坦言儲氫合金TiFeNi相較起來使用耐性更低,面對儲氫合金在純化過程中,雜質氣體會隨時間在合金表面聚集,造成阻擋氫氣無法進入其內部的問題。另外,如何讓每次純化氫氣的數量比以往更多,也是團隊目前研究發展目標之一。南臺科技大學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系暨研究所副教授蘇順發補充,可以嘗試進行氫氣與其他多種氣體的分離,例如透過化石燃料所產生的氫氣等。他建議道:「除了TiFeNi合金外,可以嘗試其他組合,例如將少數鐵置換成錳、鉻等金屬,試試其純化條件與效率。」 
仿雨傘設計可攜式風電機 南臺科大讓綠能走進日常
新知
第1786期
仿雨傘設計可攜式風電機 南臺科大讓綠能走進日常
2023-11-22
【記者邱昭華綜合報導】為了實現2050淨零排放,政府部門開始慢慢制定相關政策,希望將再生能源逐漸取代一部分化石能源。南臺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學生團隊設計「攜帶型便捷風力發電機」,讓一般民眾能利用綠色能源發電,享受其經濟效益以及帶來之便利性。此作品亦在臺南市政府經濟發展局主辦之「2023智慧科技應用創意競賽」,榮獲創新實作組銀獎的佳績。目前市售的居家風力發電機往往又大又重,並只能定點發電,且一般家庭很少會使用。因此,團隊希望設計出能隨身攜帶、隨時運作的風力發電機,讓民眾輕鬆享受綠能之便。「我們的風電機不受場地限制,架設的步驟簡單,重量也較輕。」南臺科大機械工程系助理教授陳宥任表示,這件作品不只能放在自家陽台,還適用露營等戶外活動發電。 「攜帶型便捷風力發電機」的零件可以拆卸,組裝後還能用手提,讓使用者方便移動其位置。 圖/許子羿提供為了讓風力發電機更便捷,團隊參考了雨傘的傘架結構,使葉片能夠輕鬆收起、攜帶。此外,團隊特別設計可拆式的主機盒,方便使用者收納。材質部分則以碳纖棒作為葉片支架,並使用傘布取代傳統的硬式葉片,整體結構更輕盈。製作上也兼顧安全性,南臺科大機械工程系學生許子羿補充道:「若是硬式葉片在旋轉過程碰觸到它會很危險,但是雨傘布材質相對軟,造成的傷害相對少。」團隊更納入物聯網智慧化設計,將風量監測資料傳遞到顯示板,使用者能立即了解發電狀況。 此圖為團隊利用電風扇的風對「攜帶型便捷風力發電機」進行實測,此風力發電機以碳纖棒作為葉片支架,韌度高且更具安全性。 圖/許子羿提供然而,機盒雖然是利用方便、簡易的3D列印技術製成,但是過程中需不斷調整參數,以提高結構的穩定度。提及現有的困境,許子羿說:「畢竟我們是用雨傘布,所以發電的效率比市面上的風力發電機來得低。」他表示雖然傘布軟、具安全性,但受風後會凹陷,不比硬式葉片有效,所以只能供應承載大約五伏特的電器,例如手機、小型燈具、掌上型風扇等。 此圖為「攜帶型便捷風力發電機」的主機盒,全部以3D列印製成。中間藍色螢幕則是顯示板,使用者可以透過它去監測發電狀況。 圖/許子羿提供具野營經驗的民眾彭開辰則提出疑慮:「發電功效應該滿有限,台灣大部分的山區野營沒有太多風,無法掌控風源,電源就不穩定。」他建議可以應用在海邊野營,風相對穩定一些。 談及未來改善的方向,許子羿認為可以再調整葉片角度與材質,提高發電效能,並將物聯網的功能擴大,做出一款應用程式,只要打開手機就能監測發電狀況。
突破風向限制 O-Wind「轉」出風力發電新紀元
新知
第1690期
突破風向限制 O-Wind「轉」出風力發電新紀元
2018-11-28
【記者王昱翔綜合報導】台灣陸域共建有348台風力發電機(後簡稱風機),然由於傳統風機僅能透過來自垂直扇葉方向的風力發電,且其噪音擾民,目前僅集中分布於西部海岸。英國蘭卡斯特大學(Lancaster University)團隊開發「O-Wind」球型風機,以球型設計兼顧多方向的入、出風口,使風力發電機得以應用於風向多樣的都市環境。「傳統風機只能在風向穩定的開放區域正常運作,無法適應風向混亂的環境。」蘭卡斯特大學學生亞辛.諾拉尼(Yaseen Noorani)表示,尤其在建築林立的都市,更容易因建築物阻礙,導致風的流向混亂,而傳統風機的龐大體積及噪音,則使其設置地點更加受限。為此,蘭卡斯特大學團隊設計小型風機O-Wind,除了能夠藉由不同方位的風力發電,還可設置於都市住宅。此項設計於15日獲得James Dyson設計大獎的國際冠軍。O-Wind球體各處遍布著大小各異的入、出風口。諾拉尼解釋,透過大入風口與小出風口的設計,使風吹拂O-Wind時,會形成兩端的壓力差,促使O-Wind轉動,進而帶動內部的發電機組。而O-Wind機身則可透過繩索或金屬軸於其上下固定,使風機能在與地面垂直的軸線上旋轉。諾拉尼提及,目前理想上希望採用金屬軸固定,假如用於固定的材質強韌度提升,O-Wind將可以承受更高的風速而不毀損。 O-Wind上有許多不同大小的入、出風口,使其可以接受不同面向的風力旋轉發電。 圖/James Dyson設計大獎提供「人們可以設置於陽台或屋頂,生產自用的再生能源,或提供給國家電網系統。」諾拉尼表示,O-Wind的較小體積除了方便於都市中發電,同時也不會產生傳統風機的低頻噪音。不過他坦承,以O-Wind目前的設計,若製成如傳統風機的大型體積與發電規模,可能會降低其發電效率,團隊目前仍嘗試改良O-Wind的發電量。諾拉尼表示,目前O-Wind已成功申請專利,不過目前還未確定商品化的進程。另外,他提及,由於洋流與都市的風類似,流動方向皆不固定,故O-Wind的技術概念其實還可能應用於洋流發電,但尚需進一步研究。 O-Wind改良圖(由左至右)。團隊最初是以風力飄移的構造設計,逐步修正後才成為可以接受多方向風力的發電機。 圖/James Dyson設計大獎提供針對此設計,國立中央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教授洪勵吾說:「小型風機的概念就是在不適合裝置大型風機的小地方利用風力資源。」他認為,O-Wind能夠運用任何方向的風旋轉,是良好的設計,且若透過多機並連,即可增加其發電量。不過洪勵吾也指出,由於O-Wind的風向流道複雜,且可能產生阻力,故仍須經完整的實驗測試才能判定其發電效率。
電子皮膚結合穿戴裝置 摩擦生電即時運用
新知
第1641期
電子皮膚結合穿戴裝置 摩擦生電即時運用
2016-12-14
【記者秦慈襄綜合報導】電子產品日新月異,但普遍仍無法克服過度依賴電池、材料堅硬過重等問題。國立中興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碩士生研發「電鰻般的自發電電子皮膚及在穿戴式鍵盤的應用」,元件材質輕盈、具彈性,且能即時自體發電。該作品於11月28日榮獲「2016全國大專院校產學創新實作競賽」綠色科技組第一名。「電鰻般的自發電電子皮膚及在穿戴式鍵盤的應用」是一項能即時自行發電,兼具彈性與輕薄特質的元件。當該元件與其他物品接觸時,其摩擦產生的靜電力將直接轉換成可利用的電力能源。電量則依照觸碰的力道、時間長短變化,如拍打時能一次供給較多電量,輕觸則較少;而放在包包任其與物品碰撞也能累積電力。「像是急需使用手機時卻電力不足,或汽車遙控器突然沒電時,」發明學生、中興材料所碩士生蕭勇麒表示,相較於堅硬厚重、有自燃風險的行動電源,該元件輕薄可壓縮、不占空間,可配戴於手臂或置放在背包中;且由摩擦產生的電力安全又環保,能夠隨時發電、即時供電。 「電鰻般的自發電電子皮膚及在穿戴式鍵盤的應用」具高彈性與輕薄特質,伸縮時仍可發電。圖/賴盈至提供目前此元件可同時驅動32顆以上、電壓0.7伏特的LED燈。將此元件與LED燈置於警示背心上,對於需在夜晚執勤的警察,或是夜間騎士而言,配戴極為輕巧便利。只要行動時穿戴上背心,衣物與此元件持續摩擦,便能不停提供LED燈電力。 「電鰻般的自發電電子皮膚及在穿戴式鍵盤的應用」元件配置於手臂上,可即時發電、提供電力。圖/賴盈至提供發明學生、中興材料所碩士生黃鼎宸表示,「我想發明出實際可以『用』的東西。」因此,元件在應用上的另一特色為「電子皮膚」。未來若將該元件與生物醫學科技結合,連接上大腦神經,便能應用在義肢或機器人上,賦予它們近似人類皮膚所擁有的觸覺感受。若應用在科技產品上,也可望能研發出可任意彎曲、變形,且重量極輕的3C電子產品。「這是一項首度結合電子皮膚與靜電發電機概念的新產品,」指導教授、中興材料所助理教授賴盈至表示,不像火力、核能發電會造成環境汙染,摩擦靜電力將會是環保能源的主要發展趨勢之一;未來研發也將嘗試以風力、海水等永續自然資源作為摩擦力發電的能量來源,期盼能打造低成本發電技術,因應能源短缺的問題。
健身機搭微循環系統 發電同時顧健康
新知
第1630期
健身機搭微循環系統 發電同時顧健康
2016-09-28
【記者楊采翎台中報導】在手腳並用的發電健身機上踩踏,即可從電子儀板上清楚看到運動的速率、發電瓦數、發電量等資訊。弘光科技大學工學院與寧茂公司產學合作,研發「發電健身機」,運動的同時達到發電效果,再搭配「人體微循環系統」,監測血流循環效率,進一步分析身體健康指數。 發電健身機兼具運動及發電功能,踩踏速率越高、重力越大,發電率越高。 圖/楊采翎攝人體微循環系統使用雷射都卜勒血流計(Laser Doppler Flowmetry,  LDF),利用雷射探頭的紅外線光照進人的微循環系統,流經微循環的紅血球會反射紅外線光,使都卜勒血流計接收端收到雷射偏影,藉以監測循環系統的狀況。弘光科技大學工學院研究團隊以平均年齡20歲的大學生的肩頸微循環率為標準,至國立台灣體育運動大學台中校區進行測量,肩頸的微循環率數值約落在60到80,常人若低於60則可能有微循環不良的情況。 人體微循環系統監測肩頸循環。 圖/弘光科大提供弘光科大職業安全與防災所碩士張靜妙說,當初藉由老師引薦,與寧茂公司共同合作設定發電健身機的阻力,並透過人體微循環系統的監測,在人體運動心跳標準的安全範圍內達到發電功能。 發電健身機電子儀板可顯示發電效率。 圖/楊采翎攝參與這次產學合作的寧茂公司員工表示,在為期四周,一周80分鐘的健身運動過後,下班後居然不顯疲態,同時督促自己運動,也達到成就感。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教授賈台寶提到:「這次產學合作參與健身的22個員工,總發電量8度。」雖然發電量不高,卻讓員工在運動同時,親身體驗發電辛苦與用電量過大等問題,和以往僅接受節能宣導的推廣相比,可說是自發性參與節能減碳。發電健身機目前已上市,期望更多綠能產業能被大眾接納,永續地球能源。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