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陳玠佑在日常中《偷著樂》 以荒謬視角繪出生活經驗
藝文
第1798期
陳玠佑在日常中《偷著樂》 以荒謬視角繪出生活經驗
2024-11-08
【記者林偌甯基隆報導】提取日常經驗中荒誕、有趣片段集結而成的驚喜箱,將生活中的微苦滋味幻化為幽微的喜悅。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學生陳玠佑舉辦個展《偷著樂》,透過油彩畫以荒謬視角重譯生活經驗,搖晃觀者對日常元素的既定印象。展覽於10月18日起在基隆元山・美學|城市美術館展出。 《偷著樂》展示陳玠佑繪出在生活中發現有趣或矛盾的事件,以細膩生動的筆觸變造人體輪廓,並多次疊加色彩創造富層次感的視覺效果,讓觀者在看展過程中,能層層揭開有如驚喜箱般的巧思。此外,陳玠佑也思考觀者、藝術家和畫布的距離,「觀者不會直接接觸到藝術家,作畫的人通常躲在畫布背後。」陳玠佑希望消弭觀者對藝術遙不可及的印象,刺激民眾貼近作品的意願。 作品〈造風〉中,兩位主角裸著上身各據一側,像孩童吹著水泡泡般,不疾不徐吹出一股股龍捲風。有別於大眾對風輕盈、不受拘束的印象,陳玠佑以灰色調繪製背景,強調風的穩定,並讓人物位置呈現二分構圖,與現實中多變的風產生強烈對比,凸顯題材與真實間的荒謬差異。 為了吸引觀眾走近圖畫,陳玠佑在作品〈紅〉中,將大面積的傘面繪在人物之前,並描製、拉伸人物五官。他掌握人們好奇遮蔽物真實面貌的心理,若隱若現的表現手法有助觀者提起求知慾,引領人們投射自身情感,想像傘面下的樣貌和人物間的關係、行為。雖然畫作背景建構在令人煩躁的雨天,但陳玠佑運用鮮艷的色彩減少人們被雨滴壟罩的負面情緒,他說:「紅色能打破雨天的陰鬱,讓觀者在低能量的情境中被逗樂。」 走入展場的角落,一位蜷縮的男子悄然入目。陳玠佑透過作品〈卡〉捕捉繪圖時無從下手的迷惘,他說:「繪畫實踐前,往往需要草圖或一系列的準備,但轉向面對空白畫布時,總有停頓或卡在某個瞬間的時刻。」他在創作時薄塗顏料,以便繪出理想畫面,呼應因斷裂感的猶豫卻又不得不繼續創作的情況。他進一步解釋以層疊技法揉合油彩較輕薄的質地,能引誘觀者靠近畫作,產生端詳其中細節的慾望。 「作者呈現每個人真實的情緒,不是那種對外展現的陽光、正向。」觀眾Ofelia(化名)分享展覽陰鬱的氛圍與自身壓力共鳴,他補充畫中人物的滑稽舉動讓他想湊近觀察,甚至和他們對話。觀眾高寶琴則關注作品中表現的自由感,他說:「很療癒人心,可以讓自己平靜。」對此,陳玠佑表示希望觀眾領會作品核心概念,其他留白可以自行延伸暢想。
游婷雯展現內心矛盾感「售」 農作材料構築土地命運
藝文
第1788期
游婷雯展現內心矛盾感「售」 農作材料構築土地命運
焦點
2023-12-06
【記者邱昭華綜合報導】「我希望大家可以多親近土地,不要只在意識或語言上定義土地。」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學生游婷雯,11月25日至12月20日在羅東文化工場天空藝廊,舉辦創作個展《耕作一塊可以賣的地》,透過作品傳達自身對土地利用的省思。此作品亦榮獲2023年宜蘭美術獎首獎以及宜蘭意象獎。 游婷雯以《耕作一塊可以賣的地》榮獲2023年宜蘭美術獎首獎以及宜蘭意象獎,圖為其展間入口。 圖/邱昭華攝身為宜蘭人的游婷雯,看著家鄉農地漸漸被民宿或餐廳取代,使他厭惡矗立在田地間的售字招牌,並開始研究私人財產權、土地劃界等資料。但在研究過程中他發現,自身對於農地的想像如同出售看板背後的商業考量,對土地的詮釋都只有一種,「我想要土地回歸綠油油的農田,而土地販賣招牌想將它商業化,其實我跟這些招牌一樣自私。」他在道德省思中,無法確定如何看待土地與自己的關係,進而感受到一股強烈的矛盾感,觸發創作的動機。「農業用途的農作材料和商業用途的售字相結合,形成視覺上的矛盾。」游婷雯說明,為了展現內心的矛盾,他選用農作材料常見的遮陽網、防蟲網和防草塑膠布,來呈現販賣土地的廣告樣式。塑膠製的遮陽網是以縱橫交錯的平織法製成,而游婷雯使用抽針方式,抽出網面上橫行的針線,形成「售」的字樣。此外,他將三張防蟲網摺出想要的透明度後,再把它們縫合起來,並疊加上去,讓觀者從正面角度觀看出售看板。在防草塑膠布上,游婷雯則以三角形破洞連成「售」字,除了能降低風阻,也是模仿廣告看板設計。 《耕作一塊可以賣的地》的作品包含三個售字招牌與三段影像,此圖前方為防蟲網製成的招牌。 圖/游婷雯提供除了三個招牌,游婷雯也創作三段影像並投影在展場,分別呈現他在農田搭建三個招牌的過程。在影像中,因為竹竿過軟且石頭摩擦力不夠,再加上游婷雯本身對立體結構較不熟悉,因此招牌一直搭建失敗。然而,對他而言,這反而是有趣的畫面,形成一種出乎意料的效果,「比起成功,我覺得失敗好像更可以貼近內心的矛盾,還有自己看待土地不堅定的立場。」他在影像中,皆刻意保留環境音,像是防草塑膠布的摩擦聲、雨鞋踩踏水窪的聲音,讓觀者更有臨場感。 在搭建遮陽網「售」字的影像裡,游婷雯因為竹竿太軟、石頭摩擦力不夠等因素,在招牌搭建過程中一直失敗。 圖/邱昭華攝觀眾王柏翔說:「雖然游婷雯選用簡陋的材料,但他卻很細緻地處理它們。」此外,他也從影像中感受到,游婷雯是以輕鬆的方式在探討與土地的關係。另一位觀眾蔡晉德則透過影像,對生活日常進行反思:「我在台北看見土地販賣的行為,竟然已經變成理所當然的事。」他表示,下次看到看板時會引發更深層的思考。
衣索比亞提格雷戰爭:默克萊大學淪攻擊標的
國際
第1737期
衣索比亞提格雷戰爭:默克萊大學淪攻擊標的
2020-11-26
【記者黑立安綜合報導】砲彈從空中落下,學生四處竄逃躲避,原本平靜的校園,頓時只剩斷垣殘壁。從4日起,衣索比亞政府與境內北方的提格雷州內戰不斷。19日,衣索比亞軍方更是對默克萊大學(Mekelle University, MU)發動空襲,造成許多學生傷亡。接連不斷的戰爭使提格雷州居民生活停擺,人民也活在遭受攻擊的恐懼當中。默克萊大學學生黎克索(化名)炸彈襲來時正在校園當中,他說:「雖然我當時不在爆炸地點,可是爆炸的聲響嚇到我了。」他看到爆炸地點冒出黑煙,因此在爆炸發生後立即逃離現場,並向聯合國(United Nations, UN)求助,現在已被聯合國派出的救援組織救出。一名校方官員沉痛地向《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 AP)》說道:「到底是什麼樣的政府,才會對境內國家的學校發動攻擊?」 位於衣索比亞北部的提格雷省,近期與政府爭戰不斷,造成無數人民傷亡。  圖/伊萬娜.倫古提供提格雷戰爭起因於衣索比亞最大族群奧羅莫人,與屬於提格雷人的提格雷州統治者——提格雷人民解放陣線(Tigray People's Liberation Front, TPLF)長期不睦。今年為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奧羅莫裔的衣索比亞總理艾比.阿邁德.阿里(Abiyyii Ahimad Alii)推延原定在8月舉行的選舉。對此項決議不滿的提格雷人民解放陣線執意舉行地方選舉,並且表示不再承認艾比政府的「聯邦統治合法性」,引爆雙方衝突,並於4日開戰。 不只境內人民呼籲衣索比亞政府停戰,許多身在國外的衣索比亞人民都走上街頭,表達停戰的訴求。 圖/克夫洛姆.納雷提供提格雷州首府默克萊市成為本次戰爭的首要攻擊目標,根據《美聯社》22日報導統計,共有3萬5000名難民逃至蘇丹或其他鄰國。許多難民在逃亡的路上缺乏食物及乾淨的飲用水,甚至可能遭受士兵追殺。目前衣索比亞政府切斷提格雷州所有通訊,許多人都無法取得在提格雷州親屬的消息。在美國就讀高中的尤丹奴絲.奈嘉許(Yordanos Negash)痛心地表示,他在提格雷州長大,許多親屬、朋友也都還在當地,對於無法取得他們的消息感到相當焦慮、著急。 雖然沒有身在戰場當中,許多人的親屬仍在提格雷州,且無法取得他們的消息,使他們十分擔憂。  圖/克夫洛姆.納雷提供即便在聯合國、美國等多方的停戰呼籲下,艾比仍在23日對提格雷人民解放陣線下達最後72小時的通牒,要求他們投降,否則將繼續開戰。許多衣索比亞人民也走上街頭,要求總理艾比即刻停戰。剛從默克萊大學畢業的學生卡魯柏.安德魯(Kirubel Endalew)認為,雖然戰場離他所在的城市相距甚遠,他仍希望戰爭盡早結束,「你知道同一個國家的人民正在受難,除了擔心你卻無能為力。」他希望政府放下屠刀,還給人民一個安穩的生活環境。
法規矛盾 中歐大學迫遷他國
國際
第1715期
法規矛盾 中歐大學迫遷他國
2019-11-27
【記者陳妍如綜合報導】「我們的大門會永遠為所有人敞開,中歐大學(Central European University, CEU)從前不是、未來也絕對不會成為一座象牙塔!」受到匈牙利政府打擊,被迫遷校至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中歐大學於15日舉行建校以來的第二次揭幕典禮。原先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教學的課程多已遷至維也納,但仍有少數學生在布達佩斯繼續學業。 中歐大學建校於1991年,現任校長葉禮庭(Michael Grant Ignatieff)致力於提倡學術自由、民主精神。 圖/中歐大學提供中歐大學由匈牙利裔美國人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創辦,在美國紐約州註冊、認證,該校以英語授課,在國際上享有盛名,是匈牙利國內提倡民主精神、研究人文及社會科學的學術重鎮之一。由於匈牙利近年來保守意識高漲,極右派總理奧班・維克多(Orbán Viktor)提倡反全球化、國族主義,思想開放、包容多元的中歐大學開始受到政府打壓。 遷校至維也納後,匈牙利裔美國人、中歐大學創辦人喬治・索羅斯出席15日的揭幕儀式。 圖/中歐大學提供匈牙利政府於2017年4月修訂原有的高等教育法規,限制中歐大學的學術自由。法案強制匈牙利境內所有外國開辦的大學都要在原註冊國設置校區,增加許多人事成本;並指定在美國註冊的高等教育課程,若想在匈牙利授課,必須由美國聯邦政府與匈牙利政府簽訂合約。但根據美國法律規定,此項權力應屬於美國各州政府,聯邦政府無權管轄,因此中歐大學不可能達到法案所要求的條件,只能被迫離開匈牙利,這項教育改革也被視為是針對中歐大學的惡法。中歐大學位在維也納的校園由銀行改建而成,從布達佩斯搭火車前往需花費三小時。中歐大學也正在規劃校車、宿舍等設施,盡可能滿足所有學生需求。中歐大學學生蓋辛・瑞切爾(Gesine Reichel)說:「中歐大學被迫遷校,對匈牙利人民來說無疑是一次人權與自由民主的倒退。」瑞切爾擔憂中歐大學學術自由受到打擊,往後可能導致更嚴重的連鎖效應,「歷史告訴我們,在言論自由遭打壓之後,緊接著就是人權將受到威脅。」生於匈牙利、在維也納就讀高中的學生吉娜・西蒙(Gina Simon)則表示,聽聞中歐大學將遷校到奧地利的消息後,「雖然對於想考中歐大學的我而言是個好機會,但只要想到遷校的原因和匈牙利政府的決定,我還是感到很傷心。」瑞切爾說明,中歐大學被迫遷校的案例未來可能不只發生在匈牙利,甚至影響整個歐洲中部地區;對於身為《申根公約(Schengen Agreement)》成員國之一、本應享有高度學術交流自由的匈牙利無疑是一大打擊。中歐大學學生基里爾・沙米耶夫(Kirill Shamiev)強調,中歐大學在匈牙利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不僅提供許多工作機會,更有龐大產值,「匈牙利會失去近2000萬歐元(約新台幣6億7250萬6075元)的稅收,數百名優秀學生也將離開。」中歐大學與匈牙利政府經過長久的官司戰,最終仍被迫離開布達佩斯,預計於明年將所有課程移至維也納。 中歐大學自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遷校至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校舍的前身為一座銀行。 圖/中歐大學提供
制度矛盾下的法醫困境:人力過剩與不足問題並存
專題
第1705期
制度矛盾下的法醫困境:人力過剩與不足問題並存
2019-06-20
【專題記者許容瑄、黃俐榛、林奕辰、莊珺茹、謝承學綜合報導】「醫師是看活人,法醫是看死人。」傳統觀念中談到「死亡」時,人們往往避之唯恐不及。然而,有一群人的工作就是跟死者對話,他們抽絲剝繭,在冰冷的解剖室裡試圖找出致死關鍵,他們是面對死因的最前線——法醫。不過,目前全台僅有五十多位法醫,且並不是全數都能解剖大體,而這些法醫正因矛盾的制度進退兩難。 「可解剖的人太少,不可解剖的人太多」:法醫動刀門檻提高法醫檢驗屍體的過程稱為「相驗」。若遇需解剖的案件,則需由具「解剖資格」的法醫參與相驗。據法務部統計,2013至2018年台灣平均一年送交解剖屍體的案件約2037件,然而全台能夠執刀解剖的公職法醫師僅有三位。因人力嚴重不足,剩餘的案件會分派給擁有解剖資格但不在公部門任職的「兼任研究員」處理,但全台的兼任研究員也只有八位。「這麼多年來,真正專任的法醫很少。」法務部法醫研究所病理組組長、全台三位法醫病理專科醫師之一的許倬憲表示,一名法醫一年的理想工作量是解剖200具屍體,但目前的專任法醫師人數不足,不得已之下只能將工作委託兼任研究員。弔詭的是,雖然具解剖資格的法醫人力不足,但無解剖資格的法醫職缺卻始終僧多粥少。「當初會想唸法醫研究所是因為小時候看了很多(法醫相關)影集,進來之後發現不是想像的那樣。」國立台灣大學法醫研究所學生李俐融表示,他所屬的「乙組」學生成為公職法醫師後不具解剖資格,且公職法醫師缺額稀少。以2018年為例,全台灣僅招收一名缺額,卻多達11個人報考。激烈的競爭使得許多法醫研究生必須尋找與所學無關的工作、放棄多年努力,究竟是什麼樣的制度和環境,造成台灣法醫界「可以解剖的人不夠,不能解剖的人太多」? 也許要從2015年的一場修法探討起。 醫師法醫執照皆須具備  可解剖法醫人力驟減2015年立法院修訂《法醫師法》,引發法醫界與醫界的軒然大波,亦造成《法醫師法》與《刑事訴訟法》相互矛盾。修法前,依《法醫師法》與《刑事訴訟法》規範,具有「醫師」資格者可進行解剖。也就是說,若為醫師,即便沒有法醫執照,仍可以「顧問法醫」、「榮譽法醫」等名義執行解剖。但是立法院修訂《法醫師法》後,解剖需由「法醫師」執行,然而《刑事訴訟法》中仍規定「醫師」才能解剖。因此在不違背《刑事訴訟法》與《法醫師法》的條件之下,解剖者必須同時擁有法醫與醫師執照。台大法醫研究所教授、現任法務部法醫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孫家棟醫師說明,解剖業務應由法務部法醫所內的專任公職法醫師負責,然而,台灣一年2000多件的案件對現有的三位法醫來說是龐大的負荷,因此會有「兼任研究員」參與解剖。法務部法醫所亦利用審核制度(註)降低解剖數量,以減輕三位公職法醫師的工作量,「無法應付的案件則委託我們這些兼任研究員。」註:審核制度是由法務部決定是否進行解剖的標準,法務部提高標準使受理解剖件數減少。從法務部法醫研究所受理解剖及鑑定案件統計數據來看,2015年前,每年委託兼任研究員解剖及鑑定的件數約佔五到八成。但在2015年修法後由於需要兩張執照,2016年與2017年委外的案件數大幅下降至約三成。由此可見,2015年《法醫師法》的修訂使得沒有法醫執照的兼任研究員無法進行解剖。在總解剖案件量無顯著變動的情形下,公職法醫師的工作負擔明顯上升。 誘因不足、學制不完善  法醫入行意願低僅管可解剖法醫的工作負擔增加,法務部法醫所卻招不到符合資格的法醫補充人力。除了資格問題,薪資過低也是造成台灣「具解剖資格」法醫數量不足的主因之一。法醫所病理組組長許倬憲解釋,台灣的法醫體系由法務部管轄,且公務人員的薪水不能隨意調動。一般新進醫師的月薪約12萬元,薪水還會隨著晉升增長,但法醫的月薪卻一直都只有十萬元。當醫師的收入遠高過法醫,將導致同時具醫師與法醫資格的人不願投身法醫行列。由於成為法醫的誘因低,一直以來台灣法醫從業人員並不多。政府為鼓勵人才投身法醫領域,於2003年在台大成立法醫學研究所,並以學歷為門檻,分設甲、乙兩組。報考甲組的學生,需具有醫學、中醫或牙醫等學位;而乙組則開放其他醫學相關科系學生報考。兩組學生從法醫研究所畢業後,皆須考取法醫執照才具有法醫資格。甲乙組學生雖皆稱為「法醫」,但其中只有甲組學生能負責解剖工作,乙組畢業生僅能擔任有法醫頭銜的鑑識人員。 如前文所提及,由於2015年《法醫師法》的修訂,沒有醫師執照的法醫,也就是乙組畢業後考取法醫執照之學生,僅能進行屍體相驗與毒物鑑定、證物鑑定等業務。又因為各地檢署每年開出的缺額十分稀少,這些畢業後的學生雖有法醫執照卻始終等無職缺。當初為解決「法醫荒」設立研究所的初衷沒有得到改善,反而衍生出新的問題,擁有法醫執照卻無法成為公職法醫師的「流浪法醫」成了另一個待解決的困境。許倬憲認為,以學校體制培育法醫並不符合職場需求,「你知道一個蘿蔔一個坑,你必須要有一個在職的退休,才有辦法人進來,這需要好幾年的時間。」從法醫研究所一年所招收的人數來看,近五年兩組招收學生合計不超過五人,但地檢署開出的職缺每年卻幾乎只有一人。乙組學生李俐融就表示,《法醫師法》立法初期釋出非常多名額給乙組學生,因此頭一兩年順利成為法醫的人並不少。然而,後幾年政府漸漸用多種說法來降低名額數量,如缺額已滿或無人退休等等。李俐融進一步說到,「但是我們所每年還是會不斷地招收新生,假設每年都畢業兩個但是兩年只開一個缺,就會累積越來越多有執照的法醫。」前刑事局法醫室主任、戴德法醫事務所負責人石台平表示,台灣目前主導立法的人皆不具備法醫身份,現任法醫研究所的所長也不是法醫,非法醫專業的學者卻是立法者,才會間接導致制度不適用現況,他形容:「政府的作法是『問道於盲』。」 法醫到底該不該是醫生? 醫界法界意見分歧面對法醫「不足」與「過多」並存的問題,李俐融認為若能鬆綁解剖需有醫師執照之限制,就能夠讓人力重回平衡。他解釋,法醫研究所的學生除了法醫領域的學習也須具備醫學知識,「我們(和甲組學生)也就差那一年(臨床實習),如果要我多上一年我也願意啊。」在此情況下,為何要質疑無醫師背景的法醫在解剖業務上的能力?他也提出疑問,既然大部分醫師並不想擔任公職法醫師,為什麼政府又限制無醫師執照學生的解剖資格?李俐融坦言,身旁同學畢業後的規劃大多為回歸大學科系的專業領域,對成為法醫也已不抱太大期望。李俐融無奈地說:「反正就是又要質疑你,又要你修課。」對於乙組學生來說,即使知道成為公職法醫的道路越趨不明朗,卻也只能硬著頭皮完成學業。不同於李俐融,法醫高大成則認為法醫必須具有醫師資格。他不諱言地說:「人命關天的情況下,不能說醫師不做就讓你們(無醫師資格的法醫)來做。」高大成認為檢驗報告送交法庭後若結果有誤,無法醫專業的法官可能無法察覺。 法醫高大成認為法醫仍須具備醫師執照,因此並不認同設立乙組研究所的做法。 圖/林奕辰攝 許倬憲則認為乙組學生擁有足夠能力執行解剖業務,他反而指出,無醫師執照的法醫面臨的問題不只是資格。大部分死者家屬會認為無醫師執照的法醫專業度不足,法醫在面對法官時也會遇到困難,許倬憲舉例:「法庭上會問一個很現實的問題,你解剖幾件,你現在學經歷怎麼樣?」同時也須考慮其他先進國家標準,除了台灣和中國,歐美國家都明訂法醫須具備醫師資格。許倬憲進一步說明,其實公部門中具解剖資格的專任法醫師人員不足,並不是資格過度嚴苛的問題,符合資格的大有人在,只是法醫工作的誘因太低。「(台大法醫研究所)甲組每年都有人錄取、畢業,但還是沒有人要來(當公職法醫師)。」他透露,醫師考入法醫研究所有時是為了豐富自身學歷,並不一定會投入法醫工作。為改善解剖人力不足的問題,高大成指出放寬資格並不是解方,應要縮短醫師和法醫的待遇差距。同時,他也提出另一個方法,「請醫學系畢業但沒通過醫師執照的人去上課,給他重新訓練過再去考法醫。」高大成認為,若從落榜醫師們中挑選法醫人才,他們也許願意接受法醫較低的待遇。 修法紓緩人力僅是第一步 改善法醫待遇是重點2019年5月10日,立法委員尤美女等人提出《刑事訴訟法》二一六條條文修正草案,盼將《刑事訴訟法》內容與《法醫師法》統一,讓法醫不必擁有醫師資格仍可行解剖業務。若修法通過,可解剖的人力理應可得到紓緩,乙組畢業生也能順利找到工作。然而修法只是第一步,乙組學生要如何讓法庭認可其能力才是關鍵。「法庭對一個法醫的要求其實是非常嚴苛的,檢驗報告封面的資格要一堆,越多的資格人家越喜歡。」許倬憲認為判定死因是重責大任,如果由多個法醫一起以「法醫機構」的名義合出檢驗報告書,便可以減少外界質疑。儘管放寬資格能否改善台灣法醫面臨的人力困境,各界眾說紛紜,但改變現狀已刻不容緩。修法只是個中繼站,為了讓法醫資格的篩選標準符合工作時真正所需的能力,並使人力達到平衡,台灣法醫業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許多年輕人都被修法後門檻卡住,但法醫界需要的是傳承。」正如許倬憲所說,若法醫界無法改善甄補機制,導致不能逐步補入新進法醫,法醫人才將會出現斷層。 
《很痛很親密》畫展 勾勒矛盾關係衝突
藝文
第1692期
《很痛很親密》畫展 勾勒矛盾關係衝突
2018-12-13
【記者謝承學台北報導】畫布上的人像,皮膚如殭屍一般粗糙,表情看似猙獰卻也帶著歡樂,周遭還有繽紛的色彩。賴威宇於7日至30日在伊日藝術台北空間舉辦《很痛很親密》個展,以超現實畫風配上豐富色彩,表現痛苦與親密間的模糊關係。 賴威宇於7日至30日於伊日藝術台北空間舉辦個展《很痛很親密》,以超現實畫風配上豐富色彩,表現痛苦與親密間的模糊關係。 圖/謝承學攝賴威宇表示,在他所觀察的社會下,許多事物界線模糊,例如痛苦和開心、個人與群體。「他們充滿痛苦地做愛。」在作品〈嘿咻〉中,賴威宇描繪兩人交纏的畫面,畫作中主角悲痛的表情,與親密行為給人帶來的美好想像形成對比,他想藉此說明情緒中間存在灰色地帶,不是單純的喜或悲。「一拳打下去,蹦出來的卻是繽紛的星星。」在作品〈打人〉中,畫作主角彼此扭打,周遭卻以彩色星星點綴。賴威宇表示,將一拳打下噴出的血以彩色星星取代,再將人像表情畫得既悲傷又開心,讓觀眾無法透過臉上表情解讀情緒,說明開心與痛苦沒有清楚界線。觀眾謝孟娟認為,親密和痛苦不一定只限於肉體,也可能存在於人際關係。 在作品〈嘿咻〉中,賴威宇以痛苦的表情對比照理說是開心的親密行為,說明開心與痛苦沒有清楚界線。 圖/謝承學攝 在作品〈打人〉中,賴威宇以模糊到看不清是喜是悲的表情,搭配繽紛色彩,來說明痛苦與開心間的模糊關係。 圖/謝承學攝在本次展出的畫作中,賴威宇都以特殊塗料塗在人像皮膚,形成粗糙、破爛的表面,塑造殭屍的形象,更能展現痛苦情緒。觀眾、就讀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研究所的胡睿涵認為,畫中人物深褐色的皮膚象徵人的靈魂如同岩石般沈重,令他感到作者對生命的無奈。賴威宇在多數作品描繪群體與個人的親密關係,以及打架、暴力等題材。他表示自己從小因為情緒管理問題,經常在班上破壞公物或是打架,然而他認為自己熱愛學習,也渴望群體間的親密,但對於情緒失控無能為力。對賴威宇來說,繪畫最初是抒發情緒的管道,現在變成他關懷社會的方式。胡睿涵說:「作品中我感覺到小孩長大成人,對於這個社會產生的衝突、焦慮或恐懼。」「痛苦、歡樂、暴力的模糊關係是所有人都要面對的。」賴威宇說明,自己從不在意選用禁忌題材。他認為,這些人際關係中的矛盾大多時候被忽略,但不代表不存在。賴威宇也表示,他對社會的觀察不會結束,他會持續將生命中的模糊概念,以繪畫精準表現。
捉迷藏喻人生 舞蹈揭密矛盾心理
藝文
第1639期
捉迷藏喻人生 舞蹈揭密矛盾心理
2016-11-30
【記者李恩台北報導】人生即是一場捉迷藏,而在你追我躲之中,我們藏匿的究竟是什麼?「小事製作」11月27日於納豆劇場演出舞蹈作品《Hide and Seek你看看我》,藉舞蹈看見肢體動作的優美,觸碰人心不想被看見的角落。悄悄地走出門外、小心翼翼地沿著牆壁行走,舞者像是在躲著誰,慢慢地走進舞台;接著他們開始玩著孩童般的遊戲,爬上那人的身體又抬起這個人,我拉著你、你追著他,隨著遊戲中的動作自然地驚叫、歡呼。在歡笑中奔跑舞動,藉此展現四位舞者的玩樂狀態,而外放的歡樂情緒渲染著每一位觀眾,帶動起全場快樂的氣氛。 舞者生動的肢體動作帶動觀眾情緒,透過精湛的舞蹈演繹捉迷藏的人生狀態。圖/林政億提供燈光漸暗,舞者開始不經意地壓著、打著身體,捂著嘴巴、手掌緊貼胸口。同時不斷看向身上的某處,彷彿正在尋找著什麼,眼神卻充斥恐懼的情緒;找尋之中又想反抗、壓制,甚至不想面對自己的脆弱。接著,男舞者一頭栽進冰箱內部,女舞者則躲藏至冰箱後,將自己藏匿起來又窺看四周。害怕被發現卻期待被尋找的矛盾感,也呼應此次舞作名稱《Hide and Seek你看看我》的意境。 男人將頭埋進的冰箱,試圖於開放的空間中藏匿自己,同時又窺看四周,尋求人們的關注。圖/林政億提供最後,又回到歡樂的氣氛,舞者玩著各類競爭遊戲,籃球、踩腳等,四位舞者輪替扮著競爭的裁判、遊戲競爭者,在各種角色的交替中展現遊戲間的歡樂,舞者們甚至自然地輕聲對話,眼色間親密的交流讓歡樂的情緒相較起初更上一層,劇末四位舞者一一交疊在椅子上,最終落幕。 四位舞者將抬舉、奔跑等各式動作融入舞蹈,在有限的舞台空間展現其活躍的玩樂時光。圖/林政億提供突破以往舞者的背景取向,舞者中有兩位為非舞蹈本科出身的街舞舞者。舞者、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學生張雅媛表示,街舞舞者的加入帶來更自由的創作,競爭遊戲的籃球比賽橋段即來自街舞舞者的設計,「他們使我跳脫以往的框架邏輯,更清楚暸解自己的身體優點。」「人們總是隱藏弱點,而希望透過這次的舞蹈,讓大家發現其實弱點可以是最大的優點。」編創者張堅豪認為,弱點能夠轉化為獨特的優勢,進而拼湊成獨一無二的故事。「小事製作」製作人楊乃璇更說:「我們希望帶給觀眾不同形式的舞蹈,不侷限於街舞、現代舞,而是用自己的方式編排肢體動作且說故事。」觀眾、國立台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學生黃詠恩表示,透過不同領域的舞者呈現舞作,讓完全不會跳舞的他,發現「跳舞」並非以往所設想,身體的運用是更具可能性的。觀眾梁顥成則表示,躲藏與抵抗的動作之中更讓人感受到導演對於「弱點」的細膩描繪。
李爰妤逐藝術夢 描摹祖孫矛盾情
藝文
第1593期
李爰妤逐藝術夢 描摹祖孫矛盾情
2015-04-16
李爰妤與《你已與我同在》合影,她以模糊的筆法繪下奶奶的身影,人雖過世,但笑容卻永存。 圖/李爰妤提供【記者謝佳穎新竹報導】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系學生李爰妤出身於醫療背景的家庭,卻選擇了截然不同的藝術之路,縱使夢想屢屢遭奶奶反對,仍不停繪畫。奶奶去世後,李爰妤創作多幅以她為主題的作品,紀念與奶奶矛盾但緊密的關係。高三時,李爰妤開始接觸正統繪畫,天天去畫室練習,但奶奶每次都在她出門前酸言酸語:「你畫圖沒前途!」試圖阻止孫女的繪畫夢。那陣子李爰妤常常不回家,面對家人的反對,她只能選擇逃避。李爰妤提及,當考上藝設系,爸爸甚至不敢告訴奶奶,只簡單交代她就讀教育大學,未來要當老師。李爰妤對奶奶懷有尊敬而矛盾的感情。她說:「在我心中,奶奶是一位嚴肅又認真的傳統女性,終其一生為家奮鬥,不炙熱不張揚,卻穩穩地在我們心中發著微光。」雖然奶奶反對她從事藝術創作,但李爰妤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向她證明自己的能力。然而,奶奶於前年過世,這個願望已無法實現。作品〈記憶中的祢〉中,紅色的病床牽連著呼吸維持器和尿袋,床尾的女孩伸出雙手觸摸床中央的大月亮,一片光從床頭撒下,女孩的位置因月亮而形成陰影區。李爰妤說,奶奶過世於中秋節,所以用大月亮象徵奶奶,女孩則是自己。月亮的陰影代表奶奶反對她的夢想,但床前的一大片光明區,則代表奶奶撐起家庭的精神。《你已與我同在》系列,其中一幅作品是奶奶模糊的身影。李爰妤說,這系列用模糊的畫法表示一段漸漸褪色的記憶。她認為,許多人曾經參與自己的生命,縱使彼此的連結已不復存在,影響卻會延續下去。奶奶往生後,李爰妤仍常常夢見她的身影,一想到再無機會讓奶奶看見自己的作品,不禁為此落淚。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