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修復街道迎接新家園 尼泊爾青年抗議後再上街
國際
第1813期
修復街道迎接新家園 尼泊爾青年抗議後再上街
2025-09-26
【記者劉倚瑄報導】尼泊爾政府4日以打擊假消息與詐騙為由封鎖社群平台,引發Z世代青年發起大規模抗議,各地民眾也紛紛走上街頭。抗議結束後,青年手握掃帚回到街頭,清理抗議所產生的垃圾並協助修復公共建築,投入後續的環境整理與社會重建。 Z世代早已因高失業率、重稅、貪腐對政府積怨已久,近期尼泊爾政府以涉嫌違法《社交媒體使用規範指令》(Directive on Regulating the Use of Social Media)規定為由,封鎖Facebook、Instagram、YouTube、X等26個平台,此舉成為壓垮年輕人的最後一根稻草。8日,青年走上街頭反對貪腐。原本和平的抗議卻遭政府武力鎮壓,造成多位青年傷亡,引起更大規模的全國抗議。前總理K.P.夏爾馬.奧利(K.P. Sharma Oli)於9日宣布下台,由前首席大法官蘇希拉.卡爾基(Sushila Karki)為臨時總理,局勢才漸趨平緩。政局穩定後,青年們將反腐敗的精神延續到環境恢復上,手持掃帚再度回到街頭,清掃街道、修復建築。來自尼泊爾的華僑,現就讀國立政治大學的張况舞說道,他父親的朋友也組織團隊,協助清掃環境,他們身著亮橘色的衣服,將散落街頭的紙張與殘渣收拾進垃圾袋,並將因暴力衝突被繪滿塗鴉、標語以及遭焚燒而焦黑的牆面重新粉刷。「這不只是社會責任,更是想傳達自己國家,自己來守護。」張况舞補充道。 畢業於尼泊爾特里布文大學(Tribhuvan University)環境科學碩士,普拉比娜.拉烏特(Prabina Raut),長期投身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倡議,提及青年的復原行動,「青年們帶著掃帚與團結回歸是一種宣告:改變不只是向領導者要求,更是需要我們展現自身能力。」拉烏特說道。拉烏特認為,這場抗議已被青年轉化為一種「公民環境行動」,同時指出,復原行動背後的三大意義——廢棄物與汙染控制、公共衛生保障和氣候韌性訓練。 據路透社報導,尼泊爾新任臨時總理卡爾基在抗議結束後,19日首次公開演講承諾打擊腐敗、創造就業機會和提高生活水平。卡爾基呼籲,尼泊爾人民需要團結起來重建國家,並強調以冷靜的情緒和各界共同努力重建國家。「我們心目中的新尼泊爾是沒有貪汙腐敗、有更多工作機會、貧富差距縮小。」張况舞說。就讀尼泊爾布丹尼爾坎塔技術學校(Budhanilkantha Technical School)的學生麗圖.拉伊(Reetu Rai)認為:「現在國家交由我們來治理,就不要重蹈貪污腐敗的覆轍,讓青年的犧牲付諸流水。」
不再噤聲! 巴基斯坦學生爭取重設自治組織
國際
第1739期
不再噤聲! 巴基斯坦學生爭取重設自治組織
2020-12-10
【記者江俊緯綜合報導】11月27日,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52個城市,共計數萬名學生於街頭舉行和平抗議,向政府表達不滿。來自不同學校的學生共同訴求政府重視學生權益,並要求恢復學生會,讓年輕人有發表意見的平台,以確保校園民主、解決學費過高、校園性騷擾、就業機會稀少等問題。西元1984年巴基斯坦政府下令組織學生會違法,至今將近40年。因此學生希望重組學生會,促進學生參與政治活動,學生們才得以有組織地向政府提出訴求和參與政治活動,並解決這次抗議提出的各項問題。佐勒菲卡爾・阿里・布托科學技術學院(Shaheed Zulfikar Ali Bhutto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ZABIST)學生卡姆蘭・維齊爾(Kamran Wazir)說:「學生們將成為未來的政治領袖,透過健康的民主活動才能終止目前政府的行為。」 11月27日在巴基斯坦,在52個城市中,有數萬名學生走上街頭,進行和平示威抗議。 圖/卡姆蘭・維齊爾提供學生希望藉由組織學生會達成的訴求之一,是希望政府能給予學生救濟金。根據《黎明報報導(Dawn News)》巴基斯坦有1.3億的年輕人,而巴基斯坦每年有將近200萬人畢業,這些畢業生對工作的需求急遽上升,導致許多學生無法找到工作。不論是在學或已經畢業的學生,都面臨教育資源不足或工作機會難尋的困境。加上受到疫情影響,現在多數巴基斯坦學生只能找到兼職工作。巴基斯坦政府雖聲稱致力於確保年輕人的未來,但全國教育系統和政治結構以及經濟體系卻無法滿足學生需求。 抗議訴求之一是大學學費過於昂貴,學生難以負擔,因此學生希望政府能增加教育的預算。 圖/卡姆蘭・維齊爾提供此外,巴基斯坦的高額學費也引起學生反彈。受疫情影響,許多學校改為線上授課,伊克拉大學(Iqra University, IU)學生哈馬德・伊賈茲(Hammad Ijaz)表示,在巴基斯坦使用網路需支付高額的費用,導致許多偏遠地區的學生無法透過線上課程學習。而學生在無法學習的情況下,卻仍須支付學費。自由查謨和喀什米爾大學(The University of Azad Jammu & Kashmir, UAJ&K)校友穆吉・阿克巴(Mujeeb Akbar)說:「巴基斯坦教育面臨的問題是學校收取高額的學費,卻無法提供有質量的教育。」他同時表示,巴基斯坦一學期的學費需花費10萬巴基斯坦盧布(約新台幣1萬7595元),而巴基斯坦的每人平均收入為1250美元(約新台幣3萬5273元)。因此學生們希望政府增加至少5%的教育預算。 在巴基斯坦許多地區沒有網路,網路只在大城市提供服務,因此改為線上授課,影響尋多學生的受教權。 圖/卡姆蘭・維齊爾提供這次抗議的另一訴求為解決校園性騷擾的問題。巴基斯坦校園性騷擾事件逐漸增加,校方和政府卻無視此現象。穆吉・阿克巴提到,在巴基斯坦有許多校園校騷擾事件被通報,學生要求學校必須召開性騷擾委員會,但卻沒有學校願意進行調查。遊行當日,長期關注巴基斯坦社會議題的歷史學家、行動主義人士阿瑪・阿里・揚(Ammar Ali Jan)遭警方發出逮捕令,以危及社會安全為由,在返家的過程攔阻並拘留30日。此一命令在1日被拉合爾市最高法院下令違法。
拒搭性別平權倒車 波蘭大學生護墮胎權益
國際
第1735期
拒搭性別平權倒車 波蘭大學生護墮胎權益
焦點
2020-11-05
【記者張華真綜合報導】「我的身體,我的選擇」10月30日波蘭首都華沙街頭聚集超過10萬名示威者高聲吶喊,這場40年來最大抗爭行動,源自反對最高法院「因胎兒先天性障礙而墮胎」違憲的判定。示威者認為此判決是波蘭執政黨——法律與公正黨(Law and Justice Party, PiS)打壓女性權利的手段。 10月30日,波蘭首都華沙爆發40年來最大抗爭行動,超過10萬名抗議者違反社交距離上街抗議墮胎法的違憲判定。 圖/華沙空拍提供保守派的法律與公正黨,自西元2015年執政後,除了黨員多次發表歧視女性的言論,2016年更企圖透過立法制定更嚴苛的墮胎禁令,最終因遭大批民眾抗議而宣告失敗。2020年他們轉而採取釋憲的方式,主動向最高法院提出聲請。10月22日最高法院以11:2的壓倒性結果,判決《家庭計畫法》中,針對「因胎兒先天性障礙而墮胎」的《人工流產合法放寬規則》違憲。 抗議者高舉寫有「#wypierdalać」標籤的布條,要求忽視人權的政府滾蛋。 圖/巴泰克・穆拉基提供判決結果引起波蘭各地包括華沙大學(University of Warsaw, UW)、亞捷隆大學(University Jagiellonian, UJ)和弗羅茨瓦夫經濟大學(Wroclaw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UWr)等超過100所大學發起爭取女性墮胎權的示威抗議行動。弗羅茨瓦夫經濟大學學生祖娜・布切克(Zuzanna Buczek)表示,此判決完全忽略母親的權利與感受,「不是每個母親都有勇氣面對缺陷孩子受苦的模樣。」學生除了在各地發起遊行,也在社群媒體上以「#mybodymychoice」標籤作為號召,並在臉書頭貼押上紅色閃電的圖案,表達捍衛波蘭女性權利的決心。亞捷隆大學學生朱莉婭・厄本斯卡(Julia Urbańska)是換上閃電頭貼學生之一,她表示爭取墮胎權攸關國家的未來,「我們不想要住在一個缺乏人權保障的國家。」 「因胎兒先天性障礙而墮胎」違憲的判決結果,引起波蘭各地長達14天的抗議行動,在政府提出具體作為前,示威者將持續走上街頭。 圖/gosiaherlfoto網站提供依據波蘭釋憲前的法律規定,女性只有在遭強姦和亂倫等刑事犯罪、生命受胎兒威脅和胎兒遭診斷存在先天性缺陷時,才得以進行墮胎。但據《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NYT)》報導,在2019年波蘭執行1110例合法墮胎中,有96%都是因為胎兒有先天性障礙。意即在法院宣佈違憲後,剩下4%的母親可以合法墮胎,其他人只能透過「非法地下處理」或付出高額代價到其他歐洲國家進行人工流產。 遊行中抗議者手舉「法律與公正黨(Law and Justice Party, PiS)領導的波蘭,不再自由」,表達對於政府逕行限縮墮胎權的不滿。 圖/巴泰克・穆拉基提供隨著抗議行動越發激烈,本該在2日前就頒布的釋憲結果,遭到無期暫緩。波蘭總統安德烈・杜達(Andrzej Duda)在10月30日聲明中,提出一項法律修正草案的構想:「當嬰兒在具有致命缺陷,並在出生後不久可能死亡的情況下,母親得以進行墮胎。」抗議者並未接受,他們認為這個只是政府的應急辦法,沒有實質保障。亞捷隆大學學生伊娃・加卡(Ewa Gałka)說:「在我們的權利受到保障前,不會停止行動。」人民將持續抗爭直到政府提出具體作為。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