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海大造AI辨識 盼克服視障者防疫障礙
新知
第1758期
海大造AI辨識 盼克服視障者防疫障礙
2021-12-01
【記者顏婕儒綜合報導】疫情爆發至今,落實政府防疫政策已成為我們的日常,不過對視障者來說,各店家擺設實聯制的位置不盡相同,其實是一大困擾。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電機工程學系資訊科技組副教授謝易錚帶領團隊研發「疫起保持社交距離」人工智慧影像辨識裝置,盼能改善疫情帶給視障者的附加問題。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電機工程學系資訊科技組副教授謝易錚帶領團隊研發出「疫起保持社交距離」人工智慧影像辨識裝置,在競賽中大放異彩。 圖/吳家瑄提供因應當前的防疫規範,顧客進店家前都必須掃描實聯制QR code、傳送簡訊至1922,並噴酒精消毒和測量體溫。上述看似簡單的動作,卻會造成視障者諸多不便。團隊成員吳家瑄解釋,視障者會去習慣生活的地方,「但是熟悉的環境又多出這些東西,對他們來說其實很難順利地完成動作。」為此,團隊將「疫起保持社交距離」設計成簡易的面罩以及背包,讓視障者可以方便地配戴,並完成實聯制掃描。團隊利用目前速度最快、精準度最高的AI物件偵測演算法YOLO第四版(You Only Look Once version 4, YOLOv4)進行物件辨識。當辨識到QR code時,裝置會啟用立體攝影機,測量物件的距離及方位,再透過語音引導使用者靠近,「就是可能三點鐘、兩點鐘方向多少公尺這樣。」吳家瑄補充說明。最後,裝置利用內建的通訊設備傳送簡訊,並將發送結果顯示在胸前的螢幕上,供店員確認。 使用者需額外背電源用以裝置運算,團隊成員吳家瑄希望未來能朝向更精簡的晶片化發展。 圖/吳家瑄提供除實聯制外,防疫政策還包含配戴口罩及保持1.5公尺的社交距離,不過視障者無法得知周遭的行人是否有確實落實,因此團隊更在裝置中增加此項辨識功能。若偵測到左方有行人未戴口罩,且距離逐漸靠近,背包肩帶的左側馬達將會震動,反之亦然。吳家瑄說:「因為如果你是用語音一直跟他說『這邊有人這邊有人』,其實是一種干擾。」目前,裝置並未實際試用於視障者身上,台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資訊組組長郭亦倫認為,「要試用看看才會確認實際上能不能夠指揮得很好。」他建議,裝置可以因應每個人不同的使用習慣,在開啟前多一個步驟,讓使用者自己去選擇需要偵測哪些物品以及要以何種方式提示,「或許這樣的設定也可以讓這台機器更省電。」他推測道。 各店家擺設實聯制QR code的位置都不大相同,易造成視障者不便找尋的困難。圖為示意圖。 圖/顏婕儒攝「疫起保持社交距離」使用AI深度學習的技術,因此只要蒐集足夠的資料集,就能辨識更多的物件。謝易錚期待裝置可以有更多元的用途,他舉例道:「在結帳的時候,有些硬幣、紙鈔比較難去判斷,希望以後裝置能增加辨識紙鈔的功能。」團隊也盼望,此裝置的發想能帶給政府一點啟發,謝易錚說:「任何政策都要為視障者準備配套措施,希望可以照顧到所有少數族群。」
擬社交離群狀態 《連線錯誤》盼多角度觀看引反思
藝文
第1753期
擬社交離群狀態 《連線錯誤》盼多角度觀看引反思
2021-10-06
【記者單師樵綜合報導】各種形式的創作品陳列於昏暗而狹小的展場內。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學生鄭宗祐利用照片、聲音與影像,於1日至5日在政大新聞館展演廳舉辦《連線錯誤_Alienation》獨立專題(註一)個展,從多個面向呈現群體中人與人互動的「離群」。 註一:《連線錯誤》是鄭宗祐在獨立專題課程的成果展。政大廣電系第一次開設此課程,由原先行之有年的畢業製作課程改制而來,捨去過往以劇情長片為主的形式,提供學生更自由的創作空間。  《連線錯誤》的展場內雖然昏暗而狹小,卻陳設著多種不同方式創作的展品。 圖/單師樵攝踏入展場,多幅泛藍的照片陳設於前,然而與多數攝影展所展出的數位照片不同,鄭宗祐的作品以「藍曬法」(註二)呈現。鄭宗祐除了以藍色營造出詭譎的氛圍,他更將藍曬法連結至人與人的關係,他解釋:「藍曬是一個無法永遠保存的東西,我覺得可以呼應到我要講的人的互動。」 註二:藍曬法是一種顯影方式,由混合檸檬酸鐵銨、鐵氰化鉀的感光劑,透過日曬使最後的影像呈現深藍色。  展覽中的攝影作品皆是以藍曬法呈現,讓觀眾陷進詭譎的氛圍中,也呼應了人與人的關係無法永遠保存。 圖/單師樵攝而在行為實驗展區,鄭宗祐透過平板電腦的視訊螢幕,與觀看者長時間凝視,並將玻璃片放置其中區隔觀眾,象徵人類社會中的社交障礙。觀展民眾陳祺分享:「我就不是很確定他是不是真的有看著我,我覺得很難過,然後我就哭了。」另一位觀眾康譓珍則認為,與創作者對看時,兩人似乎都進入一個脆弱的狀態,使他不由自主地想一些內心的事。 行為實驗展品,平板電腦與中間的玻璃隔板象徵人類社會中的社交障礙。 圖/單師樵攝鄭宗祐說明,「群居」是人類自誕生以來必經的過程,他在日常生活中觀察、感受到的集體行為,實際上卻是疏離的。他希望透過《連線錯誤》中以不同形式創作的作品,描繪出群體中的「離群」。他說:「我們展覽主要是在講人際關係,人的社交互動。」他補充,日常中的人與人的「連線」可能是數位的,也可能是實體的。展場中的展品包含平面攝影、錄像裝置、行為實驗,也有讓觀眾戴上VR穿戴裝置欣賞短片的創作。鄭宗祐說:「這是一個很大的議題,我如果只用一個小東西、一個影片,可以講的東西太侷限。」觀展民眾陳力瑋認為,多媒材鼓勵大家思考「看的方式」,他說:「多媒材其實可以給你一個自由的空間,東西都已經擺在那,除非有明確說不能碰觸。」另一位觀展者王亭方則覺得展品可以用不同面向去看,以錄像裝置為例,「一個是你坐在沙發上看電視,一個是你有點像跳脫這個空間在看這整個場景。」他補充,用兩種方式體會這個創作,有不一樣的感覺。 展場內部的錄像裝置展品,讓觀眾可以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去觀看。 圖/單師樵攝指導教授鍾適芳說:「他們創作的資源跟方法,想要表達的這些訊息,光是劇情片已經不能滿足他們了,所以這些形式一直在變化。」他認為以前的畢業製作太過形式化,而獨立專題課程能鬆綁學生想法的侷限,更能呈現多樣化的作品,鄭宗祐也說:「我就照我想要做的東西把它全部列出來,其實本來更多,但後來選了這幾個。」鄭宗祐進一步提到,這次展出後收到許多希望他繼續創作的回饋,對此他表示未來仍會創作,但也坦言是否將作品展出需看看機緣。
自主保持社交距離 染病蝙蝠本能減群體互動
新知
第1735期
自主保持社交距離 染病蝙蝠本能減群體互動
焦點
2020-11-04
【記者蕭淳云綜合報導】「社交距離」因疫情席捲全球而成為時下熱門口號,大眾遵守隔離規範、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的場所,以降低新冠肺炎傳染風險。然人類並非唯一採取社交距離的生物,染病蝙蝠也有「無意識社交距離」的本能行為。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生態演化暨有機生物學系團隊於最新一期《行為生態學》(Behavioral Ecology)發表一項研究,指出野生蝙蝠的生病表徵,會降低牠們與群體接觸互動的頻率。 團隊表示,雌性蝙蝠的社交行為比雄性蝙蝠更穩定,通常會定居於同一棲地,因此較適合作為實驗樣本。 圖/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生態演化暨有機生物學系團隊提供根據實驗數據顯示,生病蝙蝠與同伴的平均接觸數量比健康蝙蝠少四隻。與同伴接觸機率也從原本的49%下降至35%。研究團隊學生塞巴斯蒂安.斯托克邁爾(Sebastian Stockmaier)解釋,此行為屬於「無意識的自我隔離」,為一種本能行為。有別於人類社會的隔離規範,人類是為了群體利益而避開同伴,蝙蝠則是由於生病造成的身體保護機制,驅使牠們遠離群體,可能的原因包括:活動力降低、避免群體互動的混亂、遠離群體避免體溫過高。為了觀察野生蝙蝠的社交互動模式,研究團隊先在馬雅遺址附近捕捉100隻吸血蝙蝠,再篩選出34隻社交行為較穩定的無懷孕母蝙蝠進行分類。隨後,對半數蝙蝠注射脂多醣(Lipopolysaccharide)溶液,讓其產生假象生病反應,另外半數蝙蝠則注射生理食鹽水。最後,團隊逐隻將其編碼標記,並裝設鄰近感測器,接著野放回棲地進行追蹤觀察,以分析蝙蝠的社交狀況。研究團隊發現,生病蝙蝠會明顯減少與群體的互動,而此現象會隨著脂多醣作用消失而漸減。 研究團隊在野外棲地捕捉100隻吸血蝙蝠進行實驗,有別於過去的實驗室研究,更能貼近蝙蝠的真實狀態。 圖/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生態演化暨有機生物學系團隊提供團隊成員西蒙.裏佩爾吉(Simon Ripperger)和杰拉爾德.卡特(Gerald Carter)不約而同地表示,捕捉和照料樣本蝙蝠十分辛苦,為了盡可能減少野生蝙蝠受影響的時間,團隊不眠不休地接續進行捕捉、注射及安裝感測器。斯托克邁爾則提到處理實驗數據的困難,他強調:「感測器每兩秒偵測一次社交網絡分布所帶來的資料量非常龐雜。」 研究團隊將鄰近感測器安裝在吸血蝙蝠的背部,以近距離追蹤他們在樹洞內的社交行為。 圖/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生態演化暨有機生物學系團隊提供針對團隊使用追蹤器觀察野生蝙蝠,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李玲玲認為,此為較創新的方法,不僅可減少人為擾動,也能避免在實驗室操作造成的誤差。他也補充,大部分的蝙蝠具有親密的社交關係,而此研究觀察的吸血蝙蝠更會「互相補給」,他說明:「同一棲所的(吸血)蝙蝠會在同伴飢餓虛弱的時候吐血餵食,然這對餵食的蝙蝠本身也是一種犧牲,可見牠們的社交行為更為複雜。」此外,研究團隊解釋,此次研究透過脂多醣引發蝙蝠體內的免疫反應,製造「生病」的假象,並不會對蝙蝠造成健康傷害。不過,蝙蝠的社交行為可能因不同致病來源,而產生殊異的行為表現,卡特透露,未來團隊會持續研究吸血蝙蝠感染其他病毒的社交行為變化。
防疫自由難兩全 蘇格蘭擬限制大學生社交
國際
第1730期
防疫自由難兩全 蘇格蘭擬限制大學生社交
2020-10-01
【記者林子頊綜合報導】為避免新冠肺炎疫情擴散,英國蘇格蘭各大學校方於9月25日聯合訂立嚴苛的指導方針,限制學生週末的社交行為,更不允許住宿生離開宿舍,違規者將受嚴重處分,甚至退學。學生不滿政府特別管制學生族群,認為政府過度限制學生的日常生活,犧牲了學生的權益。蘇格蘭全國學生會(National Union of Students Scotland, NUS Scotland)會長馬特・克里裡(Matt Crilly)對此於學生會官方網站公開發布回應,表示許多學生仍需打工賺取生活費,而禁止學生出門將影響其生活,甚至是整個家庭的經濟狀況。學生會也回應將為學生爭取中斷住宿合同的退款權益。此外,亞伯泰丹地大學(Abertay University, AU)學生歐文・賴特(Owen Wright)說:「若是學生的行動受限,將可能遭遇社交困難或適應不良的狀況,因此校方應更加重視學生的身心健康。」賴特不認同政府為了維持面授而將學生強制留於宿舍,認為學生滯留校園將增加不必要的傳染風險。他鼓勵蘇格蘭政府應增加遠距教學課程。英國開放大學(The Open University, OU)學生喬什・加爾(Josh Gall)則認為,學生若是想行使自己的受教權,應遵守法律做出一些必要的犧牲,以降低將病毒傳遞給親友的可能性。加爾認為大學校方應採取更加積極的方法使疫情易於管理。他認同政府加派人力監控住宿環境,並且遣散不遵守社會距離準則的學生。加爾認為:「若要持續學業,安全的情況是必要的。」因此他鼓勵不需進入大學的學生返鄉持續在線上學習;而需使用學校資源的學生,可少量散居於大學宿舍內,以減少受感染的可能性。蘇格蘭政府回應學生的建議,表示要求學生留在宿舍內降低流動率,是為了減少將病毒傳播給家人的風險。政府說明,學校及宿舍提供者將協助學生解決自我隔離時遇到的問題及突發狀況。若學生因特殊狀況必須回到家中,也應遵守更新的自我隔離指南。蘇格蘭政府訂立嚴謹的法律,是為了年底聖誕節期間,學生皆能安全順利地返家。然而,由於疫情走向無法預測,蘇格蘭政府表示將依實際狀況持續更新該指南。 
週末舞爵士 Swing dance隨興跳
生活
第1637期
週末舞爵士 Swing dance隨興跳
2016-11-17
【記者林于蘅台北報導】第二屆「台北文創天空創意節」於13日在松菸誠品廣場舉辦「天空搖擺節」,以搖擺爵士復古舞會為主軸,邀請社交舞學校Swing Taiwan帶領民眾體驗Swing dance,為天空創意節畫下句點。 「天空搖擺節」,以搖擺爵士復古舞會為主軸,邀請社交舞學校Swing Taiwan帶領民眾體驗Swing dance。圖/林于蘅攝不同於總要求步步到位的國標舞,Swing dance相較易上手,且步伐自由度高,可以隨著音樂、心情搖擺,或是搭配舞伴的帶動旋轉、跳躍,快樂、放鬆地揮灑汗水。Swing文化起源於西元1920年代的美國紐約,主要為黑人的社交活動,由路易·阿姆斯壯(Louis Armstrong)唱的搖擺爵士樂所搭配的舞蹈即為Swing dance。當時美國的經濟狀況蕭條,人們普遍壓力較大,總期待在周末跳Swing dance來放鬆心情,「因此,Swing dance是一種象徵快樂、放鬆的舞蹈。」活動總召、Swing Taiwan創辦人林漢威說。Swing Taiwan是將Swing dance教學系統化的先鋒,也是推廣搖擺舞的主要推手。「Swing Taiwan起源於台科大實驗室!」林漢威表示於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就讀時曾赴美交換而接觸Swing文化,體驗美式輕鬆自在的社交生活,但在台灣認識新朋友時難免感到尷尬,因此決定創造理想的社交環境。他回台後號召同學們在研究生實驗室跳起Swing dance,甚至向系上的美籍教授請教,同時也決心推廣Swing dance於台灣。曾為Swing Taiwan團隊成員、國立政治大學會計學系的李怡萱,因高中參加熱門舞蹈社而認識Swing dance。她表示,不同於熱舞的套裝式舞步,Swing dance社交舞是雙人舞,即便是同一首歌曲,和不同的人跳舞便會有不同的經驗感受。她也提到,學習Swing dance後,對舞蹈產生不一樣的想法,不再只覺得街舞是最酷的,且讓她變得更願意接觸人群,「Swing dance對我來說已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Swing dance相較易上手,且步伐自由度高,可以隨著音樂、心情搖擺,或是搭配舞伴的帶動旋轉、跳躍,快樂、放鬆地揮灑汗水。圖/林于蘅攝現場也有許多大學生前來共襄盛舉。中國文化大學音樂學系的謝欣恬表示,因學科裡包含爵士音樂,且不同於平常所學習的演奏形式,而是搭配音樂跳舞,便抽空參加體驗、放鬆身心。國立台灣大學電子工程研究所的學生郭懷正則表示,因為熱愛爵士樂,也透過爵士樂交到許多好朋友,希望藉由跳Swing dance認識更多相同興趣、但不同領域的人。另外,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的莊平則提到,起初學習爵士樂演奏時,在視頻網站「YouTube」看到Swing dance的影片,便一直很想學,而這次的體驗讓他覺得很愉快,「Swing dance是一種能讓人放下戒心的活動,住在城市的人實在太疏離了,有時候會錯過許多有趣的人。」 Swing dance是一種能讓人放下戒心的活動,現場也有許多大學生前來共襄盛舉,希望藉由跳Swing dance認識更多相同興趣、但不同領域的人。圖/林于蘅攝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