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清大創首屆科技萬聖藝術節 領孩童玩樂中學科學
生活
第1817期
清大創首屆科技萬聖藝術節 領孩童玩樂中學科學
2025-11-07
【記者黃暐喬新竹報導】2025萬聖互動詭鬼節,由國立清華大學藝術研究中心聯手小叮噹科學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策劃,至2日於小叮噹科學主題樂園舉辦,結合科技、藝術與節慶文化,期盼打造出一個「簡單玩」的互動體驗萬聖節。 「本次活動首創科技藝術萬聖節,展現新竹科技與人文藝術共榮的特色。」策展人兼清大藝術學院長許素朱說道。活動以跨學科合作與互動裝置為核心,結合校方與企業的力量,期望透過創意體驗將歡樂帶給孩童,實踐大學回饋社會、推廣教育的責任。小叮噹企劃課專員陳紹安說:「我們的主題樂園原本就是讓小朋友透過遊戲學習科學原理,這次清華大學的加入讓活動層次再提升,增添更多創新與跨領域的元素。」 現場展出五組公共藝術作品與十件互動裝置。走進《互動詭鬼》展區,遊戲〈AIoT擬人小怪物〉中,民眾將手伸入「掌心怪獸生成盒」便會隨機誕生出一隻屬於自己的怪獸,藏匿於投影牆中,尋獲後就能將怪物的照片收藏於手機相簿中。清大科技創新應用組長劉士達分享道:「我們運用AI與物聯網技術,讓互動裝置更親民,小朋友都說這很像在玩寶可夢。」遊戲〈語林〉中,參與者若同時觸碰兩道石墨線條,便會響起驚悚的音效,執行策展人蔡遵弘解釋,〈語林〉運用人體導電特性讓電阻產生變化,進而控制程式發出聲響。另一展區《光詭喚醒》系列則運用微波偵測技術控制燈光亮度與閃爍節奏,以忽明忽暗的光線模擬生物呼吸和驚嚇的頻率。策展人許素朱表示,希望透過這些展品取代真人扮演,展現萬聖節多層次的感官體驗。 活動除邀集教授與藝術家,許多清大同學也參與其中展現創意。清大電資學院學生梅可親的作品〈女巫與蜘蛛傘怪〉為行動裝置藝術,運用Arduino電路板做出感測系統,偵測觀眾距離,靠近傘怪時便會閃爍發亮。梅可親說:「我發現自己喜歡嘗試用手上的技能去表達與創作,這也讓我更清楚未來想走的方向。」展品〈南瓜先生的魔法掃帚〉則以聲音感應為核心,當現場出現聲響時,掃帚會自動滑行、旋轉。參與作品策劃的清大工程與系統科學系學生陳妤蓁說道:「過去多以扮裝參與萬聖節,透過這次籌備,從單純的參與者轉化為創作者,體驗了不同以往的萬聖節。」 談及活動初衷,許素朱表示,過去在柏克萊生活時,深受當地萬聖節氛圍啟發。居民用心布置裝飾與互動裝置,只為讓孩子開心並激發他們的創造力。他希望將這份精神帶回台灣,讓孩童在遊戲中體驗創意的價值。家長黃小姐(化名)則認為,此活動兼具教育與娛樂,讓孩子在遊戲中學會觀察與思考。觀展的清大學生Agatha(化名)則說:「比起單純的扮裝,萬聖互動詭鬼節帶給我們更多想像力與創作空間。」
科學理性下的人性掙扎 陳信安〈V945〉獲林榮三小品文獎
藝文
第1817期
科學理性下的人性掙扎 陳信安〈V945〉獲林榮三小品文獎
2025-11-07
【記者邱柏翔台中報導】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的陳信安,以作品〈V945〉榮獲第二十一屆林榮三文學獎.小品文獎。〈V945〉圍繞動物實驗中的生命倫理議題,並以實驗鼠無法掌控自身命運的處境,象徵人類在現實中面對無法改變困境時的無力感。 〈V945〉描述陳信安在中央研究院實習時參與的一項藥物實驗。實驗中,他負責解剖一隻名為V945的老鼠,從施打藥物、確認死亡後灌入福馬林(甲醛水溶液)固定屍體,到開膛分離出微小的神經節,再將V945切成薄片並染色,最後置於載玻片上,在顯微鏡下觀察與計數。陳信安說:「在人類的實驗裡,生命就只是一筆數據。」冰冷的實驗流程,讓他體悟到生命在人類實驗下的渺小,「其實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我們沒辦法改變的。就像文章中的老鼠,它到最後也什麼都沒辦法掌控。」陳信安補充,「V」代表有生命的(Vital)意思,而「945」則是「就是我」的諧音,這個名字既代表老鼠的生命,也代表著陳信安自己。 陳信安實習時參與的研究計畫依賴大量數據,因此他必須解剖多達三、四十隻老鼠,不僅過程繁瑣,後續處理也十分漫長。例如作品中描寫神經節被切成微米薄片後,還須經過長達十小時的染色儀式。陳信安表示,這種日復一日、單調重複的流程,如同每天被迫吃同樣的食物,久而久之,一想到要處理老鼠就覺得反感。他說:「這段經歷就像一個一直黏在牆角的污漬,看起來真的很礙眼。」因此,對陳信安而言,寫下〈V945〉是為了忠實記錄這段無法抹去的記憶,以及那份一直跟隨他的厭煩感受。 在〈V945〉中,陳信安會融入真實的日常事物,例如作品中用蔥抓餅袋裝載鼠屍的情節,便源於他實習時的真實經歷。他解釋,正是因為一個原本應該裝著食物的日常用品,卻被用來處理鼠屍,這種日常與死亡的衝突,讓他產生強烈的不適與反感。此外,作品中也描述在實驗結束後的慶功宴上,主角在一鍋烏骨雞湯中,看見了V945載浮載沉的幻象,接著眼睜睜看著牠被迅速夾起、放入口中。陳信安將湯中的烏骨雞與實驗室的黑鼠連結,他解釋:「這代表著人類是如此龐大,而像老鼠一般微小的生命瞬間就被吞噬了。」 〈V945〉展現科學理性背後潛藏的人性掙扎。而陳信安的跨域創作,也為文學帶來平時不易看見的獨特醫學視角。讀者吳紘宇表示:「陳信安兼具理性與感性,在批判動物實驗的同時,也不忘描寫出內心的掙扎與無奈。」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陳碩文指出,醫學生的背景正是這篇作品的獨特優勢。陳碩文說:「作品來自親身經驗的真實,讓〈V945〉的文字具感染力。」陳信安的筆觸銳利卻不失溫度,讓讀者在理性的科學下,瞥見人性的柔軟。
科普環島列車首辦市集 走入北車推科學知識生活化
生活
第1816期
科普環島列車首辦市集 走入北車推科學知識生活化
焦點
2025-10-31
【記者黃暐喬台北報導】2025台灣科普環島列車,由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以下簡稱國科會)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共同策劃,25日在台北車站大廳登場。活動以市集結合實作互動,讓科學知識走出實驗室、融入日常生活。 科普環島列車是台灣大規模的科學教育盛事,今年首度以市集形式走入台北車站,期盼觸及更多年齡層,並推動科學的平權與普及。國科會副處長龔繼康表示,選在台北車站舉辦是希望藉由人流匯聚之地,讓更多民眾接觸科學。現場共設置26個攤位,主題橫跨人工智慧、生命科學、物理與化學等領域,透過攤位互動,引導民眾接觸不同領域的知識。「除擴大影響力外,也讓孩子在體驗中建立對科學的興趣與信心,讓科普教育從小紮根。」臺師大物理學系教授蔡志申說道。 本次市集特別邀請不同實驗領域的大學生,負責說明和講解各個攤位的科學知識,「大學生對科普知識掌握精準,能以創意活動拉近科學與大眾的距離。」龔繼康說明道。蔡志申則認為,讓學生參與活動規劃能使內容更貼近年輕世代思維,也能讓科學以更親切的方式被理解。臺師大物理學系學生張詒祥表示,用教具就可以讓中學階段的學生,瞭解一些大學物理專業才會知道的知識。此外,臺師大生命科學系(以下簡稱生科系)學生吳善戎和戴嘉宏也分享道,現場民眾常詢問流感、癌症與非洲豬瘟等議題,為了回答問題,他們需查找資料、釐清原理,「在解釋給別人聽的過程中,我們自己也學到很多。」兩人說道。 走進活動現場,淡江大學化學系運用液晶顯示器偏光片(註)的邊角料,帶領孩童觀察光線變化,並邀請日本藝術家大石曉規在偏光片上作畫,吸引大批孩童排隊體驗。國立臺南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則展出台英語機器人,透過人機共學模式,達到雙語學習與母語保存的目的,「我們也希望用 AI串連主孫三代的感情。」南大資工系教授李健興說。臺師大生科系則以拼圖遊戲,引導孩童認識 DNA 與 RNA 的化學結構,並設置卡牌排列挑戰,讓民眾了解細胞分裂的週期順序。現場參與的高中生溫哲立表示,比起學校的課程,市集的實作和專業人士的講解,會更清楚也更加生活化。 註:偏光片是液晶螢幕裡的一層關鍵薄膜,用來控制光線的方向。 「當孩子們能從體驗中感受到樂趣,科學的種子就會在他們心中萌芽。」蔡志申說。他期盼透過市集將科學的力量深植於小學、中學,甚至大學生之中,成為推動科學普及的重要動能。張詒祥則表示,理科學生除了學理論與做實驗,更需要學會如何將複雜的科學原理以平易近人的方式傳遞給一般社會大眾,「透過市集的形式,我們能讓科學變得更容易被理解。」他說道。
科學融入藝術創作 《跳浪》癒地震創傷
影音
第1799期
科學融入藝術創作 《跳浪》癒地震創傷
2024-11-14
【記者姚孟汝、廖奇典花蓮報導】第三屆花蓮跳浪藝術節《星球爆裂觀測站》2號起於石雕博物館開展,並於10號舉辦開幕活動 「sa'icelen給力量」。今年活動以地震為主題,集結知名地震科學家馬國鳳等四位策展人與11組藝術家,將科學知識融入藝術創作,盼透過作品療癒人們的震後創傷。《跳浪》社群小編杜怡柔說:「如果花蓮是一個星球的話,那這邊就是一個最適合觀測的地方,以星球這個概念來講。那畢竟地震它是一個花蓮有點難過的回憶,所以用星球的方式把整個時間軸整個拉長,讓大家用不同視野來看這個題目。」   本屆藝術節以4月3號花蓮大地震偵測到的光纖訊號作為主視覺,策展團隊觀察花蓮人民在斷層帶上的日常生活,試圖透過藝術創造不同的觀看角度。主展場的互動式展品〈深時間的心跳〉結合心跳聲與火山的共振聲波,讓民眾近距離傾聽來自地表深處的聲音。   展場內佔地最廣的作品〈地震博物館〉由藝術家涂維政創作,他3D列印出原住民地牛翻身神話的化石標本及震後災區採集的日常物件與植物,壓印翻模仿造「出土文物」,建構出一座虛實交錯的博物館。參展民眾陳先生(化名)說:「牛的雕像很特別,藝術家把地震這個造成大家恐懼的東西,做的好像還滿可愛的,就是一隻很溫馴的牛趴在地上。」藝術家涂維政則針對作品補充道:「當時募集花蓮當地民眾,請他們帶來地震當地的物件。有一個是統帥大樓的受災戶那個家的鑰匙圈,可是那個鑰匙已經再也進不去那個房間了。」   《跳浪藝術節》開幕日當天也舉辦農夫市集,並邀請三組音樂人現場吟唱。在地農夫將4月3號大地震時生長於農田中的作物煮成佳餚,希望民眾在音樂聲中,一起享用花蓮特色農產,吃掉地震,克服恐懼。攤販花田喜事有機農場的老闆徐妍花說:「地震過後土壤其實也會受傷害,其實我們有很多作物因為地震又因為風災損失相當大,而帶出來的就只有剩下這些。」藝術家Heidi(化名)則表示,可能很多商家在這次地震後就已經消失,可以存活下來要靠信念,所以吃到這些食物時就會覺得更感激。   花蓮位於米崙斷層帶上,不斷面對地震帶來的威脅。今年的跳浪藝術節希望透過藝術,帶領人們直面地震傷痛,並從災難中找尋心的出口。
運動科學研究新發現 維生素D助調節血壓
新知
第1797期
運動科學研究新發現 維生素D助調節血壓
2024-10-25
【記者林芷彤報導】維生素D是人體關鍵的營養素之一,除了有助骨骼健康,還會影響血管的收縮與擴張。近日,由國立中正大學運動競技學系教授何承訓所領導的運動科學研究團隊發現,維生素D充足者在運動後表現出更佳的血管彈性與血壓調節能力。這項研究成果亦刊登於《國際運動營養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ports Nutrition)及《營養素》(Nutrients)。 基於現行有關維生素D的研究多在人處於靜止狀態下進行,該研究團隊設計給予受試者運動刺激的實驗,探討維生素D對心血管功能的影響。團隊招募50名健康年輕男性,先進行隨著時間增加阻力的腳踏車運動,直到受試者達到最大耐力,另一個進行的測試項目為持續兩個小時的中等強度騎行。中正教育學研究所運動休閒教育組博士生陳粱友說明,中等強度的制定方式即是採第一項測試中,受試者所踩的最大阻力之60%。每次運動後,團隊依據固定的時間間隔,測量受試者的生理數據,以觀察其血管彈性及血壓調節情形。 在第一個測試中,研究發現缺乏維生素D者的動脈比充足者更僵硬。陳粱友表示,缺乏者運動後血管功能擴張幅度較小,氧氣供應受限,心血管功能也會較差。而第二項研究結果證明,維生素D充足者PEH(註一)數值越大,在中等強度運動後血管彈性較好,亦代表血壓調節能力較佳。相較之下,缺乏者血壓下降幅度較小,可能進而影響運動後的恢復效率與心血管健康狀況。 註一:運動前收縮壓減運動後收縮壓所得出的數值。運動後血壓下降幅度越大,且在適當範圍內,代表血管彈性越佳。 談及研究過程中的限制,陳粱友透露,團隊在實驗設計時首先考慮到賀爾蒙可能造成的影響,因此在本次實驗未招募女性受試者,然而,團隊也已著手進行女性的研究。陳粱友進一步說明,未來在臨床上,可以透過觀察最大運動後的脈搏傳遞速率變化來衡量血管功能。 然而要從日常食物中攝取大量維生素D並不易,麻豆新樓醫院社區健康中心營養師蔡淑惠指出,「日曬是最直接的方式。」每日20到30分鐘,人體便可自行生成活性維生素D。他亦建議飲用含有維生素D3的保久乳是便宜、快速地攝取方式。他進一步提及,老年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年輕人高,若年輕族群能及早補充維生素D以加強心血管功能,能減少未來發生疾病的風險。
平冤特展以客觀證據再述冤案 邀全民共談司法改革
生活
第1775期
平冤特展以客觀證據再述冤案 邀全民共談司法改革
2022-12-13
【記者廖嘉嘉台北報導】案例看板上的文字詳細描述受冤者從蒙冤到上訴成功的過程,台灣冤獄平反協會於9日至13日在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舉辦《其實,罪證並不確鑿 平冤十週年特展》,介紹協會成功平反的13件冤獄案件,並展出其客觀證據,更邀請每位平反者到場分享自身經歷,期望大眾能更全面了解台灣冤案。 展場除了描述每一起案件的平反經歷,也展出關鍵證據,供民眾瀏覽。 圖/廖嘉嘉攝展覽陳列平反成功的案例介紹看板與相關科學鑑識器材、證物,以2013年台中市沙鹿區幾起入室竊盜案為例,當時檢察官並未拿到現場鞋印鑑識結果,便起訴與被害人描述特徵相似的張振忠,強迫其在收押幾日後認罪,展場設置當時鞋印照片與鑑識比對資料,民眾能自行比對鞋印,也能藉此反思,若當時檢方將鞋印納入證據,便能避免這場冤案發生。 平冤者張振忠與協助他平冤的律師何俊龍一同分享從入獄到成功平反的過程。 圖/廖嘉嘉攝除了張振忠案,其他案件多因司法人員錯誤解讀鑑識結果而導致,台灣冤獄平反協會執行秘書楊雅雯說:「某一些科學報告應該要如何解讀,不是司法界人員可能看待的那樣。」他表示,各行都有自己的專業,但鑑識與司法人員專業不同,以致於司法人員容易誤解鑑識報告或受檢警人員影響。台灣冤獄平反協會專職律師唐玉盈認為兩方合作,對於秉持公正客觀的鑑識工作為一大隱憂,「最好是把這些科學鑑識的人員獨立出來,不要被檢警那種急於破案的心情影響。」展覽另一展區為聲音劇場,民眾能戴上耳機,聽見受冤者在筆錄、訴訟過程中所接收到的言語,身歷其境感受受冤者的無奈。民眾賴采翎在觀賞聲音劇場後說道:「有一種心臟被掐住的感覺。」而民眾洪靖佳則認為聲音富有情緒,文字無法比擬,「透過那些聲音,我們可以更接近他們內心最真實的想法。」 在展場的聲音劇場中,民眾戴上耳機,聆聽冤獄者心聲,並理解其內心掙扎與面對的各種壓力。 圖/廖嘉嘉攝展覽帶領民眾探討台灣冤案,提到未來十年冤案救援,台灣冤獄平反協會研究人員焦郁婷希望大眾一同參與,將不同專業力量回饋其中。國立臺灣大學化學工程學系碩士生劉倚辰也提到,希望即將上路的國民法官制度能使司法領域容納更多元的聲音,讓法案不再只由同一觀念的司法人員全權判斷。
建國科大創智能洗澡機 遠端監控護長者安全
新知
第1762期
建國科大創智能洗澡機 遠端監控護長者安全
2021-12-29
【記者羅子恆綜合報導】隨著高齡化時代的來臨,社會對於長照需求逐漸重視,但年長者在浴室發生意外的新聞仍層出不窮。有鑑於此,建國科技大學自動化工程系暨機電光系統研究所教授王俊傑帶領系上學生姚穎源、蔡將儀、林詮偉及郭育呈組成團隊發明「具有智能APP遠端監控功能之可移動式洗澡機」,榮獲2021年「美國科學暨發明展(ASIE)」金牌。 建國科技大學自動化工程暨電光系研究所教授王俊傑帶領系上學生發明「具有智能APP遠端監控功能之可移動式洗澡機」,並在「2021 ASIE美國科學暨發明展」榮獲金牌。 圖/建國科大教授王俊傑提供王俊傑提到,過往較高級的洗澡機要價上百萬元,一般人根本無力負擔,若是較簡易的設備則因不鏽鋼材質,經常被使用者或年長者認為冰冷無感情,前瞻居家護理所護理師楊邦媛也說:「不鏽鋼的機械本身導熱或導冷的程度就容易使體感覺得不舒服。」王俊傑更提到,居家長照服務單位替年長者洗澡時,因年長者身體無力,經常必須以吊車的方式輔助他們移動,他認為,「這就會像在吊豬一樣,沒有受到尊重,如果被吊的是你的親人,其實你會掉眼淚。」 雖然本次「2021 ASIE美國科學暨發明展」以線上方式舉辦,但依然不減大專校院學生發明的熱情,圖為建國科技大學研發團隊與獎牌及獎盃的合照。 圖/建國科大教授王俊傑提供此機台融合三大技術,團隊將洗澡浴缸及充氣設備置於最底層,需要使用時,隨時將充氣浴缸取出,以配備的空壓機打氣,讓年長者即便在床上也能洗澡。再往上是恆溫電熱水器,只要將水龍頭接上,經過電熱水器的運作,就能將水維持在適當的溫度。機身的最上面則是由小米攝像頭組成的長照監測系統,不只能觀察環境是否有危險,更能感測溫度、濕度及水溫。姚穎源解釋道:「我們使用樹莓派(註)做為監控系統的主控制板,再結合不同感測器,如:水溫、溫度及濕度等,最後透過觸控螢幕與模組進行對APP資料的傳輸。」註:樹莓派是一種低價的微型單板電腦,主要用以控制各項系統運作。王俊傑表示,該項發明成本低廉,所需費用大約10萬元左右,是一般人也能負擔的價格。另外,配備的監測系統也能讓家屬遠端觀看是否有危險,他說:「我們這個系統是很有感情的,並且會有遠端監控讓家屬了解目前狀況,比較不會發生外籍看護欺負老人家的事情。」機器的可移動性更是特色之一,延長線及輪子的設置讓機台能便利活動,姚穎源強調,現在醫院設備多為固定式,加上年長者行動不方便,導致盥洗時會非常麻煩,如果能直接推著走,就能減少長照人員的工作量。不過,楊邦媛提出疑慮,若洗澡浴缸需充氣,等待的時間是否會讓長輩著涼,或是充氣浴缸是否有維持坐姿的裝置,都是需考量的部分,「我覺得概念很好,但細節的部份可能要考量一下主要受眾的情況。」未來,王俊傑期待螢幕設計上能更活潑,讓家屬有更高意願使用。遠端監控系統方面,姚穎源則認為,可增加更多感測器,例如:毫米波偵測器、血氧感測器等,「希望這台不僅止於洗澡的功能,用在感測病人身體狀況的功能都可以把它融入進去。」 「具有智能APP遠端監控功能之可移動式洗澡機」不只於「2021 ASIE美國科學暨發明展」榮獲金牌,更獲得加拿大特別獎。 圖/建國科大教授王俊傑提供
轉譯抽象原理 教具設計賽力推科普教育
生活
第1742期
轉譯抽象原理 教具設計賽力推科普教育
2020-12-30
【記者江俊緯台中報導】參賽者帶著小朋友們擲出模型飛機,並講解滑翔機原理。「2020第三屆全國科學教具創意設計競賽」民國109年12月27日在台中科學博物館舉行,競賽現場展示各式科學教具,參賽者向民眾講解使用方式及原理。不論成人或兒童都興奮地聚集在攤位前,展現出對這些教具的好奇心,比賽藉此引領大眾進一步探究自然科學,達到這次競賽目的。 科學教具的目的是使不同自然科學背景的人都能理解自然現象,因此透過實際手擲飛機使民眾瞭解滑翔機的實作與原理。 圖/江俊緯攝當日比賽分為兩部分,首先參賽者必須向評審簡報,內容包含設計理念、科學原理以及操作步驟;另一部分則是向現場民眾實際演示,並解釋科學現象。評審、逢甲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系教授林泰生說:「科學教具設計的目的就是要讓老師及學生能夠應用,所以必須容易複製,不需花費太多時間與精神準備,且不可以太過昂貴,同時也必須能重複使用。」因此主辦單位規定每件成品材料費不能超過1000元。 評分項目分為兩部分,分別為書面審查和實品發表與演示,參賽者必須用簡報向評審說明教具設計的理念以及用途。 圖/江俊緯攝參賽者、國立中興大學物理學系學生吳宇森曾教導國中、國小學生,他知道若在實驗過程加入聲光效果,能吸引學生關注。且教具體積必須足夠龐大,使台下的每位學生都能看清楚步驟。除了引起注意,教具更能呈現抽象概念。參賽者、中興物理學系學生李敏綸表示他利用電腦展示物體運動軌跡,當感應器被拋出,電腦立刻繪出拋擲路徑。因軌跡通常用線性圖形表示,學生不易理解,透過教具可以快速了解看不見的物體運行軌跡,他說:「教具主要是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具體的表現,使學生能實際上看到。」 科學教具能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使學生眼見為憑,增加對科學原理的理解與印象。 圖/江俊緯攝除了吸引目光,設計教具如果結合生活經驗,更能使學生印象深刻。參賽者、台中市立大甲高級中等學校教師郭明憲這次設計風力發電機模型,由於大甲高中周邊有許多風機,學生常能見到,因此他以此發想教具,希望能增加學生的印象。他說明此教具能用於任何年齡課程,針對高中生可以同時改變多項變因,使實驗難度增加,例如改變風車葉片的數量、電壓、風力大小;面對中小學生則一次改變一項因素,便能降低實驗時的難度,以配合中小學生程度。設計教具須站在被教導者的角度思考,因此每個步驟都必須簡單明瞭。競賽現場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學系學生陳杰耐心地教導每一個民眾,他說:「面對不同教育程度的學生,必須用不同的方式講解同一個自然原理,例如面對小學生時,必須把所有公式和數字去除。」他同時提到,很多師培生容易忘記學生的程度不及自己,導致教授內容太過艱澀。自然科學有許多抽象觀念,透過教具輔助文字說明,能使學生更容易了解化學與物理現象的成因,且引起大家的好奇,進一步促進主動學習。林泰生表示,教具讓學生能眼見為憑,加深課堂內容的印象,若自然科學領域缺少了教具,自然課便會變得十分枯燥乏味。
科普教育入遊戲 科學日培養學童興趣
生活
第1740期
科普教育入遊戲 科學日培養學童興趣
2020-12-17
【記者吳季柔高雄報導】20架手掌大的無人機井然有序地變換各種隊形,有DNA螺旋序列、立方體與分子結構,展現科學與生活結合,也為「第三屆平野祭暨北高雄科學日」拉開序幕。活動13日於高雄市和平國小舉辦,主打小農市集、草地野餐與科學闖關體驗,邀請親子共遊,藉此推廣科學教育。 全台22所大專院校響應北高雄科學日,設計包含物理、航天、水產養殖、化學等去學闖關攤位,邀請親子共遊。 圖/吳季柔攝為配合科技部推廣科普活動及教育部108課綱素養培育,今年首度設置科學體驗闖關活動,由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教授徐子圭主籌,邀集了中華民國空軍軍官學校、空軍航空技術學院、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成功大學等全國22所大專院校,一同籌辦「北高雄科學日」。師生共同討論後,設計出含括海洋生物、物理、昆蟲、化學、電力學、航天等27個科學闖關攤位。國中以下的學童可以領取闖關集點卷,完成各攤位指定的關卡題目,集滿貼紙後便可換取小禮物。民眾林李靜琪認為科學日能夠讓孩童多接觸科學知識,藉此發展興趣,他笑著說明兒子平時較不會主動去探索自己喜愛的事物,「剛剛他玩模擬遙控飛機就蠻有興趣的。」 航空模擬體驗吸引大批學童排隊參加,小朋友們紛紛玩得不亦樂乎。 圖/吳季柔攝各攤位使出渾身解數,將課堂上生硬的科學知識,設計成令人眼睛一亮的簡易遊戲,吸引學童排隊體驗。空軍官校航空電子工程學系學生李玟澄介紹攤位活動「阿杯歡迎你」,遊戲道具以兩個黏合的塑膠杯模擬飛行器,團隊指導孩童用橡皮筋纏繞中心並彈射,產生馬格納斯效應(Magnus effect)讓塑膠杯飄浮空中。他在活動實際操作中注意到孩童的手掌面積較小,「操作起來難度相對高,可能要輔助他們進行操作。」他也希望推廣此活動,「讓民眾發覺看起來稀鬆平常的東西,裡面都藏著科學。」 中華民國空軍軍官學校攤位闖關活動「阿杯歡迎你」,利用簡單遊戲介紹馬格納斯效應。 圖/吳季柔攝不同於其他動態的體驗活動,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水產養殖系準備小型水族箱與顯微鏡,邀請學童觀察水族箱中的海龜與螯蝦,或是移動玻片,一窺微生物的世界。學生李松哲表示團隊的研究主題是魚病,透過介紹平時看不見卻默默影響生態的微生物,讓孩童了解科學就在身邊。他讚許參加孩童都認真地紀錄觀察到的生物,也驚豔有些學童僅幼稚園,卻有充足科普知識,「現在小朋友的學習能力真的很強。」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水產養殖系帶來小型水族箱與顯微鏡,學童認真觀察水族箱中的生物並記錄。 圖/吳季柔攝徐子圭說明選址於和平國小舉辦的原因。該校在高雄市岡山地區,當地是空軍的故鄉,除設有空軍官校、空軍航空技術學院,也負責生產主要航太零組件與飛機引擎。中小學課程也會融入在地的空軍文化,民眾對於航太產業都相當熟悉。徐子圭希望藉由普及科學教育,銜接在地航空產業,「岡山可以發展成航空之城。」 科技部與教育部積極推廣科普教育,在偏鄉和花東地區成果豐碩。政府近年開始向西部拓展,提供西部學童更多接觸科學的機會,其中彰化「全民科學日」成功帶動彰化地區民眾重視科學教育。徐子圭期待「北高雄科學日」整合高雄的資源與經費,將科學教育與素養向下扎根,「搞不好誘發了這個興趣後,我們就成就了一位科學家。」
堆疊紀錄科學視角 《參照系》探索地景樣貌
藝文
第1739期
堆疊紀錄科學視角 《參照系》探索地景樣貌
2020-12-09
【記者徐嘉璟綜合報導】地景的影像由上萬顆方粒構成,一下聚攏一下擴散。就讀德國萊比錫視覺藝術學院(Academy of Fine Arts Leipzig)的蘇郁心創作紀錄片《參照系》參與2020年台北雙年展,展至明年3月,透過人類科學家、科學觀測儀器與數據視角,呈現不同觀點的地景樣貌,開啟觀眾對生存環境的想像。《參照系》的畫面橫跨高空、地表及淺層地殼,蘇郁心攜手科學家,以不同角度和尺度呈現人類在「臨界區」的活動。「臨界區」是人類可以觀察或到達的地方,會隨著新事物的發現而不斷擴展,所以沒有固定疆界。蘇郁心表示,作品紀錄科學家在立霧溪的觀測活動,講述人類探索自然的過程,「而不同領域的科學家有不同的信仰和實驗方式。」各領域的科學家以不同方式探究世界,拼湊出我們已認知的地景。 紅色框線為地質探測的關注焦點,而觀眾在鳥瞰的觀看尺度中,可以看出觀察點和周遭環境的關係。 圖/徐嘉璟攝水紋、激流和河谷的畫面層疊交錯,映出科學家不同尺度的溪流勘測。多組影像輪流投射在螢幕上,觀眾在短時間內只能觀看部分畫面,以局部的影像拼湊、遙想立霧溪的壯麗,藉此強調肉眼觀看的侷限性。蘇郁心補充,他以空拍機、GoPro拍攝不同尺寸的風景,無論經由肉眼或是儀器的鏡頭,都是科學家了解環境的一種方式。而各式儀器的監測畫面,寫著不同單位和屬性的數值,顯現不同科學看待地景的觀點差異。 科學家在觀察野外時,會挑選自己感興趣的主題,蒐集不同尺度的資料,如岩石紋理、溪谷結構等。 圖/徐嘉璟攝蘇郁心解釋,科學儀器雖增添我們對自然的了解,但也只是一種模型或詮釋方式。他說:「我覺得沒有任何一種科學觀點可以代表世界。」故除了河流,蘇郁心也在展場放映一組地質影像,觀眾站立在三組屏幕之間,凝視前方肉眼可見的岩石紋路,時而轉向左側觀望由地震波轉換的漸層色塊,時而撇向右方鳥瞰地貌全景。觀眾由三方視角「參照」未知的地殼面貌,向下擴展人對地球的垂直認知。 對於同一地點,投影幕分別顯示不同形式的監測畫面,引領觀眾參照不同視角,拼湊出更全面的地景觀點。 圖/徐嘉璟攝「然而,觀測者的位置又在哪呢?」蘇郁心在紀錄片中提出疑問,同時眼前的河流也疊上一層綠色的數據點,就不具專業知識的觀眾來看,點可能標明地理座標,或表示河流深度。觀眾吳尚沂說:「我好像被吸入數據構成的畫面裡。」他認為,數據顯現的世界讓他感到陌生,但他知道那可能真實存在,是單憑人類能力無法看見的另一種樣貌。 蘇郁心同時羅列出觀測站照片和河流畫面,並於把虛擬數據點加到實體河流上,組合各種觀看地景的觀點。 圖/徐嘉璟攝 儀器將地理特徵濃縮成點,當大量的數據點聚集,觀眾可看清原來溪谷的輪廓,而其輪廓又存有縫隙,是一種不同於肉眼觀察的視角。 圖/徐嘉璟攝由於資源不足,現今人類開始關切地表環境,而若想解決生存問題,得先用更全面的觀點,了解腳下的土地。觀眾黃麗華說:「我們沒有完全了解地表發生什麼事。」他認為,透過儀器觀看河流,使他能夠跳脫人類視角,完整看清周遭環境。而蘇郁心運用錄像切入科學,呈現不同視角的觀察,就是想打開觀眾對世界的另一番想像。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