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科學融入藝術創作 《跳浪》癒地震創傷
影音
第1799期
科學融入藝術創作 《跳浪》癒地震創傷
2024-11-14
【記者姚孟汝、廖奇典花蓮報導】第三屆花蓮跳浪藝術節《星球爆裂觀測站》2號起於石雕博物館開展,並於10號舉辦開幕活動 「sa'icelen給力量」。今年活動以地震為主題,集結知名地震科學家馬國鳳等四位策展人與11組藝術家,將科學知識融入藝術創作,盼透過作品療癒人們的震後創傷。《跳浪》社群小編杜怡柔說:「如果花蓮是一個星球的話,那這邊就是一個最適合觀測的地方,以星球這個概念來講。那畢竟地震它是一個花蓮有點難過的回憶,所以用星球的方式把整個時間軸整個拉長,讓大家用不同視野來看這個題目。」   本屆藝術節以4月3號花蓮大地震偵測到的光纖訊號作為主視覺,策展團隊觀察花蓮人民在斷層帶上的日常生活,試圖透過藝術創造不同的觀看角度。主展場的互動式展品〈深時間的心跳〉結合心跳聲與火山的共振聲波,讓民眾近距離傾聽來自地表深處的聲音。   展場內佔地最廣的作品〈地震博物館〉由藝術家涂維政創作,他3D列印出原住民地牛翻身神話的化石標本及震後災區採集的日常物件與植物,壓印翻模仿造「出土文物」,建構出一座虛實交錯的博物館。參展民眾陳先生(化名)說:「牛的雕像很特別,藝術家把地震這個造成大家恐懼的東西,做的好像還滿可愛的,就是一隻很溫馴的牛趴在地上。」藝術家涂維政則針對作品補充道:「當時募集花蓮當地民眾,請他們帶來地震當地的物件。有一個是統帥大樓的受災戶那個家的鑰匙圈,可是那個鑰匙已經再也進不去那個房間了。」   《跳浪藝術節》開幕日當天也舉辦農夫市集,並邀請三組音樂人現場吟唱。在地農夫將4月3號大地震時生長於農田中的作物煮成佳餚,希望民眾在音樂聲中,一起享用花蓮特色農產,吃掉地震,克服恐懼。攤販花田喜事有機農場的老闆徐妍花說:「地震過後土壤其實也會受傷害,其實我們有很多作物因為地震又因為風災損失相當大,而帶出來的就只有剩下這些。」藝術家Heidi(化名)則表示,可能很多商家在這次地震後就已經消失,可以存活下來要靠信念,所以吃到這些食物時就會覺得更感激。   花蓮位於米崙斷層帶上,不斷面對地震帶來的威脅。今年的跳浪藝術節希望透過藝術,帶領人們直面地震傷痛,並從災難中找尋心的出口。
運動科學研究新發現 維生素D助調節血壓
新知
第1797期
運動科學研究新發現 維生素D助調節血壓
2024-10-25
【記者林芷彤報導】維生素D是人體關鍵的營養素之一,除了有助骨骼健康,還會影響血管的收縮與擴張。近日,由國立中正大學運動競技學系教授何承訓所領導的運動科學研究團隊發現,維生素D充足者在運動後表現出更佳的血管彈性與血壓調節能力。這項研究成果亦刊登於《國際運動營養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ports Nutrition)及《營養素》(Nutrients)。 基於現行有關維生素D的研究多在人處於靜止狀態下進行,該研究團隊設計給予受試者運動刺激的實驗,探討維生素D對心血管功能的影響。團隊招募50名健康年輕男性,先進行隨著時間增加阻力的腳踏車運動,直到受試者達到最大耐力,另一個進行的測試項目為持續兩個小時的中等強度騎行。中正教育學研究所運動休閒教育組博士生陳粱友說明,中等強度的制定方式即是採第一項測試中,受試者所踩的最大阻力之60%。每次運動後,團隊依據固定的時間間隔,測量受試者的生理數據,以觀察其血管彈性及血壓調節情形。 在第一個測試中,研究發現缺乏維生素D者的動脈比充足者更僵硬。陳粱友表示,缺乏者運動後血管功能擴張幅度較小,氧氣供應受限,心血管功能也會較差。而第二項研究結果證明,維生素D充足者PEH(註一)數值越大,在中等強度運動後血管彈性較好,亦代表血壓調節能力較佳。相較之下,缺乏者血壓下降幅度較小,可能進而影響運動後的恢復效率與心血管健康狀況。 註一:運動前收縮壓減運動後收縮壓所得出的數值。運動後血壓下降幅度越大,且在適當範圍內,代表血管彈性越佳。 談及研究過程中的限制,陳粱友透露,團隊在實驗設計時首先考慮到賀爾蒙可能造成的影響,因此在本次實驗未招募女性受試者,然而,團隊也已著手進行女性的研究。陳粱友進一步說明,未來在臨床上,可以透過觀察最大運動後的脈搏傳遞速率變化來衡量血管功能。 然而要從日常食物中攝取大量維生素D並不易,麻豆新樓醫院社區健康中心營養師蔡淑惠指出,「日曬是最直接的方式。」每日20到30分鐘,人體便可自行生成活性維生素D。他亦建議飲用含有維生素D3的保久乳是便宜、快速地攝取方式。他進一步提及,老年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年輕人高,若年輕族群能及早補充維生素D以加強心血管功能,能減少未來發生疾病的風險。
平冤特展以客觀證據再述冤案 邀全民共談司法改革
生活
第1775期
平冤特展以客觀證據再述冤案 邀全民共談司法改革
2022-12-13
【記者廖嘉嘉台北報導】案例看板上的文字詳細描述受冤者從蒙冤到上訴成功的過程,台灣冤獄平反協會於9日至13日在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舉辦《其實,罪證並不確鑿 平冤十週年特展》,介紹協會成功平反的13件冤獄案件,並展出其客觀證據,更邀請每位平反者到場分享自身經歷,期望大眾能更全面了解台灣冤案。 展場除了描述每一起案件的平反經歷,也展出關鍵證據,供民眾瀏覽。 圖/廖嘉嘉攝展覽陳列平反成功的案例介紹看板與相關科學鑑識器材、證物,以2013年台中市沙鹿區幾起入室竊盜案為例,當時檢察官並未拿到現場鞋印鑑識結果,便起訴與被害人描述特徵相似的張振忠,強迫其在收押幾日後認罪,展場設置當時鞋印照片與鑑識比對資料,民眾能自行比對鞋印,也能藉此反思,若當時檢方將鞋印納入證據,便能避免這場冤案發生。 平冤者張振忠與協助他平冤的律師何俊龍一同分享從入獄到成功平反的過程。 圖/廖嘉嘉攝除了張振忠案,其他案件多因司法人員錯誤解讀鑑識結果而導致,台灣冤獄平反協會執行秘書楊雅雯說:「某一些科學報告應該要如何解讀,不是司法界人員可能看待的那樣。」他表示,各行都有自己的專業,但鑑識與司法人員專業不同,以致於司法人員容易誤解鑑識報告或受檢警人員影響。台灣冤獄平反協會專職律師唐玉盈認為兩方合作,對於秉持公正客觀的鑑識工作為一大隱憂,「最好是把這些科學鑑識的人員獨立出來,不要被檢警那種急於破案的心情影響。」展覽另一展區為聲音劇場,民眾能戴上耳機,聽見受冤者在筆錄、訴訟過程中所接收到的言語,身歷其境感受受冤者的無奈。民眾賴采翎在觀賞聲音劇場後說道:「有一種心臟被掐住的感覺。」而民眾洪靖佳則認為聲音富有情緒,文字無法比擬,「透過那些聲音,我們可以更接近他們內心最真實的想法。」 在展場的聲音劇場中,民眾戴上耳機,聆聽冤獄者心聲,並理解其內心掙扎與面對的各種壓力。 圖/廖嘉嘉攝展覽帶領民眾探討台灣冤案,提到未來十年冤案救援,台灣冤獄平反協會研究人員焦郁婷希望大眾一同參與,將不同專業力量回饋其中。國立臺灣大學化學工程學系碩士生劉倚辰也提到,希望即將上路的國民法官制度能使司法領域容納更多元的聲音,讓法案不再只由同一觀念的司法人員全權判斷。
建國科大創智能洗澡機 遠端監控護長者安全
新知
第1762期
建國科大創智能洗澡機 遠端監控護長者安全
2021-12-29
【記者羅子恆綜合報導】隨著高齡化時代的來臨,社會對於長照需求逐漸重視,但年長者在浴室發生意外的新聞仍層出不窮。有鑑於此,建國科技大學自動化工程系暨機電光系統研究所教授王俊傑帶領系上學生姚穎源、蔡將儀、林詮偉及郭育呈組成團隊發明「具有智能APP遠端監控功能之可移動式洗澡機」,榮獲2021年「美國科學暨發明展(ASIE)」金牌。 建國科技大學自動化工程暨電光系研究所教授王俊傑帶領系上學生發明「具有智能APP遠端監控功能之可移動式洗澡機」,並在「2021 ASIE美國科學暨發明展」榮獲金牌。 圖/建國科大教授王俊傑提供王俊傑提到,過往較高級的洗澡機要價上百萬元,一般人根本無力負擔,若是較簡易的設備則因不鏽鋼材質,經常被使用者或年長者認為冰冷無感情,前瞻居家護理所護理師楊邦媛也說:「不鏽鋼的機械本身導熱或導冷的程度就容易使體感覺得不舒服。」王俊傑更提到,居家長照服務單位替年長者洗澡時,因年長者身體無力,經常必須以吊車的方式輔助他們移動,他認為,「這就會像在吊豬一樣,沒有受到尊重,如果被吊的是你的親人,其實你會掉眼淚。」 雖然本次「2021 ASIE美國科學暨發明展」以線上方式舉辦,但依然不減大專校院學生發明的熱情,圖為建國科技大學研發團隊與獎牌及獎盃的合照。 圖/建國科大教授王俊傑提供此機台融合三大技術,團隊將洗澡浴缸及充氣設備置於最底層,需要使用時,隨時將充氣浴缸取出,以配備的空壓機打氣,讓年長者即便在床上也能洗澡。再往上是恆溫電熱水器,只要將水龍頭接上,經過電熱水器的運作,就能將水維持在適當的溫度。機身的最上面則是由小米攝像頭組成的長照監測系統,不只能觀察環境是否有危險,更能感測溫度、濕度及水溫。姚穎源解釋道:「我們使用樹莓派(註)做為監控系統的主控制板,再結合不同感測器,如:水溫、溫度及濕度等,最後透過觸控螢幕與模組進行對APP資料的傳輸。」註:樹莓派是一種低價的微型單板電腦,主要用以控制各項系統運作。王俊傑表示,該項發明成本低廉,所需費用大約10萬元左右,是一般人也能負擔的價格。另外,配備的監測系統也能讓家屬遠端觀看是否有危險,他說:「我們這個系統是很有感情的,並且會有遠端監控讓家屬了解目前狀況,比較不會發生外籍看護欺負老人家的事情。」機器的可移動性更是特色之一,延長線及輪子的設置讓機台能便利活動,姚穎源強調,現在醫院設備多為固定式,加上年長者行動不方便,導致盥洗時會非常麻煩,如果能直接推著走,就能減少長照人員的工作量。不過,楊邦媛提出疑慮,若洗澡浴缸需充氣,等待的時間是否會讓長輩著涼,或是充氣浴缸是否有維持坐姿的裝置,都是需考量的部分,「我覺得概念很好,但細節的部份可能要考量一下主要受眾的情況。」未來,王俊傑期待螢幕設計上能更活潑,讓家屬有更高意願使用。遠端監控系統方面,姚穎源則認為,可增加更多感測器,例如:毫米波偵測器、血氧感測器等,「希望這台不僅止於洗澡的功能,用在感測病人身體狀況的功能都可以把它融入進去。」 「具有智能APP遠端監控功能之可移動式洗澡機」不只於「2021 ASIE美國科學暨發明展」榮獲金牌,更獲得加拿大特別獎。 圖/建國科大教授王俊傑提供
轉譯抽象原理 教具設計賽力推科普教育
生活
第1742期
轉譯抽象原理 教具設計賽力推科普教育
2020-12-30
【記者江俊緯台中報導】參賽者帶著小朋友們擲出模型飛機,並講解滑翔機原理。「2020第三屆全國科學教具創意設計競賽」民國109年12月27日在台中科學博物館舉行,競賽現場展示各式科學教具,參賽者向民眾講解使用方式及原理。不論成人或兒童都興奮地聚集在攤位前,展現出對這些教具的好奇心,比賽藉此引領大眾進一步探究自然科學,達到這次競賽目的。 科學教具的目的是使不同自然科學背景的人都能理解自然現象,因此透過實際手擲飛機使民眾瞭解滑翔機的實作與原理。 圖/江俊緯攝當日比賽分為兩部分,首先參賽者必須向評審簡報,內容包含設計理念、科學原理以及操作步驟;另一部分則是向現場民眾實際演示,並解釋科學現象。評審、逢甲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系教授林泰生說:「科學教具設計的目的就是要讓老師及學生能夠應用,所以必須容易複製,不需花費太多時間與精神準備,且不可以太過昂貴,同時也必須能重複使用。」因此主辦單位規定每件成品材料費不能超過1000元。 評分項目分為兩部分,分別為書面審查和實品發表與演示,參賽者必須用簡報向評審說明教具設計的理念以及用途。 圖/江俊緯攝參賽者、國立中興大學物理學系學生吳宇森曾教導國中、國小學生,他知道若在實驗過程加入聲光效果,能吸引學生關注。且教具體積必須足夠龐大,使台下的每位學生都能看清楚步驟。除了引起注意,教具更能呈現抽象概念。參賽者、中興物理學系學生李敏綸表示他利用電腦展示物體運動軌跡,當感應器被拋出,電腦立刻繪出拋擲路徑。因軌跡通常用線性圖形表示,學生不易理解,透過教具可以快速了解看不見的物體運行軌跡,他說:「教具主要是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具體的表現,使學生能實際上看到。」 科學教具能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使學生眼見為憑,增加對科學原理的理解與印象。 圖/江俊緯攝除了吸引目光,設計教具如果結合生活經驗,更能使學生印象深刻。參賽者、台中市立大甲高級中等學校教師郭明憲這次設計風力發電機模型,由於大甲高中周邊有許多風機,學生常能見到,因此他以此發想教具,希望能增加學生的印象。他說明此教具能用於任何年齡課程,針對高中生可以同時改變多項變因,使實驗難度增加,例如改變風車葉片的數量、電壓、風力大小;面對中小學生則一次改變一項因素,便能降低實驗時的難度,以配合中小學生程度。設計教具須站在被教導者的角度思考,因此每個步驟都必須簡單明瞭。競賽現場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學系學生陳杰耐心地教導每一個民眾,他說:「面對不同教育程度的學生,必須用不同的方式講解同一個自然原理,例如面對小學生時,必須把所有公式和數字去除。」他同時提到,很多師培生容易忘記學生的程度不及自己,導致教授內容太過艱澀。自然科學有許多抽象觀念,透過教具輔助文字說明,能使學生更容易了解化學與物理現象的成因,且引起大家的好奇,進一步促進主動學習。林泰生表示,教具讓學生能眼見為憑,加深課堂內容的印象,若自然科學領域缺少了教具,自然課便會變得十分枯燥乏味。
科普教育入遊戲 科學日培養學童興趣
生活
第1740期
科普教育入遊戲 科學日培養學童興趣
2020-12-17
【記者吳季柔高雄報導】20架手掌大的無人機井然有序地變換各種隊形,有DNA螺旋序列、立方體與分子結構,展現科學與生活結合,也為「第三屆平野祭暨北高雄科學日」拉開序幕。活動13日於高雄市和平國小舉辦,主打小農市集、草地野餐與科學闖關體驗,邀請親子共遊,藉此推廣科學教育。 全台22所大專院校響應北高雄科學日,設計包含物理、航天、水產養殖、化學等去學闖關攤位,邀請親子共遊。 圖/吳季柔攝為配合科技部推廣科普活動及教育部108課綱素養培育,今年首度設置科學體驗闖關活動,由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教授徐子圭主籌,邀集了中華民國空軍軍官學校、空軍航空技術學院、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成功大學等全國22所大專院校,一同籌辦「北高雄科學日」。師生共同討論後,設計出含括海洋生物、物理、昆蟲、化學、電力學、航天等27個科學闖關攤位。國中以下的學童可以領取闖關集點卷,完成各攤位指定的關卡題目,集滿貼紙後便可換取小禮物。民眾林李靜琪認為科學日能夠讓孩童多接觸科學知識,藉此發展興趣,他笑著說明兒子平時較不會主動去探索自己喜愛的事物,「剛剛他玩模擬遙控飛機就蠻有興趣的。」 航空模擬體驗吸引大批學童排隊參加,小朋友們紛紛玩得不亦樂乎。 圖/吳季柔攝各攤位使出渾身解數,將課堂上生硬的科學知識,設計成令人眼睛一亮的簡易遊戲,吸引學童排隊體驗。空軍官校航空電子工程學系學生李玟澄介紹攤位活動「阿杯歡迎你」,遊戲道具以兩個黏合的塑膠杯模擬飛行器,團隊指導孩童用橡皮筋纏繞中心並彈射,產生馬格納斯效應(Magnus effect)讓塑膠杯飄浮空中。他在活動實際操作中注意到孩童的手掌面積較小,「操作起來難度相對高,可能要輔助他們進行操作。」他也希望推廣此活動,「讓民眾發覺看起來稀鬆平常的東西,裡面都藏著科學。」 中華民國空軍軍官學校攤位闖關活動「阿杯歡迎你」,利用簡單遊戲介紹馬格納斯效應。 圖/吳季柔攝不同於其他動態的體驗活動,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水產養殖系準備小型水族箱與顯微鏡,邀請學童觀察水族箱中的海龜與螯蝦,或是移動玻片,一窺微生物的世界。學生李松哲表示團隊的研究主題是魚病,透過介紹平時看不見卻默默影響生態的微生物,讓孩童了解科學就在身邊。他讚許參加孩童都認真地紀錄觀察到的生物,也驚豔有些學童僅幼稚園,卻有充足科普知識,「現在小朋友的學習能力真的很強。」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水產養殖系帶來小型水族箱與顯微鏡,學童認真觀察水族箱中的生物並記錄。 圖/吳季柔攝徐子圭說明選址於和平國小舉辦的原因。該校在高雄市岡山地區,當地是空軍的故鄉,除設有空軍官校、空軍航空技術學院,也負責生產主要航太零組件與飛機引擎。中小學課程也會融入在地的空軍文化,民眾對於航太產業都相當熟悉。徐子圭希望藉由普及科學教育,銜接在地航空產業,「岡山可以發展成航空之城。」 科技部與教育部積極推廣科普教育,在偏鄉和花東地區成果豐碩。政府近年開始向西部拓展,提供西部學童更多接觸科學的機會,其中彰化「全民科學日」成功帶動彰化地區民眾重視科學教育。徐子圭期待「北高雄科學日」整合高雄的資源與經費,將科學教育與素養向下扎根,「搞不好誘發了這個興趣後,我們就成就了一位科學家。」
堆疊紀錄科學視角 《參照系》探索地景樣貌
藝文
第1739期
堆疊紀錄科學視角 《參照系》探索地景樣貌
2020-12-09
【記者徐嘉璟綜合報導】地景的影像由上萬顆方粒構成,一下聚攏一下擴散。就讀德國萊比錫視覺藝術學院(Academy of Fine Arts Leipzig)的蘇郁心創作紀錄片《參照系》參與2020年台北雙年展,展至明年3月,透過人類科學家、科學觀測儀器與數據視角,呈現不同觀點的地景樣貌,開啟觀眾對生存環境的想像。《參照系》的畫面橫跨高空、地表及淺層地殼,蘇郁心攜手科學家,以不同角度和尺度呈現人類在「臨界區」的活動。「臨界區」是人類可以觀察或到達的地方,會隨著新事物的發現而不斷擴展,所以沒有固定疆界。蘇郁心表示,作品紀錄科學家在立霧溪的觀測活動,講述人類探索自然的過程,「而不同領域的科學家有不同的信仰和實驗方式。」各領域的科學家以不同方式探究世界,拼湊出我們已認知的地景。 紅色框線為地質探測的關注焦點,而觀眾在鳥瞰的觀看尺度中,可以看出觀察點和周遭環境的關係。 圖/徐嘉璟攝水紋、激流和河谷的畫面層疊交錯,映出科學家不同尺度的溪流勘測。多組影像輪流投射在螢幕上,觀眾在短時間內只能觀看部分畫面,以局部的影像拼湊、遙想立霧溪的壯麗,藉此強調肉眼觀看的侷限性。蘇郁心補充,他以空拍機、GoPro拍攝不同尺寸的風景,無論經由肉眼或是儀器的鏡頭,都是科學家了解環境的一種方式。而各式儀器的監測畫面,寫著不同單位和屬性的數值,顯現不同科學看待地景的觀點差異。 科學家在觀察野外時,會挑選自己感興趣的主題,蒐集不同尺度的資料,如岩石紋理、溪谷結構等。 圖/徐嘉璟攝蘇郁心解釋,科學儀器雖增添我們對自然的了解,但也只是一種模型或詮釋方式。他說:「我覺得沒有任何一種科學觀點可以代表世界。」故除了河流,蘇郁心也在展場放映一組地質影像,觀眾站立在三組屏幕之間,凝視前方肉眼可見的岩石紋路,時而轉向左側觀望由地震波轉換的漸層色塊,時而撇向右方鳥瞰地貌全景。觀眾由三方視角「參照」未知的地殼面貌,向下擴展人對地球的垂直認知。 對於同一地點,投影幕分別顯示不同形式的監測畫面,引領觀眾參照不同視角,拼湊出更全面的地景觀點。 圖/徐嘉璟攝「然而,觀測者的位置又在哪呢?」蘇郁心在紀錄片中提出疑問,同時眼前的河流也疊上一層綠色的數據點,就不具專業知識的觀眾來看,點可能標明地理座標,或表示河流深度。觀眾吳尚沂說:「我好像被吸入數據構成的畫面裡。」他認為,數據顯現的世界讓他感到陌生,但他知道那可能真實存在,是單憑人類能力無法看見的另一種樣貌。 蘇郁心同時羅列出觀測站照片和河流畫面,並於把虛擬數據點加到實體河流上,組合各種觀看地景的觀點。 圖/徐嘉璟攝 儀器將地理特徵濃縮成點,當大量的數據點聚集,觀眾可看清原來溪谷的輪廓,而其輪廓又存有縫隙,是一種不同於肉眼觀察的視角。 圖/徐嘉璟攝由於資源不足,現今人類開始關切地表環境,而若想解決生存問題,得先用更全面的觀點,了解腳下的土地。觀眾黃麗華說:「我們沒有完全了解地表發生什麼事。」他認為,透過儀器觀看河流,使他能夠跳脫人類視角,完整看清周遭環境。而蘇郁心運用錄像切入科學,呈現不同視角的觀察,就是想打開觀眾對世界的另一番想像。
向光生長的本能 丁芯奕「植」入生命科學視角創作
藝文
第1739期
向光生長的本能 丁芯奕「植」入生命科學視角創作
2020-12-09
【記者林昕璿綜合報導】幽微藍光自頂端灑落,投射於窗框下的水玉黴雖身處暗處卻仍透著光亮,黑暗中懷抱著希望。國立臺灣大學藝文中心展覽「白日夢百科全書Vol.1﹔向光性」於11月30日起展出,參展學生之一、臺大生命科學系學生丁芯奕,透過生命科學的視角,詮釋生物不同的向光性,以作品呼應自身的心境變化。植物向光而生,具有生命科學背景的丁芯奕對向光性一詞並不陌生。他將對植物向光性的了解、科學繪圖及菌學課程的修習延伸創作,透過作品把展間營造成植物科學家的研究室。他闡述,除體現平時人們不易看見,須於顯微鏡下觀察的向光性,也透過向光的意涵映照人的心境轉折。 暖黃色光自上方照下,呈現《曬日子》迎著太陽,溫暖和煦的意象。背後投影於巨大布幕上的影像詩,則是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學生董祥藩所寫《我在井底觀星》,串聯整體展演對向光性的詮釋。 圖/林昕璿攝周遭藍光圍繞,於昏暗朦朧卻有一盞暖光照耀,植物標本被封裝成片,靜靜陳列於衣架上。作品《曬日子》結合曬衣日常,呈現人同植物一般,渴望被陽光照拂。《曬日子》共同創作者、生科系學生董祥藩表示,向光的花經印壓後被晾起,象徵過往美好也被一同封存。封存植物的七張透明薄片,也反映人一周七天的作息。丁芯奕補充,植物雖緩慢向光成長,「但其實他每天都在變化,如同我們每周作息循環,但每日卻有不同面貌與情緒起伏。」 封裝成片的植物標本,丁芯奕表示,若從特定角度觀看,七個透明片相互交疊,會發現當中的植物是朝同一方向生長。 圖/林昕璿攝埋於潮濕土穰的幼苗正等待光的訊號,準備破土而出。《莖頂》藉由影像,呈現幼苗的莖頂組織,組織內的生長激素因結合螢光蛋白而發光,並隨光流動。雖依循光的方向生長,然而幼苗在出土前,生長激素卻會累積在莖頂內側抑制生長,讓幼苗彎曲。丁芯奕解釋,子葉會保護土下的幼苗,協助幼苗突破土壤,避免被堅硬的土壤傷害,「就像我們在突破黑暗、迎向陽光時,為了保護自己所採取的策略。」觀展民眾鄭卉妤聯想到自身的宗教,信仰如同光一般,對他的生命帶來不同改變。投影於牆上的水玉黴正迎光舒展,隨風擺動,而它晶瑩剔透的孢子囊炳與頂端膨脹的泡囊沾附水珠,雖處於糞土晦暗的環境仍透明澄澈。有別於對向光性只限於植物的既定印象,真菌也具有向光性。水玉黴頂端的孢子囊向著光源處,肩負傳承下一代的責任。丁芯奕認為,作品《水玉黴》象徵人受到某種程度傷害,卻能維持內心澄明,追尋光芒前進。策展團隊成員王學寧表示,能從丁芯奕不同視角認識植物,並以細微角度來看植物的向光性。 《水玉黴》投影於窗邊,迎向外頭的光,微微擺盪,而牆上因年久潮濕產生的斑駁,恰與水玉黴所生長的濕暗環境相互映照。 圖/林昕璿攝丁芯奕表示,在概念發想至創作期間,因生命中出現許多巨大變故,心境上有重大轉變。後期更因臺大校內發生的憾事,促使自己更有勇氣直視內心。他說:「我不應該回頭看過往的傷口和陰影,而是要找到希望和目標向前邁進。」
易忽視低信心警示 武斷人格決策錯誤多
新知
第1738期
易忽視低信心警示 武斷人格決策錯誤多
焦點
2020-12-02
【記者蕭淳云綜合報導】你對自己的決定有信心嗎?不確定答案是否正確時,再蒐集多點資訊吧!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 (Max Planck Society)博士候選人萊恩.舒爾茨(Lion Schulz)研究發現,愈武斷的人(註1)愈容易忽略內在的「不確定」提醒,導致他們較少尋求資訊輔助驗證,因而容易做出錯誤決策。此研究於11月19日刊登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NAS)。註1:原文dogmatic people,意指沒有足夠資訊就遽下結論的人。 面對不確定的決策狀況,常人通常會汲取更多資訊以保障決策準確性。 圖/取自Pexel圖庫研究團隊首先讓受試者填寫立場傾向問卷,分析其武斷程度高低。接著,進行「簡易決策」實驗,讓700多位受試者判斷兩個螢幕中的圓點數多寡,並自我評估信心程度。若判斷正確可得100點積分,錯誤則無法得分,最終積分將換算為金錢獎勵。而過程中,受試者若希望二次觀看螢幕確認,團隊會提供有用的判斷輔助(更明顯呈現圓點分布),但須扣除部分積分。舒爾茨說明:「金錢提供動機,確保受試者盡力做判斷,但因二次觀看需付出代價,讓他們思考獲取更多資訊是否值得。」 研究團隊透過簡易決策實驗,讓受試者判斷兩個方框中的原點數量多寡。 圖/研究團隊提供實驗結果顯示,受試者對答案的信心程度愈低,選擇二次觀看的比例愈高。然而,此機制在高武斷受試者的行為中較不明顯,舒爾茨推測,此現象與他們具有較低的後設認知(註2)控制有關,因此即便後續輔助訊息可以有效幫助決策,高武斷受試者仍不會接受,因為他們的「不確定感」並不會促使自身蒐集更多訊息,導致判斷的準確性降低。註2:後設認知是人類形成準確信心的能力,並且依據信心程度引導我們的行為。文中指出,在長期無外界反饋(如他人糾正)的情況下,武斷性格者的認知偏差(註3)可能強化對自身判斷的信心。舒爾茨補充,此傾向使得武斷性格者更易受到假新聞影響,「因為較少汲取資訊,他們更容易被困在同溫層中,此外我們也觀察到,他們往往具有較極端的政治傾向。」研究團隊認為,僅靠更正假新聞無法推翻武斷性格者最初的錯誤認知,故首次接觸報導的正確性極為重要。註3:認知偏差指人們會根據主觀感受而非客觀資訊,建立起自己認為的社會現實,可能導致感知失真、判斷不精準、解釋不合邏輯,或各種統稱「不理性」的結果。 此次研究發現,武斷性格者的決策信心程度與汲取資訊行動之間不存在強烈關聯。圖為研究者萊恩.舒爾茨。 圖/研究團隊提供而立場極端的個體可能在判定特定議題時較為武斷,國立政治大學廣告學系教授林日璇提到,假新聞中虛構部分往往最能煽動閱聽人情緒。他以「新冠肺炎病毒來自中國實驗室」的假新聞為例,「對於非常反中的個體,他會對此堅信不疑。」他強調,閱聽人會選擇性暴露在符合自己立場的環境,以避免認知不協調(註4)。國立成功大學學生李亦婷也分享與家人談論同婚議題的狀況,「(家人)屬於那種非常堅持己見的類型,他早就有確信的想法,跟他爭論只會吵架。」註4:認知不協調指當個體面對多個相矛盾的想法,身體會產生不適感,為了改善此狀態,個體會改變自身行為或想法,使自己相信的理念與接收訊息沒有衝突。過去研究多顯示人們會依照信心程度,決定汲取多方資訊的多寡,然此研究則發現武斷性格者即便對自己的決策信心程度低,其低後設認知控制也不會驅動他們尋求更多資訊佐證判斷。
東海團隊籌科學任務賽 領高中生火星漫遊
生活
第1736期
東海團隊籌科學任務賽 領高中生火星漫遊
焦點
2020-11-19
【記者林子頊台中報導】「你們準備好了嗎?數三二一皮卡丘隊原地降落!」火星車搭乘無人機,於距地面20公尺處被拋下,車上的降落傘華麗綻放,火星車徐徐降下且完美落地。第五屆「火星任務競賽」14、15日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舉行,東海大學跨系團隊帶領高中生開啟一趟火星探險旅程。透過舉辦趣味的科學競賽,大學生跨出實驗室且打破領域限制,展現科學知識的全新面貌。 第五屆「火星任務競賽」除了「火星科學展覽競賽」、「火星車降落賽」及「火星車避障賽」以外,還包含東海大學師生團隊科展,交流科學研究。 圖/林子頊攝火星任務競賽活動包含「火星科學展覽競賽」、「火星車降落賽」及「火星車避障賽」。為響應「火星年(註)」,此次還加入固態小火箭發射活動。今年火星任務競賽由50位東海學生籌劃,從事前規劃到現場的人力配置都由學生一手包辦,傳承歷年「活用科學知識」的精神。總召、東海生命科學系學生辜慧敏說道:「跨領域團隊讓大學生從活動中習得團隊組織能力,且需注意許多細節的安排,透過活動也建立了更深刻的友誼。」註:火星年當中會有一天「火星衝日」,當天火星、地球和太陽所處的軌道位置將形成一條直線,是火星和地球距離最近的時候。 「火星車降落賽」今年以無人機搭載火星車於距地面20公尺處放下火星車,為活動亮點。 圖/林子頊攝即便「火星車降落賽」及「火星車避障賽」已辦理多年,團隊設計活動時仍需克服許多困境。辜慧敏為生科系學生,為製作火星示範車,他跨領域學習程式編碼,使火星車能避開障礙物順利抵達終點。此外,避障賽場地不斷受車輪磨損,現場突發狀況層出不窮,團隊多次即時搶救。計畫主持人、東海生命科學系專任副教授趙偉廷期盼大學生能多嘗試舉辦大型活動,學習解決問題和分工合作,累積經驗及能力利於進入社會。 「火星車避障賽」學生發揮創意組裝避障車,今年難度增加需具備艱鉅的程式編碼能力非常具挑戰性。 圖/林子頊攝「火星任務競賽」原為東海「創意科學實作專題」課程的成果展,至今擴展為全國大賽,參賽者包含來自各地的高中及大學生。辜慧敏期望參賽者能參與不同課外活動,找尋自我方向,也能嘗試更多元的科學活動,將生硬的知識內容應用於生活當中。台中市私立弘文高級中學學生林豈崋分享,透過科學展覽交流,能讓高中生從大學生身上學習專業領域的科學研究方式。 高中生裝置降落傘於火星車上展現不同風格,其製作過程繁瑣需搜集許多資料。 圖/林子頊攝主辦團隊設計活動時跨越重重困難,參賽學生也在參賽過程中突破許多困境。臺中市立臺中第一高級中等學校(以下簡稱臺中一中)學生陳柏亦說:「製作降落車的過程很繁複,需要查詢很多相關資料跟論文。」團隊透過不斷學習和修正,火星車最終降落在100分的靶心。臺中一中學生陳傳仁則表示,現今科學界都在研究火星議題,團隊藉由比賽機會對火星有進一步的認識,更加了解科學家的研究內容。趙偉廷說道:「希望參賽學生能活化書本的知識內容,發掘玩科學的樂趣。」期盼藉由有趣的火星任務賽,高中生及大學生能重視火星議題,從探索科學理論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皮卡丘」團隊由台中市私立弘文高級中學高一學生所組成,透過團隊合作與互相學習才完成此作品。 圖/林子頊攝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