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文大視天氣調整候車點 學生盼公告更及時
2024-11-15
校園
服務中心搬遷惹議 中興住宿生控權益受損
2024-11-15
國際
美大學校園推投票政策 盼提升青年政治參與度
焦點
2024-11-15
國際
馬大服儀指南多次惹議 學生呼籲校方修改穿衣規定
2024-11-15
國際
伊朗女大生脫衣抗議 頭巾令再引衝突
2024-11-15
校園
中教大成立邵族知識研究中心 推全民理解原民文化
焦點
2024-11-15
影音
秋鬥遭警方舉牌警告 再掀《集遊法》爭議
2024-11-15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藝文
第1798期
吳宇軒反思笑話經驗 從日常物件再現幽默
2024-11-08
【記者何依庭台北報導】「解構笑話會讓笑話變得不好笑,但是講不好笑的笑話時反而變得很好笑。」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研究所二年級學生吳宇軒10月26日起在Pièce舉辦個展《為了_____,所以我說了一些爛笑話》,他將日常對話、景象與物件創作成多種裝置作品,希望讓觀者以第三視角重新詮釋日常生活中的幽默感。 吳宇軒說明展覽名稱源於他發現自己說笑話時往往帶有目的,「可能是為了緩和氣氛或希望讓人感覺我很幽默。」進而反思自身說笑話的動機,探究笑話與其他常見的幽默元素。他在〈笑話集〉中透過小冊子上的麻繩連接另一頭枯萎的盆栽,使觀眾要閱讀笑話時會感受到盆栽的滑動。冊子上展示吳宇軒曾說或聽過的趣味對話,並使用甲乙丙丁作為角色代稱,透過去除人物身份,讓這些對話脫離原先語境,再附上一張與對話內容相關的照片,以此提供觀者想像的空間。 來到〈荒謬日常考察〉的影像裝置前,可看到每張投影畫面都是一張日常照片搭配一段說明文字。吳宇軒以字幕客觀直接地敘述自己在照片裡看到的內容。他也刻意讓〈荒謬日常考察〉投影在自製的紙板上,使影像與文字產生模糊扭曲的失真感,希望利用紙板的粗糙與手作感,讓投影文字不會過於方正,使觀眾在參觀時感到輕鬆詼諧。 而展場門口擺放一個寫著「避邪用」的百元花盆,這是吳宇軒特地買來的現成展品〈開幕誌慶〉,他認為盆栽上用廢紙製成的立牌隨意寫上文字,讓〈開幕誌慶〉對照常見的開幕祝福花籃顯得荒謬脫序,「期待與事實不符造成的不和諧感,是這次展覽選擇媒材與創作的重點。」另一作品〈無題〉也扣合此創作宗旨,他將四盞電燈釘在桌腳上,三顆電燈朝上擺放,剩下的那顆則調轉擺放方向,使燈泡垂到地上,並且每盞燈的電線都以U型垂掛在牆上,以一種雜亂卻帶有秩序的方式呈現,讓觀眾能重新看待這些日常物件。觀眾丘智偉認為〈無題〉刻意不隱藏電線與插座的方式,帶有挑釁式的趣味。 在作品《雜貨風景》中,吳宇軒使用符號與巧思重新詮釋日常物件,像是〈雜貨風景#1〉使用鬧鐘的包裝盒,由藝術家篩選有趣的元素拼貼而成。〈雜貨風景#2〉則重新剪貼肥皂盒,使其成為一個微縮盒子,賦予原先用來裝飾的乳牛圖樣新的意義。而在展間角落,吳宇軒特意鋸掉放置投影機木架的一隻腳,套上貓腳襪,並在機器旁邊擺放一包綠色乖乖。這些細節呈現出他對於這些常見物品的觀察與想像,並且透過台灣人熟悉的符號進行暗示,讓創作變得荒謬有趣。 觀眾廖芷珊說:「這個展覽的細節非常多,而且物件都挑得很精準,是親切的台式風格。」觀眾大勇(化名)則表示這場展覽讓他感受到年輕藝術家對於幽默的詮釋,「有一種認真你就輸了的感覺。」吳宇軒說明自己在這場展覽的設計上沒有特別想要傳遞給觀眾的訊息,「只是希望透過作品讓觀賞者能夠在平淡、不刺激的作品呈現中,了解另一種觀察生活與幽默的方式。」
藝文
第1687期
真假吐司配飲料 國北教聯展邀民眾「趣」吃早餐
2018-11-07
【記者邱于瑄台北報導】牆面上的畫布,搖身一變成了一片片吐司,有的滿是焦痕、有的塗滿花生醬,觀眾手拿現烤吐司,穿梭在真假吐司之間。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學生陸曉琪和陳詩芃聯合製作展覽《每天都要吃早餐》,以繪畫、互動、實作三種手法,讓觀眾發覺「享用早餐」的趣味,展覽於10月29日至11月3日在國北教大藝術館展出。 創作者陸曉琪(左)以加厚的正方形畫布結合吐司,呈現焦痕與三明治內餡的立體感與質料。 圖/邱于瑄攝陸曉琪表示,現代人常因趕上課、上班等因素而省略早餐,希望藉由此展表達早餐不只是滿足生理需求或健康報告的形式。他以自身舉例,平時常因晚起而不吃早餐,但由於這次的展覽,讓他開始早起並培養吃早餐的習慣。陸曉琪認為,若能自己製作早餐並慢慢享用,是最理想的吃早餐方式,故此展提供吐司機、吐司與果醬,讓觀眾一邊看展一邊吃早餐,呼應理念。 現場提供烤吐司機、吐司及果醬,讓觀展人能邊吃早餐邊看展,呼應《每天都要吃早餐》的主題。 圖/陸曉琪提供此次展覽發想於正方形畫布與吐司形狀的相似性,陸曉琪表示,為繪出烤吐司的焦痕與三明治內餡的立體感與質地,他連續吃了好幾天的吐司與三明治。他也曾因為題材「特別」而質疑自己,在朋友鼓勵下才得以堅持下去。陳詩芃則運用圓形和橢圓形畫布與餐盤的相似性,繪出一盤盤蛋餅、蘿蔔糕,並透過壓克力顏料呈現立體感,他補充:「繪畫刻意以抽象方式表達,讓觀眾有種猜謎的樂趣。」 畫作透過壓克力顏料呈現立體感,桌上的餐具擺設,也可供觀展人隨意移動。 圖/邱于瑄攝為展現台灣特別的早餐店杯蓋笑話文化,陳詩芃和陸曉琪在飲料杯壁內緣貼上不同的冷笑話和答案,讓觀眾能透過旋轉杯子找答案。他們表示,常常有猜題的觀眾看完答案後,好氣又好笑地摔杯子。陸曉琪補充,更有觀眾看展後意識到自己還沒吃早餐,便相約朋友一起去吃,無意間達成此展最大的目的。 此展覽設有互動區,以飲料杯上的笑話為出發,讓觀眾透過轉動杯子,看笑話找解答。 圖/邱于瑄攝觀眾、國北教大藝設系學生蔡旻樺說:「早餐內容與畫布形狀做結合,並以整張畫呈現吐司或是抽象的早餐內容,這手法是很特別的。」觀眾、國北教大藝設系學生王思捷則表示,若笑話不是貼在飲料杯上,而能結合透明封膜,更能貼近一般人對早餐店飲料的印象。
生活
第1640期
【專欄】陳儒元用所學 自創笑話送歡樂
2016-12-07
【記者曾智怡綜合報導】「會演是英雄。」講完一則笑話、做了假裝昏倒的浮誇動作,國立台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學生陳儒元接著又蹦出這句。生性活潑的陳儒元曾在台上連續講64個笑話,而隨著臉書(Facebook)粉絲專頁讚數逐年攀升,「台大笑話王」的稱號也越來越廣為人知。 動作誇張、表情豐富,台大生傳系陳儒元於大四之夜上台表演「說笑話」,台下笑聲連連。圖/陳儒元提供大一那年,陳儒元的笑話演出獲得台下滿堂彩,他因而發現笑話極具感染力,於是開始鑽研網路原創笑話,並展開一天一篇的創作。騎車騎到一半的他會突然停在路邊,只為趕緊記下腦中新生成的笑話;更時常手持成語字典,在家中來回踱步,以醞釀創作靈感。笑話是陳儒元的精神食糧,至今已累積創作一千多則。「這是必須透過大量練習而成的才藝。」陳儒元表示,產出笑話的法則是為謎底創造情境,再合成新鮮、合理性兼具的故事。他的創作題材大量運用國、高中課堂所學,讓險些被遺忘的知識重回聽者腦海。陳儒元也曾舉辦「台大笑話體驗營」,教導大家說笑話的訣竅,比照大學系所營隊規模,並受到諸多幫助,「有一種只要你真心想完成一件事情,全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你的感覺。」「講笑話是一件只會有正面而不會有負面的事情。」未來想要發展幽默內容產業的陳儒元認為,網路行銷日趨重要,無論是搜尋引擎中的關鍵字、部落客與廠商的業務配合,搭上網紅時代都能締造創作者、廠商、粉絲的三贏局面。因應趨勢,陳儒元計劃將文字笑話轉向動畫、影片製作,讓笑話透過不同媒介傳遞,在事業化經營之餘,成就「把歡樂散播到全世界」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