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誰搶走了門票? 黃牛和粉絲間的共生與拉扯
專題
第1807期
誰搶走了門票? 黃牛和粉絲間的共生與拉扯
焦點
2025-04-11
【記者張博媛、王保伶、周元曦、林以晴報導】2024年10月23日,周杰倫台灣場演唱會門票開賣瞬間售票網站隨即卡頓,粉絲只能看著螢幕「轉圈圈」,隨後票券便在短短5分鐘內銷售一空。當粉絲數度刷新網站時,高價黃牛票卻已在各個演唱會買賣社團流通,根據聯合報報導,甚至出現一張要價30萬元的票券,引發社會對票務市場公平性與黃牛行為的討論。即使票券被炒到天價,市場上卻仍有一群為了見到偶像演出,不惜支付高價的粉絲。這一現象不僅顯示台灣現行票券市場失衡,也反映粉絲對參與演唱會的渴望心理。 「黃牛」指的是透過高價轉售票券或商品,以獲取利潤的非正式或非法仲介人。該詞源自於20世紀的上海,由於當時的票販子時常為搶購票券成群結隊、場面混亂,有如「黃牛群之騷動」,故稱其為黃牛。 台灣知名售票平台拓元售票系統執行長邱光宗說明,黃牛其實是市場機制下的產物,他們賺取消費者願付價格與原價格的差價,「當票被搶光,而且有那麼多人願意加價買票的時候,表示票價是被低估的。」他進一步指出,關鍵問題不在於轉售行為本身,而是供需失衡。邱光宗提到,曾有一場一萬個座位的演唱會,系統卻擋了數百萬個搶票機器人。 除了演唱會場地不足外,場館資源的分配亦是一大難題。邱光宗舉例,有些大型場館票券賣不完,熱門演唱會卻被擠到較小的場地,這種現象的背後,是公部門資源分配策略所導致的結果。負責審議小巨蛋檔期的臺北市文化局文化發展科長李岱穎提及,如果一個檔期同時有韓國和台灣的藝人,政府會優先考慮本國歌手的演出機會,因此在審核檔期時,評估標準不完全以商業利益為導向,擁有高票房實力的藝人也未必都能在小巨蛋演出。此外,場次過少也是隱憂。邱光宗解釋,售票公司有時會建議主辦方加開場次,但經評估後多只加一到兩場,仍無法解決票券稀缺性。因此,當熱門藝人被安排在較小的場館演出、場次不足,座位數量無法滿足粉絲需求時,黃牛票的出現便成為無可避免的現象。 「我本來就一直有在看票務,我有加微信的群組,裡面都有很多票。當時看到一個台灣人在小紅書上面出(票),我想說滿便宜的,就收了。」鄭先生(化名)說道。而另一位粉絲小林(化名)在受訪時,也坦承自己買過黃牛票,「在疫情解封後演唱會陸續變多,大家開始熱衷於看演唱會,整體需求變多,搶票也更加困難。」他表示。 為試圖了解民眾對黃牛票的看法,本報記者於3月28日至4月2日,以台灣民眾為調查對象,在臉書各大粉絲交流社團、Dcard(狄卡),以及Instagram發放網路問卷,共回收548份有效問卷。填答者中,18歲以下佔10.4%(57人)、18–22歲 60.9%(334人)、23–29歲 21.0%(115人)、30歲以上 7.7%(42人)。 數據顯示,雖然超過半數的民眾表示從未購買過黃牛票,但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仍有近半數民眾表示願意購買。這些人當中,包含了願意花高價購票的忠實粉絲,以及對黃牛票本身並不排斥的民眾。 平時會購買黃牛票券的粉絲Y(化名)表示自己並不討厭黃牛,因為只靠自己也難以搶到好位子,「今天如果我接受這個價錢,那你也可以提供我想要的東西的話,我就覺得這是一個很正常的市場交易。」他說道。現行政府對票券市場的介入,多著重於管制供給面,較少針對需求進行調整。因此鄭先生認為,與其責怪購買黃牛票的人,不如思考為何市場機制無法滿足需求,「我後來的想法是,與其花大量時間刷票,不如直接支付符合自己願付價格的票價——這並不是對黃牛的支持,而是對自己熱愛事物的一種選擇。」他說道。 「老實說如果真的買不到票,且在經濟情況許可的狀況下,我還是會考慮找黃牛。」沒有買過黃牛票的粉絲小菜(化名)說道。他表示,雖然自己不認同黃牛抬價銷售的作為,且以目前的經濟條件也負擔不起高昂的票價,然而要是經濟能力許可,他會考慮購買黃牛票。 雖然政府修法嘗試管制黃牛,但是只要市場需求存在,黃牛仍會源源不絕地出現。知名黃牛N先生(化名)表示,台灣的黃牛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以下簡稱《文創法》,註一)修法後確實逐漸減少,然而這反而讓國外的有心人士看準機會,迅速填補了市場缺口。「例如2024年周杰倫演唱會,大部分票源其實掌握在大陸跟香港的黃牛手上,由於地緣跟語言,他們進入這個市場是最快的。」N先生說道。 註一:文創法新增第10-1條,凡將藝文表演票券以超過票面價格轉售者,將依票面價的10倍至50倍處罰鍰。若使用虛假資料或科技工具(如搶票程式、AI程式)大量購票,將面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科處最高300萬元罰金。 2023年修訂的《文創法》已明確規範黃牛,將加價轉售票券、利用搶票程式大量購票等行為定為違法。同時,文化部也設立了黃牛檢舉專區,提供民眾申訴黃牛的平台。然而,民眾要成功檢舉黃牛其實並不容易。雖然文化部設有黃牛檢舉專區供民眾申訴,但檢舉人仍須提供詳細票券資訊,如票券來源、座位號碼及具體事證等,但黃牛往往只在交易成功後才會給這些資訊,導致民眾若不與黃牛實際交易就難以檢舉。 台北市議員陳宥丞也表示,根據臺北市文化局統計,在《文創法》修法後截至2024年11月8日,台北市共收到黃牛檢舉案件1805件,其中有1021件不成案、784件成案,但成案中又只有24件開罰,約僅占成案數的3%,顯示黃牛檢舉門檻高,成功率也低,導致民眾想檢舉也無能為力。李岱穎無奈地說:「(檢舉)無法成案是因為大多數案件沒有詳細資訊,查不下去就斷掉了。」本報記者也曾透過黃牛檢舉專區試圖檢舉黃牛,親身體驗到程序的繁瑣與限制,且由於無法提供座位號碼,最終以失敗告終。 李岱穎進一步說明,目前黃牛交易多在臉書、Instagram等平台進行,要確認黃牛真實身份並不容易,其中最困難的部分是查找對方的住址與戶籍資料。小菜也認為檢舉黃牛本身存在動機上的落差,因為想要舉報黃牛的人通常不會購買黃牛票,而願意購買黃牛票的人更沒有理由去舉發對方。為了因應檢舉困難與執法落差,臺北市政府也開始從制度與預算層面著手加強防治。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在周杰倫演唱會的票務市場亂象後,特別編列500萬預算,加強「藝文消費爭議及黃牛票券防治」項目。此外,也鼓勵票務業者採用「實名制」(註二)與「抽選制」(註三),以限制黃牛高價轉售門票及大量囤票的可能性。 註二:購票者在購票時綁定姓名、身分證字號及手機號碼,入場時核對身分為本人才可入場。 註三:購票者在購票前登記抽籤,中籤後再付款購票。 目前台灣演唱會已逐漸開始採用實名制、抽選制,以及兩者並用的混合制(註四),試圖緩解黃牛現象。陳宥丞提到,根據其團隊調查,無實名制的演唱會,黃牛檢舉件數高達百餘件,相較之下,實施抽票制搭配實名制的檢舉件數僅為個位數,顯示遏止黃牛的效果較佳,「我們最終極的目標是做到抽票加實名制,讓未來台北市,甚至台灣的演唱會買票有一個合理的機制跟管道。」他說道。 註四:實名制及抽選制同時實施。 然而黃牛N先生對此卻不以為然,他表示實名制、抽選制的確會稍微增加轉賣黃牛票的難度,「但是我覺得對整個市場來說,是增加主辦的難度更大。」邱光宗則認為抽選制不僅無法有效遏止黃牛,反而還可能增加黑箱作業的機會。此外,若抽中票的粉絲因故放棄資格,將導致主辦單位需多次進行清票與重抽,這不僅耗費大量時間與行政成本,也降低了主辦方與經紀公司採行實名制、抽選制的意願。由此可知,如何在防治黃牛的同時,兼顧主辦方、售票平台與粉絲的權益,仍是當前制度設計的一大難題。此外,在推動實名制與抽選制的過程中,也出現來自粉絲端的質疑。粉絲小林(化名)說道:「粉絲如果沒能在第一搶票時間購買到票券,後期收票的機率基本上為零,會讓真正想入場的粉絲在後期連一點入場機會都沒有。」 市場的供需失衡讓黃牛成為幾乎無法避免的現象,有需求就會有供給,因此在現行制度下,對黃牛的檢舉與追查仍面臨諸多挑戰與執行上的困難。「在理想的票務市場中,真正喜愛該活動的人都能以公定的售票價購票入場。」小菜認為,不只政府要更積極處理檢舉案件、購票平台加強防制機器人購票,主辦單位也應該多向消費者宣導正規購票網站,並採用如會員優先購票、限購張數等方式,以提升票務公平性。 為了確保粉絲購票的公平性,陳宥丞建議政府可以參考國外的做法,輔導民間或者是由政府主導建立一個公平公開的第三方換票平台,透過實名會員制度,讓已購票的粉絲能安心地進行票券交易,避免高價轉售與詐騙風險。「有合理的交換機制,才能比較保障歌迷、球迷的權益。」他說道。同時,陳宥丞也主張實施結合實名制與與抽選制的混合制,不僅能提高黃牛搶票的門檻,也更有利於政府追蹤市面上流通的加價票券。陳宥丞表示,台灣的演唱會文化中,粉絲沒有辦法接受額外加價費用,甚至是票券被機器人買走後賺取的暴利行為,因此才會訂定實名制、抽票制。「我覺得推混合制的原因不是保證可以買到,而是大家公平地一起買票,這才是這個文化制度下我們要確保的。」陳宥丞說道。 儘管粉絲購買黃牛票的情況屢見不鮮,也時常藉由買黃牛票取得更理想的座位,但多數人仍期待票務市場能回歸公平、有序。即使粉絲不得不接受市場機制與黃牛現象的現實,但對他們而言,能夠親臨現場,與偶像共享那段珍貴時光才是最重要的。要實現這樣的願望,有賴政府與主辦單位建立一個更加透明的票券環境,減少不正當行為,才能讓粉絲在支持偶像的過程中,享有更平等的機會。
社群網路人氣的假象 IG粉絲買賣是行銷還是騙局?
專題
第1703期
社群網路人氣的假象 IG粉絲買賣是行銷還是騙局?
2019-05-30
【專題記者許容瑄、黃俐榛、林奕辰、莊珺茹、謝承學綜合報導】社群網站臉書(Facebook)於今年四月底對紐西蘭一間公司提告,臉書平台執法及訴訟主任潔西卡・羅梅洛(Jessica Romero)於部落格貼文表示,該公司向臉書旗下社群網站IG(Instagram)用戶販售不實「讚」數及追蹤者,這類行為雖違反IG服務條款,但沒有觸犯任何法律。「我們透過提出訴訟釋出訊號,告訴大家我們的服務不容許這類欺詐行為。」羅梅洛表示,臉書與其他社群網路平台都正面臨防堵詐騙與假資訊的壓力。隨著網路的普及程度與日俱增,追蹤人數與讚數已成為民眾衡量品牌可信度的指標之一。不論個人或是品牌,都必須在網路世界建立聲望。然而,虛擬世界中的追蹤者十分容易造假,社群帳號擁有者只需小額花費,便能獲得期望的粉絲數、讚數,甚至留言數。這些販售粉絲的商家,不論是盜用別人帳號,或是創建假帳號,都在社群世界造成一定的影響,且範圍超乎想像。 隨著社群網站蓬勃發展,民眾時常仰賴社群媒體取得消息,網路宣傳成為品牌或個人行銷不可或缺的手段。 圖/黃俐榛攝見招拆招 粉絲賣家與IG公司的資訊戰社群網站的假帳號快速增加,使IG公司作出應對,根據<b>《科技新報》報導,義大利分析公司Ghost Data在2015年曾針對IG進行研究,發現IG的假帳號多達9千500萬個。對此,IG官方發佈新政策《消滅非真實帳號行動(Reducing Inauthentic Activity on Instagram)》,確保社群平台用戶能有更真實的互動。IG官方表示,公司現已構建「機器學習工具」識別帳號真偽,若系統發現帳號曾被第三方應用程式取得個資,則會要求用戶更改密碼,並斷絕該帳號與第三方程式的連結。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假粉絲賣家總有對策。網路粉絲賣家蘇崑銘表示,國外假帳號製造商的伺服器可能每週都在變換,「就像諜對諜,若這個服務器今天被IG抓到,公司可能今天馬上下架暫停供應,並開始去找其他可以恢復方式,若成功就會重新上架。」買賣粉絲的商機隨著社群網站的蓬勃逐漸擴大,但IG的社群守則中其實明文禁止買粉絲的行為:「請不要以人工方式收集讚、追蹤者或分享次數。」蘇崑銘也坦言,「這個東西(買賣粉絲行為)違反社群規範,社群規範雖然不在法律裡面,但的確違反他們的遊戲規則。」粉絲多寡可能影響帳號的公信力,若此帳號為店家、直銷從業人員的商業性帳號,假粉絲「灌水」的方式可能有廣告不實的嫌疑。 蝦皮購物平台上,有許多賣家販售IG粉絲,除了追蹤數,甚至能購買留言、愛心、與直播互動。 圖/截自蝦皮拍賣網站製造假粉絲手法多樣  殭屍帳號有跡可循目前,販售粉絲的賣家所賣的IG帳號分為兩種:盜用他人的真實帳號與創建假的殭屍帳號。蘇崑銘表示,台灣目前尚未有賣家擁有盜用他人真實帳號的技術。國外的假帳號製造商會利用釣魚網站與互惠網站,吸引會員輸入社群網站的帳號密碼,再透過金鑰(註)取得資料後架設服務器,成為「真人粉絲追蹤數」的來源,但這樣的手法可能違反《刑法》的「妨害電腦使用罪」。蘇崑銘解釋,東南亞地區的網路防護較歐美寬鬆,容易取得真人帳號,而台灣賣家大多為代理商,透過網路向國外源頭賣家、網站購買假帳號,再販售給台灣客戶,因此難以界定這樣的作法是否合法。蝦皮拍賣IG粉絲賣家h店(化名)也表示,許多可管理IG粉絲、追蹤或是號稱免費增加粉絲的應用程式,都會要求使用者登入其帳號密碼。若是開發者不懷好意,使用者不只增加粉絲不成,還可能成為別人買來的粉絲之一,「當自己的帳號若是無故增加一些奇怪的追蹤,就要盡快修改密碼,並回想自己曾在哪裡輸入過相關資料。」利用技術大量創造假帳號則是另一種假粉絲的來源。這些製造源頭帳號的賣家大多來自中東與東南亞,他們利用服務器整合資源,便能一次創建大量的各國假帳號販售至各國代理商,蘇崑銘提到,這種方式雖未涉法,但依舊違反社群規範。「這些東西都是違反IG跟臉書的社群規範,都屬於黑科技,所以不能拋頭露面,也不能高調。」蘇崑銘說,創建假帳號不限國籍與地域,各地都能辦,若需不同國籍的帳號,只需調整語言與照片即可,「去他們國家(欲創建假帳號的國家)網站拉幾句文字就可以辦帳號了,圖片就是網路隨機的圖片。」他表示,由於Google會比對網路照片,防止它們遭盜用,因此假帳號的製造者通常會將圖片加上泛黃、泛白、黑白等特效,防止被偵測。(註)金鑰:指某個用來完成加密、解密、完整性驗證等密碼學應用的秘密信息。粉絲數量如門面 網紅政商求「粉」若渴 即便違反社群規範,仍有不少客戶與供應商買賣粉絲,許多行銷公司也會將買粉絲作為行銷管道。蘇崑銘說,除了一般民眾、網紅外,「跟我們買的客戶訂單裡面,有九成都是行銷公司。」他認為粉絲人數以及讚數就像一個帳號的門面,好比餐廳裝潢,雖不會直接幫助提升業績,卻有機會能讓它變得更好。不只是商家經營者購買假粉絲,蘇崑銘透露,許多政治人物以及藝人都曾向他買專頁的粉絲追蹤數,以增加自身公信力,「這是必要的工具啊,因為現在網路時代臉書跟IG的評論最多人看了,人家在下面罵來罵去的時候你反而會認真看。」在大眾資訊取得越來越依賴社群網站的趨勢下,網路聲量成了最有力的武器,蘇崑銘說明,「我也有遇過大手筆買入粉絲的(政治人物),每個人都需要門面,門面也可能影響到結果。」政治人物能夠以假帳號客製化貼文的留言帶動有利自身的討論,不知情的選民便成了資訊不對稱的受害者。買粉絲的商機日漸上漲,讓販售粉絲的商家獲利良多,蝦皮賣家上亨國際超跑租賃公司所販售的普通華人粉絲定價為50元100名、普通全球粉絲35元100名。由於華人粉絲與台灣所使用的語言相同,對大眾而言真實度較高,因此較昂貴。上亨國際透露,粉絲價格看似低廉,但因市場需求龐大,日營業額約為兩萬五千至三萬元,一個月的銷售額更可高達75萬至90萬元。但蘇崑銘也提到,在IG演算法更新時,客戶會流失大量粉絲,若數量下降的速度太快,賣家必須額外替客戶增加粉絲。IG粉絲買家Naichi(化名)也表示,購買粉絲的價格很便宜,一般學生皆能負擔得起。他進一步補充,只要給予賣家好評,更可以再獲得500個粉絲。Naichi補充,曾出現購買的粉絲突然下滑的情況,但賣家會陸續將數量補回來。 假帳號經常在客戶或其他人的貼文底下留下不相關的評論,製造出互動熱絡的假象。 圖/截自Instagram網頁「現在的社會,網路的世界、網路的市場是很大的。」從事美妝保養的IG粉絲買家小佳(化名)表示,在自媒體時代要打出自己的知名度。他指出,購買IG粉絲之後,詢問度、工作邀約也跟著提高,「粉絲看到你今天用什麼、吃什麼,他可能也會想要試試看。」Naichi則因為好奇而購買粉絲,他認為在非商業用途下買粉絲只能提升自信心,賣家h店也說:「現代人幾乎都會透過社群行銷自己,不論是記錄生活或是滿足虛榮。」但Naichi不否認假粉絲能影響IG的演算法,為客戶增加曝光度或在業配時提高廣告主的滿意度。小佳舉例,自身IG分享許多美妝成果,買粉絲後確實吸引更多人來看,也達到當初預期的效益。造假恐損品牌誠信  粉絲買賣非行銷長遠之計根據天下雜誌的報導,台北國稅局的臉書粉絲專頁有超過四成粉絲國籍來自印度、埃及、馬來西亞等國家,啟人疑竇。國立政治大學廣告學系副教授林芝璇表示,在行銷訊息比比皆是的環境下,數字成了推銷產品時簡單有力的依據,「這(買粉絲的行為)是可以理解的,行銷公司有些時候必須在時間很短、資源有限的情形下抓住人們的眼球。」但林芝璇也提到<b>,一般大眾並不認可買粉絲的行為,且此種方式不是長遠之計。她表示,行銷的最終目的都是希望能使品牌受益,這些假粉絲、假追蹤者終究無法轉化成真的顧客或是使用者,且一旦被消費者發現粉絲或互動造假,會降低品牌誠信度,因此以買粉絲來提升觸及率是短視近利的。而從法律的角度來說,林芝璇認為應依據商家與行銷公司簽訂的合約,她補充,目前買粉絲並不違法,但對大品牌而言,若被IG官方發現其追蹤者中有假帳號,以及其他疑似造假的行為時,可能會被關閉帳號,這無非是對品牌聲望、誠信度極大的打擊,更會影響商家與行銷公司間的信賴關係。網路時代中,社群媒體的影響力日益明顯。檯面上的粉絲人數、讚數、留言數漸漸成為大眾評斷品牌乃至個人的標準。然而螢幕背後可能存在刻意的操弄,無論是網紅、政治人物、品牌專頁的粉絲人數皆可捏造。如同蘇崑銘所說:「這是口水戰的時代。」資訊的力量是把雙面刃,在這場真與假對抗的戰爭中,理解現況並時時保持自覺才是閱聽人捍衛自身權益的最佳防衛工具。&nbsp;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