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媒介重塑自然景象ㅤ《植生印紀》反映現代多元樣態
【記者蔡得曦台北報導】半透明框架營造出若隱若現的邊界,鮮活色彩的花木點綴其間。20日《植生印紀》曾麟媛、江威儒、張驊三人聯展於乙皮畫廊台北展館展出。其中,現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創作理論組博士生的張驊,以油彩作品〈盒中景07〉點出在科技時代下,人們透過數位媒介重新建構觀看景象的方式。 在張驊展區中最大幅且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盒中景07〉,描繪由透明玻璃圍合而成的風景,中央鮮紅的團塊與四周藍水、黃花相互映襯,玻璃框架外是高聳並帶有結晶紋理的山景。「〈盒中景07〉是我對當代風景的思考。」張驊說,他認為現代的風景已不再只是戶外的山河或城市,而是更多元的樣態,例如手機裡的旅遊照、社群上的打卡照片,甚至是 AI 生成圖像,這些都成為新時代的「風景」。 〈盒中景07〉雖充滿繁複的物件,卻因部分留白為觀者留下自由想像的空間。張驊說:「〈盒中景07〉是一個可供凝視的框架,也是提供觀眾構築自我風景的開放場域。」而在作品〈室內風景系列03〉中,張驊特意在畫作外圍繪製框架,營造出室內的空間感,視覺中央的礦物結晶與花草則形成不斷形變且破碎的風景,使觀者能自我詮釋出獨特的景象。觀眾潘信華指出,張驊的作品題材雖取自城市窗景,但在畫面中逐漸放掉部分寫實,轉向以模糊曖昧的物件來建構畫面。 談及對於繪畫的看法,張驊表示,人為創作的痕跡,例如手的抖動、線條或色塊的不精準等,都是繪畫最可貴的地方。現在他創作時會刻意保留這些痕跡,「這是人類創作時獨有的印記,也是與AI生成圖像最大的差異之處。」而他選擇油彩作為媒材,是因其具有慢乾的特性,能使創作時間被拉長,從起稿、上色、塗改到最後定型,所有步驟就像是景致逐步成形的過程。 自小在城市長大的張驊,更嚮往純粹的自然景觀。乙皮畫廊執行長陳雅玲表示,本次展覽選擇「植物」為主題,是源於對藝術家近期創作脈絡的觀察。張驊的作品即取材自記憶中的花圃,希望觀者能在畫裡找到熟悉感。在展場中,他的創作與其他藝術家彼此呼應,形塑出自然與數位之間的對話。張驊說:「我希望透過創作回應現代的變動,讓觀眾重新看待新時代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