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安寧藍色抹除性的遐想 諾頓・晶重塑觀看身體方式
藝文
第1819期
安寧藍色抹除性的遐想 諾頓・晶重塑觀看身體方式
2025-11-21
【記者王翊丞台北報導】曼妙身姿自然舒展,毫無保留地展露人體的獨特美感。京都藝術大學研究所藝術碩士課程畢業生諾頓・晶(Aki Norton),7日於1839當代藝廊展出《青之距離》,透過藍色影像聚焦人像,使身體不再只是被觀看的對象,而是結合情感與自我認同的載體。 「我第一次把身體視為一種美的存在,而不是被評價、被比較或必須以特定樣貌呈現給別人看的東西。」源於人體寫生課的經驗,重塑了諾頓・晶對體態的觀察,他開始藉由攝影來紀錄模特剎那間的神情與動作。有別於一般模特擺出特定姿勢的人像攝影,諾頓・晶嘗試在模特最放鬆的情況下拍攝,「我希望捕捉他們真實的狀態,只是單純地做自己,而非刻意表現。」透過自然的模樣,他試圖讓模特在拍攝過程中,找回屬於自身的美與平靜。他說:「正因人們心中存在美,所以才能看見事物的美。」 《青之距離》擁有從探索到找回自我的四大系列,作品起初僅專注於身體的表象,再到跨文化背景的模特們,逐步往內心深處找尋身分認同感。在第三展牆中諾頓・晶加入水的元素,「水象徵潛意識,而潛意識是我們平常沒有注意,卻更深層存在的自己。」諾頓・晶將潛入水底的過程比擬為沉進潛意識的世界,模特們逐步發覺自身最原始的感受與魅力。其中同屬第三展牆的延伸作品〈般若心經・心/呼吸・靜謐〉,諾頓・晶融合心經與描繪於人體的圖騰,建立起身體與心靈的連結。「我想把這件作品放在展場中央,象徵『心』是我們會回到的地方。」而最後的展牆呈現模特浮出水面,離開水的包覆,象徵模特不再是起初的樣子,而是帶著新的心境尋回自身的獨特與歸屬。 「藍色將原有的膚色抽離,使人不再只看到身體本身,而是看到內在的投射。」諾頓・晶使用藍晒法映照出深淺不一的藍,並藉由象徵神聖與安寧的藍色,抹除性相關的遐想。1839當代藝廊行政企劃潘小姐(化名)說:「當色彩太過複雜,注意力容易分散。」他補充,當作品化為單一色彩時,層次會變得豐富且立體。此外,諾頓・晶也表示,藍晒法經過大量手工製成,從而產生的不均勻與不可預測性,讓每幅作品成為獨一無二的創作。 「這些影像不只是挑戰社會框架,更像一面鏡子。」觀眾薇薇(化名)認為,他在觀賞過程中會開始反思,自己真正看見的是作品還是對身體的既定反應。諾頓・晶期望《青之距離》能改變人們觀看身體的方式,重新擁抱最自然的模樣。「如果能把身體視為神聖、值得珍視且美麗的存在,那麼這個觀念會從深處改變一個人對自身的理解。」
擬社交離群狀態 《連線錯誤》盼多角度觀看引反思
藝文
第1753期
擬社交離群狀態 《連線錯誤》盼多角度觀看引反思
2021-10-06
【記者單師樵綜合報導】各種形式的創作品陳列於昏暗而狹小的展場內。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學生鄭宗祐利用照片、聲音與影像,於1日至5日在政大新聞館展演廳舉辦《連線錯誤_Alienation》獨立專題(註一)個展,從多個面向呈現群體中人與人互動的「離群」。 註一:《連線錯誤》是鄭宗祐在獨立專題課程的成果展。政大廣電系第一次開設此課程,由原先行之有年的畢業製作課程改制而來,捨去過往以劇情長片為主的形式,提供學生更自由的創作空間。  《連線錯誤》的展場內雖然昏暗而狹小,卻陳設著多種不同方式創作的展品。 圖/單師樵攝踏入展場,多幅泛藍的照片陳設於前,然而與多數攝影展所展出的數位照片不同,鄭宗祐的作品以「藍曬法」(註二)呈現。鄭宗祐除了以藍色營造出詭譎的氛圍,他更將藍曬法連結至人與人的關係,他解釋:「藍曬是一個無法永遠保存的東西,我覺得可以呼應到我要講的人的互動。」 註二:藍曬法是一種顯影方式,由混合檸檬酸鐵銨、鐵氰化鉀的感光劑,透過日曬使最後的影像呈現深藍色。  展覽中的攝影作品皆是以藍曬法呈現,讓觀眾陷進詭譎的氛圍中,也呼應了人與人的關係無法永遠保存。 圖/單師樵攝而在行為實驗展區,鄭宗祐透過平板電腦的視訊螢幕,與觀看者長時間凝視,並將玻璃片放置其中區隔觀眾,象徵人類社會中的社交障礙。觀展民眾陳祺分享:「我就不是很確定他是不是真的有看著我,我覺得很難過,然後我就哭了。」另一位觀眾康譓珍則認為,與創作者對看時,兩人似乎都進入一個脆弱的狀態,使他不由自主地想一些內心的事。 行為實驗展品,平板電腦與中間的玻璃隔板象徵人類社會中的社交障礙。 圖/單師樵攝鄭宗祐說明,「群居」是人類自誕生以來必經的過程,他在日常生活中觀察、感受到的集體行為,實際上卻是疏離的。他希望透過《連線錯誤》中以不同形式創作的作品,描繪出群體中的「離群」。他說:「我們展覽主要是在講人際關係,人的社交互動。」他補充,日常中的人與人的「連線」可能是數位的,也可能是實體的。展場中的展品包含平面攝影、錄像裝置、行為實驗,也有讓觀眾戴上VR穿戴裝置欣賞短片的創作。鄭宗祐說:「這是一個很大的議題,我如果只用一個小東西、一個影片,可以講的東西太侷限。」觀展民眾陳力瑋認為,多媒材鼓勵大家思考「看的方式」,他說:「多媒材其實可以給你一個自由的空間,東西都已經擺在那,除非有明確說不能碰觸。」另一位觀展者王亭方則覺得展品可以用不同面向去看,以錄像裝置為例,「一個是你坐在沙發上看電視,一個是你有點像跳脫這個空間在看這整個場景。」他補充,用兩種方式體會這個創作,有不一樣的感覺。 展場內部的錄像裝置展品,讓觀眾可以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去觀看。 圖/單師樵攝指導教授鍾適芳說:「他們創作的資源跟方法,想要表達的這些訊息,光是劇情片已經不能滿足他們了,所以這些形式一直在變化。」他認為以前的畢業製作太過形式化,而獨立專題課程能鬆綁學生想法的侷限,更能呈現多樣化的作品,鄭宗祐也說:「我就照我想要做的東西把它全部列出來,其實本來更多,但後來選了這幾個。」鄭宗祐進一步提到,這次展出後收到許多希望他繼續創作的回饋,對此他表示未來仍會創作,但也坦言是否將作品展出需看看機緣。
藍曬技術投射生命創傷 林庭立探討家的意義
藝文
第1710期
藍曬技術投射生命創傷 林庭立探討家的意義
2019-10-23
【記者阮珮慈綜合報導】微弱的白光打在一幅幅以藍色為主調的畫作上,營造出憂鬱冷硬的氛圍,展場中,僅有中間的座椅打著黃色暖光,為觀展者保留一處能感到溫暖的地方。這是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碩士生林庭立,14日於清大竹師藝術空間二館展出的《家、記憶、藍圖》個展,運用攝影顯影技術「藍曬」等複合媒材,創作出「家」持續變動的意象。  以藍色為基調的系列作品營造出憂鬱冷硬的氛圍,中央的椅子則打著暖黃光,為民眾保留一處能感到溫暖的地方。 圖/林庭立提供 藍曬搭配油彩和彩色墨水的作畫方式,是林庭立從2017年開始發想關於家、記憶和藍圖的系列作品時,所開發的創作技巧,主要是希望可以在藍曬較生冷的藍色基調中,添加一些溫暖的色彩,從中找尋自己對家的意象和對記憶的解讀方式。 林庭立分享,大一那年,家中遭逢重大變故,讓他不得已離開居住18年的房子,也令他重新開始思考家的定義,他說:「其實當初是非常難過和無奈的,覺得自己無法改變現狀,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透過創作去彌平心中的傷痛。」從此,他開始以家庭照為創作主題,期望可以從照片中了解過往笑得天真無慮的自己,是如何建構現在的個性。  林庭立舉辦《家、記憶、藍圖》個展,14日舉辦開幕會,介紹創作理念和動機。 圖/林庭立提供 當時的作品呈現出林庭立對家庭充滿矛盾的情緒,使用金、銀、紅等鮮豔的顏色,對比藍曬冷硬的氛圍,搭配出衝突的感覺,表達對童年家庭的諷刺。他談到,一般人都是想辦法將傷痛深埋,但為了創作出有血有肉的藝術,他說:「我並不想再把它埋起來,我想要把它挖出來,讓它接受陽光。」在過程中,他也漸漸歸納出家庭的重要元素——住屋、家人和家的象徵意涵。  作品〈人質〉,表達小孩只能被接受成人的愛和關懷,是林庭立初期創作的療傷作品。 圖/林庭立提供 持續創作一年後,林庭立漸漸走出陰霾,開始期望可以運用童年家庭照,為古蹟保存、都市更新等議題,提出對於「家」的藝術關懷。曾經觀賞過本次展覽的清大藝設系學生蔡維傑指出,林庭立運用油畫的加減法,堆疊出許多破碎的塊面,這樣的技法彷彿呼應到不斷被破壞和重新建構的城市,是非常合宜的表現手法。  林庭立經過一年療傷後,開始將家庭照和都更、廢墟拼貼,表達對相關議題的關懷。 圖/林庭立提供 今年暑假,林庭立在「新竹市鐵道藝術村」進行短期駐村,緊鄰鐵道的創作環境,讓長期在外地求學,往返於故鄉彰化和學校所在地新竹的他,感受到鐵道強烈的返鄉意象。同時,在經過這些年的創作後,他也感受到藍曬的另一種形式意義——未來性,他解釋,由於藍曬在過去經常作為複製建築工程原圖的技法,代表工程設計和建築方向,具有建構未來的意義。 在意識到藍曬的未來性後,藍色對於林庭立來說不再只具有憂鬱的意象,他開始在作品中加重藍色的比重,希望可以把對「家」的想像,還有對過往記憶的情緒描繪出來,賦予家關於未來的意象。他微笑著說:「其實我也不確定家是什麼,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家對我來說,正在往溫暖、未來的方向前進。」  在新竹市鐵道藝術村短期駐村後,林庭立開始意識到藍圖的未來性,大膽加重藍色的比重。 圖/林庭立提供 「我只是給他一些學理和藝術的養分,而他也相當爭氣。」指導教授謝鴻均談到,林庭立的美術專業技術本來就很優秀,在指導期間,看見他跳脫原有的藝術創作形式,以攝影藍曬等複合媒材,投射自我生命的創傷,藉此成長為一個成熟的大男孩。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