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社論】與陸學術交流的紅線 應以賦權取代防堵
2025-11-07
影音
各界為氣候而走 籲政府加強減碳力度
2025-11-07
影音
2040迎運具全電化 電機車市占現僅一成
2025-11-07
國際
Neo Package攜米農推創意包裝 盼消費者關注地區共生理念
2025-11-07
生活
北科大玄奘合辦《百年新釀》 工作坊創廢棄玻璃新生
2025-11-07
生活
樂土團隊推《剝皮寮的八封信》 用遊戲走入艋舺故事
2025-11-07
生活
傳承麵食發酵新生命 首屆《美麥盃》望傳承中式手藝
2025-11-07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17期
第1816期
第1815期
第1814期
第1813期
第1812期
第1811期
第1810期
第1809期
第1808期
第1807期
第1806期
第1805期
第1804期
第1803期
第1802期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第1585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生活
第1817期
清大創首屆科技萬聖藝術節 領孩童玩樂中學科學
2025-11-07
【記者黃暐喬新竹報導】2025萬聖互動詭鬼節,由國立清華大學藝術研究中心聯手小叮噹科學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策劃,至2日於小叮噹科學主題樂園舉辦,結合科技、藝術與節慶文化,期盼打造出一個「簡單玩」的互動體驗萬聖節。 「本次活動首創科技藝術萬聖節,展現新竹科技與人文藝術共榮的特色。」策展人兼清大藝術學院長許素朱說道。活動以跨學科合作與互動裝置為核心,結合校方與企業的力量,期望透過創意體驗將歡樂帶給孩童,實踐大學回饋社會、推廣教育的責任。小叮噹企劃課專員陳紹安說:「我們的主題樂園原本就是讓小朋友透過遊戲學習科學原理,這次清華大學的加入讓活動層次再提升,增添更多創新與跨領域的元素。」 現場展出五組公共藝術作品與十件互動裝置。走進《互動詭鬼》展區,遊戲〈AIoT擬人小怪物〉中,民眾將手伸入「掌心怪獸生成盒」便會隨機誕生出一隻屬於自己的怪獸,藏匿於投影牆中,尋獲後就能將怪物的照片收藏於手機相簿中。清大科技創新應用組長劉士達分享道:「我們運用AI與物聯網技術,讓互動裝置更親民,小朋友都說這很像在玩寶可夢。」遊戲〈語林〉中,參與者若同時觸碰兩道石墨線條,便會響起驚悚的音效,執行策展人蔡遵弘解釋,〈語林〉運用人體導電特性讓電阻產生變化,進而控制程式發出聲響。另一展區《光詭喚醒》系列則運用微波偵測技術控制燈光亮度與閃爍節奏,以忽明忽暗的光線模擬生物呼吸和驚嚇的頻率。策展人許素朱表示,希望透過這些展品取代真人扮演,展現萬聖節多層次的感官體驗。 活動除邀集教授與藝術家,許多清大同學也參與其中展現創意。清大電資學院學生梅可親的作品〈女巫與蜘蛛傘怪〉為行動裝置藝術,運用Arduino電路板做出感測系統,偵測觀眾距離,靠近傘怪時便會閃爍發亮。梅可親說:「我發現自己喜歡嘗試用手上的技能去表達與創作,這也讓我更清楚未來想走的方向。」展品〈南瓜先生的魔法掃帚〉則以聲音感應為核心,當現場出現聲響時,掃帚會自動滑行、旋轉。參與作品策劃的清大工程與系統科學系學生陳妤蓁說道:「過去多以扮裝參與萬聖節,透過這次籌備,從單純的參與者轉化為創作者,體驗了不同以往的萬聖節。」 談及活動初衷,許素朱表示,過去在柏克萊生活時,深受當地萬聖節氛圍啟發。居民用心布置裝飾與互動裝置,只為讓孩子開心並激發他們的創造力。他希望將這份精神帶回台灣,讓孩童在遊戲中體驗創意的價值。家長黃小姐(化名)則認為,此活動兼具教育與娛樂,讓孩子在遊戲中學會觀察與思考。觀展的清大學生Agatha(化名)則說:「比起單純的扮裝,萬聖互動詭鬼節帶給我們更多想像力與創作空間。」
影音
第1816期
藝術走進街角 《藝文一條通》打頭陣
2025-10-31
【記者孟祥宇、呂詠倢台南採訪報導】舞者揮動著長飄扇翩翩起舞,傳統藝陣之美為平凡的午後增添一抹色彩。2025臺南藝術節於25日開幕,今年以「城市就是舞台」的概念,推出全新企劃「藝文一條通」,邀請九組在地的表演團隊在各個街頭接力登場,串連南門路一帶的古蹟與現代建築,讓藝術主動進入日常,不再侷限於封閉的舞台。 台南文化空間百變,篩選團隊的標準在其能否設計出乘載環境特色的展演內容。「藝文一條通」活動執行長陳德安說明,「這些團隊除了他們的身分是台南在地的團隊之外,他們自己的創作分別也跟這些景觀、文化空間很有創作關聯。」在地的豐厚歷史底蘊,也讓藝術得以在街角發生,與市民對話,陳德安補充說:「這也是台南這個城市裡面獨有的風格,因為有超過四百年的歷史,可以跟大家在這個空間裡面有很多不一樣的體驗。」 攜家帶眷來現場欣賞展演的民眾郭屈原,也分享參與體驗,「坐在草地上、吹著風看表演的氛圍,比一般的室內演出更舒服。」 在大南門城率先開演的藝姿舞集,參考台南特有的水族陣,推出蚌殼、螃蟹等表演服裝的體驗活動,並帶來結合不同陣頭的舞蹈〈府城風華〉,展現台南廟會文化的活力與多樣性。藝姿舞集團長郭玲娟介紹舞作中包含的陣頭類型,「水族陣就是會有龍陣、旱船和蚌殼之類的角色 ,再來還有一個台南非常特殊且持續在保存的婆姐陣。 」 另一邊,臺南美術館正迴盪著悠揚的古典樂。TASO台灣藝術家交響樂團(以下簡稱TASO)以「聲音的流域」為主題,不同樂器的演奏家各自在館內六個點位即興演出,取材自台南特色的曲目相互串聯,帶領民眾走入南美館的每個角落,更顛覆了大眾對交響樂原有的合奏印象。本次演出的曲目,各有其呼應台南特色之處,TASO的企劃專員王韻堤分享,「樂曲分別是呼應到台南的自然、美食、文學、人情味、節慶以及古蹟。」他也深入解釋演出的核心概念,「我們這次演出特別設計沒有舞臺的音樂會,希望讓大家跟演奏者的距離可以更靠近。」 活動尾聲,由阿雞、DJ小衛與曾伯豪合作的壓軸節目「饒台南」,以〈風調雨順〉、〈眾神之都〉與〈台南的聲是啥〉等歌曲,傳達自身成長記憶中的鄉土印象,並重現在地藝術家眼中的府城信仰文化與生活經驗。饒舌歌手阿雞是土生土長的台南人,歌曲中飽含他對在地的情感,「像〈台南的聲是啥〉的創作背景,就是用我在台南各地錄下來的聲音作為靈感。」 作為表演據點之一的古蹟「鷲嶺食肆」,則利用日式庭園上演喜劇《漫才之流量密碼》和根據小說改編的同名民族舞劇《葫蘆巷春夢》,同為極具日式特色的建築與作品,不僅讓觀眾更貼近創作背景,也開拓古蹟活化的新可能。鷲嶺食肆創辦人吳健豪認為,「畢竟漫才是日本傳過來的,《葫蘆巷春夢》劇本也跟日治時代比較相關,跟現場感受比較吻合。」 「藝文一條通」以流動的展演串連城市空間,將街角、古蹟等公共場域化為舞台,期待透過連結台南文化的演出,讓市民在漫遊中增進對在地的了解,進一步提升對藝術的參與感。
影音
第1800期
青年探索文化根源 藝術節續寫新埔故事
2024-11-22
【記者張博媛、周依恩、鄭孟佳新竹採訪報導】南平神農花鼓隊的鼓聲磅礡,敲響新埔脈動。16至17日,新竹縣新埔鎮的地方青年團隊與玄奘大學合作,舉辦首屆「新新埔藝術節」,於新埔鎮潘屋及劉家祠盛大展開。結合走讀、市集、實境劇場等,串連在地藝術家與表演團體,挖掘世代變動下的新埔故事。新新埔藝術節主辦人邱子維表示,新埔從300年前就不斷變化,「我們一直想要用不同的角度去認識新埔。」 藝術節透過走讀活動,由在地青年引領民眾走入新埔市場,藉由深入體驗在地飲食文化,一窺過去客家生活型態的縮影。從小在市場長大的走讀導覽人廖敏皓,回憶過去與朋友在市場嬉戲的點滴,他強調,現在長輩越來越少,市場逐漸凋零,希望走讀能讓眾人記得過去曾有市場如此美好的地方。參與走讀的民眾范思琪在活動結束後說道:「原來每一家店都有它各自的故事,只是在我自己平常走的過程中比較不容易發現(這些故事)。」 新竹在地的「哇哈哈劇團」,推出新埔客庄劇場三部曲,與新埔青年素人及新竹傳統藝陣花鼓隊合作,以林爽文事件重現義民爺信仰核心,於本次藝術節帶來沈浸式演出,讓演員和觀眾,對腳下的土地有更深的連結與認同。新竹故事館編輯傅崇豪指出,年輕一代較不流行拜拜文化,因此希望能藉由故事分享過去的故事,讓年輕人未來看到義民爺時,心中會有另外一種情感存在。 藝術節打開地方宗祠大門,串連走讀體驗、音樂創作、劇團表演與故事展覽,期盼挖掘更深入的在地內涵,透過藝術重新演繹正在消逝的歷史與文化,以文化行動凝聚眾人的共鳴與認同。藝術節呈現出新埔豐富的人文樣貌,然而這片土地的故事遠不止於此,期待未來更多人參與地方創生,創造屬於新埔獨特的文化脈絡。「我會希望透過新新埔的論述,去建構一個新的地方的支持系統。」邱子維說,藉由新新埔藝術節將新埔過去存在過的歷史,以及價值萃取出來。藝術節呈現出新埔豐富的人文樣貌,然而這片土地的故事遠不止於此,期待未來更多人參與地方創生,創造屬於新埔獨特的文化脈絡。
影音
第1799期
科學融入藝術創作 《跳浪》癒地震創傷
2024-11-14
【記者姚孟汝、廖奇典花蓮報導】第三屆花蓮跳浪藝術節《星球爆裂觀測站》2號起於石雕博物館開展,並於10號舉辦開幕活動 「sa'icelen給力量」。今年活動以地震為主題,集結知名地震科學家馬國鳳等四位策展人與11組藝術家,將科學知識融入藝術創作,盼透過作品療癒人們的震後創傷。《跳浪》社群小編杜怡柔說:「如果花蓮是一個星球的話,那這邊就是一個最適合觀測的地方,以星球這個概念來講。那畢竟地震它是一個花蓮有點難過的回憶,所以用星球的方式把整個時間軸整個拉長,讓大家用不同視野來看這個題目。」 本屆藝術節以4月3號花蓮大地震偵測到的光纖訊號作為主視覺,策展團隊觀察花蓮人民在斷層帶上的日常生活,試圖透過藝術創造不同的觀看角度。主展場的互動式展品〈深時間的心跳〉結合心跳聲與火山的共振聲波,讓民眾近距離傾聽來自地表深處的聲音。 展場內佔地最廣的作品〈地震博物館〉由藝術家涂維政創作,他3D列印出原住民地牛翻身神話的化石標本及震後災區採集的日常物件與植物,壓印翻模仿造「出土文物」,建構出一座虛實交錯的博物館。參展民眾陳先生(化名)說:「牛的雕像很特別,藝術家把地震這個造成大家恐懼的東西,做的好像還滿可愛的,就是一隻很溫馴的牛趴在地上。」藝術家涂維政則針對作品補充道:「當時募集花蓮當地民眾,請他們帶來地震當地的物件。有一個是統帥大樓的受災戶那個家的鑰匙圈,可是那個鑰匙已經再也進不去那個房間了。」 《跳浪藝術節》開幕日當天也舉辦農夫市集,並邀請三組音樂人現場吟唱。在地農夫將4月3號大地震時生長於農田中的作物煮成佳餚,希望民眾在音樂聲中,一起享用花蓮特色農產,吃掉地震,克服恐懼。攤販花田喜事有機農場的老闆徐妍花說:「地震過後土壤其實也會受傷害,其實我們有很多作物因為地震又因為風災損失相當大,而帶出來的就只有剩下這些。」藝術家Heidi(化名)則表示,可能很多商家在這次地震後就已經消失,可以存活下來要靠信念,所以吃到這些食物時就會覺得更感激。 花蓮位於米崙斷層帶上,不斷面對地震帶來的威脅。今年的跳浪藝術節希望透過藝術,帶領人們直面地震傷痛,並從災難中找尋心的出口。
影音
第1795期
《超智域》登場 勾勒與AI共生的未來
2024-10-04
【記者李香霆、林偌甯、林芷彤桃園採訪報導】無人機在夜空自由翱翔,排列各種桃園代表圖樣,展現科技與人文攜手的美好光景。 2024桃園科技藝術節以「超智域:一場人與AI的競賽」為主題,運用沈浸式AR互動與生成式AI技術,引領民眾思考人與AI的關係。策展人羅禾淋說:「今年的主題其實是呼應,我們這陣子人工智慧興盛的這個年代。」他近一步說明,展覽要讓大眾思考人類不能只等人工智慧變得極度聰明的時候,才去思考人跟AI的關係。 藝術家潘保源的作品《換個姿勢》,在居家空間中放置自動化的躺椅、鍵盤等傢俱,模擬沒有身體的AI雖然可以進行人類的日常活動,卻無法用「身體」感受世界,展現AI對人類來說依舊是本質上的「他者」。潘保源表示,AI與人類在根本上的不同是沒有身體 ,如果我們跟不同宗教文化都會有理解上的困難,那何況說到我們人跟AI這種完全不一樣的存在。 作品《語意》由三部影像組成,左側螢幕中的舞者擺動身體,將動作的訊息編碼傳遞給右側的機器人,AI機器人則藉此模仿人類的一舉一動。中央的螢幕則紀錄著人與AI的親密對話。《語意》傳達如果人類過度依賴AI,可能面臨失去自主性的風險。藝術家黃姿婷希望藉此讓大家思考,AI技術對於人類的生活和存在方式會有什麼影響?在人類與AI越來越模糊的邊界之中,如何找尋出自我跟技術的平衡。 在科技快速發展下,AI不僅作為工具使用,也讓人們開始反思,人類獨有的思考與創造力是否不再特別。觀展民眾蘇逸安認為,網路世代充斥難以分辨虛實的資訊,已難以界定真假之分。當AI的共情能力逐漸趨近人類,人也逐漸滿足於AI的完美,那麼人類還剩下哪些競爭力?潘保源說道:「當AI變成一個邏輯運算跟處理速度都比我們還要強,但又同時可以模擬出和我們一樣的情緒,或者說我們跟他討論東西的時候,你發現他給你的反饋比你的同儕還要好,我可能沒辦法接受人類在這上面的瑕疵。」 展覽中的各類藝術作品,呈現AI在創造上的無限可能。在科技迅速發展的時代下,人們需要思考與AI間的連結與差異,才能探索與人工智慧和平共生的未來。
生活
第1773期
「聲」入人權議題 黑手那卡西唱出街頭抗爭史
2022-11-30
【記者陳孟樺台南報導】「在抗議的場合不需要太多言語,只要有一首歌,就能凝聚彼此。」2022臺南國際人權藝術節以「街頭」為主題,在國立成功大學舉行,其中「我們一起唱歌——社運抗爭與弱勢者之歌」邀請前黑手那卡西創團團長陳柏偉演唱社運歌曲,呈現社運人士爭取人權的抗爭過程。活動聚焦發「聲」於台灣街頭的不平之鳴與社會議題,策展人劉南芳說明,「這個場域容納各式各樣的平權問題,希望可以跟過去以族群的角度切入有所不同。」系列活動長達一個半月,包含演唱、戲劇表演、工作坊、展覽及專題演講,將結束於10日國際人權日。此次活動關注「街頭」,陳柏偉認為許多政治人物站在街頭領導抗爭,開啟從政生涯,但當他們成為政治領袖後揚長而去,街頭徒留社會底層人民,他說:「街頭同時是政治鬥爭之後被忽略,或是被無視的地方。」 2022臺南國際人權藝術節以「街頭」為主題,策展人劉南芳出身歌仔戲編劇,2017年寫出與白色恐怖的相關作品後,踏入人權議題相關領域。 圖/陳孟樺攝偌大的舞台上,陳柏偉孤身一人,手拿貼滿抗爭標語的木吉他,以歌謠和短講,道出歷史上無數場社會運動。黑手那卡西成立於1996年,是台灣第一個為了社運而成立的樂團,雖然2016年因成員們對政治參與形式的想法不同而解散,前任團長陳柏偉仍孤軍奮戰,堅持與弱勢群體站在一起。他曾與受刑人、精神病友及無家者共同創作,「跟弱勢者來談談自己的生命故事,透過音樂的形式創作出來,用他們自己的聲音,他們自己的話語。」陳柏偉反覆吟唱淺白的歌詞,國台語交雜,如社運標語般強而有力,當他一撥和弦根音,伴隨著高亢吼腔,過去的抗爭現場一瞬之間便呈現到觀眾眼前。成大歷史學系的孫煜宸認為,「這場演出是文化上的行動,不是政治上的行動。」在他的觀察下,人權議題常容易被認為是極端的,也被貼上負面標籤,若以藝術作為媒介,較不會掩蓋抗爭原始訴求與初衷,也較能被大眾接受。 2022臺南國際人權藝術節以「街頭」為主題,主辦方力邀前黑手那卡西創團團長陳柏偉,登台演唱多首社運歌曲。 圖/陳孟樺攝活動重現台灣社會曾走過的人權爭取過程,透過當年社運歌曲與故事,傳達街頭人權精神。成大的邱同學(化名)表示,「有些歌曲會跟社運參與者一起討論、創作,這是我以前沒有想像過的。」每屆活動皆以多種形式闡述議題,藉藝術打動更多民眾,劉南芳提及,「透過藝術再現的東西才會是長遠的,舉辦人權藝術節雖然不會立竿見影,但你一定要有個開始。」而劉南芳即將卸下策展人身份,他希望未來能有更多學校關注人權議題,將社會記憶透過藝術創作再現並流傳。 前黑手那卡西創團團長陳柏偉演出《核能四廠欲砌囉》,這是他1991年創作的第一首抗議歌曲。 圖/陳孟樺攝<br style="font-weight: 400" /><br style="font-weight: 400" />
藝文
第1770期
一同尋光吧! AR作品融關渡文化於光藝術節
2022-11-02
圓環型的燈光裝置,是由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陳昱伶、李芷綺、王可可、洪伊妘製作的互動作品〈尋光〉中的主燈。 圖/洪伊妘提供【記者何予綜合報導】在圓環型主燈周圍散佈著帆船造型的小燈,觀眾拿著手機穿梭其中與之互動。作品〈尋光〉在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舉辦的關渡光藝術節《濟濟》中展出。本屆光藝術節首次跨出校園,於10月28日在關渡中港河碼頭開幕。新媒系的學生陳昱伶、李芷綺、王可可和洪伊妘,受關渡宮沿路掛設的燈籠和碼頭所啟發,結合光藝術裝置與AR(Augmented Reality,擴增實境)技術,設計了一套互動遊戲,製作出作品〈尋光〉。觀眾下載APP後,可以跟著遊戲腳本化身為「守燈人(註)」,將手機鏡頭對準主燈周遭的小光船後,便可透過APP捕捉小燈裝置上的「光精靈」,再將鏡頭對準主燈回傳光精靈身上的能量,以點亮裝置,為中港河碼頭的船舶引路。註:在遊戲腳本中,體驗者將成為守燈人的角色,帶著行動裝置,在AR中捕捉光精靈。王可可分享,因關渡宮鄰近北藝大校區,在創作發想期間,團隊會相約在關渡宮和關渡中港河碼頭周遭區域漫遊以尋求靈感。陳昱伶則說明,在某次閒逛時偶然看見整排燈籠延伸至關渡宮的景象,「我們覺得那個光指引到某個方向,可以解讀為希望。」他們也因此受到啟發,並將此概念轉化為現在的作品〈尋光〉。 〈尋光〉創作團隊自行開發手機APP,讓參觀民眾可以透過行動裝置參與虛擬實境,與作品互動。 圖/洪伊妘提供策展人、北藝大新媒系專任講師林書瑜說明,這次展覽以關渡本身的地景、人文、歷史作為創作發想,也曾邀請地方文史工作者陪伴學生認識關渡。展名《濟濟》也是取自音樂人鍾永豐和陳明章為關渡所譜寫的《關渡之歌》,連結對土地和在地生態的情感。〈尋光〉作品中的光精靈,以招潮蟹、彈塗魚、鴿子等形態出現,也是從關渡自然公園的棲息生物找到靈感。現場觀眾謝昕亞表示,在「尋光」過程中,十分期待最後點燈的瞬間,也在遊戲體驗中認識到關渡當地的捕魚環境,加深對關渡的印象。他認為,藉由體驗互動的作品,參與者能更投入在展覽中,因此如果有特定想傳達的議題,互動式藝術裝置是合適的傳播形式。陳昱伶也點出,非互動式作品觀看方式只有一種,但互動作品可以讓觀眾的角色從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尋光〉團隊更希望,不只是展場與地景連結,作品本身也能與在地文化、民眾有所聯繫。
藝文
影音
第1769期
跳浪藝術節登場 以多元視角展現花蓮意象
2022-10-27
▲請點擊圖片觀看完整報導。【記者梁家柔、林婕宇、吳冠緯花蓮採訪報導】部落頭目拿著小米酒,口中吶喊著祈福語,為藝術節活動拉開序幕。「Palafang 花蓮跳浪藝術節」22日於花蓮縣石雕博物館盛大開幕。展覽以貼近在地生活視角的「地方學」為核心,藉由影像、裝置藝術、虛擬實境等多元媒材呈現作品。今年藝術節以「變化球」為主題,詮釋不同藝術家眼中的花蓮意象。策展人Nakaw Putun說:「變化球這個主題,就是不同物種他的眼球來看待我們的世界,看待什麼呢?我們現在一直不斷變化的這個地球。」本次展覽邀請十組藝術家團隊,將花蓮的人文與生態轉譯到作品當中。來自花蓮阿美族部落的藝術家陳勇昌,擅長將傳統元素融入作品,像是活動舞台上象徵展覽主題「變化球」的竹編創作,就是他巧手下的裝置藝術。太魯閣族藝術家余欣蘭則透過鏡頭,拍下自己跟隨獵人母親返回家族獵場的歷程。不但記錄母親在山林生活的智慧,也省思自身對土地的認同。余欣蘭表示,老人家的觀念是山上或許較沒辦法給予充足資源,所以會希望他往平地發展,「可是其實我發現我應該要多往山裡面走,因為這個我跟土地的關係,還有跟我們家族這世代獵場我才可以更靠近。」除了有在地藝術家的作品展出,策展人也特別邀請外地藝術家共襄盛舉,透過多元觀點,呈現花蓮在地的人文與自然風貌。出生於台北的藝術家張根耀攜手夥伴林盈潔,與致力於鯨豚保護的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跨界合作,以東部外海常出現的花紋海豚為發想,將生態調查與保育行動轉化為藝術,創作互動式作品《深藍巴別塔》。張根耀說:「與其說是地方,不如說其實整個海洋,都跟全球或跟我們所生活的地方是融合在一起的,並沒有說只存在於這邊。」然而,有參展的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發現,同樣以地方發展為目標,但作法上的差異也可能導致在地衝突發生。對於這樣的問題,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顧問余欣怡提供解決建議,他認為,討論地方事務時可多透過公聽會或說明會,創造機會,使各方都能充分表達意見,並同時考量各種生物的發展空間,以避免有某方的權益受損。22日的開幕活動也結合音樂會與市集,吸引不少在地居民到場參與盛會,更有外地求學的花蓮學子,特地在週末返鄉觀展。觀展民眾王姿云認為,展覽中的人文、大自然與生態,有與花蓮元素扣合。「Palafang 花蓮跳浪藝術節」除了展覽作品之外,接下來也有一系列藝術講座與體驗活動,希望將生態藝術化為實際行動,展現對土地的重視與關懷。
生活
第1767期
台北數位藝術節拼凑真相碎片 促觀眾反思假訊息議題
2022-10-05
【記者鄧芯怡台北報導】一幕幕鮮艷奪目的視覺設計不斷切換於螢幕上,搭配動感又富有變化的聲音,讓觀眾沉浸在視覺與聽覺盛宴中。藝術家張欣語於開幕會上帶來音像(註一)演出,為第17屆台北數位藝術節揭開序幕。台北數位藝術節於9月30日在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正式開幕,展開爲期11天的展覽,共收錄22組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展品。 第17屆台北數位藝術節開幕會上,藝術家張欣語的作品結合精彩的聲音與影像,帶給觀衆新穎的體驗。 圖/2022臺北數位藝術節提供註一:錄音和錄像。台北市政府爲建立「網路新都」,首次於2006年推出臺北數位藝術節,至今已邁入第17屆。文化局專門委員李秉真在開幕時指出,策展人黃祥昀在今年的展覽中探討真相、資訊如何被創造,十分符合時代。展覽作品針對網路世代中「訊息傳播」與「真相製造」的過程設計,表達作者對於社會的觀察及反思。「展覽的作品有打動到我,在看了這些展品後有讓我更瞭解假訊息這個議題。」觀衆江玟諭説道,大多數的數位化展品讓她覺得展覽很特別,並不無聊。 臺北數位藝術節的開幕記者會上,蒞臨的貴賓及參展的藝術家們進行大合照。 圖/2022臺北數位藝術節提供展覽地點分別為臺北數位藝術中心及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在臺北數位藝術中心,觀眾們戴上耳機,坐在螢幕前,便能專心地觀賞「台韓錄像交流計劃」的作品,而館內觀眾們則可以欣賞主題邀請展的實體裝置藝術作品,並與其進行互動。展覽看得見也摸得到,吸引大眾駐足參觀,不僅有熱愛藝術的年輕人慕名而來,更有父母帶著小孩前來體驗。開展當天晚上,藝術家們以音像跨媒材形式為觀衆帶來《噪幻I》演出。三組藝術家將自己或藉由演算法選擇的素材,利用創意程式設計創作,帶給觀眾新穎感受。觀衆們在展場中間席地而坐,將目光投向光亮的投影畫面,隨著富有節奏感的音樂擺動身體。表演中時不時穿插刺耳音效,結合誇張的視覺影像,讓觀眾置身於迷幻的空間中,體驗虛幻與現實參雜的感受。 XTRUX團隊在第17屆台北數位藝術節的週末演出《噪幻I》結合迷幻誇張的視覺效果和富有節奏感的音效,帶來精彩的演出。 圖/鄧芯怡攝「我覺得非常開心這次作品可以以徵件的形式,與其他非常優秀的藝術家,參與臺北數位藝術節。」來自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的吳玶萭表示。他的互動式展品《播客凱爾倫》以卡通 《海綿寶寶》中皮老闆的電腦老婆「凱爾倫(Karen)」作爲發想來源,展現人類和機器情感交流的可能性。觀眾戴上耳機後,回答螢幕上出現的問題,這些回答經過搜集及處理後被產製成文章,最後分享於Podcast和社群媒體上,再次回到觀眾的生活中。「其實每次做現場互動作品,都會覺得難度高,也怕難以引發觀眾的參與。」吳玶萭説明他的擔憂,但看到觀衆們開心及好奇地和展品互動後,他備受鼓勵,而他的作品在開展後的短短三天也已累積超過300人次的互動。 一位觀衆頭戴耳機,正在和吳玶萭在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的展品——播客凱爾倫互動。 圖/鄧芯怡攝「真相碎片」展覽帶領觀眾認識假訊息生產、傳播過程與抵制方法,從而反思生活中的假訊息議題。「展覽的展品很豐富,也有很多資訊,讓人想要仔細地去瞭解。」觀眾江玟諭補充道,他平時不會主動搜尋假訊息的相關資料,展覽給予他機會認識假訊息議題。策展人黃祥昀也希望通過展覽讓大眾反抗混亂的資訊傳播現況,開闢另一種應對資訊爆炸時代的方法。
專題
第1765期
藝術家與觀眾雲端相見 共享線上展演親密時刻
2022-04-28
【專題記者黃弈軒、吳姿芳、單師樵綜合報導】水徐徐地流進杯裡,於手機九宮格畫面中呈現完美構圖,並透過網路傳送到觀眾觀看的螢幕,同時藝術家輕輕細語,引導觀眾參與展演的字句縈繞耳畔,「把心思跟動作緩下來,享受這十分鐘特別時空的洗頭經驗。」 藝術家張剛華在創作計畫《洗頭》中回溯成長記憶,並探討身分認同。 圖/明日和合製作所提供螢幕劃分為一格一格,藝術家手抹泡沫搓揉頭髮佔據主要畫面,右方呈現展演各個空間,檯燈點亮棉床,為幽暗房間注入溫暖,狹長廊道無人走動,揭示「洗頭」為親密時刻。藝術家將自身洗頭的記憶娓娓道來,觀眾也分享關於自己的洗頭故事。冷漠不再是科技唯一形容詞,藝術家與觀眾身在世界不同角落,卻能藉由數位裝置走向彼此。社群媒體與會議軟體如同雲中繩索,成為兩者之間的聯繫,相遇剎那擦出藝術火花,完成線上展演。線上展演順應科技潮流,即使缺乏實體互動,在藝術家的設計下仍給予觀眾參與空間,甚至創造出獨立於實體展演之外的獨特表演形式,成為表演藝術的新趨勢。線上展演打破時空疆界 螢幕兩端共享親密時刻當表演藝術透過線上呈現,表演者與觀眾之間隔著遙遠的距離,藉由數位裝置將畫面、聲音或文字傳送給彼此。社群媒體與通訊軟體成為線上展演的新媒介,表演藝術不再受限於固定時間與物理空間,讓藝術家的創作展現多元樣貌。明日和合製作所由三位劇場編導洪千涵、黃鼎云與張剛華所組成,於民國110年與23位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合作,推出線上展演《Surprise Delivery 和合快遞》,將包裹的概念延伸至觀眾欣賞藝術表演的經驗,藝術家透過社群媒體Facebook、Instagram、會議軟體Google Meet、Email和郵寄包裹等多元媒介把「表演」寄到觀眾手中,觀眾便開始與藝術家互動,完成線上展演。《Surprise Delivery 和合快遞》讓藝術家與觀眾同時在特定虛擬空間相遇,洪千涵說:「因為我跟你,在這個時空下,才有這個作品或經驗。」例如藝術家陳嘉微使用協作式數位白板JamBoard,以手繪圖案、文字與照片和觀眾交流生命經驗,最後創作出一幅專屬於藝術家與觀眾的畫。 藝術家陳嘉微詢問觀眾過往生命經歷,觀眾則透過文字、圖片等形式回覆。 圖/明日和合製作所提供收件者只知道快遞大致的到貨時間,在等待與收件過程中可能產生期待和驚喜的情緒,明日和合製作所認為觀眾情緒都是觀看表演經驗的一部分,他們特別設計購票機制,觀眾購票時只能選擇藝術家與日期,無法知道明確的表演時間,洪千涵說:「有趣的是時間幅度拉長,例如你買票是4月20日,然後你買的是洪千涵的,但是我沒有跟你約定是幾點幾分,用什麼樣的媒介在線上見面。」數位展演打破時間框架,藝術家與觀眾也能彈性選擇參與展演的地點。《洗頭》是藝術家張剛華從民國107年開始發展的創作計畫,於2021臺北藝術節中進行線上展演,並分為「參與式展演」與「講座式展演」兩種表演形式。在參與式展演中,他與觀眾在各自家裡透過手機以Google Meet互動,一起倒水、冥想及洗頭,他說:「透過洗頭,他們想到小時候的事情,分享關於洗頭這個觸碰的記憶。」線上表演型態不僅讓觀眾保有私密空間,更能與藝術家共同經歷親密時刻。觀眾參與《洗頭》的體驗過程,成為講座式展演的元素。張剛華同樣在Google Meet平台上以直播進行,呈現超過60位洗頭對象的故事,並利用多鏡位拍攝房間、廊道與洗手台等展演空間,讓觀眾用多方視角觀賞不同區域,「當下(觀眾)可以點很多不同的鏡頭,有比較完整的故事。」另外,《洗頭》充分使用會議平台功能,開放觀眾即時回覆文字與表情符號,使藝術家與觀眾即時互動,在交流的過程中共享「洗頭」經驗。 在《洗頭》的講座式展演中,藝術家張剛華帶領觀眾回到洗頭計畫的起點,講述計畫展開的原因與故事。圖/明日和合製作所提供線上展演扭轉表演形式 觀眾握主動權參與作品「我想要線上演出是一個全新的體驗、一個全新感受的東西,不是現場演出的替代品。」尚未在線上演出魔術前,魔術師周瑞祥對線上展演抱持負面看法,他說明魔術原先可以邀請觀眾上台、抽牌及選擇道具,並利用肢體製造魔術表演張力,但當魔術表演轉至線上,許多魔術原先以直播或非同步播放給觀眾欣賞,導致觀眾無法親身體會魔術的神奇效果,「在線上這些東西,幾乎砍掉原本魔術九成的東西了,所以只剩下那一成。」後來他實際發想線上展演,發現線上魔術反而能實現全新且有趣的互動橋段。周瑞祥藉由Google Meet與觀眾互動,並引導觀眾自己手搓撲克牌,一步步完成魔術表演。觀眾將撲克牌花色朝下,打亂、洗牌,再憑直覺隨意排列後,撲克牌未經魔術師之手,花色整齊區分為黑紅兩邊,不可思議地發生在觀眾電腦螢幕前的桌上。「魔術的核心概念是操縱觀眾的認知,只要能做到這件事情,換一個手段跟形式,在線上也可以成立。」周瑞祥說道。周瑞祥思考線上展演在未來的網路世界中,人與人之間將如何維繫情感溫度與連結,因此他在2021臺北藝術節演出《新人類計畫:明日人》魔術作品,寄送體驗包裹至報名者家中,包裹內容物為預言卡片、圖畫紙、鐵環、項鍊等魔術道具,讓每位觀眾自行在家中學會「明日環」魔術表演,周瑞祥教導觀眾用手指撐開項鍊的鏈條,將鐵環順著鏈條向下丟後,讓項鍊自動栓住鐵環。他期望利用線上形式,讓參與者親自操作魔術,實際體驗魔術的奇幻。在大多數人的想象中,線上展演是觀眾開啟電腦鏡頭與表演者互動,不過民國110年臺北兒童藝術節的其中一檔節目《名叫中間的地方:家庭旅行版》,反而藉由「聲音」作為表演媒介,邀請親子擔任演員,將自家空間打造為劇場,在家完成一場演出。《名叫中間的地方:家庭旅行版》由進港浪製作導演陳煜典與編劇邱奕嘉創作,碰上疫情才將實體演出轉為線上。雖然作品的表演空間遭到改變,但觀眾與表演者在線上仍維持「高互動性」。節目在Google Meet會議裡演出,主持人在表演開場及結尾與觀眾交流,而在表演中間播放事先預錄好的錄音檔,引導觀眾在家庭空間移動。陳煜典形容,家如同世界各地,而孩童扮演起探險家的角色,進入劇本建構出的平行時空,與家人一同在家中,藉由船鳴聲,自由發揮想像力,指出特定方向,前往探索並收集家中冰箱、廚房等周遭環境的物品,解開劇本中一層層的闖關任務。最後音檔播放結束,主持人再邀請觀眾分享體驗心得,驗收成果。 進港浪製作作品《名叫中間的地方:家庭旅行版》於Google Meet會議演出,主持人除了與觀眾交流、互動,更讓他們自由發揮,一同完成演出。 圖/進港浪製作提供「確實觀眾的主動性很高,但他有沒有更主動參與這個故事就是他的選擇。」陳煜典解釋,他在線上展演賦予觀眾高自由度及發揮空間,提高觀眾的主動性。因觀眾不再是坐在固定位置觀賞表演,可以選擇關掉電腦或中途離開,所以導演陳煜典、編劇邱奕嘉與演員在設計劇本時,開放更多空間給觀眾思考,不過他同時指出,觀眾是否更主動參與線上演出,則是未知答案。數位劇場打破單一視角 多維空間擴展觀眾想像在虛擬時空中,藝術團體更能藉科技技術,將表演擴展至一個舞台之外,進而讓觀眾不再只是利用單一視角理解劇情。進港浪製作的線上展演作品《神不在的小鎮》藉由二維、三維、四維空間擴展劇場的空間性,讓線上觀眾能以多重視角,理解劇本全貌。作品從名為「中正區」的小鎮發生自殺案出發,探討網路霸凌世界中,大眾在社群媒體只接受片面立場資訊,或跟隨大多數人意見的現象。觀眾打開線上演出平台,自由切換視窗觀看演出。「三維世界」為主故事線,導演切換鏡頭跟拍主要角色,演員在表演空間直播演出。而觀眾若想進一步了解演員離開主故事線後的想法,則可以切換至二維世界,輪流觀看不同角色在直播中訴說獨白,「這就像你在生活中為了要理解一個事件,你可能會去看不同評論者的言論或是新聞。他們都在講同一件事,但每個人都有自己角度的發聲。」《神不在的小鎮》編導、進港浪製作團長洪唯堯說道。他利用二維方式讓觀眾除了觀看節目的主故事線之外,還能深入理解每個角色背後的故事。另外,觀眾還能在四維世界以「上帝視角」進入3D虛擬空間,四維空間的場景與線下實景一模一樣,不過是以虛擬的形式呈現。洪唯堯說明,網紅統神在此空間以「天神」身份,用全觀的視角詮釋劇情,觀眾能在此空間內的線上聊天室互相交流,並線上投票決定劇情走向,「四維是意識可以更好交流的世界,你在現場看戲跟在遊戲世界的時候,會對同個劇本有不同的感受。」「第一關要克服的就是作品線上化,我要找到一個『第二現場』,就是觀眾明確地知道自己坐在家裡,而不是假裝在觀眾席,然後再強化他們在那個空間當下的感受。」 洪唯堯說明,大眾早已習慣觀看的直播、球賽就是第二現場的概念,因此他利用人們在異地閱讀、認識同一事件的行為,撰寫線上展演劇本。 進港浪製作線上展演作品《神不在的小鎮》突破傳統空間框架,讓觀眾以多種視角理解劇情。 圖/進港浪製作提供科技提升線上觀看體驗 表演者尋求新模式「觀眾的消費習慣還沒有培養起來,而且他們以前看表演也是為了享受在劇場空間裡面的感覺 ,所以線上的吸引力可能會低一點。」陳煜典指出,台灣的線上展演仍在起步中,還沒有被許多消費者接受。不過在現今的數位時代,洪唯堯也提到,越來越多藝術團隊開始關注線上展演發展的可能性。除了表演團隊開始從事線上展演,科技公司也著手讓直播系統更為完善。為了讓觀眾在線上展演得到更好的觀賞體驗,銓球感映股份有限公司也致力改善網路直播平台延遲時間過長的問題。銓球感映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王仲偉說:「在技術上我們可以做到三個小時內大概delay時間維持在三秒以內,那如果是一個小時,維持大概是一秒。」他們的技術不僅能縮短直播延遲時間,也能讓表演者與觀眾即時互動。另外,銓球感映也致力改善多視角切換技術,「因為多視角切換在現有的技術來講,假如說有四台攝影機,我從一號機切換到二號機的時候,中間會變黑,因為要重新reload資料。」為了讓觀眾在切換視角時,減少螢幕在觀看表演中途變黑的情況,他們也盡力開發順暢的視角切換方式,提升觀眾參與線上演出的體驗感。在疫情驅使的數位浪潮下,觀眾不必走入劇場,依然能在家中享受精彩演出,甚至與表演者產生更多交流,抑或是成為表演的一部份。隨著數位科技越趨發達,技術的發展無遠弗屆,周瑞祥看好線上展演的藍海市場,認為線上展演打破空間與國家的物理框架,將成為未來的演出趨勢,「我覺得線上演出能玩的東西比大家想像的多很多,自從我自己做過以後,我認為他的發展性是無限的。」 隨著數位科技發展,線上展演打破空間與國家的框架,或將成為未來的演出趨勢。 圖/進港浪製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