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文大視天氣調整候車點 學生盼公告更及時
2024-11-15
校園
服務中心搬遷惹議 中興住宿生控權益受損
2024-11-15
國際
美大學校園推投票政策 盼提升青年政治參與度
焦點
2024-11-15
國際
馬大服儀指南多次惹議 學生呼籲校方修改穿衣規定
2024-11-15
國際
伊朗女大生脫衣抗議 頭巾令再引衝突
2024-11-15
校園
中教大成立邵族知識研究中心 推全民理解原民文化
焦點
2024-11-15
影音
秋鬥遭警方舉牌警告 再掀《集遊法》爭議
2024-11-15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藝文
第1771期
演出最後一場自己 《千秋場》探問劇場存續
2022-11-16
演員張瀞在獨角戲的最後離開舞台現場,以Google Meet視訊中的行車畫面延續演出。 圖/牧童攝影提供 【記者何予綜合報導】「如果這是劇院的最後一場演出,我要把舞台的大幕剪掉,讓它永遠不會落幕。」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2022秋季公演《千秋場》由導演洪千涵帶領學生進行集體創作,從4日起至13日在展演藝術中心戲劇廳共演出8個場次。在所有觀眾的注視下,12位演員穿著戲服,手拿三柱清香,祭拜四方神明祈求開演順利。從開演前的祭台開始,《千秋場》便已經揭開序幕。且不只是祭台,從中場撤換道具和服裝環節,再到演出結束後的拆台和慶功宴,一切道具的聲響、幕後人員的移動,都在鎂光燈下成為演出的一部分。洪千涵表示,這些在舞台之外發生的細節,都是劇場中很美且迷人的一部分。「戲劇本身是建立出一個想像空間,跟現實是分開的。」演員張瀞說明,傳統戲劇以安排好的劇本和角色建立出近乎真實的幻覺,但這些元素在這齣戲裡都被解構。《千秋場》沒有線性的敘事主軸,也沒有特定的角色。演員以「講座式展演」的演出方式,打破習以為常的劇場形式,直接面對觀眾發表演說,以敘述性的台詞傳達自己對於劇場的觀點、思考和情感。 在限時10分鐘內,12位演員輪番發表「未來宣言」,向觀眾傳達自己對於劇場未來發展趨勢的預測和期待。 圖/牧童攝影提供在《千秋場》排練初期,演員並不會拿到劇本,演出內容是源於導演和演員對於劇場本質一次次的提問與回應,因此,12位演員在節目單上的職稱是「集體創作暨演出」,在《千秋場》中演員扮演的不再是其他角色,而是自己。現場觀眾Coco(化名)說:「這不只是單純地打破第四道牆,演員在台上終於不是以一個角色讓觀眾看到,而是有自身在戲裡頭。」「千秋場」一詞源自日文,用以指稱舞台劇、演唱會中「最後一個場次」。之所以將此戲命名為《千秋場》,是因為在疫情爆發後,各類活動紛紛轉為線上,對於亟需現場和觀眾的表演藝術產業造成衝擊,洪千涵因此提出「劇場是否會消失?」的假設性問題,思考劇場的未來走向。他也請演員以此命題為自己構思一場最後的獨角戲,這場獨角戲會在台下排演99次,在台上的第100次演出同時也是千秋場。演出一結束後道具會被立刻拆除,演員也會在台上開一場自己的慶功宴,聽自己選好的歌,吃一份自己事先選好的食物,為自己的演出劃下句點。對於《千秋場》探討的命題以及演員給出的回應,Coco說:「這場表演像是演員在跟我說:『我想繼續表演!』他不想要結束這個劇場。」同為戲劇系學生的現場觀眾柯喆堃也表示,看完《千秋場》之後就會知道,劇場不會消失,「只要有一個人在觀看,那劇場就會成立。」他認為劇場只是一種藝術的媒介,表演藝術還是會以不一樣的形式存續在這個世界。 演員各自設想在劇場終結後,未來應該從事何種行業。有人希望成立求婚服務公司。 圖/牧童攝影提供
專題
第1766期
我就讀台灣馬「戲」! 一窺表演者的玩耍人生
2022-06-02
【專題記者吳姿芳、黃弈軒、單師樵綜合報導】本專題藉三位學生記者之眼,呈現台灣馬戲歷史、現況與未來願景,並採訪馬戲表演者與進行VR、動態攝影,以文字與影像傾聽他們的馬戲人生。(點擊下方圖片觀看完整報導)
藝文
第1755期
網路串觀眾、表演者 「直播皮辣椒」建新互動形式
2021-10-27
【記者顏婕儒綜合報導】觀眾隔著螢幕觀看藝術家的表演,畫面中的主播也即時以口述方式現場轉播,並與觀眾進行互動。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六位學生組成的團隊「直播皮辣椒」,於18日至24日在臺藝大校園內進行現場展演,並以直播及錄像的形式於網路上放送,試圖探討現今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展演由〈Bih - sio - tshe〉、〈三位一體〉、〈信愛的天使之吻 翔翼的純愛呼喚〉、〈宇宙原初無髮霹靂 軒轅一破六根清淨〉四件作品組成。在〈Bih - sio - tshe〉中,表演者站於系館內不同監視器下,各支錄像回傳至九宮格分割的螢幕,串連現實中四散各地的位置,觀眾可以透過螢幕觀測表演者的一舉一動,並且操控他們進行圈圈叉叉遊戲。其中一名表演者陳薇說:「雖然主控權在觀眾身上,不過表演者會自己去找到鏡頭的中心,試圖成為展演的主角。」 〈Bih - sio - tshe〉中觀眾透過螢幕進行圈圈叉叉的遊戲,藉著操控藝術家來決定遊戲的結果。 圖/直播皮辣椒提供而在〈信愛的天使之吻 翔翼的純愛呼喚〉中,藝術家們在校園中擺放白色的帳篷,並在帳篷內把擁抱、聊天、親吻等親密行爲化為付費服務,觀眾可以進到帳篷中購買五分鐘的體驗,不過無論是炙熱的眼神、抑或是大面積的肢體接觸,只要時間一到就會立刻停止,「我就像是一個商品。」表演者王信翔形容。 〈信愛的天使之吻 翔翼的純愛呼喚〉透過兜售人體服務,探討現今社會出現的各種交易,如性交易、一日伴侶。 圖/直播皮辣椒提供參與展演的觀眾如同擁有上帝視角的監控者,看似單方面的控制表演者,不過陳薇解釋,雙方的權力關係其實沒有如此不對等,「並不只是一方操控一方,而是相互進行操控與反操控。」而團隊也期望作品能促使觀眾去思考,情感與行為是否可以單獨抽離。作品座談會與談人陳孝齊形容,在商業性的世界中,人與人的互動變得相對苦悶與冷淡,「這個展覽很像是在苦中作樂、然後再加辣。」團隊說明,疫情爆發後,直播潮在居家防疫期間掀起,因此他們想藉此次展演探討「直播」是如何進入生活,並試著去建構作品。陳薇提及,比起一般直播主,藝術家們更專注於創作背後的含義,「討論某個重要的議題、傳遞一種想法或是概念,所以我才去做這件事情。」他也補充,不同的出發點,處理的手法就會有所差異。雖然網路直播作品能成功將受眾擴大,不過與談人賴沛雋形容,觀眾已不再像是群體、群眾,而像螢幕上方浮動的數量,「接觸到群眾的人數是廣的,但其實說到底他可能只是一個數字。」他補充,觀眾可以輕易地進入,也快速的抽離,為了因應這種情況,藝術呈現的方式必須更快速地吸引觀眾。而陳薇認為,「觀眾與表演者的關係是一直在互相影響、互相改變的。」他也期許未來能不被過去的框架所限制,以新的展演模式開創更多的體驗與可能。 展演中的另一作品〈宇宙原初無髮霹靂 軒轅一破六根清淨〉,透過自己理髮的過程,象徵希望對自己能掌握的事情,再多拿回一點點權力。 圖/直播皮辣椒提供
生活
第1754期
「海島演劇」繹白色恐怖 盼引學生關注人權議題
2021-10-21
【記者黃亭茹綜合報導】劇團「海島演劇」與國立政治大學學生會合作,於14日在政大傳院劇場舉辦人權遊台灣系列《那就唱歌吧——蔡焜霖》公演,劇團以台語形式,將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蔡焜霖的真實故事重演。當天也邀請到蔡焜霖和其子,政大應用數學系副教授蔡炎龍於演出後進行現場會談。 蔡焜霖莫名其妙地被警察帶走,在過程中被審問、被拷打、被精神凌虐。 圖/政大學生會提供海島演劇多由青年組成,創辦人林志遠帶領劇團透過演繹歷史,說出屬於台灣的故事。《那就唱歌吧——蔡焜霖》演出從日治時期,到白色恐怖事件,呈現台灣歷史的縮影。「一齣戲就是一段歷史」,他說起劇團宗旨時表示,台灣人往往會把歷史議題歸類成政治問題,但劇團的目的僅是想告訴民眾台灣曾經發生這件事,而歷史未必要落入政治框架。此外,「母語」的傳承也是海島演劇演出形式的一大重點,「每個時代都有各自的語言」他說。 在表演的尾聲,演員們舉著各個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的肖像照,以悼念那些凋零的生命。 圖/政大學生會提供蔡焜霖在劇團演出後向觀眾鞠躬,哽咽地道謝,引來觀眾熱烈掌聲。「我被抓時才初中畢業,還沒滿15歲。」他表示,當時被叛十年,獄友都連忙恭喜他,「免死啊......免死啊......」他解釋,當年的十年監禁已經是最輕的判刑。談及被監禁在火燒島(今綠島)其他獄友的故事,有些人只是唱了當時的流行歌《歌唱祖國》、與朋友寫幾封互相鼓勵的書信,就被斷定是「再次叛亂」,最後直接處以死刑。儘管年事已高,談起當時的回憶,他仍禁不住激動情緒。「他們都很天真活潑,卻這樣被判死。」 本故事原型蔡焜霖在座談中不時情緒激動,數度哽咽。 圖/政大學生會提供面對白色恐怖在心裡造成永遠的傷痕,蔡焜霖表示,他最希望能爭取那些無辜生命的尊嚴與自由,認為他們值得人民與政府的正視。「希望觀眾能看到更立體的故事」政大學生會權益部轉型正義小組組長林可貞表示,白色恐怖的歷史包含許多面向,期待運用結合藝術性的演劇吸引學生關心人權議題,並且引起屬於台灣人的共鳴。白色恐怖歷史在校園教育中,充滿各方挑戰。政大法律科際整合所學生孟嘉美表示,這是第二次看海島演劇演出,「透過演劇的形式比較能接觸歷史」他認為,在國高中教育中,往往有家長表達對於「政治介入校園」疑慮與不滿。然而他認為,這樣的政治冷漠現象,某種程度也是威權時期遺緒的延續。 在座談中,蔡焜霖的兒子蔡炎龍表示,盼學生們能勇敢追求自己喜愛的事物。 圖/政大學生會提供「現有的自由是非常得來不易的」,蔡炎龍鼓勵學生們多嘗試、探索自己的熱情之處,不應害怕自己的想法與他人不同。「就是和大家一樣的年輕人(白色恐怖受難者),生命就這樣莫名奇妙地被終止。」他認為當今學生有更充分的機會去認識不清楚的過去,反而是許多「大人們」仍活在既有思維中,他勉勵學生們記取教訓,避免悲痛的歷史再度上演。 來到政大傳院劇場觀看表演的觀眾,在表演結束後大多感動落淚。 圖/政大學生會提供
專題
第1751期
「藝」情嚴峻——暫別舞台後,表演工作者如何延續創作?
2021-06-10
【專題記者林昕璿、吳冠伶、陳嘉怡、徐嘉璟綜合報導】5月19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提升全國疫情警戒至第三級。為了防止病毒擴散,各地表演場館關閉,展演紛紛暫停,令藝文工作者措手不及。對他們而言,演出取消不僅導致收入銳減,原先投注的心血也化作泡影,更重重打擊他們的心情。面對暫別舞台的日子,藝文工作者該如何沉澱情緒,尋找不同的演出形式?(點擊下方圖片看完整報導)
藝文
第1740期
群眾互動創即興空間 李明潔盼表演者舞出日常
焦點
2020-12-16
【記者陳嘉怡台北報導】舞者的身體時而蜷曲,時而伸展,經過一陣激烈的擺盪後,歸於輕柔。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學生李明潔,於5日起在「水谷藝術 Waley Art」舉辦展演《冰箱自己開啦》。他將民宅的一隅作為表演空間,並邀請舞者與觀眾走入非典型劇場空間,呈現表演與創作的日常性。此展演為李明潔的「2020修補計畫」之一,他從劇場黑盒子走向戶外獨舞,再邀請他人踏入一般住宅欣賞展演,試圖藉由不同的演出形式釐清自身與創作的關係。李明潔表示,他欲透過肢體介入不同場域的創作實驗,找尋更多表演藝術與人群連結的可能性。展覽空間展示他過去一整年的演出照片及編舞手稿,借以呈現演出之外完整的創作軌跡。他認為,藝術不只是舞者的表演,觀眾在現場翻閱筆記的行為,都成為展演的一部分,「藝術不只是請人走進表演場域而已,它也應該要走入人群。」 《冰箱自己開啦》是李明潔「2020 修補計畫」的最後一個計畫,他思考編舞過程如何進入一般展覽場域。圖(中)為李明潔。 圖/小川先生提供此次展演,李明潔抽離編舞家的身份,純粹扮演一名展演遊戲規則的設計者,他說:「這次我想要抽掉我的主控權,讓表演自然發酵。」他邀請曾經合作的舞者參與演出,賦予他們一個物件作為演出主題。為貼近日常即創作的概念,舞者必須透過得到的物件與展覽空間提供的素材產生靈感,即興編舞創作。因此,演出過程中所發生的一切都無法預期。 展演過程中,舞者也會邀請現場觀眾參與編舞的思索過程,讓觀眾也成為演出的一部分。 圖/小川先生提供表演者張堅豪擅長表現抽象的肢體語言,李明潔給予他的創作物件是一本關於走路的書。演出中,張堅豪將身體倏然蜷曲與舒張,呈現平常呼吸時的狀態。而喜歡規劃生活細節的表演者陳詣芩,他給予的指定物件為行事曆。因此,陳詣芩利用打掃、沐浴等具象化的動作演繹日常瑣事。對陳詣芩而言,即興舞蹈需要將身體感知全部打開,讓他有更多空間表現自己的內在感受。 表演者透過物件的使用連結他們過去的記憶片段,以超現實手法重複描繪記憶片段中不斷移動的身體感覺。 圖/小川先生提供表演過程中,陳詣芩潸然淚下。他說:「我幾乎沒有在表演過程中哭過,但這次的表演很即興,有些感性的畫面突然湧現。」有觀眾立即給予擁抱,抑或遞上面紙。觀眾陳怡真表示,當下是非常生活化的氛圍,他未多思索是否介入演出,自然而然地給予舞者一些安慰。演出結束,陳詣芩在李明潔的手稿上印上唇印表達謝意,「那本手稿就像明潔的靈魂,我想透過親吻它,表達過去整年我們一起工作的感謝。」觀眾蕭靜惠認為,表演者的真情流露,使整段表演具有重量與人情味,而非冰冷、有距離感的純藝術。李明潔認為,即興創作讓舞者不再束縛於編舞家的作品框架,得以讓舞者的創作內容具有個人色彩、更貼近他們的日常,進而在演出中折射出他們的內心小世界。 李明潔邀請觀眾打開展覽現場的冰箱,窺探裡面各種的創作工具與提示紙條。 圖/小川先生提供
生活
第1733期
【社論】療癒還是自私?動物餐廳商機背後的剝削關係
2020-10-22
桃園市青埔的水族館Xpark於8月中開幕,遊客絡繹不絕,吸引民眾近距離欣賞海洋生物。近日有網友上傳館內魟魚、水母受傷的照片,指責館方虐待動物,引發網路抵制聲浪。Xpark於15日發出聲明,表示並未虐待動物,生物偶有受傷、適應不良,館方均以最高規格照料。民眾可透過網路串聯,持續監督單一場所養育是否恰當,但人類消費動物的日常卻難以改變。「好可愛、好療癒喔!」常是人們看到動物時的第一聲驚呼。各種動物滑稽可愛的影片,在網路上往往瘋傳,吸引大眾點閱、分享。「可愛」、「萌」成為動物的價值,民眾希望藉由動物可愛「被療癒」,因此可近距接觸海洋生物的水族館人潮眾多,標榜和店內動物一同用餐的咖啡廳、餐廳也日益普遍。寵物咖啡廳中除了常見的貓狗,近年更有店家飼養羊駝、浣熊、刺蝟等動物,以少見的寵物作為賣點。6月,台北一家寵物咖啡廳遭爆料,流出店主虐待店內浣熊的影片、對話截圖,將咖啡廳打烊後,浣熊的真實生活攤在大眾眼前。經過台北市動物保護處介入,四隻浣熊轉移至台北市立動物園,給予浣熊適於生存的環境。寵物咖啡廳提供親近動物的環境,民眾在一兩個小時中享受動物的可愛,然後結帳、回家。這種模式下,消費者不會看到動物的生活全貌,不必思考牠們平時如何生活,不必為牠們的生老病死負責。結束本次光顧,對於店內寵物,只需留下手機相簿中的幾張照片和美好回憶足矣。《牠鄉何處?城市・動物與文學》作者黃宗潔指出,在這樣的互動模式中,民眾並非參與動物的生活,「咖啡館裡的動物,其實是被『淨化』過的存在,某程度上是一種想像的產物。」想要親近可愛的動物是人之常情,但是若僅將動物視為心靈慰藉的工具,則應再思。前往動物咖啡廳之際,我們應檢視自己的心態,是希望能了解和我們截然不同的另個生命主體,或僅為滿足自己想「被療癒」的心情?改變心態、減少消費,或許能使此風氣不再盛行,不助長動物咖啡廳氾濫。若要前往消費,則應隨時檢視店家是否給予動物妥善照料,有意識地選擇友善動物生長的場所,以市場機制為牠們把關。將生物從自然棲地抓到人造場域展演、供人娛樂,不論是寵物咖啡廳或是動物園,根源恐怕都難逃消費動物。且人為飼養再周全,對於生物而言都不比原生自然環境。但動物園、動物咖啡廳已存現況下,應追求的不是將所有動物野放,回到他們可能不再能生存的「家鄉」。而是以動物為出發點給予適性照料,並不再增加飼養。最重要的是重新省思我們對待動物的態度,改變「想要親近生命,卻不願正視每種生物都有獨特的、與生俱來的天性」。若心態不改,那麼就算擁有再多動物溝通的技術,也是枉然。
生活
第1715期
【專欄】百台無人機齊升天 虎尾科大團隊創另類夜景
2019-11-27
【記者呂心喻綜合報導】國立虎尾科技大學操場上,觀眾紛紛仰頭驚呼。夜空中,數十個光點在140公尺的高度排出「Q版媽祖」、「螺旋槳」等圖案——閃爍並變換位置的光源並非螢火蟲,而是100台無人機。表演結束,飛機工程學系航空電子組學生戴祥印如釋重負並難掩興奮地說:「這是第一次成功!之前最多只飛成51台。」 100台無人機分別在天空變換位置,形成各式圖案,圖為無人機排成「螺旋槳」造型。 圖/呂心喻攝近年來應用於表演上的群飛無人機愈趨普及,為因應此趨勢,虎尾科大飛機工程系航空機電系統整合實驗室(AESIL)召集六位學生組成群飛團隊於校慶演出。團隊是為了這次表演臨時組成,實際準備時間只有兩個月。指導老師、飛機工程學系教授鄒杰烔在9月特地帶著隊長戴祥印與同系學生李溢豪前往拉脫維亞學習群飛操控軟體。表演準備工程龐大,除了要在地面上對齊矩陣位置,也需大量人力逐台校正機器,若有些許誤差,便會影響到飛行狀態。鄒杰烔說:「他們真的讓人引以為傲,六個人用僅僅兩個月時間完成難度那麼高的挑戰。」 無人機群飛的表演前後工作繁瑣,團隊需於賽後清點機器損傷情形,將機器歸位。 圖/呂心喻攝回憶起第一次試飛,同系學弟朱晨睿捏了一把冷汗:「35台一飛上去,馬上掉了七、八台,那時候心都在淌血,只好趕快停飛。」其餘隊員也分享緊張心情,他們表示,實際試飛僅不到十次,對表演成功並無完全把握。在前兩週的密集練習中,團隊時常在操場熬夜測試到凌晨,正式演出前三天更只各睡兩個小時。李溢豪透露,老師總會給予他們支持和空間,也陪他們熬夜、吃宵夜,師徒間因而培養出「革命精神」。他也表示,群飛表演絕非一人能完成,需要大家各司其職,「這個團隊少一個人都不行!」 無人機架上的燈板在漆黑的夜裡閃爍,當100台燈光同時亮起,現場觀眾紛紛發出驚嘆。 圖/呂心喻攝李溢豪曾在室內飛過十台無人機,與此次表演規模相比卻是小巫見大巫,「要隨時擔心這麼多(無人機),又是在室外,真的非常考驗專注力。」戴祥印則坦言,自己雖曾參與單飛無人機比賽,但群飛無人機完全是另一個領域,群飛易受訊號和風速干擾,須滿足條件較多。在過程中,他學會自己摸索並解決問題,「簡單說是要『天時、地利、人和』。」談話間,戴祥印自然地說出數句專有名詞,他笑著解釋,這些名詞已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 隊長戴祥印(左)與搭檔李溢豪(右)為表演特地前往國外學習軟體,擔任中控並熟悉現場狀況。 圖/呂心喻攝戴祥印的父母當天從台北南下,就是為了看這場表演,他們也給予團隊極高的評價。戴祥印開玩笑說:「爸媽很支持我,反正我玩這麼多還是在班上拿第一名。」從毫無基礎到成功完成任務,群飛團隊在碰撞中尋找方向、累積經驗。朱晨睿直言:「有一種『別人不能做,我們做到了。』的感覺。」他們不侷限於課堂,勇於探索課外新知、挖掘各項潛能,期盼未來能將無人機飛得更高、更遠。 團隊表演後躺在操場上,以無人空拍機由上而下拍攝合影,可見團隊感情融洽。 圖/鄒杰烔提供
藝文
第1709期
台師大創校園定目劇 保留首演原貌願經典續存
2019-10-17
【記者徐品蓁台北報導】舞者雙手高擺,右腳邁出,頭微微向後,將肢體延展至外,柔軟中帶著力道展現出身體線條。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今年首創校園的「定目劇場」,在12日於台師大綜合大樓知音劇場,演出舞劇《靈山上的獨白》最終場。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學生以曼妙身姿搭配上優美動作展現舞劇。 《靈山》。 圖/台師大表藝所提供《獨白》選自作家高行健所著《彼岸》中的一段附錄,以獨角戲的方式呈現,全程由演員與自己對話,搭配視覺設計、燈光與音響,以一位老年演員的角度闡述心聲、回憶過去的經歷。而《獨白》的導演台師大表演所教授梁志民說明,作為一齣獨角戲,演員更需要豐富的表演經驗,才能在劇中與自己對話,並且,他也形容這齣戲是「寫給演員的一封情書」。由台師大表演所教授吳義芳擔任編舞的《靈山》,則是多人演出的一部舞劇,在燈光、音樂與口白的搭配下,呈現出人與人的關係。原著的內容主要講述遊歷山水的故事及人的慾望,而吳義芳認為,舞蹈最主要能傳遞出人的情感,因此在編舞時,他選擇著重在慾望所展現的氛圍。 獨角戲《獨白》中,演員許逸聖以一人分飾多角的方式與戲中的自己對話。 圖/台師大表演所提供定目劇的特性在於將過去表演過的作品,維持原貌重新搬回舞台上演出,而在推動這次校園定目劇時,劇情、音效等編排也都嘗試與首演一致,但因演出人員不同,舞者的肢體詮釋還是會有些微調動。談及演出人員的心理壓力,參演舞者、台師大表演所碩三的劉芮慈說:「因為覺得有一個作品到自己身上要把它吃掉,就不會有比較的心態。」參演舞者、台師大表演所碩二的許漢培則坦言,他須改變習慣的舞蹈風格,以詮釋吳義芳所編制的舞蹈。今年參與《靈山》演出的舞者,皆來自台師大表演所及大學部的學生,有些舞者在排練前沒有接觸過舞蹈。提及指導過程的困難,吳義芳說:「藝術本來就是困難的,藝術就是在不斷地破壞跟創造裡面去建設出來,要去克服的。」他表示,此次聯演也是教育劇場,讓舞者從不會變會,從會變得更好,最重要的就是讓每個人皆有收穫。 舞劇《靈山》的參演學生手拉著手,於演出後向台下謝幕接受觀眾熱列掌聲。 圖/台師大表演所提供台師大表演所所長兼《靈山上的獨白》製作人夏學理指出,好的作品只演出一次過於可惜,應保留下來持續讓更多人看見,這也是他推動校園定目劇場的原因。然而,推動校園定目劇在台灣並不容易,夏學理說:「以觀光的角度來看,推廣的大多是小吃、夜市。」他也補充,通常大學舉辦的藝文活動會被定義成校園內部的活動,難以和周遭社區的居民產生互動。夏學理談到對今年演出的結論,他說:「這次演出最大的收穫就是讓許多平常沒有走進劇場、對校園的藝術教育認識很淺的的人,開始有了感動。」今年的15周年校園定目劇聯演,他十分感謝企業的支持。台師大校長吳正己也表示,期待未來還能持續發展校園定目劇,讓經典能有足量的演出機會。
生活
第1706期
北教台師清大聯手 打造螢光飛盤秀
2019-09-25
【記者呂心喻台北報導】黑暗中太空人散佈在八角星的各端點,手中握著發光的飛盤,忽然間中央的表演者將飛盤向上一擲,大型的地面投影配合射出光束,全場彷彿置身太空之中。2019 SUPER STAR體育表演會於21日在台北小巨蛋舉行,其中結合螢光效果的飛盤表演由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以及國立清華大學飛盤隊成員共同呈現,透過充滿故事性的表演,拉近民眾與運動之間的距離。 飛盤隊結合螢光盤元素,在黑暗中從不同角落亮起,打造現場太空氛圍。 圖/體育署提供隨著交響樂聲告一段落,太空人和外星人開啟爭奪戰,數次防守、追逐、傳接螢光盤,營造出緊張氛圍。打敗外星人的堡壘之後太空人歡快地嬉戲起來,表演者因應前後兩段音樂情境的不同,做出多樣動作變化。除了翻滾、飛身撲接等高難度動作之外,太空人還排成交叉兩條線,隨著飛盤經過連續下腰後再向上跳躍,驚險的動作讓在場觀眾驚呼連連。不同於以往為比賽做訓練,飛盤隊此次表演的準備方向是為吸引觀眾目光。表演同學、台師大體育系的余義箴表示,表演與平時比賽最大的不同,在於要配合音樂與拍點計算丟出飛盤的時間,增加了幾分難度。國北教大體育系的張智祈則開玩笑地說:「有些人節奏感很差,讓我很不爽,結束後我就會嗆他說剛剛丟得有夠爛!」國北教大體育系的陳彥廷也透露,「表演和之前的競技形式不一樣,所以我很珍惜這次可以和大家一起表演的機會。」平常表演者們除了練習之外還會一起打球,在準備過程中選手們已經培養出好感情。 表演的事前練習,飛盤隊下足苦功,在體育館內彼此互相督促練習。 圖/體育署提供「對於我們來說,飛盤已經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了。」清大的飛盤社前隊長黃嚴平說道,推廣運動是自己想做的事情,希望飛盤這項運動可以更廣為人知。余義箴強調,娛樂性質的表演可以激發民眾參與運動的興趣,「他們會發現原來運動也可以這樣玩、運動也可以很有趣。」飛盤在台灣仍在推廣中,因此也需要投注較多的心血,四位同學有志一同地表示,不管飛盤運動的前景如何,他們都會繼續堅持下去。 國北教大張智祈、陳彥廷(左一、右二)與清大黃嚴平(左二)、台師大余義箴(右一)分享個人的心得,直言飛盤已經是生活的一部分。 圖/呂心喻攝運動表演會將新元素結合在內,使體育項目逐漸轉變為國民的休閒娛樂,民眾可以用全新的角度去看待各項運動。就讀國小二年級的王希瑜開心的表示,看到一些沒有看過的運動,讓她覺得很新鮮。安康高中體育老師張鈴則提到,像飛盤這種舉手可得又常見到的物品,加入螢光就會更有趣,「今年的表演項目融入許多大眾化的內容,讓民眾覺得接觸起來不是那麼困難,觀看的時候很有親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