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時尚賽「繡」專業 盼提升學生彩妝競爭力
生活
第1740期
時尚賽「繡」專業 盼提升學生彩妝競爭力
2020-12-17
【記者張華真新竹報導】選手用定位筆勾勒眉型,拿起細針沾上繡眉顏料,在假皮上來回戳刺,眉毛逐漸成形。明新科技大學11日舉辦首屆「明新盃瘋設計時尚大賽」,競賽內容包括化妝、繡眉、美睫、美甲等38個美容項目。其中半永久彩妝(註)佔比賽項目將近1/4,現場也額外舉辦半永久彩妝技能檢定考試,主辦單位盼藉此磨練學生技術,並提升半永久彩妝產業競爭力。註:半永久彩妝是介於整形美容和化妝之間的美容技術,透過在表層細胞中植入天然顏料,呈現淡妝效果,包括繡眉、霧眉、隱形眼線、美唇和髮際線。選手拿著量尺反覆測量雙眉間距,歷經一番修改,才拿起定位筆在假皮上點出眉峰與眉尾。此次半永久彩妝霧眉比賽分為動態與靜態,動態賽選手需於60分鐘內完成霧眉,評比項目包括形狀、對稱和著色技巧等;靜態賽僅展示成品,選手較無時間壓力,但除評比彩妝本身,也注重配件與裝飾,例如在假人皮貼上水鑽、貼紙或用蝶古巴特裝飾展示框。主辦人、明新科大時尚造型與設計系系主任夏一民表示,半永久彩妝近年市場需求提升,加上附加價值高,許多學生投入學習紋繡技術,「這次辦比賽和檢定,就是希望這些學生有可以互相切磋、一展所長的舞台。」 紋繡靜態賽除評比彩妝本身,也注重整體妝效與裝飾。有些選手為假皮畫上眼彩、腮紅和亮粉等,有的則貼上水鑽和花朵等飾品。 圖/張華真攝眉型對稱是霧眉比賽的獲勝關鍵,紋繡評審長劉玥呈指出,定位眉型是霧眉的基本功,也是此次評比重點,「如果在假皮上都畫不對稱,那繡真人就會有很大的問題。」明新科大時尚造型與設計系學生黃新倫皺著眉說:「不管是比賽還是練習,最困難的都是對稱!」他接著分享,自己為了繡出漂亮眉型,比賽前不斷練習以維持手感。此外,霧眉也十分講求上色技巧,由於畫上半永久彩妝需用針具將顏料刺入皮膚表層,如果力道和上色次數沒有掌握好,易導致眉毛上色不均勻、看起來不自然。 紋出對稱眉型是霧眉比賽的獲勝關鍵,選手藉不斷練習維持手感、加快作業速度。 圖/張華真攝另外,保持工作區整潔是評分項目,黃新倫提到維持檯面乾淨可以避免污漬干擾判斷,「髒污可能會讓你誤會上過色了,擦掉才發現根本沒有繡到。」紋繡師除掌握實作技術,學科的背景知識也不可缺少,明新科大休閒事業管理系學生古珈瑀解釋,紋繡類似刺青,會侵入皮膚造成微小傷口,且霧眉前需塗抹麻藥減輕疼痛。然而有些人的體質不適合紋繡或敷麻藥,他們必須在下手前正確判別,「如果沒有判斷好皮膚狀況就敷上麻藥,會導致皮膚過敏或潰爛。」 選手運用針具將顏料刺入假皮,並透過戳刺次數與不同顏料,紋出「眉頭淺眉尾深」的作品。 圖/張華真攝主辦單位於比賽結束後舉辦半永久彩妝檢定。相較比賽著重實作技術,技能檢定加入學科筆試,測驗考生的背景知識。古珈瑀通過初級霧眉檢定,他分享考試除認可紋繡技術,準備過程還能學習許多霧眉的重要觀念,「像是如何選擇安全的顏料、判斷膚況和敷麻藥。」近年,半永久彩妝受到許多年輕族群喜愛,越來越多人投入相關產業,卻少有紋繡師擁有證照。紋繡評審長林紫晴指出,仿間擁有證照的紋繡師不多,「客人通常只能靠評價去做選擇。」為了提升可信度並做出市場區隔,參加認證的紋繡師漸增,主辦單位希望藉由比賽結合證照檢驗,給予紋繡師技能肯定,並提升他們在產業中的競爭力。 除半永久彩妝動靜態賽,現場還有多項美睫項目,其中6D美睫組要求選手於35分鐘內幫真人模特完成睫毛嫁接。 圖/張華真攝
墜落的無名英雄:社工的「證」確解答?
專題
第1722期
墜落的無名英雄:社工的「證」確解答?
2020-04-09
【專題記者支琬清、黃婕、王品淇、白欣、劉庭莉綜合報導】社會工作者是社會安全防護網的防線之一,往往需要面對許多社會案件、幫助弱勢族群。但超時工作、回捐陋習等,使得社工無法獲得應有的報酬。又因工作性質及刻板印象,間接影響社會大眾對於社工專業的重視程度。證照制度也因此產生,期待能藉此提升大眾對社工專業的認同,卻引起社福界對該制的異見。社工服務對象大致分為五類,分別為兒少婦家、老人、醫療、司法矯治、身心障礙。以醫務社工為例,需負責醫療處置外的所有事務,包含醫療糾紛、協尋家屬、媒合經濟資源,以及提供病症痊癒後,回歸日常生活的協助等。不過社工職責內容層面廣泛,在實際工作時,多數情境仍仰賴社工自身的經驗與判斷力。「社會工作者就是建立在人跟人之間的關係上,不是單純面對物品。」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學生劉庭瑄透露,社工更需要針對個案情況,採取相應的輔導模式。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社工師蘇于騰則分享,課本著重與個案互動的用字遣詞、展現同理心,但社工實際執行與書本知識不盡相同,「(社工)都是要做危機處理,要在最短時間獲得最多資料,去進行資源的分析跟評估。」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學生劉庭瑄表示,自己透過過往的實習經驗服務,從中學習到如何有效與個案溝通、互動。 圖/王品淇攝<b>證照制度引歧見 社工憂無法反映專業社工作為一門專業,除了要自身認同之外,也需獲得社會認同。「社會工作在邁向專業化的過程中,證照是一個必然。」對證照持正面看法的政大社工所所長宋麗玉認為,社會工作要成為專業須具備知識系統與社會認可,證照的存在是為確保社工相關的知識和基礎能力。證照考試雖可能無法保證通過者的實務能力,但宋麗玉說明,考試科目與各科範疇會適時更新,不應以此否定制度的必要性。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學生王映婷也表認同,社會大眾至今對社工專業的認知不足,常會將社工與志工混淆,「所以我覺得有個證照將它(社會工作)變成專業的話,也讓社工能更被尊重。」且衛生福利部也在今年正式實施社工薪資新制,除調整起薪,另依年資、學歷、執照等調高報酬,讓擁有執照的社工師可獲得更高的薪資待遇。於證照存在的必要性,仍有許多分歧的看法。雖目前社會福利服務是由政府與民間機構共同提供,各縣市政府的社會福利機構、醫院、學校等場域,需依法聘用一定比例的社工師,但民間機構並沒有強制規定,部分未持有證照的社工仍可執業。政大社工所學生黃貞皓指出,考到證照可能只是懂課本理論,「其他有些實務工作者考了十幾年都沒有考上,他們實力比我們還要好。」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學生黃貞皓舉個案來說明,當遇到與現行法規衝突,社工無法另闢蹊徑,個案在社會中的弱勢地位恐無法改善。 圖/王品淇攝「相較於國立大學,科大的學生很難考到證照。」高雄市社會工作人員職業工會秘書長郭志南質疑證照的取得與實務能力的相關性,他認為,因證照本身就是考試取向,擔憂證照制度恐無法充分反映出社工的專業。他以自身為例,闡述自己是少數科大畢業能考到證照的,周遭同校友人幾乎無法考過。另外,曾接受社福單位協助的政大社工所學生黃柔珊坦言,過去曾幫助自己的社工,並非全具有社工師頭銜,一樣擁有出色的能力。此外,考過證照、欲以「社工師」名義就業前,還得先經過一段繁雜流程及付出大筆費用。社工師K(化名)說明,首先要報考「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社會工作師考試」,若通過考試,除要繳費取得合格證書與證照,還需加入地方社會工作師公會,方可向地方政府申請執照,擁有執照後才能以社工師身分工作。然雖證照並無期限,但執照需要六年更換一次。因此社工師在申請完執業執照後,應持續學習以獲得教育積分,累積到一定學分才可順利換照。如未在六年內繼續修滿教育積分,將被認為不符合繼續執業的資格。「(申請執照)手續太複雜,連弄懂都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K無奈地解釋,社工師執業是一件繁瑣的事,舉凡留職停薪、換地區工作、停業或復業都要向政府報備,「所以乾脆沒有開始就沒有後面的這些(瑣碎細節)。我一樣考上社工師,但我不要用社工師的身分工作,我就是社工員。」根據《社會工作師法》第6條,無社工師證照,不得以社工師名義執業,但若單純以社工員名義從業,既可在民間機構從事相同的工作內容,也不受困於繁複手續。這個狀況也可從衛福部對社會福利工作人員數的統計資料看出,民國108年社工師有1843人,社工員卻有6668人,是社工師的3.6倍之多(註)。註:此統計資料為衛生福利部所屬及各直轄市、縣(市)政府轄內機關辦理社會福利各項業務之現職人員(包括「公設民營機構」及「接受政府委服務單位」人員數)。<b>社福界陋習不斷 社工權益保障待完善不過在證照問題之前,社工仍有可能遇到民眾誤解、勞資爭議等不同問題。「親戚都會問我,到底是念社會系還是志工系?」王映婷說。社工與志工都是在人們需要幫助時,伸出援手的角色,台北市社會工作人員職業工會理事長沈曜逸表示,若是平常沒有接觸社工的人就較容易產生誤解。長期深耕社區、從事輔導兒童及婦女領域的沈曜逸道:「我們服務的對象幾乎沒有把我們講成志工,當你夠貼近他們的生活時,就不會叫錯。」然而,相同的情況並沒有發生在擔任醫務社工的K身上。同樣的白袍之下,K與醫師、護理師、營養師等,雖執掌業務各有不同,再加上醫院也有提供志工服務,病人很難區分差異,K透露,「最後他們通常只會以小姐來稱呼。」 台北市社會工作人員職業工會理事長沈曜逸分享,有時國家與社區社工看見的方向不同,在作法上也會有所差異。 圖/王品淇攝相較於是志願服務的志工,社工是專業職業,並受《勞動基準法》保障,但因工作內容具服務性質,加上工作多屬責任制而超時上班。郭志南指出,自己曾見過社工打卡下班後,回辦公室繼續工作。甚至實習生也有工作超時的問題,原定兩個月320小時的工作時數,實際卻有做到近400小時的情況,又因擔心被誤認為能力不足,因而放棄申請加班補休的權利。隨著目前大眾對於社會安全網的重視程度提升,更加要求社工積極介入個案,但社工人力不足仍是一大問題。社工在過勞的狀況下,依舊陷入分身乏術的窘境。K有些沮喪地提到,「出事時,大家都會說社工應該出來做些什麼、社工怎麼沒有預知事情的發生。」除此之外,社福界存在著薪水回捐的陋習,在社工每月的薪水裡扣一部分,捐給發薪單位。沈曜逸指出,職業工會最常處理的就是勞資爭議。然勞資雙方間資訊落差,經常令勞方起疑金錢的流向。過往曾出現個案數量超出社會局負荷,轉向委託民間機構辦理,並給予資金補助。但機構卻高報社工薪水,與社工實拿薪資並不相符,甚至任意解雇社工,造成勞權受損的狀況。沈曜逸嘆道:「社工師證照與《社會工作師法》推行20年,社工一樣還是回捐、薪資還是很低。」「我們就是在hold著一群快掉下去的人,或是已經掉下去的,要趕快把他撈起來。」談到工作專業時,K點出目前社工人力不足、針對每個個案耗時長短不一的問題。即使相關權益保障尚未完善,且面臨專業不被社會大眾認知的現實,社工依然努力處理好每個個案。無論證照制度存在與否,更需要社會大眾認同「社工是一項專業」,不能輕易被志工所取代,如此才能讓社工人力匱乏、資源不足等困境獲得重視並解決。
20年拼不齊的公衛體系 公衛師缺證照盼立法
專題
第1720期
20年拼不齊的公衛體系 公衛師缺證照盼立法
2020-03-19
【專題記者呂心喻、李芸、黃雪瀅、朱姰霖綜合報導】 近期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肆虐,台灣更自19日開始限制所有外籍人士入境。在衛生福利部每日的防疫說明記者會中,皆有醫療、公共衛生專家共同坐鎮,由此可見這兩個角色的重要性。其實,公衛常被認為是醫療的一角,但相較於醫護人員治療病患,公衛人員則是預防疾病,兩者專業截然不同。然而,目前公衛師在台灣並無專業執照認證,統稱為「公共衛生人員」,專業未獲認證與關注。公衛師職責何在? 公衛師即為「公共衛生師」,負責處理國民健康相關的大小事,例如協助衛生保健、預防疾病,並制定防疫對策。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博士候選人張耀聰說:「『避免人民生病』的相關工作,就是公衛師工作範疇。」台灣公共衛生學會秘書長林先和以近期機場的防疫狀況為例,公衛人員除了執行量體溫、記錄旅客資料等工作,還能藉由對疾病的瞭解,整合國際疫情發展情勢。他們再依相關國情判斷旅客出入境及移動資訊,快速將入境旅客進行風險分流。另外分析數據資料、觀察疾病特性、計算感染率,都是公衛人員的專業。不只是對抗疾病,公衛師關注的範圍更包含飲食、環境等,注重「群體」的健康發展。然而具有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JHU)公衛博士學位的中華民國副總統陳建仁表示,民眾常視健康為理所當然,以致大眾不太關注這些致力促進大眾健康的人員,「到生病的時候,吃了醫生的藥反而覺得好神。」因為健保,民眾治療疾病非常方便,醫生似乎就是萬靈丹。但比起「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防範勝於治療」才是公衛領域著重的項目。林先和舉例,假設民眾因攝取過多糖分導致慢性疾病,公衛師可以為個案制定斷糖、飲食計畫,也可嘗試推動政府課徵「糖稅」,從政策出發影響民眾飲食習慣;而提高菸品稅捐以降低吸菸率,也是類似作法。 民眾常認為生病即需尋求醫療管道醫治,但日常的衛生教育、環境衛生卻最容易影響民眾對於公衛的觀念。 圖/呂心喻攝至於醫療與公衛領域的差異,林先和以足球賽作為比喻:醫療人員是「守門員」,而公衛師則是擔任場上避免疾病逼近球門的防守球員。「醫療體系不可能關心到這些亞健康(註)的人。」林先和踏入公衛圈之前曾是醫師,他坦言,醫療人員確實無法解決某些社會健康議題,「只有公衛人員可以做到。」註:指人處於健康和患病之間的狀態 醫院在公衛人員的院內控管下,加強門禁管制等措施,在大門進行旅遊史或接觸史檢查以及體溫檢測。 圖/朱姰霖攝<b>社區缺專業防疫人員 里長配合政府防疫仍擔憂 公衛師更扮演政府和民眾間的橋樑,傳遞正確衛生資訊、改善社區衛生。例如此次疫情管制,各里辦公室除了要頻繁追蹤居民隔離情形,更要回答許多疫情問題。此時若有公衛師,便能更專業地引導社區防疫。台北市政大里幹事吳世寧說明,里辦公室只是執行上級交付的任務,但不見得了解公衛概念,「自我保護的部分我們還是很怕,戴口罩是不是足夠我們不知道。」吳世寧舉例,有企業贈送「次氯酸水」,聲稱消毒效果好且使用無風險,引發社區民眾關注。但次氯酸水未經政府官方認證其安全性,因此里辦公室不敢隨意分送里民。若有專業人士在社區負責衛生工作,便能協助判斷資訊,且依社區狀況擬定防疫計畫,「不然每次(政府)不曉得要指派誰執行的時候,都是叫里辦公室去做。」 對疾病不了解之下,民眾只能透過瘋搶口罩盡可能保護自己。若有專家進駐社區則能即時說明資訊,安撫民眾恐慌。 圖/呂心喻攝<b>公衛專業無執照認定 政府難以徵求防疫人員前行政院衛生署署長楊志良回憶,過去政府沒有疫情經驗,平時無編列預防預算,「當疫情一爆發,才有花不完的預算。」不過繼2003年SARS後,近年政府將更多心力放在充實公衛體系。由於已有經驗及防疫意識,此次才能快速應對疫情。如今台灣防疫前線人員竭力抑制病情,但新冠肺炎傳染率高達83%,每位確診患者的接觸史都涉及200至300人。林先和表示,因需大量追蹤患者,「他們已經快要負荷不了這樣的工作量。」由於沒有執照認證,政府難以設定條件徵求公衛人才減輕負擔,目前徵求的機場防疫人員以護理師優先,「但護理師的專業應該在照護患者。」林先和說。相較之下,美國則能以公衛執照為依據,在第一時間大量且準確地徵召符合防疫需求的人員加入。為了讓公衛專業能獲認證,公衛專家們自2000年以來努力推動《公共衛生師法》(以下簡稱《公衛師法》),但受立法程序、各界角力阻礙,法案延宕至今仍沒有結果,造成公衛體系發聲權及其社會影響薄弱。<b>公共衛生專業未獲肯定 公衛人員盼《公共衛生師法》速立法「專業事由專業師來做」便是公共衛生學會推動《公衛師法》立法的初衷。楊志良也認為,隨著公衛體系愈趨專精,公衛人員更應藉由制度「專業化」使其獨立於醫療體系。公衛人員透過取得執照,才能成為受保障的專業人員,進一步在台灣擁有自己的領域。根據《公衛師法》目前的草案內容,公衛師的應考資格為公衛相關研究所畢業並具實習證明者,而大學公衛系畢業生則必須要有三年工作經驗才能報考。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秘書長謝思民說:「就是用專業的公衛師執照,來證明相關的公衛知識。」他提到,往後有關公衛的公部門如衛生署等,在招聘行政人員時,都會添加「需具有公衛師執照」這個條件。積極推動立法的中國國民黨立法委員林奕華解釋,《公衛師法》之所以長時間未通過包含許多因素。例如公衛師立法可能會壓縮其他人員的工作機會,瓜分原本由醫療人員處理的工作,因此引起許多醫療人員不滿。楊志良則澄清,立法並不是要排除其他相關專業,他說:「立法後其他人(相關專業)還是可以做(公衛),但前提需要獲得資格。」具有公衛背景的張耀聰則反對立法。他認為,草案只是讓現有的公衛人員「多一張紙」。他說:「沒有認證,不代表公衛人員就不專業。」他也指出,公部門仍有無公衛背景的公務員,即使通過立法,政府該如何處置他們也是問題。他建議,與其設立籠統的證照制度,更應探討如何細分公衛工作內容,使每個項目更精簡,並給予特殊保障。如設立食安公衛師或流行病篩檢公衛師等,「真的不適合用一張叫做『公衛師』的證照涵蓋所有公衛專業。」對此陳建仁表示,若立法通過,公衛人員在取得執照後便可到民間團體(如食品檢驗公司)工作。陳建仁也建議屆時可開辦在職班,讓其他背景的人員也能考取公衛資格,使公衛領域更具多元性,並得到各界重視。他認為,由於現今政府業務繁多,若有政府授權的民間專業團體,政府便可以放心委託其代為執行。因此他支持立法。 中華民國副總統陳建仁對《公共衛生師法》抱支持態度,他希望通過民間與政府合作,強化公衛系統健康防護網。 劉錫明/提供<b>職涯前景迷霧重重 公衛系生盼從根本改善公衛處境因立法尚未通過,公衛專業仍然處於模糊的灰色地帶,公衛畢業生就業過程隨之缺乏競爭力。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學生林思妤表示,原先計劃畢業後另謀出路,考取衛教老師,「但若公衛師立法通過,我就可以多一個選擇。」公衛學生作為未來踏入該領域的第一批人才,藉由立法專業化提供其更多資源,也能讓學生對於未來發展方向更加明確。輔仁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系學生潘霆肯定地說:「我們希望更強化台灣的公衛體系。」不過他坦承,即使支持者努力推動公衛專業認證,使民眾正視公衛困境,最終還是要回歸到公共衛生的認知基礎。如今疫情再次掀起公衛的討論,如何促進公衛教育,進而從體制根本改善公衛環境並喚起大眾的重視,即是政府必須正視的考驗。
師傅手中線 時代變遷下的一「線」生機
專題
第1696期
師傅手中線 時代變遷下的一「線」生機
2019-03-20
【專題記者許芷瑄、李育軒、呂立竹、葉伸怡、何庭賢綜合報導】師傅待顧客坐定後,開始專注的修剪眉毛,接著在顧客臉上塗上白粉,並俐落操作著手中的棉線以拔除汗毛,這種景象在許多傳統市場或夜市巷弄中仍隨處可見。挽面,不僅是傳統的美容行業,更是老祖宗流傳至今的智慧。因應時代變遷,為了將傳統技藝延續下去,挽面產業逐漸產生變化,像是男挽面師的興起,以及開設多元化的服務項目。 在挽面前,須將白粉擦拭在客人的臉部,讓汗毛立起,方便進行作業。 圖/何庭賢攝<b>習俗意涵漸消失 挽面技藝傳承陷困境「我之前曾遇過一位在婚前來挽面的顧客,她婆婆要求遵從過去的習俗,在挽面時要看方位跟時辰,還要我在過程中講吉祥話,討個吉利。」小珍美容坊老闆娘、從事挽面十年的小珍(化名)師傅說道。過去的社會中,女子出嫁前必須挽面,當時婚前挽面亦稱「開臉」,有「逢喜事開運」之意。「前面挽(挽面),後面挽(挽脖子後),才不會被人在背後說閒話。」今年七十五歲的賴奶奶表示,自己在訂婚前也被長輩要求挽面求好運,甚至連脖子後的汗毛也要挽除。 小珍師傅在狹小的店舖裡,整理著用具並等著下一位客人的到來。 圖/何庭賢攝紀老師挽臉老闆紀忠信表示,過去的準新娘需依據農民曆挑選良好的時辰、方位進行挽面,且過程中要坐紅凳子、用紅線,挽面後的線更要裝進紅包袋中,讓準新娘帶回並在出嫁時丟出,象徵丟掉不好的過去,將好運帶進夫家。他提及,五年前偶爾還會有顧客會遵循習俗,但隨著大環境的改變,年輕人漸漸不再注重習俗。小珍認為,現在挽面多被視為單純「保養皮膚的方法」,不再像過去受到習俗限制,因此接觸挽面的人變多,客源有男有女、分布於各年齡層,比起過去多元。雖然接觸挽面的年輕顧客增加,卻無因此吸引更多新血投入挽面產業,台北市挽臉從業人員職業工會理事長甘沛琳表示,目前從業人員多為五十歲以上的女性,年齡仍偏高。「從開始接觸(挽面)到現在,我發現師傅的流動率很高,能堅持做下去的真的不多。」挽面二十幾年的顧客劉小姐表示,許多年輕師傅來來去去,大多還是看到年紀較大的師傅。小珍認為,挽面初學者平均需花一兩年才能上手,在許多細節處理上必須透過累積經驗才能熟練。 傳統挽面的手法是左右手各一隻手指拉線,再以牙齒咬著線,透過三點施力來達到挽除汗毛的效果。 圖/何庭賢攝小珍表示,由於每次挽面的收費約落在150至350元,每天顧客人數也不一定,收入較不穩定,前期學習時間又長,若自身對於挽面或是美容沒有興趣,將難以投入。紀老師挽臉老闆娘鍾秀滿認為,如何讓年輕人接納、看到挽面行業的商機進而投身其中,是目前最大的難題。今年八十七歲、從事挽面二十七年的許朱呅師傅表示,過去在同條街上一起擺攤、和他年齡相仿的師傅紛紛退休,或已過世,如今只剩他一個人繼續從事挽面。許朱呅提到,過去多由媽媽將挽面技藝傳給女兒或媳婦,但他認為技藝傳承不應限制性別,對於男性挽面師的出現也樂見其成。<b>職業不分性別 男挽面師打破刻板印象在台灣傳統觀念中,與美容相關的職業通常由女性擔任,然而現今社會裡,已漸漸有男性開始從事挽面工作,有些男性挽面師致力於成立自己的挽面美容店,打破挽面產業專屬於女性的刻板印象。但甘沛琳表示,工會內男性師傅佔總比例約一成,挽面師傅仍多以女性為主。做挽面職業逾十年的林俊琳師傅談到,過去受老闆挽面時專業的樣子吸引,在親身體驗挽面過後,覺得臉變透亮,因而開始學習挽面。他認為,男挽面師有足夠專業能從事挽面,但在初學時期,男性因動作較粗魯,也不如女性細心,需要花更多的時間拿捏力道,因此一般男性不會選擇從事挽面。林俊琳也表示,男性想學好挽面,就是要不斷挑戰自己,將動作做得更輕,技巧做得更細,長時間下來就能找到挽面時習慣的手法與姿勢,也會挽出自己的風格。 現今挽面產業的男挽面師與男顧客的出現,已不足為奇。 圖/何庭賢攝在講求性別平等的現代,任何工作都可以由不同性別的人擔任,但對於男性挽面師來說,仍會因為傳統的性別刻板印象,遭受比女性更多的挑戰。傳統觀念中,男女授受不親,許美蘭因此認為男性做挽面會沒生意,因為挽面需要與顧客長時間面對面,對許多顧客而言會略顯尷尬。紀忠信表示,顧客容易擔心男性師傅粗手粗腳、無法將臉挽乾淨。賴奶奶也認為,與陌生男性近距離接觸感到尷尬,因此不願意給男性師傅挽面。林俊琳回憶,剛開始從事挽面時,大部分的女顧客都希望讓女性師傅挽面,認為女性師傅動作較輕巧溫柔,也更細心,所以男性工作機會較少。但他秉持著毅力,用心幫每位客人挽面,建立口碑,也累積了不少忠實顧客。林俊琳也表示,顧客會比較每位師傅挽面的技巧以及細心度,只要讓顧客了解自己的技術,顧客自然會肯定。小珍也提到,對於挽面行業來說,技巧好壞才是首要條件。「(男、女師傅)沒什麼差別,就只是服務而已。」第一次體驗挽面的顧客梁先生認為,現在社會講求性別平等,不論男性還是女性做挽面都是一樣的。顧客劉小姐也認同,挽面師傅的差別在於資歷深淺及技巧拿捏,性別不是重點。<b>專業認證有助挽面發展  從業人員盼政府協助發放民國74年,台灣開放美容相關產業人員可考取國家發放的丙級美容證照,但至今挽面仍無專屬證照,甘沛琳提到,台北市挽臉職業工會曾於民國98年至103年向政府爭取設立挽面專屬證照,但僅有約300至500人加入工會,因人員數量太少,不利推動證照設立。目前工會停止推動挽面專屬證照,改為頒發參與挽面訓練後的證書(上課證明)。紀忠信提到,若有挽面的專屬證照,師傅能夠透過考取證照提升自身技術,讓挽面職業具有更高的價值性和專業度,然而,政府並沒有正式將挽面納入國家美容證照考試當中。陳炯銘表示,以新北市挽臉職業工會來說,雖然許多年長的會員因為從業已久,考取證照的意願不高,但他認為,若政府能出面協助設立挽面證照,對挽面師來說,就多了一個專業被認可的機會。中華國際挽臉紋繡眉新祕造型文創鑑定協會(International Creative Beauty Association,iCBA)(以下簡稱iCBA)理事長張淑容表示,iCBA目前正在協會內部推廣挽面執照,此執照是由iCBA針對挽面師的技巧、操作流程、注意事項及術後護理做整體性的考核,考核合格後由協會頒發認證書給挽面師,但此認證書為民間頒發,效力仍不同於政府核發的美容證照。不過,張淑容認為,擁有協會認證,除了有利師傅證明自身的專業能力,也方便顧客挑選合適的店家與師傅,「同樣是挽面師,別的師傅有考取國家(美容)證照或協會認證,自己卻沒有,這樣的話即使告訴客人自己的技術很好,也欠缺第三方的憑證。」他更提到,若政府能夠設立挽面專屬的認證制度,確保挽面師傅具備足以應對顧客的專業知識與手法,在面對顧客時能更有能力解決客人遇到的問題,例如如何妥善照顧挽面後的皮膚傷口,或者遇上皮膚過敏等狀況時該如何處理。甘沛琳認為,現今由工會或協會等民間機構推動挽面證照有一定困難,因為證照仍必須經過政府核准,然而政府目前並無相關規劃。但他表示,若今後政府有推行挽面認證的計畫,工會將作為雙方協調的管道,協助從業人員向政府爭取設立挽面認證。因應時代變化,挽面這項傳統技藝勢必無法僅藉由男挽面師的崛起,及民間挽面執照的出現,解決產業從業人員年齡高齡化的問題。挽面師們希望政府能與相關機構合作,延續挽面產業的發展,且挽面仍待新血投入,方能持續傳承。&nbsp;
藝術結合心理治療 情緒轉化為創作
生活
專題
第1645期
藝術結合心理治療 情緒轉化為創作
焦點
2017-03-23
【專題記者陳婉琪、陳問荷、秦慈襄、林子文綜合報導】小寶(化名)的發展較遲緩,總是畫一大兩小三隻兔子,這不是無意義的塗鴉,兔子代表母親、手足與自己,手中所繪展現的是他所感受到的世界。這就是藝術治療(Art Therapy),能將人無法或不欲訴說的心理藉由藝術作品顯露出來。或許你對這名詞感到陌生,但台灣其實也有一群藝術治療師,他們多半在國外接受專業教育後歸國,在各個不同領域提供藝術治療的服務。以繪畫代替語言 藝療師助童跨越挫折寬敞的空間,陽光穿過大片的窗戶照得一室明亮,入目所及有各式各樣的美術工具,除了常見的蠟筆、水彩,還有充滿童趣的沙箱,這是藝療師邱寶慧親手設計的藝術治療室。四周高高低低的架子上佈滿了「不精美」的藝術作品,有黏土捏成的機器人,也有天馬行空的繪畫,甚至牆壁的一角上還懸掛著紙製的蜘蛛網,這些都是在藝術治療過程中,藝療師與個案共同創作後留下的。邱寶慧表示,藝術只是一種媒材,治療過程中的創作引導才是最重要的。 因為藝術治療與談話為主的心理諮商不同,個案需要動手做,雙手可能沾染上材料,所以邱寶慧強調藝療室須設置洗手台,除便於清洗外,也可保護個案隱私,避免他人透過個案手上的痕跡得知療程內容。圖/林子文攝七歲的妞妞(化名)在情緒調節及衝動控制方面的能力發展未完全,容易陷入自我防衛情緒而無法與人良好溝通。有一天,妞妞進入藝術治療室,開心地進行剪紙拼貼創作;但是剛學會運用剪刀的她,因無法良好控制工具使色紙撕裂了,妞妞感到挫折而變得焦躁。她把自己的色紙剪碎後,又想伸手拿藝療師的,藝療師制止她,說:「這不是你的喔!你如果需要的話,可以先問媽媽。」(妞妞叫藝療師「媽媽」,是兩人在治療中建立的關係。)妞妞因為行為受挫又被限制,突然發起脾氣,躺倒在地上扭動;藝療師因安全考量只好把她的剪刀收起來。接著,妞妞為了表達抗議而鑽到沙發下,甚至故意推動沙發。藝療師告訴妞妞說:「你在生氣,媽媽知道。可是如果你不告訴媽媽你在生氣什麼,媽媽就不知道你為什麼生氣。你現在變成小baby了,聽不懂也不會說,等你生氣好了,再來找媽媽。」此時,藝療師在沙發旁拿起蠟筆在紙上持續旋轉畫圓,妞妞好奇地從沙發下探出頭看藝療師,希望引起注意。最後她終於忍不住出來,靠近藝療師並問:「媽媽在做什麼?」「北鼻長大了,會講話了,現在又變成妹妹。」妞妞有些不好意思地笑。「媽媽畫剛剛的事情啊!好像颱風一樣,一直一直吹,停不下來。」「我剛剛像颱風,但現在好了。」妞妞說。「妳現在長大了,又變成妹妹,可以聽到媽媽的話了。」藝療師對妞妞微笑點頭。接著藝療師問:「你看這可以變成什麼呢?」「花!」妞妞大聲回答,拿起蠟筆就開始畫。藝療師也在一旁繼續畫畫創作,但故意將蠟筆塗出界線,並問妞妞這張圖是不是壞了,而妞妞看著伸手過來就要塗掉,這時藝療師握住她的手,說:「沒關係,我可以救它,你看!」藝療師用蠟筆在畫紙上稍加改變,仍舊是一朵花,妞妞開心地說要幫花著色。(註:以上案例由「無限天堂藝術治療部落計畫」召集人許家綾提供,https://goo.gl/NudMDN)「無限天堂藝術治療部落計畫」召集人許家綾分析妞妞的案例,一開始先讓妞妞與藝療師、環境與媒材建立關係,讓她能對周遭產生安全感,此時妞妞遭遇挫折,她從一開始的溝通互動良好到後來的哭鬧、不說話,狀況比治療前退步,稱為「治療性退行」。這是因為她想要「修復」,所以退回到較早的身心發展階段以修復從前的創傷,而許家綾在妞妞身旁進行「回應性創作」,藉由藝術替妞妞表達她的情緒,引發孩子的好奇心,從而建立彼此新的溝通,陪她重新經驗困難;修復後整合是療程最後且必須的階段。國內證照制度未成熟 藝療師多求學海外藝術治療是一種心理治療的方式,透過藝術創作來表達心中的狀態或感受,藝療師會在過程中觀察其特質與問題,再根據個案的狀況給予不同的協助。雖然藝術治療的「治療」二字讓人覺得像是針對有疾病的人才需要的,但其實一般人也可以藉由藝術治療抒發壓力,或是探索自我、解決煩惱等等。另外,藝術治療在台灣的發展,以幼兒治療最為普遍,主要是因為幼兒的語言溝通能力較弱,透過藝術作為媒介更能表達出他們的內在想法。但許家綾也表示,藝術治療是一種「從生到死」的服務,幼兒、少年、中年到老年人都能接受,並沒有年齡或族群的限制。雖然藝術治療在台灣還沒有被大眾廣泛認知,但其實國內許多醫院的兒童病房、安寧病房或是精神科都設有藝術治療的服務;也有藝術治療師會進入學校工作,在特教領域中提供自己的專業,或與基金會配合,接觸特定需求的個案;此外,也有不少藝療師自己開設工作室。而目前在台灣工作的藝療師多半是在國外接受教育以及獲得專業證照,英、美兩國皆有藝術治療相關的研究所。許家綾分享自己在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攻讀藝術治療碩士的學習經歷,學校要求兩年間實習時數須達一千多小時,因此基本上在校學業與實務經驗同時進行,兩者並重。而曾在英國雪菲爾大學(Sheffield University)進修藝術治療、目前於東海大學推廣部開課的王秀絨回憶,當時除了校內課程、校外實習,還必須自費接受兩年的心理治療,因為在成為治療師前,必須要先處理自己的問題,將來在面對個案時,才能避免自身問題影響對個案問題的判斷。國外藝療師證照現階段並不被台灣政府承認,也不像諮商心理師,有自己的國家考試及證照;因此有些藝療師會選擇考取與其領域相關的諮商心理師證照。邱寶慧表示,沒有專業證照在與公部門打交道時,的確略有不便。而許家綾認為,累積專業比證照重要,若汲於追求諮商心理師證照的認可,容易迷失在藝療師與諮商心理師兩者之間的學習、培訓及專業認同上。擁有國家證照在法規制度下對藝療師來說或許會有更多福利與保障,「最重要的是藝術治療師自己的工作態度還有專業能力。」台灣藝術治療學會理事長林曉蘋表示,並不會因為沒有證照而讓專業打折。也有許多藝療師並不在意有沒有國家證照,憑著專業的學經歷,同樣能在醫院或自己的工作室提供藝術治療的服務。林曉蘋也提到,如果有需要,目前藝療師可以申請台灣藝術治療學會的專業認證,學會統合了國內藝療資源,也是藝療師交流合作的平台;基本上要接受過國內或國外的專業課程、經過實習以及從事心理衛生相關的實務工作一年,便可以申請學會的專業認證。學會力推藝療課程 盼學習資源更多元至於國家考試或認證,以現階段國內藝療師的人數來說,還不足以動用國家資源來證照化,林曉蘋說:「法律永遠是走在人的需求之後。」不管是何種專業,其實都需要經過很長的努力,才能推動政府立法。而國內的專業教學單位也十分缺乏,目前僅有台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班藝術治療組一所專業研究所,且一年只招收八名學生,資源可說是相當有限。也因此,學會與國內一所大學正積極向教育部提案,希望能成立藝術治療碩士班課程,自行培養本土藝療人才,而非大量倚賴國外的求學管道。當學習環境更臻成熟,台灣的藝術治療未來才有機會獲得國家重視,進而立法考試、頒發證照。另外,在媒合正式工作與學涯之間,學會近年逐漸修正出完整的實習規定,讓有志向朝這個專業發展的學生們得以透過學會取得實習機會。學會也在去年確立了督導辦法,設置專門負責督導的資深藝療師,協助學生與新手藝療師能獲得充分的實務訓練與經驗。同時,他們也會不定時舉辦大大小小的講座及研討會,讓藝療師能有更多經驗上的交流,目前就讀北市大視藝系碩士班藝療組的林純珮表示,除了校內課程,她有時間也會參加學會主辦的研討會,參與案例的分享與討論。近年來,學會也會與國內大專院校共同開設藝術治療相關課程,像是與國立清華大學認知心智科學中心合作開課;此外,目前在台灣師範大學與東海大學的進修推廣部,亦設有藝療課程提供一般大眾學習與體驗,還有專門為兒童成立的心理探索班,希望讓更廣大的族群來認識、接觸藝術治療。目前台灣藝術治療雖以幼兒為主要對象,但其實任何年齡層都適用。若台灣學習環境更趨完善,培育更多專業人才,民眾便能夠更容易接觸到藝術治療,透過藝術創作來適當排解心理壓力、探索自我,在遭遇生命中的困境與挫折時,或許能找到另一個出口。
【社論】長照役犧牲品質 應建長期制度尊重照護專業
校園
第1636期
【社論】長照役犧牲品質 應建長期制度尊重照護專業
2016-11-10
「長照十年計畫2.0」1日起試辦,預計明年元旦上路,推估將有4500至1萬2000名的照顧服務員缺口。為補足人力,衛生福利部計劃向內政部爭取一般替代役投入長照服務,甚至規劃「長照役」。此舉看似能增加照服員數量,實則可能犧牲照護品質。目前國內共有45校設有長照相關系所,而大學長照相關系所畢業生每年將近5000人,但僅三成投入長照產業。其中願意長久以照服員為業的更是少之又少。大學長照相關科系學生花費四年學習各領域醫療相關知識、長期實習等,最後卻與受訓90小時的一般照服員一樣只能考取丙級證照審核照服能力。缺乏專業分級認證標準,勞動條件差以及社會地位低,使大學生對成為照服員望之卻步。台灣照顧人力長期不足,衛福部不設法讓長照相關系所畢業生願意投入,卻以替代役的短暫服務代替,對於需要長期照顧的家庭而言,不但難以建立雙方信任關係,更無法確實發揮人力效用。「長照2.0」正式上路之前,衛福部當務之急是改善照服員勞動條件,以及外界對照服員的職業印象。透過證照分級制度,專業化各領域照護人才,才能讓人力適才適所,進而提升職業尊嚴,使其願意主動以照服員為業。唯有使照服員人數及素質增加,才能讓更多服務對象獲得長期妥善的照顧。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