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安寧藍色抹除性的遐想 諾頓・晶重塑觀看身體方式
藝文
第1819期
安寧藍色抹除性的遐想 諾頓・晶重塑觀看身體方式
2025-11-21
【記者王翊丞台北報導】曼妙身姿自然舒展,毫無保留地展露人體的獨特美感。京都藝術大學研究所藝術碩士課程畢業生諾頓・晶(Aki Norton),7日於1839當代藝廊展出《青之距離》,透過藍色影像聚焦人像,使身體不再只是被觀看的對象,而是結合情感與自我認同的載體。 「我第一次把身體視為一種美的存在,而不是被評價、被比較或必須以特定樣貌呈現給別人看的東西。」源於人體寫生課的經驗,重塑了諾頓・晶對體態的觀察,他開始藉由攝影來紀錄模特剎那間的神情與動作。有別於一般模特擺出特定姿勢的人像攝影,諾頓・晶嘗試在模特最放鬆的情況下拍攝,「我希望捕捉他們真實的狀態,只是單純地做自己,而非刻意表現。」透過自然的模樣,他試圖讓模特在拍攝過程中,找回屬於自身的美與平靜。他說:「正因人們心中存在美,所以才能看見事物的美。」 《青之距離》擁有從探索到找回自我的四大系列,作品起初僅專注於身體的表象,再到跨文化背景的模特們,逐步往內心深處找尋身分認同感。在第三展牆中諾頓・晶加入水的元素,「水象徵潛意識,而潛意識是我們平常沒有注意,卻更深層存在的自己。」諾頓・晶將潛入水底的過程比擬為沉進潛意識的世界,模特們逐步發覺自身最原始的感受與魅力。其中同屬第三展牆的延伸作品〈般若心經・心/呼吸・靜謐〉,諾頓・晶融合心經與描繪於人體的圖騰,建立起身體與心靈的連結。「我想把這件作品放在展場中央,象徵『心』是我們會回到的地方。」而最後的展牆呈現模特浮出水面,離開水的包覆,象徵模特不再是起初的樣子,而是帶著新的心境尋回自身的獨特與歸屬。 「藍色將原有的膚色抽離,使人不再只看到身體本身,而是看到內在的投射。」諾頓・晶使用藍晒法映照出深淺不一的藍,並藉由象徵神聖與安寧的藍色,抹除性相關的遐想。1839當代藝廊行政企劃潘小姐(化名)說:「當色彩太過複雜,注意力容易分散。」他補充,當作品化為單一色彩時,層次會變得豐富且立體。此外,諾頓・晶也表示,藍晒法經過大量手工製成,從而產生的不均勻與不可預測性,讓每幅作品成為獨一無二的創作。 「這些影像不只是挑戰社會框架,更像一面鏡子。」觀眾薇薇(化名)認為,他在觀賞過程中會開始反思,自己真正看見的是作品還是對身體的既定反應。諾頓・晶期望《青之距離》能改變人們觀看身體的方式,重新擁抱最自然的模樣。「如果能把身體視為神聖、值得珍視且美麗的存在,那麼這個觀念會從深處改變一個人對自身的理解。」
地板滾球超越身體差異 選手望列大專杯助推廣
體育
第1819期
地板滾球超越身體差異 選手望列大專杯助推廣
焦點
2025-11-21
【記者孟祥宇報導】2025全國地板滾球運動會15日在臺北和平籃球館登場。本次賽事首度不依往常BC1至BC5程度分類(註)分組,而改以障礙類別區分為腦性麻痺組、心智障礙組與肢體障礙組,並增設兒童組、長青組、其他組及非身心障礙的一般組。其中有大專生參與的一般組賽事中,胖虎軍團奪得亞軍,台北海洋科技大學海虎隊拿下季軍。此次賽事在分類上的調整,使參賽者涵蓋更多族群,展現運動會更包容、多元的參賽面貌。 註:為國際地板滾球依肢體功能程度劃分的競賽分級制度。 台北海洋科技大學一般組選手葉定坤表示,因為組別名額有限,自己從原本肢障組改報一般組,他坦言表現不如預期,「備戰全障運桌球時手曾受傷,投球時會覺得有點力不從心。」剛接觸地板滾球的胖虎軍團也分享比賽心得,隊長陳俊佑指出,在第一年參賽拿下亞軍已超出預期的表現,「隊友在賽前的情蒐,到對於比賽的專注度及獲勝的企圖都無可挑剔。」不過他也坦言,對手在冠軍賽中的擲球穩定度更高。胖虎軍團黃允成也有同樣的想法,希望在面對更強大的對手時有更高的穩定度。 黃允成指出,若要將地板滾球進一步推廣至非身障族群,「關鍵在於找到讓所有人都能參加的最大公約數」,他認為透過環境或規則的調整,才能讓各族群更自在地投入這項運動。另外,陳俊佑表示,本次賽事已經可見許多非身障者參與,「不同族群同場競技是很好的發展方向。」至於在比賽當下,陳俊佑分享並不會覺察到與身障者有顯著差異,大家都是為了靠近目標球而努力,「這當中所展現的決心,已經超越身體上的差異,是真正公平的競賽。」 此次地板滾球賽事禁止使用輔具,並開放非BC1到BC4的選手參加,強調「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地板滾球早期是復健項目,現已發展為重度動作控制困難者的正式競賽,中華地板滾球運動協會副理事長林敬堯表明地板滾球沒有限制,「從幼兒園到100歲長者,甚至是連球都丟不出去的身障者也可以接觸。」海洋科大教練楊人智也說:「這項運動場地限制少、球體輕巧,在家裡也可以練。」透過這樣的特性能讓新手快速掌握、更無負擔的接觸,葉定坤也補充,地板滾球結合智慧與技術,「是項很簡單、很適合一個人入手的運動。」 臺灣近十餘年來持續推廣地板滾球,參與族群也從單一障別擴大到到不同族群。林敬堯表示,只要學校申請,協會將派遣講師分享,若校園端想將地板滾球融合到課程裡,協會也會提供每學期八次的課程協助。葉定坤則坦言,希望政府能給予地板滾球更多支持,「如果能舉辦大專盃,或列為全國大學運動會的正式項目,才能串聯起選手間的情感,也讓更多人知道這項運動。」
劉欣妍以意識看《規則之外》 多媒材呈內心蛻變過程
藝文
第1819期
劉欣妍以意識看《規則之外》 多媒材呈內心蛻變過程
焦點
2025-11-21
【記者林庭如報導】「我心中遵從的規則,就是不影響別人。」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四年級學生劉欣妍,於9日在澤藝術空間舉辦個展《規則之外》,以三幅創作媒材及立體裝置各異的作品,描述人們受制於規則框架、不斷循環重複的生活。 劉欣妍求學時的住宿學校強調規矩,面對不合理的規範,他往往以實際行動代替妥協。他舉例,學校規定學生穿著統一的襪色與襪長,班上只有他會表示反對,「我就是老師眼中的問題人物。」而父母聽聞他在學校被記警告,也告誡他校規不能違反。劉欣妍認為,他自己心中有一把面對規則的尺,只要不影響到個人自由的情況下,他都會遵守。 在《規則之外》的三幅作品中,錄像〈新生〉展現一具人臉面具從頭到尾被燃燒的過程。劉欣妍先用水泥捏好人臉底座,並在上頭寫滿《心經》,再利用金紙翻模,形成面具的造型。他說:「燒金紙代表著進化,而金紙燒完後才呈現價值。」劉欣妍指出,金紙代表世俗的名利,燃燒則表示從遲鈍到體悟的過程,「燃燒過程中,面具下會慢慢顯現象徵頓悟的經文。」他表示,即使個展名稱為「規則之外」,他仍持續摸索社會運作的方式,如同〈新生〉所呈現的進化意涵。 〈無字經〉作為〈新生〉的延伸,象徵頓悟後自身的修行。劉欣妍說:「文字只是一種符號,思想的真正內化是實踐。」他透過墨水將心經寫在自己背上,隨著每天洗澡的次數與流汗的狀態,墨水會逐漸淡化。劉欣妍約每6個小時拍攝一次墨水深淺的變化,並留下超過400張照片,逐一張貼於6公尺長的牆面上。相片中的人物身體蜷曲,象徵宗教儀式裡跪拜的姿勢,彷彿在祈求心中的平靜;雙手緊握靠在一起,也代表祈求的狀態。劉欣妍表示,肉體最接近根源,「肉體是我們經驗世界的第一個方式。」觀眾Paper(化名)認為,創作者以重複呈現的照片表達時間流逝,也表示內化蛻變的歷程。 第三幅作品〈反射8〉中央有一塊明顯的青紫色瘀青,劉欣妍認為,身體受到衝擊後所產生的瘀青,是肉體的一種必然反饋,也是世界上的初始化規定。他說:「人生像一場遊戲,遊戲中的設定早就規定好作用,等著我們發現。」而那塊青紫色瘀青便隱隱暗示「規則的存在」。觀眾余杰翰表示,生活中有太多能被稱為規則的事物,「小至自我訂下的規矩,大至生老病死。」而〈反射8〉以微觀角度談規則,帶給他特別的感受。 劉欣妍坦言,創作還不足以成為他打破規則的方式,只能呈現突破現階段的自己。不過他表示,好奇心讓他持續往未知的創作領域前進,「我一直在做我以前沒做過的事情。」劉欣妍以薛西佛斯自喻,他不把重複的生活規律視作一種懲罰,「我知道這是規則,但有意識地在規則下生活,我就有方法處理、轉念它。」
選手出戰地板滾球賽事 多樣輔具突破身體限制
體育
第1798期
選手出戰地板滾球賽事 多樣輔具突破身體限制
2024-11-08
【記者潘慧芳台中報導】2024台灣地板滾球運動邀請賽於10月26至27日在台中北區國民運動中心舉辦,邀請台灣各地的滾球運動員一同參與,參賽者分別來自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及輔仁大學,而大專生皆參加「聯誼賽」項目。 地板滾球運動員在國際正式賽事中以重度肢體障礙者為主要的參賽者,由體位分級師根據運動員的功能分為四個級別:BC1、BC2、BC3與BC4(註一)。本次比賽分為競技個人組(BC1、BC2、BC3與BC4男女子組)與本屆大專生所參與的聯誼賽(輪椅組個人賽、團體賽與軌道個人組)。軌道個人組需要與軌道助理員合作,球員需要指揮助理員行動,透過表達與默契讓球滾到相應的位置。 註一:BC1選手無法推動輪椅、無法自行改變坐姿、手部很難做動作;BC2選手,可用手或腳推動輪椅,可控制手或手指;BC3選手依賴輪椅,投擲需使用軌道及頭杖、嘴杖或手杖等輔具協助;BC4選手,非腦性麻痺或者腦傷。 雲科大選手陳姿攸患有腦性麻痺,原為競技個人組,但因為自身力量不足,在今年轉到軌道個人組。陳姿攸談到軌道組的難處是需要知道球的數據,球的軟硬度、高度都會影響球最後的落點。此外,陳姿攸所使用的輔具(註二)也是與眾不同,她使用「抓耙子」當作輔具,並表示原本老師建議他拿自拍棒,但因自拍棒太重了,所以想到抓耙子,因為平常也會拿抓耙子來撿地上東西。 註二:選手輔具為用來釋放球時使用,無長度、材質等限制。 輔仁大學選手董芷妤也是位腦性麻痺患者,接觸地板滾球五年,於今年七月轉軌道組,「主要是因為我沒辦法放手,無法流暢的將球丟出去,所以轉成軌道組。」而董芷妤也樂觀地說:「我覺得輸贏在現階段來說,不是那麼重要,可能比上一場比賽更好就可以了!」另外,因疾病影響無法在腦中建構出立體感,「我看到的都是一個點,沒辦法看到一個面」,這使他在場上沒辦法瞄準,讓球滾到最正確的位置。 台灣地板滾球運動聯盟台中猛虎隊教練蔡安侖在談到選手們的訓練時說:「學員與一般人一樣,有課表、教練和治療師一起協助他們。」此外,因應每位球員不同的狀況與障礙程度,也是執教的困難之一。台灣地板滾球運動聯盟總教練劉祥龍也提及在訓練球員的過程中,會循序漸進的指導,「用軌道時,眼睛要如何瞄準,如何與助理員溝通。」另外,劉祥龍也提到球員需要紀錄數據,因軌道固定,所以當球放在不同高度時,滾到球場上的遠近也是不一樣的,球員必須量化自己的數據表。 台灣地板滾球運動聯盟秘書長林恬表示,目前聯盟正推動「地板滾球區域訓練推廣計畫」,因身障者出門運動可能會遇到許多阻礙,在運動時也需要人協助,而此計畫只要身障者願意出門參與運動,聯盟將提供所有幫助 ,並由專業教練團隊規劃個別化訓練計畫。
性侵衣物展為受害者發聲 盼去除大眾錯誤迷思
生活
第1774期
性侵衣物展為受害者發聲 盼去除大眾錯誤迷思
2022-12-08
【記者程心台北報導】牛仔褲、T恤、制服掛於展間牆上,受害者服裝與一般人無異,卻仍遭遇性侵害。學生團隊「Kaos」主辦《完美受害者—性侵衣物展》,自3日至11日於台北松山文創園區藝巷空間舉行。展覽展出24套性侵受害者事發當下穿著的衣物,並呈現38則性侵害故事 ,期望破除大眾對於性侵受害者的錯誤認知。《完美受害者性侵衣物展》3日於台北市松山文創園區舉辦開幕式。 圖/程心攝不同於比利時及美國的性侵衣物展,展覽容納多元性別的故事,不侷限於女性受害者。主辦方也邀請《愛情學分與分手藝術》作者王淑俐、曾任公視《有話好說》製作人陳信聰到場進行座談。王淑俐說明,「完美受害者」(註)是指在性犯罪案件裡,大眾要求受害者應有完美的形象,不允許他們有任何被詬病的行為,導致受害者時常蒙受污名。註:完美受害者理論由社會學理論家厄文・高夫曼(Erving Goffman)在其1963年的著作《污名》(Stigma)裡提到,一旦人們遇上性犯罪,社會往往加諸受害者許多行為準則,這些準則間常有分歧或矛盾。例如社會認為性犯罪受害人總是脆弱,然而實務上,當受害人要替自己爭取權利,社會卻又要求他展現理性。 《完美受害者性侵衣物展》3日於台北市松山文創園區舉辦開幕式。 圖/程心攝團隊於策展前執行一項社會實驗,四位穿著不同衣物的成員上街,讓民眾猜測哪位是性侵受害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學生林佳娜表示,此實驗的影片令他印象深刻,「多數人還是覺得穿著清涼、太招搖才會被性侵。」他嘆道。Kaos團隊總召廖庭儀進一步舉例,小學生May受害時穿著印有校徽的白色T恤和灰藍色寬鬆棉長褲,仍在清晨的教室內遭學長褪去褲子,當他到辦公室求助,老師只告訴他:「沒事,不要再哭了。」 展覽展出24件性侵事件發生當下的衣物,期盼破除性侵受害者穿著暴露、清涼等迷思。 圖/程心攝展覽除了陳列性侵受害者的衣物與故事,展間「聲音迴盪區」播放受害者心聲,經過Kaos團隊重新配音,讓民眾身歷其境,一同理解受害者自我責怪的心理狀態。展間地面則貼著「你怎麼穿這麼少?」、「真沒用,連保護自己都做不到。」等不友善言論,在引導觀展民眾前進同時,呈現社會輿論對受害者造成的二度傷害。「我以為台灣沒那麼多性侵案件。」國立政治大學財政學系學生鄭則中觀展後有感而發,他提及,學長、外公、老師或男朋友等角色大多給人一種信任的感覺,然而,展間內卻不乏看見誘姦、關係性侵等案例。王淑俐解釋,性侵並不一定在一瞬間發生,誘姦便是手法溫和,但企圖深沉的犯罪方式,受害者更難在當下直接反應。展覽主視覺以所有團隊成員的臉孔組合而成,試圖傳達受害者的多種形象。Kaos團隊副召林利玲指出,此次展覽迴響不錯,未來團隊計畫於校園或其他展區舉辦巡迴展,持續推動性別平等與身體自主權。 觀展民眾可自由撰寫明信片,貼在展覽出口,為性侵受害者發聲。 圖/程心攝
細窺情慾禁地 《肉身計畫》剖析BDSM秘境
藝文
第1758期
細窺情慾禁地 《肉身計畫》剖析BDSM秘境
2021-12-01
【記者羅子恆綜合報導】陰暗的環境中,一聲刺耳的高音劃破詭譎的氣氛,女王玩弄著全裸表演者們的每寸肌膚。由國防醫學院生物及解剖學研究所解剖學組學生張辰申所創作的《肉身計畫 Anatomical Theatre》,以行為展演、影像及圖譜的呈現,帶領觀眾反思BDSM文化(註)及肉身的相關議題。展覽於11月23日至27日在VT Artsalon非常廟藝文空間展出。註:用以描述與虐戀相關的人類性行為模式,其中包括束縛與調教、支配與臣服、施虐與受虐。 由創作者張辰申繪製的人體器官圖譜,透過各器官的呈現,讓觀展民眾更認識人體構造。 圖/羅子恆攝《肉身計畫 Anatomical Theatre》以BDSM文化為主軸,去呈現人透過痛來達到精神超脫的現象,與該文化背後的藝術想像。張辰申說:「像BDSM這種模糊邊界產生的遊戲性,反而在美學、藝術上有很多可能,因為具有非常多想像力在裡面。」他補充,《肉身計畫》無論是透過醫療、美學,或是情慾、物化等角度,都在探討生物工程、人體改造等議題,期望帶出人的本質以及對身體邊緣性的展現。 在矽膠牆另一側以投影呈現真實手術的情況,藉幾個片段的閃回,讓觀眾更了解BDSM文化。 圖/羅子恆攝行為現場分為四大主題,在音效方面,由三位樂手隨氣氛即興演出,透過不當使用混音器,使機器自體發出噪音,對比人被傷害的慾望亦是由內在萌發。演出中,真實手術的畫面於一旁投影,與牆上的人體圖譜相呼應,同時在矽膠牆的另一側,兩位表演者扮演外科醫生繪製器官於人體。而扮演女王的表演者則在手術台間來回穿梭,以戲謔行為挑逗全裸表演者,由人扮演的小狗則於一旁爬行,女王也時不時以高跟鞋踩踏他的小腹,甚至拍打他的屁股使他獲得快感。 兩位表演者扮演外科醫生於人體上進行彩繪,將器官一一呈現於全裸表演者的身體之上。 圖/VT Artsalon 非常廟藝文空間提供BDSM文化從美國傳入後,在台灣一直屬於地下活動,而隨著性別平權的提倡,與同志議題的開放,性少數族群開始透過活動讓更多人了解該文化。張辰申表示,全台約有22萬人進行BDSM文化活動,近期未參與過的人也萌生嘗試的念頭。觀眾高佳慧表示,他的朋友有蠻多人喜歡這些的,沒嘗試過但想試試。 周圍觀眾於一旁觀賞展演,同時女王將食物放於表演者身上,並以戲謔性行為挑逗表演者。 圖/VT Artsalon 非常廟藝文空間提供張辰申曾是美術系學生,過去總以藝術角度做身體探討,後來他的指導教授引薦他與外科醫生見面,從此開啟他求醫之路,更考上解剖研究所。在過去作品中,他曾在身上做切割皮膚的展演,他說:「在本次展演中,他了解現代科技讓我們感受不到痛,其實是自我離身體越來越遠。我希望透過痛重現控制自己的感受,這需求是天生的,我想呈現出這種原初的慾望。」 展演器材鐵牢籠是用來把人扮演的狗關在裡面,進而達到羞辱虐待的目的。 圖/羅子恆攝BDSM普遍不被認為是文化主流,甚至過去被定義為不正常的慾望展現。張辰申則透過該文化為題材,探討人的原慾、科技技術、自由以及身體等議題。觀眾鄭敏均說:「我認為BDSM就像同性戀與異性戀是一樣的,所以不會對這個群體有什麼特別想法,就是單純想多認識多了解。」張辰申認為,藝術家是一個通道,將觀察到的現象以藝術創作的方式展現,從而給予觀眾開放性的答案,由他們自己發想。
波蘭墮胎法釀禍 民眾控政府剝奪身體自主權
國際
第1757期
波蘭墮胎法釀禍 民眾控政府剝奪身體自主權
2021-11-17
【記者黃亭茹綜合報導】「這是一次可怕的、毫無意義的死亡,人們想與伊莎貝拉的家人分享他們的悲痛並表達對他們的支持。」參與示威遊行的民眾安妮卡.威蘭雪芙卡(Agnieszka Widłaszewska )說道。上萬名波蘭人於6日走上街頭,高舉「#一個都不能再多(#notonemore)(註一)」標誌,哀悼孕婦伊莎貝拉(Izabela)的死亡,並抗議國內嚴苛墮胎法的不公。註一:#notonemore運動在不同語境下有著其他的意義,如抗議拉美的婦女暴力,在此指波蘭對於嚴苛墮胎法的示威運動。 示威人潮聚集於波蘭最高法院前方,高舉波蘭國旗,抗議現今嚴苛的禁墮胎法案。 圖/喬蘭塔.布佐夫斯卡提供波蘭最高法院在去年判定法條「因胎兒先天性障礙而墮胎」違憲,引發社會大眾嚴正抗議。今年9月,孕婦伊莎貝拉因羊水破掉而緊急就醫時,發現胎兒有諸多缺陷造成母體深陷危險,醫師卻礙於法規,必須等到胎兒停止心跳才得以終止妊娠。威蘭雪芙卡解釋,在波蘭國內進行的墮胎手術大多為非法,數量可能達到10萬至20萬次,而更多人會選擇前往他國進行合法、安全的墮胎。威蘭雪芙卡惋惜地表示,現行法律迫使女性生命的價值排在胎兒生命之後,他強調,「你別無選擇,只希望醫生能為您和您的孩子做出最好的決定。」 人們高舉指標性的標語,為孕婦伊莎貝拉之死哀悼,且抗議波蘭政府的不公。 圖/喬蘭塔.布佐夫斯卡提供「除了伊莎貝拉,有更多的女性受到身心嚴重創傷,甚至死亡。」在英國一同響應遊行的波蘭民眾安娜.歐文海(Ana Oppenheim) 說道。他認為,去年針對墮胎禁令的示威抗議很可能是波蘭自蘇聯解體以來最大的社會運動,也是現在由天主教政黨主政波蘭社會中最有爭議的政策之一。​​擔任伊莎貝拉家屬的家庭律師喬蘭塔.布佐夫斯卡(​​Jolanta Budzowska)提到,「這些示威是波蘭婦女表達不贊成現行立法的一種方式,為限制女性墮胎權益感到不滿。」他補充,現行法律導致患者缺乏安全感,並未完全保障民眾的醫療服務權利,「它還造成了醫師在診療上的『凍結效應』(註二)。」註二:醫師們擔心如果法院認定他們進行非法墮胎,就必須承擔刑事責任,故轉以保守治療,可能導致醫師無法對患者做最正確的醫療決策。目前,波蘭政府尚未提出對伊莎貝拉家屬的補償方案,且政府對此議題討論仍以限縮女性墮胎自主權為主。布佐夫斯卡解釋,伊莎貝拉的家人正在透過刑事訴訟來爭取他們的權利,他們希望醫院能引入適當的程序,避免更多孕婦死亡。同時,他們也加入了「#一個都不能再多( #notonemore) 運動」,盼望政府儘速修改不人道的墮胎法,以防止這類事件再次發生。布佐夫斯卡吐露,「我們真誠地希望伊莎女士的案子能夠觸動人心,讓大家意識到波蘭的惡法需要改變。」 遊行人潮紛紛舉起標語,希望波蘭政府看見示威人們的聲音。 圖/喬蘭塔.布佐夫斯卡提供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林津如認為,在母親和胎兒的權利之間,應以最小的損傷為決斷,而波蘭現在卻以胎兒為優先考量,等於是政府以國家法律為名介入孕婦的抉擇。他也強調,此次示威顯示波蘭社會對墮胎議題的集體正視。對此,威蘭雪芙卡表示波蘭沒有讓孕婦感到安全,「修改現今幾乎完全禁止墮胎的憲法,才能讓女性真正掌控自己是否要擁有孩子以及生活的模式。」
鄒佳哲藉繪畫表現情感 《身體・場域》揭社會扭曲
藝文
第1757期
鄒佳哲藉繪畫表現情感 《身體・場域》揭社會扭曲
2021-11-17
【記者吳姿芳台北報導】船上的愚人們緊盯薄餅、互不相讓,而四周的槍口對準他們並給予壓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博士生鄒佳哲舉辦個展《身體・場域》,透過粉彩與油畫作品,傳達他從生活中觀察得出的感悟。展覽於6日起在國父紀念館德明藝廊展出。 《身體・場域 》分為三大主題,為「靈魂」、「宇宙」、「他者」,創作者鄒佳哲認為身為藝術家的價值,就是將語言無法述說的情感表現出來,和哲學一樣,追求存在的真理。 圖 / 鄒佳哲提供船隻外圍的人全身赤裸排列成圈,槍口指著船上的人們,他們渴望地看向薄餅,其餘的人則在水中載浮載沉。鄒佳哲說明,〈愚人船〉這幅畫受中世紀畫家耶羅尼米斯.波希(Hieronymus Bosch)啟發,他取材自聖經的故事,比喻現代人為追求社會規範而否定自我、隨波逐流,如同古代愚人困在制度的框架中。他說明,畫中人物形象源於自己的長相,藉此將自己投射進作品中,他說 :「這些人不是別人,就是我們自己。」觀展民眾張瑋珊說 :「這幅畫讓我想到塔羅牌裡的愚人,盲目跟從社會。」 〈愚人船〉起源於聖經的故事,古代沒有精神病院,因此擁有瘋狂思想的人會被送往船上,推向大海,隨波漂流,而這些人也不曉得未來的命運會是如何。圖 / 鄒佳哲提供一滴眼淚從孩童眼睛流出,停留在他充滿笑意的臉龐。作品〈VISAGE〉靈感源於敘利亞難民的黑白照片,鄒佳哲說 :「我感受到他的靈魂在召喚我,我像是天選之人,透過畫筆說出他的故事。」觀展民眾林珏說 :「小孩的笑容很純真,可是眼睛透露了悲傷。」,而張瑋珊也說 :「這幅畫黑白之中帶有彩色的感覺,尤其是他的眼睛,代表他的眼中還是有一點希望的。」 創作者鄒佳哲看見敘利亞難民的臉龐時,內心受到強烈震撼,他認為他看見的不僅是眼睛和鼻子,而是受苦的臉龐背後隱含的意義,因此畫下〈VISAGE〉此作品。 圖 / 鄒佳哲提供鄒佳哲使用粉彩創作,即使粉彩為乾性顏料,但他希望能用粉彩呈現水彩的流動性,因此他自行研磨礦石粉末,再使用酒精溶解,增加滴流感,他說 :「流動性具有詩意的美感。」他也顛覆傳統粉彩單純的作畫方式,他先鋪上對比色,藉由顏色堆疊產生厚度,再利用刮板、滴流的痕跡做出立體感,他說 :「多層基底能表現立碑式的臉龐,每個人都能拓印它,再深深地落在心裡。」鄒佳哲補充,藝術家繪畫不是情感在表現,而是表現情感,相較於畫下美麗的一面,他更希望作品能將內在情緒與畫面結合,讓觀眾直接用身體感受,再和自己的經歷融合,他說 :「我希望能在真實世界之外,用知覺體認人存在的意義,回應荒謬多變的社會價值,再以身體呼應,也意味著回歸藝術本源。」
人工流產決策權惹議 公民提案籲修優生法
校園
影音
第1740期
人工流產決策權惹議 公民提案籲修優生法
2020-12-17
▲請點擊圖片觀看完整報導。【記者蕭淳云、崔兆慧綜合採訪報導】已婚女性人工流產權的爭議已延燒近十年,有民眾於11月底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案,呼籲政府取消《優生保健法》第9條中已婚女性人工流產需配偶同意的規定。根據該法,已婚女性須符合特定條件,例如懷孕影響母體身心健康、強制性交致懷孕等情況,才能自行決定是否要執行人工流產,否則則需配偶同意。然而,不少人認為這項法律並不合理,因此要求修正。該提案於平台上公布約兩週後通過成案門檻,截至14日,共有7000多人附議。衛生福利部於7日回應公民提案,並提出初步規畫。衛福部國民健康署也證實,將於明年3月提出修法草案,擬定取消配偶同意的規範。支持修法的團體認為,懷孕對女性造成較多不便與傷害,應由她們自行決定是否繼續懷孕,否則將侵犯女性的身體自主權。然而,依照現行法律,已婚婦女若未經配偶同意進行人工流產,可能面臨墮胎罪刑責。為捍衛性別平權,並符合聯合國的《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The Convention on the Elimination of All Forms of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en, CEDAW)》,人工流產與女性身體自主權間該如何權衡,是近年社會持續討論的議題。此外,現行的優生保健法規範已婚婦女人工流產需得配偶同意,未成年女性則需經法定代理人允許,不過,未婚成年女性卻不在此限。因此,女性身體自主權因身份不同而有差異一事,也是各方爭論的焦點。 過去國健署曾計劃修正條款,將人工流產應獲得配偶「同意」,改為應「告知」配偶。然而,因各方無法取得共識,多次研擬修法都未成功。部分團體提出疑慮,指出人工流產決策屬於家庭事務,法律不該介入。且因雙方同時參與受孕過程,夫妻應共同決議,若賦予女性單方面決定權,將損害配偶權益。對於這項議題,支持修法的團體期望,女性人工流產決策不受配偶限制,然反對方則擔憂此舉將影響婚姻關係。現今各界仍存疑慮,期待社會能有效溝通。在重視性別平權、相互尊重的時代,如何理性探討人工流產議題,兼顧個人權利和家庭價值,將是政府與社會的一大挑戰。
音樂與情緒相互挑動 喚醒聽者身體記憶
藝文
第1736期
音樂與情緒相互挑動 喚醒聽者身體記憶
2020-11-18
【記者蕭淳云台北報導】色彩飽和的造型木板在牆上交疊分布,各式各樣的圖案分別象徵不同的情緒。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應屆畢業生劉昕宜舉辦個展「《Sound》以聲音作為一個身體想像」,於16日起在永寧科技園區展出。展覽透過互動體驗、舞蹈藝術與線條繪畫,探討聲音與情緒的相互影響。 展場中沉浸式的音樂體驗,引導觀眾轉動不同樣貌的木板,將感受到的音樂情緒視覺化呈現。 圖/劉昕宜提供劉昕宜延續在學時期的創作,他認為,聲音的頻率能讓聽者產生共感,就如冷暖色帶給觀者不同感受。他說明,音樂會喚起過去聆聽時的身體記憶,「就像有些演員在入戲前會聽一段音樂一樣,它(聲音)會快速的營造一個情境讓我感受身體狀態而開始創作。」 對他而言,聲音是激發情感最快速的方式。 此次創作者劉昕宜的創作延續過去的身體感知作品,擷取其中象徵情緒的圖像,在此次作品中聚焦情緒與聲音的交互影響。 圖/劉昕宜提供立體音響在展間播放各式各樣的音樂,從現代流行樂曲、教堂聖歌,到鄧麗君懷舊歌曲,聲音變化牽動觀眾的情緒。流動的情緒使聽眾直覺地轉動《Sound body》牆上的幾何圖案,呈現聆聽當下的身體感受。劉昕宜表示,牆面上的木板圖案各代表不同的情緒,「這些圖案是在聽音樂的時候創作的,(音樂)喚起過去情緒記憶,並將當下的感受直覺地畫出來。」他補充,當他沉浸在古典聲樂,繪製的圖形多柔和、圓滑,聽到急促高漲的聲音時,創作的圖像多呈現剛硬、尖銳的狀態。 每個圖案各代表不同的情緒單位,創作者劉昕宜以壓克力顏料為木板上色,並設計成可轉動的互動性裝置。 圖/劉昕宜提供劉昕宜延伸《Sound body》的創作,將情緒幾何圖案投射在地板上,構成他與舞蹈藝術家賴有豐合力創作的作品《Sound line》。配有感應裝置的音響設備,在舞者現身時同步播放音樂,與藝術家相互連結。賴有豐以肢體詮釋幾何圖案隱含的情緒,表現聲音、情緒、肢體之間的影響與生命性。他選用作曲家坂本龍一的作品,希望透過如佛堂鐘聲般綿遠流長的音效,營造舞蹈表演的空間感,賴有豐補充說明:「觀眾在離開展間後,這個概念仍然可以存在,不會說跳完就結束了。」 展覽的另一側,畫作《Sound mood》以迂迴婉轉的鉛筆線條呈現流動狀態,是劉昕宜沉浸在音樂氛圍中,使用鉛筆與壓克力顏料繪製而成的作品。他闡述,因為自己對於外在變化十分敏銳,當內在情緒積累到臨界點時,便會繪畫線條抒發心情。粗細的線條、深淺的筆觸、明暗的色彩,正呈現他內心世界的低語呢喃。他提到,過去他也以類似手法創作作品「呢喃系列」,但《Sound mood》增加線條的粗細變化,使整體更具層次,他笑著說:「很像神經細胞或血管發散出去的連結。」 創作者劉昕宜首次嘗試以木板創作線條系列作品,希望搭配展間裝潢,呈現更加和諧視覺效果。 圖/劉昕宜提供展覽開幕的同時,劉昕宜仍持續創作,甫完成的兩幅線條畫作,採用炭筆為媒材,打破以雙手繪畫的既定印象,運用四肢在大面積畫紙上揮灑情緒意識。此次展覽合作的音響公司「Ogeeg」創辦人范志高形容,劉昕宜畫作中的線條無止盡地擴充,彷彿試圖掙脫畫布,極具延展性與想像空間,他認為:「就像聲音之於人類,可以提供無限的想像。」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