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AI監測尿量變化 自動檢測急性腎衰竭風險
新知
第1784期
AI監測尿量變化 自動檢測急性腎衰竭風險
焦點
2023-11-01
【記者邱昭華綜合報導】急性腎衰竭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疾病,若沒有及早處理,患者可能需長期洗腎或死亡。「一之謂腎-基於CNN-LSTM的AI預測系統,可用於AKI的預防和早期干預」由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學生團隊研發,利用深度學習模型分析患者尿量,並預測急性腎衰竭的風險。此作品亦在「萬潤2023創新創意競賽」拿下最佳潛力獎。 此圖為系統的硬體裝置,包括尿袋、電子秤、HX711重量感測晶片以及單晶片電腦等等。 圖/陳亮甫提供急性腎衰竭(Acute kidney injury,簡稱AKI)是一種突發性的腎臟功能損傷,當腎臟無法製造足夠尿液、有效排除體內的廢物和液體,血液中的毒物和電解質會不斷累積, 進而對其他器官和造成嚴重影響。目前需依靠人力觀察病患的臨床症狀以判斷AKI發生的可能,台北長庚紀念醫院的顏宗海醫師解釋道:「需要看病人有沒有出現尿液變少、水腫、呼吸困難等狀況。」欣成診所院長陳彥成醫師則表示,很多因素都會誘發AKI,「例如心血管疾病或化療藥物過量等。」因此越早診斷出病因並對症下藥,病人康復的機率就越高。 團隊將系統設置於病床旁,讓醫院只需要一台電腦就能操作所有病床的系統。 圖/陳亮甫提供該系統藉由電子拉力秤上的尿袋來收集病人的尿液後,將每個小時的重量回傳至裝置中,並收集並儲存資料後,針對最近30個小時的尿量變化進行分析。團隊特意採用深度學習訓練系統,讓模型抓取數值差異變化和分析後,開始推測接下來六小時內發生AKI的風險,若尿少狀況持續超過12小時,系統會透過Line通知住院醫師及護理師,讓醫護人員儘早治療。 此圖為AKI緊急通報結果。預測出AKI情形發生,系統會自動傳訊息到醫院的群組通知醫護人員。 圖/陳亮甫提供深度學習是人工智慧的一種方法,可指導電腦處理資料,包括識別圖片、文字、聲音和其他資料的複雜模式,藉此產生更精準的洞察和預測。而此系統也運用深度學習模型,分別是以卷積神經網路(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簡稱CNN)用作分析並抓取數值特徵,以及讓長短期記憶網絡(Long short-term memory,簡稱LSTM)負責推測未來的數值變化。雲科大電子工程系學生陳亮甫説:「雖然LSTM也能做到分析和預測,但是結合CNN可以更有效、更精確。」他表示,團隊訓練出來的模型準確率達到99%。雖然這套系統可以檢測急性腎衰竭的風險,但陳亮甫認為現在以尿液重量為標準的模型還不夠精準,「如果能獲取每小時的肌酸酐數值,可以讓模型的預測更加準確。」肌酸酐是由肌肉代謝產生的廢物,只能透過抽血檢測,若肌酸酐偏高,也代表腎臟功能衰退,因此團隊希望未來能朝向此方向改善。陳彥成建議:「這套系統可讓第一線醫療人員作為治療的參考,有望減少人力成本。」若要居家照顧及安養機構使用,則較適合應用在高風險的病人。 圖為這套系統的實作流程圖,系統從前30小時的數值推測後六小時發生AKI的風險。 圖/陳亮甫提供
慈科大改良輸液管 預防氣體栓塞降低醫療風險
新知
第1772期
慈科大改良輸液管 預防氣體栓塞降低醫療風險
2022-11-23
【記者張倩怡綜合報導】當住院病人打點滴而輸液管被血液污染時,需要重新更換針頭,不論對病人或護理師都會產生困擾。對此,慈濟科技大學學生團隊改良輸液管結構,避免氣體栓塞意外及血液回流污染輸液管,保障病人安全同時減輕護理師的工作負擔。此發明亦榮獲第74屆德國紐倫堡發明展(iENA)金牌。 慈濟科技大學學生團隊改良輸液管結構,榮獲第74屆德國紐倫堡發明展金牌。 圖/研究團隊提供病人在打點滴時,藥物及營養液是透過輸液管上的加藥閥加入後注射至靜脈中。而傳統的輸液管,需要護理師時刻監看藥品的加藥速度,且在使用加藥閥時內部容易儲存氣體,需以徒手敲打排氣。團隊成員張雯婷表示,這是可致命的問題,「如果有空氣沒有排乾淨的話,進入到病人體內,就有可能造成氣體栓塞。」此外,當病人舉起手也會因壓力導致血液回流,若輸液管阻塞則需整套更換。 慈濟科技大學研究團隊於德國紐倫堡發明展中向評審說明發明的結構和操作方式。 圖/研究團隊提供團隊成員林書瑜說明,該輸液管上裝設有兩個輪軸,能讓護理師快速調整加藥速度,「傳統的都是單向的控制法,我們改良成雙向就能更精準控制滴速。」團隊更將輸液管和加藥閥改成180度的直立裝置,讓加藥閥內部形成一個密閉空間,「我們空針加下去時,就會像有一個閘門打開,藥物透過細管就會進入輸液管。」張雯婷補充說明,當空針拔出時,閘門會隨即關閉以隔絕空氣。 慈濟科技大學研究團隊針對現有輸液管改良三部分,分別為雙叉止逆裝置(左)、加藥閥(中)及調整流速裝置(右)。 圖/研究團隊提供為避免因血液阻塞而棄置整套輸液管,造成醫材浪費,團隊也在輸液管的前端加上Y型雙叉的止逆裝置。張雯婷形容,「就像雨傘擋雨,血液在兩旁流下而不會回流身體。」另外,他也補充,若靜脈留置針(註)不在血管上,會造成紅腫和發炎,因此裝置除有阻止血液回流的功能外,更可以檢查靜脈留置針的位置,以此保障病患的安全。註:靜脈留置針為在打點滴時使用的針具,治療期間可以留置在患者靜脈內,而避免短時間內反覆穿刺血管造成的損傷。亞東科技大學護理系學生張祐寧則認為,雖然加藥閥在臨床上遇到的問題並不多,但經常發生血液逆流,除會增加感染風險和更換新管路的醫療成本負擔外,更會造成病人不適,「尤其如果在兒科,處理起來會更棘手,變得要讓兒童重複上針,會更抗拒。」因此他也相當認同止逆裝置的實用性。不過,他也提出,輸液管長度可再進行改善,減少病人因管線太長而拉扯致血液回流的問題。
照明不足增跟騷風險 陽交大承諾保障夜間校安
校園
第1757期
照明不足增跟騷風險 陽交大承諾保障夜間校安
2021-11-17
【記者李昀璇綜合報導】5日,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學生於臉書(Facebook)社團「清交二手大拍賣XD」發文表示,疑似在校內遭到尾隨。對此,陽交大學生會交通分會學生議會表示已向校方反映類似案例,並呼籲校方改善夜間照明設備不足的問題。而陽交大學生事務處已發布防制跟蹤騷擾的教戰守則,總務處駐警隊也將加強夜間巡邏重點區域。林同學(化名)於臉書社團「清交二手大拍賣XD」表示,他在半夜從新竹光復校區宿舍研三舍走回女二舍的途中,被一名可疑男性尾隨並貼近,該男朝他的頭髮「狂吸了一頓」後便逃逸。由於校園為開放空間,故無法確定該男是否為陽交大學生。「交大很多小路照明都蠻不足,晚上要走比較明亮的路就要繞比較遠。」林同學也於事後表示,由於學生普遍信任校內安全,不會選擇繞路,使學生常身處夜間照明不足的區域,遭遇騷擾時反而無法在第一時間察覺。 發文學生、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學生林同學(化名)表示尾隨事件發生地點約位於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系館前方。 圖/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資訊管理與財務金融學系學生王冠勛提供對此,陽交大學務長張玉佩表示,接獲學生代表通報後,學務處已先和學生討論、歸納出常發生跟蹤事件的區域,並立即聯絡駐警隊加強巡邏重點區域,地點包括:交清小徑、圖書館周邊到學生活動中心、女二舍至學生活動中心等。此外,學務處也和教官研擬防制跟蹤騷擾的教戰守則,讓學生在遭遇危險時,能在第一時間進行自我防衛。 學生代表通報後,學務處已先和學生討論常發生跟蹤事件的區域,並立即聯絡駐警隊加強巡邏重點區域。圖為交清小徑。 圖/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資訊管理與財務金融學系學生王冠勛提供此事件不僅受到熱烈討論,許多學生也有感於夜間照明設備不足的困擾。「晚上一個人在校園走路的時候很常是要開手電筒的,有時候開了還是會很暗。」陽交大傳播與科技學系學生盧鈺珊表示,因操場在晚間11點熄燈後缺乏光源,學生行經時會特別留意自身安全。陽交大電子物理系學生林意婕也提及,夜間步行於某些區域時,即使打開手電筒仍缺乏安全感。「一個校園充斥著暗處,要怎麼說服學生這是安全的?」現任陽交大學生議員吳諒濬表示,「校園必須安全」是校內師生全體的共識,而解決校園照明不足的問題正是增進校園安全的必要條件。吳諒濬認為,校方雖重視校安問題,但繁雜的行政程序可能會減少校方推行相關政策的意願。他也質疑,由於在夜間活動的大多是學生,大部分的教職員不在學校,恐怕不熟悉夜間校園環境,「當校方無法切身了解學生需求時,要怎麼解決校園問題?」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學生與校方歸納出校內幾處夜間較危險的區域,地點包括:交清小徑、圖書館周邊到學生活動中心及女二舍至學生活動中心等地。圖為學生活動中心周邊。 圖/陽明交通大學資訊管理與財務金融學系王冠勛提供為改善校內的夜間照明,陽交大軍訓室主任陳效邦說明,總務處營繕二組已規劃在尾隨事發地點旁的停車場增設一支四米高燈具,目前基座已灌好,預計於本週裝燈。此外,軍訓室將於12月20日召開校園安全及災害防救委員會,討論改善校內燈光昏暗、無架設監視器處的方針。針對夜間校園安全問題,張玉佩認為教導學生如何進行自我防衛至關重要,「不是女孩子不能晚回家,而是這個社會其實要告訴我們有些事情是我們的權利,比如哪時候回家是我們的權利。」但是在行使權利的同時,仍要練習面對潛在危險,才能在當下冷靜求助。吳諒濬則對校方提出的解方表示肯定,他也期望未來能增設更多路燈、減少暗處,並推廣校安專線。此外,他也呼籲校方重視學生在校安全,期望師生能共同討論,建立更安全的校園。
割禮風險仍存疑慮 美Bloodstained Men各校示威
國際
第1711期
割禮風險仍存疑慮 美Bloodstained Men各校示威
2019-10-30
【記者李權洲綜合報導】一群身穿白衣,兩股間染有血紅色斑點的人自10月11日起出現在美國各大學校園內抗議。「沾滿血跡的男人和他們的朋友(Bloodstained Men & Their Friends, BSM, 以下簡稱染血男人)」在各大學內進行示威活動,目的為宣導嬰兒接受「割禮(circumcision)(註)」的危險性及不適當性,期許能降低往後嬰兒接受手術的比例。註:割禮為一種宗教習俗,醫學上稱之為「包皮環切術」,指切除部分男性生殖器前端皮膚的手術。 染血男人以全白衣物凸顯兩股間的紅點,藉此向世人告知割禮的疼痛及危險。 圖/染血男人提供染血男人這三週來,每日造訪一間大學,針對尚未生子的大學生宣揚其理念,並於10月26日及27日在新奧爾良(New Orleans)由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AAP)舉行的活動中抗議,希望向全美告知嬰兒接受割禮的危險性。 染血男人於新奧爾良活動會場外掛上標語,向當地民眾傳達其訴求。 圖/染血男人提供染血男人提到,嬰兒接受割禮是侵犯嬰兒的身體自主權,而對於外界聲稱割禮能防治愛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和單純皰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HSV)的說法,染血男人表示這是無稽之談,「割禮在醫學上是完全不必要進行的手術。」割禮在部分中東和非洲國家受到宗教影響而盛行,擁有這項習俗的包含大多數猶太人、部分伊斯蘭教徒及非洲部落原住民。然而在美國,縱使上述族群的人口比例不高,卻仍有許多男嬰接受手術。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在2013年8月的調查報告指出,全美男嬰進行包皮環切術的比例雖自1979年的64.5%下降至2010年的58.3%,但卻是全世界唯一進行「非宗教因素割禮」的國家。密西西比州立大學(Mississippi State University, MSU)學生喬納森.岡薩雷斯(Jonathan Gonzalez)認為,割禮帶來的風險遠大於可能帶來的報酬,「手術費用昂貴,會帶給胎兒劇烈的疼痛,又不能麻醉,重點是這對防治傳染病幾乎沒有幫助。」 染血男人進入大學內,告知大學生割禮對嬰兒的危害,希望大學生未來不讓自己小孩接受手術。 圖/染血男人提供東密西根大學(Eastern Michigan University, EMU)學生米切爾.考夫曼(Mitchell Kaufman)是猶太人,也在幼時接受了割禮。他認為宗教不應是孩童接受割禮的理由,「嬰兒沒有必要為了父母的信仰被迫進行割禮,因為嬰兒並不一定要和父母有相同的宗教信仰。」此外,他也提到割禮將侵害嬰兒的人權,「嬰兒無力反抗,只能驚恐的尖叫哭泣。」 一名年幼時未接受割禮的學生在聽完染血男人的訴求後,打電話向母親致謝。 圖/染血男人提供目前染血男人將持續在全美60餘個城市進行抗議,並且增加進入大學校園的比例,以對這些未來將結婚生子的族群進行教育。他們希望藉著向民眾的宣導及對政府的抗議,將他們的主張傳達給全美人民,藉以保護未來男童不須被迫接受割禮。 
助攀電纜 電網爬行者降工安風險
新知
第1695期
助攀電纜 電網爬行者降工安風險
2019-01-03
【記者王昱翔綜合報導】保線員將軸承車拉至電塔頂端,並在電纜上徒手移動軸承車,車上還掛有近百公斤的器材,在相距數百公尺的電塔間架設器具,而此過程全憑人力進行。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團隊指出,將保線工作依照工作危險因子計算,其「人因性危害指數」高達76分,屬高風險範圍。因此,團隊設計「電網爬行者」,預計能有效減輕保線工作的體力消耗,更將危害指數降至25分的中等風險。 傳統軸承車需仰賴人力移動,架設線路用的間隔器則會掛於側邊,總重超過100公斤。 圖/王昱翔攝「從電纜最低點要往上時,因為軸承車沒有動力,所以要克服的時候很吃力。」台灣電力公司輸變電工程處北區施工處第三工務段領班蔡再棟說明,以在相距800公尺的電塔間架設間隔器為例,保線員需憑人力移動約80公斤的間隔器與約40公斤的軸承車,不僅在上坡處移動時相當吃力,長期以來還會造成身體痠痛。對此,北科大工業設計系學生黃稚善表示,為減輕保線員體力負擔,團隊開發電網爬行者,以馬達動力取代人力移動,並加裝捲揚機、改善結構,方便保線員上下搬運物品。 電網爬行者以馬達動力取代人力移動,車體配有兩顆馬達及捲揚機,可減少保線員在架設線路時的體力消耗。 圖/黃稚善提供電網爬行者兩側各搭載一顆400瓦的高扭力馬達,以此帶動齒輪,進而移動車體。黃稚善說:「最前面有一個把手,類似摩托車把手轉動往前、反方向轉動往後。」而馬達電池組則是依公式計算設計,他說明,18650型電池的電量高達約27萬毫安培,除以馬達400瓦的功率,可得出近6小時持續運作的續航力,足以支援保線員的完整工作流程。 電網爬行者搭載兩顆400瓦的高扭力馬達,並採用18650型電池,確保續航力長達6小時。 圖/黃稚善提供此外,為減輕保線員拉抬、垂降電網爬行者的人力負擔,團隊於其中設計磁吸式的可拆裝捲揚機,方便保線員以馬達動力,將電網爬行者吊掛起重至電塔頂端。而捲揚機同時還可作為後勤補給使用,若保線員架設需要的器材不足時,不再需要返回電塔補足,可透過捲揚機直接於原處拉抬器材至電纜上方,方便其作業。不過對此蔡再棟回應,由於長跨距電塔多半設置於交通不便的山區,電纜下方通常沒有道路,故不大可能直接於電纜下方補給。「如果有電動的話,就能把最主要、最辛苦的部分克服了。」蔡再棟表示,過去遇到長跨距的陡坡處,有時甚至需另外拉繩索協助保線員往上移動,他工作下班後,連筷子都無法拿穩。他認為,若電網爬行者的重量減輕且能具實用性,對於工作應能有不小幫助。 一般的長跨距電塔多設於山區,總長500公尺到800公尺不等,尤其最低點往上坡處對保線員最為費力。 圖/王昱翔攝
精準掌握病人動向 離床偵測助降低跌倒風險
新知
第1691期
精準掌握病人動向 離床偵測助降低跌倒風險
2018-12-05
【記者徐卉馨綜合報導】行動不便的病人離開病床時,若無人攙扶,容易有跌倒風險,由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神經科部主任林宙晴、成大電機工程學系教授林志隆、成大工業設計學系教授陳建旭研究團隊,共同研發的「智慧型離床偵測系統」,可精確感測病人離床動向,並即時通報給醫護人員,降低病人離床時跌倒的發生率。此系統11月29日到12日2日於2018台灣醫療科技展中展出。 智慧離床偵測系統安裝於病床,欄杆上灰色物體是超音波感測模組、白色是紅外線超音波感測模組。 圖/楊宗霖提供現行離床感測器多是壓力式感測器,但由於部分病人體重較輕難以感測、病人起身動作誤判成離床等因素,故壓力式感測器誤報率高。智慧型離床偵測系統運用多重感測技術,超音波感測器安裝在床位中段、紅外線感測器在床位出口、三軸加速器則在欄杆缺口,以預測病人是否放下欄杆、跨欄離床。成大電機所學生楊宗霖說:「我們希望離床的動作分不同階段來偵測。」三種感測器依其感測距離與功能,配合離床動作的階段,裝設在床位的不同位置,希望更精準偵測病人動向。 智慧離床偵測系統設計團隊成大電機所學生楊宗霖,實際示範躺在病床上。 圖/徐卉馨攝智慧型離床偵測系統分階段感測病人起身的動作,回報在醫護站的電腦端介面,並以紅燈、綠燈顯示病人動向。如病人起身,從床頭移到床尾,介面的超音波感測器燈號會由綠轉紅,但此時還不會響起警報。「很多時候病人只是起身沒有離床。」楊宗霖說明,若是病人躺回床頭,介面紅燈會轉為綠燈,屆時醫護人員就可得知。若是偵測到跨越欄杆、離床等行為,才會亮起紅燈警示醫護人員,同時以國、台語語音提醒病人。 護理站供護理人員觀看的面板介面,項目分為超音波、紅外線偵測器,以及綜合判斷其病人跨欄、離床。 圖/楊宗霖提供為增進硬體應用性,成大工設所學生吳京達表示,感測器外盒運用3D列印的光固化技術建模,成形後噴漆,並盡量縮小體積。吳京達也協助調整設備位置安排,實驗時他發現:「病人翻身或棉被抬起來會有錯誤警報。」因此建議將超音波感測器位置調高,以排除問題,使系統精確度提升。 智慧離床警報系統的感測器外觀 。 圖/楊宗霖提供據衛生福利部台灣病人安全通報系統2017年統計,醫院病人跌倒事件發生原因中,以上下床移位時佔22.5%為最多;以跌倒發生機率而言,病人身旁無陪伴者較有陪伴者高;無陪伴者跌倒事件發生時段高峰集中於早上,而有陪伴者則是凌晨。衛福部將病人陪伴情形與跌倒發生時段做交叉分析,發現此情況發生原因可能與病人於凌晨想活動,卻不想喚醒休息中的陪伴者有關。對此情形,智慧型離床偵測系統藉由精準測知病人離床,並即時提醒病人、醫護人員,可望減少病人離床跌倒的狀況。智慧型離床偵測系統已在成大醫院病房內實驗,神經科醫師林宙晴說,「它可以讓病人跌倒的百分比減少。」並表示系統已達可實際運用的狀態,並且跟誤報率較高的壓力感測器相比,更精準地偵測也可以減少醫護人員的負擔,未來會先推展到神經科、老人病房,協助醫護人員照護力氣較弱、走路不穩的病人。
【專欄】隱眼含水量高 反增乾眼風險
新知
第1669期
【專欄】隱眼含水量高 反增乾眼風險
2017-12-13
【記者阮怡婷綜合報導】冬天寒流來襲,強風直吹眼睛,隱形眼鏡怎麼戴都感到又乾又痛,因此有人轉而選購高含水的隱眼款式,然專家指出,隱眼含水量越高,配戴者的眼睛反而越容易失去水分。因為高含水隱眼反倒會吸附眼球表面的水分,引發乾眼症狀。中山醫學大學視光學系教授陳佳琪解釋,高含水隱眼材質多為水膠並且較為柔軟,為了維持鏡片形狀,當鏡片漸漸脫水時,就必須從眼球表面吸收水分補充,因此易造成乾眼症狀更加嚴重。一般民眾配戴高含水鏡片的確會感到比較舒適,因為鏡片吸收眼睛水分越多,空氣中氧氣更能透過隱眼達到眼角膜,眼球就相對比較不會缺氧,所以一般會建議偶爾戴或初戴者選擇高含水鏡片。陳佳琪補充,有眼乾情況者則須選擇含水量較低的鏡片,但消費者若長戴達12小時以上,就得特別選購高透氧鏡片,避免眼角膜缺氧。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學生曾蓮棻表示,過去配戴長戴型的訂製鏡片,因清潔流程繁雜,而常疏於清洗鏡片,「但隱眼久了就會有蛋白質沈澱,戴上去眼睛就過敏。」對此陳佳琪也提醒,鏡片清潔步驟得天天執行,且生理食鹽水僅可用來沖洗鏡片,保存鏡片必須使用隱眼保養液,才會有殺菌效果。「發現眼睛乾又有紅血絲時,代表眼睛已缺氧,得盡快拔下鏡片。」陳佳琪表示,10個隱眼配戴者中至少有一半以上有乾眼症狀,使用者得多觀察自己眼睛適應鏡片的狀況,才能保護好靈魂之窗。 含水量小於38%為低含水鏡片,42%至60%為中含水量鏡片,大於60%為高含水鏡片,一般人群使用中等含水量即可。 圖/阮怡婷攝
雲端監控貨況 自動化分流系統降運輸風險
新知
第1665期
雲端監控貨況 自動化分流系統降運輸風險
2017-11-15
【記者羅文妤綜合報導】科技部南部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委託南台科技大學於4、5二日辦理「2017年智慧聯網機器人創新設計與應用大賽」。此次競賽不僅重視設計、技術層面,更注重參賽隊伍是否結合商業模式、具產業價值。由南台科大「PARS團隊」,針對物流廠商需求提出的自動分流系統奪冠。 團隊成員向評審解說iTape貨物自動分流化系統,系統研發依物流廠商的需求而設計。 圖/邱義展提供PARS團隊由南台科大電子工程系和機械工程系同學組成,團隊提出「iTape 貨物自動化分流系統」,將高單價、易碎貨物和普通貨物分流。於高單價、易碎貨物箱上黏貼智慧膠帶(iTape)後,系統透過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無線通訊(Wireless communication)技術雲端監控貨物是否在運輸途中受破壞。貨物抵達物流中心後,再透過團隊研發的行動應用程式(Application, App)掃描、判斷貨物,並利用機器手臂分流,將有、無iTape的貨品各自分配至不同貨車運輸。 PARS團隊替物流廠商設計的貨物管理系統,奪得智慧聯網機器人創新設計與應用大賽冠軍。 圖/邱義展提供「物流商使用統一形式管理貨物,難以歸屬貨物遺失的責任。」團隊成員、電子系學生邱義展說道。此現象是目前台灣物流業者普遍的困擾,因此團隊成員洞悉市場需求,區分高單價、易碎物品和一般物品,降低運送風險。團隊自行設計手機app、雲端管理平台、貨物偵測端及機器手臂,力求系統完整性,還望能以機器的自動化取代繁雜的人工手續,未來將積極推廣至各大物流商。 PARS團隊於競賽時展示研發成果,讓機器手臂、貨物的輸送帶實際運行。 圖/邱義展提供產學合作是此次競賽一大亮點,評審團隊包含教授、機器人協會成員、創業投資公司和業界公司,讓學生研發不再只是紙上談兵。賽程為期兩天,第一天透過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激發學生想像。團隊成員、電子系學生康文彬也表示如此能夠觀看到其他隊伍的發想,進而激發自己的創意,互動性很高。第二天打破一般競賽成規,運用TED演講(TED Talks)讓參賽隊伍模擬產品發表的模式提案。南台科大創新創業育成總中心三創教育與業務組經理陳沛岑表示,全球智慧型機器人市場規模預計於五年內成長至336億美元(約新台幣1兆195億元)。由於未來人工將越來越貴,以機器人取代部分人力不僅能降低人事成本,亦能提升效率,政府正積極建置機器人製造基地。陳沛岑說道,目前機器人的限制為:功能單一、體積笨重、蓄電量不足,因此未來將朝輕量化、多功能且動作流暢為目標改進。
創新免彎腰洗腳板 學生盼降老人受傷風險
新知
第1662期
創新免彎腰洗腳板 學生盼降老人受傷風險
2017-10-25
【記者薛惟中台北報導】為降低老人滑倒風險,銘傳大學商品設計學系學生團隊,觀察長輩行為後設計出不必彎腰就能洗腳的〈FEET BE〉。便利設計也獲得「青銀交流.世代共融」全國青年提案競賽銀髮創業組的亞軍。老人因骨質疏鬆,滑倒後髖部容易骨折。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報告指出,約有30%髖部骨折患者一年內會死亡。《台北市醫師公會會刊》也提及,僅有一半患者能恢復基本生活能力。〈FEET BE〉構造分為上下兩部分,上層為軟尼龍刷毛及浮石組成的清潔組;下層為巧拼底座,清潔組卡入下層巧拼的縫隙中固定。使用者不需冒著彎下腰單腳站立而失去平衡的危險,雙腳站立便能輕鬆刷洗腳掌。若將產品安裝於靠近馬桶或椅子的地面,更可坐著清洗腳部。「市售的產品穩定性較差,我們結合巧拼構造,所以比較穩。」歐陽政國指出,坊間相似產品為縮小佔用空間,大多以吸盤固定於地板,但吸盤吸附效果差異大,在不同材質的地板上使用仍有打滑的危險。因此團隊以一種堅固的樹脂製成防滑巧拼,使產品底座更穩固,使用者也能依據空間大小自行排列。吳翰補充,清潔組可拆下並清洗、晾乾,欲使用時再裝上即可,如此也可減少細菌滋生的機率。吳翰補充,團隊實際調查市售產品後,發現市售產品的刷毛大多只有1公分,洗腳的清潔度與速度不甚理想。因此團隊將刷毛調整為1.5至2公分,讓洗腳更有效率。此外,清潔組也可拆下清洗,減少細菌滋生的機率。比賽評審,台灣產業訓練協會理事長樓正浩認為作品極具商品化潛力;歐陽政國則認為〈FEET BE〉成本低廉,可更換的特性亦十分具競爭力。團隊未來會加強產品細節與行銷策略,希望整體設計更臻完善。 〈FEET BE〉由上層的清潔組及下層的防滑巧拼組成,清潔組可卡入巧拼的縫隙中,讓產品更穩固,降低打滑風險。圖/歐陽政國提供
染髮的隱憂-亮麗外表的潛在風險
校園
新知
生活
專題
第1656期
染髮的隱憂-亮麗外表的潛在風險
焦點
2017-06-08
點此進入專題網站觀看完整報導【專題記者 鄭順祥、江殷年、龐家姍、吳旻蓁、顏麗家、薛若儀採訪報導】走在校園中可以發現染髮的學生不在少數,從常見的棕色、深紅色,到較少人選擇的金色、粉紅色都有。而染髮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為了擁有更亮麗的外貌、工作需求、偶像崇拜等。根據大學報收集的530份問卷結果顯示,在學生族群中,有將近95%的人是「為了美觀」選擇染髮。此外,大約半年染一次的人就佔了36%。究竟為了美觀的背後,需要做出哪些犧牲呢? 大學報針對學生染髮之調查圖表,共530人填答。 圖/專題網站截取美麗髮色背後 經濟與健康的拉扯「當髮模可以省下非常多錢。」有兩年髮模經驗的學生李怡燕表示,當初是擔任設計師的國中同學找上自己,目前已染過鐵灰藍、粉棕、紫灰等至少七種顏色。她提到,當髮模算是圓了想嘗試染特殊色像是紫色、灰色的心願。但特殊色容易掉色,時常需要補染,且價格普遍偏高。經濟因素考量是學生成為髮模的主要原因,學生林小蕎表示,除了能省下頭髮造型的花費,也能常常更換不同的髮色,但染的顏色不能自己挑,基本上是全權交給設計師處理。但看似外表光鮮亮麗的髮模,其實有著不為人知的一面。現為知名連鎖沙龍設計師的Aggie同時也是公司的髮模,留有一頭看似柔軟的紫色長直髮,髮質卻極為乾燥粗糙。她表示是為了方便染上特殊色多次漂髮造成的。「我是一個活在當下的人,比較在意看起來如何。」雖然髮質受損嚴重,不過李怡燕目前沒有放棄當髮模的念頭。她提到染髮最密集時,大概一個多月換一次髮色。除了要定期回去補染,更要承受多次漂髮、染髮造成頭髮的毛躁與斷裂。Aggie更提到不少人會因為漂、染髮過敏,但美髮院會在事前做頭皮隔離保護。過敏的狀況則因人而異,有些人是完全沒感覺,有些人的頭皮會感覺到刺刺癢癢的。「第一次漂的時候頭皮非常痛,漂完隔天頭皮是一大片一大片的掉。」漂過頭髮兩次的學生吳孟哲分享,因為自己頭皮比較敏感,所以漂染後頭皮出現的副作用很明顯。 當髮模有改變造型的機會,但漂、染也造成副作用。 圖/林小蕎提供而一般學生為了染髮,除了健康因素外,更要考量預算。「每半年會存錢染一次當奢侈品,像買名牌那種心情。」從國中就開始染髮之旅的學生呂函諭,目前已經累積10次以上的染髮經歷了。呂函諭表示長期染髮真的會造成經費負擔,所以通常會等到頭髮嚴重褪色或是長出黑色頭髮之後才會補染。有兩次染髮經驗的蔡育民也表示,染後髮質比以前差很多,所以需要花比以前更多的心力及金錢在護髮上,所以即使會特別預留染髮的開銷,不過還要加上事後的保養花費,支出往往會超過預算。另外,呂函諭分享,雖然染髮後髮質變糟,但得知護髮染不傷頭髮,也比一般染髮便宜,因此以後都會選擇護髮染。染髮是否容易致癌 現有研究仍難以斷定 頭髮、頭皮結構示意圖。製圖/顏麗家頭髮分為表皮層(毛鱗片)、皮質層與髓質層,而染髮分為暫時性染髮與永久性染髮。暫時性染髮,如染髮噴霧,是將染劑附著於毛鱗片上進行上色,經過幾次的洗髮顏色就會淡化消失;永久性染髮,如染髮劑、泡泡染,則是先以第一劑的氨水(阿摩尼亞)將毛鱗片打開,並以第二劑的過氧化氫(漂白水)深入皮質層將髮色漂白,接著利用染色劑上色,不同髮色所會用到的染色劑不盡相同。 染髮種類與過程示意圖。 製圖/顏麗家根據圖中的資料,台北榮總臨床毒物科醫師楊振昌指出,各成分在接觸後是否產生毒性或致癌性,主要與劑量及接觸時間有關,也與個人是否容易皮膚過敏有關。腎臟科醫師江守山也提到,染髮劑第一劑中,對苯二胺(PPD)、對苯二酚這類致癌物質常出現在深色的染髮劑上,政府已嚴加限制其用量。部分廠商也會以其他具類似功能的化學物質取代對苯二胺,德國、法國更已立法禁止染髮劑使用對苯二胺。目前學術研究討論染髮時,常把深色染髮劑另立一章討論,原因是對苯二胺會影響腎臟排毒,在動物實驗裡會引起膀胱癌,但在人體實驗沒有實際的數據結果。江守山認為對苯二胺既然對動物有傷害,對人的傷害也不容忽視。他表示,目前大部分對染髮的研究都顯示,染髮會增加血液腫瘤的風險。血液腫瘤包括非霍奇金氏淋巴瘤、淋巴瘤、白血病。楊振昌提到,對苯二胺類化合物在動物試驗,經口餵食後可能會導致泌尿道、肝臟、皮膚、乳腺、前胃、甲狀腺或淋巴系統的癌症;經由皮膚的試驗,亦有少部份研究顯示它會經由皮膚吸收而致癌。至於染髮劑第二劑會用到的過氧化氫,雖然其致癌的疑慮遠較對苯二胺類化合物低,仍有實驗動物致癌的研究結果。楊振昌表示,多篇國外研究卻顯示,常使用染髮劑者不見得較容易罹患癌症。以美國癌症學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 ACS),在1994年所發表的一篇針對近60萬名年齡30歲以上婦女長達6年的追蹤研究顯示,長期(20年以上)使用深色染髮劑的婦女,可能會稍增加罹患淋巴瘤與多發性骨髓瘤的機會(3%),但未增加罹患其他癌症的機會。哈佛大學在同年發表的一篇針對近10萬名護士長達14年的研究亦顯示,染髮與罹患淋巴瘤、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間,並無相關性。因此有關染髮與癌症間有無相關,各方說法仍莫衷一是。也因為以往的研究缺乏一致結果,所以國際癌症研究署(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目前僅將染髮列為不確定對人是否具有致癌性,因此楊振昌認為,民眾也不必「聞染髮劑而色變」。一般而言,愈深色(例如黑色、紅色或棕色)的染髮劑,含有前述致癌物的量通常愈高。此外,較不易褪色的染髮劑,含有的致癌物量也多半較高,因此民眾應盡可能少用上述染髮劑,並拒絕購買來歷不明的染髮劑。挑選染髮劑時也能注意其包裝標示,經過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認證的產品在包裝上會有標示。若為國內品牌染髮劑會標示「衛署藥製字第OO號」;國外品牌則會標示「衛部粧輸字第OO號」。若想了解該染髮劑成分的詳細資訊也能至衛福部食藥署藥物辨識資料查詢系統查詢。染髮劑刺激皮膚  使用前應先測試除了可能致癌的危險外,染髮最常造成的危害其實在皮膚,不慎者甚至會產生嚴重的過敏現象。楊振昌醫師建議,在使用一項新品牌染髮劑前,最好先滴一小滴在耳後皮膚,不要沖洗,觀察兩天後沒有紅腫等過敏反應再使用。染髮過程中也切記不要吸菸或飲食,若染髮劑不慎誤入口中,造成腸胃刺激,可能導致出血潰爛、肝腎功能變差或變性血紅素血症(四肢皮膚及嘴唇發紫),或是其他更嚴重的中毒症狀。江守山醫師表示,染完髮盡量不要吃葡萄柚和攝取大量的楊桃汁,因兩者都會影響酵素系統的運作,酵素系統無法正常運作,就會影響毒素排出體外。反之,如果要促進肝臟等酵素系統的活性,建議可以食用薑黃、大蒜、葡萄皮和紅酒含有的白藜蘆醇,如薑黃可以透過咖哩飯攝取。天然染劑較安全 民眾仍應審慎評估現代人重視健康,多會選用含植物性染料的染髮劑,現有的科學研究發現,天然染髮劑確實比較安全,但仍然有極少數使用者可能產生皮膚過敏的症狀。天然染髮劑中最常使用的海娜(Henna),萃取自印度指甲花的葉子。在國外民俗治療中指甲花使用在止血、利尿、抗腫瘤、抗腸胃痙攣、心臟抑制、降低血壓、對抗感染及緩解子宮收縮等,口服大劑量者會產生中毒。但若僅用於染髮,不會產生中毒現象,消費者不需太過擔心,唯獨需小心號稱天然的染髮劑是否仍摻有PPD,並在使用前後注意是否產生皮膚過敏等症狀。然而,天然染髮劑最大的缺點在持續性不足,江守山醫師也表示大部分的顏色都不夠深,無法染成黑髮,頂多是棕色。美觀與健康之間的拿捏,消費者可以審慎評估。雖然染髮尚未確定是否會致癌,但擔心染髮會提高罹癌風險的民眾,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一、減少使用深色且不褪色的染髮劑,多使用清洗1~3次或5~10次即可洗淨的染髮劑。二、染髮時可多使用含植物性染料的染髮劑,少使用易致癌的PPD染髮劑。三、自行染髮時務必戴手套。四、染髮時切記不要抽煙或吃東西,以免手上沾到染髮劑誤入口中,增加吸收量。五、染髮前兩天不要洗頭,有頭皮油脂保護可減少染髮劑接觸頭皮,或是塗一層凡士林也可以。六、染髮間隔至少一個月,一個月染髮兩次以上風險會較高。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