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以VR重塑地獄想像 海闊拉帝領觀者思考道德變遷
藝文
第1816期
以VR重塑地獄想像 海闊拉帝領觀者思考道德變遷
2025-10-31
【記者邱柏翔台中報導】結合VR虛擬實境與動力裝置,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碩士班的陳誌陽、閔詩涵組成的藝術團體海闊拉帝 Hi-Quality,25日於毛刺 Glitch展出《地獄觀》,透過3D動畫,將臺灣民間的地獄景觀搬進展場。 展覽核心是一件名為〈地獄觀〉的VR互動裝置。觀眾戴上頭盔後,會沉浸在四個取材自台灣歷史與鄉野奇談的場景中,例如以白色恐怖時期為背景的畫面。四個場景裡,海闊拉帝刻意淡化故事線,並將詮釋權交給觀眾。觀眾David(化名)說:「作品探討的文本內容不會太沉重,但很值得思考。」陳誌陽解釋,他們想要打破宗教信仰中,做了壞事就會下地獄的單一想像,並挑戰宗教權威所灌輸的非黑即白的審判標準。而作品名稱〈地獄觀〉具有雙重意涵,既是觀看地獄的行為,也指涉關於地獄的觀念。陳誌陽表示,個人的道德觀,便是形塑地獄樣貌的根源,他說:「地獄跟天堂是根據自身對其的想法,而產生相應的畫面。」他補充,地獄並非一個固定的實體,而是一個由社會價值觀所建構的概念。 展場另一角落,作品〈地獄電腦〉不斷渲染著地獄影像,將地獄的傳統觀念用現代方式重新詮釋。作品外觀結合電腦零件與血肉模糊的肉塊造型,源於海闊拉帝對當代生活的反思,現代人日復一日的勞動行為,就如同傳統地獄裡每天下油鍋、拔舌頭的永恆折磨。陳誌陽補充,這件作品呈現出隨著時代演變,想像地獄的方式也會不同。過去,人們會透過觀落陰等超自然方式來窺探地獄,「那現代是不是能透過科技來轉化這個過程?」陳誌陽表示,〈地獄電腦〉便是讓當代人重新想像、觀看、並建構地獄的全新方式。 在海闊拉帝的作品中,他們會將地獄美學轉化成展場可直接感受的作品。例如3D動畫裝置〈窗外有鬼〉中的鬼魂形象,挪用了〈地獄觀〉中的角色模型,像日本士兵與林投姐。陳誌陽解釋:「3D讓鬼魂好像在現場,但實際上又不在現場,就很像展場同時有另外一個世界並存。」觀眾邦邦(化名)表示,脫下VR設備後,3D動畫裡鬼魂敲窗的聲音,帶給他很強烈的感受。他說:「我感受到〈窗外有鬼〉給我的刺激反應,那是一種非常真實的身體體驗。」 《地獄觀》呈現出地獄的多重面向,也提供觀眾多樣的觀看方式。海闊拉帝選擇不給出標準答案,陳誌陽說:「藝術家的觀看跟見解,並不是一個正確的解答,反而可能局限作品的觀看方式。」《地獄觀》將詮釋權完全交還給觀眾,邀請每個人從不同面向切入,去定義一個屬於自己的當代地獄樣貌。
朱冠丞以多媒材翻轉生態角色 領觀眾正視植物權利
藝文
第1814期
朱冠丞以多媒材翻轉生態角色 領觀眾正視植物權利
2025-10-02
【記者陳少凡報導】今年畢業於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系碩士的朱冠丞,以作品展《A Plant’s Dignity》榮獲2025桃園設計獎視覺與商業設計類新銳設計師組金獎。作品共有四大展區,涵蓋2D畫作、互動裝置、3D動畫與真實影像,將他對植物權的理解與想法投射到觀眾眼前。 「我覺得創作很大的層面是源於生活。」朱冠丞表示,他熱愛山林,經常觀察其中的昆蟲與植物,也因此注意到自然環境裡被忽視甚至遭不當對待的生命。在第一展區,他繪製了數十種的植物圖像,並在圖片背後寫下該植物的意義與用途,藉此探討植物存在的本位意義。朱冠丞的指導教授李根在說:「朱冠丞的創作歷程始終圍繞著動植物議題。」他補充,現代多是以人本為核心的設計,但其實人在萬千生物裡並非唯一主體。李根在接著說:「當設計開始轉向非人類的角度時,我們自然會去關注人以外的生命,朱冠丞的作品正好呈現了這樣的關注與思考。」 在第二展區中,朱冠丞運用感壓技術,並準備各36種花與葉、莖以及盆栽的圖案,讓觀眾自行搭配生成新的植物影像。當觀眾觸摸連接感測裝置的植物時,壓力感測裝置隨即啟動,「我們只要去碰觸植物,例如摸葉子,它就會長出新的葉子;摸花,就會開出新的花。」朱冠丞補充,觀眾可以透過按壓植物的方式,讓它在螢幕上即時呈現。然而,他表示,在追求美觀的過程中,觸摸也象徵著不斷按壓、踐踏植物本身,「當人類彰顯自身主體性時,往往忽視並壓抑了植物的內在價值。」 「如果人類持續不道德地對待植物,未來會發生什麼?」延續這個疑問,朱冠丞與研究所同學董恆瑞合作,以 3D 動畫構築一個植物進化後反過來統治人類的世界。在這個想像裡,人類的骨骼被吸收成植物的根基,毛髮則延伸為枝葉的載體。朱冠丞在動畫中使骨架生出異樣的植株,毛髮間竄出無數枝枒。觀眾包小姐(化名)表示,雖然3D動畫很唯美,但當想到畫面中提供植物養分的是人類肉體時,會產生一種複雜的情緒。朱冠丞說:「人們常認為萬物存在是為了服務人類,但卻沒有人想說我們人類也可以為別的物種提供幫助。」 此外,朱冠丞收集日常中遭人類不當對待的植物殘骸,並放至展場展出,「例如山林裡被砍伐、踩踏、燒毀的枝葉,或是即將被淘汰的花草。」搭配他在烏來或海外採集時所拍攝的影像,形成了懸掛的畫卷與枯萎的花。朱冠丞提醒道:「這些對植物的傷害不是沒有發生,只是我們很少關心。」他表示,原本他曾考慮將植物殘骸及攝影作品放在展覽開端,但最後選擇將其置於最終區,「我希望觀眾在經歷虛構與未來的想像後,再次回到眼前的真實,直面人類對自然的踐踏。」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