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體育
【社論】運動員的「振奮」該被限制嗎? 以黑豹旗冠軍戰全壘打看棒球場「潛規則」
2024-11-22
生活
夜拆天橋引眾怒 北市府主張改善交通安全
焦點
2024-11-22
校園
命名甄選日程延誤 南大更動流程引質疑
2024-11-22
新知
微型偵測分析患者生理數據 AI照護助居家善終
2024-11-22
校園
學生鑽漏洞未戴安全帽 中正嚴格取締成效有限
2024-11-22
新知
嘉大研發大豆飼料 成馬糞海膽復育新解方
2024-11-22
新知
農業廢棄物再利用 化身吸附劑淨化重金屬汙水
2024-11-22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國際
第1776期
住宿區兩週三起入室搶劫 學生籲校方維護居住安全
2022-12-21
【記者鄧芯怡綜合報導】「三個男生持槍械闖入我的房子,我無法想像如果沒有馬上報警,會發生什麽事。」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TU)學生凱拉・巴榮恩(Kayla Barone)描述他遭遇入室搶劫的經歷。該大學位於美國費城(Philadelphia)的治安紅燈區,學生長期處在危險的住宿環境,部分學生更因此萌生退學的想法。天普大學學生建立Instagram帳號「keep_us_safe_tu」,並於13日發佈公開信,譴責校長傑森・溫加德(Jason Wingard)對於學生住宿安全的漠視。 天普大學位於美國費城的犯罪紅燈區,其學生頻繁成為犯罪事件的受害者。 圖/「keep_us_safe_tu」提供「keep_us_safe_tu」發起人,天普大學學生約翰・曼根(John Mangan)控訴,費城去年的殺人案件高達560起,據他們了解,這一學期遭遇犯罪案件的學生已有37人,但學校卻沒有公佈相關資訊。「學校一直在逃避問題,所以必須有人站出來讓學校面對!」曼根憤慨地說道。他希望透過社群的影響力提高學生對周遭犯罪案件的意識,並要求校方檢視自身怠慢的行為。 天普大學的校内住宿價錢高昂,即便面臨校外住宿的安全問題,學生仍選擇外宿。 圖/「keep_us_safe_tu」提供巴榮恩指出,學校在兩星期內發生了三起入室搶劫案,而他遭遇第一起搶劫後,學校沒有在第一時間警示學生,之後更發生11名學生遭捆綁搶劫的案件。他們因而抨擊校方為了顧及自身形象,不僅不告知同學相關事件,甚至封鎖學生及家長的社群帳號,讓他們指責與質疑的聲音無處伸張。曼根也補充,學生身上通常都會攜帶現金、耳機等值錢物品,因此成為犯罪集團的目標,淪為各種犯罪事件的受害者,包含入室搶劫、縱火、綁架、殺人等。即便校方安排校園警察巡邏,然而,僅限於特定區域,大部分學生居住的區域仍不受保護。曼根也揭露,校方給予校園警察的待遇很差,疫情開始後,警力因此從100人減至60人,即便校方承諾增加警力,也只有64名校園警察。 天普大學學生住宿環境的治安極差,學生公寓甚至遭投擲汽油彈,引發火災。 圖/Instagram帳號「keep_us_safe_tu」提供「校方一直說要增援警力、增援警力,但最大的問題是學校的不透明化操作。」另一位協助經營帳號的天普大學學生蘇菲・馬科特(Sophie Marcotte)無奈地說道。曼根和馬科特認為,公開信發佈後狀況的確有改善,但學校還是沒有提出確切應對的措施。此外,校長宣佈即將搬入學生住宿區,期望同理學生們的情況,馬科特說:「雖然這可能是他為了公關利益做出的決定,但往好處想,校長至少會經歷學生的遭遇,他一定會聽到槍擊聲,這時他便會意識到他曾經的錯誤。」
專題
第1765期
藝術家與觀眾雲端相見 共享線上展演親密時刻
2022-04-28
【專題記者黃弈軒、吳姿芳、單師樵綜合報導】水徐徐地流進杯裡,於手機九宮格畫面中呈現完美構圖,並透過網路傳送到觀眾觀看的螢幕,同時藝術家輕輕細語,引導觀眾參與展演的字句縈繞耳畔,「把心思跟動作緩下來,享受這十分鐘特別時空的洗頭經驗。」 藝術家張剛華在創作計畫《洗頭》中回溯成長記憶,並探討身分認同。 圖/明日和合製作所提供螢幕劃分為一格一格,藝術家手抹泡沫搓揉頭髮佔據主要畫面,右方呈現展演各個空間,檯燈點亮棉床,為幽暗房間注入溫暖,狹長廊道無人走動,揭示「洗頭」為親密時刻。藝術家將自身洗頭的記憶娓娓道來,觀眾也分享關於自己的洗頭故事。冷漠不再是科技唯一形容詞,藝術家與觀眾身在世界不同角落,卻能藉由數位裝置走向彼此。社群媒體與會議軟體如同雲中繩索,成為兩者之間的聯繫,相遇剎那擦出藝術火花,完成線上展演。線上展演順應科技潮流,即使缺乏實體互動,在藝術家的設計下仍給予觀眾參與空間,甚至創造出獨立於實體展演之外的獨特表演形式,成為表演藝術的新趨勢。線上展演打破時空疆界 螢幕兩端共享親密時刻當表演藝術透過線上呈現,表演者與觀眾之間隔著遙遠的距離,藉由數位裝置將畫面、聲音或文字傳送給彼此。社群媒體與通訊軟體成為線上展演的新媒介,表演藝術不再受限於固定時間與物理空間,讓藝術家的創作展現多元樣貌。明日和合製作所由三位劇場編導洪千涵、黃鼎云與張剛華所組成,於民國110年與23位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合作,推出線上展演《Surprise Delivery 和合快遞》,將包裹的概念延伸至觀眾欣賞藝術表演的經驗,藝術家透過社群媒體Facebook、Instagram、會議軟體Google Meet、Email和郵寄包裹等多元媒介把「表演」寄到觀眾手中,觀眾便開始與藝術家互動,完成線上展演。《Surprise Delivery 和合快遞》讓藝術家與觀眾同時在特定虛擬空間相遇,洪千涵說:「因為我跟你,在這個時空下,才有這個作品或經驗。」例如藝術家陳嘉微使用協作式數位白板JamBoard,以手繪圖案、文字與照片和觀眾交流生命經驗,最後創作出一幅專屬於藝術家與觀眾的畫。 藝術家陳嘉微詢問觀眾過往生命經歷,觀眾則透過文字、圖片等形式回覆。 圖/明日和合製作所提供收件者只知道快遞大致的到貨時間,在等待與收件過程中可能產生期待和驚喜的情緒,明日和合製作所認為觀眾情緒都是觀看表演經驗的一部分,他們特別設計購票機制,觀眾購票時只能選擇藝術家與日期,無法知道明確的表演時間,洪千涵說:「有趣的是時間幅度拉長,例如你買票是4月20日,然後你買的是洪千涵的,但是我沒有跟你約定是幾點幾分,用什麼樣的媒介在線上見面。」數位展演打破時間框架,藝術家與觀眾也能彈性選擇參與展演的地點。《洗頭》是藝術家張剛華從民國107年開始發展的創作計畫,於2021臺北藝術節中進行線上展演,並分為「參與式展演」與「講座式展演」兩種表演形式。在參與式展演中,他與觀眾在各自家裡透過手機以Google Meet互動,一起倒水、冥想及洗頭,他說:「透過洗頭,他們想到小時候的事情,分享關於洗頭這個觸碰的記憶。」線上表演型態不僅讓觀眾保有私密空間,更能與藝術家共同經歷親密時刻。觀眾參與《洗頭》的體驗過程,成為講座式展演的元素。張剛華同樣在Google Meet平台上以直播進行,呈現超過60位洗頭對象的故事,並利用多鏡位拍攝房間、廊道與洗手台等展演空間,讓觀眾用多方視角觀賞不同區域,「當下(觀眾)可以點很多不同的鏡頭,有比較完整的故事。」另外,《洗頭》充分使用會議平台功能,開放觀眾即時回覆文字與表情符號,使藝術家與觀眾即時互動,在交流的過程中共享「洗頭」經驗。 在《洗頭》的講座式展演中,藝術家張剛華帶領觀眾回到洗頭計畫的起點,講述計畫展開的原因與故事。圖/明日和合製作所提供線上展演扭轉表演形式 觀眾握主動權參與作品「我想要線上演出是一個全新的體驗、一個全新感受的東西,不是現場演出的替代品。」尚未在線上演出魔術前,魔術師周瑞祥對線上展演抱持負面看法,他說明魔術原先可以邀請觀眾上台、抽牌及選擇道具,並利用肢體製造魔術表演張力,但當魔術表演轉至線上,許多魔術原先以直播或非同步播放給觀眾欣賞,導致觀眾無法親身體會魔術的神奇效果,「在線上這些東西,幾乎砍掉原本魔術九成的東西了,所以只剩下那一成。」後來他實際發想線上展演,發現線上魔術反而能實現全新且有趣的互動橋段。周瑞祥藉由Google Meet與觀眾互動,並引導觀眾自己手搓撲克牌,一步步完成魔術表演。觀眾將撲克牌花色朝下,打亂、洗牌,再憑直覺隨意排列後,撲克牌未經魔術師之手,花色整齊區分為黑紅兩邊,不可思議地發生在觀眾電腦螢幕前的桌上。「魔術的核心概念是操縱觀眾的認知,只要能做到這件事情,換一個手段跟形式,在線上也可以成立。」周瑞祥說道。周瑞祥思考線上展演在未來的網路世界中,人與人之間將如何維繫情感溫度與連結,因此他在2021臺北藝術節演出《新人類計畫:明日人》魔術作品,寄送體驗包裹至報名者家中,包裹內容物為預言卡片、圖畫紙、鐵環、項鍊等魔術道具,讓每位觀眾自行在家中學會「明日環」魔術表演,周瑞祥教導觀眾用手指撐開項鍊的鏈條,將鐵環順著鏈條向下丟後,讓項鍊自動栓住鐵環。他期望利用線上形式,讓參與者親自操作魔術,實際體驗魔術的奇幻。在大多數人的想象中,線上展演是觀眾開啟電腦鏡頭與表演者互動,不過民國110年臺北兒童藝術節的其中一檔節目《名叫中間的地方:家庭旅行版》,反而藉由「聲音」作為表演媒介,邀請親子擔任演員,將自家空間打造為劇場,在家完成一場演出。《名叫中間的地方:家庭旅行版》由進港浪製作導演陳煜典與編劇邱奕嘉創作,碰上疫情才將實體演出轉為線上。雖然作品的表演空間遭到改變,但觀眾與表演者在線上仍維持「高互動性」。節目在Google Meet會議裡演出,主持人在表演開場及結尾與觀眾交流,而在表演中間播放事先預錄好的錄音檔,引導觀眾在家庭空間移動。陳煜典形容,家如同世界各地,而孩童扮演起探險家的角色,進入劇本建構出的平行時空,與家人一同在家中,藉由船鳴聲,自由發揮想像力,指出特定方向,前往探索並收集家中冰箱、廚房等周遭環境的物品,解開劇本中一層層的闖關任務。最後音檔播放結束,主持人再邀請觀眾分享體驗心得,驗收成果。 進港浪製作作品《名叫中間的地方:家庭旅行版》於Google Meet會議演出,主持人除了與觀眾交流、互動,更讓他們自由發揮,一同完成演出。 圖/進港浪製作提供「確實觀眾的主動性很高,但他有沒有更主動參與這個故事就是他的選擇。」陳煜典解釋,他在線上展演賦予觀眾高自由度及發揮空間,提高觀眾的主動性。因觀眾不再是坐在固定位置觀賞表演,可以選擇關掉電腦或中途離開,所以導演陳煜典、編劇邱奕嘉與演員在設計劇本時,開放更多空間給觀眾思考,不過他同時指出,觀眾是否更主動參與線上演出,則是未知答案。數位劇場打破單一視角 多維空間擴展觀眾想像在虛擬時空中,藝術團體更能藉科技技術,將表演擴展至一個舞台之外,進而讓觀眾不再只是利用單一視角理解劇情。進港浪製作的線上展演作品《神不在的小鎮》藉由二維、三維、四維空間擴展劇場的空間性,讓線上觀眾能以多重視角,理解劇本全貌。作品從名為「中正區」的小鎮發生自殺案出發,探討網路霸凌世界中,大眾在社群媒體只接受片面立場資訊,或跟隨大多數人意見的現象。觀眾打開線上演出平台,自由切換視窗觀看演出。「三維世界」為主故事線,導演切換鏡頭跟拍主要角色,演員在表演空間直播演出。而觀眾若想進一步了解演員離開主故事線後的想法,則可以切換至二維世界,輪流觀看不同角色在直播中訴說獨白,「這就像你在生活中為了要理解一個事件,你可能會去看不同評論者的言論或是新聞。他們都在講同一件事,但每個人都有自己角度的發聲。」《神不在的小鎮》編導、進港浪製作團長洪唯堯說道。他利用二維方式讓觀眾除了觀看節目的主故事線之外,還能深入理解每個角色背後的故事。另外,觀眾還能在四維世界以「上帝視角」進入3D虛擬空間,四維空間的場景與線下實景一模一樣,不過是以虛擬的形式呈現。洪唯堯說明,網紅統神在此空間以「天神」身份,用全觀的視角詮釋劇情,觀眾能在此空間內的線上聊天室互相交流,並線上投票決定劇情走向,「四維是意識可以更好交流的世界,你在現場看戲跟在遊戲世界的時候,會對同個劇本有不同的感受。」「第一關要克服的就是作品線上化,我要找到一個『第二現場』,就是觀眾明確地知道自己坐在家裡,而不是假裝在觀眾席,然後再強化他們在那個空間當下的感受。」 洪唯堯說明,大眾早已習慣觀看的直播、球賽就是第二現場的概念,因此他利用人們在異地閱讀、認識同一事件的行為,撰寫線上展演劇本。 進港浪製作線上展演作品《神不在的小鎮》突破傳統空間框架,讓觀眾以多種視角理解劇情。 圖/進港浪製作提供科技提升線上觀看體驗 表演者尋求新模式「觀眾的消費習慣還沒有培養起來,而且他們以前看表演也是為了享受在劇場空間裡面的感覺 ,所以線上的吸引力可能會低一點。」陳煜典指出,台灣的線上展演仍在起步中,還沒有被許多消費者接受。不過在現今的數位時代,洪唯堯也提到,越來越多藝術團隊開始關注線上展演發展的可能性。除了表演團隊開始從事線上展演,科技公司也著手讓直播系統更為完善。為了讓觀眾在線上展演得到更好的觀賞體驗,銓球感映股份有限公司也致力改善網路直播平台延遲時間過長的問題。銓球感映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王仲偉說:「在技術上我們可以做到三個小時內大概delay時間維持在三秒以內,那如果是一個小時,維持大概是一秒。」他們的技術不僅能縮短直播延遲時間,也能讓表演者與觀眾即時互動。另外,銓球感映也致力改善多視角切換技術,「因為多視角切換在現有的技術來講,假如說有四台攝影機,我從一號機切換到二號機的時候,中間會變黑,因為要重新reload資料。」為了讓觀眾在切換視角時,減少螢幕在觀看表演中途變黑的情況,他們也盡力開發順暢的視角切換方式,提升觀眾參與線上演出的體驗感。在疫情驅使的數位浪潮下,觀眾不必走入劇場,依然能在家中享受精彩演出,甚至與表演者產生更多交流,抑或是成為表演的一部份。隨著數位科技越趨發達,技術的發展無遠弗屆,周瑞祥看好線上展演的藍海市場,認為線上展演打破空間與國家的物理框架,將成為未來的演出趨勢,「我覺得線上演出能玩的東西比大家想像的多很多,自從我自己做過以後,我認為他的發展性是無限的。」 隨著數位科技發展,線上展演打破空間與國家的框架,或將成為未來的演出趨勢。 圖/進港浪製作提供
專題
第1703期
社群網路人氣的假象 IG粉絲買賣是行銷還是騙局?
2019-05-30
【專題記者許容瑄、黃俐榛、林奕辰、莊珺茹、謝承學綜合報導】社群網站臉書(Facebook)於今年四月底對紐西蘭一間公司提告,臉書平台執法及訴訟主任潔西卡・羅梅洛(Jessica Romero)於部落格貼文表示,該公司向臉書旗下社群網站IG(Instagram)用戶販售不實「讚」數及追蹤者,這類行為雖違反IG服務條款,但沒有觸犯任何法律。「我們透過提出訴訟釋出訊號,告訴大家我們的服務不容許這類欺詐行為。」羅梅洛表示,臉書與其他社群網路平台都正面臨防堵詐騙與假資訊的壓力。隨著網路的普及程度與日俱增,追蹤人數與讚數已成為民眾衡量品牌可信度的指標之一。不論個人或是品牌,都必須在網路世界建立聲望。然而,虛擬世界中的追蹤者十分容易造假,社群帳號擁有者只需小額花費,便能獲得期望的粉絲數、讚數,甚至留言數。這些販售粉絲的商家,不論是盜用別人帳號,或是創建假帳號,都在社群世界造成一定的影響,且範圍超乎想像。 隨著社群網站蓬勃發展,民眾時常仰賴社群媒體取得消息,網路宣傳成為品牌或個人行銷不可或缺的手段。 圖/黃俐榛攝見招拆招 粉絲賣家與IG公司的資訊戰社群網站的假帳號快速增加,使IG公司作出應對,根據<b>《科技新報》報導,義大利分析公司Ghost Data在2015年曾針對IG進行研究,發現IG的假帳號多達9千500萬個。對此,IG官方發佈新政策《消滅非真實帳號行動(Reducing Inauthentic Activity on Instagram)》,確保社群平台用戶能有更真實的互動。IG官方表示,公司現已構建「機器學習工具」識別帳號真偽,若系統發現帳號曾被第三方應用程式取得個資,則會要求用戶更改密碼,並斷絕該帳號與第三方程式的連結。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假粉絲賣家總有對策。網路粉絲賣家蘇崑銘表示,國外假帳號製造商的伺服器可能每週都在變換,「就像諜對諜,若這個服務器今天被IG抓到,公司可能今天馬上下架暫停供應,並開始去找其他可以恢復方式,若成功就會重新上架。」買賣粉絲的商機隨著社群網站的蓬勃逐漸擴大,但IG的社群守則中其實明文禁止買粉絲的行為:「請不要以人工方式收集讚、追蹤者或分享次數。」蘇崑銘也坦言,「這個東西(買賣粉絲行為)違反社群規範,社群規範雖然不在法律裡面,但的確違反他們的遊戲規則。」粉絲多寡可能影響帳號的公信力,若此帳號為店家、直銷從業人員的商業性帳號,假粉絲「灌水」的方式可能有廣告不實的嫌疑。 蝦皮購物平台上,有許多賣家販售IG粉絲,除了追蹤數,甚至能購買留言、愛心、與直播互動。 圖/截自蝦皮拍賣網站製造假粉絲手法多樣 殭屍帳號有跡可循目前,販售粉絲的賣家所賣的IG帳號分為兩種:盜用他人的真實帳號與創建假的殭屍帳號。蘇崑銘表示,台灣目前尚未有賣家擁有盜用他人真實帳號的技術。國外的假帳號製造商會利用釣魚網站與互惠網站,吸引會員輸入社群網站的帳號密碼,再透過金鑰(註)取得資料後架設服務器,成為「真人粉絲追蹤數」的來源,但這樣的手法可能違反《刑法》的「妨害電腦使用罪」。蘇崑銘解釋,東南亞地區的網路防護較歐美寬鬆,容易取得真人帳號,而台灣賣家大多為代理商,透過網路向國外源頭賣家、網站購買假帳號,再販售給台灣客戶,因此難以界定這樣的作法是否合法。蝦皮拍賣IG粉絲賣家h店(化名)也表示,許多可管理IG粉絲、追蹤或是號稱免費增加粉絲的應用程式,都會要求使用者登入其帳號密碼。若是開發者不懷好意,使用者不只增加粉絲不成,還可能成為別人買來的粉絲之一,「當自己的帳號若是無故增加一些奇怪的追蹤,就要盡快修改密碼,並回想自己曾在哪裡輸入過相關資料。」利用技術大量創造假帳號則是另一種假粉絲的來源。這些製造源頭帳號的賣家大多來自中東與東南亞,他們利用服務器整合資源,便能一次創建大量的各國假帳號販售至各國代理商,蘇崑銘提到,這種方式雖未涉法,但依舊違反社群規範。「這些東西都是違反IG跟臉書的社群規範,都屬於黑科技,所以不能拋頭露面,也不能高調。」蘇崑銘說,創建假帳號不限國籍與地域,各地都能辦,若需不同國籍的帳號,只需調整語言與照片即可,「去他們國家(欲創建假帳號的國家)網站拉幾句文字就可以辦帳號了,圖片就是網路隨機的圖片。」他表示,由於Google會比對網路照片,防止它們遭盜用,因此假帳號的製造者通常會將圖片加上泛黃、泛白、黑白等特效,防止被偵測。(註)金鑰:指某個用來完成加密、解密、完整性驗證等密碼學應用的秘密信息。粉絲數量如門面 網紅政商求「粉」若渴 即便違反社群規範,仍有不少客戶與供應商買賣粉絲,許多行銷公司也會將買粉絲作為行銷管道。蘇崑銘說,除了一般民眾、網紅外,「跟我們買的客戶訂單裡面,有九成都是行銷公司。」他認為粉絲人數以及讚數就像一個帳號的門面,好比餐廳裝潢,雖不會直接幫助提升業績,卻有機會能讓它變得更好。不只是商家經營者購買假粉絲,蘇崑銘透露,許多政治人物以及藝人都曾向他買專頁的粉絲追蹤數,以增加自身公信力,「這是必要的工具啊,因為現在網路時代臉書跟IG的評論最多人看了,人家在下面罵來罵去的時候你反而會認真看。」在大眾資訊取得越來越依賴社群網站的趨勢下,網路聲量成了最有力的武器,蘇崑銘說明,「我也有遇過大手筆買入粉絲的(政治人物),每個人都需要門面,門面也可能影響到結果。」政治人物能夠以假帳號客製化貼文的留言帶動有利自身的討論,不知情的選民便成了資訊不對稱的受害者。買粉絲的商機日漸上漲,讓販售粉絲的商家獲利良多,蝦皮賣家上亨國際超跑租賃公司所販售的普通華人粉絲定價為50元100名、普通全球粉絲35元100名。由於華人粉絲與台灣所使用的語言相同,對大眾而言真實度較高,因此較昂貴。上亨國際透露,粉絲價格看似低廉,但因市場需求龐大,日營業額約為兩萬五千至三萬元,一個月的銷售額更可高達75萬至90萬元。但蘇崑銘也提到,在IG演算法更新時,客戶會流失大量粉絲,若數量下降的速度太快,賣家必須額外替客戶增加粉絲。IG粉絲買家Naichi(化名)也表示,購買粉絲的價格很便宜,一般學生皆能負擔得起。他進一步補充,只要給予賣家好評,更可以再獲得500個粉絲。Naichi補充,曾出現購買的粉絲突然下滑的情況,但賣家會陸續將數量補回來。 假帳號經常在客戶或其他人的貼文底下留下不相關的評論,製造出互動熱絡的假象。 圖/截自Instagram網頁「現在的社會,網路的世界、網路的市場是很大的。」從事美妝保養的IG粉絲買家小佳(化名)表示,在自媒體時代要打出自己的知名度。他指出,購買IG粉絲之後,詢問度、工作邀約也跟著提高,「粉絲看到你今天用什麼、吃什麼,他可能也會想要試試看。」Naichi則因為好奇而購買粉絲,他認為在非商業用途下買粉絲只能提升自信心,賣家h店也說:「現代人幾乎都會透過社群行銷自己,不論是記錄生活或是滿足虛榮。」但Naichi不否認假粉絲能影響IG的演算法,為客戶增加曝光度或在業配時提高廣告主的滿意度。小佳舉例,自身IG分享許多美妝成果,買粉絲後確實吸引更多人來看,也達到當初預期的效益。造假恐損品牌誠信 粉絲買賣非行銷長遠之計根據天下雜誌的報導,台北國稅局的臉書粉絲專頁有超過四成粉絲國籍來自印度、埃及、馬來西亞等國家,啟人疑竇。國立政治大學廣告學系副教授林芝璇表示,在行銷訊息比比皆是的環境下,數字成了推銷產品時簡單有力的依據,「這(買粉絲的行為)是可以理解的,行銷公司有些時候必須在時間很短、資源有限的情形下抓住人們的眼球。」但林芝璇也提到<b>,一般大眾並不認可買粉絲的行為,且此種方式不是長遠之計。她表示,行銷的最終目的都是希望能使品牌受益,這些假粉絲、假追蹤者終究無法轉化成真的顧客或是使用者,且一旦被消費者發現粉絲或互動造假,會降低品牌誠信度,因此以買粉絲來提升觸及率是短視近利的。而從法律的角度來說,林芝璇認為應依據商家與行銷公司簽訂的合約,她補充,目前買粉絲並不違法,但對大品牌而言,若被IG官方發現其追蹤者中有假帳號,以及其他疑似造假的行為時,可能會被關閉帳號,這無非是對品牌聲望、誠信度極大的打擊,更會影響商家與行銷公司間的信賴關係。網路時代中,社群媒體的影響力日益明顯。檯面上的粉絲人數、讚數、留言數漸漸成為大眾評斷品牌乃至個人的標準。然而螢幕背後可能存在刻意的操弄,無論是網紅、政治人物、品牌專頁的粉絲人數皆可捏造。如同蘇崑銘所說:「這是口水戰的時代。」資訊的力量是把雙面刃,在這場真與假對抗的戰爭中,理解現況並時時保持自覺才是閱聽人捍衛自身權益的最佳防衛工具。
體育
第1692期
網路成街舞擂臺 首屆線上賽降參與門檻
2018-12-13
【記者劉信秀台北報導】影片中,舞者自然且流暢地擺動肢體,但背景不是街舞大賽炫麗的舞台,而是普通的練習室或家中,這是「全國線上街舞大賽」。由全國大學嘉年華的主辦團隊HUG和台灣街舞圈媒體Timing所舉辦的全國線上街舞大賽,於11月15日到22日正式展開,並在本月7日公佈冠軍名單,是台灣首度以網路線上形式舉辦街舞賽事,共有104人成功報名參與。 參賽者只需要在社群軟體Instagram上發佈影片,並標註指定hashtag(主題標籤),不需要任何報名費即可參賽。 圖╱截自HUG_Timing的Instagram全國線上街舞大賽旨在將參加街舞比賽的成本降低,藉此吸引更多年輕族群願意嘗試投入這項運動,並關注街舞相關資訊。本屆賽制為,在社群軟體Instagram上發佈限時動態及一分鐘指定曲舞蹈影片,並標註指定hashtag(主題標籤)即可參加,主辦單位會透過發佈節目的方式公布名次結果,且每位參賽者都可獲得評審的專業評語。比賽發起人、國立台灣大學學生金爾君提到,此次參賽人數遠超過原先預估的60人,在社群軟體的曝光效應也讓本場賽事受到許多人關注,讓他更有動力舉辦下一屆比賽。 首屆線上街舞大賽於本月7日公佈冠軍名單,選手可在任何地點拍攝指定曲舞蹈並上傳影片,即可參賽。(圖為示意圖) 圖╱劉信秀攝獲得本場比賽前五名、義守大學學生黃禹豪說:「這個比賽很酷,多了一個平台可以分享自己,而且很方便。」他認為能夠省去車馬費和報名費,僅需透過錄影即可參賽的賽制,讓街舞文化在網路世代能被更多人看見與瞭解。同樣獲得前五名、台北市立大學學生小虎(化名)則認為,過去現場的街舞大賽會有比賽時間與地點限制,但線上比賽解決了這樣的問題,若往後有類似的活動仍會想要參與。然而黃禹豪指出,線上比賽的缺點是無法與其他舞者直接交流並感受現場氛圍,若真的要推廣街舞文化,現場比賽能感受到的震撼及獲取的知識仍遠超過線上比賽。金爾君也提到,這是舉辦本次比賽的最大困難處,有些街舞圈的前輩會質疑線上街舞的精神,認為網路上的影片不能算是比賽,他說:「他們認為街舞要尬就要現場尬,但我的目的並不是要取代線下的比賽,而是將好的內容推廣給新生代的人。」他指出,街舞比賽過去也經歷許多轉變,比賽形式本來就會根據時代背景有所調整,因此期待可以透過尊重與包容,讓街舞文化在多元的舞台上被看見。本次評審張維宸(小黑老師)在公布冠軍的節目中說:「從影片背景就可以知道這個人,他是一個什麼樣的身份,他有多麼熱愛跳舞這件事情。」他認為,參賽者能在繁忙的生活中透過一分鐘的影片傳遞出對於舞蹈的熱情及能量,是很值得鼓勵的。因此他也強調,在評審的過程中他並不將這次的活動視為比賽,而是大家將作品放在網路平台上互相交流的機會。 活動主辦人金爾君(右)及評審小黑老師(左)講評北市大學生小虎的舞蹈,提出抓出指定曲中不同音軌細節的重要。 圖╱截自HUG_Timing的結果公佈影片HUG 創意總監李定衡表示,未來將定期舉辦線上的街舞大賽,透過主題、歌曲、評審的更換,讓它成為常態性的賽事,並嘗試推廣到國際上。金爾君也期待,未來定期舉辦後,能讓舞者將參加比賽視為習慣,透過在網路平台的曝光,讓街舞文化繼續擴展和發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