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影像敘事實踐在地關懷 中大工作坊領學生走入田野
生活
第1797期
影像敘事實踐在地關懷 中大工作坊領學生走入田野
2024-10-25
【記者鄭孟佳報導】鹹澀的海風,攙雜漁港腥臊的氣味,輕輕推動「新瑞發十六號」在水面上搖晃,撫過船上每個屏氣凝神、聆聽漁夫訴說討海人故事的面孔。這是由桃園紀錄片工會和國立中央大學台灣電影研究中心於19日合作舉辦的「田野故事工作坊」,透過田野走讀與影像敘事教學,教導學員如何用影像呈現在地議題和人物訪談。 田野故事工作坊在19日至25日共安排五堂課程,邀請四位紀錄片導演擔任講師,每位講師的作品都與桃園在地議題相關,且經歷長期而深入的田野調查。工作坊負責人何睦芸指出,紀錄片是一種探討真實現象的創作表現,「影像創作是個認識或理解世界的途徑。」他補充說明,田野現場的走讀能引導學生打開觀察力,學習如何透過創作者的眼睛轉譯,再將內容呈現給社會大眾,是在一般課堂內很難學得的。 除了從紀錄片教授影像敘事技巧及經驗,於19日舉辦的走讀課更帶領學員至永安漁港,拜訪討海人楊門圈,實地探訪桃園在地的海洋客家文化。講師洪淳修表示,進入田野與人實際互動,能跳脫課堂的理論框架、建立更深入的觀察,「拍東西的人對世界是充滿好奇的。」他說道。他也認為,擁有敏銳的觀察力和獨特的表現手法,才能在海洋般廣闊的資訊中被閱聽人看見。來自中大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系的陳婕云說:「我覺得它(走讀)給了我更真實的生命力。」透過課程走讀實際走入討海人的生活場域,踏上漁船、學習如何編織漁網,讓本來就積極關注桃園藝文活動或在地議題的陳婕云,對桃園有了更新的認識。 談起與中大的合作,何睦芸提出,中大因地理位置顯得與外界格外疏遠,因此想經由課程挖掘出中大學生跟桃園的在地連結,「有沒有機會透過學校的課程,更認識桃園這個地方?」他希望以工作坊課程引導同學觀察自己所處的環境。他也提到,民間對社會的關懷和紀錄片發展過程間具有強烈的關聯性,讓紀錄片更加適合作為課程主軸。他亦期許學員能透過工作坊,讓紀錄片對生活的關注在心中發酵,在吸收豐富的田野知識後,影像創作也能成為他們實踐在地關懷的方式之一。
中大重申田徑場禁打球 學生望改善空間不足問題
校園
第1788期
中大重申田徑場禁打球 學生望改善空間不足問題
焦點
2023-12-07
國立中央大學體育室在11月22日發布公告,禁止田徑場進行各項球類活動。 圖/國立中央大學法文系學生蘇柏誠提供【記者杜以璇綜合報導】國立中央大學體育室11月22日發布公告,除教學及校隊練習外,田徑場禁止進行各項球類活動。該公告因敘述不清引起學生討論,校方在1日進行補充說明,公告所指的教學為壘球擲遠課程,而校隊則專指田徑隊,兩者皆為田徑場主要運動項目。中大學生會則呼籲,校方應針對校內球類運動場地不足的根本問題,提出配套措施,而非單以禁令作為解決辦法。 球類路徑難以掌控與預測,容易影響跑道使用者。為保護使用者安全,校方因而訂定禁令。 圖/中大田徑隊員徐秉祥提供中大田徑場除了田徑運動外,在中間草皮區域也有如籃球、排球等球類項目進行練習,但球類路徑難以掌控與預測,容易影響跑道使用者。為保護使用者安全,校方因而訂定禁令。中大田徑隊員徐秉祥便曾因有球滾至跑道上而打斷練習的經驗,「跑步的時候很難注意到四周狀況,萬一有球飛過來很容易踩到,或是學生過來撿球也可能造成雙方互撞的情形發生。」多數學生雖能理解校方發布公告之用意,但仍認為其內容過於簡略,對於內文中所提及開放的使用對象也有疑慮。中大法文系學生蘇柏誠發表其看法:「我認為該禁令並不完整,應該要有更詳盡的配套措施以及宣傳。」中大學生會長陳政傑認為,校方訂定該禁令的出發點是為田徑項目使用者著想,但同時卻也犧牲了部分學生的權益,「校方在發布公告前沒有和學生討論過,受影響的學生在短時間內難以找到替代的場地練習。」他也點出校內球類項目運動者面臨最大的挑戰,便是缺乏合適且足夠的場地。 排球系隊會在田徑場進行暖身與練習,其根本原因來自於校內排球場地的不足。 圖/中大大氣科學系徐秉祥提供在場地不足的狀況中,排球系隊所受影響最為嚴重。除了校隊及課程能在室內球場進行練習外,其餘系隊和一般學生只能使用戶外球場。中大排球系隊成員英蒲(化名)指出,系排在校內能使用的場地只有三面,然而因使用者眾多,球場常供不應求,「我認為該禁令的設置目的是好的,但中大的球場比起其他學校已經少很多了,加上現在限制田徑場的使用,我們球隊真的找不到地方練習。」針對校內球類運動場地不足的狀況,陳政傑表示過去曾和體育室提出此問題,「校方希望由學生自行協調與分配場地,但在場地原本就不足的情形下很難達成。」期望校方能從根本解決問題。中大體育室1日針對該禁令進行補充說明,本學期系排在田徑場練習的範圍逐漸擴大,在只有夜間照明的環境中,若球滾動至跑道上可能造成跑者受傷,因此為了維護使用者安全而張貼該公告。此外,根據《國立中央大學運動場地借用及管理細則》中,便已明文規定除經許可外,禁止進行任何球類及其它危害他人安全之活動。而對於校內球類場地不足的問題,體育室在公告表示,會盡可能爭取資源平均劃分現有的室外球場比例,但公告中也提到,在短期內完成有一定的難度。 在只有夜間照明的環境中,若球滾動至跑道上很可能會造成跑者受傷。 圖/中大法文系學生蘇柏誠提供
港中大可降解包材減污染 盼取代商業塑膠
新知
第1787期
港中大可降解包材減污染 盼取代商業塑膠
2023-11-30
【記者黎昕俞綜合報導】市面上塑膠袋因成分無法自然分解,回收費用不僅昂貴,也易產生微塑膠污染毒害下一代。由香港中文大學(以下簡稱港中大)化學系教授魏濤帶領學生鍾曉嵐、張家敏及蔣卓倫,研發新的包裝材料,不僅能像塑膠袋延展性高,更能在自然環境下降解。 團隊研發的包裝材料盼未來可以結合各領域專家,使其可以廣泛應用,逐漸取代塑膠。 圖/團隊提供塑膠袋因輕便、不易破的特性,在日常生活中廣泛得到應用。但是其成分只能在難以實現的高溫條件下分解,故長期積累之下,塑膠垃圾已對地球產生不可忽視的傷害。有鑑於此,團隊利用細菌纖維素製造新的包裝材料「BC基薄膜」,盼取代商業塑膠,減少垃圾污染。細菌纖維素是由木麴菌與酵母菌共同生長而成。透過在培養器皿裡加入醣類,使微生物能夠發酵形成纖維素。就讀港中大化學系博士班的鍾曉嵐補充道:「纖維素會被細菌排在菌體外部,形成結晶度很高的生物膜。」團隊將其風乾後,形成抗水、耐油的「BC基薄膜」。團隊也加入大豆分離蛋白,利用其良好的成膜特性及延展性,讓薄膜延伸效果提高。此外,團隊更加入海藻酸鈉,有效阻隔水蒸氣及氧氣,以延緩食材氧化的時間。因過程中皆使用合法的食品添加劑,故誤食也不會傷害人體。 團隊加入食品添加劑與菌種一起反應,讓生成的膜延伸效果不僅提高,也能阻隔水蒸氣及氧氣。 圖/團隊提供目前作品仍處於利用物理方法,在不改變分子結構的狀況下,透過加入其他材料達到改善性能的目標,因此防油、抗水的能力有限。魏濤表示接下來會持續尋找其他方法,「增強防腐的功效,並讓細菌成膜及厚度成長更加迅速。」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科技研究所教授鄭光成也提醒,因為包裝材料會直接與食材接觸到,故也需要考量食材釋放或滲出等測試,同時後續的回收細項也須符合法規。臺大化學工程學系教授劉懷勝則說明,此作品兼具食品安全及永續概念的優點相當不錯,然而如何降低生產成本也是重點之一。他建議可以應用在醫療領域上,例如人工敷料等需抗油、防水的較高單價商品,或許可以提高進入市場機會。為此,魏濤亦盼未來能加入其他領域專家的協助,讓食品包裝膜的生產速度更穩定、迅速,以及生產流線專業化,藉此達成取代傳統塑膠的目標。 香港中文大學化學系教授魏濤帶領學生鍾曉嵐、張家敏及蔣卓倫,以細菌纖維素製成包裝材料,延展性高且能在自然環境下降解。 圖/團隊提供
中大以熱能取代電能 研究降銅矽鍵合成本
新知
第1742期
中大以熱能取代電能 研究降銅矽鍵合成本
焦點
2020-12-30
【記者林昕璿綜合報導】晶圓鍵合為使兩片晶圓相互接合的應用技術,傳統是以高溫處理方式,透過熱能使材料接面結合。國立中央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教授李天錫與研究團隊,發現銅與矽的表面鍵合關鍵來自電子轉移,而非退火溫度,可望進一步縮短製程、降低元件製作成本。此研究成果刊載於金屬頂尖期刊《材料學報》(Acta Materialia)。 國立中央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教授李天錫帶領研究團隊,證實銅矽晶圓鍵合關鍵來自電子轉移,而非熱能。 圖/石孟佳提供團隊透過電能取代熱能,使銅與矽不受限於溫度直接鍵結,增加鍵合強度與穩定性。此外,由於過程不需於高溫下進行,除減少能量耗損之外,因在短時間就能達成,也可縮短製程並降低生產成本。另一方面,亦避免原先高溫狀態下可能造成的元件毀損,「因物質的熱膨脹係數(註)不同,當兩相異物質在高溫狀態接合,膨脹係數大的一方會向外拉扯,反之則會收縮,在這過程中容易導致元件破裂。」李天錫補充說。註:指物質在熱漲冷縮效應下,物體體積隨溫度變化成比例改變。熱膨脹係數不同,意及在相同溫度變化幅度下,不同物質的體積變化不一。 此為電化學實驗中,銅與矽鍵合的概念圖,圖中紅色圓球代表銅原子,橘色圓球則為與矽鍵結的銅離子。此圖刊載於2021年《材料學報》第204卷。 圖/李天錫提供晶圓鍵合技術為製作半導體材料的關鍵技術之一,不用膠黏合而是透過材料接觸表面形成鍵結,傳統是在高溫下進行,而製成的半導體元件則可應用於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然因矽屬共價鍵,銅屬金屬鍵,兩者鍵結方式不同,不易結合,故現有銅矽鍵合技術是應用壓縮鍵合法,需先於矽晶圓表面鍍上一層黏著層,再將此黏著層與隨後鍍上的銅薄膜相黏,最後經熱處理與另一銅材質表面結合。團隊成員中大機械系學生簡伯諺表示,此製程較為耗時與耗能。團隊所運用的「電化學」方式,可透過銅片表面游離化的原子與矽的懸掛鍵相互接合,「就像魔鬼氈上的鉤子一樣,讓矽勾住銅離子。」李天錫解釋。此外,實驗在攝氏負70度下的低溫進行,更證實銅與矽的鍵合與熱能並無太大關聯,是應用電子轉移產生離子直接鍵合。簡伯諺說明,因為銅是金屬鍵,在電場下會失去電子、形成帶正電的離子,進而受到矽表層未配對的電子吸引並產生鍵結。其實此原理是在合成奈米矽晶實驗中意外發現的成果。李天錫提及,團隊過往拆卸電化學實驗樣品時,發現有一層殘餘的銅薄膜緊密黏於矽晶圓上,經三代研究生的實驗皆發生此現象,因而從自身所學與研究經驗,提出電子轉移造成鍵合的原理。 團隊透過「電化學」方式使銅游離化,並與表面的矽產生鍵結。圖為團隊學生正進行電化學實驗前的溶液製備。 圖/簡伯諺提供國立臺灣大學化學工程學系學生利昀陽認為,此技術提供一種於低溫下進行製程的方式,在不需以熱能形式給予活化能的情況下,就有更大彈性選擇操作溫度,以調整反應速率。在未來應用上,李天錫表示,就現有技術而言,此原理可應用於現今半導體元件製造所用的銅製程,也能進一步擴展至其他金屬與矽的鍵合。
港中大畢業生爭港獨 校方棄中立態度報警
國際
第1737期
港中大畢業生爭港獨 校方棄中立態度報警
2020-11-26
【記者吳季柔綜合報導】19日於香港中文大學(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UHK;以下簡稱中大)爆發《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後簡稱:港區國安法)》施行後首場大規模香港獨立運動。學生透過網路平台號召「畢業遊行」,超過百名中大學生穿上學士袍響應,聲援被扣押在深圳看守所的12名港人。校方報警並嚴厲譴責學生的抗議行為,原本友好的師生關係出現裂痕。 香港中文大學畢業生於19日穿上學士袍、戴上《V怪客》的面具、手舉「反送中」標語,聲援扔被關押在深圳的12名香港人。 圖/袁弗農提供19日原為中大畢業典禮,校方考量疫情影響,於13日臨時決議改為線上舉行。學生不滿校方倉促決定,發起「反送中」畢業遊行。畢業生們戴上經典反極權電影《V怪客》面具,手舉「光復香港、時代革命」布條,並高呼「一息尚存,抗爭到底」、「毋忘義士,釋放十二」等口號。他們於原定舉行畢業禮的地點合唱《願榮光歸香港》、拍攝畢業照。遊行路線經過去年中大保衛戰中警民對抗的重要地標「二號橋」,部分學生也於結束後戴上頭盔、眼罩,手持雨傘,重現去年「中大保衛戰」的場面。 部分學生於畢業遊行結束後戴上頭盔、眼罩,手持雨傘,重現去年「中大保衛戰」的場面。 圖/《新報人》鄧澤旻提供學生的舉動引發學校關注,除中大保全全程監控遊行過程、要求學生解散外,校方也二度發出聲明表示,大型人群聚集已觸犯限聚令及《公安條例》,為防情況失控已通報警方。隨後,香港警務處國家安全處(National Security Department of the Hong Kong Police Force;以下簡稱國安處)接手調查,於20日派出大批警力搜查中大校園,意圖查明抗議學生身份。 香港中文大學畢業生不滿校方倉促決定取消實體畢業典禮,發起「畢業遊行」。 圖/艾瑞克提供中大校方與學生的關係轉折於此顯現,去年中大保衛戰時校方協助學生與警方協調,並承諾保護學生。然今年中大學生欲於11日舉行「中大保衛戰」一週年特展即遭到校方強硬反對,要求學生撤除宣傳海報。中大學生在匿名平台「CUHK Secrets」投稿表示,校方報警的做法摧毀了學生和校方之間的信任,學生大感憤怒和失望。 香港中文大學學生發起「反送中」畢業遊行,校方二度嚴厲譴責並報警處理,隨後香港警務處國家安全處進入校園搜查抗議學生身份。 圖/pixelimageshk提供中大學生M(化名)認同也感謝校方去年的作風,他表示過去僅管校方未曾公開聲明支持學生運動,仍擔心學生受傷被捕,如抗爭期間段崇智校長曾親上前線與警方談判,也曾要求調查警察對中大同學犯下的性暴力案件。M指出,同學們理解大學遭政權施壓的難處,但如今言論空間遭限縮的校園、與政權聯手的校方讓他們大失所望,「比起去年對準學子胸膛的子彈,今年的校警合作對中大及中大同學帶來更不可挽回的傷害。」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兼任講師梁啟智說明,中大素來以自由學風聞名,校園政治運動頻繁外,學生也經常在畢業典禮表達政治觀點,「這次不同之處在於大學主動報警,和之後國安處進入校園調查。」中大教師K(化名)透露校方持續承受來自各方的壓力,包括政府法規、校友評論與企業捐款縮減,《港區國安法》實施也導致校方作風改變,校園內不得出現任何抗議文宣,爆發抗議行動也須立即報警處理。K表示即便如此,校方在處理校園內的政治行動時仍應保持中立,「應秉持學術自由的立場處理,尊重不同意見。」 香港警務處國家安全處多名警員進入香港中文大學校園搜查,尋找被不明人士塗鴉塗污的位置並拍照記錄。 圖/pixelimageshk提供香港受疫情與《港區國安法》頒佈影響,各地抗爭行動大幅銳減。中大學生M認為「反送中」抗爭是實現一個時代覺醒的方式,卻也造成中大同學的傷痛,「一年過去,被捕同學及香港人每天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未被捕的也背負深深的自責和創傷後遺症。」他指出畢業遊行代表著即使在大環境的壓迫下,中大學生並未忘記過去一年的抗爭歷史,「這令身為中大學生的我感到非常自豪。」
【USR】共修百年石滬 中大師生砌桃海記憶
生活
第1734期
【USR】共修百年石滬 中大師生砌桃海記憶
2020-10-29
【記者吳季柔綜合報導】學生們穿上雨鞋,時而踏著穩固平坦的石滬,時而在大小石塊中涉水前行,一行人頂著海風,搖搖擺擺地走向礁石拍碎浪花處。學生們戴起橘紅色的工作手套,撿拾、搬運一顆顆修護石滬的基石。這是「桃海三生」計畫下開設的服務學習課程,學生透過動手修復石滬和實地踏查桃園海岸線,更認識沿岸的生態環境。 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學生透過服務學習課程,參加「桃海三生」計畫下的石滬修復活動。 圖/吳季柔攝因應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系師生訪談新屋區居民了解社區需求,推出「桃海三生:形塑桃園海岸環境與人文發展永續共生」計畫。計畫細分為「生態、生活、生產」三部分,其中,生態層面涵蓋濕地保育、藻礁復育、沙丘維護與石滬修復。目前計畫已邁入第三年,過去較注重復育藻礁棲地,今年計畫主軸則是修復桃園新屋百年石滬群與開發石滬資訊平台。 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學生搬運並聚集石塊,協助修復石滬的師傅加快修復進度。 圖/吳季柔攝桃園新屋百年石滬群又稱許家石滬,屬於許家歷代傳承的財產,目前二號、三號、六號石滬保存完整,是少數台灣本島仍實際運作的石滬。為守護石滬,許家自發成立桃園石滬協會,並與中大「桃海三生」計畫合作,設計修復石滬服務學習課程,開放中大地球科學學院大一學生參加,實際帶領學生走入潮間帶。桃園石滬協會理事許閎喆表示,學生們負責搬運、聚集石頭,師傅能夠專心修砌石滬,加快修復速度。他笑著說明過去人力不足,師傅需要先堆疊石頭才能修砌,往往因體力有限,「一天的進度都很少。」 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與桃園石滬協會合作,桃園石滬協會由桃園許家組成,協會成員自發性於空閒時間投身石滬維護工作。 圖/吳季柔攝學生葉昀翔認為修復石滬很累但是很有意義,他因為這次的課程重新認識桃園海岸線。他回憶小時候來海邊都只會去沙灘,「之前來這邊都沒有聽說過有石滬。」學生張哲瀚補充,修復工作需要分工合作,同學們排成一列可以加快搬運速度,同時也要避免傷害石頭上的螺、螃蟹等生物。他表示堆建石滬、從無到有的過程很有成就感,「我以後如果有機會還想來修石滬。」 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學生排成一列,以傳接的方式傳遞石塊,節省力氣。 圖/吳季柔攝石滬遵循自然工法砌成,石塊間的縫隙提供潮間帶生物繁殖、休憩。許閎喆表示,部分遊客為抓取螺類、蟹類搬動石塊,破壞石滬的穩固性,使石滬更容易因天災損壞。他表示目前桃園石滬協會以勸導遊客為主,希望能夠增加國民對於海岸線的認識,減少人為損害。 桃園石滬協會以家族力量守護歷代傳承的石滬,家族的年輕人也積極參與修滬活動。 圖/吳季柔攝計畫聯絡人、中大地球科學學院行政專員方佳南表示,「桃海三生」計畫強調環境與人互動,透過維護桃園海岸線環境,進而協助附近社區發展。修復石滬之外,中大也致力蒐集石滬的地理資訊。他說明,地球科學學院師生運用無人機、光學雷達與水下設備,定位石滬群與監測潮汐,預計於年底推出石滬資訊預報平台。屆時將提供適合修復與捕魚時間的每日預報,期待協助在地社群如桃園石滬協會、桃園市新屋區愛鄉協會等,更精準安排修滬與環境教育活動,並減少人為觀光活動對環境壓力的影響。
硝煙瀰漫 港中大生與警彈火相對
國際
第1713期
硝煙瀰漫 港中大生與警彈火相對
焦點
2019-11-14
【記者萬巧蓉綜合報導】香港自6月反送中運動以來,抗爭戰火首度從街頭延燒至大學校園。12日下午,警察闖入香港中文大學追捕示威者,並朝校內施放催淚彈及橡膠子彈長達兩小時以上,港中大學生則丟擲汽油彈回擊,雙方猛烈交鋒使校園遍地火海,直至晚上10時警方撤出校內才止息。 12日,警察與學生在二號橋上爆發衝突,緊張局勢一觸即發,校園不再是平靜的獨立淨土。 圖/艾克(化名)提供11日起,警方便與港中大學生於學校聯外通道「二號橋」的兩端對峙。示威學生聚集在二號橋上響應「大三罷(罷課、罷工、罷市)」,他們向橋下鐵路與高速公路投擲雜物以阻礙交通,警方則以取締非法集結為由前來驅散群眾,並試圖入校逮捕示威學生。此舉引發學生不滿,警民就此爆發激烈衝突。 警察與學生對峙於二號橋上,彈火燃燒形成的熊熊火光與煙霧染紅香港中文大學夜景。 圖/艾克(化名)提供港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譚蕙芸還原一觸即發的時刻,他回憶,警方憑人數及武力優勢長驅直入校園後,雙方不斷使用催淚彈、汽油彈互相攻擊,情勢僵持不下。市民從港中大沿岸觀察,濃濃黑煙縈繞整片天空。學生向警方提出兩點要求:「警察完全離開中大校園」、「無條件釋放當日拘捕的中大生」,然而彼此信任度低,始終無法達成共識。為抵抗警方攻擊,示威者甚至拆下學校地磚作為手執武器,並於校內製造火勢當作路障阻擋警方推進。港中大體育館成為緊急救護站,不少有醫療經驗的校友趕來協助救治,總計約超過60名學生受傷,許多人因遭催淚彈、藍色水砲車襲擊而感到身體不適。香港市民區欠(化名)雖擔心自身安危,仍來到現場協助,他憤慨地說:「我要政府明白,學生這邊才是真正的民意!」校友及民眾也自主串連赴港中大聲援學生,他們不惜下車步行穿越堵塞車陣也要運送生活與醫療物資給學生,也有人特地來到二號橋下高喊:「香港人,報仇!」 警方朝學校丟擲大量催淚彈,撤場時甚至出動藍色水炮車攻擊學生,不少被藍色水劑射中者皮膚都出現灼痛、過敏。 圖/艾克(化名)提供直至晚上10時,警方才表示與港中大校方達成共識,將全面撤出學校。凌晨時分,港中大數百名學生在校內山路上排成人龍接運救援物資,疲憊的人群睡在運動場上,恢復寧靜的校園中可見身穿印有「沒有暴大,只有暴政」字樣上衣的人穿梭。港中大學生陳同學(化名)表示,支持警察的人貶稱港中大是「暴徒大學」,然而他們以此為勇敢的證據,「暴大這個名稱代表中大人關心時事、努力抗爭。這才是作為大學生最重要的價值吧!」香港的學生記者艾克(化名)敘述,他看見傳授知識的殿堂化為戰場,而學生齊心對抗警察,不禁激動流下眼淚。儘管「暴大」身為香港歷史最悠久的高等學府、學術自由的重鎮,仍在警察的鎮壓中遭遇前所未有的瘡痍。13日,港中大學生會會長蘇浚鋒前往法院申請禁制令,欲禁止警方在無搜查令的情況下進入校園,卻遭到駁回。晚間,港中大校方以安全為由宣布本學期課程即時結束,不少台灣籍與中國籍學生紛紛返國,但香港本地學生多半留守於校園。區欠表示,警方封住港中大主要聯外通路,於是港民與來自各校的學生自發進港中大排成人鏈,合力運送水、食物、急救用品等物資給學生,人鏈從山下一路綿延至山上宿舍區。走在校內,各處都是供學生取用的物資站。 香港中文大學唯一一台尚在運作的校巴被噴上塗鴉大字「暴政必亡,光復香港」,學生大搖大擺地於校內練習駕駛它,無人覺得突兀。 圖/區欠(化名)提供港中大新傳院兼任講師梁啟智沉痛地說:「整個校園變成戰場。我們已盡力。對不起。」警察入侵港中大隔日,身穿黑衣的抗爭者平靜地清掃校園路上數千枚彈殼與殘骸垃圾,並整理物品、照顧同伴。部分人持續鎮守二號橋,他們攀坐在高架梯子上觀察,提防警方再度入侵。入夜後,近千人聚集在體育場,有人商討未來行動走向,有人練習短跑、自衛術、投擲火球等運動期望能禦敵,有人將磚塊四散於路上做成路障並堆起磚牆。彈火形成的煙霧已從港中大散去,學生間緊張、警戒的氣氛卻仍瀰漫校園各處。 學生在香港中文大學崇基門附近用磚塊布置路障並築起城牆,自力救濟以防止警察再度入校。 圖/區欠(化名)提供
港警攻校情勢升溫 政大生自發靜坐挺香港
校園
第1713期
港警攻校情勢升溫 政大生自發靜坐挺香港
2019-11-14
【記者白欣綜合報導】自11日起,香港警察為逮捕「大三罷」(註1)示威者,進入多所香港大學校園。據《轉角國際》12日報導,港警以橡膠子彈攻擊學生頭部、針對香港城市大學宿舍無差別投放催淚彈等一連串攻擊行為,引起各界關注。對此,國立政治大學學生自發呼籲師生於14日在政大綜合院館連儂牆前參與靜坐活動,聲援香港大學生。 靜坐活動現場聚集不少港澳生與台生,希望透過實際參與,聲援香港。 圖/白欣攝註1:香港網友發起罷工、罷市、罷課的「大三罷」,呼籲參與者以「全城癱瘓、強制罷工」行動,堵塞交通樞紐。發起靜坐活動的政大學生K(化名)表示,過往聲援反送中的聲音只停留在網路,「作為台灣的高等學府,我們是有能力站出來表態的。」K說明,本次靜坐活動是為抗議港警攻入港中大等校的暴力行為,他認為警察攻入校園已嚴重干預學生自由、危害大學自治。 國立政治大學學生於14日自發靜坐活動,現場約有十多人參與,且越來越多人加入,聲援近期香港各大學的抗爭。 圖/白欣攝參與靜坐的政大社會學系、港籍學生ABC(化名)強烈譴責港警的攻擊行為,「這是很過分、不文明的舉動。」ABC感嘆,目前自己能為香港做的,僅有加入聲援靜坐,盼藉此引起大眾關注。同樣參與靜坐聲援活動、政大政治學系台生H(化名)則說:「與其只是保持關注,不如自己站出來。」H表示,台港澳三個地區都跟中國有密切關聯,任何一舉一動都可能互相影響,他認為,香港的衝突台灣未來也許會發生。然而,對於港警的行為,政大歷史學系、中國籍學生張子揚持不同觀點。張子揚認為,港台新聞多半報導港警攻擊學生,將港警塑造成以無理暴力對待學生的形象,但學生也有激烈行動,不該被忽略。張子揚表示,近期的抗議活動中,參與學生多使用暴力抗爭,「進入暴力濫用的情況後,我覺得我沒有辦法支持香港。」他認為,民眾有權表達己見,但不應濫用暴力。此外,張子揚也在政大交流版上貼文,呼籲政大師生聽取多元角度的聲音,「無論是大陸官媒還是港台媒體,大多持一面倒的立場,我們要試圖將碎片連串起來,了解事情的全委。」張子揚在貼文舉例,香港建制派(註2)媒體《橙新聞》報導(註3)指出,港警12日晚間於港中大附近的二號橋的清場行為,實因二號橋為公共區域,港警並非「侵入」校園。註2:《香港獨立媒體網》將《橙新聞》定義為建制派,建制派另稱「親中派」、「親北京陣營」、「親共派」,是香港的政治派系之一,其政治立場為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擁護香港基本法,並且支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和一國兩制。註3:《橙新聞》13日報導,其中原文為「對於中大騷亂的事實有幾點必須明確:一是警方的任務是恢復二號橋的暢通,保障吐露港公路和鐵路的安全,而不是什麼進攻中大,在騷亂中,防暴警在驅散中只曾一度成功推進至校園內,隨即後退重新設立防線,所謂攻打中大根本是一派胡言。二是警方絕對有需要到中大清場,原因是暴徒的所為嚴重威脅市民安全,造成極大的混亂和危險,警方必須作出干預。三是警方完全沒有使用過度武力,真正使用大殺力武器的是一班暴徒。四是造成中大校園破壞的黑手是暴徒,他們在校園內到處縱火、破壞,令校園變成戰場,他們才是罪魁禍首。」不過,根據身在現場的港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譚蕙芸,在社群媒體發文表示,衝突不只於二號橋,港警於12日下午衝入校園拘捕學生,直至校內運動場,並發射催淚彈,(註4)校內煙硝四起。與《橙新聞》報導有所出入。註4:據譚蕙芸臉書粉絲專頁,警察在拘捕之後,未有退回橋上駐紥位置,而是長驅直進,衝進校園三百米,並向中文大學全體學生使用的運動場,開槍並發射催淚彈。目前,政大學生會已與國立中正大學公共事務研習社提出聯合聲明連署,籲各界支持香港大學生的抗爭行動,並對港警造成的威脅與傷害做出明確譴責,以維護大學自治價值及精神。據《聯合報》報導,目前已有至少20個學生團體和民間團體響應。 國立政治大學學生會與國立中正大學公共事務研習社提出聯合聲明連署,盼各界政大學生會與國立中正大學公共事務研習社提出聯合聲明連署,盼各界響應。 圖/取自政大學生會臉書粉絲專頁
大專盃女排冠軍賽 中大直落三力退東吳
體育
第1620期
大專盃女排冠軍賽 中大直落三力退東吳
焦點
2016-04-06
【記者黃婕桃園報導】攻擊手邁出腳步、跳躍,伸直手臂後在網前奮力一擊,球快速飛向敵方場地後落地得分。「中華民國大專校院104學年度排球運動聯賽(UVL)」公開女生組一般級冠軍賽2日於中央大學舉行,最終由中大以直落三擊敗東吳大學,彌補去年只取得第九名的遺憾。 中大8號選手李佳穎(右)發動攻擊;東吳11號選手莫雅婷(左)積極守備。 圖/黃婕攝第一局才開局雙方就陷入纏鬥,東吳頻頻以力道威猛的殺球讓對手反應不及,製造中大失誤,取得領先局勢;但中大也不甘示弱,選手在網前和底線來回移動,放低重心,接住每一顆殺球,讓首局分數就來到24比24,必須有一方連得兩分,才可以贏得此局勝利。局末中大發球直接得分再加上東吳攻擊未過網,連下兩城,以30比28取得首局勝利。第二局東吳開局就拿下3分,但是中大憑藉著不放棄的精神,屢屢將飛出場外的球救回來,同時中大攻擊手洪毓瑄積極搶分,成功將比數拉近、一路激戰。比數來到23比23,中大一記壓線強攻、再配上漂亮地網前吊球,東吳來不及應對球失誤飛出,由中大取得第二局勝利。東吳在局數0比2的不利情勢之下,靠著自由球員吳昭穎多次積極撲球搶救,緊追在後,和中大始終保持著些微的差距,卻因最後一球失誤出界,讓中大以直落三的成績奪下冠軍,彌補去年因多位球員受傷,僅拿第九名的遺憾。「每一顆球都很關鍵。」中大教練陳政達表示,最後的成就是先前努力的結果,比賽過程中分數是一分一分累積,戰術上注重每一球的處理,同時教導球員「永不放棄」的精神,鼓勵球員多思考,在每一次的練習之中找出專長並運用,扮演好自己在球隊中的角色。「比賽前、比賽中、比賽後,無時無刻都在溝通。」中大隊長洪毓瑄表示,球員之間會針對比賽的狀況討論以瞭解彼此的想法,讓場上合作更順利;平時也會藉由大大小小的比賽培養默契,發掘各自的優點,在有磨擦時更會尋求教練當第三者協調。洪也提及為了中大女排努力了三年,能在畢業前奪下冠軍,「真的沒有遺憾了。」 中大奪下冠軍,開心地拿著獎盃全體合照。 圖/黃婕攝  
港中大刪「國立」  學生會批媚共
國際
第1619期
港中大刪「國立」 學生會批媚共
焦點
2016-03-31
中大學生會在Facebook粉專上之公開信。 圖/截取自香港中大學生會CUSUFacebook粉專【記者蘇韋宣綜合報導】3月22日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於Facebook粉絲專頁上發布公開信,指出校內的學術交流處及聯合書院將網站上自校及部份台灣的大學之「國立」二字去除。中大學生會認為該校兩所創校書院(新亞書院及崇基學院)以「反共」為意志,如今去除指涉「中華民國」之「國立」二字,為向中共獻媚的舉動。中大學生會在公開信中明確指出「香港中文大學若果真有『中國』之概念,則此『中國』亦必以『中華民國』為正統。」學生會長周豎峰表示,這並不是國家或民族認同的展現,而是就創校歷史來看,中大為反共而建校,故他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但這個中國絕對不是中共。」港中大學生要求為學校正名、恢復「國立」二字,但是對於「國立」所指為何,則有不同看法。但來自台灣的港中大工商管理系學生陳云頡說:「有些本土派的香港學生反倒認為香港是香港、與中華民國無關。」中大學生會已發信至學術交流處及聯合書院要求正名。周豎峰也提到校長與學生會成員面談,會中校長回應這是學校網站的疏失,並口頭承諾修正錯誤。但是學校尚無正式文件的回應。目前中大學術交流處網站上「交流計畫」中交換地點的網頁顯示正在修改中。周豎峰表示中大學生會將繼續要求學校公開回應及修改網站。我國多所大學如國立台灣大學、國立政治大學等也遭中大學術交流處網站去「國立」,對此台大主任秘書林達德表示將發函要求更正、恢復國立二字。根據《中央通訊社》24日報導,教育部長吳思華也公開聲明將正式行文抗議。政大學生會長陳億霖認為應堅持自己的立場,政大校方也已去函要求修正,政大學生會將「持續關心,若無修改,會再跟部員討論」。對於我國大學遭去除「國立」二字,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教授施正鋒認為這是「吃豆腐」的行為,他提到中國政府畢竟不承認台灣是一個國家,所以就會有「小動作」,像是在交流活動中把台灣學校的「國立」二字用貼紙遮住。政大國家發展所副教授彭立忠則說:「兩岸交流如果老是在這些名稱上動手腳,毫無意義。」他提到以前在兩岸交流的場合中,也曾遭到對岸刪改學校或系所名稱的對待,但是彭立忠說:「我所採取的態度不是生氣,而是不卑不亢的告訴他們我的校名與系所名稱,他們反而會不好意思的說是『手民之誤』。」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