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18歲公民權正反交鋒 提升公民素養成關鍵
校園
第1772期
18歲公民權正反交鋒 提升公民素養成關鍵
2022-11-24
【記者蔡文馨綜合報導】台灣首次公民修憲複決案「18歲公民權」將於26日與九合一大選共同舉行。此項公投案雖將下修投票年齡,賦予青年參與政治的權利,但在跨足18到20歲的大學校園中,學生間也不乏反對聲浪。人民參與公共事務需具備基本公民素養,但如何讓公民素養真正落實,已成為未來教育端的重要考驗。 自2005年底立法院便研議推動降低投票年齡門檻,歷時十多年,在3月25日立法院針對「18歲公民權修憲案」進行最終表決,並三讀通過,將於26日進行臺灣首次公民修憲複決。圖/社團法人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提供根據《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規定,須年滿20歲才具有修憲複決投票資格,若此次公投成功通過,未來年滿18歲以上公民便擁有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及被選舉權。對於是否應賦予18歲青年公民權,部分學生認為公投案的通過,將擴大公民參與,並讓自身意見得以表達。輔仁大學哲學系學生安治(化名)提及,明年《民法》成年年齡將下修至18歲,亦即滿18歲者具有完全行為能力,必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因此,他認為若繼續維持20歲的投票年齡限制,而限縮年滿18歲國民的公民權,等同忽視滿18歲者已具有成年身份,兩者互相抵觸。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學生俞柔伊也表示,因學生族群尚未擁有選票,在教育政策、升學制度或學權保障上通常較不被重視,「下修年齡可以讓學生的聲音被掌權者關心。」 國立政治大學學生會18日至24日於午間在摩側擺設18歲公民權攤位並進行宣講,向政大師生傳達支持18歲公民權一案的理由。圖/蔡文馨 攝即使18歲公民權的落實,能賦予青年參與政治的權利,但仍有學生對於18歲青年的獨立思考與判斷力抱持懷疑的態度。「18歲代表成年但心智年齡或思想上真的就是成熟了嗎?」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許惠淳認為,18歲的學生正逢高三,多埋首於升學考試中,缺乏參與公共事務的機會,其立場的公信度及能力皆較難被大眾認可。雖然台灣是世界上少數20歲才具有投票權的民主國家,但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學生王芝淇認為台灣的狀況無法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提並論。他進一步指出,台灣學生在國高中時受家長及學校妥善保護,學習環境相較歐美地區封閉,鮮少在校園間談論政治,其成長環境未必能培養18歲者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18歲者的思想成熟度備受質疑,但現任職於臺北市立內湖高級中學的公民老師周維毅認為,學生的年齡與社會歷練都不是關鍵,即便成年人也不一定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他以教授經驗為例,提及現今高中課程設計裡,有許多機會讓學生針對公共議題進行討論,而學生有時討論深度甚至可能比成年人更加成熟,因此,他認為不能單以年齡作為思考成熟度的判斷依據,「學生本來就有表達意見的權利,即便今天不成熟,他也能夠去表達意見。」社團法人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企宣公關左欣平也表示特定能力並非決定選民資格的條件。他指出台灣社會因人口老化問題,導致整體政策傾向高齡者,而青年選民數量較少,執政者較易忽略青年人口的需求。 中正大學學生會於校內演藝廳外牆面設置連儂牆,提供學生寫下對於18歲公民權的想法,以及回想對於十八歲的期待與困境。圖/許惠淳提供無論18歲公民權修憲複決公投案是否通過,未來提升台灣青年公民素養仍是首要任務。周維毅認為應由學校與老師們共同著手改變,他指出目前台灣學校在推廣公民參與態度上較為消極,未給予學生充分參與公共事務與表達自身看法的機會。因此,周維毅期望未來各校規劃適當的培力與增能課程,便能讓學生針對不同議題進行審慎思考與討論,進而提升整體公民素養。
大選開票亂象多 公民監票盼落實程序正義
校園
第1691期
大選開票亂象多 公民監票盼落實程序正義
2018-12-06
【記者劉雨婷綜合報導】11月24日舉辦的「107年中華民國九合一大選綁公投」,當晚公民團體「監票者聯盟」(以下簡稱「聯盟」)於網路上發布數個公民監票員錄下的開票現場畫面,顯示部分開票所在公投案開票程序上有瑕疵。該聯盟表示,監票的重要性在於希望能達到公平、公開、公正的程序,確保投票結果正確,更反映選民對投票行為的重視。 中選會為加快選務工作,放寬公投開票程序無須檢票與亮票,可先分類後唱票,但此法遭人質疑程序公正性。 圖/蕭聿萱提供本次大選自發前往看開票、大仁科技大學學生蕭聿萱分享,當天監看開票過程中,發現公投案選務人員逕自點票、整票。由於她不確定公投開票程序,不敢出聲詢問,只用手機錄下現場畫面。根據中央選舉委員會規定,此次雖放寬公投開票可先分類點票,但仍需唱票。蕭聿萱表示,後續她便將影片傳給聯盟,讓其發佈在網路上檢舉該投票所。 有些投開票所未按規,在距離民眾1.5公尺外進行開票作業,讓公民無法看清並確認票面圈選為何。 圖/游騰傑提供受候選人委託擔任監察員、前嘉南藥理大學學生游騰傑也分享,當他指正公投應進行「唱票」程序,卻被主任管理員以選務人員過於勞累為由,迴避此正當程序,但他也無力強制對方改善。他因而認為,政府應建立更完善的監督投票規範,讓公民監票能有強制力,改善選務人員的消極作為。蕭聿萱也認為,若有更多人一同監票,不只能壯膽,也能形成群眾壓力,讓開票過程較不易產生問題。 蕭聿萱與游騰傑皆指出,前來監看地方選舉開票的民眾頗多,但接續的公投開票卻無人問津,兩者有明顯溫度差。 圖/游騰傑提供台北市某區公所職員佳玲(化名)於投票日擔任投票所的主任管理員,她認為此次選務工作量過大,「一間投票所要做三間投票所的工作」。尤其公投票數破萬張,光整票就花費三小時。佳玲坦承,由於當時現場並未有公民監督,為提早休息,便未按照公投開票程序唱票。此次亦擔任選務人員的國立政治大學學生江高滬也透露,當天選務人員忙到沒時間休息,體制內的監察員也都一起幫忙工作,未有實質監督。兩人皆認同,公民監看開票確實會帶來輿論壓力,促使選務人員依照標準程序進行開票。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副教授、亞洲選舉國際觀察員陳建甫表示,台灣整體監票對象較注重開票程序的正義,不像國外是監督整個投票程序。他指出,監票最重要的功能是防止政府舞弊,尤其在極權、受壓迫的國家,人民更重視選舉的透明、公平性,因此較易鼓動公民自發監票。然而,我國已經歷兩次政黨輪替,人民普遍信任選務人員,且開票過程瑕疵並非情節重大的罪行,塑造我國選舉文化不重視監票制度,因此現在國內較不易動員公民監票。
【社論】中國勢力進逼更勝政治角力 台媒淺薄化下的選舉樣貌
校園
第1691期
【社論】中國勢力進逼更勝政治角力 台媒淺薄化下的選舉樣貌
2018-12-06
九合一大選落幕,國民黨囊括15縣市,聲勢從2016年的谷底反彈。瞬間各式選舉分析評論紛紛出爐:地方派系再起、民進黨溫和改革路線兩面不討好……其中最不容忽視的,是中國政府正透過不實訊息或假資訊,試圖介入並影響台灣選舉結果。意即這場選戰並非只是傳統藍綠對決,更牽涉到中國與台灣的政治關係。隸屬美國國會的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11月14日公布年度報告,文中指出中國利用社群媒體特性,藉由釋放不實消息操縱輿論,建立缺乏事實基礎的「假公民社會」,進而達到損害台灣民主的目的。9月關西機場事件即為明顯案例,意圖塑造人民對政府的不信任感。台灣社會之所以特別容易受假訊息危害,原因在於作為一個想像的共同體,其實內部存有許多歧異。以近年改革議題為例,年金改革涉及世代間的差異,《勞動基準法》修正加深勞資對立,同婚議題也引來保守勢力的反撲。甚至根據陸委會1日的最新民調顯示,在台灣支持「兩岸維持現狀以後統一」以及「儘快獨立」的比例均創10年新高。當放任假訊息繼續有意識地煽動和擴大既有分歧,不難預見台灣會走向更兩極化的社會,甚至讓中國有機可趁,得以把民意導向支持終極統一那方。中國已於2015年成立最新軍種「戰略支援部隊」,負責操作網路攻防進行輿論戰,意即台灣公民社會面對的假新聞,不僅單純是事實查證錯誤,更是刻意操作編造的資訊。為了因應資訊戰開打,國安局也成立大數據中心,監控來自中國、試圖影響輿論的假資訊,並搭配政府即時新聞澄清專區,盡可能降低錯誤資訊的危害。作為假資訊流通主戰場的社群媒體,Facebook總部成立「作戰室」(War Room),嚴防假新聞干預選情;PTT在九合一大選前也暫停新帳號申請,避免浮濫註冊的帳戶引導輿論走向,至於透過追查發、回文帳號的IP位置,也能檢視消息來源來自哪個國家,作為判斷資訊可信度的依據;LINE TODAY則設有謠言破解專區,未來預計與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合作,把關資訊的真實性。然而,因為數位科技飛快發展,比起訊息傳播速度呈現倍數翻漲,社群平台查證速度仍舊難以跟上,即使能有效防堵,也多是處於被動狀態。因此,在訊息爆炸的年代,新聞機構更需要重新建立專業典範,透過內部嚴謹的查核機制,塑造媒體內容的可信度,提供民眾在理解議題時,能有可信賴的資訊接收管道。對現今台灣社會而言,主流媒體因能觸及的群眾基數廣大,角色便相顯重要,民眾對於政治人物的理解與認識,也多由主流媒體建構而成。可惜的是,在這次大選中,主流媒體陷入淺薄化與娛樂化的泥淖,棄守了資訊篩選、傳遞與查核的角色。部分電視台可以用超過五成的新聞時段報導同一位候選人,卻無能在極具渲染力的口號下,進一步問責政見的實際擘劃與落實,讓選舉淪為集體狂歡的一場政治秀。台中、高雄在選後由綠地變藍天,市長當選人隨後表態支持九二共識,不少選民才開始理解,原來拚經濟的背後帶有哪些成本。民主政治本來就是價值的選擇,但在人民作出決斷前,作為觸及層面最廣的主流媒體,仍該肩負起社會責任,提供可靠資訊作為基礎,促進公共討論,進而讓不同價值觀的民眾,得以做出最符合自己信念的決定。如果媒體功能持續弱化,面對充滿敵意的中國,台灣社會可是沒有容許誤判的幸運。
緩解選後負面情緒 街頭擁抱傳遞溫暖
校園
影音
第1691期
緩解選後負面情緒 街頭擁抱傳遞溫暖
2018-12-05
【記者涂葦慈、郭又華、劉信秀台北採訪報導】九合一大選綁公投落幕,民眾期待透過選票影響政策走向,然而開票結果和預期落差大,導致許多人產生挫折感,連帶影響身心狀態。你知道嗎?這可能就是俗稱的「選舉症候群」。國立政治大學學生小文(化名)表示,票選結束後的新聞很常影響自身心情。因此儘管已試著調適負面情緒,每日仍處於焦慮與不滿的狀態。台北科技大學學生楊明展也透露,自己對於社會運動認真付出許多努力,但公投結果不如預期,使他感慨社會「好像也不是那麼友善」。其實「選舉症候群」並非正式醫學名稱,它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相似,症狀可約略分為三個階段:吶喊期、否認期及侵擾期。臨床心理師陳恩誠說明,處於吶喊期的民眾,可能因情緒崩潰,產生大哭或在網路上發文宣洩等行為。進入否認期,則會因為難以接受投票結果,檢討選舉策略或抨擊選戰中的關鍵人物。到侵擾期階段,民眾會因轉移對選情的注意力,情緒相對穩定。不過一旦接觸相關訊息,依然容易突然陷入情緒低潮。陳恩誠強調,根據臨床案例,患者在否認期時可能會出現因無法接受事實,而產生藥物濫用,甚至傷害自己等極端情況。。為了緩解選後憂鬱,支持性別平權的志工與民眾,在街頭發起Free Hugs等活動,透過與陌生人擁抱,相互給予支持和鼓勵。Free Hugs活動發起者Tony(化名)表示,透過Free Hugs活動,他得以在給予別人溫暖的同時,也能接受別人回饋的溫暖,讓他願意重新信任社會。面對選舉後的低潮情緒,陳恩誠建議,民眾應適當分散注意力,和朋友相互陪伴,並建立規律的生活作息,在必要時尋求諮詢管道,讓負面情緒能適時地被排解,才是面對選舉症候群的正確做法。https://youtu.be/aeyhjy1X9fo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