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雷達融血氧儀判斷疲勞駕駛 盼降低交通事故風險
新知
第1804期
雷達融血氧儀判斷疲勞駕駛 盼降低交通事故風險
2024-12-20
【記者楊凱傑報導】2020年交通部指出駕駛人疲勞駕駛,發生車禍機率提升10倍。國立中山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研究生陳優恆、鐘季勳、石如吟發明「應用於疲勞檢測之分數型鎖相迴路解調自我注入鎖定雷達」,透過高靈敏度的雷達系統及血氧儀獲取人體生理數據,以判斷司機是否處於疲勞狀態、降低交通風險。 傳統疲勞偵測方式多以攝影機觀察駕駛眼部或頭部動作,易受個體差異影響。而裝置採用「自我注入鎖定式雷達」(Self-Injection Locked, SIL),使用者可將雷達放置於汽車儀表板,不需配戴任何裝置即可精確偵測駕駛生理訊號,判斷駕駛是否處於疲勞狀態。此外,感測靈敏度比傳統紅外線雷達高,陳優恆說 :「人體胸腔起伏幅度極小,難以被紅外線雷達準確捕捉」,而SIL雷達可以將胸腔起伏引起的位置變化,轉換為呼吸訊號。 研究利用雷達偵測呼吸訊號,並用血氧儀量測心跳訊號,再透過演算法分析兩者之間是否同步,以此判斷駕駛是否處於疲勞狀態。系統會分析駕駛的呼吸和心率變異度(註)來判斷疲勞狀態。當人體放鬆時,心跳會隨著呼吸的節奏產生規律的變化,吸氣時心跳加快,呼氣時心跳減慢; 相反,當我們壓力大、疲勞或焦慮時,心率變異度與呼吸訊號同步性低,心跳的變化不會完全跟著呼吸的節奏。 註: 心率變異度 (HRV) 是指觀察每次心跳之間的時間差是否有變化的方法。 有感於疲勞駕駛引發的交通事故頻發,同時看見自身實驗室開發的SIL技術潛力,團隊決定開發一款高效、可靠的疲勞偵測系統,降低交通事故發生率。陳優恆補充,因雷達精確度需進一步提升,目前仍要血氧儀輔助偵測心率變異度,未來團隊計畫提升裝置的感測靈敏度,讓單一雷達模組同時偵測呼吸和心跳訊號,不需額外使用血氧儀。未來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將強制要求車輛配備駕駛疲勞評估功能,中國也可能跟進, 因此研究成果具商業價值。 敏實科技大學智慧車輛與能源系教授陳建中說:「研究團隊需要考慮如何將這項技術有效地整合到現有的車輛架構中。」他認為疲勞偵測系統雖然具有前景,但需要與車輛的其他系統如駕駛輔助系統、車載電腦等進行整合,才能發揮更大效用。
埃及加拉拉大學校車翻覆 校方消極管理引眾怒
國際
第1797期
埃及加拉拉大學校車翻覆 校方消極管理引眾怒
焦點
2024-10-24
【記者黃伊晨報導】「我們要安全的上學!我們要安全的上學!」15日埃及加拉拉大學(Galala University)學生在校內聚集,抗議學校交通不便、宿舍太少、校車管理不當等問題。該校校車於14日載送學生回宿舍的路程中發生嚴重的交通事故,校車在崎嶇路段上失速翻覆,車體翻滾近三圈,導致車上12名學生身亡、33名學生受傷。 根據加拉拉大學一年級學生史蒂文・曼卡里奧斯(Steven Mankarious)描述,校車於他們每日通勤的路段發生事故,車上大部分是加拉拉大學的醫學生,平均年齡僅二十歲。加拉拉大學學生家屬門納.馬赫迪(Menna Mahdy)解釋,加拉拉大學校舍位於蘇彝士(Suez)偏遠郊區,從學校到宿舍的路程十分崎嶇,有許多在高地山坡的路段,不適合大型車輛行駛,路上沒有測速更易導致校車失速。而且學生宿舍大多離學校非常遙遠,學生一直以來都是透過學校巴士,集體往返學校和宿舍。 「事故的起因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也是學校長期疏忽的結果。」另一名關注事故的埃及大學生齊亞德・塔利布(Ziad Talib)形容,他提及加拉拉大學位置偏遠、路段危險的問題一直存在,創校以來已經發生過五起交通意外。此外,加拉拉大學距離最近的醫院需開車近一小時,事發當下受傷學生無法及時就醫,使得傷亡更加慘重。塔利布說明,加拉拉大學不僅宿舍不足,學生還必須透過校車通勤。地處郊區的校園更沒有醫院或是消防站,意外當下難以及時處理。 抗議學生家屬馬赫迪強調:「事故發生是因為學校缺乏對校園安全的重視,學校需要對意外負責。」他說明學生提出整治校區路段、啟用校園醫院、增加校區宿舍和學校必須負擔受難者的醫療費用等訴求,希望校方給出回應並改善。加拉拉大學Facebook社團也湧入大量表達哀悼和關心後續學生抗議行動的民眾,整起悲劇事件引起埃及民間的高度關注。 抗議期間,加拉拉大學生會將學生訴求張貼於其Instagram頁面,同時與學校協調改善措施。學生會希望學校正視受難學生的賠償問題,讓受傷學生以五折的學費完成學業,目前仍在協調中。根據學生會的貼文,校方後續答應增設校區內的宿舍,使全體學生都能就近住宿,並表示會重新審視學校周邊交通規劃。如何避免悲劇事故再次重演,還待學生督促校方,著手改善校園安全問題。
四年三起死亡車禍 東華欲推區段測速惹議
校園
第1772期
四年三起死亡車禍 東華欲推區段測速惹議
2022-11-24
【記者林婕宇綜合報導】國立東華大學校內10日發生一起死亡車禍,一名學生騎機車不慎自摔,頭部遭撞擊後送醫不治。這是東華四年來,第三起校園車禍死亡事件。針對校園交通規劃,校方希望推行區段測速以降低學生車速,進而降低車禍率。對此,學生會則強烈反彈,認為校方應以設計以人為本的道路為重。 國立東華大學110年交通事故總計發生 110件,其中共有兩起屬A1事件。東華交通事故中八成以上為機車事故。圖為示意圖。 圖/林婕宇攝根據東華學生事務處發布的交通事故統計與分析,東外環道(註1)上的四大彎道較容易發生外拋自摔事件,近三年的三起A1(註2)車禍即是在彎道或過彎後發生。交通安全暨車輛管理委員會學生委員戴奕昕表示,事故地點是由緩彎接急彎,道路上並無任何視覺上的提醒,造成駕駛難以預先減速,導致過彎時速度過快,引發直線駛離道路的風險。針對改善彎道設計,校方雖認為實有必要,卻也坦言道路線型重劃和車道路線更動等工程措施較為複雜,尚須長期的研擬規劃才能實際執行。至於短期的改善措施,校方已同意學生會訴求,將​​在彎道邊架設防撞護欄,以防摔車後再次遭撞擊的二次傷害。註1:內環道為校內教學區,允許腳踏車、汽車通行;外環道為非教學區,供機車通行。註2:A1指造成人員當場或 24 小時內死亡之交通事故。針對本次死亡事故,東華副校長徐輝明表示,未來將實施區段測速以降低車速,並在事故發生地點多設一支測速器。不過,不少學生抨擊此方法治標不治本。「短期來看也許對那個路段有效,因為在限速的地段大家都會遵守,但校內的路段這麼多,總不可能每個地方都設測速。」戴奕昕認為長期而言,學生可能會改變行駛路徑,避開設置測速照相的地方,轉而違規使用內環道路或是使用校外道路,進而增加車禍風險。東華光電工程學系碩士班的張詠翔則指出,未來機車可能為了躲避測速拍照,騎至對向車道形成逆向行駛,造成更大的安全疑慮。 國立東華大學校內速限規定為每小時30公里,但時速逾50公里為舉發違規標準。有學生認為校內道路較寬大,很容易就會騎超過每小時30公里的速限。圖為一名學生之行車記錄器畫面。 圖/戴奕昕提供同樣是為了降低車速,學生會則主張設計以人為本的交通道路代替測速照相。東華學生會會長陳彥伶表示,學生會多次向校方爭取在彎道路段繪製類似閃電狀的標線,形成車道狹窄和車速快的錯覺以促使駕駛減速。陳彥伶也提出,應在路緣設施增設反光片和護欄,協助駕駛在夜間仍能辨識道路線形,並使車禍意外發生時,免於其衝撞到路圍鈍物,降低可能傷害。 根據國立東華大學交通事故統計與分析,校內彎道最易發生事故,學生會希望能透過繪製楔形標線方式,讓駕駛在直覺上能減速,另外也規劃在路側裝設防撞護欄,以防止二次傷害。 圖/張詠翔提供對於此次交通意外,部分同學認為駕駛人本身仍須負最大責任。在校內騎車多年的張詠翔認為,校園中的騎車族數量本就不少,難免會耳聞意外事故。比起裝設測速照相,他認為校方更應辦理相關交通講座,教育學生具備優良的駕駛觀念,才能因應校內外的道路環境。陳彥伶認為,唯有落實「交通3E」,即工程、教育和執法三管齊下,才能真正實現車輛動線改善及速度管理,進而達到保護行人和單車等弱勢族群的目標,實現人本交通的要求。 國立東華大學校地面積廣,建築與建築之間都有一定的距離,機車成為許多學生在校內的主要交通工具。 圖/戴奕昕提供
牛津大學發起道路安全活動 盼交通事故零死亡
國際
第1769期
牛津大學發起道路安全活動 盼交通事故零死亡
2022-10-26
【記者陳孟樺綜合報導】行人站在汽機車呼嘯而過的街道,左看右看後快步穿越馬路,踩上安全島,看準車流空檔小跑步到對面街道,這是台灣的日常街景。反觀歐洲,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 Oxford)於19日響應地區的「零死亡願景」(Vision Zero)計畫,舉辦道路安全活動,期盼能提升用路人的安全意識,並邁進零死亡的終極目標。 牛津地區有許多徒步區,為行人與自行車族群提供安全的交通環境。 圖/王逸峰提供「零死亡願景」是歐洲自1990年代開啟的計畫,核心理念為消弭任何交通事故造成的傷亡。「現在每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數低於30人,我覺得降低到10人以內都是辦得到的。」牛津大學學生王逸峰樂觀地表達對該地區跟進全球實施零死亡願景的看法。由於牛津地區徒步區數量多,面積甚至涵蓋大學圖書館、博物館等公共設施周遭,學生幾乎人手一台腳踏車代步。因此,道路安全活動當日有許多自行車攤商,他們宣導自行車用路安全,同時教授簡單的自行車修理方法,供民眾安全上路。主辦方也請來大卡車,讓民眾自由攀爬上車,了解司機的死角與盲區,避免與其發生意外。牛津大學學生涂星月認同這項計畫,並補充該活動可以提升不同用路族群的道路安全意識,例如大車盲區多,自行車族群應該多加注意。 英國道路上常見公車行駛,不過由於公車盲區多,行人時常險與公車發生交通意外。 圖/王逸峰提供談及牛津地區的交通事故,涂星月氣憤嘆道:「我常常遇到汽車沒有禮讓行人,人流最大的路段也很少紅綠燈,導致行人總是在汽車快速行駛的情況下穿越馬路。」英國道路已逐漸重新規劃,卻仍出現用路人的不便,中原大學設計學院院長趙家麟表示,在牛津求學期間了解到英國市區的道路設計最高目標是「讓行人在任何他想穿越的地方都可以安全行走。」針對牛津大學主動響應交通安全而舉辦活動,趙家麟坦言:「台灣學生對宣導很無感,不過零死亡願景連宣導影片都拍得很有感覺,宣傳效度比台灣強很多。」台灣的前十大死因中,交通事故死亡一直榜上有名,趙家麟更點出,近年台灣一直在談道路設計,而道路設計要怎麼引導出新的道路文化,只能一步步慢慢來。而國立政治大學交通運輸研究社孫光偉也特別強調,近年其實交通部有嘗試讓公車進入校園,進行實際操作的安全宣導,期盼能將交通教育與道路規劃並進。 各國實施零死亡願景(Vision Zero)的主要手段包含拓寬人行道,試圖以行人用路為核心來設計。 圖/王逸峰提供
機車違規事件頻傳 政府增補助倡民眾上駕訓班
校園
第1719期
機車違規事件頻傳 政府增補助倡民眾上駕訓班
2019-12-26
【記者黃宥綺綜合報導】交通部為鼓勵民眾在考機車駕照前,先上機車駕訓班(以下簡稱駕訓班),民國109年1月1日起,將機車駕訓補助從原本的1000元調升為1300元,盼藉此提高民眾上駕訓班的意願。交通部公路總局幫工程司張世融表示,報名駕訓班人數逐年增加,交通部希望透過專業訓練與輔導,降低交通違規事件的發生。 交通部公路總局盼透過機車駕訓補助費用,能夠推廣考取機車駕照前先上駕訓班的風氣。圖為示意圖。 圖/黃宥綺攝部分大學生將騎機車視為必備技能,會在大學期間到監理所考取機車駕照。但根據教育部106年校安事件統計分析報告,大專校院學生死亡原因中最高者,即為交通意外,光106 年就有 1916起事故。且根據《聯合報》報導,107年在137位大學生死者當中,有128人死於機車擦撞或是自撞事故。大學生騎機車的安全議題,成為交通部重點關心的項目之一。過去民眾在考取駕照前,普遍多透過親友教學,並到附近模擬考試場所、路邊試騎練習,較少人透過駕訓班訓練而考取機車駕照。未上過駕訓班且持有機車駕照、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學生陳彥宇表示,由於對於駕訓班資訊不了解,當初並未報名。陳彥宇認為透過自學、或是上網查找駕駛觀念的相關資訊,就能順利取得機車駕照,考取機車駕照難度並不高。  民國109年起交通新制上路,將把原本機車駕訓班補助從1000元調升為1300元,希望提升民眾考取駕照前事先上駕訓班的意願。圖為示意圖。 圖/黃宥綺攝雖然多數大學生與陳彥宇持同樣想法,但近年駕訓班報名人數上升,且多為18至25歲的青年。大台北普通機車駕訓班專員藍家妤表示,透過政府推廣後,報名人數成長五成,去年至今約有800多人報名駕訓班。張世融提到,去年約有6165人報名參加駕訓班,且依據問卷調查結果98.3%的民眾表示課程對道路駕駛、交通號誌等有幫助。尚未考取機車駕照、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學生吳敬家表示,因自己本身不曾接觸機車,若未來想考駕照,且駕訓班有相關交通、道路課程,會優先考慮報名。臺北市立大學城市發展學系學生楊夙凡也認同,他表示因交通部推行補助政策,確實增加他上駕訓班的意願。張世融更補充107年資料統計數據顯示,未上駕訓班的違規率為2.99%,自行訓練考取駕照的違規率則為10.08%,兩者違規比率有明顯差距,顯見駕訓班的重要性。 但陳彥宇認為,違規率與是否上過駕訓班並無直接相關,而是與駕駛者是否遵守交通規則有關。陳彥宇解釋道:「違規的歸因應該是駕駛者本身個性,而非報名駕訓班與否。」目前針對大專院校學生推廣參加駕訓班,張世融表示未來會與各大專院校及各區監理所合作,到各學校協助推廣。且未來駕訓班學員可直接在駕訓班路考,免去監理所考駕照的時間,盼未來能增加考駕照前先上駕訓班的風氣。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