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電動滑板車成校園代步新選擇 新興運具下的安全管理
專題
第1808期
電動滑板車成校園代步新選擇 新興運具下的安全管理
焦點
2025-04-17
【記者范瑞勻、黃伊晨、李昱靜、王立昊報導】「基本上每天都會用(共享電動滑板車),只要有車我就會騎。」國立清華大學學生土豆(化名)笑說,從校門口到宿舍那段長坡,他幾乎天天騎共享電動滑板車代步。共享電動滑板車自他大一入學時已進駐校園,幾年下來早已成為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只在前往沒有設站的山上校區時,才會選擇搭乘校內公車。 電動滑板車是一種電力驅動的微型交通工具,提供短程內快速移動的特性,特別適合在大學校園內使用。共享電動滑板車低碳排放也符合永續校園的發展目標,近年來獲得如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國立中央大學與東海大學等多所大專院校推動。除了學生自備的私人電動滑板車外,部分校園也引進共享電動滑板車,學生透過手機應用程式解鎖、定點借還共享電動滑板車,增加日常通勤的便利性。 在電動滑板車出現之前,大部分學生只能仰賴步行、自行車或校內接駁車在校內移動。以國立政治大學為例,校園地勢起伏較大,自行車不易騎乘,也禁止機車進入,學生在教學樓之間的移動時常需耗費大量時間與體力。校內接駁車僅提供山上與山下間特定站點的運輸服務,仍難滿足短程移動需求。共享電動滑板車的引入,恰好補足了這段距離,提升學生在校園內的行動效率。 然而,共享電動滑板車重塑校園運輸型態的同時也潛藏著安全疑慮。單就陽明交大112-1學期的學生意外事故分析顯示,電動滑板車事故就佔車禍類型事故比例的43%。陽明交大學生右右(化名)苦笑回憶某次摔車經驗說:「那次騎oloo(指路加服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共享電動滑板車,以下簡稱oloo)經過清交小徑,以為自己車技跟拓海(動漫《頭文字D》角色)一樣,結果撞了一個大的,把膝蓋都撞去看骨科了。」看似輕便的代步工具,實際上卻可能因使用不慎帶來傷害。 根據多名學生分享,校園斜坡是事故易發區域,騎乘者在下坡時若未及時減速或煞車力道不足,就可能因車輛失控導致摔倒。中央大學生何孟璇分享,「(學校)後面那邊有一個比較斜的坡,他(室友)沒有降速,就直接騎,之後直接『仆街(摔在路上)』,他手這邊的韌帶有斷掉。」 許多校園道路品質不佳,路面凹凸不平甚至分布著大小不一的坑洞。電動滑板車車體輕盈且輪徑較小,當電動滑板車快速行駛經過不平整的路面時,容易導致重心不穩摔車。陽明交大學生Kimi(化名)就曾經因為路面顛簸而摔倒。 此外,校園內為了降低汽車車速而設置的減速丘,卻成了行駛電動滑板車的一大難關。減速丘是一種設置於路面上,從地面向上凸起約10至15公分的裝置,但對底盤本就較低的電動滑板車而言,這樣的設計反而容易使車底與丘面碰撞彈起。陽明交大學生Timi(化名)說:「學校的減速坡(丘)很高,晚上騎車比較沒注意就飛起來摔倒。」 除了上述各式地形因素影響騎乘安全之外,下雨導致地面濕滑,摩擦力下降,也是電動滑板車的安全隱憂。若電動滑板車的輪胎抓地力不足,便容易在加速、剎車或轉彎時發生打滑現象。陽明交大學生丹尼爾(化名)曾因雨後路面泥濘,在泥巴上轉彎時打滑跌倒。 電動滑板車與人車之間的爭道問題也日益浮現。在上下課的尖峰時段,不少學生會走在車道上,若電動滑板車車速過快,容易與行人或汽車發生碰撞。Timi表示,「有的同學騎很快其實對走路的同學很危險。」針對這點,政大學生郭珈穎建議,「應加強宣導行人走在人行道上,避免與車輛共用道路而導致意外。」 校方針對引進共享電動滑板車,做了許多調整來增加安全性,如設置電動滑板車禁行區、路徑指示牌,也整平校地、移除不必要的減速丘。校方亦要求廠商配置安全帽、完善的騎乘保險,及在新生訓練時舉辦安全宣講。 新型電動滑板車出現,校方也會遇到要處理違停及意外事故的狀況,但因大部分學校還在觀察期,因此並未設立明確規範與罰則。根據記者觀察陽明交大校園,私人電動滑板車會違規停放在建築物內,包括教室外及小吃部外。 對於意外事故,東海總務長兼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院長許和捷說明,校方會以軟性方式勸導學生安全騎乘,也禁止學生於陡坡危險地段使用電動滑板車。但因效果有限,校方後來透過共享電動滑板車雲端設定系統,設定共享電動滑板車騎行區域。若超過範圍,共享電動滑板車就會無法運作。「目前事故率已經大幅降低了,幾乎很少。」許和捷說。 設立共享電動滑板車初期,師生並不熟悉電動滑板車的使用方式,因此會有教師向校方反映安全性的問題。許和捷分享解決方式,「我們就是進行(共享電動滑板車使用方式的)宣導,然後透過學務處來協助,還有學生會拍示範影片,給同學去了解騎的方法。」同時,他們也在租借區放上紙本宣導的SOP,以及設立電動滑板車路徑指引符號,讓學生知道哪裡是可以安全騎乘的道路。 清大校方則要求廠商在每輛共享電動滑板車上配置一頂安全帽。但因為衛生問題,許多學生拒戴共享安全帽。清大駐警隊長李志良說:「因為共用的東西大家都不會想用,尤其是到了夏天大家流汗嘛。」中央大學總務長楊智斌提到,要定期清潔安全帽在實務上有困難,學生不戴,掛在電動滑板車上,反而會造成騎乘時額外的顧慮。 有些學生騎共享電動滑板車時會雙載,增加騎乘時的危險性,同時也會加速共享電動滑板車的耗損。陽明交大總務處事務二組隊員李彥頫說明,廠商設計的APP中會記錄個人使用資料,例如平常單人騎乘的重量。在雙載時,系統偵測到承重異常,APP就會跳出警示以作勸導,但學生仍可繼續使用,缺乏約束力。此外,陽明交大總務處事務二組組長陳瑩真認為,若要由校方取締,且做出罰則有困難性。他補充說:「(校方)很難去判別說你使用者違規,因為我們巡邏的保全、駐警人力也有限,我們校園有幾十公頃,所以也不太可能說一直有人去看。」 李志良認為,校園地形較多斜坡的學校並不適合引進共享電動滑板車,「以我們的態度我老實跟你講,我不建議(電動)滑板車(進入校園)。」他解釋,因為電動滑板車的輪胎比較小,壓到坑洞時容易造成車輛晃動。因此目前清大僅開放平坦地區設站,山坡地僅以公車作為交通運輸工具。楊智斌認爲,路面平坦很重要,為了顧及安全性,校方也已移除所有電動滑板車會經過的減速丘。 發生事故時,責任的歸屬也是校方著重的問題。政大校方對於引進共享電動滑板車,仍處於討論階段。政大總務長蔡育新提到,有鑒於國立臺灣大學學生曾在遭遇電動滑板車意外後,申請國家賠償,導致臺大明文禁止騎電動滑板車。他擔心,政大地形較複雜,若發生同樣情況,也會很難處理。 若意外發生,保險可以提供使用者理賠,降低使用者負擔。李志良透露,目前清大向外包廠商要求,除了要為共享電動滑板車保原有的意外險外,還要加保財損險。他認為,學生發生車禍,身心已經造成傷害,若東西飛出,又是一筆損失,因此完善的保險才能全面保障學生的權益。 在已開放電動滑板車進入校園的學校,校方仍對相關的安全風險感到憂心。清大學生議會議員吳家榮觀察到,這種擔憂往往源自「保母式」的管理思維。「(師長)會怕學生危險,就不讓他們做,但我會覺得學生的安全本來就是自己要負責的。」吳家榮表示,特別是駐警隊等第一線事故處理人員,會更在意「萬一出事了誰來處理」,因此傾向於禁止或限制使用電動滑板車。 「如果我是開車的人,就會覺得多了這個東西(電動滑板車)好煩;但如果我是騎oloo的,就會覺得(汽車)車速太快很討厭。」李彥頫分享,校方經常接獲來自不同使用者的投訴,彼此立場對立。他舉例,有老師曾在夜間開車時,因為騎乘電動滑板車學生的移動速度跟行人或腳踏車差不多,難以判斷對方是車還是人,結果受到驚嚇;也有學生反映,在路上騎乘oloo時,後方車輛緊跟不放,讓他感到有被逼車的壓力與不安。 對於學生與教師在交通工具使用上的落差,路加服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林志嘉觀察到,雙方的立場差異往往來自日常習慣與實際需求。他指出,支持使用電動滑板車的多是有頻繁移動需求但缺乏代步工具的族群,而已持有個人代步工具的族群對此議題較無感。「運具更多元一定會更便利,但不同立場的人不一定都能受惠。」林志嘉表示,他們理解這樣的想法差異,也試圖在服務設計中尋求平衡。他強調,在回應用戶需求的同時,服務規劃的前提是盡量減少對原有交通使用者的生活與交通系統的秩序所造成的影響。 「恐懼出自於不理解。」李彥頫指出,校園運具多元化雖帶來摩擦,但正因校園本就存在多樣化的使用需求,更需要透過空間規劃與使用者安全教育,讓各種交通工具「和平共存」。他說明,以較早實施交通多元化的陽明交大為例,電動滑板車已逐漸融入校園日常,這樣的和諧使用除了來自行政端的規劃與管理,也仰賴學生的理解與相互包容。他強調,唯有經過師生反覆溝通與充分討論,才能讓政策真正符合多數人的期待與需求,營造更便利的校園交通。
夜拆天橋引眾怒 北市府主張改善交通安全
生活
第1800期
夜拆天橋引眾怒 北市府主張改善交通安全
焦點
2024-11-22
【記者楊凱傑、李宸緯報導】「當強拆成為事實,文化空洞就是結果!」19日晚間民眾於台北市和平新生人行天橋下進行抗議,不滿台北市政府(以下簡稱北市府)在未與民團充分協商的情況下決定拆橋。民團人士用社群軟體緊急號召群眾,並集結居民、專家等相關人士於當日晚間十時召開記者會,重申保留天橋的訴求,試圖阻止拆橋。 和平新生天橋的拆除工程於當日晚間11時正式展開。大型機具、工程車輛準備進行拆除作業,現場也有大批警力進駐。抗議民眾陳小姐說:「 60個警力在這對我一個手無寸鐵的人民,根本像共匪,為什麼要那麼多警察?」他認為北市府以強硬手段壓制抗議,更加深民眾的不滿。抗議人群手持電子蠟燭,模仿殯葬儀式,舉起招魂幡高喊「過橋喔!」哀悼城市記憶的消逝。現場沒有完善的交通管制,公車通行時,需開放原已封鎖的區域,導致抗議人群與大型車輛交會,危及民眾的生命安全。然而,抗議行動未能阻止天橋拆除,工程持續至20日清晨4時。 對於突發拆除,台灣空間規劃設計公會理事長蘇伯昇說:「在這過程從來沒有接獲任何一次協調的會議,甚至一起上到天橋的機會都沒有。」他認為從封橋到提出文資審議的過程中,政府完全沒有協商,質疑程序的正當性。守護和平新生天橋發起人林玟君則表示:「以往文化局不會這麼快去安排現勘,這件事蠻政治化又吊詭,應該是前所未有。」他指出過往案例文資審議需耗時一年,此次一個禮拜即有定論,不難讓人懷疑背後的政治考量。工務局新工處工務科長蕭志龍解釋:「新工處的施工說明會,已經有來跟民眾做充分說明跟溝通。」然而,仍有居民批評北市府拆除天橋的過程粗暴倉促,政府也未提供天橋使用率的確切數據,證明天橋拆除的必要。 北市府認為天橋阻礙交通,拆除後能改善路口壅塞問題,希望藉由拆除天橋,規劃路口斑馬線往內退縮、增加庇護島、欄杆和號誌設置等配套措施,讓行人更安全、舒適地行走於路面。據《中時新聞網》報導,台北市交通局認為橋墩位置影響行車安全,以信義世貿天橋為例,拆除天橋後事故比例顯著下降。然而,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生陳毓文質疑數據的相關性,他說:「就只有看那一年,但其實世貿天橋拆除後的兩年,車禍件數反而攀升。」由當地居民、影視從業人員、學者等組成的「守護和平新生天橋」團體則指出,天橋具有文化、歷史、藝術和社會價值,且未造成交通問題,反倒能讓行人避開車流,北市府不應將其拆除。 也有不少市民支持政府行動,民眾柔(化名)說:「天橋沒有美感也沒有持續維護的價值,而站在無障礙空間的立場,這座天橋也無法給予更多幫助。」他補充,城市記憶會隨著時間更新,目前的天橋已不合於時代。但林玟君認為天橋具有文化、歷史、藝術和社會價值,他說明:「天橋是台北重要地景,承載著許多人的共同回憶,拆除天橋等同抹去這些重要的城市記憶。」拆除天橋對當地居民也有所影響,住戶王小姐(化名)說:「常常看到龍安國小的小朋友,像幼兒這種,他根本很難越過秒數這麼短的路口。」身為駕駛人,他也不願與路人爭奪有限的綠燈時間。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教授陳盈棻表示,北市府不該僅以交通角度評估天橋去留,應邀請都市規劃、文化遺產保存等跨領域專家學者共同討論,在都市發展的同時兼顧文化保存。大安區議員苗博雅認為,北市府應先完成行人交通安全改善工程,例如設置行人庇護島、調整中央分隔島等,再拆除天橋。他指責台北市長蔣萬安拆除天橋前未完善配套措施,違反先前對議會的承諾,可能導致行人安全風險。
東華新設圓環引爭議 校方加強宣導盼減少事故
校園
第1795期
東華新設圓環引爭議 校方加強宣導盼減少事故
2024-10-04
【記者張恩爾報導】 國立東華大學9月15日在該校志學門前的路口新增圓環,此措施讓許多東華學生在Dcard校版發文抱怨,認為設置圓環後產生更多交通問題,質疑圓環的必要性。此外,文章一出,多位東華學生留言表示不熟悉圓環的使用規則及交通號誌,擔憂導致意外,造成交通事故的發生率上升。 針對東華設置圓環的原因,東華駐警隊長洪國華說明,志學門前十字路口的車輛時常未遵循路旁的標誌及路上的標線,或是發生支線車輛沒有禮讓主線車輛,搶快而造成擦撞的情況,因此在路口設計圓環。談到圓環的功能,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教授陳勁甫表示,圓環會處理大於四個方向性的車流,藉此降低車速,方便車輛進入不同的方向道,「透過圓環車速就會自動降下來,透過減速的方式讓車輛去尋找要去的方向。」 雖然設置圓環的立意良好,但圓環完工後卻引發諸多問題。東華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學生盧政綺表示,原本腹地不大的路口加裝紅綠燈和圓環後,縮小了路口的空間,容易在車流量大時發生事故,「學生們要去校外買東西時,容易導致交通混亂。」另外,東華臺灣文化學系學生蔡心晟補充,設置圓環後,四條匯入的車道線沒有劃設導引道進入圓環,而是維持原有十字路口的直線設計,容易造成用路人誤解。他也提到,進入校門的車道將機車道設在外側,導致機車靠左進入圓環時必須在汽車道和內側直行的汽車交會,提升意外的發生率,他說:「原本立意良好的圓環,在校方的魔改下已成為只為汽車方便的機車陷阱。」 針對圓環方向線問題,東華總務長何例真說明,圓環設有遵行方向指示牌面、路面劃設行車方向導引箭頭,以及慢字等標誌標線,方便讓駕駛人了解行駛動線。至於圓環設置初衷和目前效果不一致的原因,陳勁甫解釋,新的道路工程如果與用路人使用習慣有相當程度的不同,在缺少充足宣導及初期現場引導的情況下,很可能造成用路人誤解,甚至發生潛在的交通問題。何例真對此回應,目前校內已經準備宣導圓環的遵行方向,以及「環外讓環內」等使用規則,也將安排交通講習課程,「加強停讓及觀察來車方面的觀念,將對後門交通改善有很大的助益。」期望在正確行駛圓環的情況下可以維持圓環系統的順暢,降低車禍肇事率。
電動自行車亂象多 拉曼學生安全存疑慮
國際
第1781期
電動自行車亂象多 拉曼學生安全存疑慮
2023-09-28
【記者吳玟錡綜合報導】拉曼大學(Universiti Tunku Abdul Rahman, UTAR)學生於23日騎乘機車時,因電動自行車騎士不遵守交通規則急停,閃避不及而跌倒受傷。拉曼大學學生Jay(化名)事後在Facebook發文控訴電動自行車騎士魯莽,引發多位學生抗議電動自行車上路的安全疑慮。「電動自行車騎士突然減速,我為了閃他緊急剎車,導致機車損壞,還跌倒造成膝蓋皮外傷。」Jay描述事發時的驚險過程。雖然學校附近有為電動自行車設立專門行駛道路,事發時的電動自行車騎士卻出現在汽機車的交通幹道上,增加出事風險。 拉曼大學學生期待電動自行車的道路規劃能更完善,避免電動自行車和汽機車爭道的危險。 圖/黑筆(化名)提供拉曼大學學生黑筆(化名)指出,拉曼大學所處的金寶(Kampar)有許多小路,除了學校附近少數範圍,大部分的路段都沒有設規劃區供電動自行車騎乘。「電動自行車其實是非法上路的,但是沒辦法,因為學生不是很有條件能買一輛車或者機車。」他無奈道出學生的難處。他補充,即便設有規劃區,規劃區的藍漆已褪色,也造成電動自行車騎士無法清楚辨識。 拉曼大學附近的少數範圍設有規劃區供電動自行車騎乘,但規劃區部分藍漆已褪色。  圖/黑筆(化名)提供除了道路規劃不佳,黑筆認為部分電動自行車騎士不負責任的駕駛行為也為道路使用者帶來危險。據Jay和黑筆的觀察,電動自行車騎士騎行時不開燈、隨意轉彎、不戴頭盔等,危害自己以及他人的安全。黑筆嚴肅指出:「他們(電動自行車騎士)當自己是「路霸」,想轉就轉,其他駕駛來不及刹車就會導致悲劇。」2022年,台灣立法院因電動自行車事故增加而通過《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訂定電動自行車的上路規範。公民幫推理事長鍾慧諭提到,若要避免類似事件發生,必須從小宣導交通安全。他舉例說:「歐洲、日本,特別是北歐國家,從小學就納入自行車騎乘教育,教導安全騎車,台灣也應效仿。」部分拉曼大學附近的道路使用者,都反映曾遇過不遵守交通規則的騎士。黑筆認為此次發生的事故,必須引起校方重視,並期望校方不但要做好校內工作,也應該時刻關注學生的交通安全問題。 拉曼大學學生發生交通事故,黑筆期望校方能重視學生的交通安全問題。  圖/黑筆(化名)提供
雲科大造交通安全裝置 雷射警示破解行車死角
新知
第1757期
雲科大造交通安全裝置 雷射警示破解行車死角
2021-11-17
【記者單師樵綜合報導】社會上的車禍事件往往怵目驚心,其中大型車「視線死角」和「內輪差」造成的事故尤其嚴重且數量多。行政院交通部道路交通安全督導委員會數據顯示,在民國109年全國道路交通事故中,「大型車案件導致死亡」人數高達405人。為此,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創意生活設計系副教授彭立勛帶領碩士生林愛詠研發「交通安全距離裝置」,獲得2021第十五屆波蘭國際發明展暨發明競賽金牌。此裝置可主動標示路上的危險區域,並及時提醒駕駛人,以保障其行車安全。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創意生活設計系副教授彭立勛,帶領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創意生活設計系碩士生林愛詠,研發「交通安全距離裝置」。 圖/彭立勛提供研究團隊提到,裝置靈感源自商標投影機與雷射筆,故此裝置使用「區域劃分警示雷射」,投放區域型的警示網。駕駛可將裝置固定於車體,啟動時便會向車體附近投射警示網,確保周邊行人和車輛的安全。林愛詠說明,警示網的安全距離會根據車型大小而設定,最遠可投射7.5公尺。 警示網的安全距離根據車型的大小設定,各向左右兩邊後視鏡的側邊投射扇形,並向後方投射一個三角形方式警示網的範圍。 圖/彭立勛提供此外,裝置為了讓駕駛視野的兩側死角畫面更為清晰,設有高像素的感光耦合元件。林愛詠解釋道:「裝置能看到比人眼更佳的畫面,在靈敏度和解析度上,有更優質的成效。」他補充,感光耦合元件中的畫面,會即時傳回到駕駛的螢幕上,除了增強行車安全性,更能夠全程錄影。相較於傳統的警示器較為被動,此裝置更為主動地標示行車時的危險區域,彭立勛強調,「裝置能依據天色的狀況改變警示的光線,達到最大程度的提醒,用意在全時段及全路段保護用路人的安全。」他表示,此創新也可應用於建築及施工工程,作為施工及工程上的警示,例如在進行炸藥爆破時,可預先使用雷射光束,標示出爆炸可能波及的範圍,警示現場的人員應遠離危險區域。 裝置能依據天色的狀況改變警示的光線,達到最大程度的提醒,在全時段及全路段保護用路人的安全。 圖/彭立勛提供臺灣警察專科學校交通管理科副教授王銘亨說明,大多數車輛只有安裝影像監視系統,死角處並無自動警示系統,且駕駛人容易忽略影像的內容,通常發現時已來不及。他建議,「此裝置若能依所測得相對的距離,由系統設定採取警示或自動煞車等功能,應可大幅提升該設備的實用價值。」彭立勛認為,裝置未來可以安裝在小型車、機車等交通工具,或是為其他具有危險性的工程機具客製化設計及應用,作普及化發展,打造更全面的安全環境。他說:「希望能夠和有這項需求的汽車廠商合作,並進行改良,將裝置安裝在出廠的汽車上。」團隊期望裝置讓汽車駕駛人提早注意到危險,避免意外發生,及時保持安全距離。
車禍率全縣第一 聯大生籲政府拓寬車道
校園
第1708期
車禍率全縣第一 聯大生籲政府拓寬車道
2019-10-09
【記者王品淇綜合報導】9月29日國立聯合大學一位新生於聯大路上自撞喪命,讓聯大文化創意與數位行銷學系學生羅生昊發起組織「還我安全聯大路學生自救小組」,於2日至14日在校內呼籲聯大學生加入「還我安全聯大路」連署,向苗栗縣政府呼籲聯大路修建工程的迫切性。 羅生昊於9月30日自行組織「還我安全聯大路學生自救小組」,在2日便擬出連署書,在校內呼籲學生加入連署行動。 圖/羅生昊提供連接聯大二坪山校區與八甲校區的聯大路經常發生車禍,自民國99年9月聯大路開通後,曾就讀聯大台灣語文與傳播學系學生林天琪於《Peopo公民新聞》投稿,100年的車禍案件數從年均76件上升至100多件。此外根據《自由時報》報導,近五年共有150名以上的學生曾在這條道路上發生車禍。《台視新聞》也報導,聯大路為107年苗栗縣車禍率第一的道路,且大多是因超速失控與未注意車前狀況。但羅生昊持不同看法,他從道路設計方面來討論聯大路容易出車禍的原因,他表示由於聯大路被設計成景觀用道路,有較寬廣的人行道,相對壓縮車道空間,導致汽機車經常有搶道問題,因此不符合學生通勤的需求。羅生昊希望能透過改建道路,讓交通尖峰時段容納更多的車流量,降低學生因搶快出車禍的機率。因此羅生昊在連署中提出三大訴求,分別是:廢除八甲往二坪的人行道、種植軟枝灌木叢以緩衝車禍撞擊力道、將S型彎道的中央分隔島混凝土壁改成軟性材質,期望縣政府盡快進行道路改善。不過也有學生認為車禍率高,主要是學生不夠注意騎車安全。聯大化學工程學系學生石佳平說:「聯大路我騎了四年也沒有出車禍,學生要先改變騎車的態度比較實際。」他認為比起改善道路狀況,調整學生騎乘習慣更加重要,「區間測速照相比較實際,罰錢比較有可能改善狀況。」目前聯大路上僅架設「前有測速照相」告示牌,並沒有設置固定式測速照相。截至9日,參與連署的師生已達1000人,但討論聯大路交通安全的活動並不是第一次發生,像在4月25日,聯大學生會曾舉辦「交通安全教育委員會——提案討論會」,彙整學生對聯大路的想法,並向校方提案。另外9月29日聯大學生車禍喪命時,與出事學生同為電子工程學系的學生們亦有一同向苗栗縣政府陳情。聯大校方對於這次的連署表示十分支持,聯大秘書室公共事務組組長邱燕松說:「校方一直以來都認同學生合理的訴求,除了針對道路工程時常與縣政府溝通外,對學生也有宣導騎乘安全。」 「還我安全聯大路」連署截至9日連署師生已達1000名,圖為副召張皓祖(圖右)與連署學生(圖左)。 圖/羅生昊提供苗栗縣政府土木科科長林朝陽針對本次連署活動回應道:「8日前往聯大再次視察,有和連署代表學生說明目前工程進度。」他解釋,修建方案未來將會縮小人行道範圍,減少汽機車爭道情形。目前交通部已通過聯大路的工程預算,但由於行政院尚未核定,導致工程的確切日期尚未定案,對此林朝陽則是表示通過後會儘速開始相關工程。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