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臺師大重訓室人力不足 縮減開放時間引學生不滿
校園
第1797期
臺師大重訓室人力不足 縮減開放時間引學生不滿
2024-10-25
【記者潘慧芳報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室7日在Facebook粉絲專頁發文,公布校方將調整公館校區重訓室開放時間,原先平日每天開放12.5小時,現為維護器材,且因管理人力不足,改為開放中午一小時和晚上兩小時,引發學生不滿。臺師大體育室行政專員胡馨文回應,目前已針對開放時間進行微調,也將持續增加人員協助管理。 對於縮減重訓室開放時間及人力資源不足問題,臺師大生命科學系學生陳柏翰認為,學校必須提供更多資訊與解決方案,「限制時間只會讓供不應求的情況更嚴重,無法發揮健身室原本的作用。」臺師大數學系學生黛西(化名)則表示,校方應清楚解釋缺乏值班人員造成的影響,「可以更具體說明,讓學生理解改變(開放時間)的原因。」此外,臺師大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學生陳彥廷也提出建議,「學校可持續招募專業的管理人員或工讀生,讓器材維護達到更高效益,同學們也可以享有更高品質的服務。」 胡馨文對此回應,重訓室是免費開放給校內師生使用的資源,在不影響學校體育教學、訓練與活動的原則下,下午時段原先僅開放兩小時。收到學生意見後已進行微調,自10月21日起,每周一、周四及周五開放時間增加為三個半小時。同時,校方也會繼續增加人力,並安排工讀生駐場,協助管理。 對於學校資源使用與人力管理,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林進山建議引進志工,「如小學、中學圖書館一樣,志工不僅可以幫忙管理,也可以使用設備資源」。林進山分析,在規劃新建設施及資源時,需要完善的配套措施,當問題出現時,應召開會議,與學生一起討論對策。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運動事業管理學系副教授徐振德也提出相同看法,「學生亦須體諒校方,在經費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校方)仍提供相關場地開放使用。」他說明,動力機械類器材需要定期保養維修,約二至三個月進行一次。此外,徐振德更進一步分享個人經驗,「各校雖然願意開放健身房,但因人力成本等問題,多數場館入不敷出。若學生不認同校方努力並加以批評,可能導致校方保守消極,最終雙方皆無法受益。」
校園性平機制失靈 政大性平會陷人力不足困境
校園
第1795期
校園性平機制失靈 政大性平會陷人力不足困境
2024-10-04
【記者王振驊台北報導】國立政治大學校內性別友善廁所於9月23日發生偷拍,A同學(化名)在Dcard發文指出,有人在其如廁時利用隔間下方的空隙伸出手機偷拍,向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以下簡稱性平會)進行申訴後,承辦人應答態度有失專業,令他感到相當無奈。校方目前已開始進行性平會人員調動程序,確定調職原承辦人。 A同學強調,性平會承辦人在處理案件時,除了態度消極外,在未告知的情況下,將對話內容錄音,更發表檢討被害者的言論,令他感到不適。此外,他向性平會申請調閱監視器時,得到「監視器畫面僅能在性平會辦公室內觀看,不得自行帶回留存」的回覆,讓他相當不解。該承辦人邱輔導員(化名)對此回應,監視器影像屬於證物,涉及肖像權等疑慮,因此無法提供畫面,他說:「因為溝通上的落差,造成學生誤會,關於這一點,我個人覺得很抱歉。」 對於性平會引發的爭議,性平委員楊芊卉表示,校方得知此事後,確定將該名承辦人調職外,也已面試相關人員,將盡快完成人員調動。同時,性平委員也與學生會共同發布問卷,調查是否有更多承辦人處理不當的案例,統整後將與校方討論後續處理方式。學生會權益部長劉弘經則提到,近期會於校園張貼偷拍處理宣導貼紙,並進行校園內廁所的安全盤點,同時收集學生意見,為總務提供修繕建議並持續追蹤狀況。楊芊卉補充,未來性平會將與學生會權益部合作,舉辦反偷拍工作坊、設置廁所體驗改善留言板等活動,讓校內學生及教職員更加關注性別平等議題。 針對性平會組織結構,楊芊卉說明,按照章程,性平會應設置兩名承辦人員,但校方尚未找到合適人選,以致目前性平會僅有一位承辦人,業務量過大的情況下,難以有效發揮性平會功能。性平委員蔡炎龍則補充,增加性平會承辦員額確實有助於提升運作效率,但另一問題在於此份工作除了面對龐大的業務,還需定期培訓,且承辦人須擁有相關專業背景,導致應徵者不多,難以找到合適人員。目前性平會仍面對人才招募困難的窘境,蔡炎龍也呼籲,校內性別平等議題需要更多學生與教職員的關注,才能真正落實性平會設立的理念。
被忽視的急救英雄:緊急救護技術員的正名之路
專題
第1778期
被忽視的急救英雄:緊急救護技術員的正名之路
2023-04-05
【專題記者林婕宇、邱楷淇、陳世軒、梁家柔、張倩怡綜合報導】「我好像是孤兒,明明就在從事醫療行為,但是我沒有被認證為醫事人員。」這是擔任高級緊急救護技術員(Emergency Medical Technician-Paramedic, EMT-P)的陳茂軒,在過去疫情下執勤、救護過程中的最大感觸。在新冠疫情最嚴峻的時期,中央下令醫事人員優先享有醫療資源及防疫補助。民眾對此大多樂見其成,認為醫事人員冒著生命危險診治患者,理應擁有醫療資源優先使用權。然而,多數人卻忽視了EMT-P在醫療體系中扮演的角色。駕駛救護車在疫區衝鋒陷陣、第一線接觸並救護高風險患者的他們,無論是疫苗施打優先順序還是防疫獎金的分配,待遇皆不如醫事人員。「遇到這類情況,我都會覺得自己好像低人一等。」回想EMT-P在醫療體系中的不明身分,陳茂軒表示,雖然他們為患者執行許多醫療行為,但在法律上,他們的定位卻是救護人員,甚至在部分民眾眼裡他們只是技術人員。 EMT-P是救護的第一線人員,在患者到院前負責緊急搶救。即使他們暴露在高風險的環境搏命工作,但因身份非醫事人員,不僅有些權益缺乏保障,有時也會被民眾質疑,專業性不被重視。 圖/林婕宇攝衝鋒緊急救護第一線 EMT-P為急救中堅力量「他們就是在你我意外發生時,幫你跟死神拔河的人。」中華緊急救護技術員協會主任秘書林伊慧說道。緊急救護技術員(以下簡稱EMT)主要負責患者到醫院前的各種緊急救護處理,讓病患能夠維持相對穩定的狀態,提高存活率。台灣的EMT體系依受訓時數長短分為三級:初級緊急救護技術員(EMT-1)、中級緊急救護技術員(EMT -2)及EMT-P,三者可執行的救護項目不同。其中,EMT體系中最高級的EMT-P不僅能執行如傷口包紮、心肺復甦、緊急接產等初級救護工作,也能為患者實施氣管插管、心臟電擊等更具風險的侵入性醫療行為。台灣多數EMT-P為消防人員結訓後,再考取證照後擔任。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截至2021年4月9日,台灣的EMT-P組成就有約八成為消防人員。對此,陳茂軒說明,由於消防單位會開設救護相關訓練課程,且負擔隊員培訓所需之費用,一般民眾雖可自行至醫療院所參加EMT-P課程,但必須先擁有前兩等級的執照,還得自費約30萬元學費,取得資格的門檻相當高。此外,EMT-P是接觸患者的第一線救護人員。從患者角度,EMT-P能給予他們到院前最迫切需要的救護處理;對醫生來說,EMT-P則能提供患者到院前的第一手病況資訊。「他們是醫生的千里眼和順風耳。」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副院長江文莒指出,EMT-P是傷者從事發到送醫前的照顧者,他們的救援處理及病況掌握,會提高醫生對病徵判斷的準確性與醫療效率,讓病患得到更好的幫助。EMT-P到達救援現場後,需要在第一時間判斷病患的生命體徵、病況等,接著要在相對簡陋的醫療環境下盡可能做出最好的急救措施。以OHCA(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案件為例,EMT-P一旦確認病患OHCA後,需要馬上開始進行CPR(心肺復甦術)並將病患送上救護車前往醫院。若救護效果仍有限,他們則會與醫師聯絡後使用電擊器,待救護車到達醫院後,再由醫生接手,進行院內治療。對偏鄉地區而言,EMT-P在當地的醫療急救體系中更是至關重要的一環。相較於醫院密度高的城市,偏鄉就醫較不便,患者抵達醫院的車程動輒一小時起跳。此時作為第一線應對者,EMT-P的評估與處置就非常關鍵。「我經常比喻我們偏鄉EMT-P是移動的急診室,」陳茂軒說道:「並不是只要將病患快速送至醫院,還必須以深厚的經驗與臨床技巧照顧病人,不致病情惡化。」 各協會依據地方規定舉辦救護員課程,請來許多急診室醫師與救護員教學,除消防人員外,一般民眾若想學習救護技術並考取執照,也能來參加課程。 圖/邱政龍提供<b>EMT-P人手吃緊陷惡性循環 醫療救護制度藏隱憂EMT-P對醫療體系來說不可或缺,當他們面對危急情況如心跳已停止的患者或是嚴重受創的傷者,能進行侵入性治療,或是打針給藥,這是其他等級EMT無法施行的救護技術。不過,台灣EMT-P佔整體EMT的比例卻極低。根據衛福部2021年4月統計,台灣的EMT-P人數共有2003位,僅佔整體EMT人數約2%,許多消防員只有EMT-2等級。「就看個人興趣,我是沒什麼興趣的。」目前為EMT-2的消防員賴智勇坦言自己沒有意願考取EMT-P。同樣沒意願考EMT-P的消防員何浚華解釋,每個人成為消防員的動機本來就不太一樣,有人對救護較有熱忱,有人則是救災。加上EMT-P考試內容不簡單,訓練時數得滿1280小時,實際上會花上短則五個月,長至一年的時間受訓與實習,因此並非所有消防員都願意付出時間與心力。此外,擁有EMT-P執照的消防員得負責更多消防工作,像是擔任教官工作訓練EMT-2、參加會議、確保救護任務的品質,還得持續進修維持執照,「對他們(EMT-P)而言,就是多了一張證照,要多做一件工作。」在民間擔任EMT-P的何憲欽解釋,雖然EMT-P被賦予研究、發展的功能定位,可惜目前制度並無法多給他們相對的福利,而正因為成為EMT-P後伴隨的工作量增加,消防員成為EMT-P的意願大多低落。「我們考取這張證照,薪水是沒有任何增加,所以這些會來考取的人,大部分就真的是熱忱。」木柵分隊EMT-P黃名揚分享道。消防人員本身的數量不足,導致EMT-P的人力更加吃緊。根據內政部消防署統計,截至2022年12月底,台灣各地方消防機關編制員額為20,419人,然而實際員額僅有16,305人,距離理想編制整整不足兩成。除了消防員人手不足,導致每位EMT工作量增加,台灣的救護車免費制,也是造成EMT出勤量大的原因之一。「七、八年前上海急救中心主任來我們單位參觀,他說上海1200萬人口一天的救護量,跟我們台北市240萬人口是一樣多的。」EMT-P邱政龍表示,他們勤一休一、單月執勤超過300小時,這樣的工時與工作量,和現階段的待遇相比實在不平衡。而在實際救護的過程中,雖然EMT-P受訓的時數比前兩等級已大幅增加,但他們能執行的救護項目仍受到限制。當EMT-P要對患者做出較進階的處置,如心臟電擊、注射給藥時,須透過預立醫囑(註),或是醫生線上給予即時性醫療指導,方能執行。不過,在實際面對患者的緊急情況下,EMT-P的判斷跟醫師可能會產生歧異,陳茂軒回憶,自己曾經想對一位患者實施氣管插管,然而醫師判斷這樣也許會導致腦壓更高,因此在電話中駁回陳茂軒的請求。當時他雖然覺得自己的做法沒有問題,但礙於法規也只能聽從醫生的判斷。註:預立醫囑為醫生在事發前,判斷該EMT有能力執行特定醫療行為,因此預先為他背書。若之後事發,該EMT便能直接對患者實施醫療行為,不需再取得醫師同意。<b>提升緊急救援品質  專家籲救護學位化台灣的EMT走在救護第一線,每天近距離接觸大量病患,但正因未納入醫事人員,讓他們一直暴露在高風險環境之中。EMT在急救過程中,就曾因為非醫事人員身份,而未被告知患者有愛滋病情,因此在不知情的狀況下接觸到患者的血液,引發風險。對此,陳茂軒說:「我不像在醫院裡可以插健保卡去查詢,如果我幫他做一些侵入性的醫療行為的話,我可能會疏於防備,但如果我提早知道,我就有更多增加防護措施。」而這個問題,在多年後的今日仍未解決。 緊急救護技術員負責駕駛救護車至第一現場,每日都在接觸患者的他們,受到的權益保障卻不同於醫事人員。五年前一位花蓮的EMT,在救護的過程中接觸到愛滋患者的血液,但因非醫事人員,患者無告知病情的義務,此事引發爭議。 圖/張倩怡攝若要被列為醫事人員,根據台灣現行法律規定,需要從相關學系畢業且通過國家考試方能符合資格。惟目前台灣大專院校皆未設立救護相關的科系,讓EMT無從被列為醫事人員。針對這點,關注醫療政策的厚生基金會執行長陳柏同表示,台灣的救護量遠比救火的多,其實更需要救護的人才,「假如今天想要把他們醫事人員化,其實最根本問題是要先設救護系才比較好訓練人才出來。」江文莒認為以現時EMT的訓練來說,只有EMT-P適合列入醫事人員,「取得EMT-1執照的時間僅需一個禮拜,相對於其他醫事人員多年的訓練,如此短的培訓就能獲得資格是不太可能的,所以真的能夠納入的大概是EMT-P等級。」但他也擔憂EMT-P的訓練系統與醫事人員相差甚遠,在有限時間內他們可能僅熟悉急救技術操作,較難以深入理解每個醫療背後的生理與病理邏輯。台灣醫療救護學會秘書長張育通也認為,即使是最高級的EMT-P也可能訓練不足,「1200多個小時,其實一半的時間在實習,另外一半的時間在上課,上課訓練時間其實很短,只能學技術,相對其他醫療人員,他們對醫療跟臨床判斷還是比較不足。」張育通以自己在澳洲攻讀緊急救護學士的經驗為例,他花了三年專心學習專業知識,被視為專業人員訓練,以此確保EMT-P有足夠作為醫療人員的專業能力。對此,救護醫療學位化成為國際趨勢,除了訓練更紮實,也確保EMT-P有足夠專業能力醫事人員化。目前不少國家的高級救護員需有相關學位或文憑,除了前面提及的澳洲,還有英國、新加坡等地。而在澳洲和英國,高級救護員更被視為醫事人員。張育通分享之前在澳洲實習的經驗,紮實的訓練換得民眾對其專業的尊重,「專業訓練下的醫療品質讓民眾會願意聽救護的,民眾會信賴他們。」以台灣現況而言,全面學位化仍是困難重重,而日本的雙軌制可作為參考對象。除了消防單位訓練,日本還有設有相關的專門學校,最後再以統一的國家考試確保救護員的水準。臺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馬惠明肯定台灣學位化的可行性,「如果是警專去辦二技,或是醫護相關學校和技術學院來辦理,學位化後教材也會比較穩定。」而張育通也提出,即使沒有直接的學位,也可以學程或必修學分,作為台灣較可行的替代方案。<b>關乎全民生命安全 政府應正視救護系統改革在大專院校設立緊急救護相關科系,可望成為推動醫事人員化的第一步。針對EMT-P學位化,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急診醫學科副教授陳維恭雖表示支持,卻也點出施行困難度,「如果要學位化,第一個要面對的問題就是就業。」他解釋,學校設立科系時,須考量學生畢業後的出路,但台灣目前的EMT-P都是在消防機關服務為主,缺額相當有限,學校設立科系的意願自然不高。「不只是學位化的問題而已,整個救護系統都要跟著改變。」陳維恭指出,如果讓院前救護的工作不只公家的消防機關,同時也在民間救護車內執行,也許能有效增加救護相關學系畢業生的就業機會,達成「院前救護多元化」的願景。 針對消防專業,培育出許多消防員的警察專科學校僅設有消防安全科,該科主任邱晨瑋認為,雖然將救護「學位化」對急救品質而言有所加分,然而依台灣目前消防和救護合一的體系,兩系所會有衝突。 圖/林婕宇攝目前台灣的EMT-P多為消防人員考照後擔任,而專門培育消防人員的臺灣警察專科學校「消防安全科」,也將緊急救護納入課程,並規定學生畢業前須擁有初級緊急救護證照。警專消防安全科主任邱晨瑋認為,若是台灣未來走向消防、救護分離,學位化對於強化緊急救護體系具正面效益。但談及警專設立緊急救護相關科系,他卻直言相當困難,原因在於台灣的消防與救護尚未分立,絕大部分的縣市無專責救護單位,EMT也須進入火場執行火災搶救勤務,「消防人力已嚴重不足,若學生在學期間只學習救護相關知識,畢業後將不具備火災與其他災害的搶救能力。」「中央衛福部是否願意重視、執行是最大問題。」邱晨瑋義正辭嚴地說。他認為,若要達成EMT-P學位化,政府必須補足消防人力,並推動消防、救護專業化,讓人員能夠專才專用。而最重要的則是各地消防人員編制應相同,畢業人員分發至各縣市才可安心執行相關業務,否則若救護系學生未經火災搶救等相關訓練,分發至無專責救護之縣市,將會衍生出其他問題。在2022年提出《醫療法第十條條文修正草案》的立委溫玉霞,也認同最大的問題即是政府的不重視,「就是衛福部和消防署在互相推諉責任。」「市政府可能願意編一億的預算去做煙火秀,但每年卻只願意編兩千萬的預算給消防局。」陳茂軒以此比喻消防單位長年遭地方政府忽視的無奈。消防預算不足影響了EMT-P的培訓資源,也讓學位化與醫事人員化之路遙遙無期。改善第一線救護人員的困境,就是為全台灣人的生命安全著想,而政府何時才能看見這群衝鋒陷陣、與死神拼搏的醫療急先鋒?
【社論】修法降低公投提案門檻 選務人力招攬成新考驗
校園
第1686期
【社論】修法降低公投提案門檻 選務人力招攬成新考驗
2018-11-01
今年10月27日,彩虹旗再次飄揚在凱達格蘭大道上,同志大遊行來到歷史新高的13萬7千人參加,搭上公民投票法修法後即將進行首次公投,這次改以「性平攻略由你說,人人一八投彩虹」作為主題,倡議婚姻平等,挺同和反同族群雙雙提出不同公投投票案,呼籲民眾為平權站出來投票。《公民投票法》頒布至今,卻未曾有公投案能夠成功闖關,原因主要歸咎於被稱為「鳥籠公投」的高門檻。如今修法後,不僅投票年齡調降至18歲即握有公投權力,同意票總額比例調降至1/4,並調整為簡單多數決即為通過,要提升公投的成功率。在門檻降低的情況下,民眾提出的公投提案傾洩而出。截至年底已有多達十項提案成立,雖成功喚起民眾對於議題的關注,活動、遊行、口號四處響起,連署書自各處飛來,卻也引發品質難以完整控管和審查的問題。被稱作「公投元年」的2018年年底,面對多達十項公投綁大選,編制人力不足成為棘手議題。據報導數據顯示,截至本月18日為止,公投選務人員人數招募不到應有人數的1/3(僅2.5萬人),甚至還需祭出高時薪尋求大學生協助,才得以勉強補足人力,引發各處質疑。根據《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規定,投、開票所主任管理員須為現任公教人員,管理員須半數以上為現任公教人員。但今年因九合一選舉與公投綁定,選舉工作量大增,不少公教人員無法負荷,選擇退出選務工作;更因年金改革爭議,導致許多公教人員不願意投入選舉工作中,無法補足法律所規範之編制人力。從人力結構看,此次選舉確實需依賴青年族群協助,但不少大學生缺乏選務經驗,甚至自己還可能也是「首投族」,光是在選務工作教育上就先花上不少時間成本。而在投票人至少十多張選票的前提下,選舉當天現場恐怕一片混亂,產生諸多無法解答選舉問題、不熟悉選舉流程等狀況,甚至遭遇激烈人士衝突。而學生群族在公信力上也相較公教人員易遭到質疑,要如何頂住首次大公投的壓力,儼然成為一大問題。另外,擔任選務人員及無法返鄉的青年也將影響青年族群的投票率。首投族第一次投票,自然得花上時間研究;公投10項提案,票多又複雜,許多民眾根本無從了解自己該怎麼投,究竟投了什麼票;開票時又搭上缺乏經驗的選務人員,會花上更多時間,這些問題都顯示出公投效率沒有想像中那麼高,並非萬靈丹。《公民投票法》才剛修法完,正如須去外面闖盪的孩子一般,準備面對「公投元年」的挑戰。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增加非公教人員來參與選舉工作,只能暫時解決眼前的公投綁大選問題。政府應當針對《公民投票法》及《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做出調整,而非利用補休假、青年族群來暫時化解編制人數不足的問題,剝奪公投及選舉所給人民發聲的權益。
消防署回應人力短缺問題 消促會:應採多元進用
生活
第1614期
消防署回應人力短缺問題 消促會:應採多元進用
焦點
2016-01-04
消防員工作權益促進會呼籲重啟調查新屋大火案(資料照片)。 圖/「搶救消防員」提供【記者趙安平綜合報導】11月22日消防員上街參與二〇一五秋鬥,要求政府補足人力,勿重蹈新屋大火悲劇。內政部消防署接受本報訪問時指出,未來增補1776人將可滿足需求,並提出三對策因應工時過長的問題。「消防員工作權益促進協會」指出實際缺額至少15000人,應採「多元進用方案」解決人力缺口。消防人力不足 消防署:明後年預計增補1776人針對消防員「人力不足」的問題,消防署表示已協請中央警察大學及臺灣警察專科學校擴大招生名額,並擴充訓練中心容訓量(可容納訓練學生數量),增加特考名額;未來預計增補1776人,將可補足現有預算缺額及未來退離人力。消促會理事長楊適瑋認為,必須達到「能降低消防員目前工時」的員額才是正常的。他表示,消防人力實際的缺額至少有15000名,而非消防署所指的預算員額;「只想依靠警專、警大招生擴大員額,難以縮小目前的人力缺口。」消促會也指出,每年台灣警察專科學校的正期組招生中,警察與消防在的招收比例明顯存在落差,警察招生人數皆多於消防人數將近五倍之多。消促會提出具體可補足消防人力的「多元進用方案」,包括廣設消防相關科系、地方自辦招生與訓練、提高每年度的招生名額、聘用專辦內勤業務之相關人員、改善消防員勞動條件、提高竹山訓練中心容訓量及刪除不屬於消防業務之冗事。消促會秘書長鄭雅菱表示,要解決人力問題,財源乃最重要之議題。消防署應該積極檢討各縣市消防預算,規劃並協助地方編列補足人力、各式裝備所需之經費。工時過長 消防署:地方政府視需求調整針對消防員每月工時高達360到480小時的問題,消防署提出三點因應政策,分別為:一、妥善運用義消、災害防救團體及志願組織協勤。二、辦理修正消防勤務實施要點,由各地方政府消防局視所轄災害特性、消防人力及裝備編排夜間值宿。三、簡化業務訪評方式、檢討救護車收費辦法降低濫用救護資源及為民服務等項目,降低消防人員勤務工作量。楊適瑋認為,消防署應該要在現有人力的框架底下,思考如何降低消防人員的工時。消防署身為中央機關,「辦法訂出來,各機關卻有權選擇不執行,這些辦法跟沒訂其實沒有兩樣。」職前訓練過於繁重? 消促會:同時檢討考試與勤務制度消促會曾指出,因人力不足,剛畢業的警專生還沒獲得充足的職前訓練就下分隊服務,結果發生不幸,新屋悲劇即是一例。消防署表示,訓練課程含括山難、急流、救助訓、火災搶救基礎班、山難搜救基礎班、消防安全設備介紹、化學災害等;警專學生曾在訓練後的座談會上表示課程過於繁重,影響課業及危急個人生命安全。楊適瑋回應,消防的工作環境需要良好的體能及熟練的技能,消防署身為教育訓練單位,「怎能認同學生所說的職前訓練影響學生過大?」他更指出:「新屋火災歷歷在目,年輕消防員的生命就因為經驗不足而殞落,若連訓練都能危及生命,那麼如何進入真正的火場救災?」楊適瑋認為,多數消防員下分隊都是要進火場救災,若要訓練精良的消防人員,應在考試進用制度上減輕負擔,而不是以準備考試為由,節省訓練體技能的時間。他也坦言,除了改變考試制度,更應該檢討目前的勤務制度,「造成人員訓練不足過勞的,永遠是那些行政庶務,不是訓練本身。」 針對消防員權益的三大問題,內政部消防署與消防員工作權益促進會的回應。 圖/趙安平製作 消防員工作權益促進會提出的消防人力多元進用方案。 圖/趙安平製作延伸閱讀:消防員秋鬥鬥安全 求殉職真相爭補足人力&nbsp;
【醫學生血汗實習 超時工作無法管二】補基層缺 學習淪廉價勞動
校園
第1598期
【醫學生血汗實習 超時工作無法管二】補基層缺 學習淪廉價勞動
2015-05-21
【專題記者/陳脩云 林子淳 陳芳珂 林千惠 鄭錦隆 簡卉萱】《遠見雜誌》曾調查全台醫療從業人員做成〈台灣醫療關鍵報告〉,根據蒐集到的8837份有效樣本中,有將近七成醫療從業人員認為醫療界面臨醫護人力短缺問題,當中又以婦產科、外科及內科較為嚴重。 盧彥廷說明,因住院醫師大多投入醫學美容診所等利潤較高的職位,且院中常出現人力出走自行立業的情況,導致內科、外科、婦產科及急診皆缺乏人力。盧彥廷表示,在這樣的情況下,將由實習醫學生遞補空缺,導致他們必須超時且超量的工作。 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對外發言人廖偉翔認為,即使在人力不足的情況下,醫院也不應以實習生作為廉價勞力,來彌補基層工作的空缺。他指出,在個人負擔量大的情況下,將導致實習醫學生無法靜下心思考如何應對及學習正確地做出決策。 政大勞工所張其恆教授對此亦提出強烈質疑,他認為即使無強制法律規定,也應符合《民法》的誠實信用、公序良俗等基本原則。他更直批:「我不認為血汗實習,符合誠信原則。」 另一方面,超時工作讓實習醫學生在極度疲累的狀態下工作,可能導致醫療錯誤發生。《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NEJM)中刊載的一篇論文,其中所做的實驗將實習醫生分為傳統組及調停組,傳統組的實習醫生每三天要輪一次29小時的全班;而調停組則每四天輪一次不超過16小時的長班。實驗結果顯示,傳統組實習醫生的表現比調停組的實習醫生多犯了35.9%的嚴重醫療錯誤。這個結果顯示長期超時工作確實會提高醫療人員發生醫療錯誤的機會。 面對超時工作問題,現下實習醫學生因不適用《勞動基準法》而無法可管。教育部及各校實習辦法中,雖有實習時間的規定,但大多是行政指導性質與內規,並無違規罰則。由於法律規定不明確,導致許多醫院並沒有遵守工時規定。
【醫學生血汗實習 超時工作無法管三】規章無強制力 醫勞改小組爭立法約束
校園
第1598期
【醫學生血汗實習 超時工作無法管三】規章無強制力 醫勞改小組爭立法約束
2015-05-21
【專題記者/陳脩云 林子淳 陳芳珂 林千惠 鄭錦隆 簡卉萱】教育部於102年7月8日修訂「實習醫學生臨床實習指引」,規範教學醫療機構列出醫學生實習內容、時數及方式,盼能平衡實習醫學生學習與實作比例。然而該指引對實習醫院無法律約束力,形同虛設,陽明醫學系四年級學生葉怡廷指出,許多私立醫學院校並不重視該指引,有些實習醫學生甚至從未聽聞過。何逸群也表示,102年雖教育部重新修訂「實習醫學生臨床實習指引」,內容與勞基法所規定之勞動保障仍相去甚遠。 有鑑於此,醫勞改近期與台灣醫學生聯合會共同擬定「醫學系學生臨床實習權益保障條例草案條文」,草案明訂學生與實習醫院的契約內容,限制實習生單週工時不得超過88小時,而每日受訓時間只能在10小時內,從而解決實習醫學生因過度疲勞,不能有效學習的問題。 廖偉翔提及,美國醫學畢業生教育評鑑委員會(Accreditation Council for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 ACGME)在西元2011年就已制定工時限制,即每週工作80小時、連續工時為28小時。他表示,訂定專法能強制醫院遵守規範,實習生也不會成為廉價勞工。 條文中也列明實習訓練內容應與未來醫師執業有關。這讓醫院在設計有關課程時,應給予實習醫學生適當的思考性學習與技術性練習比重。廖偉翔表示,實習生應學習的是如何照顧病人,而非做重複性工作,醫院不該把同類工作都交付實習生,應由院內其他專科護理師一起分擔。 「醫學系學生臨床實習權益保障條例草案條文」讓教學醫療機構違約時,將面臨新台幣1萬元至25萬元不等的罰鍰、公布機構與負責人姓名的懲罰。醫勞改希望未來可將專法沿用至見習生,確保見習生遠離勞力剝削命運。
【醫學生血汗實習 超時工作無法管一】隨傳隨到成噩夢 醫院人力不足致過勞
校園
第1598期
【醫學生血汗實習 超時工作無法管一】隨傳隨到成噩夢 醫院人力不足致過勞
2015-05-21
【專題記者/陳脩云 林子淳 陳芳珂 林千惠 鄭錦隆 簡卉萱】民國100年,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實習生林彥廷疑似因過勞於宿舍浴室內暴斃死亡,引發社會討論實習醫學生工時過長的問題,但至今都無解決之道。今年的五一勞動節,實習醫學生走上街頭,盼政府訂定專法以保障實習醫學生的勞動權益。 「李醫師,病人CPR!」凌晨一點半,一通電話叫醒才剛入睡的實習醫學生、陽明大學醫學系六年級李翰泓,那天是他在胸腔內科實習的最後一天。李翰泓睡意全失,匆匆穿了衣服衝出門。一踏入病房,老師和學長已經在做CPR,而他趕緊在一旁開醫囑、做心電圖。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搶救,病人三時恢復心跳後被送往加護病房。他鬆了一口氣,這時電話又響起,要求急救另一位病人,他趕緊狂奔至另一棟大樓,衝進病房與學長姊輪流壓胸,持續急救了兩個小時,病患仍回天乏術。他一回神才發現已經早上五點,再次巡視護理站,並幫病患抽血後,剛好是早上八點,若非已是實習最後一天,他就得繼續堅守崗位工作。 對實習醫學生來說這樣的情況並不是個案,他們常因突發狀況與值晚班需熬夜超時工作。以台北醫學大學七年級學生盧彥廷為例,雖然他對醫療工作充滿熱情,但每週包含值班的工作時間高達128小時。長時間工作及睡眠不足,加上龐大的工作壓力,使他未進入職場,身體與心理已無法負荷過量的工作內容,也因此飽受失眠之苦。 根據「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問卷統計,台灣實習醫學生工時每週平均89.1小時、平均最長連續工時33.5小時,均超出教育部「實習醫學生臨床實習指引」中實習醫學生單週工作不得超過88小時、連續實習值勤總時間不得超過32小時的規定。 亞東紀念醫院麻醉科退休醫師趙國永指出,醫院人力不足的問題,可能導致實習醫學生必須分擔住院醫師較不需專業知識的工作。他也說明,不同醫院及不同科別的工作負擔不同,婦產科及外科因病人多,加上必須應付突發的接生或開刀工作,致使實習醫學生晚上必須輪班待命。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