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九合一選舉無家者投票率低 戶籍與政策無感成主因
生活
影音
第1773期
九合一選舉無家者投票率低 戶籍與政策無感成主因
2022-11-30
▲請點擊圖片觀看完整報導。【記者吳冠緯、梁家柔、林婕宇綜合採訪報導】民眾激動揮舞旗幟,為支持的候選人呼喊口號,這些與民眾生活接近的選舉活動,對無家者來說可能非常遙遠。111年地方公職人員選舉於11月26日舉行,不少民眾返鄉行使投票權,投下神聖的一票,但台灣卻有許多無家者面臨投票困難。致力於無家者議題的社福團體人生百味文化建構協會共同創辦人巫彥德,對此提出看法,他認為以事實層面而言,無家者因戶籍地與居住地不同而難以返家;心理層面上,則是無家者往往認為投票與他們無關,或因對政府不滿而懷有強烈的厭惡情緒,這兩個層面都影響無家者前往投票的意願。除了戶籍與心理因素,許多無家者投票意願低,是因他們需透過打零工維持生計。若因投票而少了工作,下一餐的著落也就成了問題。無家者吳添丁以台北車站街友為例,他說:「看起來一半(街友)都沒有去投票,有些人則會說叫去投票可以,錢拿來就去投。」無家者身為社會中的邊緣群體,普遍對投票無感,因為誰執政對無家者而言並無差異。無家者彭先生(化名)認為,已經身為邊緣群體的他們並不會關心誰勝選、誰落選,所以也不會為了投票花時間與金錢往返兩地,他坦白說:「投票對我們來講是沒有意義的事。」然而,無家者不投票,候選人將更容易忽略他們,相對地,提出政見時也不會考量無家者的權益,進而成為惡性循環。社工師王先生(化名)說:「無家者越不投票,以政治面來看,最直接的就是候選人就更不會重視這個群體。」他也點出,候選人既然知道無家者不太會出來投票,針對他們需求或針對他們的政策,將作為較後面考量的項目。選舉權是憲法列舉的人民基本權利,但對於平時滿足基本需求就有困難的無家者們,比起關心社會事務,他們更在乎自己能否溫飽。面對無家者們逐漸脫離社會的狀況,巫彥德鼓勵他們可以結盟為自己發聲,使群體更被看見,爭取自身權益。他認為,無家者們要讓政府意識到他們是一個群體,而非僅作為多數人欲脫離的狀態,「如果政府意識到這裡有8%至12%的無家者存在,他們肯定不會置之不理。」選舉過後,地方政策也將有所變動,然而,對無家者而言,誰執政都難以改變他們的現況。社福團體期盼未來執政者擬定政策時,能更納入無家者的聲音,將社會角落的他們帶回大眾目光所及之處,使陰暗的角落再度光亮。
即期月餅成佳餚 青年扭轉剩食危機
影音
第1632期
即期月餅成佳餚 青年扭轉剩食危機
2016-10-13
【記者顏麗家、薛若儀台北報導】月餅、鳳梨酥、奶油酥餅,吃不完的糕餅總是冰到過期嗎?面對剩食問題除了丟進廚餘桶,還可以有更好的解決方式。「人生百味」10日舉辦剩食再生廚藝班,蒐集大家中秋節吃不完的月餅,改造成全新的西式甜點。當天活動邀請「扌合生態廚房」創辦人黃尹宣和「格外有意思」團隊成員陳其農,與民眾分享食物背後的文化意涵和慢食精神,談到慢食精神,黃尹宣分享:「想讓大家知道是每一個食物都會有他自己原本製作過程,他自己的文化的原因,我們應該要認識食物的背景還有他的味道,然後才會知道怎樣珍惜或再利用。」兩人出於愛惜食物的熱情,分別成立以剩食為原料的工作室,希望傳遞真正的慢食,不只是選擇有機食材,也包含對土地和食物的尊重。根據行政院環保署統計,去年全台灣總計722萬噸的垃圾中,有超過四成是廚餘,但最後被回收的,只占廚餘總量的8%,其中包含還能再利用的食物,外貌不佳,或是快要過期的蔬果,而這些都是還可以再利用的食物。參與再生廚藝班的民眾陳彥文則反思:「我覺得這活動還滿棒的,但我們要想說就是對於食材浪費還可以做些什麼。」人生百味創辦人巫彥德對現今快速消費文化中的「保存期限」提出反思:「我會依賴保存期限告訴我們事情,但我們沒有能力判斷這食物有沒有壞,變成一定要有保存期限,這是一個平均值,但我們卻依賴這個平均值去丟掉食物。」再生廚藝班的活動透過食物,除了推廣剩食再利用的概念,同時也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讓食物不只是從產地到餐桌,即便是過期食品,也有被利用的價值。https://youtu.be/INohetWy2Wc
街頭設糧倉 「人生百味」籲打破分享門檻
生活
第1611期
街頭設糧倉 「人生百味」籲打破分享門檻
焦點
2015-12-07
民眾將多餘食材放入共享糧倉「菜櫥仔」,讓所有人免費拿取,傳達「分享沒有門檻」的概念。 圖/張方慈攝【記者張方慈台北報導】「如果城市的各個角落都有一個糧倉,人們可以自由交換食物,只有分享,執行金錢交易外的其他可能,你想不想試試看?」「人生百味」團隊與「哪有即興」劇團合作,11月28日於台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舉辦「百味即興:帶著食物來看戲」,民眾攜帶一份家裡多餘的食材即可入場。欣賞劇團之餘,分享食物拉近人與人的距離,並將多餘食材放入設置在萬華心願景工作坊二樓的共享糧倉「菜櫥仔」,傳達「分享沒有門檻」的理念。「人生百味」由三位青年在西元2014年成立,發起每月一次的石頭湯計畫,借群眾力量募集食材及志工,製作料理帶到街頭與街友分享,計畫持續超過一年半。近期團隊發起「點亮街頭的一百個糧倉」,計畫於全台100個地點設置糧倉,供民眾皆自由放置或拿取食材,不限定經濟弱勢者,降低分享門檻。「人生百味」共同創辦人朱冠蓁回憶,三一八學運時,朋友目睹街友向物資站拿取食物被拒。她感覺到,社運場域中物資充足,過剩的食物卻無法流動到真正有需要的人身上,何況是整個社會?三位朋友決定從自己開始做點什麼,打破資源不流動的狀態。過去石頭湯計畫主要以街友或鄰里為對象,這次活動則是強調不限特定族群,所有人皆可參與。朱冠蓁表示,日前麥當勞曾舉辦「國際早餐日」,每間店提供100份免費早餐,台灣有人發起「不拿早餐,留給真正有需要的人」。當時的她身為剛上台北打拼的22k魯蛇,感覺到自己是需要的,但卻因為怕被別人認為沒有愛心而不敢拿取。她也有朋友家裡擁有清寒證明,可以拿著證明到學生餐廳免費用餐,但朋友卻覺得這樣的證明是一件非常羞恥的事。她認為,分享與拿取應該要不設門檻,鼓勵大家不只不要害怕給予,也不要害怕拿取。朱冠蓁也提到,現代生活強調大量購買,不僅造成過剩及浪費的問題,一般單身者在這樣的觀念下是被霸凌的,如果只想購買小量,則必須付出高額的代價。當日參與活動的民眾Ora Gao表示,他身為一位母親,平常煮菜、買東西經常有剩餘、丟棄食物的狀況,透過分享食物活動,能讓食物在腐敗前給有需要的人。她表示,糧倉計畫與德國「街頭公共冰箱」概念相似,但許多人卻認為實驗放在台灣不會成功,因為台灣人往往喜歡貪小便宜,她好奇主辦單位在執行計畫時是否會面臨類似狀況。對此,朱冠蓁回應,團隊設置免費糧倉的目的,便是希望藉此證明工業化後的生產量是非常充足的,人不需要靠不斷囤積才能確保自己的生存。朱冠蓁表示,未來團隊希望能有一個實體空間,成立開放式廚房、共食餐桌,甚至能分享圖書。 「哪有即興」劇團合作邀請觀眾參與戲劇演出,現場氣氛熱絡。 圖/張方慈攝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