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廢紙板諧擬成精品 宋權祐反思消費文化
藝文
第1796期
廢紙板諧擬成精品 宋權祐反思消費文化
2024-10-18
【記者邱雅郁新竹報導】「《皮骨相》是我身為消費者對於商品的思考。」來自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的宋權祐,即日起於新竹金變堂藝術空間舉辦個展《皮骨相》。透過諧擬、仿製奢侈品,宋權祐在廢棄紙板上繪畫,盼藉此觸發觀者對於消費社會的反思。 展名《皮骨相》源自於面相學的用語,「皮」代表著事物的表象,「骨」象徵事物的意義。宋權祐利用壓克力顏料在廢棄紙板上繪畫,透過打磨、補丁等技法,畫出物品的「皮」。以〈仿製精品習作(Chanel-2.55)〉為例,宋權祐在紙板上仿畫名牌包的外型,遠看栩栩如生,近看卻能發現他刻意滴落顏料的痕跡,以及破損後露出的紙板表面。透過遠近的視覺效果,讓觀眾感受到「皮」與「骨」的對比。 至於系列作品《CMYK》,源自於他發現印刷四分色模式是固定顏色,但每間公司出廠的色調卻不相同。為此,宋權祐特地使用昂貴的高登(GOLDEN)壓克力顏料,以強烈的筆觸在畫布繪上印刷四分色模式(CMYK)所代表的青色、洋紅色、黃色與黑色,並在右下角描畫出褶皺的高登品牌標籤,凸顯顏色成為品牌特徵的現狀。 宋權祐認為藝術品為最昂貴的奢侈品,藝術拍賣市場也強化藝術家在藝術界的地位。他以著名藝術家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的單色抽象繪畫作品為主題,在廢紙板上拼貼精品紙袋,並以此為畫布臨摹羅斯科的作品。遠看〈Untitled(Hermès-Black and Orange on Red)〉,就像單純對於羅斯科作品的模仿,近看卻可以發現許多拼貼的奢侈品標誌。 宋權祐表示他與觀者皆生活在消費社會,透過他的作品去剖析消費與製造的關係,「希望這檔展覽呈現一道『觀看的縫隙』給觀者。」金變堂藝術空間負責人徐陞民說:「他的作品不再以一般的視覺表現來呈現想法,而是囊括許多觀念在其中。」觀眾溫崎君也認同:「藝術家透過諧擬,讓觀眾得以從另一個角度看待社會現象。」
木雕仿製佈展進行式 林南宏啟發觀眾藝術想像
藝文
第1787期
木雕仿製佈展進行式 林南宏啟發觀眾藝術想像
2023-11-29
【記者張雅媜桃園報導】「佈展中」的告示張貼在大門上,落地窗裡展開的鋁梯還掛著白手套,彷彿時空已凝結在佈展瞬間。就讀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的林南宏,於24日起在Zone Art众藝術展覽空間,舉辦個展《众藝術佈展作業進行中》。他使用過去策展剩餘的木塊、角料,雕刻出佈展常用工具,並將展場佈置成策展中的景象,以探討現代人觀看藝術的方式,以及創作過程蘊含的意義。 林南宏刻意將仿製的鋁梯放置在靠近對外櫥窗的入口處,讓行經的觀眾產生「此處仍在佈展」的印象。 圖/張雅媜攝「在為數眾多的藝術展覽及群眾快速閱讀的習慣下,屬於個別藝術品的獨特內涵可能也會逐漸被忽略。」林南宏擔憂地表示,身在這個資訊量爆炸的世代,五花八門的訊息分散了人們的注意力。於是,他讓展場停留在佈展狀態,將佈置的工具轉化為展品,讓民眾觀看籌備展覽的過程,進而反思藝術作品背後存在的內涵。展場入口架設著展開的鋁梯,是林南宏使用鋸子切割、打磨木塊,再仿製而成。他經常將鋁梯暫放在工作空間,就像作品暫時存放於展場的狀態,表現出藝術作品暫時佔據的空間感。他也試圖以作品名稱闡述自己與工具的互動經驗,他說:「名稱〈暫時借放,留下姓名、電話及日期〉即源於以前佈展經常直接把鋁梯放在展間,自己有事需要離開,就貼上姓名、電話供擋到人時聯繫。」 林南宏將工具擺放成使用時的狀態再加以臨摹。因此,作品〈引洞02〉保留了電線垂掛的自然曲線。 圖/張雅媜攝作品〈引洞02〉則保留了電鑽在展牆上鑽洞的樣貌。林南宏先雕刻出電鑽零件,組裝後再把擬製的電鑽插在展牆上,呈現工作人員鑽孔到一半離開,但佈展仍在「進行中」的時間感。而確認作品是否擺正,也是藝術家在佈展時的重要環節。因此,林南宏在作品〈用紙膠拉出一條不可靠的直線〉中,將飛機木削薄並漆上顏色,仿製出紙膠帶在展牆上輔助測量的模樣。他表示,其實測量出的水平都是參考,藝術家還是會根據現場空間調整擺放方式,這也是他們思考如何營造展覽空間的過程。 林南宏仿製出紙膠帶,並使其貼在展牆上,模擬建立參考線的狀態。 圖/張雅媜攝除了仿製的佈展工具,展場也可見林南宏在策展時留下的標記,他並未清掃地面上散落的木屑,保留下真實的佈展痕跡。林南宏表示,這些仿造抑或真實的景象,提供了觀眾重新認知展覽的動機。觀眾南藝大造形藝術研究所洪昌裕察覺紙膠帶是木製作品後,對紙膠帶產生了不同印象,他說:「突然覺得紙膠帶很脆弱,會很好奇藝術家要如何將其存放。」 林南宏也擬製了掛作品的螺絲釘,並將其固定在牆上,讓觀者想像它過去可能掛過什麼作品,以及未來又會如何被使用。 圖/張雅媜攝「我希望觀眾發現這些工具其實是木頭仿製,而重新凝視作品時,可以養成放慢閱讀、停下來思考的習慣。」林南宏認為讓展場停留在不完整的狀態,可以提供觀眾想像空間,讓他們自由思考。觀眾南藝大造形藝術研究所鄭健志說:「我覺得藝術家不是『再現』佈展瞬間,而是透過這些場景『召喚』我們對於藝術展覽的想像。」
水墨仿製鏽蝕青銅 劉威成喻社會型塑人性
藝文
第1761期
水墨仿製鏽蝕青銅 劉威成喻社會型塑人性
2021-12-22
【記者顏婕儒綜合報導】一個個空罐以水墨層層疊加,仿造出各種顏色的青銅鏽蝕感。剛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的劉威成舉辦創作個展《掩埋,然後鏽蝕》,刻畫人與社會環境相互影響後,呈現出的不同面貌。展覽於19日起在台北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展出。 《掩埋,然後鏽蝕》暗喻人如同青銅,與環境相互影響後,將呈現出不同的樣貌。 圖/顏婕儒攝展覽主視覺系列作品〈青銅囊〉中的人物和動物,神情歡愉地被像是羽絨衣造型的外衣包覆。劉威成說明,青銅最外層的專有名詞其實為「皮殼」,不過他認為保護在人們外層的材質,應該是柔軟且具變動性的,他說:「我們面對社會其實一直在隱藏自己、修飾自己,讓我們自己不要這麼赤裸裸地面對大家。」因此他在創作時,將太空衣、毛皮、氣球等樣貌畫成青銅的質感,並取名為青銅囊。 〈青銅囊〉系列作品中,創作者劉威成以青銅質感的柔軟外衣,象徵著人們在面對大眾時的保護層。 圖/劉威成提供一般大眾熟知的青銅器為青綠色,不過其實青銅會根據掩埋的土壤濕度、溫度、以及不同的成分,再氧化出各種顏色,劉威成說:「我覺得這跟我們人也很像,一個環境給我們每個人的塑造其實是很大的。」他補充,從出生那一刻起,人在每個階段都會受到各種環境的影響,就如同青銅掩埋、鏽蝕的過程,最後形成各自獨特的樣貌。 創作者劉威成仔細地向觀展民眾講解作品中的細節,以及其中蘊含的意義。 圖/顏婕儒攝除了平面作品,展覽另有以現成物堆疊出的半立體以及立體作品。劉威成先以易開罐作為打底,接著以顏料擬造出青銅鏽蝕的質地,再利用樹脂土與石粉黏土翻模,添加各式物件及花樣於空罐上。觀展民眾賴子桓認為,作品層層堆疊中充滿著創作者的人生經歷,「應該都是一些比較有趣的小事情,想要把它挖出來。」 創作者劉威成以空罐打底,一層層疊加上各色的水墨,仿造出青銅鏽蝕感。 圖/顏婕儒攝劉威成期許,觀眾不一定需要理解其中的理念才能看懂,他說:「我希望他看到我的畫覺得很好玩,或是很有趣,然後他自己可以有一些想像。」因此,他以磁吸的方式,在作品中增加可活動的物件,增添滑稽與可愛感。觀展民眾王仕凱也表示,仔細去看就能發現作品中藏有許多的小巧思,「有一些小朋友也會很喜歡的那種可愛的氛圍,各種年齡層都值得來看。」 創作者劉威成以風獅爺的形象搭配上滑稽吐舌,讓作品在神聖莊嚴中增添風趣。 圖/顏婕儒攝劉威成更透露,在創作過程中,成品都會一次比一次更接近他心中所想像的樣貌,「每次當我覺得這個東西好像走到底的時候,就會有一些新的嘗試讓我覺得很棒。」因此,他未來也將持續以青銅元素創作,不過他表示,要如何在細膩與趣味中達成平衡是一大考驗,「因為我覺得有時候有趣的東西在精緻度上會有一些衰減。」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