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螢光物質擬數位屏幕 《自然序列》喻虛實距離
藝文
第1762期
螢光物質擬數位屏幕 《自然序列》喻虛實距離
2021-12-29
【記者羅子恆台北報導】雨水滴答聲充斥於漆黑的展間,觀眾身上的衣物隨螢光海呈現截然不同的色彩。今年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碩士班畢業的謝佑承舉辦《自然序列─謝佑承個展》,以螢光材料創作反思現實與虛擬的矛盾議題,作品於25日起在「YIRI ARTS 伊日藝術計劃」展出,展期至民國111年1月23日。 在陰暗的環境中,透過紫光燈的照耀,呈現螢光的各種樣態,牆面上還同時撥放者雨水的投影。 圖/羅子恆攝展間右側牆面上投影著水滴緩慢滑落的影像,謝佑承以投影作為展覽的引言,藉由雨水放大螢幕上的顏色及格點,呈現數位影像的真實樣態。他也將空間中央向前延伸的平台打造成碼頭,他說:「我認為地面上的螢光點更像水平面的狀態,所以做一個碼頭,讓人能更在空間當中。」觀展民眾王小姐說:「之前看就是一整個畫面,是有一個介面的距離,但這次我能走進去,就好像可以沉溺於其中,這個空間感是令我印象深刻的。」 透過雨水的投影,呈現數位螢幕中的各項組成元素,讓觀眾能了解數位影像的真實樣態。 圖/羅子恆攝紫光燈向下映照於展場中,地面上整齊劃一的螢光點映入眼簾,呈現出彷彿被序列安排後的圖像。謝佑承表示,打光看會發現螢光點由串珠材料、塑膠碎片及具螢光反應的廢棄塑膠組成。他解釋道:「我就去模擬單點小顏色的方式,在地面上呈現電視的視覺空間,希望觀眾能有一種熟悉的科技視覺,但又是以物質方式達成。」觀展民眾周曼農說:「一方面是物質的,但那種隨機偶然排列又很呼應數位的某種想法。」 趴下地面觀察,一大片螢光海隨之映入眼簾,彷彿按照著某種規律在排列,但同時又具有隨機的感覺。 圖/羅子恆攝謝佑承透過實際物質產生的螢光模擬數位螢幕,反思現實與虛擬之間的距離,謝佑承說:「主題會叫自然序列,是因為我都在用類比的方式處理數位的視覺,而數位視覺不是直接投影,而是透過數字去組成眼前所看到的圖像。」 以各種具螢光反應的材質整齊劃一的排列於地面,隨著紫光燈的的映照似乎呈現著某種圖像,又或是某些序列的組合。 圖/羅子恆攝 打光看會發現地面上的螢光亮點,全都是由串珠材料、塑膠碎片及具螢光反應的廢棄塑膠料組成。 圖/羅子恆攝謝佑承表示,展間地板上的顆粒皆由人力完成,因此耗時許久,但也呈現出數位影像世界的時間與現實之間的差距,謝佑承說:「我就是很刻意地用人為的方式,去凸顯數位快速的時間,從以前的作品到現在,我都會刻意用很多人力或是勞動的方式,去做到一個超常見的畫面。」周曼農說:「這裡面有很強的手工感,身體一定要介入,這個作品才能被完成,這就能探討到數位到底是如何與身體這個概念在一起的事情。」 白色牆壁上的雨水投影,與底下螢光交相輝映,創作者謝佑承透過光的作品反思實體與虛擬、真實與數位的矛盾關係。 圖/羅子恆攝「光」一直是謝佑承重要的創作來源,他認為,螢光材質其實距離人們生活很近,希望能透過螢光元素來重現人們與螢幕的距離。他也進一步表示,未來可能會藉螢光的特性,去發想一些生活的狀態及議題的關聯。
面對未知世界《明天的故事》定義自我存在
藝文
第1696期
面對未知世界《明天的故事》定義自我存在
2019-03-15
【記者范莛威台北報導】面無表情,素色衣褲,沒有過多裝飾的木雕人偶,以不同的姿勢分頭佇立在展場,散發著淡淡的木質香,《明天的故事》為藝術家袁心元的個展,自2月21日在台北市伊日藝術展出。「明天的故事分為兩部分,明天與故事。」袁心元將自己從在學到畢業之後的心態變化,寄託在木雕的人偶中。「對於明天、以後、未來,多數人是不安且茫然的,但大家似乎都羞於承認這種狀態。」〈輕輕的拿〉以樺木為素材,同樣為面無表情的人偶,手上拿著一根支分岔的樹枝,就像出了社會之後,經常需要面對選擇。〈尋找著我們的下落〉則為一艘細長的獨木舟,半身的人偶坐立在船中,身旁的船艙卻充滿著水。袁心元說:「其實每一件作品都在講同一件事,只是因為想要證明自己的存在感,而這些作品的出現會讓我有某種踏實的感覺。」就讀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工業設計系的杜欣芫說:「明明應該浮在水中的獨木舟,水卻在船裡;而在作為水的樹酯裡撒上亮片,則為作品增添了活潑感。」 〈尋找著我們的下落〉為人物坐立在獨木舟中,本應浮在水上的船,作品卻將水灌在舟中,形成對比。 圖/范莛威攝。〈溫室〉為一條掛著燈的走廊,裡頭則散佈著紙做的昆蟲,如飛蛾撲火一樣,圍繞著那一盞燈光。袁心元說:「某次搭乘客運時,看見路邊的夜間溫室,在一片黑暗中看到光點,總是令人安心。」就像出了社會後,想在整片黑暗之中,尋找可以寄託的光明。 〈溫室〉將飛蛾撲火的畫面,化為實體,描述在黑暗中昆蟲,追尋著令人安心的一盞光明。 圖/范莛威攝。在所有的未知中,我們都期待著一些火花,袁心元說:「如何在這未知中生存下來,我不清楚,但就因為不清楚,所以我想要試試看。」在一個沒有意義的世界中,尋找著意義和目標,我們無法如同一顆石頭、一棵樹一樣的存在於空間中,「只有人,才會擁有『是不是存在』的意識。」
《很痛很親密》畫展 勾勒矛盾關係衝突
藝文
第1692期
《很痛很親密》畫展 勾勒矛盾關係衝突
2018-12-13
【記者謝承學台北報導】畫布上的人像,皮膚如殭屍一般粗糙,表情看似猙獰卻也帶著歡樂,周遭還有繽紛的色彩。賴威宇於7日至30日在伊日藝術台北空間舉辦《很痛很親密》個展,以超現實畫風配上豐富色彩,表現痛苦與親密間的模糊關係。 賴威宇於7日至30日於伊日藝術台北空間舉辦個展《很痛很親密》,以超現實畫風配上豐富色彩,表現痛苦與親密間的模糊關係。 圖/謝承學攝賴威宇表示,在他所觀察的社會下,許多事物界線模糊,例如痛苦和開心、個人與群體。「他們充滿痛苦地做愛。」在作品〈嘿咻〉中,賴威宇描繪兩人交纏的畫面,畫作中主角悲痛的表情,與親密行為給人帶來的美好想像形成對比,他想藉此說明情緒中間存在灰色地帶,不是單純的喜或悲。「一拳打下去,蹦出來的卻是繽紛的星星。」在作品〈打人〉中,畫作主角彼此扭打,周遭卻以彩色星星點綴。賴威宇表示,將一拳打下噴出的血以彩色星星取代,再將人像表情畫得既悲傷又開心,讓觀眾無法透過臉上表情解讀情緒,說明開心與痛苦沒有清楚界線。觀眾謝孟娟認為,親密和痛苦不一定只限於肉體,也可能存在於人際關係。 在作品〈嘿咻〉中,賴威宇以痛苦的表情對比照理說是開心的親密行為,說明開心與痛苦沒有清楚界線。 圖/謝承學攝 在作品〈打人〉中,賴威宇以模糊到看不清是喜是悲的表情,搭配繽紛色彩,來說明痛苦與開心間的模糊關係。 圖/謝承學攝在本次展出的畫作中,賴威宇都以特殊塗料塗在人像皮膚,形成粗糙、破爛的表面,塑造殭屍的形象,更能展現痛苦情緒。觀眾、就讀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研究所的胡睿涵認為,畫中人物深褐色的皮膚象徵人的靈魂如同岩石般沈重,令他感到作者對生命的無奈。賴威宇在多數作品描繪群體與個人的親密關係,以及打架、暴力等題材。他表示自己從小因為情緒管理問題,經常在班上破壞公物或是打架,然而他認為自己熱愛學習,也渴望群體間的親密,但對於情緒失控無能為力。對賴威宇來說,繪畫最初是抒發情緒的管道,現在變成他關懷社會的方式。胡睿涵說:「作品中我感覺到小孩長大成人,對於這個社會產生的衝突、焦慮或恐懼。」「痛苦、歡樂、暴力的模糊關係是所有人都要面對的。」賴威宇說明,自己從不在意選用禁忌題材。他認為,這些人際關係中的矛盾大多時候被忽略,但不代表不存在。賴威宇也表示,他對社會的觀察不會結束,他會持續將生命中的模糊概念,以繪畫精準表現。
廢棄物刺繡描摹動物形貌 縫補人地關係
藝文
第1689期
廢棄物刺繡描摹動物形貌 縫補人地關係
2018-11-21
【記者謝承學台中報導】針線穿梭畫布和垃圾,免洗叉子化為招潮蟹的螯,養樂多罐成為寄居蟹的殼,抗議人類破壞環境。《逝者如渡渡──陳聖文個展》於17日到12月9日,在伊日美學台中藝術空間展出。畢業於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的陳聖文試著以刺繡縫合垃圾與布,做出動物的形象,反思人類與其他動物的共存關係。 〈台灣招潮蟹〉,本作品以塑膠叉子作為螃蟹的螯,除了反映垃圾問題,叉子在意義上與螯的作用相同。 圖/謝承學攝展覽名「逝者如渡渡」來自西方俗諺「As dead as a dodo.」,以渡渡鳥的滅絕,比喻失去的一切將不復返。陳聖文說:「文明的開發、無限制的擴張,生物與棲息地都遭破壞,我們應該要多做點什麼。」他透過刺繡,試圖修補人類和自然的關係。「針線就是用來修補壞掉的東西。」陳聖文說。陳聖文表示,刺繡過程中,針線在畫布和垃圾間來回穿梭,如同文明發展和環境議題的互相拉扯。他舉例,經常聽說寄居蟹因為棲息地充滿垃圾,而以瓶蓋或罐子為家,陳聖文便以此為素材,採用養樂多罐作為作品〈寄居蟹〉的殼。陳聖文補充,養樂多瓶上寫著「公共秩序是大家的責任,環境保育人人有責。」令他感到格外諷刺。 〈寄居蟹〉,本作品以養樂多瓶作為寄居蟹的殼,瓶上的標語:「公共秩序是大家的責任,環境保育人人有責。」更顯諷刺。 圖/謝承學攝「人對人的消失很有感,對於物種的消逝卻不容易感覺到。」陳聖文說明,在今年兩次海龜大規模死亡事件中,共有413隻海龜死在墨西哥,他發現此事雖重挫環境保育團體,卻未引起人民關注,「因為就人類的視角,這些生命一文不值。」有感於此,陳聖文以沙為素材,創作〈缺席,8/29〉。他用沙做出413隻海龜,再讓牠們慢慢崩解。陳聖文表示,隨著時間,作品會化為散沙,象徵無辜逝去的生命就像沙子般毫無價值。 〈缺席,8/29〉,本作品靈感來自今年墨西哥發生的海龜大規模死亡,以沙作為素材,一段時間後便會化成散沙,象徵許多物種隨著時間和人類迫害,最後什麼都不剩。 圖/謝承學攝伊日美學生活總經理黃禹銘說:「陳聖文以淨山撿來的垃圾來創作,用溫柔的方式在談嚴肅的環保議題。」觀眾沈芳安認為,社會上常以聳動的用詞來談論環保,而陳聖文結合刺繡與垃圾,是很特別的表現手法。 〈狗〉,本作品掛放在牆上而放置在地上,反映出野狗在社會生存的樣子,脖子上的項圈則是象徵人類對牠的枷鎖。 圖/謝承學攝「我們的山並不是所想的這麼乾淨漂亮,污染在我們看不到的小角落發生著。」陳聖文表示,希望環境問題能被重視,他呼籲每個人都應該做出一些改變,從垃圾減量開始,例如少買快時尚衣物,或是自備環保餐具。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