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成大移動圖書館走進偏鄉 結合民俗技藝與閱讀教育
生活
第1802期
成大移動圖書館走進偏鄉 結合民俗技藝與閱讀教育
2024-12-06
【記者周依恩報導】豔陽下,一個個扯鈴隨著流行歌曲激昂的旋律騰躍而起,劃破天際。被小學生們熾熱眼神注視著的,是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Book一市」移動圖書館課程(以下稱「成大Book一市」)「七慣成習,藝起竹夢」組,11月30日在高雄市內門區溝坪國民小學所帶來的扯鈴表演。本次活動由成大不同系所學生共同設計,他們與行動書車一同抵達偏鄉小學,由主題書籍發想教案,結合扯鈴體驗活動,為當地小學注入創新活潑的能量。 「七慣成習,藝起竹夢」活動以《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以下稱《與成功有約》)一書為主題發想,將書中提出的七個日常習慣及思維,結合內門區在地的竹子產業,設計成故事、摺紙、繪畫等互動關卡,讓小孩體會七種成功習慣的意義。「把成功的七大好習慣教給小朋友,背後目的是希望能把『知識前移』。」成大光電科學與工程學系學生張瑋芝說道,他認為大人們可以隨著年紀增長逐漸體會到與人互助、建立好習慣的道理,但若小朋友有機會提早接觸到這些概念,也許能轉化為成長的養分。 「成大Book一市」是成大圖書館開設的課程,教師陣容來自成大五大學院,帶領學生隨著行動書車進入南部各地區小學服務。學生根據各組選定的主題發想教案,再將相關的課外圖書資源帶到偏鄉,鼓勵小學生培養閱讀的習慣。「七慣成習,藝起竹夢」組的帶隊老師成大藝術研究所副教授馬薇茜強調與在地連結的重要性,「希望小朋友能夠知道自己故鄉有哪些資源。」他說道。他指出,扯鈴過去稱為「空竹」,作為傳統的童玩,是值得發展的民俗技藝,因此將內門地區豐富的竹子產業資源與扯鈴技藝連結,希望將扯鈴教學融入活動中,刺激大學生和小學生思考在地創生的可能性。 「設計教案時,會看到不同系所的同學面對問題有不同的解決方式。」負責該課程的成大圖書館推廣服務組長羅靜純說道,他認為,這堂課因為結合跨領域專業而有很多元的創意呈現。「我沒有想過會因為通識課程學到規劃活動所需要的系統化架構。」張瑋芝分享道,他因為與商管專業的同學合作,在設計活動、撰寫企劃書的過程中,從同學身上觀摩到如何包裝及行銷活動,也在領導及團隊溝通的方法上獲得很多啟發。成大全校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學生江守恆回想過去整學期的課程,與同學及老師的溝通過程如同在執行一個特殊的「專案」,這堂課讓他作為知識的傳遞者,自己也從身邊的人身上學到很多。 羅靜純表示,過去出車時只有成大圖書館藏資源,內容難免對小學生太過艱深,今年是首次串連公共圖書館區域資源中心的兒童圖書,以及三發教育基金會的書車,更貼近學童的興趣與需要。「也許相對於市區小孩,他們能夠接觸到的活動沒那麼多元。」張薇芝有感而發道。他在這次的互動中驚訝地發現偏鄉小孩有沈溺手機的狀況。「現在3C太氾濫了,這是讓他們接觸外界很好的機會。」溝坪國小教務主任郭富祥也說道,他肯定成大師生為溝坪國小學生營造了耳目一新的體驗,讓孩子有機會動一動、把書拿來翻看,因此他樂見成大師生繼續帶來活動與書籍,大大刺激孩子閱讀的興趣,也對外界有更多認識和理解。
24億偏鄉計畫惹議 牙醫控政策助長特權
影音
第1801期
24億偏鄉計畫惹議 牙醫控政策助長特權
2024-11-29
【記者黃詠欣、林沂葳、楊凱傑台北採訪報導】逾3000人上街抗議,本土小牙醫聯盟於24日在立法院發起「反密醫、反特權、反對24億假偏鄉計畫」遊行,認為政策變相增加「波波醫生」實習名額,且無助於偏鄉醫療品質的改善。 「波波醫生」是指在波蘭獲取醫學系學歷而在台灣考取證照的醫學生。他們與國內醫師學習過程不同,台灣需經2到3年醫學生實習、取得畢業證書後,才能參加國考,而「波波醫生」在求學階段的課程中僅為觀摩,考完國考後才進行實習,此外,由於「波波醫生」的實習訓練時數少於本土醫學生,臨床經驗與醫病溝通能力備受討論,引發本土牙醫對「波波醫生」專業度及公平性的質疑。 衛福部為補充偏鄉醫療人力缺口,在偏鄉計畫中擴大招募對象,將只有通過一階牙醫師考試者也列入申請資格,政府將協助安排臨床訓練,並於培訓結束後將學生分發至偏鄉服務。本土小牙醫聯盟認為計畫以醫師實習作為誘因,然而國內醫學生在都會區就有大量實習機會,實習缺額就會留給僅過一階國考的國外醫學生,導致政策規劃變相擴增「波波醫生」的實習管道,使未經歷實習的國外醫學生在經驗不足的情況下進行醫療服務,可能影響偏鄉居民的醫療品質。維護中醫總量管制聯盟召集人陳嘉帆說道:「七年的訓練是很扎實的,不可能跳過這個訓練後跟我說,他有什麼行醫的能力,我覺得是非常懷疑。」 對此,國際牙醫校友聯合會也回應,強調偏鄉牙醫計畫優先錄取本國學歷的畢業生,不會擴增國外醫學生實習名額,且計畫內的培訓過程經過嚴格把關,並不會降低醫療品質。此外,現行政策如果過度限制國外醫學生的實習機會,將侵害他們的工作權與考試權,國際牙醫強調「波波醫生」能夠勝任與國內牙醫師相同的醫療服務,呼籲外界給予公平對待。國際牙醫校友聯合會理事長林宗億說明:「他們的課程內容是完全一樣的,國際牙醫回到台灣後,去本土牙醫接受一模一樣的考核與訓練,並通過完全一樣的臨床訓練以及實習,才能拿到臺灣的牙醫師執照。」 本土小牙醫聯盟透過此次遊行針對偏鄉牙醫計畫提出三點訴求。首先,衛福部應撤回並重新擬定偏鄉牙醫計畫,禁止增加無執照國外醫學生的實習名額,並保留2017年實行的「國外大學或學院醫學系科學歷採認原則」,嚴格審查國外醫學生的學歷及國考資格。最後,政府應將國外醫學生實習名額的上限明訂在⟪醫師法⟫中,以保障醫學生的訓練品質。 高雄醫學大學牙醫學系臨床講師蔡政峰認為:「年輕的醫師要把他安排到偏鄉去執業,這個對偏鄉是一種醫療的歧視。人力不足應該是要透過政府的資源重新分配,例如說你要增加在偏鄉的醫療健保點數,用這種方式來吸引好的醫生。」高雄醫學大學牙醫系學生陳駿也說:「有更多人來我們偏鄉服務,是非常好的行為,但是就像我們前面所說的訴求,一定要有總額管制,不可以無上限、無限擴增。」 台灣醫療與教育體系,如何平衡學歷認可、醫療品質和人才需求,還待政府、醫界和社會一同努力,以求找到共識與解方。
緬甸華文教育服務團推偏鄉教育 募集教材改善當地學習環境
生活
第1771期
緬甸華文教育服務團推偏鄉教育 募集教材改善當地學習環境
2022-11-17
【記者鄧芯怡台北報導】在展牆照片上,緬甸孩子們於竹片搭建成的簡陋教室上課,憑昏暗光線認真地寫著筆記。緬甸華文教育服務團(以下簡稱服務團)為致力於緬甸偏鄉教育的非營利組織,於11至12日在瓶蓋工廠台北製造所舉辦《重啟感動,勇敢前行!》五週年特展,向大眾介紹緬甸及服務團。 緬甸華文服務團的志工身著緬甸傳統服裝,為前來觀展的民眾進行定時導覽。 圖/鄧芯怡攝 圖中的淨水裝置為免電設備,在緬甸電力不穩定的情況下依然可以淨化水源,讓孩子們都可以喝上乾淨的水。 圖/鄧芯怡攝特展結合靜態展覽及有趣的動態活動,促進服務團與觀眾深度交流。團長林語珊表示,「我們希望通過特展讓民眾先以不同方式瞭解緬甸,之後再來瞭解台灣其實有一個服務團,一直都在為緬甸偏鄉教育努力。」他說明,服務團帶領志工到緬甸偏鄉華文學校服務後,發現服務無法解決孩子們教育的根本問題,因此籌辦其他計劃改善偏鄉學習環境,包括募集華文教材、燈泡和淨水設備,及修建「希望小學」與「集會棚」(註一)。註一:集會棚為供孩子們嬉戲、學習、用餐等集體活動的空間。 緬甸華文學校採用舊式繁體中文課本,因此緬甸華文教育服務團籌集課本及課外書送至緬甸,汰換陳舊課本。 圖/鄧芯怡攝緬甸僑生自願擔任特展志工,與觀眾分享他們的家園及當地面臨的民生困難,民眾也積極提出問題,想更深入瞭解緬甸偏鄉教育的處境。中國文化大學學生張仁玉為特展志工,長期關注家鄉偏鄉教育,他分享道:「我以前就曾和朋友送物資到偏鄉,來到台灣發現服務團後就更想參與,盡一份力。」 觀展民眾參與導覽時,與前來服務的緬甸僑生交流,藉此深入地瞭解緬甸的情況。 圖/鄧芯怡攝除了靜態展覽外,服務團也規劃手作活動,尤其「茶葉拌豆DIY」受到民眾歡迎。茶葉拌豆是緬甸特色美食,主要作為主人招待賓客的餐點。民眾興致勃勃地在緬甸老師的帶領下,將番茄、高麗菜、檸檬等食材搭配當地特產的茶葉拌醬,製作這道料理。參與民眾呂惠真分享,「我特地從基隆趕來參加活動,因為我覺得非常有趣,而且也吸引我更想認識緬甸及服務團。」他很享受這個體驗活動,也很喜歡茶葉拌豆的口感。 報名參與活動的民眾在緬甸老師帶領下,體驗如何製作「茶葉拌豆」。 圖/鄧芯怡攝疫情讓服務團運作更艱難,然而團隊即使面臨挑戰,仍不放棄經營,在疫情期間於台灣成立「甸記」點心品牌,除了讓在台緬甸僑生發揮烘焙才華,也借此募資。林語珊最後補充道:「我希望未來能與其他同樣關注東南亞議題的團隊合作,辦更豐富多元的活動,除了讓民眾更有收穫外,也可以推廣服務團。」 「甸記」為緬甸華文教育服務團顧問發起成立的公益點心品牌,目前僅通過網路銷售,但於特展當天設立實體攤位。 圖/鄧芯怡攝 
分級制度下的破口 非山非市學校難擺脫資源困境
專題
第1750期
分級制度下的破口 非山非市學校難擺脫資源困境
2021-05-26
【專題記者林子頊、吳季柔、徐宇昕、王崴漢綜合報導】沿著一條漫長的馬路前進,兩側所見只有一片片檳榔田,筆直的道路盡頭,是位於屏東縣萬巒鄉的赤山國小。赤山國小校舍老舊、腹地與一般偏鄉學校同樣狹小,站在門口便能一覽校園全貌。全校不到100人,有六、七成的孩童為中低收入戶。赤山國小與我們一般認知中的偏鄉學校無異,但在國家眼裡,它不被視為法定的「偏遠學校」。距離赤山國小僅十分鐘車程的泰武國小則有著完全不同的面貌。泰武國小為原住民族小學,校舍牆上彩繪著色彩鮮艷的文化圖騰,學校經營完善,規劃歌謠、木雕等特色課程,發展出一套完整的民族教育。泰武國小與赤山國小兩間距離相近的學校,卻於教育部頒布的偏鄉學校標準中被分至兩個層級,泰武國小為偏遠學校,赤山國小則是「非山非市」學校。 屏東縣赤山國小鄰近的兩所國小為客家生活學校五溝國小,及原住民族學校泰武國小,分別能得到客委會及原委會的補助,而夾在中間的赤山國小為非山非市學校,能明顯感覺到資源落差。圖為赤山國小空拍圖。 圖/赤山國小提供一線之隔的分級落差 背後深藏百萬資源差距非山非市學校過去俗稱「不山不市」學校,被遺忘在都市與偏遠山區之間,比不上都市學校的交通便利,卻又不似典型資源難以到達的偏遠學校,成為教育體制下資源不對等的缺口。根據《教育部補助偏遠地區學校及非山非市學校教育經費作業要點》,非山非市學校與偏遠學校適用不同補助辦法,進而影響到補助經費多寡。再比對要點內文,偏遠學校與非山非市學校的補助金額差距多達百萬。針對學校設備、教學器材及學生就學所需費用的項目,偏遠學校每三年最高可申請200萬補助,而非山非市學校僅可申請100萬,遑論還有多個項目僅提供偏遠學校申請名額。此外,教育部於民國108年修訂《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活化教學與多元學習作業要點》草案,期望能協助教師專業成長,也鼓勵教師運用多元教學方式,提升學生學習動機,促進多元適性發展。此份活化教學計畫於「教師專業支持」及「發展學生多元試探活動」項目,分別給予偏遠學校每年最高25萬元補助,而非山非市學校及一般地區學校能申請的補助經費只有:每年上限10萬元的「推動教師實踐自主活化教學」(主要鼓勵教師專業成長),及上限15萬元之「發展彈性學習課程」(主要精進學生課程內容)。非山非市學校被教育部歸類為「教育資源需要協助之學校」,但在活化教學計畫當中,非山非市學校的定位和一般學校相同,資源較偏遠學校來得少。嘉義縣六美國小教務主任陳盈霖舉例:「為了推廣全人教育(註一),我們開了很多社團,但在非山非市這個等級,教育部政策是完全不補助的。」註一:以實施我國國民教育而言,達成五育均衡發展的全人教育目標,是要從德育出發,在此基礎上,並重推展智育、群育、體育和美育,務使學生認知發展、情意發展及體能發展,都能同時均衡開展,以達全人的目的,以顯全人的人格特質,以彰全人的精神特徵。現行政府制定一套機率公式,衡量學校所屬類型。然而許多弱勢學校卻因判定數據的細微差距,與百萬補助金擦身而過。這些學校也想因應時代推動多元課程,卻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為了經費傷透腦筋。 嘉義縣六美國小發展全人教育,期望孩童走出書本知識,學習多元技能。學校推動課後社團包括書法、舞蹈、美術、足球、音樂、陶藝、閱讀、圍棋及兩個英語班,給予學生挖掘自己特長的舞台。 圖/陳盈霖提供分級標準難兼顧各校需求 恐漏接資源缺乏學校「錢絕對是不夠,學校要做的事情真的很多。」屏東縣赤山國小校長李文欽苦笑道。對於資源不夠充足的學校來說,政府補助就像是及時雨,讓學校可以維持營運與推動特色課程。至於補助多寡的決定大權,由學校被認定的類型一手掌握。學校類型初步可概分為偏遠學校與一般學校,過去主管機關並未插手偏遠學校的分級標準,由各縣市地方政府決定偏遠學校的校數與名單。自107學年開始,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簡稱國教署)新增非山非市層級,並統一由中央核定各縣市偏遠地區學校與非山非市學校數量。深入分析學校分級條件,《偏遠地區學校分級及認定標準》當中明訂一套估算系統,綜合考慮各校的交通、文化、生活機能、數位環境、社會經濟條件等各項指標,依程度區分為極偏學校、特偏學校與偏遠學校。國教署不具名人士進一步解釋:「所有學校數據都是用公式一起跑出來的,標準都是一樣的。」至於非山非市學校,便是在估算模型中未達偏遠條件,跟都會區學校又有落差。財團法人為台灣而教教育基金會研究追蹤組組長吳東懋了解估算模型的設計過程,他指出設計過程十分嚴謹,「用數字跟系統算出來的,現在的標準跟各縣市定義相比更公平。」且考慮到各校指標會隨時間變動,學校類型認定每三年調整一次。他補充目前已將原訂的9項指標擴增至16項,新的標準也將於110學年適用,「從9項到16項也不一定能達到完全公平,但三年一次修正會越來越準確。」對於學校類型認定,吳東懋坦言只要是依程度分級,便難以避免因細微的落差導致部分學校被漏接,「一定會有前一級學校的尾巴跟後一級學校的頭,(學校狀況)的確看起來會有點像。」法規無法彈性因應各間學校需求,分屬不同類型的兩間學校即使狀況相似,卻面臨巨大的補助資源落差。不只輸在資源 「不夠偏遠」也影響教師福利「我在高士國小待這麼久都沒有覺得資源缺乏,但來到赤山國小就能明顯感覺到。」李文欽感嘆道。他過去於政府認定為極偏學校的屏東縣高士國小擔任校長,高士國小除了有政府給予偏鄉學校的補助外,也因被認定為原住民學校,能得到原住民委員會的補助,相較於分級為非山非市學校的赤山國小,高士國小資源豐厚許多。學校分級認定標準除了影響硬體設備升級及修繕經費,在軟體方面的補助差異也會影響學生學習權益。臺中市大坑國小從偏遠學校轉變成非山非市學校,教務主任謝譯瑩說:「相較之前能申請的計畫比較少,辦的活動比較少,學習資源也就比較少。」分級結果帶來的資源落差,除了影響學校、學生權益以外,無形中也影響了教師選擇學校的考量。根據《各機關學校公教員工地域加給表》指出,教師若選擇任教於偏遠地區學校,能依照偏遠程度得到不同的年資加成及加給補助,而非山非市學校的地理位置也未必比偏遠學校方便多少,卻沒有任何吸引教師選擇的誘因。此外,謝譯瑩分享道:「在非山非市學校調動會比較困難,教師在徵選考試時,如果有偏鄉教學經歷也會加分。」教師若曾有偏遠學校教學經驗,將有利於申請調動到他縣市服務,而教師在申請校長主任教師徵選儲訓的權益,也會根據學校分級有不同的加分條件。調整分級門檻高 學校只得聽天由命「學校是不是偏遠」這句話的背後直接牽涉到政府如何給予補助。位在屏東縣的僑智國小於107年從偏遠學校被劃分出去,如今被視為一般學校。僑智國小教導主任蔡佩琳坦言,學校前後可申請的津貼有所落差,不只無法接受教育部的大額補助,原先針對電力設備及網路建置的經費也隨之取消。「我相信一大部分的非山非市學校都認為(自身)應該要(被歸類)在偏鄉。」李文欽無奈道。政府判斷各間學校是否為偏遠,一次認定就適用三年,過程有無保留調整空間?教育部於《偏遠地區學校分級及認定標準》第五條提到,若偏遠級別的校數有增加必要時,由地方主管機關提報國教署審查。六美國小曾向嘉義縣政府求助調整分級碰壁,陳盈霖提到,一般縣政府承辦人員以不變應萬變,尤其六美國小已申請非山非市補助經費,這三年間若有機會調整層級,政府也需評估是否再開放申請補助,後續流程複雜。赤山國小同樣也曾尋求救濟,潘嘉明同時擔任赤山國小家長會長與赤山村村長,他向屏東縣政府及議員反應需求,卻未見起色,潘嘉明表示:「這是教育部處理的,(縣政府或議員)不敢跟你確定說教育部那邊有沒有辦法。」針對多所學校希望調整層級,國教署不具名人士說明,這些需求將由專家委員審核,國教署考量認定標準涉及多數人的權益,「並不是說他們想要提我們就可以給他通過。」另外,關於中央政府如何調整每個層級學校數,國教署則計劃沿用上次的配額制度,避免更改幅度過大引起地方反彈。經費缺口難補 非山非市學校如何另闢蹊徑非山非市學校介在偏遠學校和一般學校之間的模糊地帶,少了偏遠學校的計畫資源,非山非市學校該如何生存?事實上,學校還是有許多爭取資源的管道,例如國教署、各縣市政府提出的競爭型計畫,或是政府針對特定項目的經費補助,若校方積極撰寫計畫申請資源,仍可為學校爭取到經費。此外,企業、民間基金會等給予學校的贊助也是重要的經費來源,但由於社會不了解非山非市學校的定位和情況,少有民間組織會將資源投入於此,反而偏遠學校通常容易拿到民間資源,「大部分的人會覺得越偏鄉它(學校)的資源就會越少,但其實資源最少是非山非市。」李文欽說。而學校也會向校友會、家長會募款,不過偏鄉學校的學生多來自農業或勞動階層的家庭,收入普遍不高,家長能提供的經費贊助有限,「我們也沒有辦法,只能努力支持學校。」潘嘉明說。對學校而言,若希望資源和經費能滿足學校需求,也只能透過校方盡力向民間和政府尋求資源填補。 嘉義縣六美國小為非山非市學校,學生的家庭背景多務農,學生少有機會能接觸各項才藝。因此,六美國小積極向外爭取學習資源,推動課後多元教育社團,希望能讓學生發展全人教育。 圖/陳盈霖提供發展多元教育受阻 誰來點亮非山非市學校的希望?「我們也會想要發展藝文方面的社團,但是這些東西都需要經費,他們(偏遠學校)有中央政府的補助,我們沒有。」李文欽表示,雖然赤山國小已積極募款,但經費仍不足以支撐社團長期運作。學校教學資源較缺乏,也沒有經費發展社團,往往使得學生外流,潘嘉明提到赤山國小學生外流情況嚴重,「家長看到旁邊學校的資源比較好也一定會把小孩往那邊送。」六美國小也同樣需要經費發展社團,目前雖然已積極推動,但社團老師的鐘點費也造成龐大的負擔,沒有充足的資源,使得社團難以發展完全。陳盈霖說明社團對於六美國小學生的重要性:「以前這裡的小孩沒有什麼學習動機,後來因為有社團的支持,他們開始有努力的方向。」教育部設立非山非市層級的初衷是讓教育資源能更公平地分配,然而現行制度卻導致一些真正需要資源的學校被排除在外。教師積極推動學校進步的冀望,有誰願意傾聽?而正處於自我探索階段的學生,他們對多元教育的需求該由誰來承擔? 都市學校在學業表現具有優勢,偏鄉學校則以多元教育見長。拿不到足夠資源的非山非市學校,在少子化衝擊下,為了不被裁併校,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 圖/陳盈霖提供
營養午餐為什麼糟?自由競爭市場下,夾縫中求生存的團膳廠商
專題
第1747期
營養午餐為什麼糟?自由競爭市場下,夾縫中求生存的團膳廠商
2021-04-29
【專題記者陳品融、李加祈、廖澄妤、張華真綜合報導】清晨五點多,廚工們戴起髮網、口罩、手套和圍裙,全副武裝走進廚房,著手準備學童的營養午餐。洗菜、切菜、洗米和處理肉品同時,另一旁的烹煮區也開始忙碌,廚工們拿著半米長的鏟子在大鍋中翻炒,一鏟一拌,蒸氣竄出,他們用盡全身力量翻起底部食材,防止糊鍋。待食材上色、熟透,食品檢驗員拿出檢測儀,確認菜品已達殺菌溫度後起鍋。料理舀起瞬間,一場廚工與時間的賽跑開始,為確保菜餚溫度和新鮮度,起鍋、分裝、疊上推車到送進貨車,分秒必爭。 食材烹煮完成後,配膳人員排成一列,井然有序地分裝成餐盒。 圖/陳品融攝 早上10時,一箱箱營養午餐已分裝完成。將午餐搬上車之前,工作人員用吹風機吹縮熱縮膜,以穩固箱子。 圖/廖澄妤攝「對學生來講,營養午餐是一天之中吃得最齊全、營養成分最重的。」台北市立介壽國民中學家長會長宋全娟指出營養午餐的重要性。然而長期以來,學生營養午餐備受不美味、不營養和不安全等質疑,團膳廠商身處產業鏈中重要的一環,卻難單方面改善品質,使非議之聲從未平息。在提升品質的路上,眾人為何步履維艱?這背後究竟隱藏了哪些根本的難題?<b>少子化致團膳廠商利潤遞減 轉型不易將成夕陽產業今年年初,內政部公布全台出生與死亡人口正式出現死亡交叉(註1),少子化的腳步已逐年逼近營養午餐議題,對於本就經營不易的團膳廠商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註1:指全年度死亡人數超過出生人數,人口「自然增加」出現負值。 攤開台北市餐盒食品商業同業公會會員手冊一看,公會於民國94年時尚有28個會員,至今僅剩下九個。理事長高嘉鴻說明,雖然台北市學校會吸引外縣市學生前來就讀,但營養午餐需求量仍有減少趨勢,尤以小學最為明顯。「對中小型廠商的影響真的很大,有的業者在去年或前年招標時,他的學校數明顯下降很多。」 都市都難逃少子化浪潮的侵擾,更遑論偏鄉地區。「有個高中的機械科,之前可能一個班招收30幾人,但是去年可能是15個人,今年只剩八個人,人數銳減非常多。」在南投縣經營玖玖餐盒食品廠的潘靜怡如此說道。偏鄉團膳需求量本就不大,碰上少子化,潘靜怡說,過去每日還能供應5000多餐,幾年下來平均減少了1500餐。屏東縣福晟有限公司老闆阮專銘進一步說明:「學校要廢校有一定的步驟,主要減少的是學生人數。所以當我們送的學校還是一樣多的時候,他的規模經濟就會變小。」此外,屏東的科技廠、工廠數量少,廠商較難承接學校營養午餐以外的訂單,轉型更加不易。少子化所帶來的衝擊,也可能進一步加劇市場競爭,造成「大者恆大,小廠商遭淘汰」的結果。高嘉鴻舉例,台北市受限於高昂的人力、租金成本,團膳業者多屬中小型,長年飽受來自新北市大廠商的競爭壓力。大享食育協會祕書長黃嘉琳擔憂道:「不論是誰壟斷市場都不應該,其他的中小型企業也該有生存空間,才會彼此良性競爭,(對團膳市場)比較健康。」若市場上只剩下大廠商,還可能帶來品質的隱憂。前團膳業者阿添(化名)表示,大廠商的弊病在於供餐量大,凌晨就必須開始備餐,當食物送達學生餐桌上時,早已不新鮮,甚至引發食安問題。「我聽過最誇張是凌晨兩點開始煮,你覺得這能吃嗎?」他質疑。高嘉鴻則舉日本的例子作為對比,為確保營養午餐品質,日本規模最大的給食中心一天頂多供應兩萬餐,但台灣的大廠商每日供餐量卻可達三至六萬。 屬於中型廠商的宮保王食品有限公司,目前大約接20所學校的單,每日清晨5時開始備餐,10時半陸續出發送餐。 圖/陳品融攝非都市地區的競爭雖不至於加劇,廠商仍得承擔利潤降低的事實。阮專銘舉例,硬體設備及人力皆有固定成本,洗菜、切菜等初階工作人員雖能適時調整,依舊不敵收入減少的速度。潘靜怡則補充,近幾年員工薪資、原物料價格不斷調漲,「桶餐一樣要用那些東西,我必須要請的廚媽還是那些人,我的營業額當然是逐年遞減。」身處夾縫中,廠商們只得咬牙撐下去。「團膳受到少子化衝擊的現象是勢所必然,甚至有人直接說這是夕陽產業。」黃嘉琳說道。面對如今的情勢,廠商們皆得想盡辦法才得以生存,也有部分人被逼得退出市場,正如潘靜怡口中的例子:「去年八月我們這裡就有一家廠商,因為少子化,量不多後來乾脆就收掉、不做了。」<b>都市、偏鄉餐費不一 三章一Q政策難落實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是團膳自由競爭市場下的常態,部分廠商可能為壓低成本,而傾向使用價格較低、來源不明的食材。為強化校園餐食安全,行政院從106年起鼓勵學校和廠商在校園午餐中使用三章一Q食材(註2)。110年,政府更進一步推動全國國中小午餐全面使用國產可溯源食材,並提高每人每餐補助從3.5元至6元,也加強源頭管理和抽驗。註2:使用三章一Q(台灣有機農產品標章、產銷履歷農產品標章及CAS台灣優良農產品標章及生產追溯標示 QR Code)的學校及團膳業者,可以拿到每人每餐3.5元的補助金。三章一Q政策一改團膳低價採購策略,融入食材溯源概念,盼能讓學童吃到來源明確的國產農產品。對部分團膳廠商而言,三章一Q更是他們從競爭市場中脫穎而出的關鍵,高嘉鴻以自身負責的宮保王食品有限公司為例,多年來使用產銷履歷食材已成為宮保王特色,這讓規模不大的他們,得以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突破重圍、繼續生存。 宮保王食品有限公司使用可溯源的有機蔬菜。執行副總高嘉鴻表示,如今面臨新北市的大廠競爭,宮保王發展出特色,才能在市場上生存。 圖/廖澄妤攝然而,政策屬獎勵機制,並非全國統一規範,各家團膳廠商能決定是否使用認證食材,在全台22縣市營養午餐價格皆不同的情況下,餐費較低地區可能不易執行。潘靜怡提到目前中南部餐費約為每人每餐35元,「你去外面吃個自助餐,價格都比我們高,他們不需要三章一Q耶!」他進一步說明,食材經銷商就算未申請認證,仍能將產品賣至其他通路,不一定要賣給價格低的團膳公司,因此廠商若要取得溯源的調理、半調理食品就更加困難。價錢低、經銷商供應量有限的情況下,原為改善營養午餐品質的政策,反而加劇城鄉差異。潘靜怡不禁反問:「價格沒有統一,但要求全台灣所有的團膳業者要落實採購三章一Q,不是很好笑嗎?」,她認為需增訂全國一致價格,廠商的食材品質才會相同。對此,立法委員林奕華回應,各縣市取得食材的成本不同,較難統一價錢,但他建議未來可訂出一個區間,「依據不同的縣市、不同的廚房模式,而有不一樣的結果。」薪水低、工作辛苦 團膳產業陷缺工困境偏鄉學校除了因價格導致食材採購不易,也常因地處偏遠陷入難招到團膳業者的窘境。對此,行政院會1日通過「推動偏鄉學校中央廚房計畫」,期望將鄰近的偏校整合成校群,達成規模經濟,吸引廠商進駐。不過,高嘉鴻認為,硬體設備建成後,營運才是重點。論規模,中央廚房還是不如都會區的大學校,若沒有廠商願意進駐,仍舊是一場空談。黃嘉琳更直言:「這是沒有打到痛點的做法。」就算中央廚房真能吸引業者,還是沒有解決團膳廠商所面臨的根本問題——廚師人手不足。缺乏人力是團膳產業的共同困境,不只偏鄉中央廚房恐招不到人,工廠位於台北市的高嘉鴻也說:「聘人是我們很大的問題。」由於團膳工作辛苦,且薪水不高,難吸引台灣人就業。高嘉鴻坦言,需僱用外籍移工已是業界的普遍現象。「我可能切一籃30斤的青菜全身就濕了,因為(廚房)裡面沒有冷氣啊。」阿添談起過去的工作經歷,說:「我不可能讓我的孩子做這個行業,太累了。」高嘉鴻也提到,廚房環境濕熱,而且廚工從清晨五點左右就得開始備餐,比一般人的上班時間足足早了四小時。種種辛勞使年輕人越來越不願意投入這個產業。 在宮保王食品有限公司,廚房人員的工時為凌晨5時至下午2時。團膳產業人力需求大,卻因工作辛勞而招工不易。 圖/廖澄妤攝更令人打退堂鼓的,是低廉且不穩定的薪資。黃嘉琳指出,有些廠商寒暑假不供餐,沒有營收便難以給薪,因此傾向以臨時工的方式聘人。這類非以正職身份受僱的廚師,領的是日薪或時薪,換算下來,每月所得甚至不及基本工資,也無法享有合理的勞健保。需要養家活口的人自然不會選擇這份職業,或僅僅將其作為轉換跑道時的過渡工作,一找到新東家就辭職,形成團膳產業缺工的惡性循環。即便要求廠商將廚師視為正職員工,給予合理的薪資與福利,「老闆可能會雙手一攤,說:『請問我的錢從哪裡來?』這個是結構性的問題。」黃嘉琳感嘆。現行體制下,團膳公司彼此競爭,生存不易,在聘僱人力時也有其苦衷。林奕華則認為,廚工的勞動權益問題值得重視,可以透過公聽會討論,供政府參考。午餐專法未解廠商困境 專家建議仿效日本做法台灣目前的營養午餐規範散落於《學校衛生法》以及行政規則,尚未有專門法源讓政府直接介入,無法改善廠商於自由經濟市場中面對的問題。不過自108年起,立委黃國書等人陸續提出《學校營養午餐法》草案(註3),16日重提《學校飲食營養促進法》草案,試圖改善營養午餐品質不均的問題。但目前法律草案以學童權益出發,規範內容仍未能解決廠商所面臨的經費與人力短缺困境。註3:但由於立法院屆期不連續審查的規定,108年的《學校營養午餐法》草案,不會繼續被審查。根據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第13條規定:「每屆立法委員任期屆滿時,除預(決)算案及人民請願案外,尚未議決之議案,下屆不予繼續審議。」高嘉鴻與黃嘉琳不約而同認為台灣可以借鏡日本營養午餐的運作模式,日本的營養午餐多由隸屬地方政府的給食中心負責,而非民營的團膳公司。給食中心概念類似台灣的中央廚房,人力由政府直接聘雇。黃嘉琳表示,給食中心員工的薪資合理,且享有勞健保,因此比較不會面臨缺工窘境。 另外,日本能維持全國各校營養午餐品質的原因,在於政府有效介入營養午餐產業。日本早於1954年訂定《學校給食法》,法律明定由家長負擔食材費用,烹煮、運送等其他費用則由政府協助,才能解決城鄉餐食的品質落差。高嘉鴻建議,台灣應比照日本作法,「回到午餐品質,最重要的是午餐費用需要清楚。」面對結構性問題,黃嘉琳也認為,「還是要有中央政府法令的介入,(提升營養午餐品質的行動)才可能奏效。」 台灣許多學生自備碗公、便當盒盛裝營養午餐。宮保王食品有限公司執行副總高嘉鴻表示,日本政府會提供菜、飯分裝的餐具,設計精緻,營養午餐涵蓋飲食、美學教育。 圖/廖駿愷提供台灣團膳廠商成為結構性問題的代罪羔羊,在營養午餐自由競爭的市場下,他們背負罵名,種種挑戰卻難單方面克服,有待政府、立委、廠商與家長各方深度溝通。正如黃嘉琳所說:「我們每次講營養午餐不好吃,都說團膳業者是吸血鬼,但要讓他們有機會來講他們在工作上的困境。」而在這問題獲得改善之前,每日清晨他們還是一如既往走進廚房,拿起湯勺,埋首高溫、嚴峻的工作環境中,趕在中午前將熱騰騰的餐食送進學童的餐盤。
高機動易攜帶 超音波精準診斷脂肪肝
新知
第1708期
高機動易攜帶 超音波精準診斷脂肪肝
2019-10-09
【記者賴辰瑀綜合報導】僅用探頭(註1)與平板電腦,即可利用定量數值(註2)檢測脂肪肝嚴重性,突破傳統超音波灰階影像(註3)脂肪肝檢測的限制。長庚大學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教授崔博翔帶領研究團隊,研發出「超音波影像均勻檢測方法及其系統」,盼能改善偏鄉醫療環境,2日更獲「2019年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銀牌獎。&nbsp;註1:用來掃描身體檢測疾病的一種儀器。註2:使用數字高低來反映脂肪肝的嚴重程度,而非透過輕、中、重度來描述。註3:在黑、白色之間還有許多顏色深度分級的超音波影像。 長庚大學研究團隊部分成員,從左至右為詹憲融、陳政儒與蔡羽威。 圖/蔡羽威提供目前檢測脂肪肝的臨床黃金標準皆有無法準確判讀的瑕疵,因此長庚大學研究團隊研發出此系統,將超音波所照之影像透過演算法計算出一定數值,再利用參數影像(註4)以及實驗數據,精準辨識脂肪肝的比例。此系統輕便且機動性高,成本比起傳統超音波也降低許多,期盼提供偏鄉高階醫療儀器,帶給缺乏專科醫師的偏鄉一大利器。&nbsp;註4:將分析的參數數值於影像分布上配上色階,讓使用者可透過影像判斷參數之數值。 長庚大學研究團隊研發出定量影像均勻檢測系統,只需探頭與平板即可醫診,成為偏鄉醫療利器。 圖/蔡羽威提供「肝臟切片」是目前檢測脂肪肝臨床黃金標準之一,但肝臟穿刺具有副作用,因此近年在臨床上逐漸被「可控衰減參數(Controlled Attenuation Parameter,<b> CAP)」(註5)取代,然而CAP對於肥胖、腹水及肝臟發炎的病患會有不準確的評估。而傳統超音波只能將脂肪肝影像分為輕度、中度與重度三級,「此種大範圍判斷方法容易受醫生主觀認定,難以辨別細微的差異」長庚醫放系博士生陳政儒說明,此系統則改善了這樣的缺陷。&nbsp;註5:註5:CAP是一種名為肝纖維掃描儀(FibroScan)機器計算的演算法,脂肪會造成超音波在組織傳播中出現明顯的衰減,因此利用此特性來定量檢測脂肪肝的程度。&nbsp;&nbsp;近年長庚大學研究團隊發現,全球罹患脂肪肝的民眾約20億人口,然而目前檢測此症狀的系統未臻完善,對於較細微的脂肪肝比例無法給予適當的分級。「未來幾年將會推出治療脂肪肝的藥物,為準確用藥,精準判斷脂肪肝比例變成極重要的工作。」長庚醫放系博士生蔡羽威表示,因此他們研究出能夠精準分析脂肪肝比例的系統。&nbsp; 全球約有20億人罹患脂肪肝,亞洲高達27%人口有脂肪肝。 圖/蔡羽威提供「偏鄉醫療儀器、人力成本高昂。」每週固定跟隨醫療巡迴車進鄉診療、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陳宜慶說明,對於專科醫師入鄉診療的誘因不大。除了醫療器材開發外,也希望有研究團隊能研討醫療器材判讀系統,教導巡迴偏鄉家醫師如何判讀專科醫療數據、了解病情與增加診斷正確性。&nbsp;&nbsp;&nbsp;蔡羽威提到,未來資料庫建構完整且偏鄉基礎建設逐漸完善後,會朝向大數據的方向定期追蹤病況,「希望國人能夠認知到脂肪肝的嚴重性。」他強調,因肝臟疾病無疼痛感且難以察覺,更需要國人對於脂肪肝的認識。系統除了檢測肝臟外,也可運用在血液、骨頭等方面,因研究發現脂肪肝在全球的比例極高,因此團隊才以肝臟出發。&nbsp; 長庚大學實驗室開發利用演算法計算脂肪肝比例的軟體。 圖/蔡羽威提供&nbsp;
迷惘的十五歲:十二年國教時代   偏鄉升學路漫漫
校園
專題
第1674期
迷惘的十五歲:十二年國教時代 偏鄉升學路漫漫
2018-04-11
【專題記者劉蘭辰、薛惟中、謝宜臻、阮怡婷綜合報導】今年2月大學學科測驗成績出爐,高雄市六龜高中全校無人超過40級分,引起社會熱議。面對社會質疑學生的聲浪,六龜高中校長盧正川表示:「不是每個孩子都是讀書的料。」卻反而招來「為何學生不走技職」的質疑。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自2014年實施至今,其政策理念提到「應均衡城鄉資源、使學生了解自身興趣,找到適合的路」,但距離六龜區最近的公立高職為35公里外的旗山農工,明顯與上述理念相左。本專題將以與六龜東西相接的茂林和甲仙區為例,探討在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情形下,國中畢業生如何面臨升學的抉擇呢? (「共同就學區」詳細內容請參照教育部網站)<b>求學路迢迢 就近入學成口號?高雄市立甲仙國中(後文簡稱甲中)與高雄市立茂林國中(後文簡稱茂中)皆為教育部所認定的特偏地區學校,十二年國教雖提出「就近入學」的社區高中職概念,然而甲仙及茂林兩區距離高雄市內最近的公立高職卻有20公里之遙,且沒有校車接送。在交通成本的考量下,多數學生轉而選擇距離更遠,但有校車接送的私立高英工商、私立中山工商,兩校距甲仙、茂林兩區有50公里以上的距離。「我們學生大部分還是選私立的大型技職學校。」茂中校長王耀英分析,私立高職雖然遙遠,但辦學績效高、設有宿舍及校車、職業類群多,對學生十分有吸引力。他舉距離最近的國立旗山農工為例,該校科系大多為農工類科,對志在護理、美容美髮的學生就沒有太大的吸引力。十二年國教盼透過「免試入學」並結合社區高中職達到真正的就近入學,然而學區劃分卻為茂林學生帶來困擾。茂中畢業生,現就讀國立成功大學護理學系大一的勒格阿格藹.瑪尼蓋(Legeageai Manigai)表示,茂林離屏東縣較高雄市區近,但他在免試入學階段時卻僅能選填高雄市區的學校,因此他只能轉而選擇透過獨招(註1),進入屏東的屏北高中就讀。對想要就讀高中的茂林學生而言,雖然茂中離六龜高中較近,但茂中輔導主任曾家暉說:「六龜高中不會是我們學生的選擇。」他指出,六龜高中受限於教師編制,因此僅設立社會組而沒有自然組,學生可選擇的領域就變相受限。為了擁有更多選擇空間,學生大多捨近求遠,轉而就讀國立旗美高中或國立屏北高中。(註1:獨招,即「單獨招生」,指高中職各校在免試入學以外可另獨立訂定入學標準招生。) 茂中校長王耀英受訪當天,正好是茂中隔壁小學的運動會,頭上直接戴著典禮花圈受訪。 圖/阮怡婷攝<b>首屆12年國教學子 茂林原民生的職涯挑戰十二年國教雖提倡就近入學觀念,並設置共同就學區方便縣市交界處學生能進入最近的學校,但位於高屏縣界的茂林區卻未在規劃內,導致勒格阿格藹.瑪尼蓋與娥冷.戴拉灣(Elenge Dalavang)只好選擇運用其他方法跨區升學。勒格阿格藹.瑪尼蓋回想從茂中畢業時,恰巧遇上十二年國教全面實施的第一年,「我們真的都是白老鼠!」他指出,家長對制度反彈很大,因為茂林其實離屏東較近,但因為十二年國教的關係讓他們必須填高雄市境內學校,又無法事先遷移戶口至屏東,導致通勤時間和經費都成為負擔。和他同年從茂中畢業的堂姐娥冷.戴拉灣則表示,自己高一就讀高雄市立海青工商體育班,但因交通和住宿費開銷太大,所以高二轉到屏東國立內埔農工,「內埔離家裡比較近,姑姑當時就可以自己開車去接姊姊上下學。」勒格阿格藹.瑪尼蓋在旁補充道。雖然遠赴幾十公里以外求學,「但多數同學都很嚮往向外地探索。」勒格阿格藹.瑪尼蓋的臉上重現起當時迫不及待的神情,也坦言透過十二年國教制度下的免試入學,讓他們更容易進入市區高中職就讀。然而,學生常迫於經濟壓力、文化適應不良,或學業落差而轉學或休學打工。「其實會對部落有依賴感,在外地一週就想回家。」娥冷.戴拉灣在旁模仿起打電話給家人的情狀,說明龐大的交通費等經濟負擔,使15、6歲的孩子有家難歸。 茂林國中位在茂林國家風景區內,此座「得勒日嘎大橋」是茂中唯一的對外聯絡道路。 圖/薛惟中攝茂中學生多為原住民,校舍與鄰近的茂林部落、萬山部落、多納部落皆位於茂林國家風景區中,不過高資本的觀光業也多為外地人所經營,因此風景區的成立並沒有為當地人增加工作機會;在農業方面,由於附近土壤不夠肥沃,不利農耕,因此務農人口不多。王耀英解釋,附近居民多藉由外出打零工維生,所以收入不穩定、外出工作等原因導致隔代教養的情形也不在少數;如此的經濟環境使得課餘時間打工,成為了部落孩子從小便習以為常的生活。「在外地讀書時常會擔心,到底家裡能不能繼續讓我讀下去。」身為家中長姊的娥冷.戴拉灣說,五個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弟弟才國小三年級,家庭經濟壓力讓他決定去年暫停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的學業,全心回到部落工作。談及未來,就像許多茂林區學生中學畢業後的選擇,娥冷.戴拉灣考慮爭取志願役,不僅收入穩定更提供食宿,「還可以一邊當兵一邊進修,希望能進修運動休閒領域的課程」。 校長王耀英指著身後的教學大樓,說明這幾乎就是茂中全部的校舍建築。 圖/薛惟中攝<b>芋城學生的難題 不山不市人口外流多六龜的另一側為甲仙區,從高雄市區搭客運要蜿蜒兩小時山路才能抵達。家住甲仙的翁靖雅前年離開家鄉,進入市區的國立鳳山高中,目前就讀高二。他表示國中時便很確定要繼續唸高中,而且計畫未來回鄉成為小學老師,希望能夠改善甲仙的教育環境。回想起國中升高中的歷程,翁靖雅坦言雖然透過十二年國教,順利進入高中,但那段從甲仙到市區唸書的日子還是充滿挫折。他表示,一開始因為不適應市區生活與學校課業經常哭泣,非常想轉學回家鄉,「但後來我媽一直叫我堅持,也就留下來了。」他因此更珍惜學習的機會,上課從不打瞌睡。 隨著十二年國教實施,甲仙國中105學年度已有五成以上學生選擇進入公立高中職繼續升學或進修。 圖/薛惟中攝甲仙國中三年級國文科科任老師詹為權表示,國中小多由老師主導教學內容,但高中要開始學會選擇自己有興趣的東西,所以他通常鼓勵學生們繼續至高中職就學。甲中在校慶時舉辦高職博覽會,提供家政、餐飲、機械等學群的職涯探索。學生進入高職後,則有建教合作半工半讀的制度,不僅能增加實務經驗,還能補貼生活費,所以學生就算無法進入公立學校,仍有經濟支持完成學業。但詹為權也補充,甲仙環境刺激較少,因此學生對未來的想像依然很模糊,翁靖雅也提到:「國中升高中階段大家對自己的未來仍然很迷惘,不清楚自己真心喜歡的領域是什麼。」他指出,大部分國中同學畢業後都就讀旗美高中和旗山農工,也有少數人中途休學工作。 <br /> 除了芋頭和竹筍,甲仙也產熱帶水果如香蕉,楊盛恩表示盛產時可能一斤兩塊錢而已,連自己的工錢都不夠。 圖/劉蘭辰攝甲仙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楊盛恩在當地生活五十年有餘,他點出甲仙約有三分之二的人口以務農維生,多產芋頭和竹筍。但是這項看天吃飯的工作,常因產量與銷售金額而影響收入,即使遇上盛產期,產量多也可能使作物的單位重量價格下跌,「盛產時可能一斤兩塊錢而已,連自己的工錢都不夠。」對甲仙區家長而言,在鄉務農十分辛苦,加上觀光產業發展有限,繁榮地區僅限於與甲仙大橋接壤的幹道。在工作機會少以及發展空間較小的情況下,家長多期許孩子升學念書,出去找個穩定的工作。 在地服務五十年有餘的楊盛恩擔任甲仙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說明近年除人口外流,當地人口高齡化明顯,所以須經常辦理區內的長者團體活動。 圖/薛惟中攝<b>教育資源有限 廣設學校行不行面對偏鄉中高等教育的缺乏,廣設國高中職就能解決問題嗎?王耀英指出,廣設公立學校不僅不能為偏鄉教育解渴,更會因此分散資源與資金。他認為,若廣設高中職,一來學校分配到的學生數減少,學生失去與同儕互動的機會;二來單就人力資源而言,學生數少就會影響教師員額分配。例如茂中僅有三班學生,僅能配置十位老師,但國中課綱共有17項科目,導致茂中每位老師就都得修習第二專長,才足以應付全校的教學需求,因此中學並非想設立就能實現。此外,六龜高中也同時面臨教師員額問題,學務主任湯敬翔表示,如果偏鄉高中有適性發展的教育環境,相信能吸引更多學子,但在該校教師人力吃緊的情形下,老師已經得要修習第二專長以支援基本學科,校方若再開設多元選修課程,教師不太可能有負責選修課程的餘力,「所以在課程多元性上,六龜高中肯定是落後區」。 茂中學生桌面堆滿教科書,而這僅是部分教材,實際上該校共有17項科目,對師生教學雙方都是一大挑戰。 圖/謝宜臻攝王耀英說:「資源無限的話,什麼問題都能解決。」無奈事實就是資源有限,政府不可能為偏遠地區的少數孩童設立多所國高中職。廣設學校不可行,他便希望政府能將教育資源挹注到特定幾所位於交通樞紐的學校,就算孩子無法就近入學,有足夠能力的學校也能為遠道而來的學生提供校車或宿舍,減輕其經濟生活與交通不便的負擔。另外,有足夠資源的技職學校也才能設立多元科別,提供學生更加完善的學習環境。除了集中資源挹注外,整合各校資源也是王耀英目前注重的辦學重點。目前茂中與鄰近行政區的三所國中,組成四校聯盟。四校聯盟不僅合作舉辦音樂會或運動會,也互相流通歷屆學校的教學成效與方法改革,學校間形成既合作又競爭的關係,王耀英表示,此法有助於他和教師團隊一再回頭檢視教學狀況,視情況調整教育方針。因應教育資源不均,將資源集中且更有效率地運用,正是王耀英提出的解方。<b>教師需久駐校 偏鄉教育方能客製化湯敬翔指出,要解決偏鄉教育的問題,需要學校、家庭、社區及文化面共同調整,才能真正達成目標,「如果沒有解決學校以外的問題,能否成功都很難說」。王耀英則強調,在孩子從15到18歲、學涯到職涯的這段期間內,老師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尤其茂林地區多為單親或隔代教養家庭、家人無法成為孩子學習的助力,學校與教師便是學生能否升學進修的主要推手。他認為,教師團隊長期進駐,才得以觀察並理解當地社會文化與學生生活背景的全貌,再藉此發展出客製化與差異化的教育模式,「為孩子建立起適合他繼續學習的一條路」。相較於茂中教師五年以上,甚至十年的教學年資,甲中教師則約三年便會異動。「現在回去就只能找班導了,其他都不認識。」從甲中畢業兩年的翁靖雅說,這也導致部分學生畢業後與老師情誼多半不深。相反的,茂中在教師團隊長期耕耘之下,建立起深厚的師生連結,許多畢業生不論升學或就職後,都會回母校與老師聯繫。勒格阿格藹.瑪尼蓋在考上成大後,曾因都市與部落文化差異、經濟問題讓他萌生退意,「我覺得我在成大格格不入,真的有想過要退學。」因此他回校向輔導主任曾家暉傾訴,才成功度過情緒低谷。 甲仙國中畢業生翁靖雅認為,國中升高中階段大家對自己的未來仍然很迷惘,不清楚自己真心喜歡的領域是什麼。 圖/薛惟中攝 就讀成大護理系一年級的勒格阿格藹.瑪尼蓋是十二年國教的第一批畢業生,他希望未來能回家鄉茂林,改善醫療環境。 圖/薛惟中攝 娥冷.戴拉灣邊分享踏入職場後的近況,邊回憶著在茂中讀書的日子。 圖/阮怡婷攝要從九年義務教育到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王耀英強調,政府和國高中兩端的學校都需要注重如何銜接這段升學之路。去年立法院三讀通過《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在此專法通過前,教育部所謂的「偏遠地區學校」並沒有包含高中,一直侷限於國中、國小,直至這次才將高中納入。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立委柯志恩表示,如此一來,日後偏遠高中職便可享有更多福利,如補強學校教育、技能訓練所需之教學設備、教材及教具,以及協助學生解決就學及通學困難等等。.記者到訪當日是全國補班補課的禮拜六,也適逢全國魯凱族運動會在茂林國小舉辦,茂中國一國二生到場支援活動進行,國三學生則留在學校上課,準備迎戰五月的國中教育會考。隨著畢業季到來,又一批學生將首度踏上生涯抉擇的十字路口,這條路上若能整合偏鄉教育資源,集中區域核心以發揮最大效益,或許才能縮短城鄉落差,真正落實十二年國教的適性揚才理念,讓學生擇己所愛,愛己所擇。 全國魯凱族運動會現場,茂中國一國二生在場邊支援活動,國三學生則留在學校上課,準備迎戰五月的國中教育會考,邁入下一階段。 圖/劉蘭辰
小鼓手擊出大夢想   鼓聲傳遞偏鄉新希望
校園
專題
第1673期
小鼓手擊出大夢想 鼓聲傳遞偏鄉新希望
2018-03-28
【專題記者謝佩旻、李卓朗、曾楷傑綜合報導】苗栗縣通霄鎮坪頂國小,地處偏鄉、弱勢家庭學生比例較高,同時也較缺乏教育資源。校方為了培養學生的多元興趣,因此成立戰鼓隊,小朋友們利用瑣碎的課餘時間努力練習鼓藝,近年來也屢屢在比賽中取得佳績,經常受邀至各地演出。然而,學校無法完全負荷戰鼓隊的開銷,因此校方必須另外尋求經費以維持戰鼓隊,希望滿足學生的多元發展,也期許藉由戰鼓隊的活躍,能為坪頂國小帶來改善弱勢家庭與偏鄉教育資源的契機。<b>勤練不輟創佳績   <b>偏鄉戰鼓隊聲名遠揚「咚咚咚!」震耳欲聾的鼓聲傳入耳畔,每一下節奏明快的敲擊強弱有別,只聽聞鼓聲便能感受到其中的熱情與勁道。「啊——喝!」走近一看,十位穿著紅衣、訓練有素的小朋友正使盡全力揮舞鼓棒、敲打鈸,不論是跳躍、跨鼓、變換鼓陣,每個動作都整齊一致,架式十足。長達六分鐘的表演毫無冷場,眼神中顯露出他們的堅定自信。他們是苗栗縣通霄鎮坪頂國小戰鼓隊,由十二位女孩與三位男孩組成,平均年齡只有十一歲。坪頂國小戰鼓隊創立於西元2000年,至今已成為該校傳統,更在「2017第五屆全國鼓陣錦標賽」中獲得國小混合組亞軍。戰鼓隊隊員以身材嬌小的女生居多,一排出戰鼓隊形,每個女孩都用盡全力吶喊,展現不凡的魄力與耐力。跑數圈操場、做數百下伏地挺身是他們習以為常的基本訓練,因長期握鼓棒在手上留下的厚繭見證了她們的努力,破皮更是家常便飯。為了不影響課業學習,戰鼓隊犧牲短暫的下課時間來練習,十分鐘布置戰鼓,十分鐘排練,把握每一分每一秒,只為呈現出最完美的表演。 坪頂國小戰鼓隊由高年級學生組成,打起鼓來架式十足。圖/李卓朗攝「寒暑假連續五天的戰鼓營隊非常耗費體力,本來擔心孩子會不想練,沒想到他們為了爭取更多表演機會,受傷了就到健康中心纏一纏,繼續打。」校內負責帶領戰鼓隊的老師高豫鳳說,語氣中帶著對孩子們無法遮掩的關懷與驕傲。高豫鳳常對學生說:「只要進入戰鼓隊,每個人都有一份責任和榮譽。」長達六分鐘的演出裡,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位置與動作,在團隊當中也都是無可取代的主角。為了因應學生人數的減少,他於去年開始首創「師徒制」,開放國小三年級的孩子可以提早加入戰鼓隊,讓高年級的正式隊員帶領新進隊員練習戰鼓,讓他們盡早成為戰鼓隊的一份子。戰鼓隊正式隊員之一的邱瑋琳開心的說:「比起自己練習,更喜歡教學弟妹,因為可以交到新朋友。」運用這樣的方式,不但能讓學弟妹更容易理解與上手,學長姐也能在編寫口訣時,增加自己對每個戰鼓表演中擊打時機的記憶與動作的熟悉度。<b>不畏困境 攜手出「擊」目前坪頂國小戰鼓隊的十五位正式成員中,有七位學生出身於弱勢家庭。根據《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網站,「推動弱勢家庭兒童及少年社區照顧服務計畫」之服務對象定義,弱勢家庭包含隔代、單親、身心障礙者家庭、原住民家庭、外籍配偶家庭、受刑人家庭、經濟弱勢家庭等。由於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因為各種困難或壓力,導致家庭支持功能相對較為薄弱,使這些孩童大多處於台灣M型社會底層,所需的基本生活需求未必能夠獲得適當滿足,在課業學習、興趣培養方面也較難以自由發展。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研究報告顯示,若是缺乏教育或社會資源的投入,可能造成兒童虐待、中輟生、偏差行為、犯罪等各種兒童與少年問題,甚至形成階級複製,對學生未來影響甚鉅。坪頂國小屬教育部認定之偏遠地區國小,全校僅有五十位學生,具有地遠人稀、交通與生活不便、文化刺激較少等特性。因此,即便戰鼓隊表現優異,發展過程仍十分艱辛。除了平時訓練的必要開銷,外出比賽與演出也須負擔一定支出,使戰鼓隊入不敷出。此外,鼓棒、鈸及服裝都是消耗品,而表演中使用的「大堂鼓」至今也已使用十餘年,近年因參與大型比賽才陸續購入新鼓,但一個就要價兩萬元,讓戰鼓隊在經費上陷入困難。雖然多數戰鼓隊隊員的家長十分支持學生參與練習,但由於每個家庭經濟狀況不同,校方並不會向家長收取費用。而苗栗縣政府也無法提供學校足夠課外活動資源,為了讓戰鼓隊能持續發展並增加演出機會,目前校方和「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合作多年,由基金會負擔外聘教練的鐘點費,團隊中的弱勢學生也能向其申請經濟補助。 正式隊員示範新進隊員如何正確敲打大堂鼓。圖/李卓朗攝高豫鳳也表示,對戰鼓隊的學生來說,除了為團隊爭取榮譽,到外縣市比賽對孩子們來說也是非常難得的機會,因此他們時時都將自己維持在最佳狀態。目前由祖父母扶養的邱瑋琳就很開心地說:「上次去台北表演,第一次去101,看到很多高樓大廈,很好玩!」經費與教育資源不足一直是偏遠地區難以解決的問題,畢竟雖然有課本上的知識,仍比不上親身體驗所感受到的真實。再加上部分弱勢家庭中的家長,因為忙於工作或經濟狀況不允許,沒有能力可以攜帶兒女外出同遊,因此,校方積極爭取各方的演出機會,邀請家長共同參與,製造親子共遊的機會。就像去年在高雄舉辦的「2017第五屆全國鼓陣錦標賽」,當時教導主任楊毅立在競賽的隔天,安排選手們至「義大遊樂世界」,以「表演換門票」的特殊方式讓學生免費入園,為這趟旅程留下難忘的回憶。「讓他們知道我們不只是來玩,還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做一些什麼事情。」楊毅立提到,最初是想到園區內有表演舞台,便萌生幫孩子省錢的方法,「在遊樂園裡面表演是個很特別的經驗,還有很多觀眾圍觀。」邱瑋琳用真摯的語氣說到,雖然當時剛比完賽,身心都很疲憊,但在和隊員同甘苦、共患難的過程中,也增進了彼此的情感。 坪頂國小戰鼓隊於「2017第五屆全國鼓陣錦標賽」中獲得國小混合組亞軍。圖/坪頂國小提供<b>設計戰袍不求回報 守望十載教學相長「即使上場前的微微緊張,但是彷彿上到戰場拿到鼓棒,聽著鑼聲響起的那一刻,便知道他們早已準備好了。」高豫鳳的女兒余佳蓁分享她觀賞比賽的感受。從事前的化妝、著裝、搬運戰鼓,到正式上場,每位小朋友都認真對待,絕不馬虎。舞台上戰鼓隊的服裝,以鮮紅色為底,給人熱血之感。正面為以正在打戰鼓的隊員為原型設計出主角,背面則以書法字體印上斗大的「巾幗一戰,萬矚回歸」,簡單的中國風,穿上它一站出來便感受到一股磅礡的氣勢。這身「戰服」並不是出自某位設計師之手,而是來自這位目前就讀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學系的余佳蓁。她也提到,「 戰鼓隊的有些小朋友雖然在弱勢家庭裡面成長,但是他們很願意利用課餘時間練戰鼓,當作一種興趣的培養,更多是想要在舞台上發光發熱。」在得知他們時常在假日受邀表演後,便決定運用設計長才,為這群小朋友量身打造受萬眾矚目的專屬服裝。由於每次上場前,師長們都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為小朋友一一上妝,還要使用數種色彩變化圖騰,余佳蓁便發揮創意,設計讓隊員能華麗登場的紋身貼紙,利用紋身貼紙的特點,既與眾不同又節省時間。設計過程中曾多次修改,最後考慮服裝搭配,完成紅藍配色的圖騰,「最開心的就是當他們看到紋身貼紙的設計,眼神散發出的光芒與讚嘆,這大概就是設計師最大的欣慰了。」負責指導學生練習戰鼓的教練胡秉盛,從大學時期就與坪頂國小結下了不解之緣。由於高中學姐因結婚而無法繼續在學校傳授戰鼓技藝,因此將此重責大任交付給他,至今也已近十年。胡秉盛透露,從戰鼓隊設立以來,參加的孩子就一直在十幾個左右,而且坪頂國小位置偏遠,加上近年來少子化影響,他也非常擔心學生人數不足,以及新進成員無法銜接的問題。由於一個月只有四次的上課機會,因此每次的訓練時間都格外珍貴,他說:「小朋友自己會利用課餘時間練習戰鼓,所以我知道他們是很努力的。」「前兩屆有一個孩子他有紅斑性狼瘡,但當時尚未確診,後來練習時臉部出現紅疹,之後住院治療後就再也沒回來過了。」胡秉盛回憶這幾年來印象最深刻的事情,語氣中透露出他的惋惜與難過,「那時候接近比賽,但小朋友就沒有繼續打鼓了。」未來他希望能繼續指導坪頂戰鼓隊的發展,因為從一周一小時的課程當中,不只能傳授自身專長,也能從中得到不少收穫。例如胡秉盛提到,自己在講解動作時,有些低年級的孩子沒有辦法了解他的語意,但後來發現請高年級同儕去指導,反而得到更好的學習效果。<b>爭取教育資源 為偏鄉學校注入活泉考量校地偏遠以及學生家境因素,坪頂國小在放學後設有課後照顧班,除了指導課業外,還安排閱讀、體育等課後活動。教務組長楊征斌表示,學校的課後輔導在初期是免費的,但近年來入不敷出,開始收費,唯有低收入戶、原住民、身心障礙者等三類生能申請補助。然而一到假日,學校沒有額外的課後照顧計畫,學生在家中的情況無從得知,尤其對隔代教養家庭或是低收入戶來說,又是另一筆額外的開銷。因此坪頂國小除了與兒福聯盟基金會合作,積極發展戰鼓隊之外,為了改善偏鄉教育資源不足的問題,也透過教育部的「教育優先區計畫」,利用周三的課後時間辦理繪畫課程,讓弱勢學生免費參加。該計畫主要協助隔代教養、單親及寄親家庭、低收入戶等比例偏高的學校,協助學校發展教育特色。近五年來的持續推行,學生的創造力及對美的鑑賞能力皆顯著提升。像參與練習戰鼓的學生邱瑋琳、邱苡萱姐妹就曾分別獲得「日本第46回世界兒童畫展」的特優及優選獎。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國中小及學前教育組科員劉貴菱表示,由於台灣各地的教育及文化資源分配不均,計畫的初衷是讓各區的教育及學習機會趨向均等。「藉由聘請業界老師,更可以幫助學生發掘潛在的專長。」劉貴菱說,發展的項目並不受限,無論是藝文、音樂或是運動,都可以列入教育特色,教育部會依照地方發展特色並考量現有資源,選擇最適當者推行。教育部在該計畫內還有關於親職教育的推廣活動。包含由學校舉辦的親子教育講座及學生個案的家庭訪視兩部分。藉由親子教育講座,能讓家長了解學生在校的情況,增加親子間的連結。而家庭訪視針對不同個案,讓校方了解親子間的互動狀況、家長對學生學習的認知和個別家庭需求等,才能從而著手提供及時的輔導與幫助。在經費支援方面,楊毅立表示,坪頂國小目前配合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設立「學校教育儲蓄戶」。教育儲蓄戶顧名思義為協助弱勢學生就學的儲蓄專戶,校方會將有需要的學生人數與需求等資訊於網站上公開,集結社會大眾的愛心,幫助這群孩子順利完成學業。他說:「這幾年的觀察下來,台灣社會有愛心的人還是很多,不論是金錢,還是實質上的物資捐贈,都是很大的幫助。」 繪畫課程培養學生的藝術欣賞及創作能力。圖/坪頂國小提供<b>榮耀戰鼓聲隆隆 寄託未來希望與期許楊毅立認為,戰鼓訓練不僅讓參與的小朋友在演出中獲得成就及榮譽感,無形中也凝聚了學校、家長、甚至整個社區的情感。目前學校計畫自108學年度起,配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將戰鼓列為學校的特色課程,每周安排一至兩節課,讓全校學生都能參與。此外戰鼓隊也對隊員們日常生活帶來實質的正面影響與改變。邱瑋琳自五年級起學習戰鼓,在最初嘗試打擊時,學了兩到三個禮拜後才開始上手,經過近半年的苦練,才終於成為正式隊員。她認為,所有動作裡就屬轉圈交換戰鼓最困難,除了個人熟練之外,還需要團隊默契才能成功達成。邱瑋琳表示,她在戰鼓隊中不但結交到許多知心好友,也讓校園生活更多采多姿。而且,和靜態的繪畫相比,這項特殊的傳統技藝更讓她喜愛。同樣是戰鼓隊隊員的張惠婷,是全校唯一一位原住民學生,在加入戰鼓隊前,個性我行我素,隨性不羈,常常做出許多讓師長頭痛的行為。然而,在經過一連串的集體訓練,張惠婷開始學習團隊合作,不再抱持著「只要我想要,有什麼不可以!」的心態。幾個月後,她不但人緣變好了,也因學習自制,連課業表現也提升了不少。雖然目前台灣偏遠地區學校逐漸獲得社會的關注,但與都市成長的孩子相比,在文化資本與教育資源上,仍難以達到相同的水準。從坪頂國小的故事,可以發現「教育」不只是課堂上的知識,讓孩子放下課本、走出教室,不但能培養多元興趣,還能增加學生的學習熱忱,並創造孩子的更多可能性。在教育部門、老師與家長以及外部資源同心協力的共同努力下,為坪頂國小的孩子們在心中種下希望的種子,隨著榮耀的戰鼓聲傳揚,期望孩子們的未來也能在各自的領域擊出響亮的鼓聲。
偏鄉教育新條例 延任職年限留師資
校園
影音
第1667期
偏鄉教育新條例 延任職年限留師資
2017-11-30
【記者薛惟中、謝宜臻綜合報導】在小朋友成長階段中,老師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根據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研究,台灣偏鄉教師平均留任年數僅有4.5年。全國教師工會總會理事長張旭政表示:「現在偏鄉學校最大問題是師資不穩定、流動率高,代理、代課教師比例偏高,影響學生學習的穩定性。」為穩定偏鄉師資,立法院在21號三讀通過《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要求未來的偏鄉教師需服務滿六年才能申請調職。目前法律規定,國民中小學教師必須在同一所學校實際服務滿三年,才能申請轉調至其他所學校。若是師資培育公費生,取得教師證書後,至少須於偏鄉連續任職至少四年。而新法通過後,未來透過偏鄉聯合甄選及公費分發取得偏鄉教師資格者,必須在同一所學校服務至少六年。根據教育部統計,104學年非偏遠與偏遠地區的國中小教師中,教學年資未滿五年的比例為17.4%及28.3%,而在年齡未滿三十歲則為8.1%及12.8%。兩項數據顯示出,資歷與年齡淺的偏鄉教師比例較高,可見願意深耕偏遠地區的人數相對較少。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系學生連欀婷表示,六年的時間規定可能使教師的教學及其對偏鄉的歸屬感較為穩定。不少師培生亦肯定六年期限除了能加強教師對學校的歸屬感,更能看見學生完整的成長歷程。偏遠地區教師對此也持正向看法,認為新法確實能吸引更多人才投入偏鄉教育。東澳國小校長鄔誠民補充,雖然六年的時間在法條上看來是限制,但他認為限制就是誘因。「對於需要有一份工作的教師而言,在都會區沒辦法擠進那個窄門,為了要有工作,他會來到偏鄉。」雖然有人認同政府為降低教師流動率強制規定任職年限的作法,但仍有學生認為,六年期限太長,反倒會將人才往外推。政大教育系學生洪琳淵表示,成為正式教師需讀四年大學,再加上一年的實習,若再多出六年的規範,便如同為國家簽了十年的條約。「對於想要回自己家鄉教書的師培生,會變得蠻不方便的。」對此,專家則表示想留下教師最重要的還是在於喚醒他們對偏鄉教育的使命感。政大教育系教授、前平溪國小校長林進山表示,教師若無心於偏鄉教育,強留也不是辦法,「把他框住他也未必會留住,你不如讓他從內心的激發,可能更好。」新法上路後,能否真正降低偏鄉教師流動率,還有待觀察。政府雖然能透過法律將教師留下,但維持他們不分地域,對學生的熱情,才是穩定偏鄉師資治本的方法。https://youtu.be/G84sAgl3mBg
社媒宣傳甜點店 青年突破偏鄉企業困境
新知
第1641期
社媒宣傳甜點店 青年突破偏鄉企業困境
2016-12-14
【記者秦慈襄台北報導】「2016年ICT應用創意競賽—向青年借動力X讓偏鄉有活力」決賽暨頒獎典禮10日在集思台大會議中心舉行。此次競賽以「偏鄉企業X(創意)=素人翻紅」為主軸,期許青年運用科技發揮創意,協助偏鄉企業轉型。決賽由國立中正大學學生組成的團隊「有人的地方就有我們的出路」奪冠。 頒獎典禮上,各個參賽隊伍輪流呼喊團隊精神口號,現場氣氛十分熱烈。圖/秦慈襄攝「2016年ICT應用創意競賽」希望透過高額的比賽獎金,吸引學生主動了解台灣中小企業的產業現況;同時鼓勵學生發揮創意,將與數位有關的商業模式概念、新元素融入商業經營策略中。為偏鄉企業找到突破困境的關鍵因素及作法,提升在地競爭力。參賽隊伍須應用資訊與通訊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工具,如社群媒體、包裝設計、後台應用、免費行銷工具等多元方式,選擇一或多個偏鄉企業,針對企業目前現況或困境,撰寫創新解決方案與預期效益企畫書。評審委員針對團隊運用ICT科技的創意與企劃周詳程度,作為決賽時的評析關鍵。奪得大專校院組第一名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我們的出路」團隊,有感於台灣近年食安問題頻傳,因此選擇為一間使用在地食材、高品質原物料,但不善商業行銷而面臨經營困境的甜點店,量身打造行銷企畫。在評估企業概況後,發現蛋糕的主要消費者是擔心孩童飲食健康的媽媽族群;為了吸引媽媽們的注意,便拍攝一連串小孩子吃蛋糕可愛模樣的開箱影片,放到甜點店的臉書(Facebook)粉絲專頁宣傳;取代以往商家直接將產品放到收取佣金的網購平台上,販售商品的同時卻被瓜分利潤,且難以經營品牌特色、培養穩定顧客群。另外,他們還將裝置蛋糕的容器,設計為加入培養土即可作為小盆栽使用的花盆,讓資源再利用。 國立中正大學學生組成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我們的出路」團隊為偏鄉甜點店設計行銷方案,奪得大專校院組第一名。圖/秦慈襄攝「重點是產品要打入他們(消費者)的認知裡面,」團隊成員、中正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學生蔡易晉表示,產品成功行銷的關鍵在於必須先鎖定核心客群,將商品重新定位、增加獨特性以產生特定市場區域後,再利用臉書粉絲專頁推廣產品,使用自行開發的行動應用程式(Mobile Application, APP)販售。與得獎隊伍合作的偏鄉企業南方米造老闆許韶陽表示,雖然一次性的比賽可能無法帶來太大的結果與改變,「但我願意提供機會,將他們(學生)的東西實際放到市場上測試。」「ICT發展其實已經超過30年了,」評審委員、國立台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鍾嘉德認為,在平衡偏鄉數位落差、普及應用方面,最重要的其實並非基礎資訊工程技術,而在於人們如何活用技術。藉由競賽,鼓勵青年踴躍接觸偏鄉產業並認識企業的實際營運,也希望年輕人能為偏鄉企業注入新的活力、改頭換面。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