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Neo Package攜米農推創意包裝 盼消費者關注地區共生理念
國際
第1817期
Neo Package攜米農推創意包裝 盼消費者關注地區共生理念
2025-11-07
【記者劉倚瑄報導】日本新潟大學石塚研究室(新潟大学石塚ゼミ)學生團隊「Neo Package」於10月28日推出新款佐渡上橫山產越光米包裝。Neo Package小組以及時米飯作為切入點,與新潟縣佐渡市上橫山(新潟県佐渡市上横山)地區的稻米農家合作,從包裝設計、品牌理念到行銷規劃由學生與業界相關人士共同完成,期盼透過創意包裝,吸引更多人注意並了解上橫山稻農伊藤春雄以及其團隊「與上橫山地區的共生」的理念。 石塚研究室以「提升糧食自給率與擴大米粉普及的有效宣傳活動」為課題,鼓勵學生們從行銷觀點出發,嘗試解決地方問題。學生團隊於市場調查後發現,在飲食習慣改變與追求便利下,平均年米消費量下降,但即時米飯需求仍在成長,便決定以此為核心發想。Neo Package小組的成員平塚直行說:「我們在做過市場調查後發現,如果能重新設計包裝,能與既有產品形成差異化。」他補充道,現在市面上的及時米飯多半沒有呈現生產者的臉孔,他們希望能加入此元素,打造前所未有的包裝。Neo Package以「哪裡生產、誰在生產」為核心,聚焦於稻農伊藤春雄的故事,並於包裝印上其照片與 Instagram QR Code,使消費者能直接連結生產者,提升對產品的信任外更讓民眾了解「與上橫山地區共生」的理念。 「一開始在包裝設計上毫無頭緒,直到後來親自拜訪伊藤先生,被他的理念與人格特質打動,便決定以此作為設計的出發點。」平塚說道。伊藤春雄在地方永續方面積極行動,不僅致力於兼顧景觀與生態的農地管理,也協助其他農家進行繁重作業。他更與當地居民一同探索與環境共生的永續生活方式,透過社群平台分享稻農的日常。伊藤春雄的妻子伊藤清子說:「當初學生們特地到田間拜訪,真誠地了解我們的想法與稻米生產的過程,讓我們感到十分高興,也對他們的創意與視角充滿期待。」為了使作品與其他即時米飯包裝有差異,並同時傳達農民的理念,學生們親自前往各大超市,觀察市售產品的色彩、文字與圖片設計,並結合自身消費經驗。平塚表示,若在購買食品時只關注產地與價格,而忽略像伊藤春雄一樣為環境與社區努力的農民,將是一大遺憾。「我相信,只要讓消費者了解生產者的理念,人們看待食物的方式就會改變。」平塚補充道。 「與學生的合作中,我再次體會到『如何傳達、如何呈現』的重要性。」伊藤清子說道。他表示,年輕世代願意投入農業,讓他感受新的力量,也看見學生們的創意與未來接班人出現的可能性。「在我們前往佐渡島時,除了參觀伊藤先生的稻田,也親身感受那裡的自然與美食,重新體會到這座島嶼的魅力。」平塚說道,若未來還有機會與地方合作,他希望能再結合社群平台的力量,進一步提升地方知名度。就讀愛知大學的留學生盧莉恩認為,新大學生設計的新包裝,是一項具有意義的嘗試,「學生團隊在包裝上呈現生產者與理念的出發點非常好,但是否能促進消費、提升糧食自給率,仍需透過市場驗證。」盧莉恩說道。
傳承麵食發酵新生命 首屆《美麥盃》望傳承中式手藝
生活
第1817期
傳承麵食發酵新生命 首屆《美麥盃》望傳承中式手藝
2025-11-07
【記者鄭丞傑高雄報導】蒸籠裡熱氣氤氳,五顏六色、造型各異的包子饅頭接連出爐。第一屆《美麥盃中式發酵麵食競賽》1日於樹德科技大學登場,參賽者橫跨高中職、大專院校及社會組。比賽以傳承創新與在地永續為主軸,期望讓傳統麵點在新世代持續發酵。 「麵食在台灣是華人的傳統。」樹德科大餐旅與烘焙管理系主任林宥君說道。他指出,現今台灣飲食長期受西化影響,包子與饅頭已不再是年輕人的早餐首選,多數餐飲科系的教學也以西式烘焙為重,相關師資逐漸減少,使傳統手藝面臨斷層與流失危機。舉辦此次麵食競賽不僅是希望學子重新認識中式傳統食品,也盼藉由低碳排的製程落實永續,林宥君表示,相較於西式糕點的烘烤手法,中式麵食利用蒸煮的方式所產生的碳排量更低。 比賽採兩人一組的方式進行,項目分為圓形和造型刀切饅頭、創意花捲與包子,在重量與比例上皆有規範限制。發酵麵食的製作流程首先需將麵粉、水、砂糖與酵母混合,反覆揉成光滑麵團後進行發酵,再放入蒸籠蒸煮。東南科技大學餐旅管理系進修部學生陳嬿媄與陳姵均表示,麵團在揉製過程中會持續發酵,稍有不慎就可能過頭,因此時間與力道都需精準掌控,否則成品容易凹陷或裂開,「你永遠不知道它蒸出來會是什麼樣子。」陳嬿媄說道。他們在長達三個月的練習中不斷修正,才抓到完美的時機,做出符合期望的成品。而不同材料的運用同樣會影響發酵過程,樹德科大餐旅系學生洪佑真與張毓明分享,在製作過程中,他們發現若使用天然果汁調色,酸性的果汁須先與糖融合,否則會影響到麵團發酵。 洪佑真與張毓明也坦言,在本次競賽前他們只接觸過蛋糕與西點,「因此我們想要嘗試不一樣種類的比賽。」洪佑真說道。他們以台東的熱氣球作為創作理念,透過在當地旅遊的故事串起汽車、輪胎、熱氣球與日出四項作品,且皆選用台東在地農產製作,如將藍莓作為染色顏料、把鳳梨與地瓜做成內餡,並使用黑糯米作為麵糰原料。其他同樣以花東作為靈感的組別則選用金針花與剝皮辣椒作為包子餡料,並在麵團中加入初鹿鮮奶,增添鬆軟口感,展現食材運用的多樣性。陳嬿媄與陳姵均則將自家種植的九層塔結合深坑黑豬肉,創作出〈黑珍珠塔香肉包〉,以塔香呈現包子的風味。 本次比賽的評審團包含奇美食品研發部、郭元益食品與統一集團等食品廠商代表,因此除了創意展現外,參賽作品在市場行銷與量產的可行性也是評分重點之一,盼選手在創新與實踐間取得平衡,並透過量產推廣中式發酵麵食。評審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副所長蘇衍綸說:「希望藉由這個比賽汲取學生的創意,未來工廠就能去嘗試製作。」另一評審克林台包總經理劉音岑則表示,中式麵食產業競爭者相對較少,且具有長期發展潛力,「很歡迎各位繼續努力並加入這個市場。」他說道。
新北街頭凝永續精神 青年以創意推在地文化
生活
第1817期
新北街頭凝永續精神 青年以創意推在地文化
2025-11-07
【記者劉倚瑄報導】由新北市青年文化大使與新北市政府攜手策畫的「Young Young都來街頭玩」市集與踩街活動,以年輕世代創意為主軸,結合文化永續議題與世界生態日,1日於板橋府中後站廣場登場。 本次市集以文化推廣、國際交流與環境永續三大主題為主軸,並邀集由青年所組成的新北文化大使共同主辦策劃。自籌備初期,青年們便走訪新北各地的文化場館,深入了解地方特色與歷史脈絡,他們融合自身創意與博物館合作,設計互動性遊戲,從市集招商、踩街吉祥物製作、闖關活動設計到各地文化解說,皆由青年們共同合作完成。「我們希望大使們能對新北市文化產生興趣,經過培訓後,將在地文化介紹給更多民眾。」新北市文化局科長吳柏勳說道。 市集共規劃五大主題區,由文化大使與地方高職合作策劃。其中,「黃金山域」展區由新北市立瑞芳高級工業職業學校設計,透過彈珠台遊戲帶領民眾認識九份、金瓜石的礦業歷史與礦工日常,並結合金工與木雕創作體驗,呈現瑞芳當地文化。以鶯歌陶瓷為題的「紅色陶寶」則展出由水庫淤泥創作的藝術作品。策展人兼輔仁大學應用美術學系學生李佩珈說:「水庫淤泥是復育珊瑚的良好材料,我們將它製作成各式公仔,推廣鶯歌陶瓷技藝。」並盼望喚起民眾對生態保育的重視。「都會探索」展區則聚焦板橋在地文化,介紹林家花園的特色建築與生態。「我們將林家花園的漏窗設計成明信片,讓民眾可以在背面塗鴉,帶回具紀念意義的作品。」文化大使兼國立臺灣大學生沈宇論說道。 除地方展區,現場也設有世界生態永續與國際市集,邀請相關攤位進駐,展現異國風情與環保理念。來自菲律賓的新住民攤商蘇榮世說:「我認為最快了解一個國家的方式,就是從飲食與傳統服飾開始。」他希望藉由此市集,讓更多民眾認識菲律賓文化。此外,現場也設有荷蘭、西班牙、印尼以及越南的美食攤位,打造多國文化的交流環境。攤商「Lisa的水耕花園」則利用大樹落下的種子培育成可放置於桌上擺飾的水耕植物,象徵生態永續意涵。攤商Lisa(化名)說:「我們在水耕植物的容器設計上,選用回收的玻璃瓶與塑膠量杯,希望以實際行動落實環境永續,也讓消費者更關注環保的重要。」 活動的圓滿落幕,背後凝聚著青年們無數次的磨合與付出。「大使幾乎都是大學或高中的學生,我們努力在課業和籌備之間找到平衡,只希望能讓大家有全新的文化體驗。」銘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學生張瑞庭說道。吳柏勳則表示,此次市集能順利舉行,背後少不了文化大使的努力與投入,「希望他們能從這次的活動中學習策展,深化對地方文化的了解,並發揮創意與行動力,讓活動更具活力與多元性。」他說道。
書香市集首創音樂會 詩樂交織打破傳統想像
生活
第1804期
書香市集首創音樂會 詩樂交織打破傳統想像
焦點
2024-12-20
【記者李宸緯台北報導】第24屆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14日於台北市牯嶺街盛大登場,匯聚超過50個書攤、眾多青年團體與社會組織一同共襄盛舉。市集包含舊書攤、不同國家文學作品與各式二手書,讓參與民眾沉浸於書海之中。 本屆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首創南海路臨時音樂會(以下簡稱音樂會)活動,有別於以往單純的音樂表演,以詩人分享文學詩集及創作理念作為開場,再由獨立音樂人進行音樂演出,並搭配錄像游擊隊的八組藝術影像投影,為市集帶來全新的藝術體驗與氛圍。表演者之一的錄像游擊隊由八位來自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的碩士生所組成,透過在戶外放映自創的藝術影像,與觀眾分享創作理念,希望可以更貼近民眾,被不同領域看見。「過去我們創作作品的觀眾主要是藝術界的群體,這次參與市集讓我們能接觸到更廣泛的對象。」錄像游擊隊成員,就讀於北藝大新媒體藝術學系碩士班的楊子逸說道。 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主辦人黃姓志工(化名)分享籌組過程,他說:「今年新增的晚會促成了多組書店、創作者與藝術家之間的合作,是過去因經費等限制無法實現的。」音樂會融入詩、音樂與影像,展現創意的藝術視野與豐富的文化色彩。談到市集的創新亮點,黃姓志工說道:「與往年有所不同,今年更強調跨領域的交流,匯集來自不同領域的人們。」他認為這種交流氛圍能突破傳統界限,帶來多樣化的對話與碰撞。如錄像游擊隊與師大白鹿洞書店合作,共同於市集擺攤並在書店中放映錄像,使到此閱讀的民眾同時能接觸到影像美學作品。藝術團體與書店的結合不僅吸引了新群眾,也讓文藝愛好者更深入了解租書文化。 除了書攤外,書香創意市集也邀請青年團體前來擺攤。臺大意識報展出學生田野調查撰寫的歷年刊物,聚焦各類社會議題。臺大意識報社長,就讀於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的許采蘋分享道:「今年是意識報復刊的第一年,我們擺攤是希望舊有讀者能繼續關注刊物與社會。」除了發行紙本刊物,未來預計會加入互動性內容,並嘗試線上發行,提供更多元的閱讀管道。「還是植想考進你」由臺大人類學系學生所組成,攤位透過互動遊戲,讓民眾了解鄰近牯嶺街的台北植物園是史前時代十三行文化與圓山文化的遺址,對台北市區的歷史有更深的認識。臺大人類學系學生蘇楚孅說:「我們在讀書的過程中,知識提醒我們與公眾建立連結的重要性。」他表示考古學常面臨公眾認知不足的問題,透過互動遊戲能使參與者認識到考古學的價值與工作內容。 「這是一個可以互相啟發的地方。」黃姓志工說道。市集藉由音樂、書籍與各式互動,串聯文化、知識與大眾,希望營造出具啟發性的交流空間。前來買書的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學生李晁維表示,過去很難有機會一次看到種類如此完整的書籍攤商,因此也借機入手好幾本不同面向的書籍。而對於書籍對自己的意義,他說道:「花幾個小時的時間可能是體會了一個人一輩子的思想核心價值,書籍使我與來自不同國家的作者一起遨遊他們的人生旅程。」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涉及多元領域的文學作品,成為了每個人探索自我、拓展視野的契機。書本與藝術的交織,令每位參與者都能在這片共鳴的空間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啟發與成長。
地酒盃推廣食材永續 創意調酒融合地方特色
生活
第1803期
地酒盃推廣食材永續 創意調酒融合地方特色
2024-12-13
【記者陳樂怡台北報導】首屆台灣地酒市集「原鄉山海派對 Chill嗨嗨」於7日至8日在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舉行。其中8日舉辦的「2024地酒盃全國永續綠餐創意飲調與餐服競賽」(以下稱地酒盃創意飲調賽),將在地農產品融入調酒中,展現永續食材理念與創意的結合。 地酒盃創意飲調賽以「綠色餐飲、生態永續」為創意飲調主題,吸引百名參賽者參與。比賽限制參賽者以地瓜酒作為調酒基酒,並鼓勵以國產有機蔬果作為調酒元素,藉此推動「友善環境」與「本土生產」的永續概念。「我們希望永續不是硬邦邦 ,而是可以帶到日常裡,而比賽運用了蠻多天然的農作物,這是一個蠻好的事情。 」主辦方龍華科技大學助理教授何鈺櫻說道。他表示,部分民眾對在地酒的認識有限,認為國外進口酒才適用於調酒,但其實台灣產出的酒同樣也能調出好喝的風味。 「 調酒通常都是用煙燻醃漬了的食物和不太健康的糖漿, 我們沒有想到新鮮的也可以做這麼好喝!」參賽者龍華科技大學生蔡佳妤驚呼道。他分享,在為比賽尋找適用食材時,嘗試了許多如甘蔗糖漿、台灣柳丁和通天草等應季蔬果,讓他深刻體會到了在地作物用於調酒的可能性,顛覆了他對傳統調酒原料的既有印象。另一名參賽者,就讀宏國德霖科技大學的蕭瑜萱則提到,自己在賽中把台中產出的米自製成米漿,呈現出「地瓜稀飯」主題的調酒。他表示,使用當地種植的米調酒不僅發揮了永續理念,更希望結合日常飲食展現地方文化。「我覺得永續就是要用台灣的農業種植品去做。」他分享道。 談及未來如何深入推動永續發展,主辦方將持續鼓勵民眾了解台灣自產農產品,讓永續融入日常生活。何鈺櫻說:「其實台灣以農利物為主,所以還是希望大家能回歸到最純樸的生活方式,讓地方故事和地方特色結合起來。」他強調,這樣的努力不僅能保護當地農業資源,也能讓更多人了解並珍惜台灣本土特色,進一步提升永續發展的價值。
學生創意發想東華夜市 攤位數量動線有待改善
校園
第1801期
學生創意發想東華夜市 攤位數量動線有待改善
2024-11-29
【記者張恩爾報導】國立東華大學自19日起,連續五週於校內試營運「東華夜市」,校方邀請花蓮特色攤商進駐,也鼓勵學生設攤。然而,第一次試辦後,許多學生於Dcard校版發文,指出攤商過少、人潮多導致等候時間過長等問題。 談及校內夜市的體驗,東華企業管理學系學生賴柏崴表示,目前攤位過少且種類單一,他建議校方增加遊戲攤商,提升夜市的豐富度。東華資訊管理學系學生呂秉翰也持相同看法,他認為目前夜市的規模無法負荷學生數量,「我買韓式炸雞時排了大概30分鐘,如果要以一般夜市的標準來看,可能會達不到學生的期望。」除了攤位數量不足外,東華資訊管理學系學生林家伃補充,校方應調整夜市位置與動線,目前的攤販設置於人行道兩側,導致中間走道過窄,人多時容易擁擠,「會有學生被擠到旁邊馬路上,可能會因此發生危險。」 對此,東華國際企業學系學生,同時是夜市籌辦團隊總召的黃少柔表示,根據學生填寫的回饋表單,下一次試營運將從26個攤位增加至33個,往後也會視情況持續擴張。東華學務處課外活動組助理姜紫淇則補充,未來將增加攤商之間的間隔,讓排隊動線更清楚,也將提供攤販「即將售完」與「已售完」的牌子,公告銷售情形,避免學生撲空。 談及在校內規劃夜市的原因,東華副學務長吳新傑表示,疫情後校內活動沈寂,當時學生透過創意思考課程,發想出能在校內籌辦夜市,「把學生創意轉變成學校政策,希望能夠讓校園的空間活化,加強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感。」此外,東華夜市的規劃也與一般夜市不同,主要依據學生的需求規劃,黃少柔表示,除了開放學生們擺攤,也設計許願表單,讓學生填寫喜歡的食物及攤商,「夜市籌備團隊皆由學生組成,可以隨時掌握學生客群的心理跟想法,所以可以隨時做出調整。」針對試營運結束後的走向,吳新傑表示,若試營運順利,下學期將繼續籌辦,是否維持每週一次的頻率仍須視情況而定。他期望,未來能將夜市結合其他活動,持續創新,增加學生校內生活的多元性。
政大社資化身實驗咖啡館 主題輪替展學生創意
生活
第1801期
政大社資化身實驗咖啡館 主題輪替展學生創意
2024-11-29
【記者黃伊晨報導】由國立政治大學「創意與設計」修課同學營運的X Cafe實驗咖啡館,開設於政大社會科學資料中心(以下簡稱社資),22日首次營業吸引了大量人潮,政大學生、校友和老師紛紛前來嚐鮮,現場氣氛熱烈。X Cafe實驗咖啡館以「What‘s your “F???” 」為計畫主軸,每週選定不同的「F word」作為咖啡館主題,為咖啡館量身規劃空間與設計活動,並於每週五營業。學生透過構思主題與籌備咖啡廳的過程,學習溝通、創作,建築出自己的理想咖啡館。 X Cafe實驗咖啡館由政大X實驗學院開設的「創意與設計」課程學生經營,同學分成五個小組,分別負責五個禮拜的咖啡館籌備,從當週主題、活動規劃、空間設計都由同學一手包辦。開幕當週主題「Fusion」,即是由政大廣播電視學系顏鼎紘、政大傳播學院大一大二不分系陳妍如、鄭知庭、毛成甄等人籌劃。顏鼎紘指出,Fusion代表著融合,在規劃時設計了電影放映、裝置藝術、休息場域等多元素。咖啡館的空間規劃上也製造多樣的空間,包括同學可以休息的躺椅、席地而坐聊天的地毯、辦公的桌椅,希望每個進到咖啡館的顧客都能找到安身之所。 X Cafe實驗咖啡館是告別社資展《途》的附屬活動之一,《途》的首週主題「Face表象」,描述轉變歷程中的第一步,看見事物最原始的樣貌。延續Face想傳達的理念,Fusion小組在咖啡館入口處放置一個銀漆包裹的枯山水裝置藝術,陳妍如說明道:「我們以反射做為概念,希望大家在咖啡館的空間裡處處都能看到自己。」讓顧客藉由觀看自己的表象回顧自身內部的混沌,作為《途》的Face和X Cafe實驗咖啡館的Fusion主題之間的連結。「社資即將消亡的建築物裡,也融合了很多過去使用的痕跡。」顏鼎紘說道,希望來訪的人們從這週蘊含多元素的實驗咖啡館中,感受到社資這個場域這些年所經歷的融合。 22日的咖啡館特別延長營業時間至凌晨兩點,理念啟發自籌備同學們對於深夜咖啡廳的喜愛。顏鼎紘說道:「時間造就咖啡廳的氣溫、景色、氛圍轉變,這是很迷人的。」希望自己設計的咖啡館中也能有時光流動元素,因此特意延長營業時間。陳妍如也提及,深夜裡的咖啡館往往帶給人很私密的感受,任何事都有發生的可能,「延長營業時間後的夜晚可能會更張揚一點,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我們也不知道、我們也很期待!」陳妍如說道,他們並沒有規劃接下來要做什麼,而是依舊提供給大家這個沒有規則的場地,讓更多沒有預料到的對話在這個空間誕生。政大財政學系王鈺慈在咖啡廳留至深夜,他分享自己在深夜的咖啡廳看了多部電影,甚至一群人打起了棒球,是很獨特的校園體驗。 政大X實驗學院在今年9月才正式掛牌成立,這些年來一直有以X實驗學院名義推出的課程。「創意與設計」開課教授,同為X實驗學院的籌備老師陳文玲說明道:「創意與設計是大學生的第一堂創意課,這些年來內容都沒有改變,以文字、影像、音樂、舞蹈等方式帶領同學探索。」但從藝術創作學習創意的方式,在年復一年的課程中越來越單調,因此本年度開設X Cafe實驗咖啡館,希望同學們學習在實務經驗中展現創意。X實驗學院未來將創立政大全校性的不分系校學士,並同步改造社資大樓的內部裝潢,希望可以提供同學們一個盡情使用、發想的平台,可能繼續是一間咖啡館,或是成為青年旅館。陳文玲表示這次告別社資系列活動,對X實驗學院是往前推進的一步,「在新的社資,我們可以打造自己的創意平台,這都需要同學們的意見投入。」期待改建完成後,X實驗學院再次回到社資施展學生們的創意創作。
大港自造節創意登場 倡民眾體驗「自造」精神
生活
第1759期
大港自造節創意登場 倡民眾體驗「自造」精神
2021-12-08
【記者張珈爾高雄報導】拿著Maker集點任務卡,民眾在高雄駁二藝術特區及M.ZONE大港自造特區之間穿梭,蒐集五大主題區的紀念印章,在嘗試自己動手製造的過程中,感受Maker們傳達的「自造」魅力。2021年第五屆大港自造節Mega Maker Day於4、5日登場,M.ZONE規劃街頭市集、創意空間、自造遊樂園等精彩活動,期望透過自造成果的呈現與互動體驗將這份熱忱散播給各個年齡層的民眾。 2021年第五屆大港自造節於4、5日登場,吸引大批民眾前往同樂。 圖/張珈爾攝走訪駁二藝術特區以及M.ZONE,不難發現五大主題區內最受歡迎的便是正港樂園內的「廢材小車」。該展品為大港自造節的經典作品,M.ZONE於民國107年引進廢材小車,並邀請日本的自造總監共同設計出台灣版本的廢材小車軌道,「三年來,該作品已經成為上萬名小朋友與家長的美好回憶。」M.ZONE執行長楊育修自豪地說道。 親子一同駕駛廢材小車,組裝容易、自由度高的動感小車成功擄獲民眾的注意。 圖/張珈爾攝標榜創意無極限的廢材小車,邀請參與者運用巧思結合生活中各種「廢材」,重新設計組裝成四輪車,民眾可以將完成品放在木製的軌道上互相較勁。楊育修也補充,若想讓小車跑得更快,參與者會在一次又一次的調整中產生成就感。這項活動不但結合創造力、機械原理和環保教育,寓教於樂的廢材小車成功抓住民眾眼球,因為組裝容易、自由度高,該作品也成為大港自造節最熱門的項目,當天可以看到家長、小朋友和學生志工在軌道旁玩得不亦樂乎。 海軍軍官一同練習各式繩結的打法,展現不同的自造魅力。 圖/張珈爾攝除了吸引親子一同動手體驗,廢材小車也拉近了民眾與「自造」的距離,「我原本覺得自造這個詞離我們的生活很遠,就是要做很多機械機具之類的。」輔英科技大學護理科學生張喻晴提到實際體驗後的感觸,「但來了之後發現很多東西其實就是我們自己動手做就可以完成的。」當天協助擺設攤位的民眾薛瑋涵也表示,把靈感實現的過程都是在自造,只要頭腦沒有停止思考,自造的進程就一直在持續。 大港自造節不時穿插各式表演與民眾同樂,小丑表演吸引許多民眾觀賞。 圖/張珈爾攝在「青年自造」的主題之下,Maker們各自透過不同方式和民眾連結,並收取回饋,培養成新的養分,持續不間斷地創作,一年後回到M.ZONE展現成果,週而復始、不斷循環。大港自造節為全台最大的自造者嘉年華,不僅透過各式活動拉近參與者與「自造」、動手做之間的距離,也凝聚了不同的年齡層。楊育修也期望透過今年的主題「青年自造,正港夢想+」連結老中青三代的民眾,他說:「只要心中充滿對『自造』的熱情,都可以是青年自造的夢想家。」M.ZONE團隊也透過大港自造節,展現Maker們所發散的強大凝聚力。
轉譯抽象原理 教具設計賽力推科普教育
生活
第1742期
轉譯抽象原理 教具設計賽力推科普教育
2020-12-30
【記者江俊緯台中報導】參賽者帶著小朋友們擲出模型飛機,並講解滑翔機原理。「2020第三屆全國科學教具創意設計競賽」民國109年12月27日在台中科學博物館舉行,競賽現場展示各式科學教具,參賽者向民眾講解使用方式及原理。不論成人或兒童都興奮地聚集在攤位前,展現出對這些教具的好奇心,比賽藉此引領大眾進一步探究自然科學,達到這次競賽目的。 科學教具的目的是使不同自然科學背景的人都能理解自然現象,因此透過實際手擲飛機使民眾瞭解滑翔機的實作與原理。 圖/江俊緯攝當日比賽分為兩部分,首先參賽者必須向評審簡報,內容包含設計理念、科學原理以及操作步驟;另一部分則是向現場民眾實際演示,並解釋科學現象。評審、逢甲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系教授林泰生說:「科學教具設計的目的就是要讓老師及學生能夠應用,所以必須容易複製,不需花費太多時間與精神準備,且不可以太過昂貴,同時也必須能重複使用。」因此主辦單位規定每件成品材料費不能超過1000元。 評分項目分為兩部分,分別為書面審查和實品發表與演示,參賽者必須用簡報向評審說明教具設計的理念以及用途。 圖/江俊緯攝參賽者、國立中興大學物理學系學生吳宇森曾教導國中、國小學生,他知道若在實驗過程加入聲光效果,能吸引學生關注。且教具體積必須足夠龐大,使台下的每位學生都能看清楚步驟。除了引起注意,教具更能呈現抽象概念。參賽者、中興物理學系學生李敏綸表示他利用電腦展示物體運動軌跡,當感應器被拋出,電腦立刻繪出拋擲路徑。因軌跡通常用線性圖形表示,學生不易理解,透過教具可以快速了解看不見的物體運行軌跡,他說:「教具主要是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具體的表現,使學生能實際上看到。」 科學教具能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使學生眼見為憑,增加對科學原理的理解與印象。 圖/江俊緯攝除了吸引目光,設計教具如果結合生活經驗,更能使學生印象深刻。參賽者、台中市立大甲高級中等學校教師郭明憲這次設計風力發電機模型,由於大甲高中周邊有許多風機,學生常能見到,因此他以此發想教具,希望能增加學生的印象。他說明此教具能用於任何年齡課程,針對高中生可以同時改變多項變因,使實驗難度增加,例如改變風車葉片的數量、電壓、風力大小;面對中小學生則一次改變一項因素,便能降低實驗時的難度,以配合中小學生程度。設計教具須站在被教導者的角度思考,因此每個步驟都必須簡單明瞭。競賽現場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學系學生陳杰耐心地教導每一個民眾,他說:「面對不同教育程度的學生,必須用不同的方式講解同一個自然原理,例如面對小學生時,必須把所有公式和數字去除。」他同時提到,很多師培生容易忘記學生的程度不及自己,導致教授內容太過艱澀。自然科學有許多抽象觀念,透過教具輔助文字說明,能使學生更容易了解化學與物理現象的成因,且引起大家的好奇,進一步促進主動學習。林泰生表示,教具讓學生能眼見為憑,加深課堂內容的印象,若自然科學領域缺少了教具,自然課便會變得十分枯燥乏味。
過剩農產成「蕉」點 料理賽創意增商業價值
生活
第1739期
過剩農產成「蕉」點 料理賽創意增商業價值
2020-12-09
【記者駱芷萱高雄報導】展示台上擺放香蕉製成的瑪芬、千層蛋糕、蛋塔、布丁、提拉米蘇等甜點,精緻華麗的擺設吸引不少民眾前來觀賞,陣陣果香味更是令人食指大動。5日,高雄市旗山區農會舉辦首屆香蕉創意料理競賽「我創意,我蕉傲!」,在香蕉的故鄉——旗山的公共體育場盛大舉行。主辦單位希望透過競賽研發創新香蕉產品,進而改善香蕉產季過剩問題。 選手為評審們講解甜點的發想與理念,除了外形與味道之外,成品也須符合可以商品化的標準。 圖/駱芷萱攝參賽者們在桌上擺放香蕉葉、五彩繽紛的水果等擺飾點綴作品,再向評審解釋製作過程與理念。此次比賽除了強調參賽者的創意,也重視作品是否可以在市場上販售,考驗參賽者的創新思維及開發新商品的本領。實踐大學觀光管理學系隊伍「實踐DINO」將香蕉泥加入馬斯卡彭起司,製成香蕉提拉米蘇,再擺上香蕉切片畫龍點睛。隊員侯秉宏解釋道:「我們主張食材方便取得,製作方式也很簡單,非常適合量產。」他表示提拉米蘇符合大眾口味,可以裝在方便攜帶的塑膠盒裡販售,也可以精緻包裝後在百貨公司上市,商品化形式多樣。參賽者運用來自台灣各地的特色食材,製作特殊的創意料理。榮獲第一名、正修科技大學參賽隊伍「蕉點」展示作品「花蕉塔」,他們使用旗山香蕉、屏東巧克力,還加入野薑花做成餡料,從眾多隊伍中脫穎而出。成員簡致翔分享道:「小時候阿嬤家務農種植香蕉,旁邊的水溝長滿野薑花,就想試看將兩種不同元素做搭配。」他說明,塔類甜點方便食用,且他們的作品外貌簡單優雅,適合商品化,「沒有過度的裝飾,可以大量迅速出產。」 實踐大學學生隊伍將野薑花融入巧克力做為甜點的餡料,創意的搭配深得評審們喜愛,獲得比賽冠軍。 圖/駱芷萱攝現場參賽作品雖琳瑯滿目,評審葉宗奇卻批評選手們缺乏創意,料理方式較保守。但他特別表揚隊伍「可可果故事館」,隊伍成員以生命樹為理念,在餅乾屑中加入彰化縣北斗鎮農會出產的香菜粉,撒在香蕉瑪芬上,製作綠蔥蔥的「蕉香果樹」。隊伍成員、實踐大學香港僑生金亦敏表示,他們曾在香港飲料店品嚐加入香菜粉的牛奶,「磨成粉的香菜有焙茶的香氣,可以提升香蕉味道的層次。」葉宗奇認為隊伍將台灣的香菜粉融入甜點讓人眼前一亮,「餐飲業看到的香菜粉為西式的居多,中式的香菜粉非常稀有。」由於作品食材別具一格,同時可以推廣台灣在地特產,「可可果故事館」成功獲得第三名。 「蕉香果樹」以生命之樹為主題,運用北斗農會特產的香菜粉模擬大地,在放上外形像香蕉的堅果做裝飾。 圖/駱芷萱攝對於此次競賽主題「商品化」,活動主辦人郭秀勤說明道:「人家來旗山旅遊希望可以帶伴手禮回去,因此方便攜帶很重要。」然而此次比賽作品多數需冷藏,難以量化生產。為克服香蕉氧化後難以維持色相,葉宗奇則建議,選手可以把香蕉低溫烘乾成脆片,或製成餡料也是常見作法。他也提到,香蕉每個部位都可以使用,除了食品,還可以製成保養品、保健品。他期盼研發香蕉多元用途能提升商業價值,也進一步解決過剩問題。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