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學生創意發想東華夜市 攤位數量動線有待改善
校園
第1801期
學生創意發想東華夜市 攤位數量動線有待改善
2024-11-29
【記者張恩爾報導】國立東華大學自19日起,連續五週於校內試營運「東華夜市」,校方邀請花蓮特色攤商進駐,也鼓勵學生設攤。然而,第一次試辦後,許多學生於Dcard校版發文,指出攤商過少、人潮多導致等候時間過長等問題。 談及校內夜市的體驗,東華企業管理學系學生賴柏崴表示,目前攤位過少且種類單一,他建議校方增加遊戲攤商,提升夜市的豐富度。東華資訊管理學系學生呂秉翰也持相同看法,他認為目前夜市的規模無法負荷學生數量,「我買韓式炸雞時排了大概30分鐘,如果要以一般夜市的標準來看,可能會達不到學生的期望。」除了攤位數量不足外,東華資訊管理學系學生林家伃補充,校方應調整夜市位置與動線,目前的攤販設置於人行道兩側,導致中間走道過窄,人多時容易擁擠,「會有學生被擠到旁邊馬路上,可能會因此發生危險。」 對此,東華國際企業學系學生,同時是夜市籌辦團隊總召的黃少柔表示,根據學生填寫的回饋表單,下一次試營運將從26個攤位增加至33個,往後也會視情況持續擴張。東華學務處課外活動組助理姜紫淇則補充,未來將增加攤商之間的間隔,讓排隊動線更清楚,也將提供攤販「即將售完」與「已售完」的牌子,公告銷售情形,避免學生撲空。 談及在校內規劃夜市的原因,東華副學務長吳新傑表示,疫情後校內活動沈寂,當時學生透過創意思考課程,發想出能在校內籌辦夜市,「把學生創意轉變成學校政策,希望能夠讓校園的空間活化,加強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感。」此外,東華夜市的規劃也與一般夜市不同,主要依據學生的需求規劃,黃少柔表示,除了開放學生們擺攤,也設計許願表單,讓學生填寫喜歡的食物及攤商,「夜市籌備團隊皆由學生組成,可以隨時掌握學生客群的心理跟想法,所以可以隨時做出調整。」針對試營運結束後的走向,吳新傑表示,若試營運順利,下學期將繼續籌辦,是否維持每週一次的頻率仍須視情況而定。他期望,未來能將夜市結合其他活動,持續創新,增加學生校內生活的多元性。
政大社資化身實驗咖啡館 主題輪替展學生創意
生活
第1801期
政大社資化身實驗咖啡館 主題輪替展學生創意
2024-11-29
【記者黃伊晨報導】由國立政治大學「創意與設計」修課同學營運的X Cafe實驗咖啡館,開設於政大社會科學資料中心(以下簡稱社資),22日首次營業吸引了大量人潮,政大學生、校友和老師紛紛前來嚐鮮,現場氣氛熱烈。X Cafe實驗咖啡館以「What‘s your “F???” 」為計畫主軸,每週選定不同的「F word」作為咖啡館主題,為咖啡館量身規劃空間與設計活動,並於每週五營業。學生透過構思主題與籌備咖啡廳的過程,學習溝通、創作,建築出自己的理想咖啡館。 X Cafe實驗咖啡館由政大X實驗學院開設的「創意與設計」課程學生經營,同學分成五個小組,分別負責五個禮拜的咖啡館籌備,從當週主題、活動規劃、空間設計都由同學一手包辦。開幕當週主題「Fusion」,即是由政大廣播電視學系顏鼎紘、政大傳播學院大一大二不分系陳妍如、鄭知庭、毛成甄等人籌劃。顏鼎紘指出,Fusion代表著融合,在規劃時設計了電影放映、裝置藝術、休息場域等多元素。咖啡館的空間規劃上也製造多樣的空間,包括同學可以休息的躺椅、席地而坐聊天的地毯、辦公的桌椅,希望每個進到咖啡館的顧客都能找到安身之所。 X Cafe實驗咖啡館是告別社資展《途》的附屬活動之一,《途》的首週主題「Face表象」,描述轉變歷程中的第一步,看見事物最原始的樣貌。延續Face想傳達的理念,Fusion小組在咖啡館入口處放置一個銀漆包裹的枯山水裝置藝術,陳妍如說明道:「我們以反射做為概念,希望大家在咖啡館的空間裡處處都能看到自己。」讓顧客藉由觀看自己的表象回顧自身內部的混沌,作為《途》的Face和X Cafe實驗咖啡館的Fusion主題之間的連結。「社資即將消亡的建築物裡,也融合了很多過去使用的痕跡。」顏鼎紘說道,希望來訪的人們從這週蘊含多元素的實驗咖啡館中,感受到社資這個場域這些年所經歷的融合。 22日的咖啡館特別延長營業時間至凌晨兩點,理念啟發自籌備同學們對於深夜咖啡廳的喜愛。顏鼎紘說道:「時間造就咖啡廳的氣溫、景色、氛圍轉變,這是很迷人的。」希望自己設計的咖啡館中也能有時光流動元素,因此特意延長營業時間。陳妍如也提及,深夜裡的咖啡館往往帶給人很私密的感受,任何事都有發生的可能,「延長營業時間後的夜晚可能會更張揚一點,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我們也不知道、我們也很期待!」陳妍如說道,他們並沒有規劃接下來要做什麼,而是依舊提供給大家這個沒有規則的場地,讓更多沒有預料到的對話在這個空間誕生。政大財政學系王鈺慈在咖啡廳留至深夜,他分享自己在深夜的咖啡廳看了多部電影,甚至一群人打起了棒球,是很獨特的校園體驗。 政大X實驗學院在今年9月才正式掛牌成立,這些年來一直有以X實驗學院名義推出的課程。「創意與設計」開課教授,同為X實驗學院的籌備老師陳文玲說明道:「創意與設計是大學生的第一堂創意課,這些年來內容都沒有改變,以文字、影像、音樂、舞蹈等方式帶領同學探索。」但從藝術創作學習創意的方式,在年復一年的課程中越來越單調,因此本年度開設X Cafe實驗咖啡館,希望同學們學習在實務經驗中展現創意。X實驗學院未來將創立政大全校性的不分系校學士,並同步改造社資大樓的內部裝潢,希望可以提供同學們一個盡情使用、發想的平台,可能繼續是一間咖啡館,或是成為青年旅館。陳文玲表示這次告別社資系列活動,對X實驗學院是往前推進的一步,「在新的社資,我們可以打造自己的創意平台,這都需要同學們的意見投入。」期待改建完成後,X實驗學院再次回到社資施展學生們的創意創作。
大港自造節創意登場 倡民眾體驗「自造」精神
生活
第1759期
大港自造節創意登場 倡民眾體驗「自造」精神
2021-12-08
【記者張珈爾高雄報導】拿著Maker集點任務卡,民眾在高雄駁二藝術特區及M.ZONE大港自造特區之間穿梭,蒐集五大主題區的紀念印章,在嘗試自己動手製造的過程中,感受Maker們傳達的「自造」魅力。2021年第五屆大港自造節Mega Maker Day於4、5日登場,M.ZONE規劃街頭市集、創意空間、自造遊樂園等精彩活動,期望透過自造成果的呈現與互動體驗將這份熱忱散播給各個年齡層的民眾。 2021年第五屆大港自造節於4、5日登場,吸引大批民眾前往同樂。 圖/張珈爾攝走訪駁二藝術特區以及M.ZONE,不難發現五大主題區內最受歡迎的便是正港樂園內的「廢材小車」。該展品為大港自造節的經典作品,M.ZONE於民國107年引進廢材小車,並邀請日本的自造總監共同設計出台灣版本的廢材小車軌道,「三年來,該作品已經成為上萬名小朋友與家長的美好回憶。」M.ZONE執行長楊育修自豪地說道。 親子一同駕駛廢材小車,組裝容易、自由度高的動感小車成功擄獲民眾的注意。 圖/張珈爾攝標榜創意無極限的廢材小車,邀請參與者運用巧思結合生活中各種「廢材」,重新設計組裝成四輪車,民眾可以將完成品放在木製的軌道上互相較勁。楊育修也補充,若想讓小車跑得更快,參與者會在一次又一次的調整中產生成就感。這項活動不但結合創造力、機械原理和環保教育,寓教於樂的廢材小車成功抓住民眾眼球,因為組裝容易、自由度高,該作品也成為大港自造節最熱門的項目,當天可以看到家長、小朋友和學生志工在軌道旁玩得不亦樂乎。 海軍軍官一同練習各式繩結的打法,展現不同的自造魅力。 圖/張珈爾攝除了吸引親子一同動手體驗,廢材小車也拉近了民眾與「自造」的距離,「我原本覺得自造這個詞離我們的生活很遠,就是要做很多機械機具之類的。」輔英科技大學護理科學生張喻晴提到實際體驗後的感觸,「但來了之後發現很多東西其實就是我們自己動手做就可以完成的。」當天協助擺設攤位的民眾薛瑋涵也表示,把靈感實現的過程都是在自造,只要頭腦沒有停止思考,自造的進程就一直在持續。 大港自造節不時穿插各式表演與民眾同樂,小丑表演吸引許多民眾觀賞。 圖/張珈爾攝在「青年自造」的主題之下,Maker們各自透過不同方式和民眾連結,並收取回饋,培養成新的養分,持續不間斷地創作,一年後回到M.ZONE展現成果,週而復始、不斷循環。大港自造節為全台最大的自造者嘉年華,不僅透過各式活動拉近參與者與「自造」、動手做之間的距離,也凝聚了不同的年齡層。楊育修也期望透過今年的主題「青年自造,正港夢想+」連結老中青三代的民眾,他說:「只要心中充滿對『自造』的熱情,都可以是青年自造的夢想家。」M.ZONE團隊也透過大港自造節,展現Maker們所發散的強大凝聚力。
轉譯抽象原理 教具設計賽力推科普教育
生活
第1742期
轉譯抽象原理 教具設計賽力推科普教育
2020-12-30
【記者江俊緯台中報導】參賽者帶著小朋友們擲出模型飛機,並講解滑翔機原理。「2020第三屆全國科學教具創意設計競賽」民國109年12月27日在台中科學博物館舉行,競賽現場展示各式科學教具,參賽者向民眾講解使用方式及原理。不論成人或兒童都興奮地聚集在攤位前,展現出對這些教具的好奇心,比賽藉此引領大眾進一步探究自然科學,達到這次競賽目的。 科學教具的目的是使不同自然科學背景的人都能理解自然現象,因此透過實際手擲飛機使民眾瞭解滑翔機的實作與原理。 圖/江俊緯攝當日比賽分為兩部分,首先參賽者必須向評審簡報,內容包含設計理念、科學原理以及操作步驟;另一部分則是向現場民眾實際演示,並解釋科學現象。評審、逢甲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系教授林泰生說:「科學教具設計的目的就是要讓老師及學生能夠應用,所以必須容易複製,不需花費太多時間與精神準備,且不可以太過昂貴,同時也必須能重複使用。」因此主辦單位規定每件成品材料費不能超過1000元。 評分項目分為兩部分,分別為書面審查和實品發表與演示,參賽者必須用簡報向評審說明教具設計的理念以及用途。 圖/江俊緯攝參賽者、國立中興大學物理學系學生吳宇森曾教導國中、國小學生,他知道若在實驗過程加入聲光效果,能吸引學生關注。且教具體積必須足夠龐大,使台下的每位學生都能看清楚步驟。除了引起注意,教具更能呈現抽象概念。參賽者、中興物理學系學生李敏綸表示他利用電腦展示物體運動軌跡,當感應器被拋出,電腦立刻繪出拋擲路徑。因軌跡通常用線性圖形表示,學生不易理解,透過教具可以快速了解看不見的物體運行軌跡,他說:「教具主要是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具體的表現,使學生能實際上看到。」 科學教具能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使學生眼見為憑,增加對科學原理的理解與印象。 圖/江俊緯攝除了吸引目光,設計教具如果結合生活經驗,更能使學生印象深刻。參賽者、台中市立大甲高級中等學校教師郭明憲這次設計風力發電機模型,由於大甲高中周邊有許多風機,學生常能見到,因此他以此發想教具,希望能增加學生的印象。他說明此教具能用於任何年齡課程,針對高中生可以同時改變多項變因,使實驗難度增加,例如改變風車葉片的數量、電壓、風力大小;面對中小學生則一次改變一項因素,便能降低實驗時的難度,以配合中小學生程度。設計教具須站在被教導者的角度思考,因此每個步驟都必須簡單明瞭。競賽現場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學系學生陳杰耐心地教導每一個民眾,他說:「面對不同教育程度的學生,必須用不同的方式講解同一個自然原理,例如面對小學生時,必須把所有公式和數字去除。」他同時提到,很多師培生容易忘記學生的程度不及自己,導致教授內容太過艱澀。自然科學有許多抽象觀念,透過教具輔助文字說明,能使學生更容易了解化學與物理現象的成因,且引起大家的好奇,進一步促進主動學習。林泰生表示,教具讓學生能眼見為憑,加深課堂內容的印象,若自然科學領域缺少了教具,自然課便會變得十分枯燥乏味。
過剩農產成「蕉」點 料理賽創意增商業價值
生活
第1739期
過剩農產成「蕉」點 料理賽創意增商業價值
2020-12-09
【記者駱芷萱高雄報導】展示台上擺放香蕉製成的瑪芬、千層蛋糕、蛋塔、布丁、提拉米蘇等甜點,精緻華麗的擺設吸引不少民眾前來觀賞,陣陣果香味更是令人食指大動。5日,高雄市旗山區農會舉辦首屆香蕉創意料理競賽「我創意,我蕉傲!」,在香蕉的故鄉——旗山的公共體育場盛大舉行。主辦單位希望透過競賽研發創新香蕉產品,進而改善香蕉產季過剩問題。 選手為評審們講解甜點的發想與理念,除了外形與味道之外,成品也須符合可以商品化的標準。 圖/駱芷萱攝參賽者們在桌上擺放香蕉葉、五彩繽紛的水果等擺飾點綴作品,再向評審解釋製作過程與理念。此次比賽除了強調參賽者的創意,也重視作品是否可以在市場上販售,考驗參賽者的創新思維及開發新商品的本領。實踐大學觀光管理學系隊伍「實踐DINO」將香蕉泥加入馬斯卡彭起司,製成香蕉提拉米蘇,再擺上香蕉切片畫龍點睛。隊員侯秉宏解釋道:「我們主張食材方便取得,製作方式也很簡單,非常適合量產。」他表示提拉米蘇符合大眾口味,可以裝在方便攜帶的塑膠盒裡販售,也可以精緻包裝後在百貨公司上市,商品化形式多樣。參賽者運用來自台灣各地的特色食材,製作特殊的創意料理。榮獲第一名、正修科技大學參賽隊伍「蕉點」展示作品「花蕉塔」,他們使用旗山香蕉、屏東巧克力,還加入野薑花做成餡料,從眾多隊伍中脫穎而出。成員簡致翔分享道:「小時候阿嬤家務農種植香蕉,旁邊的水溝長滿野薑花,就想試看將兩種不同元素做搭配。」他說明,塔類甜點方便食用,且他們的作品外貌簡單優雅,適合商品化,「沒有過度的裝飾,可以大量迅速出產。」 實踐大學學生隊伍將野薑花融入巧克力做為甜點的餡料,創意的搭配深得評審們喜愛,獲得比賽冠軍。 圖/駱芷萱攝現場參賽作品雖琳瑯滿目,評審葉宗奇卻批評選手們缺乏創意,料理方式較保守。但他特別表揚隊伍「可可果故事館」,隊伍成員以生命樹為理念,在餅乾屑中加入彰化縣北斗鎮農會出產的香菜粉,撒在香蕉瑪芬上,製作綠蔥蔥的「蕉香果樹」。隊伍成員、實踐大學香港僑生金亦敏表示,他們曾在香港飲料店品嚐加入香菜粉的牛奶,「磨成粉的香菜有焙茶的香氣,可以提升香蕉味道的層次。」葉宗奇認為隊伍將台灣的香菜粉融入甜點讓人眼前一亮,「餐飲業看到的香菜粉為西式的居多,中式的香菜粉非常稀有。」由於作品食材別具一格,同時可以推廣台灣在地特產,「可可果故事館」成功獲得第三名。 「蕉香果樹」以生命之樹為主題,運用北斗農會特產的香菜粉模擬大地,在放上外形像香蕉的堅果做裝飾。 圖/駱芷萱攝對於此次競賽主題「商品化」,活動主辦人郭秀勤說明道:「人家來旗山旅遊希望可以帶伴手禮回去,因此方便攜帶很重要。」然而此次比賽作品多數需冷藏,難以量化生產。為克服香蕉氧化後難以維持色相,葉宗奇則建議,選手可以把香蕉低溫烘乾成脆片,或製成餡料也是常見作法。他也提到,香蕉每個部位都可以使用,除了食品,還可以製成保養品、保健品。他期盼研發香蕉多元用途能提升商業價值,也進一步解決過剩問題。
道地食材拚創意 擺盤妙展肉燥飯新面貌
生活
第1737期
道地食材拚創意 擺盤妙展肉燥飯新面貌
焦點
2020-11-26
【記者張華真台南報導】熱騰騰的白飯澆上香濃滷汁,一碗碗晶瑩剔透的肉燥飯端上桌,油脂包覆著飯粒,令人食指大動。首屆「台南肉燥飯爭霸賽」21日於台南市政府民治市政中心前廣場開戰,比賽分為名店組與創意組,參賽者需使用「國產豬肉」與「台南米」煮出最道地的肉燥飯。台南市政府盼藉此讓更多人認識台南美食,也希望在明年美豬開放進口前,加強推廣國產豬肉。 台南肉燥飯爭霸賽中所有參賽者皆需使用「國產豬」與「台南米」做出最道地的肉燥飯。台南被譽為美食之都,小吃林立且競爭激烈,光是在今年台南市政府推出的「台南肉燥攻略地圖」,就有701家和肉燥相關的店家。 圖/張華真攝為了爭取最佳肉燥飯頭銜,名店組31間台南在地店家紛紛端出招牌肉燥飯應戰。一旁創意組由台南市的學生、農會及一般民眾組成,選手小心翼翼地將作品擺上展台,相較名店組著重評比口味,創意組強調料理的創新、配色、裝飾及擺盤。選手各自發揮巧思,有的將肉燥飯捏成壽司,有的做成甜點,有的化身七彩便當。雖然不像名店組提供觀賽民眾試吃肉燥飯,但創意組特別的造型與擺盤,依然吸引大批民眾圍觀拍照。比賽主辦人、中華多元國際餐飲師資培訓協會理事長邱英洋表示,設計擺盤很重要,「現代人吃飯時習慣讓手機先吃,肉燥飯不能看起來只是一碗肉燥飯,還要有不同的變化。」 主辦單位特別邀請現場超過200位民眾擔任名店組評審,以票選的方式分別選出最佳口味獎、最佳廚藝獎、最佳優選獎、最佳人氣獎與最佳活力獎。 圖/張華真攝為了端出讓人驚豔的肉燥飯,參賽者活用多元手法,呈現肉燥飯的不同樣貌。獲得創意組優選、崑山科技大學餐飲管理及廚藝系學生林子鈞將米烤乾、打碎,再放上肉燥醬汁凍,做成冷盤小點打破大家對肉燥飯的印象。林子鈞提到肉燥飯在台灣很常見,用創新的料理方式比較能在比賽中脫穎而出。獲得創意組優選、台南應用科技大學餐飲系學生徐佩妤和吳婕瀅則一改傳統肉燥飯油膩,採用油脂部位較少的胛心肉,並加入啤酒軟化肉質,做出兼顧健康與口感的黃金肉燥飯。 相較於名店組,創意組強調料理的創新、配色、裝飾及擺盤,選手各個發揮創意翻轉大家對肉燥飯的印象。 圖/張華真攝靜態料理賽除了考驗選手創新的料理技巧,也講究盤子的形狀與裝飾。例如圓盤通常盛放體積較大的食材,像是羊排、牛排或是雞腿;狹長型盤子的運用方法較多元,除了能擺放片狀的食物,也可以利用盤子的對角線,排放多個壽司大小的料理,設計和諧的擺盤。獲得創意組優選、遠東科技大學餐飲管理系學生魏澤榮提到,他們在比賽前嘗試過不同大小、形狀和材質的盤子,最後選出霧面長方盤,擺上三粒用鍋巴和肉醬做成的七彩小船,「盤子如果挑不對,擺起來就不美觀。」 創意組選手遠東科技大學餐飲管理系學生魏澤榮和陳冠佑以聖誕節為主題,將白飯捏成雪人後淋上肉燥醬汁,再戴上糖果做的紅色帽子,他們以這道「榮耀」獲得創意組優選。 圖/張華真攝此次比賽要求選手們使用國產豬肉與台南米,台南市長黃偉哲提到,這場肉燥飯爭霸賽不只要選出最有特色與美味的肉燥飯,主要目的是提倡食用國產豬肉。邱英洋自信地說:「台灣的豬肉品質很好,價格也不昂貴」,林子鈞也大力贊同道:「台灣豬吃起來比較甜,口感比較有彈性。」
平衡實務、創意 節慶鋪床賽考驗選手效率
生活
第1736期
平衡實務、創意 節慶鋪床賽考驗選手效率
2020-11-19
【記者周佩怡台北報導】工作人員按下碼錶,選手兩人一組迅速地將保潔墊、床單、被套鋪上床墊,將枕心塞入枕頭套,最後擺上面具、彩帶、蝙蝠氣球等節慶道具。景文科技大學14日舉辦「2020第二屆JUST—SHOW盃『世界節慶』創意鋪床競賽」,邀請大專院校生、高中職生一同發揮創意,佈置聖誕節、萬聖節、荷蘭鬱金香節等各國節慶風格的床鋪。 有別於他組一人負責一張床,這支隊伍更重視合作,以兩人同鋪一張床的方式,快速並整齊地完賽。 圖/周佩怡攝比賽一開始,選手需在十分鐘內將床具擺放整齊,並放上自備的節慶裝飾,待評審檢查過後,選手兩分鐘內得將床鋪復原乾淨,考驗他們的收拾速度。今年的舖床比賽特別新增大專組,且因應市場趨勢加入多元的鋪床主題。景文科大旅館管理系系主任王斐青形容鋪床為房務工作的基本生產單位,如果曾擔任實際鋪床的房務人員,接任櫃檯人員或管理職位時,更能掌握房間收拾狀況,妥善安排客人入住時間。他補充鋪床除了實際動手,更需要認真思考步驟,才能又快又好又省力地完成任務,「這個工作不只是一個簡單的勞力工作。」 評審拉開被套、毛毯、床單等等,仔細確認除了外觀,選手是否也打點好內裏。 圖/周佩怡攝景文科大學生許恩慈、李哲緯選擇聖誕節為佈置主題。他們頭戴聖誕帽,快速、正確地鋪好床具,放上自備的糖果禮包,再於床頭櫃擺設聖誕樹,最後不負眾望榮獲金獎。他們說明聖誕節將至,又是許多人慶祝的節日,因此他們採用聖誕老人到各地送禮的概念,購買道具並加工成禮包。兩人比賽過程原先順利,最後關頭枕頭套卻不小心落地,許恩慈、李哲緯重現當時慌張的表情,「兩人互看,想說怎麼會這樣。」他們趕緊撿起來丟進布巾車,幸而沒有影響比賽結果。兩人皆認為細心最重要,例如床鋪邊緣有一定的角度,需要再三拉平整理,否則會造成客人觀感不佳。 工作人員一計時,頭戴聖誕帽的景文科技大學學生許恩慈、李哲緯像是精靈工廠的小精靈,迅速拿起床單鋪上,並細心整理。 圖/周佩怡攝鋪床比賽也考驗隊伍默契。獲得銅獎的景文科大學生林明財、顧鈁勻說明,鋪床過程中兩人不會交談,所以需要隨時注意對方的進度,才不會撞在一起。為了避免主題重複,他們選擇佈置萬聖節主題,「其他人不會想做已經過去的節日。」兩人在床鋪擺上纏著玩具蜘蛛的紅色棉紗、假手、斧頭,床頭櫃放置塞滿棉紗的塑膠南瓜。由於曾在飯店實習一年半,顧鈁勻在比賽中顯得游刃有餘,他們三分多鐘即快速完賽。不過他表示業界的速度更快,「一天需要鋪設20張床。」王斐青解釋現在顧客愈發偏好有風格的旅館,若學生熟悉創意鋪床,未來更能順利達成業界需求。她也提到,旅館主題通常結合節慶或當時流行,因此業者須精心設計,才能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譬如「溪頭妖怪村主題飯店」就是成功案例。不過評審、五星級「台北W飯店」客房部總監李家諭坦言,實務上最重視整潔,其次才是裝飾。且爲避免造成人員壓力,不是每個房間都有特色鋪床,反倒會在飲品、點心設計上展現特色。他分享上午場有幾個高中職隊伍用毛巾摺成動物,令人印象深刻,因為這種設計較符合實務,「不是擺上各式各樣虛華的東西,比較有意義。」
紮綑傳統農業記憶 稻草人設計賽玩創意
生活
第1735期
紮綑傳統農業記憶 稻草人設計賽玩創意
焦點
2020-11-05
【記者駱芷萱桃園報導】「我們看到現場的稻草人有漂亮的艾莎公主、可愛的兔子,還有樣貌奇怪的叔叔⋯⋯」花海中央一片小空地上,主持人幽默地介紹比賽現場的稻草人們。於1日舉辦的「109年度桃園花彩節」系列活動中,稻草人設計競賽——「稻草有藝思」在楊梅秀才休閒農業區熱鬧進行。前來賞花的大小朋友被絢麗多彩的稻草人吸引,他們投票給最喜歡的作品,選出人氣最高的稻草人。主辦單位提供每組參賽者一捆稻草,選手則自己準備繩子、寶特瓶、舊衣服等裝飾材料。鑼聲響起,參賽者們匆匆拿起稻草與材料,需在一小時內製作完成。有人利用自備的繩子捆綁稻草,有人學習農民,直接使用稻草捆綁稻草,回到最原始的務農方式。因稻草長短不同,彎曲、捆綁的過程考驗參賽者們的默契及手藝。中華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學生王子妤在比賽後分享道:「我認為最困難的地方是從稻草人還散著的時候要把它變成人形。」但他也表示,經過幾次嘗試之後,製作過程愈發順手。 參賽者發揮創意,配合環保再利用的理念紮出稻草人,希望獲得民眾的注意。 圖/駱芷萱攝稻草人成形後,參賽者們利用回收的寶特瓶做成裙子、尼龍繩模擬頭髮、瓶蓋當成眼睛,結合環保與創意裝飾出一個個俏皮可愛的稻草人。其中,夏威夷風格的稻草人——「獨領風騷」憑著亮麗的外貌成為全場焦點,它身穿性感的花內衣,套上彩色的塑膠袋裙子,再帶上夏威夷花圈,深得民眾喜愛,贏得最高人氣獎。 獲得最高人氣的「獨領風騷」稻草人,靠著繽紛的裝飾,成為全場焦點。 圖/駱芷萱攝參賽者們製作完成後積極地向民眾拉票。一名客家媽媽魏秀春分享設計理念,他興奮地說:「我們是客家莊,想做跟客家有關的東西,想了很久就想說乾脆來做一個『桐花妹』!」魏秀春和組員使用鐵絲套上陳舊的花被子製作桐花妹的裙子,再用兩朵醒目的大桐花點綴,簡單不失華麗的設計吸引不少民眾上前合照。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學生陳潔玟和媽媽一起參賽,他們帶了家裡的廢棄物裝飾作品,例如使用故障的傘,取下花色鮮艷的傘布製成稻草人的圍巾,發揮創意且落實廢物再利用。陳潔玟表示,可以親自動手紮稻草人的機會難得 ,「是一般人嘗試不到的。」 陳潔玟和媽媽第一次來參加稻草人競賽,一起合作紮稻草讓稻草人成形。 圖/駱芷萱攝花彩節活動發起人阿琪(化名)表示,酪農產業是楊梅秀才休閒農業區的在地特色,當地種植大量稻草、牧草牧養牛羊,為減輕農夫們的工作,以前農民在田園中放置稻草人驅趕小鳥。此次參賽民眾多數為親子與退休人士,競賽除了讓小朋友們走入田間,了解農夫們的辛苦,年長者們也可以藉機享受田園之樂,回憶過去務農的時光。阿琪坦言,想讓年輕世代接觸農事並不簡單,透過設計稻草人競賽吸引新世代,讓他們認識傳統農業,「注重向下扎根這件事。」 身為客家人的魏秀春製作稻草人「桐花妹」,也提供了讓民眾拍照的大桐花道具。 圖/駱芷萱攝
菩薩、飛船甜蜜登場 翻糖蛋糕考驗創意
生活
第1734期
菩薩、飛船甜蜜登場 翻糖蛋糕考驗創意
2020-10-29
【記者江俊緯新竹報導】空氣中散發著陣陣蛋糕及糖霜的香氣,選手專注地修飾作品上的細節,有人拿著雕刻刀在翻糖上來回琢磨,為了讓翻糖人偶的毛髮更顯蓬鬆。第二屆TMCC台灣現代創意餐飲挑戰賽24日由新竹縣政府與敏實科技大學合辦,翻糖蛋糕裝飾展示是眾多比賽項目之一。比賽分為兩組,分別是社會、大專組以及高中職組,總共14位選手。這次的評分標準著重在作品的完整度、技巧和創意。 評審們會用味道評斷選手們的作品是否為可食用性,因為比賽規定必須為可食用性材料進行創作,否則不予計分。 圖/江俊緯攝翻糖蛋糕是源於英國的藝術蛋糕,近年來從歐美流行至台灣。翻糖就像麵團,由糖粉、水、明膠、色素及甘油混合後加熱而成。因為翻糖可塑性佳,且色彩鮮豔,常用於婚禮或生日等重要節日,近年來在台灣受到歡迎。製作翻糖蛋糕需花費許多精力和時間,所以選手們在比賽前數個月即開始構思以及創作參賽作品。到比賽現場時翻糖蛋糕已經接近完成品,只需修飾細節後再擺置展示平台,作品即布置完成。 選手到了現場後,便會開始針對作品的細節加以修飾,並且將作品放置於自備的展示台上。 圖/江俊緯攝台南應用科技大學餐飲系學生蔡竹宜強調道:「我覺得這次最困難的部分是蛋糕的主體,因為飛行船裡面是用真正的蛋糕,而不是保麗龍,所以還要考慮食材壞掉的風險。」而比賽現場,大部分參賽者都使用保麗龍為支架,非真正的蛋糕。評審們表示,參賽者創作時必須將作品視為真實蛋糕,不能因為是以保麗龍支撐任意堆疊翻糖蛋糕,現實中無法如此容易達成。 飛船內部是使用真正的蛋糕,並非保麗龍,因此還必須考量食材變質的因素,加上蛋糕的支撐度不及保麗龍,在製作上又更加困難。 圖/江俊緯攝學習翻糖蛋糕四年的醒吾科技大學餐旅管理科二年級學生張依芃則表示,翻糖可以作出想像中的造型。張依芃這次作品的主題是地藏王菩薩,她認為最困難的部分是地藏王菩薩的衣服,因為要模擬出布料的垂墜和飄逸,這件作品大約花了半年準備。 張依芃表示,為了做出地藏王衣服的飄逸感,必須在裡面加入支架,這是她認為最困難的部分。 圖/江俊緯攝比賽中也有選手剛開始接觸翻糖,崑山科技大學餐飲管理及廚藝系二年級學生陳冠妗表示,她之前沒接觸過翻糖蛋糕,直到有次偶然看見藝人學習翻糖蛋糕的新聞,便開始利用課餘時間學習。且學校社團提供許多資源,讓她可以利用課後時間不斷練習製作翻糖的技巧,從開始學習到比賽,總共花了四個月,其中準備這次作品就佔了兩個月。 國際翻糖藝術大師、評審長吳薰貽表示,這次的比賽中大部分參賽者比較像是初學者,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但其中也有令人驚豔的作品。評審在評分時著重在作品的技巧、細膩度和創意,評審們認為多數參賽者的作品不夠精細,例如線條和筆畫太粗。透過這次比賽,選手們能在結束後直接與來自業界的評審討論作品,了解自身的優缺點並加以改善。比賽不僅是單向的評分,選手還能從中獲得經驗。 評分結束後,選手們圍著評審老師討論自己的作品,圖為高中職組的參賽者。 圖/江俊緯攝
滾跳自如 球型機器人躍過地形障礙
新知
第1734期
滾跳自如 球型機器人躍過地形障礙
2020-10-28
【記者石學儒綜合報導】地上快速滾動的球型機器人眼看就要撞到前方石塊,但這時它突然跳起,成功越過石頭。國立臺灣大學團隊「BiorolaBall」開發出「球型跳躍滾動複合式機器人」,讓球型機器人兼具滾動與跳躍的功能,解決傳統球型機器人無法跨越隆起地面障礙物的限制,此作品也獲得「萬潤2020創意創新競賽」金牌獎的肯定。 團隊以「球型跳躍滾動複合式機器人」於「萬潤2020創意創新競賽」獲得不分組金牌,是該競賽的最大獎。 圖/張維哲提供傳統球型機器因為具高機動性和低故障率的優點,常被應用於陪伴、探勘等領域,但在行進時卻難以跨越障礙物,團隊成員、臺大機械工程學系張維哲說明,一般球型機器人只能跨越其半徑1/5的障礙物。為解決此問題,團隊將球型機器人分為兩部分,一是裝有馬達的兩個半球,使球型機器人可以滾動;二為中心跳躍機構,透過儲存能量的機構,以及模仿青蛙跳姿的四連桿結構兩者互相作用,讓球型機器人能夠跳躍,且跳躍高度平均可達機器人半徑的兩倍。其中,四連桿結構藉由擠壓的方式,向平面產生力,如同游泳時蹬牆前進,使機器人能夠跳躍。團隊成員、臺大機械系張芝綾補充,下方接觸地面的零件具弧形外觀、軟材質轉軸等設計,可延長與地面的接觸時間,以提高機器人的跳躍能力。然而開發困難在於儲存能量的機構,團隊解釋,他們以中心彈簧儲存能量,並透過齒輪傳送動能,但曾多次因為設計不夠縝密,導致機器人斷裂或解體,經過反覆嘗試不同材料和構造,才有現在的成果。 團隊經歷多次嘗試改良,才有現在的成果,圖中白色的半球殼在測試時留下許多撞痕。 圖/張維哲提供張維哲表示,雖然目前市面上有可微幅離開地面的球型機器人,但因離地的距離不足,未能解決傳統球型機器人的困境。同時,也有軟性、可變外形的球型機器人,但由於表面柔軟,其滾動速度並不快,且亦無法跨越垂直或過高的障礙物。此外,跳躍功能還能應付凹陷路段,如水溝等。團隊利用跳躍技術,可望改善球型機器人的機動性,比如應用於陪伴型球型機器人,可使機器人在家中能爬樓梯或是跨越較高的門檻。張維哲補充說:「在探勘和救災也是可以使用,因為球型機器人球型的設計,讓內部零件不易損壞。」再加入跳躍功能後,不論是深溝或是高聳的障礙物都能越過,且團隊開發的機器人每次跳躍間隔為一秒,能夠更有效率地完成任務。針對此研發,台北市消防隊員何小明(化名)表示,他樂見具跳躍性能的球型機器人出現,但若要實際用於救災,還必須經過多項測試。民眾李沁玹也提出,該發明可能只適合特定的環境,像是太高溫的環境恐導致機體故障。不過,張維哲說明,未來將加入環境感測器,幫助機器人更準確地預知跳躍時機,同時也會改良內部構造,讓更小型的球型機器人能夠被生產。 團隊研發出有跳躍功能的球型機器人,突破球型機器人移動時對地形的限制,過去窒礙難行的路,現在猶如平地般易行。 圖/張維哲提供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