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北科大創新運動藍牙耳機 即時監控生理數據
新知
第1799期
北科大創新運動藍牙耳機 即時監控生理數據
2024-11-14
【記者黃詠欣報導】隨著科技進步,現今許多人戴著無線藍牙耳機與智慧手錶和手環通勤、運動。就讀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由北科大電子工程系副教授高立人指導的訊號處理暨智慧電子實驗室的專題生林冠羽、謝祥辰、曾韋程和王威穎,一同接續並延伸實驗室學長姐的研究,開發「具生理量測功能之真無線藍牙耳機」,結合播放音訊與估測身體數據,榮獲第29屆大專校院資訊應用服務創新競賽資訊應用組八第三名。 腕式裝置易受手部肌肉發力,如輕握拳等動作干擾生理估測結果、皮膚出汗時若裝置沒有貼緊手腕,即使感測器面積大,也無法避免漏光及汗水妨礙光源的問題。而針對市面上聲稱有量測生理數據功能的市售品,王威穎指出,許多運動耳機實際上沒有提供更全面的數據,雖然一樣有心率量測功能,但多著墨在裝置本身的相關技術,如使用者可透過介面改變音樂在高低頻的表現。林冠羽說:「他們其實就是做到最基本的量測心率而已。」 根據《In-Ear PPG for Vital Signs》指出,有充分微血管供應,才會讓量測數據更準確,因此團隊選擇微血管較多的耳朵,作為估測心率、體溫和血氧濃度的部位。此外,王威穎提到其他運動耳機沒有提供較直觀的操作介面和相關圖表,在團隊開發的App點選運動模式後,可即時監測心率折線,確認運動狀況是否優良。 為了增加配戴的舒適度,林冠羽說:「這一個耳機的外形其實是比較貼合我們耳朵的形狀。」過去前代裝置是參考市售常見的圓形狀耳形,直接植入感測器。這次使用光學雷達掃描技術取得粗略耳模,並利用矽膠翻模的方式取得更精確的模型進行設計,配戴起來更緊貼大部分人的耳形。 目前團隊正在開發在裝置裡直接運算使用者血壓與血流速的演算法,使現在的真無線藍牙耳機功能更多樣。有具監測生理數據功能的智慧手環、習慣戴耳機運動的國立臺北大學金融與合作經營學系學生孫珮翎表示,此裝置能方便用戶即時掌握自己的身體狀態,並作出適當調整,但它在功能全部開啟時,卻只能使用75分鐘,期許續航力能更好。
【大學人】現有數據成創作素材 2ENTER打造虛擬場景
藝文
第1798期
【大學人】現有數據成創作素材 2ENTER打造虛擬場景
焦點
2024-11-08
【記者林沂葳報導】在螢幕上,台北的建築、交通與人群交織成一幅生動的畫面,瞬息萬變的即時新聞標題穿梭其中,讓人彷彿置身於現實世界。新媒體藝術團隊2ENTER貳進(以下簡稱2ENTER)將網路資訊視覺化,創作出一個龐大的虛擬世界,並於10月25日至28日在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展出作品《Data-Verse Taipei 02》。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碩士班的莊恩齊、陳政維、邱傑義及劉吉榮,在2022年正式成立2ENTER,並在同年首次對外參加競賽,即以作品《擬山行》在花蓮縣洄瀾美展榮獲首獎。為此,陳政維補充:「你真正在外面得到一個肯定後,會覺得自己做的東西比較踏實,這個里程碑還滿重要的。」在合力製作的作品備獲肯定後,團隊決定向外拓展視野,作品也日趨成熟。 2ENTER的作品主要以即時資料為素材,例如天氣資訊、車流、社群動態等,撰寫演算法驅動3D影像後,再放到遊戲引擎Unreal Engine中做即時運算,最後製作成一個虛擬世界。此外,由於團隊成員皆有玩遊戲的興趣,故也會從常玩的遊戲裡取得創作靈感,並在作品中添入遊戲的元素,「不管是視覺上或者是感受上,這些靈感都會帶到作品裡面使用,或者是有一些思維會在作品裡面被放大。」陳政維補充道。 談及名稱發想過程,團隊表示本想取作ZENTER,源於德文裡「中心」的意思,不過因已有其他公司以此註冊商標,因此團隊改以組成的時間為2022年,將具有相似外型「2」跟「Z」,正式取名為2ENTER,中文名「貳進」也有電腦二進位的含意。目前台灣的網路即時資訊視覺化領域中,因為涉及設計、2D與3D製作、程式書寫等多方面的技能,故多由為企業主導,團隊成員皆為學生的2ENTER,是目前台灣第一間由學生自行創建的公司。此外,2ENTER團隊的作品比起單人作業,呈現更豐富的視覺性及互動性。「大部分新媒體藝術家處理的影像較為抽象,因為比較單純,也比較好看。」陳政維補充道。 由於2ENTER都是Z時代下的人,他們把網路世界當成真實世界的鏡像,每個人的一舉一動在時間的推演下,都會越來越完整的紀錄其中,如監視器、瀏覽紀錄等,「這件事情是我們覺得需要討論的,所以決定用作品呈現。」陳政維說。此外,他們把作品想像成一個巨大容器,乘載大家的想法,強調與觀眾互動,不再拘泥「藝術傳達理念」這件事。 《Data-Verse》是2ENTER的第一個作品,以五分鐘的影像建構出四位成員對網路的想像。起初他們對網路世界的形象概念很模糊,所以在正式製作之前田調土地資料,把數據即時附到《Data-Verse》中,並把數據轉化成不同圖像,例如數據便以雨的形象灌溉虛擬世界。作品畫面的正中間有一個石碑,裡面的影像資訊來源是迷因,「真實世界有宗教作為人的心靈慰藉,那虛擬世界的信仰是什麼?」莊恩齊表示,由於現今社群媒體大量傳播迷因,故團隊最終把虛擬世界的宗教意象定位在迷因上,「我們用這樣的邏輯做了《Data-Verse》,告訴大家我們想像的網路世界長這樣。」 創作遊戲引擎互動的作品,劉吉榮認為最大的困難反而不是做2D、3D的東西,而是彼此之間的默契跟溝通,「每個人在製作上面的難處,都會是怎麼在各自的分工下,把大家想要做到的效果呈現出來。」為了作品效果的穩定性,2ENTER會針對硬體做壓力測試,確認它的承受極限,還會上傳高度敏感的照片,看見互動作品中最極端的面向,才能應對一些極端的觀眾,「我們要想到最壞的狀況,這是我們作品有趣的地方。」莊恩齊道。 延續《Data-Verse》,同樣於2022年創作的系列作品《Data-Verse Taipei》,以《Data-Verse》的生態系統作為基礎,團隊蒐集台北的氣溫、車流、社會現象等網路資訊。隨著這個計畫的持續發展,2ENTER開始希望觀眾也能介入到作品當中,於是一年後《Data-Verse Taipei 02》誕生,「目前我們既有的框架有一個互動網頁,接下來怎麼跟觀眾互動,最簡單就是用文字來實現。」邱傑義表示,團隊開始思考如何觸發觀眾回覆文字到資料庫,「後來發現新聞標題這個東西,它本質上帶有一種試圖引人回覆、挑釁的特質在。」於是將新聞作為對觀眾的提問,觀眾可以進入網頁留言區,與其他人即時互動。 與《Data-Verse》系列相似的作品還有《擬山行》,雖然《擬山行》與《Data-Verse》是同一時期的作品,但比起《Data-Verse》的即時資訊,團隊使用過去的歷史資料,整理花蓮氣象站建站一百年來的資料,重新在虛擬世界中再現。作品逼真地呈現花蓮峽谷的壯麗地貌,且隨著資訊量的變動,畫面會不斷改變,讓觀眾無法預測下一秒的視覺體驗。 而近期2ENTER啟動新的計畫—《虛擬尋根》,透過論文查詢、搜尋引擎、AI三種方式共構劇本,回溯台灣不同的網際網路歷史事件,「用作品重新描述歷史,將創作者不可能親身經歷的事,重現在大家眼前。」邱傑義補充。 2ENTER的作品從來都不是想要改變世界或影響社會,而是希望讓大家透過作品看到不同的狀態,例如在《Data-Verse Taipei》中,觀眾可能會好奇車流的變動、Wi-Fi的流量等,透過呈現讓大家看見平時難具象化的數據,當資訊匯聚在小小的螢幕中,觀眾會感受到自身的渺小,「我覺得我們的作品很常在做這件事。」莊恩齊補充,虛擬世界雖然很小,卻乘載著龐大的資訊量,「這是我們在真實世界中很難發現的差異性。」 提到團隊未來的願景,2ENTER希望能讓作品常設在某個地方,持續推廣作品,也嘗試做公共藝術等,期望將作品跳出臺灣的框架,創作《Data-Verse》國際版,讓作品有更多討論的潛能。
浮萍結合光電感測 低成本突破水質檢驗極限
新知
第1795期
浮萍結合光電感測 低成本突破水質檢驗極限
2024-10-04
【記者何依庭報導】在現代農工業的發展下,環境水體中普遍存在除草劑與毒化物污染問題。目前就讀國立台灣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學系碩士班的陸品丞,大學時期在國立嘉義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學系助理教授龔毅指導下,以浮萍結合光電系統,研發基於浮萍的光學生物感測器,能檢測到更低的除草劑劑量。這項研究登上國際生物感測領域排名第一的期刊《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Impact factor 10.7)。 「農田水池常會受到除草劑的汙染,但專業檢測儀器較昂貴,所以想開發簡單且有效的生物感測器。」陸品丞提及,過往使用自動監測分析系統(Scanalyzer)檢驗水中毒物時,需要投入數十萬美金(約新台幣318萬以上),但此研究成本降低至10美元(約新台幣318元以下),且在第2天就能檢測出最低極限值,分別為10 ppm 和1 ppm,相較需高度仰賴手動檢驗,在第7天測出36.4 ppm與34.0 ppm的國際標準方法,不僅顯著提升效率,也突破過去對除草劑劑量的檢驗極限。 這項系統利用LED燈模擬自然光照條件,將太陽能板置於水體底部,使用萬能電表監測太陽能板的電壓、電流與功率。當浮萍未受到除草劑抑制時,將正常生長在水體上並遮蔽上方光源,導致太陽能板無法接收充足光線,萬用電表監測到的數值進而降低。陸品丞表示,除了浮萍遮蓋的面積大小外,葉片因為失綠、變白與黃化造成透明,也會導致太陽能板吸收更多光線,提高萬用電表測量到的數值。 台北市翡翠水庫管理局操作科操作股長徐硯庭表示,實務上評估水質優養化,以即時監測數值為初步判斷依據,但因數值易受藻類品種與數量影響,需搭配其他採檢方式。嘉義養殖漁業生產區發展協會執行長陳泓碩說明,目前養殖漁業需要更精確且低成本的水質檢測手段,有些漁民負擔不起昂貴的水質監測設備。此外,室外水池容易因有機物和生物膜附著影響檢測準確率。因此新技術的價格與準確率是優先考慮的重點。 雖然此次研究提高檢測效率,不過陸品丞在論文中提到,兩種除草劑的作用機制不同,對抑制浮萍生長有速度上的差異,考慮化學物質對植物生長的影響是應用時需注意的問題。談到未來發展方向,陸品丞説:「一點點的氨氮毒物就會讓水中生物死亡,而藻類過度生長則會使水質優養化。」他認為養殖漁業與水壩有即時監測水體污染的需求,日後也想繼續研究檢驗水中氨氮毒物與水質優養化的領域。
粉塵濃度即時報 AI助維護職場安全
新知
第1790期
粉塵濃度即時報 AI助維護職場安全
2023-12-20
【記者王華琳綜合報導】工作場域中粉塵濃度不僅影響職場安全更可能危害勞工的健康。中國醫藥大學職業安全與衛生學系教授張大元帶領團隊研發「運用人工智慧演算法與低成本感測器以估計工作場所的可呼吸性粉塵濃度(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lgorithms and low-cost sensors to estimate respirable dust in the workplace)」,將微型檢測器結合AI與物聯網技術,提高職場粉塵濃度的即時監控精準度。此研究成果登上國際科學期刊《國際環境》(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中國醫教授張大元團隊,針對職場粉塵濃度檢測進行研發,研究成果刊登於國際科學期刊《國際環境》(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圖/張大元提供目前法規針對工作場域的可呼吸性粉塵濃度監測標準,為每半年進行一次工作日八小時的空氣樣本採樣與濃度分析。惟依照現行規定的採樣方式與頻率,無法完全顯示工作場域下實時的粉塵濃度變化。張大元說道:「若能即時顯示工作環境中的粉塵暴露濃度,便可在不影響工作進行的情況下,提升對於勞工健康與職場安全的保障。」為了解作業場域中24小時的粉塵濃度,特別是因生產數量改變所導致的濃度變化。研究團隊將微形檢測器融合AI技術,利用演算模型分析各式影響檢測器誤差的環境因素,如溫度、濕度、風向等,針對獲得的採樣數據進行篩選分類。參與研究的中國醫職業安全與衛生學系碩士生陳靖傑說明道:「挑選出最符合當下環境的運算模型,進行數值校正。」降低微型檢測器在採樣上的誤差值,減短現今測量方式在計算相關數據所需時間。 微型檢測器結合AI演算法與物聯網技術,改善採樣數據的資訊處理能力。 圖/張大元提供研究團隊在研發中結合物聯網技術,將微型檢測器所得粉塵資料,即時傳送至伺服器當中進行AI運算與校正,並將運算所得數據統合至資料庫中。企業與檢測方便可藉由雲端平台,遠端監看粉塵濃度。系統也加入警示機制,當數據達一定標準時,傳送訊號回到檢測器,完善職場的風險溝通。陳靖傑進一步補充:「甚至可以在工廠裡面設看板,告訴勞工或是管理者當前的狀況,協助業者建立改善方式。」 此項技術能即時檢測工作場域中的粉塵濃度變化,以加強勞工健康與職場安全保障。 圖/張大元提供一般民眾與勞工難以輕易理解粉塵濃度背後所代表意義,張大元說:「在數據呈現上,以視覺化的方式,提供實時粉塵濃度折線圖,讓大家更容易理解當下的狀態。」研發團隊強調未來也將持續針對AI演算部分進行研究,強化粉塵數據的應用。國立臺灣大學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教授陳志傑對此說:「微型檢測器會受到環境因素影響,導致採樣誤差的問題。若無法完全改善,所得數據的可信度與使用價值就值得令人思考。」
止血帶自動感濕加壓 即時緩解患者滲血問題
新知
第1776期
止血帶自動感濕加壓 即時緩解患者滲血問題
2022-12-21
「智能透析止血帶」可幫助透析患者在兩個止血點施加固定壓力,避免施力不當影響血管健康。 圖/研究團隊提供【記者戴婧雯綜合報導】腎病患者在四小時的血液透析(註一)治療後,需要止血15分鐘,待醫護人員觀察並確認沒有滲血狀況才能夠離開,過程耗費人力和時間。長庚科技大學和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師生共同組成研發團隊,發明「智能透析止血帶」,提供定時定壓和偵測滲血的功能,並於「2022第六屆創創AIoT競賽」獲得首獎。註一:血液透析也稱為「洗腎」,透過在體外淨化血液,幫助衰竭的腎臟排出人體代謝產生的毒素和水分。長期血液透析的患者需接受一週三次、每次4至6小時的透析。在血液透析的過程中,醫護人員會使用較粗的針從患者的動靜脈瘻管(註二)抽出血液,經過儀器透析後,再將血液輸回患者體內,並在透析結束後止血15分鐘,「醫護人員會用類似魔鬼粘的止血帶幫患者止血,但有時患者打開止血帶了才發現到有滲血。」團隊指導老師余怡珍提及。團隊在智能透析止血帶上裝設可偵測紗布濕度感測器,判斷患者的滲血狀況,並及時透過系統自動加壓進行止血。腎病患者家屬楊畹莙對此也表示,感測滲血的功能可為患者和家屬帶來便利,「不用像以前壓不好,回到家還要一直往醫院跑,省下很多時間。」註二:接受血液透析治療的腎病患者需要一個管徑大且血流量多的血管通路,因此腎病患者需預先進行血管通路手術,將手臂的動靜脈連接在一起,形成動靜脈瘻管。若患者沒有適合的動靜脈,可利用人工合成材質製成的人工瘻管,作為動靜脈之間的橋樑。醫護人員會穿刺動靜脈瘻管,幫助患者進行血液透析。團隊成員吳宜宸表示,由於瘻管的血流量較大,且患者服用的抗凝血劑會防止血液凝固,因此止血的壓力和時間非常重要,「如果沒有止血恰當,會造成動靜脈瘻管瘤或栓塞等併發症。」然而,目前臨床的止血方法是由醫護人員手動拉緊止血帶,並時刻注意每位患者的滲血狀況,「我們沒有辦法知道他在止血點上施了多少壓力。」團隊成員林珈妤指出。 「智能透析止血帶」會將所使用的時間和壓力數據上傳至雲端,醫護人員可參考相關數據為每位患者進行個人化安排。 圖/研究團隊提供團隊將血壓計的加壓功能應用到智能透析止血帶上,提供定時定壓的功能,讓患者在規範時間內,以固定的壓力止血,避免影響血管健康。若在時間結束後依然檢測到滲血狀況,系統將會自動延長二分鐘的加壓時間,並增加2毫米汞柱的壓力,「不會一次加太多壓力,避免影響血管健康。」團隊成員吳佳昌解釋。另外,每次患者止血所使用的時間和壓力等數據,會自動上傳到雲端,供醫護人員作為參考數值,幫助患者找到最合適的加壓時間和壓力。除定時定壓和偵測滲血的功能外,團隊也預計在系統中加入瘻管健康的檢測功能,在每次加壓時可以檢測和更新瘻管的健康狀況。余怡珍表示,患者在一周內需要接受三次透析治療,「瘻管可以說是透析病人的生命線,但目前只是以聽診器或手摸去判斷瘻管的健康程度。」因此,團隊期許此項功能未來可幫助醫護人員省時省力,保障患者的健康。 長庚科技大學護理系教授余怡珍和雲林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洪崇文,帶領兩校學生以「智能透析止血帶」在2022第六屆創創AIoT競賽奪下了智慧照護組的首獎。 圖/研究團隊提供
POUTFIRE掌握即時火情 結合人臉辨識加速救援
新知
第1772期
POUTFIRE掌握即時火情 結合人臉辨識加速救援
2022-11-24
銘傳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學生團隊合照,後排左起為徐永豐(指導老師)、李家興、陳昱勳和楊宗育,前排左起為呂承勳、朱靜雯、徐安怡、李婕榆和詹佳蓉。 圖/陳昱勳提供【記者詹晶雅綜合報導】「(如果)我們知道三樓有很多人,我們可以先去搜救,而不是漫無目的地喊有人嗎?有人嗎?」銘傳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教授徐永豐帶領學生開創「POUTFIRE」系統,望能加速第一線救災人員掌握火場最新狀況。該作品在第27屆全國大專校院資訊應用服務創新競賽中,榮獲台北生活好便利創新應用組第一名。 POUTFIRE的臉部辨識功能,受困者被救出時若意識不清,消防員可透過手機掃描,得知受困者身份。 圖/陳昱勳提供火災發生時,受困者若能即時回報被困地點、人數和火勢情況等詳細資訊,可易於火場外的消防指揮官進行更有效率的人力派遣,提高民眾獲救機會。團隊成員陳昱勳表示,POUTFIRE最初發想自電視劇《火神的眼淚》,「該劇讓民眾了解到消防員在救災時所遇到的困難,而台北錢櫃和高雄城中城的大火事件(註),讓本團隊更堅定研發能提升救援效率的系統。」註:前者為2020年,發生在台北市錢櫃KTV林森店的火災事件;後者為2021年,發生在高雄市「城中城」大樓的火災事件,此事件是台灣戰後史上死亡人數第二多的建築物火災。團隊以台灣地圖為基礎,嘗試開發可用於多個平台運作的應用程式,並在系統中加入面部檢測功能,以點狀的形式描繪臉部特徵,再透過機器學習模型進行臉部辨識。陳昱勳說:「系統即時通知使用者定位所在地附近有火災發生,使用者能通報自己的受困位置。地圖上同步顯示受困親友的位置,使用者也能查詢得知受困親友的最新情況。」他更進一步補充,若受困民眾被救出時意識不清,消防員可透過POUTFIRE的臉部辨識功能,掃描受困者的臉龐,獲取基本資料通報家屬。 POUTFIRE內建地圖可顯示使用者當前位置、好友位置和醫院及消防局位置等資訊。 圖/陳昱勳提供「你從火場出來時候整個臉都會是黑的,如果臉上有異物,可能會跟你註冊時掃描的臉不一樣,而且受到火勢侵襲後,可能會被燒傷或是腫起來。」現任消防員小華(化名)提出質疑。對此,陳昱勳則回應,經過團隊實際測試後發現,只要不是過於嚴重的臉部燒燙傷,即便像是使用者戴著口罩只露出一部分五官,系統依然能準確辨識。 POUTFIRE的火災通知功能,若使用者所在地發生火災,會自動通知親友。 圖/陳昱勳提供團隊指導老師徐永豐說,「POUTFIRE專注於開發火災救援系統,未來期許能將此推廣至其他天然災害之救援系統,如地震、風災或水災等,提升救災廣度,達到真正的實用性。」此外,陳昱勳也提及,未來在5G網路時代下,期待能有機會與消防署合作,統一全台消防系統,進而提升救援效率。 POUTFIRE受困者即時狀態顯示之功能,使用者可查詢親友最新狀態。 圖/陳昱勳提供
反制換臉技術 假面騎「識」即時偵測防堵詐騙
新知
第1772期
反制換臉技術 假面騎「識」即時偵測防堵詐騙
2022-11-24
【記者張倩怡綜合報導】近年深偽技術(註一)快速發展,為影片中的人換臉已不再是難事,但也導致利用此技術的詐騙案層出不窮。長庚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學生團隊開發「假面騎『識』」Deepfake換臉即時檢測平台,除可辨識照片和影片外,更可即時檢測視訊是否有使用深偽技術。此發明獲得2022大專校院資訊應用服務創新競賽資安組第二名。 長庚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學生團隊開發「假面騎『識』」Deepfake換臉即時檢測平台,獲得2022大專校院資訊應用服務創新競賽資安組第二名。 圖/研究團隊提供註一:深偽技術( Deepfake)指以人工智慧深度學習的技術,合成某個不一定存在的人的影像甚至聲音,並疊加至目標圖像或影片上,偽造出可以假亂真的影片。當今深偽技術發展快速,線上有許多免費的換臉程式遭到濫用,進而出現大量的偽造影片。根據Sensity資料顯示,2018年12月起偽造影片的數量每六個月就增加一倍,引發不少社會事件,如冒充名人進行詐騙。團隊成員朱哲弘說明,「最初是因小玉Deepfake換臉A片事件而引發我們做現在的檢測系統。」團隊使用1萬3000張圖片訓練模型,並以手動標記資料,選取出理想的人臉範圍。朱哲弘表示,為求準確,「我們很多都是一張一張去標記的。」接著,再透過讓AI學習人臉特徵,分辦有無使用深偽技術。系統除了可偵測常見的照片及影片外,團隊更因應線上化的趨勢,新增即時通訊也能使用的檢測功能。使用者只需將線上會議視窗名稱輸入至系統中,網站即會將資料傳送至後端已訓練好的模型進行分析,此功能亦適用於大部份的即時通訊軟體。 使用者可以在換臉即時檢測平台上傳靜態圖片,偵測是否有使用深偽技術的可能性。 圖/研究團隊提供團隊成員高語澤提及,現今其實有更準確的演算法訓練方式,不過視訊相較於一般辨識更講求速度,因此團隊選擇YOLOv5(註二)演算法。指導老師長庚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副教授陳宜惠也認同地表示,除了準確度,保持通話品質同樣重要,「如果有延遲是不可以接受的,要讓使用者是無感才可以。」此外,團隊也坦言,雖然系統已滿足大部份需求,不過仍舊存在不足,「現在系統只能在電腦網頁使用,如果推出手機程式,視窗可能就會跳掉而無法偵測,加上現在系統可能被鏡頭的髒污或有些人使用濾鏡都會造成誤判。」 使用者只需在換臉即時檢測平台上輸入網絡影片的ID,即可偵測每影格的畫面是否有使用深偽技術。 圖/研究團隊提供註二:YOLOv5為物件偵測的類神經網路演算法,可在圖片中找到特定的物件。而V5版本準確度稍遜於現今最新的V7版本,但有更高的靈活度和速度,更適合用於即時通訊上的偵測。目前系統可做到約85%的準確率,但深偽技術發展快速,偽造的影片只會越來越精緻以致更難識別。國立成功大學數據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許志仲表示,目前所有的偽造方法,通常依然強過於偵測方法,「此系統的功能僅限於常見且品質較差的換臉技術,但我認為越來越多人開發,會在意識層面上,降低製作偽造的(影片)比例。」他也建議,系統可加入使用者端的回饋機制,使系統更加完善。
智能醫療床供即時數值 建國科大盼助照護品質提升
新知
第1761期
智能醫療床供即時數值 建國科大盼助照護品質提升
2021-12-22
【記者顏婕儒綜合報導】現今社會正面臨少子化及高齡化的問題,使長期照護出現量能不足的狀況。建國科技大學自動化工程系暨機電光系統研究所教授王俊傑帶領團隊研發「可偵測病人姿態與生理現況之醫療床」,能夠即時顯示病人身體數值,望能提升照護效率及品質。 建國科技大學團隊研發「可偵測病人姿態與生理現況之醫療床」,榮獲2021第8屆高雄KIDE國際發明暨設計展金牌。 圖/研究團隊提供嘉義市私立新仁友老人長期照顧中心負責人陳郁雯說明,目前長照中心照護者與被照護者的比例約為1:8,缺乏人力的問題相當嚴重。照服員需協助病人翻身、換尿布、餵飯等等瑣事,工作繁忙,因此通常他們只能在固定的時間去確認病人狀況,並沒有辦法即時發現問題,「病人的床都被從尿布滲出來的尿浸濕了,然後醫護人員去看的時候才知道。」王俊傑舉例說明。為此,團隊將醫療床結合手機APP與醫護站的電腦螢幕,讓照服員能時刻監控病人的姿態、體重以及尿濕等情形。 現今社會人口高齡化嚴重,長期照護面臨人力不足的問題。圖為示意圖。 圖/嘉義市私立新仁友老人長期照顧中心提供團隊利用單晶片控制器作為主機,搭配姿態感測器、溫濕度感測器以及壓力感測器三種元件,組成可偵測病人姿態與生理狀況之醫療床。將偵測到的資料整合後,再以藍牙連接把數據傳送至顯示器上,「藍牙的傳遞速度快,相對起來比較沒有那麼耗電。」團隊成員姚穎源補充。不過他也提及,未來如有遠端監測的需求,則可以改成Wi-Fi傳輸。設備中的姿態感測器可用於偵測病人是否維持相同姿勢過久,因長時間臥床可能會導致褥瘡(註)。另外,該功能也可長期紀錄病人的姿態,檢視復健及藥物的使用對病情有無幫助;溫濕度感測器則是放置於尿墊下方,感測被照護者的下半身溫度及濕度,方便確認是否有排泄物;而壓力感測器則可以檢視被照護者的體重是否有出現嚴重落差,「驟減或驟增可以提供給醫生判斷,這個病人目前狀況是不是有什麼緊急的變化。」王俊傑表示。註:褥瘡是指骨頭突出、脂肪較少的皮膚處,由於長期壓迫導致血流阻礙,而造成的潰瘍或壞死。 可偵測病人姿態與生理現況之醫療床只需將感測元件置放在對的位置,即可時刻觀測病人狀況。 圖/研究團隊提供不過,陳郁雯表示,目前市售品質較好的尿布能夠有效防止尿液溢出,避免皮膚起疹,因此只要沒有排遺就無需更換,他說:「長輩如果需要你幫他換尿布翻身的人,表示他冷跟熱已經不會講了。」因此他建議,溫濕度感測可以偵測全身的體溫,以及是否有出汗的情況,讓照護者可以更準確地判斷病人的感受,對照護會更有幫助。團隊下一步規劃將裝置模組化、輕量化,讓沒有機電相關背景的照護者也可以方便地組裝與使用。此外,王俊傑也透露,未來將提升原有感測元件的穩定度和靈敏度,增加偵測精確性,以利商品化,並持續與醫療院所以及長期照護相關機構搭配合作,「聽聽看他們還有沒有什麼需要增加的功能,那我們再把它加進去。」
申請簽證頻卡關 西非境外生控駐處歧視
校園
第1757期
申請簽證頻卡關 西非境外生控駐處歧視
2021-11-09
【記者陳楷霖綜合報導】9日,境外生權益小組(以下簡稱境外生小組)與三位西非境外生召開線上記者會,抨擊駐奈及利亞聯邦共和國臺北貿易辦事處(以下簡稱駐奈及利亞辦事處)刻意不通過西非境外生的簽證申請,影響境外生來台學習的權益,並指控中華民國外交部的回應「不合理且帶歧視性」。駐奈及利亞辦事處目前是處理西非對台事務的唯一窗口,因此,西非民眾若要辦理入台簽證,必須先和駐奈及利亞辦事處預約辦理日期,提出申請、通過審核後才可擇期領取簽證。數十位西非境外生於6日發表公開信,指出駐奈及利亞辦事處拖延發放境外生的學習簽證。信中描述,有學生在九月就預約辦理簽證,但辦理日期卻被一路延至12月;更有學生九月便繳交資料,至今也無回音。種種情況導致部分西非學生錯過台灣校方規定的入學期限,只能無奈選擇休學。此外,在文件審核過程中,學生曾向駐奈及利亞辦事處寄信詢問審核狀況,卻從未獲回應。 境外生權益小組成員阿草(左一)(化名)表示,即便是如巴基斯坦這樣審核嚴苛的國家,學生也只須一個月左右便可獲得簽證。 圖/截自線上記者會外交部也於6日回應,表示過去有多名西非人士持變造證件,申請簽證入境台灣並非法居留,因此駐奈及利亞辦事處須經詳細查驗才可准予簽證,並非刻意不讓西非的民眾入境。但西非境外生並不滿意外交部的回應,西非境外生Able(化名)在記者會中表示,每個國家都有害群之馬,不能因此針對西非境外生,「為什麼像台灣這樣一個友善對待其他非洲國家的國家,會因為個別的違法事件而給予西非國家及其公民差別待遇呢?」另名西非境外生Asenso(化名)則舉出一張蓋有印章的圖片說明,學生必須先讓母國的教育部、外交部蓋章認證相關文件,才能向駐奈及利亞辦事處申請簽證,「在這樣的條件下,誰還可以偽造文件?」 此為Asenso(化名)出示的外交部、教育部簽章,除此之外,西非境外生還須出示台灣教授的「擔保信」才能順利過審。 圖/West African Students in Taiwan提供西非境外生也向外交部提出四大訴求,包含:西非學生應和其他地區學生得到相同待遇、台灣政府不該因個案而假設所有西非學生都會偽造文件、應適當減少簽證發放時間、辦事處的審核過程應保持公開透明、和申請人溝通。記者會後,外交部發言人歐江安強調,駐奈及利亞辦事處的作法只是為履行查核責任,無關歧視,且外交部已要求駐奈及利亞辦事處縮短申請時間,並將學生簽證申請預約全數提前至11月22日前。
宿舍提升計畫成效低落 學生住宿困境未解
校園
第1754期
宿舍提升計畫成效低落 學生住宿困境未解
2021-10-21
【記者劉亭妤、李昀璇綜合報導】20日,時代力量立法委員王婉諭聯合長年關注租屋議題的OURs都市改革組織、崔媽媽基金會,與學生團體臺灣學生聯合會、臺灣青年民主發展協會召開記者會,直指〈弱勢學生助學計畫精進措施(校外租金補貼)暨新世代學生住宿環境提升計畫〉(以下簡稱〈宿舍提升計畫〉)制度設計不完善,無法貼合住宿生需求。 時代力量立法委員王婉諭(中)聯合OURs都市改革組織、崔媽媽基金會、臺灣學生聯合會與臺灣青年民主發展協會召開記者會,質疑〈弱勢學生助學計畫精進措施(校外租金補貼)暨新世代學生住宿環境提升計畫〉制度設計有缺漏。 圖/王婉諭立法委員辦公室提供為減輕弱勢學生租屋負擔,並提升大專院校宿舍環境,教育部自民國108年執行〈宿舍提升計畫〉,其中包含四大面向:「補貼弱勢學生校外租金」、「補助學校興辦校外學生社會住宅」、「新建學生宿舍」與「改善宿舍整體環境」,該計畫實施至今已滿兩年,成效卻不如預期。王婉諭指出,在租金補貼面,原預計108、109兩學年將有5萬名弱勢學生獲租屋補助,但實際補貼人次卻只有2萬名,執行率僅38.7%。而在宿舍環境面,雖然「新建學生宿舍」、「改善宿舍整體環境」兩項目的執行率分別達81.4%、77.3%,但「補助學校興辦校外學生社會住宅」的執行率卻仍掛零。 時代力量立法委員王婉諭說明,108年和109年內,該計畫多項補貼達成率低落。如弱勢學生租金補貼僅達38.7%,校外興辦學生社會住宅達成率掛零。 圖/王婉諭立法委員辦公室提供教育部曾委託北、中、南共四所具代表性的大學,提供校內外住宿費用概況,並以此作為租金補貼額度訂定依據。若以北部代表大學為例,該校周圍的單人套房平均月租金為5500元,每月補貼金額則為1800元。「在台北,我們真的找得到一間5500元的單人套房嗎?」臺灣青年民主協會張育萌首先質疑教育部的調查結果,更認為僅以單一學校概況決定全區補貼金額並不合理,對弱勢學生的幫助也微乎其微。崔媽媽基金會執行長呂秉怡進一步指出,由於租金補貼僅核可合法租處的申請,因經濟弱勢居於頂樓加蓋與隔間套房的學生反而無法受惠。 臺灣青年民主協會理事長張育萌針對教育部的調查結果提出質疑,認為僅以單一學校概況決定全區補貼金額並不合理,對弱勢學生的幫助也微乎其微。 圖/王婉諭立法委員辦公室提供 崔媽媽基金會執行長呂秉怡進一步指出,由於租金補貼僅核可合法租處的申請,居於頂樓加蓋與隔間套房的學生反而無法受惠。 圖/王婉諭立法委員辦公室提供校外租金補貼緩不濟急,校內宿舍也供不應求。臺灣學生聯合會理事長蔡一愷指出,目前國內大專院校宿舍供給率僅28%。張育萌也提到,台大每年約有1500位學生無舍可住,若不向外尋找租屋處,就需於開學後等待候補,部分學生甚至得在等候期間租用頂樓加蓋或陽台落腳。然而,在少子化趨勢下新建宿舍,未來恐將面臨無學生入住的風險,導致許多大學不願投資宿舍新建案。但彭揚愷強調,現下至少得挽救低迷的宿舍供給率,且生員減少的情形並非均質,每年註冊率穩定但宿舍嚴重短缺的學校更應積極新建宿舍,除為滿足學生的住宿需求,也能避免資源浪費。 臺灣學生聯合會理事長蔡一愷指出,目前國內大專院校宿舍供給率僅28%,顯示多數有住宿需求的學生無宿舍可住。 圖/王婉諭立法委員辦公室提供〈宿舍提升計畫〉原期待大學自主外租民宅以興辦學生社會住宅,至今卻未見任何一所學校響應。蔡一愷指出,「補助學校興辦校外學生社會住宅」項目雖提供校方空床補助,額度卻不足以使校方著手執行。OURs都市改革組織秘書長彭揚凱則建議教育部整合內政部既有的「社會住宅包租代管」制度,由專業租賃業者媒合校方與屋主,並提供相同的補助與稅賦優惠,才能有效提升執行誘因。彭揚凱也認為,政府應訂定「宿舍基本居住標準」以及相關考核機制,主動要求宿舍問題嚴重的學校積極改善,以確保計畫得以落實。 OURs都市改革組織秘書長彭揚凱建議教育部應整合內政部既有的「社會住宅包租代管」制度,由專業租賃業者媒合校方與屋主,並提供相同的補助與稅賦優惠,才能有效提升執行誘因。 圖/王婉諭立法委員辦公室提供針對記者會內容,教育部回應,各校之所以無意興辦學生社會住宅,是因面臨租金租期、內部改裝、交通銜接與承租經驗不足等問題。而為提升各校申請意願,昨日(22)已修正〈校外興辦學生社會住宅空床補貼要點〉,調升補助經費以增加學校辦理誘因。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