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世新口傳臨時調整課綱 畢業製作提前引學生反彈
2024-12-20
校園
臺師大增設客語中心 培育師資與傳承文化
焦點
2024-12-20
生活
音樂祭展族群認同 盼拉近都市原民文化距離
2024-12-20
體育
全國踢拳錦標賽登場 台港選手切磋促交流
2024-12-20
新知
酒醪液融入洗護髮產品 減少汙染促循環經濟
焦點
2024-12-20
藝文
隨外婆舊地重「游」 趙曼君重現日治歷史記憶
2024-12-20
國際
密大受預算緊縮衝擊 師生不滿自身權益受損
2024-12-20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4期
第1803期
第1802期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生活
第1755期
【社論】迷因,厭世代的新語言
2021-10-28
大眾對迷因的印象往往停留在年輕人無聊時隨手一做的梗圖,常將其歸類於網路次文化。殊不知近年以迷因作為資訊形式的例子愈來愈多,大眾接受度也逐漸提高。政府機關製作梗圖宣導政令、企業利用迷因推播商品,台大學生會甚至舉辦迷因創作大賽。當創作形式被大量使用、甚至成為競賽類別時,迷因早已脫離小眾市場,成為網路流行的新興文體。迷因是什麼?最常受到關注的迷因類型是梗圖,然而,圖片、影像、聲音都可以製作成迷因,只要創作者褪去素材原先的脈絡語意,將想諷刺的理念以簡短文字表達,兩者合成的再創作品就可稱為迷因。台灣最早的迷因可以追溯至2014年出現的黑人問號梗圖,以NBA球星歷克.楊格(Nick Young)疑惑的表情作為迷因雛形。不過,當時並未在台灣引爆風潮,而是在Instagram、臉書等社交媒體使用者大幅增加後相輔相長,2017年時逐漸掀起創作文化。 在Youtube體壇明星紀錄片系列中,NBA球星歷克.楊格的媽媽爆料兒子的兒時趣事,楊格在一旁露出傻眼表情,成為經典梗圖。 圖/截自梗圖產生器為何迷因會在社群媒體上大放異彩?尤其好發於以圖為主的Instagram呢?原因在於迷因著重視覺。相較於以文字為主要敘事工具,迷因的圖片、影像肩負敘事重任。以梗圖來說,創作者下的圖片註解是畫龍點睛,而圖片才是重點。在極度重視圖片的狀況下,迷因在Instagram使用者介面上較易發酵,也便於觀者分享。迷因──以圖為本的創作方法迷因乘軟體發展之勢來到高峰,閱聽人心態轉變也是促成迷因文化成熟的原因。活在資訊爆炸時代,人們的注意力愈來愈分散,找到方法吸引閱聽人目光,成為資訊傳遞的關鍵,而迷因正是為注意力短缺的現代人量身打造的傳播方法。 9月推出的影集《魷魚遊戲》在全球引起觀看熱潮,迷因創作者迅速跟上話題,以劇中截圖創作迷因。 圖/記者迷因提供你是否看過影集《魷魚遊戲》裡,老爺爺蜷曲角落的截圖?圖片下方一段簡短的文字寫道:「分組沒朋友的我QQ」?因為文字內容精簡,這則迷因讓觀者瞬間意會到創作者想表達的意思,而文字尚未完整表達的語境則交給圖片,像是老爺爺失魂的表情充分表述邊緣無助之感,創作者不需要打出:「我好邊緣、不知道該怎麼辦」等文字,資訊便可透由迷因成功傳遞。厭世代的精神糧食眾多迷因帳號中,有不少以「身分類別」為特色的迷因帳號,舉凡記者迷因、研究生迷因、英文系迷因、社畜迷因。像是一名男性探出窗戶手舉「快逃」字樣的圖片,就曾被應用於研究生身分,哀怨論文寫不出來,表達:「這裡很苦,不要加入我們!」的共感。 同一素材可以被應用於不同語境、不同身分,讓同溫層閱聽人會心一笑。 圖/記者迷因提供此類迷因之所以蔚為潮流,主要是因為經營者同時為該領域內的專業工作者,可精準道出該產業的無奈與工作眉角,引發同溫層閱聽人共鳴。共感效應在純文字中難以發揮最大效果,因為很多情緒難以精鍊文字表述,但人們對於面孔的情緒辨識十分敏銳,一個表情就可以詮釋你口中那個難以言喻的「感覺」,這是為什麼很多表情梗圖能夠成為經典。創作迷因不只是年輕人的專利,同樣以圖文創作的「長輩圖」也和梗圖有異曲同工之妙。可見在手機就可圖文編輯的時代,迷因熱潮即便逐漸退去,也將持續以「重圖片、文精煉」的形式融入你我的日常生活。
生活
第1631期
「不想開學」 音樂祭宣洩厭世情緒
2016-10-03
不想開學音樂季現場,觀眾皆沉醉於顯然樂隊主唱阿琺獨特的嗓音中。 圖/張寧心攝【記者張寧心台北報導】「抑鬱的開學季,你需要的是一場夠厭世的表演。」小地方展演空間2日舉辦不想開學音樂祭,邀請「顯然樂隊」及「城市雨人」兩組樂團,讓所有不想開學的學生聽著痛斥世俗的音樂,一解開學的鬱悶心情。有別於普遍印象中的音樂祭:觀眾熱情激昂,歌手熱血沸騰。這場表演的聽眾顯得相當冷靜,閉著眼睛隨節拍點頭,銜接曲目的並非歡聲雷動的尖叫聲,而是簡單的掌聲,因為這是一場以「厭世」為主題的表演。近年來,大學生間興起厭世文化。國立政治大學、國立台灣大學、國立台北大學等校,學生紛紛創立臉書(Facebook)厭世陣線粉絲專頁,針對生活小事或時事,分享幽默卻充滿負能量的想法。提到創辦粉絲專頁的初衷,中興厭世陣線小編、國立中興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劉同學說:「其實只是想帶給大家歡笑而已,並非讓大家真的討厭自己的人生與選擇。」厭世台大小編、中國文學系學生陳鈺潔也表示,厭世陣線的粉專能讓大學生宣泄負能量,而非一再欺騙自己其實過得很好。「厭世的態度相對來說是一種對生活的無力反抗感。」北大厭世陣線小編認為,大學生正準備與社會接軌,與上一代、經濟正準備起飛的台灣比起來,現在年輕人生活變得艱辛。而厭世文化,便在這樣的無奈之下而生。不過,學生對厭世文化也有不同看法,台大圖書資訊學系學生楊婷文就說:「厭世言論有時很紓壓,但一直出現會讓人很煩躁。」政大心理學系學生黃毓庭也表示,不太認同厭世文化,而且很多人在臉書上散播負面情緒,自己心情多少會受影響。相反的,也有人非常支持厭世文化。台大戲劇學系吳俊霆就說:「與同樣負能量的朋友相處會有負負得正的神奇力量,讓我更開朗的度過每一天。」城市雨人主唱令伍認為大家都曾有過厭世的情緒,而厭世可以是大學生對未來擔憂時的紓壓管道,「但不該是翹課耍廢的藉口。」他也希望大家能從音樂中看見各種不同的厭世理由,進而改變自己看待世界的角度。當天現場聽眾、政大民族學系學生翁佳歆認為,顯然樂隊的歌詞充滿無奈,「我覺得要說這是厭世,不如說他們是看清了現實吧。」她表示,一開始覺得大家不過是用厭世這個詞逃避現實,但深入了解許多人的故事後,才發現他們之所以厭世都是有原因的。「這些大學生都說自己對人生沒有期待,可是真的要問『你想死嗎?』其實不是啊!他們都希望做出些什麼的。」顯然樂隊的主唱阿琺認為,社會壓力及世代差異造成大學生的厭世文化,「但如果厭世的方向對了,大家都有勇氣去衝撞,其實是有可能改變現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