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社論】迷因,厭世代的新語言
生活
第1755期
【社論】迷因,厭世代的新語言
2021-10-28
大眾對迷因的印象往往停留在年輕人無聊時隨手一做的梗圖,常將其歸類於網路次文化。殊不知近年以迷因作為資訊形式的例子愈來愈多,大眾接受度也逐漸提高。政府機關製作梗圖宣導政令、企業利用迷因推播商品,台大學生會甚至舉辦迷因創作大賽。當創作形式被大量使用、甚至成為競賽類別時,迷因早已脫離小眾市場,成為網路流行的新興文體。迷因是什麼?最常受到關注的迷因類型是梗圖,然而,圖片、影像、聲音都可以製作成迷因,只要創作者褪去素材原先的脈絡語意,將想諷刺的理念以簡短文字表達,兩者合成的再創作品就可稱為迷因。台灣最早的迷因可以追溯至2014年出現的黑人問號梗圖,以NBA球星歷克.楊格(Nick Young)疑惑的表情作為迷因雛形。不過,當時並未在台灣引爆風潮,而是在Instagram、臉書等社交媒體使用者大幅增加後相輔相長,2017年時逐漸掀起創作文化。 在Youtube體壇明星紀錄片系列中,NBA球星歷克.楊格的媽媽爆料兒子的兒時趣事,楊格在一旁露出傻眼表情,成為經典梗圖。 圖/截自梗圖產生器為何迷因會在社群媒體上大放異彩?尤其好發於以圖為主的Instagram呢?原因在於迷因著重視覺。相較於以文字為主要敘事工具,迷因的圖片、影像肩負敘事重任。以梗圖來說,創作者下的圖片註解是畫龍點睛,而圖片才是重點。在極度重視圖片的狀況下,迷因在Instagram使用者介面上較易發酵,也便於觀者分享。迷因──以圖為本的創作方法迷因乘軟體發展之勢來到高峰,閱聽人心態轉變也是促成迷因文化成熟的原因。活在資訊爆炸時代,人們的注意力愈來愈分散,找到方法吸引閱聽人目光,成為資訊傳遞的關鍵,而迷因正是為注意力短缺的現代人量身打造的傳播方法。 9月推出的影集《魷魚遊戲》在全球引起觀看熱潮,迷因創作者迅速跟上話題,以劇中截圖創作迷因。 圖/記者迷因提供你是否看過影集《魷魚遊戲》裡,老爺爺蜷曲角落的截圖?圖片下方一段簡短的文字寫道:「分組沒朋友的我QQ」?因為文字內容精簡,這則迷因讓觀者瞬間意會到創作者想表達的意思,而文字尚未完整表達的語境則交給圖片,像是老爺爺失魂的表情充分表述邊緣無助之感,創作者不需要打出:「我好邊緣、不知道該怎麼辦」等文字,資訊便可透由迷因成功傳遞。厭世代的精神糧食眾多迷因帳號中,有不少以「身分類別」為特色的迷因帳號,舉凡記者迷因、研究生迷因、英文系迷因、社畜迷因。像是一名男性探出窗戶手舉「快逃」字樣的圖片,就曾被應用於研究生身分,哀怨論文寫不出來,表達:「這裡很苦,不要加入我們!」的共感。 同一素材可以被應用於不同語境、不同身分,讓同溫層閱聽人會心一笑。 圖/記者迷因提供此類迷因之所以蔚為潮流,主要是因為經營者同時為該領域內的專業工作者,可精準道出該產業的無奈與工作眉角,引發同溫層閱聽人共鳴。共感效應在純文字中難以發揮最大效果,因為很多情緒難以精鍊文字表述,但人們對於面孔的情緒辨識十分敏銳,一個表情就可以詮釋你口中那個難以言喻的「感覺」,這是為什麼很多表情梗圖能夠成為經典。創作迷因不只是年輕人的專利,同樣以圖文創作的「長輩圖」也和梗圖有異曲同工之妙。可見在手機就可圖文編輯的時代,迷因熱潮即便逐漸退去,也將持續以「重圖片、文精煉」的形式融入你我的日常生活。
「不想開學」 音樂祭宣洩厭世情緒
生活
第1631期
「不想開學」 音樂祭宣洩厭世情緒
2016-10-03
不想開學音樂季現場,觀眾皆沉醉於顯然樂隊主唱阿琺獨特的嗓音中。 圖/張寧心攝【記者張寧心台北報導】「抑鬱的開學季,你需要的是一場夠厭世的表演。」小地方展演空間2日舉辦不想開學音樂祭,邀請「顯然樂隊」及「城市雨人」兩組樂團,讓所有不想開學的學生聽著痛斥世俗的音樂,一解開學的鬱悶心情。有別於普遍印象中的音樂祭:觀眾熱情激昂,歌手熱血沸騰。這場表演的聽眾顯得相當冷靜,閉著眼睛隨節拍點頭,銜接曲目的並非歡聲雷動的尖叫聲,而是簡單的掌聲,因為這是一場以「厭世」為主題的表演。近年來,大學生間興起厭世文化。國立政治大學、國立台灣大學、國立台北大學等校,學生紛紛創立臉書(Facebook)厭世陣線粉絲專頁,針對生活小事或時事,分享幽默卻充滿負能量的想法。提到創辦粉絲專頁的初衷,中興厭世陣線小編、國立中興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劉同學說:「其實只是想帶給大家歡笑而已,並非讓大家真的討厭自己的人生與選擇。」厭世台大小編、中國文學系學生陳鈺潔也表示,厭世陣線的粉專能讓大學生宣泄負能量,而非一再欺騙自己其實過得很好。「厭世的態度相對來說是一種對生活的無力反抗感。」北大厭世陣線小編認為,大學生正準備與社會接軌,與上一代、經濟正準備起飛的台灣比起來,現在年輕人生活變得艱辛。而厭世文化,便在這樣的無奈之下而生。不過,學生對厭世文化也有不同看法,台大圖書資訊學系學生楊婷文就說:「厭世言論有時很紓壓,但一直出現會讓人很煩躁。」政大心理學系學生黃毓庭也表示,不太認同厭世文化,而且很多人在臉書上散播負面情緒,自己心情多少會受影響。相反的,也有人非常支持厭世文化。台大戲劇學系吳俊霆就說:「與同樣負能量的朋友相處會有負負得正的神奇力量,讓我更開朗的度過每一天。」城市雨人主唱令伍認為大家都曾有過厭世的情緒,而厭世可以是大學生對未來擔憂時的紓壓管道,「但不該是翹課耍廢的藉口。」他也希望大家能從音樂中看見各種不同的厭世理由,進而改變自己看待世界的角度。當天現場聽眾、政大民族學系學生翁佳歆認為,顯然樂隊的歌詞充滿無奈,「我覺得要說這是厭世,不如說他們是看清了現實吧。」她表示,一開始覺得大家不過是用厭世這個詞逃避現實,但深入了解許多人的故事後,才發現他們之所以厭世都是有原因的。「這些大學生都說自己對人生沒有期待,可是真的要問『你想死嗎?』其實不是啊!他們都希望做出些什麼的。」顯然樂隊的主唱阿琺認為,社會壓力及世代差異造成大學生的厭世文化,「但如果厭世的方向對了,大家都有勇氣去衝撞,其實是有可能改變現實的。」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