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寵物友善餐廳對誰友善? 人寵共融願景下的難題
專題
第1809期
寵物友善餐廳對誰友善? 人寵共融願景下的難題
焦點
2025-05-02
【專題記者蔣若暄、林宜婷、何依庭、潘慧芳報導】「我不會要求全部餐廳都對我這種怕動物的人友善,但至少讓我知道裡面有動物,讓我有選擇權。」顧客小花(化名)語氣堅定地說道。這句看似簡單的訴求,卻點出在「寵物友善」逐漸成為主流的趨勢下,部分顧客的不安與無力感。 近年來,隨著人寵共融觀念普及,寵物進入餐廳已越來越普遍。然而,在這波「友善」浪潮中,不夠完善的規定與標示未明讓某些聲音被忽略。也許,我們該停下腳步思考,如何才能達成真正的友善? 「我那時候坐沙發區,看不到腳下的空間,結果貓突然從我腳邊跑出來,我嚇了一大跳!」小花憶起多年前的用餐經驗仍餘悸猶存。他解釋,餐廳門口沒有任何標示說明店內有貓,他也未被店員提醒,直到點餐時貓突然現身,才驚覺誤入了寵物友善餐廳。他坦言,由於當時毫無心理準備,突如其來的驚嚇讓他選擇立即離開,「牠就冒出一個頭,我才知道牠剛剛可能一直在我旁邊。」 相似的情況也發生在顧客小L(化名)身上。他回憶道:「當時完全沒有標示,也沒人提醒,結果隔壁桌的客人帶狗進來,直接坐我旁邊。」儘管對方有使用牽繩,但由於座位是長型椅,狗仍能沿著椅子靠近,「用餐過程中可以一直感受到牠在靠近,讓人侷促不安。」 這些經驗揭示出一個核心問題:部分寵物友善餐廳在資訊揭露上仍有不足,無法讓顧客在入店前清楚了解店內規範。顧客黃先生指出,多數的寵物友善標示位置不明顯,內容也過於簡略,「我印象中都是貼紙貼在玻璃門上,蠻不明顯的吧。」回憶曾在寵物友善餐廳打工的經驗,他補充,店家通常不會特別提醒,「會預期客人在來之前就從官網看過了。」但實際上,平台上常常未明確揭露資訊。 黃先生認為,資訊揭露應從最前端開始,而非等顧客入店後才發現與期待不符,「在訂位前,就應該有簡單敘述,讓消費者有預期。」至於標示應涵蓋哪些內容,小L提出建議:「希望包括店內寵物種類、數量,或是允許帶什麼類型的寵物進入,並明確規定是否可落地、在店內活動,或是需要牽繩、提籠。」 標示模糊不僅讓害怕動物的顧客措手不及,也讓試圖遵守規範的飼主感到困惑。飼主郭小姐指出,友善規定常因店而異,即使事先查詢也少有明確資訊,通常需致電詢問店家,才能確認是否可帶寵物、是否可落地與其他相關配套措施。然而,即使事前詢問,實際狀況仍可能與想像落差甚大。他曾去過一間寵物友善餐廳,卻在非預期情況下,被強硬要求用布蓋住寵物的頭,導致他的狗因為身處陌生環境又看不見主人而開始發出叫聲,讓他不得不一邊用餐、一邊安撫寵物,用餐體驗因此受到影響。 飼主Y小姐(化名)也曾因店家標示模糊導致不愉快的用餐經驗。他表示,當時看到Google評論店家自述店狗很友善,歡迎客人帶狗一起前往。實際到場後,他卻發現菜單註明店狗較敏感、容易吠叫,望客人多加包涵,讓人感覺跟評論有落差,難以清楚掌握資訊。 然而,即使有完善資訊揭露,飼主能否自律管理寵物,仍是影響空間是否真正「友善」的關鍵。Y小姐分享自己在帶狗外出前會主動了解規範,「我會先了解可否接受寵物進入餐廳,如果可以,是可以牽繩、推車或是落地。」他也會請店家事先詢問現場客人是否可接受寵物入內,儘量避免造成他人困擾。 郭小姐也說明飼主需盡到責任,他表示,沒有責任感的飼主往往是引起對立的原因,他希望餐廳的規定能清晰,事先告知顧客有哪些規定,飼主也能更好配合。 關於如何評估寵物是否適合進入餐廳,獸醫師蔡依津則從動物行為角度提醒,狗面對陌生環境時常會出現焦慮反應,「牠就是會不安、喘氣,還會舔嘴巴跟發抖。」這些看似微小的行為,其實反映出動物不適應環境,飼主應敏銳察覺並適時處理。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寵物友善環境發展協會理事長米爸(本名郭光文)也指出,台灣缺的不是「讓寵物更自由」,而是「讓飼主更有責任」的文化。我們習慣從「人」的角度思考寵物,覺得只要愛牠、給牠自由就好。但其實寵物需要的是穩定、可預測、安心的環境,而這些都建立在飼主是否有足夠的認知與責任感。 他表示協會也正著手推動PFEDA認證,以星級制度呈現,依照寵物種類、場域性質與管理規劃進行審查,「像是大型犬與貓的活動方式與空間需求完全不同。而非飼主顧客也能有選擇權,不因空間混用而被迫與動物共處。」 針對寵物友善空間的相關規範,臺北市動物保護處規定,只要是合法商業登記的民間餐飲、遊樂地點、公共場所等業者,並開放空間讓家犬、家貓進入,同時提供周邊服務者,即可申請寵物友善空間認證。相關規定包含人寵餐具應分開、避免寵物進入食物製作區、服務人員應避免寵物在用餐時發生衝突等。 雖然相關規範已明文訂定,實際執行上仍存在落差,且規定能否在第一線場域落實,往往仰賴店家執行意願。 記者曾觀察到某店家在餐桌旁擺放店貓的水杯,周遭散落許多貓毛卻沒有及時清理,存在衛生疑慮。記者走訪另一家已登記的寵物友善餐廳時,也發現雖已設置門板阻擋,但店員出入時,店狗仍會趁機溜進後廚,不符合現行寵物友善空間規範。 不過也有值得參考的正面案例。有店狗駐店的餐廳飛起咖咖的老闆娘阿妃(化名)說明,店內座位以吧台為主,有助於減少毛髮掉入食物的風險。他指出,店內曾有飼主的寵物多次闖入廚房,因此規定必須牽繩,「那不是我的狗,也沒辦法直接驅離,所以才會規定牽繩。」對於顧客的不同需求,店家會主動協調座位安排,「如果有怕狗的人,我們就會幫他安排比較邊的位子,或是建議外帶。」 已登記的寵物友善餐廳呼嚕小酒館,店內也張貼明確告示,規定寵物需繫上牽繩並安置於座位旁,若有隨地便溺則需支付清潔費。經營者馬心韻補充,只要不影響其他客人,店內對寵物活動仍保有一定彈性。 店內飼養貓咪的啼岸餐廳,經營者Parson(化名)則分享,某次飼主帶來的狗與店貓爆發爭執,「兩邊開始叫,我就趕快介入把貓抱走,我手上就有被抓(傷)。」他回憶,曾遇客人看到貓咪後大聲尖叫,事後店員將對方換至店貓不會靠近的區域才化解衝突。 「從我打算選擇動物友善的時候,就選擇站在動物跟人類的中立點,而不是偏袒一邊。」Parson認為作為經營者,他須在飼主與非飼主間取得平衡,確保所有顧客與寵物的感受。 目前,台灣雖有法規涉及餐飲衛生與動物管理,但針對「寵物友善空間」的設計與管理,仍缺乏統一標準,實務上多仰賴業者自主規劃或地方政府指引。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專案助理教授林佳嫻指出,即使現行法規未明確禁止寵物進入用餐區,業者仍應採取措施,防止寵物污染餐點與餐具。他建議餐廳比照過敏原標示精神,主動公告場內可能存在動物過敏原,保障不同群體的健康權益。 此外,他也呼籲業者接受衛生訓練,例如:如何清理寵物排泄物、提高清潔頻率,他說:「業者與飼主的基本衛生知識不足,容易導致衛生疏漏或感染事件。」 針對法規該如何回應社會趨勢,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助理教授陳衍任主張,應建立統一的寵物友善認證機制,並訂定友善程度的分級標準,包括食品與餐廳衛生、寵物管理及用餐區域規劃。「透過法律規範,業者可以有個SOP流程,把寵物友善做得更完整。」他認為,認證機制的運作可確保業者依規範達到一定水準並履行責任。 此外,陳衍任建議,餐廳門口應設置明顯且明確的友善標章,讓顧客在進入前即能了解友善程度,以減少資訊落差。「有各種顏色的分級標章,紅色表示禁止(寵物入內),黃色是有分區,藍色是完全混座。」 相較之下,臺大法律學院特聘教授林明鏘則強調地方政府的執法彈性,他指出制度未必需依賴硬性限制與罰則,「可以變成一種守則,大家照著守則走,就會變得比較簡單、清楚。」他也說,透過制度化的共識與基本原則,不僅能讓消費者有事先預期,也有助於在飼主與非飼主之間建立理解與信任。 然而,制度與法規設計只是起點,若欠缺配套的社會觀念與行為改變,理想中的友善空間仍可能停留於口號。林明鏘點出制度落實的根本挑戰,他直言:「法律沒有那麼大的效力,法律只是跟著風俗走,那要靠什麼?靠教育​。」 林明鏘表示,現行教育政策對動物議題的重視仍有限,「教育讓它變成生命中的DNA。」他強調,唯有透過長期教育與公共溝通,尊重動物、理解他人需求、內化飼主責任與正確觀念,而非只因規範約束才遵守。當人人願意尊重不同群體的需求,才能形塑出一個人與動物共處共融的空間。
性別友善廁所推廣困境 隱私、安全與規範問題待解
專題
第1805期
性別友善廁所推廣困境 隱私、安全與規範問題待解
2025-03-14
【記者林以晴、周元曦、王保伶、張博媛報導】2024年10月,國立政治大學大勇樓的性別友善廁所發生偷拍案件,引發大眾對性別友善廁所議題的廣泛討論。2025年2月,國立台灣大學也發生外籍生在性別友善廁所被偷拍的事件,再次使其安全性與私密性遭受質疑。性別友善廁所雖立意良善,但由於缺乏統一標準與完善規劃,導致問題層出不窮,也容易加深大眾誤解,忽略當初性別友善廁所的設立初衷。 傳統的公共廁所常依照男性、女性二元性別劃分,未顧及部分群體的如廁權益和需求。舉例來說,在傳統如廁環境中,跨性別者與非二元性別者(註)可能面臨心理壓力,甚至遭受異樣眼光。性別友善廁所的出現,打破以性別劃分的限制,讓大眾能舒適地滿足基本生理需求。 「由於我的外貌不是典型女生的樣子,比較容易被誤會,進廁所前需要心理準備,會有一點壓力。」非二元性別者林婕宇說道。設計良好的性別友善廁所不僅使用起來舒適,進廁所時也不用擔心他人眼光,使用經驗相較傳統廁所好。 註:非二元性別是指不完全認同於男性或女性兩種性別範疇之外的多元性別身份。 另外,許多家長在帶孩子外出時,常面臨要「進女廁或進男廁」的窘境,育有兩個小孩的劉媽媽(化名)表示,自己帶小男孩進女廁時雖從未遭受異樣眼光,但性別友善廁所的設立依然帶來便利,「一方面性別友善廁所比較不需要排隊,二方面裡面的設計也比一般廁所寬敞。」劉媽媽說自己一次帶兩個小孩容易手忙腳亂,性別友善廁所允許他們全家人進入同一間廁所,大幅度提升如廁效率。 然而,現行性別友善廁所仍存在一些問題可能讓使用者卻步。林婕宇表示,部分性別友善廁所設立在樓層角落且燈光昏暗,讓人不敢踏入。使用者張大犬(化名)也觀察到,部分性別友善廁所存在廁間隔板留有空隙、動線規劃不佳等問題,有待改善。張大犬說道:「我認為性別友善廁所立意是良善的,但在沒有嚴密配套設計的情況下,使用者的安全隱私可能承受的風險,會比分性別廁所來的高很多。」張大犬更補充,性別友善廁所相較傳統廁所在空間上理應更加活化,但現行每座便器都有隔間的設計卻使得動線變窄,導致如廁空間擁擠。 根據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畢恆達於2020年發表的「研編大專校院校園性別友善安全空間檢核及調查計畫」統計結果,157所大專院校中,共有117所設置至少一種性別友善廁所,但如果扣除僅掛牌而沒有實際新建或改建的廁所,則只剩58所,不到四成。而據環境部截至2024年的統計,全國共有623座性別友善廁所,設置地點也由校園占大多數,目前台大、政大、國立中興大學、國立成功大學、輔仁大學等學校都設有性別友善廁所。 目前政府有意推廣性別友善廁所,但輔仁大學法律學系教授吳志光認為,要廣建並不容易。公部門如學校,在使用面積上有較大的彈性,但私部門會有成本問題,且舊建築較難在既有基礎上新建性別友善廁所。吳志光建議道:「可以用不溯及既往的方式,也就是只對新建築要求,那麼在設計的時候就可以把這些成本或空間考量進去。」 根據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與前台北市兒少代表共同發起的「廁所大冒險:高中校園性別友善廁所大揭密」計畫顯示,在他們調查的11所學校(台北市高中職)、性別友善30間廁所中,高達86.7%只是將原有的無障礙廁所同時加上性別友善廁所的掛牌,僅13.3%(4間)性別友善廁所符合「集中型」標準,即同一空間內設有蹲式馬桶、坐式馬桶及小便斗。 除了學校以外,大多私部門考量到經費、空間等其他因素,也會選擇將無障礙廁所直接認定為性別友善廁所,意即僅在無障礙廁所外加掛性別友善標示,而非設置獨立空間,「私部門設置性別友善廁所會涉及到坪效,就是這個空間利用的有效性,他們(私部門)當然是持保留態度。」吳志光解釋道。 然而,此舉也可能影響大眾使用意願,「我如果去一個地方,那邊有男廁、女廁,以及旁邊一間像是無障礙廁所改建的性別友善廁所,我就會選女廁。」林婕宇說道,使用在傳統廁所旁額外設置的性別友善廁所,反而有被貼標籤的感受。性別認同偏向男性的生理女性貢丸(化名)也說:「刻意走進性別友善廁所好像我的性別認同需要被特別『友善』。」 現行性別友善廁所設計不一,源於其相關規範不具強制性,這也導致部分廁所在設置時未充分考量隱私及安全,造成疑慮。吳志光說明,一般男女廁、無障礙廁所、育嬰、親子廁所的設置內容都有被建築法規規範,例如便器的比例,若沒有依規範設立就會被處罰。然而,性別友善廁所設置目前仍屬鼓勵性質,相關建設流程不如無障礙廁所細緻,僅有「所有便器需具備獨立空間」的基本共識,並未強制規範便器種類、數量或隔板空隙寬度等細節。 然而隔板空隙關乎隱私安全,不容忽視。吳志光補充道:「為了避免隱私上的困擾或偷窺、偷拍,就需要強調隔間的密閉。」使用過政大性別友善廁所的學生小胖(化名)指出,在該廁所發生過偷拍事件以後,不敢再去那間性別友善廁所。小胖認為,校園中的性別友善廁所偷拍事件頻傳,反映出隱私保護的措施或空間設計尚有不足。 對於性別友善廁所是否應規定建設標準,吳志光認為還有討論空間,「可以在建築或是其他相關法規裡面明定,如果要設置的話,要有怎樣的設計,才符合性別友善的本質。」畢恆達則建議,不應強制設立標準化的規範,因各地區的性別文化、使用者屬性、基地不同,應該因地制宜,保持彈性。他強調:「沒有任何設計可以在所有面向都達到最佳值,設計者一定要有所權衡。」政大性平委同樣表示,由於每棟大樓的原先設計不同,難以完全參照〈校園性別友善廁所及宿舍設置指引〉的設計規範。然而近期發生的偷拍事件,引發校園內外對性別友善空間安全性的高度關注。政大性別平等教育委員(以下簡稱政大性平委)將會重新修訂性別通用廁所的設置規範,試圖在兼顧安全性與包容性的前提下,改善校園性別友善廁所環境。 隨著性別平等教育的普及,關於性別友善廁所設計的討論也不斷更新。政大性平委提及,現在高中以下的性別平等教育讓學生對於性別友善廁所的接受度提高,接下來的重點則是增強廁所的安全性,以及破除大眾對性別友善廁所產生的負面印象。政大性平委也表示,性別友善廁所作為新概念,恐懼容易被過度解讀,以偷拍事件來說,不只是性別友善廁所,傳統廁所也存在疑慮,甚至更難防範偷拍。 至於如何普及性平教育,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學生代表楊昀臻則表示,希望把性平觀念融入教學,並將性別友善廁所的設立加入學校的評鑑。然而在大學校內,實際作法與準則仍回歸大學自治。相較之下,針對高中以下學校做強制性教學評鑑的可能性較高,「但在執行過程會有一個需要溝通的群體,就是家長,強制性推動性別友善廁所相關政策恐引起家長的反彈。」楊昀臻說道。他也補充,在性平教育、建設指引未明確落實的情況下強硬推動,反而會更加深社會對性別友善廁所的負面看法。 此外,公開透明的多方會談有助於消除大眾對性別友善廁所的誤解。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副秘書長高芷涵舉​​澎湖縣馬公市馬公國民小學(以下簡稱馬公國小)為例,校方在重整學校廁所時,回歸「以家為初心,不再以生理性別作為區隔」的理念,讓學生、家長、老師共同參與從外觀到內部的設計,將性別友善廁所化身作品。高芷涵表示,馬公國小在設立性別友善廁所的過程中,並非採取蓋好後才告知的被動方式,而是在前期透過正面教育與宣導,讓大家充分思考廁所需要什麼。高芷涵提到,將通用設計如無障礙設施、置物空間、點字標示牌等,運用在性別友善廁所中,或是更改傳統顏色、人物標誌,以便器符號取代,從符號消除刻板印象,傳遞廁所的原始初衷,也是可以讓其更友善的關鍵。 儘管性別友善廁所提供一個符合多元需求的如廁空間,但仍有許多現實因素需要克服,部分民眾也可能對性別友善廁所還不熟悉或已存在負面看法。然而若一味強制規範,反而可能會失去彈性,造成反效果。性別友善廁所的推動還有漫漫長路要走,盼未來透過教育、公開對話與完善設計指引,真正落實兼顧多元與安全的如廁空間。
濟大超市迫食堂泡麵漲價  學生盼改善校園消費環境
國際
第1804期
濟大超市迫食堂泡麵漲價  學生盼改善校園消費環境
2024-12-20
【記者吳恒儀報導】山東濟南大學(以下簡稱濟大)校內第六食堂內一攤位販售的泡麵僅售3.5元人民幣(約新台幣16元),代煮泡麵僅收0.5元(約新台幣2元),攤商價格實惠又親切的服務成為學生口中的「泡麵大叔」,並深受學生喜愛。然而,近期第六食堂旁的濟大超市也推出泡麵業務,售價卻高出泡麵大叔攤位的一倍以上。據《極目新聞》的報導,濟大超市老闆聯合校方要求泡麵大叔漲價,與濟大超市的售價保持一致。然而,大叔拒絕妥協,因此被迫退出食堂。8日,大叔的攤位正式結束營業,此事引發學生對超市壟斷物價的強烈不滿。濟大超市老闆對此並沒有正面回應,反而是在顧客群組轉移話題,表示自己的兒子是「清華研究生」所以「清者自清」。避重就輕的態度讓學生難以接受,此事也引發校內外熱議。 濟大超市的煮泡麵價格遠高於泡麵大叔的攤位,「濟大超市單煮泡麵44台幣,加菜9台幣,泡麵大叔檔口選擇某種類再加蛋,也只要22台幣,(這樣的價差)是誰都要生氣的。」濟大舜耕校區學生奶龍(化名)不滿地說道。他說明,泡麵大叔撤出食堂當天,不少同學自發排隊,將泡麵大叔攤位上的存貨一掃而空,並以「不購買商品」的方式抵制濟大超市。「我是絕對不會在裡面買任何東西的,我寧可美團(中國外送平台)送到學校,和室友拼團(合購)在網上買文具。」濟大舜耕校區學生小魚(化名)說道。 泡麵大叔被迫撤離後,濟大超市的價格問題也成為學生討論的焦點,學生認為濟大超市漲價不停且標價不清。「比起食物,日用品更貴。比外面要貴10%到20%。」濟大學生小王(化名)說道。他指出,超市定價皆由老闆自己決定,結帳價格也與定價不一致,且從不提供發票。即使曾經歷學生申訴,但濟大超市老闆仍未改善高定價的問題。 面對輿論壓力,濟大校方於網路申訴平台「接訴即辦」(註)上表示,濟大後勤處未來會與濟南市市中區市場監督管理局,一同改善超市的問題,包含下架全部的熱食、嚴格監管商品明碼與標價等。不過,校方還未實現整改承諾,便直接關閉濟大超市,造成學生減少購買日常用品與食物的通路,帶給學生生活上的困擾。對於泡麵大叔的撤離,校方僅於聲明中提到是「個人原因」,但學生仍質疑校方說辭,認為校方未能妥善維持商戶之間的平等競爭。 註:濟南大學微信小程序上的「接訴即辦」為處理學生投訴問題的平台。 濟大超市哄抬物價導致雙輸局面,更對學生的生活環境造成衝擊。學生希望校方能夠引入價格合理、服務公正的商家,減少超市獨大、價格壟斷的情形再度發生。濟大學生ra表示,學生不只期盼著泡麵大叔回來第六食堂,亦認為濟大超市應徹底改善經營方式,以公正、合理、穩定的價格和服務面對學生和其餘校內攤商,共同打造一個友善的消費環境。
政大欲推性別友善宿舍 調查問卷設計引爭議
校園
第1803期
政大欲推性別友善宿舍 調查問卷設計引爭議
2024-12-13
【記者范瑞勻報導】國立政治大學學生會11月27日發送問卷,調查學生對性別友善宿舍的接受程度,引發學生討論。部分學生認為問卷設計不佳,未能充分保障多元意見表達,學生也質疑性別友善措施的安全性。 性別友善意向問卷內容包含調查學生與異性同住意願,及學生對於與異性在相同生活空間的感受等。針對問卷設計,政大外交學系學生小林(化名)認為,部分問題具引導性,「我覺得他的問法就是有一種,好像說我們已經會做這件事情了,沒有問你同不同意。」且問題缺乏描述,讓學生填寫時感到疑惑。政大社會學系學生王思驊則持不同看法,他認為問卷設計並無疑慮,「我填完的時候沒有覺得特別被冒犯,我覺得還算OK。」此外,問卷採匿名填答,不會留下辨識身份的資料,政大金融學系學生洪榆閑質疑,可能會發生重複填答問卷的情況,影響調查結果的真實性。 談及問卷的目的,校務會議學生代表游博安解釋,為了將性別友善空間的理念納入政大指南校區新宿舍,學生會及校方計畫將新宿舍的部分樓層或其中一棟作為性別友善舍區,因此該問卷調查與現有宿舍區無關,目前也沒有將現有宿舍改建為性別友善宿舍的規劃。政大學生會權益部長劉弘經則說明,透過問卷能夠提升學生參與,並了解學生重視之處,供校方作為參考。對於學生的質疑,劉弘經回應,為了顧及所有族群的想法,因此問題設計用詞較精細,可能讓學生感覺不夠直觀。另外,系統禁止重複填寫,也會篩選作答秒數過快的問卷,避免發生灌水的情形。 對於部分學生認為推行性別友善宿舍的進程過快,政大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同時也擔任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委員魏玫娟說明,校方將以問卷結果作為推動性別友善宿舍的參考依據。他認為,性別友善宿舍可以讓學生學習和不同性別互動,也可藉此實踐性別平等教育。同時,校方也要加強宣導,並在溝通的過程中排除學生的疑慮,與其達成共識。 談及性別友善宿舍如何兼顧學生安全與性別平權,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楊靜利表示,學校的任何措施都應注重安全性,若想提升性別友善宿舍安全,應完善所有宿舍內的設備,如加裝監視器等。楊靜利也舉中山推動性別友善宿舍為例,中山校方與師生歷經一整年的溝通,且校方外聘專業的調查人力設計問卷,「(我們)每一步驟做抽樣調查的資料分析,做完後再舉行座談會邀請師生溝通,讓師生提出疑慮與解決方式。」他建議,校方應積極與師生溝通,可以舉辦講座、發放問卷、舉行宿舍委員會議等,了解彼此需求,並討論合適的解決方案。
友善生理用品計畫成效不彰 專家籲由決策單位主責
校園
第1798期
友善生理用品計畫成效不彰 專家籲由決策單位主責
焦點
2024-11-07
【記者吳妤潔報導】10月21日,臺灣學生聯合會於教育部外召開記者會,指出教育部去年開始推動的「友善提供多元生理用品計畫」(以下簡稱該政策),因各校缺乏經費和政策宣導不確實等原因,導致實施狀況不理想。臺灣學生聯合會理事長翁歆媃呼籲,政府政策立意良善的同時,也要兼顧實際考量。 翁歆媃表示,該政策能否長久實施,除了最根本的經費問題,校方意願也是因素之一。「即便教育部沒有給錢,重點是校方有沒有心要做這件事情、願不願意多拿這筆錢出來。」他坦言,提供生理用品所需的費用相較其他校務發展的金額並不龐大。 對於校內目前實施該政策的狀況,國立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學生蘇子絜認為,供給站的分布有限以外,補貨也不夠即時,「這樣會連臨時救助的功能都無法發揮。」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學生呂同學(化名)也表示,校方提供的生理用品多以護墊為主,他建議若經費充足,可以提供更多樣的品項。國立臺北市立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學生王映筑則指出,許多學校採用登記制領取,「反而造成校方覺得(提供生理用品)是很大的業務量,就會要實施不實施的。」在宣導方面,蘇子絜認為除了透過張貼海報,校方也可以在新生訓練時告知學生,「否則沒有關注學校社群平台的話,有可能就錯失這樣的資源。」 談到預算是否充裕,國立中山大學總務處事務組長黃靜怡表示,校方的作法是在購買衛生用品的預算內增列生理用品項目,因此不會有額外的經費負擔。他也提到,中山自110學年度起就自主實施該政策,「學校希望全面推動,或許沒有每一間廁所都有,但是在教室多的樓層、各個系辦都會有。」政大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以下簡稱性平會)委員楊芊卉則說明,目前校內除了學生會與廠商合作設置的供給站外,在圖書館與宿舍服務中心的櫃台也有提供生理用品。雖目前經費尚充足,但因各校規模不一,由教育部統一補助將更有利於政策推動。 除了最多人提及的「加強政策宣導」和「挹注更多經費」外,非營利組織小紅帽在《2024 校園「友善提供多元生理用品」政策落實情況調查》中,建議校方應具備主責單位,負責管理、補充生理用品。針對校園生理用品事務的責任歸屬,政大學生會副會長許瑞兒提到,目前各校在執行該政策上多交由性平會辦理,他認為教育部應建立統一規則,避免性平會不積極處理的狀況發生。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陳芬苓直言,社會習慣把女性議題丟給女性專屬的機構處理,但這些機構實際上是被邊緣化的,「所有的主流政策都該將性別納入考量,要委責學校的性平組織,其實就是典型的把性別議題邊緣化的做法。」他建議將層級提升至學校主要的決策層次處理,確保女性議題不會受到忽視。
衝浪滑板公開賽好手雲集 初學友善望向下扎根
體育
第1796期
衝浪滑板公開賽好手雲集 初學友善望向下扎根
2024-10-18
【記者張傳儀新北報導】2024新北衝浪滑板公開賽於12日在新北市衝浪運動教育園區的陸上衝浪練習場舉行。此次比賽分為U12組及公開男女子組,吸引各地衝浪滑板好手前來參與。公開男子組由來自國立東華大學的吳家瑋及國立嘉義大學的吳峻銘兄弟檔包辦冠亞軍。   衝浪滑板除了輪架的固定方式與傳統技術滑板不同外,競賽規則及技巧也不太一樣。比賽是由衝浪裁判根據整體動作組合進行評分,每個輪次分為兩回合,分別給予1至10分的分數,由於衝浪滑板與海上衝浪運動使用的肌群、招式及行進路線較為相似,因此只要選手們的路線規劃、姿勢及肌肉的運用與衝浪動作越接近,分數就越高。中角國小衝浪學院負責人傅君然解釋,衝浪滑板作為平常不下水衝浪的輔助工具,讓選手在陸上也可以練習衝浪技巧,「可以讓選手連帶接觸到衝浪的領域。」   來自東華的吳家瑋認為前幾輪表現的不甚理想,「一直想要放鬆衝,就有反效果,在壓抑的環境下就會緊張」,但在決賽的輪次有放開滑,最後順利以總分18.7分取得冠軍。過去曾在試辦賽奪得冠軍,此次比賽拿下亞軍的嘉大吳峻銘則表示,今年的狀態比上次更好,整體動作的完成度也比較高,「有一個不好成功的斜坡,今天有順利做完動作」,另外他也認為與前次的經驗相比,此次比賽的強度有變高,選手們都有越變越強的趨勢。   目前衝浪滑板並不普及,吳峻銘談到衝浪滑板的特點:「不會像在海上那樣不穩,因為海上的浪是沒辦法預測的」,且由於衝浪的危險性比較高,可以利用衝浪滑板認識衝浪。中角國小校長朱聖雯說明,新北市政府一開始會選擇設置陸上衝浪練習場是希望讓選手在海況不理想的狀態下,也可以在陸地上練習衝浪的技巧,傅君然也指出場地是以推廣的角度設計,變化性不大,對於初學者來說可以更快上手,藉此吸引更多人對於衝浪滑板的關注。   談及衝浪滑板的未來發展,傅君然認為教練體制的建立對於整體教學和推廣有很大的幫助,新北市教育局衛生保健及環境教育科股長賴彥君表示,希望可以從小學端向下扎跟,逐漸培育到社會運動體系,朱聖雯也說明目前衝浪已經變成奧運的正式比賽項目,「希望藉由喜歡(衝浪滑板)的人,培訓出選手,為國家爭取更好榮耀。 」
校園性平機制失靈 政大性平會陷人力不足困境
校園
第1795期
校園性平機制失靈 政大性平會陷人力不足困境
2024-10-04
【記者王振驊台北報導】國立政治大學校內性別友善廁所於9月23日發生偷拍,A同學(化名)在Dcard發文指出,有人在其如廁時利用隔間下方的空隙伸出手機偷拍,向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以下簡稱性平會)進行申訴後,承辦人應答態度有失專業,令他感到相當無奈。校方目前已開始進行性平會人員調動程序,確定調職原承辦人。 A同學強調,性平會承辦人在處理案件時,除了態度消極外,在未告知的情況下,將對話內容錄音,更發表檢討被害者的言論,令他感到不適。此外,他向性平會申請調閱監視器時,得到「監視器畫面僅能在性平會辦公室內觀看,不得自行帶回留存」的回覆,讓他相當不解。該承辦人邱輔導員(化名)對此回應,監視器影像屬於證物,涉及肖像權等疑慮,因此無法提供畫面,他說:「因為溝通上的落差,造成學生誤會,關於這一點,我個人覺得很抱歉。」 對於性平會引發的爭議,性平委員楊芊卉表示,校方得知此事後,確定將該名承辦人調職外,也已面試相關人員,將盡快完成人員調動。同時,性平委員也與學生會共同發布問卷,調查是否有更多承辦人處理不當的案例,統整後將與校方討論後續處理方式。學生會權益部長劉弘經則提到,近期會於校園張貼偷拍處理宣導貼紙,並進行校園內廁所的安全盤點,同時收集學生意見,為總務提供修繕建議並持續追蹤狀況。楊芊卉補充,未來性平會將與學生會權益部合作,舉辦反偷拍工作坊、設置廁所體驗改善留言板等活動,讓校內學生及教職員更加關注性別平等議題。 針對性平會組織結構,楊芊卉說明,按照章程,性平會應設置兩名承辦人員,但校方尚未找到合適人選,以致目前性平會僅有一位承辦人,業務量過大的情況下,難以有效發揮性平會功能。性平委員蔡炎龍則補充,增加性平會承辦員額確實有助於提升運作效率,但另一問題在於此份工作除了面對龐大的業務,還需定期培訓,且承辦人須擁有相關專業背景,導致應徵者不多,難以找到合適人員。目前性平會仍面對人才招募困難的窘境,蔡炎龍也呼籲,校內性別平等議題需要更多學生與教職員的關注,才能真正落實性平會設立的理念。
高師大首起申請案例 促校方研擬性別友善宿舍辦法
校園
第1795期
高師大首起申請案例 促校方研擬性別友善宿舍辦法
焦點
2024-10-04
【記者范瑞勻報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性別者橘貓(化名)自大二開始服用賀爾蒙藥物,女性特徵逐漸顯現後,與男性室友共處變得尷尬,尤其在浴室等公共空間,會因洗貼身衣物被投以異樣眼光,甚至遭受同學言語騷擾,因此向校方尋求協助,幾經波折後成功申請性別友善宿舍。高師大也因燕巢校區與和平校區皆有同學申請,現正研擬性別友善宿舍設置辦法。 雖有《性別平等教育法》第12條、14條第2項(註)作為申請性別友善宿舍之依據,卻因《性別平等教育法》規定無強制力,且宿舍房型限制,橘貓的住宿需求起初未被滿足,後來透過跨性別者社群得知高師大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以下簡稱性平會)專員可以提供協助,因此申請成功。協助橘貓申請性別友善宿舍的高師大性平會專員莊蕙綺表示:「其實也很感謝橘貓,讓高師大能提供性別多元的同學更自在的居住環境。」而高師大為了保障多元性別傾向學生的住宿權,自八月中旬研擬性別友善宿舍,現已有三名學生申請通過,在標準流程擬定前,將透過校內的性平會窗口進行申請。提及對性別友善宿舍的期望,橘貓表示先求有再求好,盼校方能盡快規劃明確的申請流程,「以現況來說,先有性別友善宿舍的標準流程,可能才有辦法思考如何在宿舍空間上保障跨性別學生的權益。」 註:性別平等教育法第12條,學校應提供性別平等之學習環境,尊重及考量學生與教職員工之不同性別、性別特質、性別認同或性傾向,並建立安全之校園空間。14條第2項,學校應對因性別、性別特質、性別認同或性傾向而處於不利處境之學生積極提供協助,以改善其處境。 性別友善宿舍立意良善,但同學們對於多元性別同學的需求理解程度不一。高師大數學所學生饒育丞表示,有聽過性別友善宿舍,但不太了解。談及是否支持,他表示是很好的政策,可以推進校園內性別友善,自己也無其它顧慮。高師大電機工程學系學生郭恩佑也表示支持,認爲學校在促進多元性別權益上有許多進步的空間,對於尊重個體差異是一個好的開端。而校方如何促進學生對多元性別者的理解,莊蕙綺說:「高師大一直以來都有許多相關課程與系列講座,希望透過教育宣導增進同學的理解。」 高師大學務長杜明德表示,希望於本學期末完成性別友善宿舍申請辦法與流程,對於申請跨生理性別宿舍的同學,也須訂定處理原則和辦法,預計於期末學務會議和宿舍管理委員會共同討論擬定,交由校長簽章完成。高師大現已規劃和平校區及燕巢校區,每棟男、女宿舍各預留兩間作為性別友善宿舍,並期望未來可以改建成套房,保障多元性別者的隱私。多元性別者的權益仍有進步空間,橘貓喊話相同境遇者:「當你感覺被歧視,當你感覺權益受損,那就站起來運用所有的資源,去把那些擋在路上的障礙清除掉,我們一起加油吧!」
台大學生社團聯發「發言守則」 籲共創多元友善抗爭現場
校園
第1793期
台大學生社團聯發「發言守則」 籲共創多元友善抗爭現場
2024-05-31
【記者何予台北報導】立法院「國會改革法案」攻防戰,在5月17日、21日、24日和28日四次審議,引發上萬民眾集結立院外抗議。除了青島東路主舞台外,在路邊野台和學生戰車上,多位學生和民眾輪番發表短講。24日,台大學生聯合組織發起「學生之聲發言守則」,要求共創更友善的抗爭現場。 由台大濁水溪社等16個組織發起的「學生之聲發言守則」,除了在網路上以圖卡傳播之外,也張貼在短講野台旁。 圖/何予攝台大濁水溪社、台大女性主義研究社(以下簡稱台大女研)等16個台大學生聯合組織,發起「學生之聲發言守則」。台大女研幹部吳佩珍表示,21日當天,聽到很多以性羞辱方式來表達憤怒,他說:「其實在現場感受到氛圍,覺得非常不友善。」台大濁水溪社成員林亮儒表示,在情緒高漲的抗爭現場,難免出現羞辱性言詞,「不希望像過去運動那樣,用情緒性字眼造成部分群體受傷害。」因此,林亮儒邀請台大校內關心不同社會議題的組織,共同編輯「學生之聲發言守則」。內容包含:「反對以性別、族群或身心條件等表達憤怒、不要以死咒罵他人、不要鼓吹群眾衝場、反對過度同質化並羞辱特定人群、不要指責未到場的人、不要再消費香港。」林亮儒說明,因為不想要再塑造對立的社會運動氛圍,除了以身作則,也會要求上台發表的民眾遵守規定。 除了以呼喊口號加入抗爭行動,現場也有民眾透過摺紙教學,讓大人小孩皆能參與其中。 圖/何予攝此外,台大女研於24日在「學生之聲」戰車上發言,提倡更加多元、包容的社運環境。同一時間,台大女研也於粉絲專頁發佈《撐起友善運動現場,重視多元異質聲音》發言稿。「我們發現身邊有一些人,是被這個運動場域排除的。」吳佩珍表示,不只是性別上的不友善,社會運動現場的悶熱、吶喊,也可能讓不同身心條件的人難以參與。比如對於不習慣大聲講話的人來說,在現場就可能感到格格不入,每一個人參與抗爭都會面臨不同的困境。「這一份聲明稿不用特别扯着嗓子念,但是會有民眾叫我大聲一點。」吳佩珍說明,雖然台大女研的聲明稿內容,跟運動現場的氛圍非常不一樣,但是民眾普遍都能理解和接受。台大女研社長賴玟臻也坦言,這份聲明稿中想傳達的精神或内容可能較難傳播到同溫層外,得仰賴我們回到日常,長期持續溝通,才能推行理念。 在立法院外,民眾用白色布條寫下訴求,綁在欄杆上,以和平、非暴力的方式表達意見。 圖/何予攝在街頭抗爭之際,發言者為了號召群眾情緒或表達自己的訴求,可能無意間使用侮辱性的情緒字眼,傷害其他社會成員。學生團體的共同聲明,提醒民眾共同維護更友善的社會運動氛圍。
【社論】性別友善廁所剝奪私領域?公廁去性化的陣痛期
校園
第1781期
【社論】性別友善廁所剝奪私領域?公廁去性化的陣痛期
2023-09-28
常見的男女廁圖例展現性別二元化與社會性別等潛藏價值。 圖/Pexels9月7日《性別通用廁所設置辦法》正式在國立政治大學校務會議上通過,不料Dcard隨後浮現一篇以「女廁會逐漸消失」為題的文章,夾雜女性安全將被性別通用廁所(名稱尚有諸多爭議,以下簡稱大廁所)犧牲的論述,對政大女學生發出疾呼。該篇貼文的留言大致能歸類成兩種立場,其一是「保留男女廁,另外設立大廁所」,以及「現有男女廁全拆掉,更新為大廁所」。事實上,自90年代中期的新女廁運動始,至2000年葉永鋕憾事,上述兩造觀點一直是討論的焦點,但筆者認為大廁所的設立意義與配套措施都有更多深具交織性的議題待釐清,若僅以一篇簡文呼告校內師生,恐怕將截斷大廁所的脈絡,故盼以此篇重新爬梳「兩種立場」。政大目前計畫逐步拆除男女廁,更新為大廁所;台大發布的資料也表示原則上不再另外配置男廁及女廁,藉以推廣大廁所。首先應釐清「我會不會看到別人上廁所」這項頻頻露出的誤解,根據民間單位今年5月的調查報告,大廁所的設立指標明確寫上,要分散各式便器,避免依然有男女廁的歸類傾向;甚至各種便器都必須有完整隔間,像是台大總圖目前皆汰換成大廁所,隔間面板延伸至天花板。而接受調查的7所大學多有達到標準,只是大廁所的數量非常不足。「我寧願多走一樓,也不要去上大廁所。」來自粉頭(Dcard上女性的預設頭像顏色)的類似言論無法勝數。學術界有很多關於父權宰制的社會中,女性在公共空間受凝視、威脅的研究,而廁所可能是相對的私領域。當女性跟從粉紅裙裝圖像的指示走入廁所,便期望那是一個可以讓身心理都解放的場域,好好地補個妝、換上乾爽的衛生棉,出來又是一個俐落的自己。這樣的「我族」意識使得女性連看到被媽媽帶進來的小男孩、誤闖的男人,甚至是跨性別女性,都會自發提升警覺,當我們在大廁所的框架下討論「跨女也是女」,當然不能忽視女性長存是男性潛藏的慾望客體、常成為性騷擾受害者這類不同群體的生命經驗差異。廁所作為安心的私領域,卻同時也是性暴力案件層出的密室。然而,台灣性平運動者吳馨恩提過,性暴力是權力關係不對等所造成,而非性欲、有陰莖使然。況且女廁裡的女性也可能是加害者,同樣有男生與跨性別者如廁時遭騷擾、侵犯的案例。在立場一「保留男女廁,另外設立大廁所」中,雖然還是在性別二元的思考下打轉,且有隔離意味,但仍可期待這些有女性認同的族群創造「姊妹情誼」(註一),擺脫交織性的弱弱相殘。註一:姊妹情誼(sisterhood)是女性主義的重要理論,指女性之間必須互相支持,共同對抗性別歧視與性/性別暴力。同樣在立場二中,大廁所設立指標常包含「提升隱私與安全性」,筆者推測也是為安撫群眾對大廁所的不安感。也就是說,廁所給人的安全感與脅迫感都是真實存在的,但卻很結構性、很龐雜,無法以數據暴力斷言「設立大廁所造成更多#MeToo事件」。並且也能從過去「保護某群人」的案例中思考,如婦幼車廂、婦幼停車位等,為保護不同群體的差異性權利而設的公共空間,很可能最後讓「某群人就是需要被保護」的論述弱化了該群體的主動性,還有他們被仔細討論的機會。廁所去性/別化其實也可以很簡單,偶爾去只有零星廁所的咖啡廳,沒多想就敲門、開門、脫褲子、穿褲子。這像是一場大型社會實驗,在以尊重彼此為核心的性別友善理想中,必須透過逐步拆掉傳統男女廁、建立大廁所,才能鬆動各個群體根據生命經驗既有的基模。只要廁所間數不減,拆一間、建一間的過程,慢慢地讓大家都還能安放自己的不適感,這樣的逐步便能視為是公廁去性/別化的陣痛期。<br style="font-weight: 400;" /><br style="font-weight: 400;" />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