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不戴回口罩! 加拿大師生抗議校方防疫觀念倒退
國際
第1771期
不戴回口罩! 加拿大師生抗議校方防疫觀念倒退
2022-11-16
【記者鄧芯怡綜合報導】加拿大滑鐵盧大學(University of Waterloo,UW)於8日宣佈全體師生在教室內都必須佩戴口罩,因而引發熱議。該政策於9日開始實施,並將持續至學期結束。校方考量加拿大正處疫情升溫之際,除了保障師生的健康,要求他們戴口罩也是為了避免期末考受到影響。 圖為滑鐵盧大學於官方網站上發佈强制教職員及學生佩戴口罩的公告。圖/取自滑鐵盧大學官網在西方國家,政府已鮮少強制民眾佩戴口罩,突然的公告因此讓師生措手不及,也引發兩方意見的辯論。此外,校方也要求學生和助教晤談時佩戴口罩,只有教師在授課、學生進行報告時,才可以摘下口罩。滑鐵盧大學畢業生愛德華・波法・堤林(Edward Bofa Tilin)評論校方的要求過於嚴苛且沒有必要,他也補充,全世界都試圖和新冠肺炎共存,滑鐵盧大學卻反而在防疫政策上倒退。 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學生需要重新適應在教室內佩戴口罩的生活。 圖/取自滑鐵盧大學官網然而,貴湖大學(University of Guelph,UoG)整合生物學系副教授肖珊娜・雅各布斯博士(Dr Shoshanah Jacobs)提出不同的意見:「我認為滑鐵盧大學的考量絕對是正確的,我們都應該這樣做。」他也補充,佩戴口罩是關心社會整體健康的行為,保護自己的同時,也照顧了老人、小孩這些容易受到感染的群體。他坦言加拿大社會忽視大眾健康,這樣的環境讓深切關心民眾未來的人備感壓力。「西方國家推崇自由的風氣,因此人民應該有自行選擇佩戴口罩的權利。」堤林直言學校推行的政策侵犯了師生的自由。此外,堤林也提出目前美國數據顯示,在防疫管制上較嚴格的州與較寬鬆的州相比,新冠肺炎的傳播率並沒有太顯著的差異。因此,堤林和他的教授都認為口罩無法完全預防新冠肺炎的傳播。滑鐵盧大學的口罩政策在社群媒體Twitter及Instagram上都引發高度關注,部分家長希望加拿大學校更重視學生的健康問題,因此予以支持;學生則認為課堂上本就無法避免師生之間近距離接觸,因此佩戴口罩其實沒有實質的效益。相比西方的開放政策,台灣目前仍維持公眾場合皆須佩戴口罩的規定。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學生謝明潔支持政府的決策,因為只有遵守防疫措施才可以讓學生免於重回遠距上課的命運。面對眾多的質疑,外界都在觀望校方將會如何應對。 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口罩政策一經宣佈便在社群媒體Twitter上引起廣泛討論。 圖/截自滑鐵盧大學官方Twitter 
邱杰森熔口罩於地球儀 疊出疫情時代環境變動
藝文
第1759期
邱杰森熔口罩於地球儀 疊出疫情時代環境變動
2021-12-08
【記者吳姿芳台北報導】覆蓋在地球儀上的口罩經高溫加熱後熔解,於表面形成藍綠色的色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當代視覺文化與實踐博士班學生邱杰森舉辦個展《寰宇圖集》,透過系列作品《Terra Covid》,傳達疫情下的環保理念。展覽於4日起在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展出。 《Terra Covid》系列名稱起源於拉丁文「Terra」,意義為「大地」,結合現今的新冠病毒疫情Covid-19,重新思索人如何形塑世界。 圖/吳姿芳攝《Terra Covid》是以地球儀為主題創作的系列作品,其中兩座為藍綠色,另一座為黑色。邱杰森說明,他將不同色的口罩加熱熔解,覆蓋在地球儀上,藉此諷刺人類製造大量醫療與工業廢棄物,不只嚴重污染環境,也改變地球的模樣。觀展民眾劉曉穎說:「黑色以強烈的意象表達,因為人類的製造物,地球已經開始改變原本的樣貌。」 創作者邱杰森在地球儀上玩弄不同顏色的差異性,這些顏色引起觀眾不同的情緒,包含憂傷、沉鬱等感受,如同環境影響人類的日常生活。 圖/吳姿芳攝邱杰森以木頭打造地球儀的基底,再用鋼材作為骨幹支撐起作品,他說明,木頭是大航海時期常用的材料,當時人類對地球還充滿好奇,而鋼骨中的鐵絲網象徵現代的工業社會,他以傳統的木頭材料對比現代的鋼骨,他進一步說 :「作品介於過去與未來之間的斷裂地帶,即使現在地圖全開,對大自然的敬畏與恐懼還是存在人的心中。」 地球儀放置於古老的木質檯面上,創作者邱杰森認為科技感的設計並非創作初衷,藉由回溯過去大航海時期人類對大自然的敬畏,反思現代人與環境的關聯。 圖/吳姿芳攝邱杰森採用「圖式拓撲」的創作手法,他說明,圖示拓撲是一種層層堆積的手法,他先將平面地圖轉換成立體,再把口罩堆疊上去,重新呈現於地球儀上。他補充,在地圖中,空間是一個固定的狀態,人類藉由比例尺計算距離,但若是透過走路、搭交通工具等方式感受空間的變化,就能繪製屬於自己的地圖,他說:「地圖不再是我們認識的地圖,而是藝術家如何詮釋總體的世界觀。」 創作者邱杰森將自己比擬為製圖師,利用口罩堆疊構建「地質層」,如同人類產生的廢棄物累積於地表,對地球產生難以挽救的傷害。 圖/吳姿芳攝受疫情影響,大眾主要以視訊、電話等方式溝通,邱杰森說:「這些是很表層的,只有去摸索、碰觸和觀看,才能了解形塑的過程。」因此他透過立體的地球儀連結環境,並於廢棄物中尋找能代表當代的媒材,應用於創作上。觀展民眾林思辰說:「疫情期間,戴口罩就像穿一件衣服,全世界的人對口罩有共同的話題與記憶。」 創作者邱杰森使用熱熔槍將口罩熔解,「高溫殺菌」與COVID-19疫情交相呼應,也凸顯醫療廢棄物的環保理念,透過創作賦予口罩全新的生命。 圖/吳姿芳攝邱杰森試圖以地質學概念探討人類改變環境的現象,人類製造的醫療與工業廢棄物形成一個地質層,也足以成立一個新的地質時代。邱杰森說:「我希望透過建立藝術家世界觀,關心人類累積的遺留物,重新檢視環境的各種改變。」
阿給、輕軌穿上身 淡水創意踩街雨中鬥艷
生活
第1730期
阿給、輕軌穿上身 淡水創意踩街雨中鬥艷
2020-10-01
【記者吳季柔綜合報導】「讓我們歡迎淡水的吉祥物,阿給先生!」熱鬧的遊行樂聲蓋過雨聲,僅管精心製作的服裝罩上雨衣,許多細節無法展示,妝容也因雨水掉色,踩街隊伍仍舊賣力演出,熱舞、踩高蹺或吹奏銅管鑼鼓。「藝術踩街」是淡水環境藝術節的重頭戲,於9月27日正式開跑,吸引滿滿人潮圍觀。 淡水吉祥物「阿給先生」乘著小舟帶領遊行隊伍,拉開淡水環境藝術踩街序幕。  圖/吳季柔攝淡水區公所為推廣當地特有的人文風情,舉辦環境藝術節,是淡水秋季的盛大活動,至今已邁入第12周年。其中藝術踩街最具代表性,由當地藝術家指導遊行隊伍,利用環保材料製作道具與服裝。報名隊伍原有45支,表演者將淡水特色穿戴上身,包括在地美食阿給、淡海輕軌,有些更融入異國文化,如泰國、巴西的音樂與舞蹈。無奈大雨滂沱,部分隊伍考量到安全未出演,但多數團體無懼風雨,展現苦練許久的演出。踩街隊伍浩浩蕩蕩從淡水老街出發,一路熱情地向圍觀群眾揮手,並於定點唱跳表演。其中淡水高蹺隊以「自由的心」為意象,戴上鳥類頭套,褲管黏貼純白羽毛,踩上高蹺,並將雨傘融入舞蹈,博得全場喝采。因應疫情,主辦單位發送口罩,鼓勵參與隊伍發揮創意,將口罩融入服裝設計。部分隊伍用顏料彩繪口罩,搭配多色彩帶與鮮豔服飾,向防疫團隊致敬。 參加隊伍帶上自製的彩繪藝術口罩,穿上雨衣賣力演出。 圖/吳季柔攝台北海洋科技大學今年派出兩支遊行隊伍。表演藝術學系學生裝扮成海王子與人魚公主,頭上配戴藍色、粉色的貝殼王冠,身穿水藍長袖短版上衣,雙手黏上細長的指甲貼片,佐以鱗片與亮粉裝飾。團隊指導老師邱筱婷表示,參與藝術踩街是表藝系傳統,老師們指導方向,學長姐協助服裝設計與舞蹈編排,再由大一新生完成演出。她說明,表演者的妝容都是使用酒精性顏料,避免碰到汗水、雨水而溶妝。此外,她運用環保素材製作服裝,減少環境破壞,「譬如說我們使用的再生絲襪、玻璃纖維,都是二次再生的。」 台北海洋科技大學表演藝術學系「海行俠」隊伍中,人魚公主精緻的指甲造型。 圖/吳季柔攝北海科大表藝系林晏銀從暑假就開始協助服裝設計,她覺得運用翻模技巧製做貝殼王冠特別有趣。首先以水調和石膏粉與印模粉,塑出貝殼形狀,模型冷卻後再灌入石膏水等待成型。林晏銀說:「翻模整體看起來很難,但其實很簡單。」不過她坦白表示,和去年相比今年踩街不如預期,「很冷,而且雨下得很大。」 台北海洋科技大學表演藝術學系林晏銀協助貝殼翻模,製作人魚公主的王冠。 圖/吳季柔攝台北海大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與淡水原住民族發展協進會合作組成另一支隊伍,原住民學生穿上各族傳統服飾,展現「族群共榮」的造型理念。指導老師達佶祐・卡造表示,同學們害怕家傳的族服會因雨受損,只好簡單著裝,省去繁複配件。他也笑說:「原本有用紙板製作一艘拼板舟,想要向防疫團隊表達謝意,因為淋到雨溶掉了!」 台北海大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隊伍,穿戴傳統服飾參與踩街。 圖/吳季柔攝 
20年拼不齊的公衛體系 公衛師缺證照盼立法
專題
第1720期
20年拼不齊的公衛體系 公衛師缺證照盼立法
2020-03-19
【專題記者呂心喻、李芸、黃雪瀅、朱姰霖綜合報導】 近期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肆虐,台灣更自19日開始限制所有外籍人士入境。在衛生福利部每日的防疫說明記者會中,皆有醫療、公共衛生專家共同坐鎮,由此可見這兩個角色的重要性。其實,公衛常被認為是醫療的一角,但相較於醫護人員治療病患,公衛人員則是預防疾病,兩者專業截然不同。然而,目前公衛師在台灣並無專業執照認證,統稱為「公共衛生人員」,專業未獲認證與關注。公衛師職責何在? 公衛師即為「公共衛生師」,負責處理國民健康相關的大小事,例如協助衛生保健、預防疾病,並制定防疫對策。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博士候選人張耀聰說:「『避免人民生病』的相關工作,就是公衛師工作範疇。」台灣公共衛生學會秘書長林先和以近期機場的防疫狀況為例,公衛人員除了執行量體溫、記錄旅客資料等工作,還能藉由對疾病的瞭解,整合國際疫情發展情勢。他們再依相關國情判斷旅客出入境及移動資訊,快速將入境旅客進行風險分流。另外分析數據資料、觀察疾病特性、計算感染率,都是公衛人員的專業。不只是對抗疾病,公衛師關注的範圍更包含飲食、環境等,注重「群體」的健康發展。然而具有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JHU)公衛博士學位的中華民國副總統陳建仁表示,民眾常視健康為理所當然,以致大眾不太關注這些致力促進大眾健康的人員,「到生病的時候,吃了醫生的藥反而覺得好神。」因為健保,民眾治療疾病非常方便,醫生似乎就是萬靈丹。但比起「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防範勝於治療」才是公衛領域著重的項目。林先和舉例,假設民眾因攝取過多糖分導致慢性疾病,公衛師可以為個案制定斷糖、飲食計畫,也可嘗試推動政府課徵「糖稅」,從政策出發影響民眾飲食習慣;而提高菸品稅捐以降低吸菸率,也是類似作法。 民眾常認為生病即需尋求醫療管道醫治,但日常的衛生教育、環境衛生卻最容易影響民眾對於公衛的觀念。 圖/呂心喻攝至於醫療與公衛領域的差異,林先和以足球賽作為比喻:醫療人員是「守門員」,而公衛師則是擔任場上避免疾病逼近球門的防守球員。「醫療體系不可能關心到這些亞健康(註)的人。」林先和踏入公衛圈之前曾是醫師,他坦言,醫療人員確實無法解決某些社會健康議題,「只有公衛人員可以做到。」註:指人處於健康和患病之間的狀態 醫院在公衛人員的院內控管下,加強門禁管制等措施,在大門進行旅遊史或接觸史檢查以及體溫檢測。 圖/朱姰霖攝<b>社區缺專業防疫人員 里長配合政府防疫仍擔憂 公衛師更扮演政府和民眾間的橋樑,傳遞正確衛生資訊、改善社區衛生。例如此次疫情管制,各里辦公室除了要頻繁追蹤居民隔離情形,更要回答許多疫情問題。此時若有公衛師,便能更專業地引導社區防疫。台北市政大里幹事吳世寧說明,里辦公室只是執行上級交付的任務,但不見得了解公衛概念,「自我保護的部分我們還是很怕,戴口罩是不是足夠我們不知道。」吳世寧舉例,有企業贈送「次氯酸水」,聲稱消毒效果好且使用無風險,引發社區民眾關注。但次氯酸水未經政府官方認證其安全性,因此里辦公室不敢隨意分送里民。若有專業人士在社區負責衛生工作,便能協助判斷資訊,且依社區狀況擬定防疫計畫,「不然每次(政府)不曉得要指派誰執行的時候,都是叫里辦公室去做。」 對疾病不了解之下,民眾只能透過瘋搶口罩盡可能保護自己。若有專家進駐社區則能即時說明資訊,安撫民眾恐慌。 圖/呂心喻攝<b>公衛專業無執照認定 政府難以徵求防疫人員前行政院衛生署署長楊志良回憶,過去政府沒有疫情經驗,平時無編列預防預算,「當疫情一爆發,才有花不完的預算。」不過繼2003年SARS後,近年政府將更多心力放在充實公衛體系。由於已有經驗及防疫意識,此次才能快速應對疫情。如今台灣防疫前線人員竭力抑制病情,但新冠肺炎傳染率高達83%,每位確診患者的接觸史都涉及200至300人。林先和表示,因需大量追蹤患者,「他們已經快要負荷不了這樣的工作量。」由於沒有執照認證,政府難以設定條件徵求公衛人才減輕負擔,目前徵求的機場防疫人員以護理師優先,「但護理師的專業應該在照護患者。」林先和說。相較之下,美國則能以公衛執照為依據,在第一時間大量且準確地徵召符合防疫需求的人員加入。為了讓公衛專業能獲認證,公衛專家們自2000年以來努力推動《公共衛生師法》(以下簡稱《公衛師法》),但受立法程序、各界角力阻礙,法案延宕至今仍沒有結果,造成公衛體系發聲權及其社會影響薄弱。<b>公共衛生專業未獲肯定 公衛人員盼《公共衛生師法》速立法「專業事由專業師來做」便是公共衛生學會推動《公衛師法》立法的初衷。楊志良也認為,隨著公衛體系愈趨專精,公衛人員更應藉由制度「專業化」使其獨立於醫療體系。公衛人員透過取得執照,才能成為受保障的專業人員,進一步在台灣擁有自己的領域。根據《公衛師法》目前的草案內容,公衛師的應考資格為公衛相關研究所畢業並具實習證明者,而大學公衛系畢業生則必須要有三年工作經驗才能報考。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秘書長謝思民說:「就是用專業的公衛師執照,來證明相關的公衛知識。」他提到,往後有關公衛的公部門如衛生署等,在招聘行政人員時,都會添加「需具有公衛師執照」這個條件。積極推動立法的中國國民黨立法委員林奕華解釋,《公衛師法》之所以長時間未通過包含許多因素。例如公衛師立法可能會壓縮其他人員的工作機會,瓜分原本由醫療人員處理的工作,因此引起許多醫療人員不滿。楊志良則澄清,立法並不是要排除其他相關專業,他說:「立法後其他人(相關專業)還是可以做(公衛),但前提需要獲得資格。」具有公衛背景的張耀聰則反對立法。他認為,草案只是讓現有的公衛人員「多一張紙」。他說:「沒有認證,不代表公衛人員就不專業。」他也指出,公部門仍有無公衛背景的公務員,即使通過立法,政府該如何處置他們也是問題。他建議,與其設立籠統的證照制度,更應探討如何細分公衛工作內容,使每個項目更精簡,並給予特殊保障。如設立食安公衛師或流行病篩檢公衛師等,「真的不適合用一張叫做『公衛師』的證照涵蓋所有公衛專業。」對此陳建仁表示,若立法通過,公衛人員在取得執照後便可到民間團體(如食品檢驗公司)工作。陳建仁也建議屆時可開辦在職班,讓其他背景的人員也能考取公衛資格,使公衛領域更具多元性,並得到各界重視。他認為,由於現今政府業務繁多,若有政府授權的民間專業團體,政府便可以放心委託其代為執行。因此他支持立法。 中華民國副總統陳建仁對《公共衛生師法》抱支持態度,他希望通過民間與政府合作,強化公衛系統健康防護網。 劉錫明/提供<b>職涯前景迷霧重重 公衛系生盼從根本改善公衛處境因立法尚未通過,公衛專業仍然處於模糊的灰色地帶,公衛畢業生就業過程隨之缺乏競爭力。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學生林思妤表示,原先計劃畢業後另謀出路,考取衛教老師,「但若公衛師立法通過,我就可以多一個選擇。」公衛學生作為未來踏入該領域的第一批人才,藉由立法專業化提供其更多資源,也能讓學生對於未來發展方向更加明確。輔仁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系學生潘霆肯定地說:「我們希望更強化台灣的公衛體系。」不過他坦承,即使支持者努力推動公衛專業認證,使民眾正視公衛困境,最終還是要回歸到公共衛生的認知基礎。如今疫情再次掀起公衛的討論,如何促進公衛教育,進而從體制根本改善公衛環境並喚起大眾的重視,即是政府必須正視的考驗。
港生不畏強權 上街反《禁蒙面法》
國際
第1708期
港生不畏強權 上街反《禁蒙面法》
焦點
2019-10-10
【記者陳妍如、萬巧蓉綜合報導】旺角地鐵站出口火光熊熊燃燒,戴面具的示威者注視著滿目瘡痍的街道,各地的衝突聲讓香港的夜晚不再寧靜。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於4日緊急訂定《禁止蒙面規例》(以下簡稱《禁蒙面法》),以行政命令禁止市民在集會遊行時蒙面或遮住臉部特徵,引起民眾強烈不滿。大批抗議者於6日發起「反緊急法百萬大遊行」,手中高舉「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的旗幟,譴責政府違反立法程序、強硬發布法令。 示威者在香港旺角的地鐵站出口焚燒雜物,藉此抗議香港地鐵與警察。 圖/黃俊培提供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以下簡稱特首)林鄭月娥引用《緊急情況規例條例》(以下簡稱《緊急法》),越過立法機關投票表決的程序,直接頒布《禁蒙面法》,於5日正式生效。香港恒生大學學生小蘭(化名)指出,政府使用《緊急法》可能導致未來出現嚴重濫權,「只要以緊急情況、危害公安的名義,特首很可能再訂出其他規例,像是宵禁、社群與通訊軟體審查、私人財產充公等。」港人認為此舉已牴觸《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令民眾擔憂未來可能會走向戒嚴時期,但林鄭月娥否認香港進入緊急狀態。香港中文大學學生丁丁(化名)強調,港人各司其職,在運動中力挽狂瀾,「即使往後要面臨暴動罪的十年刑期,我們也在所不惜。」面對《禁蒙面法》的限制,抗議群眾仍堅持在集會中配戴口罩及面具,許多學生組織也盡力協助在抗議中受傷、被捕的民眾,更在校內發起罷課,希望能與校方對話。香港僑生范宋鍾(化名)觀察,從「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以下簡稱反送中)運動以來,大學生就是街頭宣傳的主力,常在衝突的第一線。而學生組織間彼此頻繁地聯絡、流通物資,也使他們能比一般民眾更有系統地合作、動員。《禁蒙面法》實施後,香港各級學校被要求禁止學生和教職員戴口罩,並須回報蒙面人士的數目、姓名,此舉形同監視校園,受到全民大力批評。小蘭坦言,他見過很多年紀較輕的抗爭者,才中學一、二年級卻已站在抗議的最前線,「戴著口罩的他們是成熟果敢的勇士,脫下口罩後卻只是青澀單純的小朋友,他們還是會害怕上學遲到、功課沒交。」丁丁提到,自己13、14歲時還在追偶像劇,現今中學生的青春卻是面對槍林彈雨,「我告訴自己,為了他們(中學生),我不能放棄。就算被捕,我希望我能站在他們前面,盡全力守住香港的下一代。」 在香港大角咀,戴著面具的示威群眾拿走了放在路邊的竹竿、並佔據馬路。 圖/黃俊培提供參與「反緊急法百萬大遊行」的民眾蘇子(化名)解釋,為避免遭警方的催淚彈嗆傷,口罩、防毒面具是必要的防禦。根據規例,民眾若違反規範,最高將受一年刑責或2.5萬港幣(約新台幣10萬元)的罰款,但警察因具有「職業需求性」可以合法蒙面。香港保安局局長李家超說明,若要辨識港警身份,可透過警察身上的編號或委任證來確認,然而在集會抗爭期間,部分港警並未配戴可供辨認的編號及證明,使得許多市民對警方失去信任。從百萬人上街的「69反送中大遊行」至今,港人抗爭已來到第五個月,香港各處依然動盪不安,警民衝突不曾間斷。丁丁分析,抗議能長期發展是因為多數市民的覺醒,「港共政府漠視民意,我們完全沒感受到政府的誠意,只見政府一直以『白色恐怖』打壓我們。」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時,中國承諾一國兩制50年不變。「但兩制早已被一國吞噬。」他認為港人這幾年來面對政府控管加劇,明顯受壓迫,因而現在選擇用行動控訴政府。 示威者4日於香港中環發起快閃遊行,抗議香港政府通過《禁止蒙面規例》,集會中示威者正在燃燒一張慶祝中國國慶的旗幟。 圖/范宋鍾提供9月25日美國國會參眾兩院外交委員會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該法若實施,美國將加強監督香港的自治狀況,也能對打壓香港自由的人士實行制裁。此案可望替香港自治打上一劑強心針,目前尚待美國眾議院討論及表決,港人對此多抱持高度期待,更有人在遊行時高舉美國國旗表示支持。《禁蒙面法》已使許多民眾喪失對林鄭政府的信任,抗爭初期的口號「香港人,加油!」也從此轉變成「香港人,反抗!」沒有人能預測這場長期抗爭何時會落幕,但丁丁堅定表示:「香港人,應該要有免於恐懼的自由。」
口罩適用時機大不同 正確配戴顯功效
影音
第1642期
口罩適用時機大不同 正確配戴顯功效
2016-12-22
【記者陳問荷、林子文新北採訪報導】近年來空汙議題備受關注,民眾為了健康戴上口罩,然而市面上的口罩百百種,如何挑選成為一大難題。民眾陳冠綺說,因為空氣污染很嚴重,會戴一般便利商店可以買到的口罩。民眾張右翎也說,因空氣汙染比較嚴重,每天上下班騎機車會戴一般的醫療口罩。目前市售口罩包含棉布口罩、平面醫用口罩、活性碳口罩以及N95口罩。民眾大多使用的布口罩可禦寒,但若要阻擋懸浮微粒則需採用醫用或活性碳口罩。而效果最佳的N95口罩因舒適度問題,一般民眾較少購買。台北醫學大學藥學系副教授王莉萱解釋,PM2.5是環境中的懸浮微粒,大小只有2.5微米,而平面醫用口罩可以擋住70%這樣的粒子, N95口罩則可以達到90-95%,因此如果要達到比較好的阻擋效果,還是要用N95,但問題是呼吸阻力較大,民眾是不是能夠長期戴N95口罩?她認為平面醫用口罩一般民眾還是比較能接受。除了區分口罩種類,使用方式也必須注意。有些民眾習慣戴兩層口罩以提升過濾效果,但這樣做反而不夠透氣。教授指出戴口罩的關鍵在於能與臉部緊密貼合,只要使用正確,一層口罩就能發揮功效。同樣地,有民眾因冬天空氣乾冷,晚上習慣戴口罩睡覺,但藥師表示這樣會有透氣不佳,可能會影響到身體健康。藥師蔡閔倫說,整天晚上睡覺戴口罩,會有透氣性的問題,把呼出來的水氣再度吸進去,的確可以讓呼吸道比較濕潤一點,但這樣的氣體中也會有雜質和髒東西,卻一樣被原封不動吸入, 對身體健康也有疑慮。藥師建議,拋棄式口罩一天使用完就該丟棄,而布口罩則應常清洗。民眾在購買口罩前應了解各類型口罩的功效以及適用場合,才能達到保護效果。https://youtu.be/Ih_FDSJMUmE
【專欄】台濕熱不適Mers生存 戴口罩防潛伏病患
新知
第1601期
【專欄】台濕熱不適Mers生存 戴口罩防潛伏病患
2015-06-10
【記者呂欣、邱劭晴綜合報導】中東呼吸症候群(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MERS-CoV)疫情在南韓持續蔓延,引發全球關注,10日確診人數已達100人。此病症常與西元2003年的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相提並論,然而,與其胡亂猜測,瞭解病毒傳播途徑才能真正為對抗中東呼吸症候群做好萬全準備。 中國武漢大學醫學病毒研究所所長楊占秋表示,中東呼吸症候群屬於外界傳入、非本土的輸入性病毒,傳播途徑僅止於人與人之間口沫傳染,不像中東地區會因接觸駱駝而感染,因此在東北亞地區病情較為單純。他說,目前尚無法確認病毒的傳染性強弱,不過也沒有出現變種或增強的跡象。他補充:「部分地區有較高的病例並非因為當地病毒的傳染性較強,而是傳播的速度較快。」 台灣是少數未出現病例的國家,未來是否也能避免疫情備受關注。楊占秋說,只要嚴格控制高風險傳染區的來台人員,疫情應不會擴及台灣。「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不適合生存於高溫環境,台灣氣候本身溼熱,又正逢夏天,病毒不易進入。」他提及,任何病毒都與溫度有關,溼熱的天氣有利於腸道與蟲媒病毒傳播,卻不利於呼吸道病毒滋長。 台灣雖未出現確診案例,但中東呼吸症候群和其他呼吸道疾病一樣,初期並無明顯徵狀,民眾仍應配戴口罩防止潛伏期患者傳染。民眾除了經常洗手,也需保持空氣流通,以免空氣中的病毒懸浮粒子久滯。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