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失語者》創作展 勾勒內心世界呢喃
藝文
第1660期
《失語者》創作展 勾勒內心世界呢喃
2017-10-12
【記者阮怡婷新北報導】掛牆的平面圖像中,冷暖色彩抑制,顏料線條相互纏繞。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學生簡莉芸,首開個人創作展《失語者》,開幕當天她就於臉書(Facebook)上表示:「我的布展真的很崎嶇。」個展籌備歷時半年,在無任何經驗條件下,她主動找上經驗豐富的策展人孫菊君,請求對方幫助她策劃一場關於「突破自我」的創作展。但從紙上創作,到空間內展品陳列,整場展覽幾乎由簡莉芸一手包辦。孫菊君表示她僅提供場地而已,「這是一場藝術家自立自主的展覽。」 〈失語者系列一〉策展人孫菊君認為簡莉芸對抑制色感敏銳,作品多是對線性空間的呈述。圖/阮怡婷攝「失語者並非無法與人溝通,像是以一種自己的語言,或說或唱,且快且慢地道來,對世界、對自己的呢喃。」不擅言語表達的簡莉芸,在隨身攜帶的繪畫本上寫著這句話,她說自己寫日記的方式是繪圖,而《失語者》可說是日記的延伸。因此籌備期間的她,日常生活裡布滿畫布,投入到每三天就可以完成一幅畫。 簡莉芸隨身攜帶的繪本內,寫著對「失語者」的詮釋,並充滿代針筆的線條繪畫。圖/阮怡婷攝在三個不同系列的畫作中,卻能看出同一種線性纏繞的筆法。〈風景畫〉裡,簡莉芸使用日記中常見的代針筆再加上毛筆,勾勒出細微的植物紋理;〈花花世界〉內,她則使用壓克力顏料,畫出冷暖色相襯的線條,藉此堆疊出花叢林的景象;最後的核心作品〈失語者〉,簡莉芸表示此系列創作最快,「就是不多加思索地創作。」她將平常難以言明的煩惱,透過繪畫過程抒發殆盡,也因此順利描繪出自由卻又糾纏的線性空間。「畫裡有很多東西要表達,表達得抽象卻很特別。」北藝大美術學系的學生郭昱琪說,從畫裡她感受到簡莉芸獨特的、沒談過的內心世界。「她畫中的線條非常吸引我,那品質不是大學生能做到的。」本身既策展也從事藝術教育的孫菊君稱讚道。然有著深厚藝術底子的她,也不諱言表示這場展覽規畫還不及格,過程中的挫敗會是簡莉芸很好的學習經驗。 〈花花世界系列〉除了壓克力顏料的揮灑外,也加上代針筆細細描摩出的線條。圖/阮怡婷攝布展期間,簡莉芸在學校與展場間來回奔波,每趟車程得花費近四小時。她說:「我把這展覽當作是觀看自己的途徑吧,最主要是想知道目前為止,我可以做到什麼程度。」她認為《失語者》結束後,能為長期的圖像創作暫時畫下句點,也助長她邁向新階段的勇氣。回歸校園後,她想往立體、影像領域探索,帶著藝術創作的衝動,尋找新的語言。
梳理台灣錄像藝術史 關美館重現大師作品
藝文
第1603期
梳理台灣錄像藝術史 關美館重現大師作品
焦點
2015-10-08
陳正才《融化的愛》。 圖/關渡美術館提供 【記者鄭晏欣台北報導】《啟視錄:臺灣錄像藝術創世紀》展覽於2日在台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開幕。共17位藝術家參與,重現他們在西元1983年至1999年16年間的錄像作品。策展人孫松榮說:「錄像藝術是沒有辦法被定義的影像。」其不受制商業,也不僅是說故事,「它創造了藝術家對這個世界和生活中的某種想像。」孫松榮表示,錄像藝術是一種原創、實驗性的影像創作,可以顛覆、刺激人們原有的想法,看見創作的可能性。參展藝術家陳正才在1996年的錄像作品《融化的愛》,從媒材、工具層面來探討錄像創作的可能性。他以一整片真實的「冰塊」當作布幕,並在冰上投影著一名女子正進行舔食動作的嘴部特寫,使錄像和媒材結合成融化的意象,直白地探討女性身體與情愛的想像。錄像藝術可簡單分為四大類,第一類是「單頻錄像」,如早期的類比電視,即拍即可播放;第二類是「錄像雕塑」,運用電視機等錄像設備擺置出獨特的形體;第三類是「錄像裝置」,結合錄像與不同的媒材所設計出的裝置藝術;最後是「行為藝術」,其將表演透過錄像進行記錄、剪輯。台灣第一位開始使用錄像藝術的先驅是參展藝術家郭挹芬。1982年她到日本求學,開始了她與錄像藝術的第一次接觸。郭挹芬表示,錄像設備是當時最新的科技媒體,「我們在台灣時完全沒有看過,真的很震驚!」學繪畫、雕塑出身的她也強調,「你完全就要成為一張白紙,一定要把以前自己認為自己很拿手的包袱忘掉,無條件的去吸收新的媒體、材料和觀念。隔年,在教授的建議下,她決定以錄像裝置作為研究所入學測試的主題,運用電視機播放錄像,搭配上樹葉、枯枝等媒材,完成了《角落》、《宴席》與《大寂之音》三件作品,同時開啟了台灣錄像藝術的起始點。 郭挹芬《角落》。 圖/鄭晏欣攝到了1980年代中後期,台灣社會經歷戒嚴到解嚴,錄像藝術作品開始朝向多元發展,諸如自我探索、虛實的穿透以及對社會、政治的批判。參展藝術家陳正才的作品《籠》,他將電視機放入封閉的雞籠中,似乎批判著當時的電視台仍受政府控制,人民無從選擇,猶如被限制在籠子之中。電視機裡播放著天線收到的新聞畫面。他表示,他刻意將影像的訊號調弱,和雜訊穿插,「那個訊號內容就是對該時代媒體環境的一個指涉。」 陳正才《籠》。 圖/鄭晏欣攝孫松榮表示,在過去,電影和攝影需經沖洗、繪畫需長時間的繪製,唯獨「錄像」是最即時的媒介,可立刻拍攝、立刻放映。而這樣的即時性卻也有其危險之處,「雖然錄像很即時,但它也可以很快地去控制我們的思想。」諸如過去受政府控管的電視台、政黨等。於是這些藝術家「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同樣運用錄像的即時播放性來創作作品,進行批判。他表示,錄像未必只是一個實驗性媒材,它也可以是用來衝撞社會、媒體的材料。 策展人孫松榮於開幕式講述舉辦此展的理念。 圖/鄭晏欣攝錄像藝術為台灣當代藝術中重要的一環,而其發展過程卻未受深刻認識,孫松榮表示,希望能藉由此展梳理台灣錄像藝術的發展脈絡,給予錄像藝術一種新的歷史觀點,並檢視台灣過去曾創作過的錄像藝術,提供現在的台灣藝術家一種銜接可能性。北藝大藝術跨域研究所學生許鈞宜說:「整個展覽給我一種像是系譜學式調查的感覺。」不同於以往書上看見的西洋錄像藝術,而是屬於台灣自己的錄像編年史。 
《備忘》社會議題 孤挺花喻同志族群
第1601期
《備忘》社會議題 孤挺花喻同志族群
2015-06-11
黃孟雯在櫃子中栽種孤挺花,以影像記錄開花過程,象徵在不友善環境下仍勇敢做自己的同志。 圖╱黃孟雯提供【記者高中屏新北報導】《仙渡莊計畫室內展─備忘‧視而不見》5月30日於淡水區學府路24號展出。策展人、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領域所學生孫以臻表示,他們有感仙渡莊旅舍隨著關渡火車站的拆除,變成城市的邊緣地區,漸漸被淡忘,就像許多社會現象因新事件失去大眾關注。於是27位來自北藝大各系所的學生,以「備忘」為副題進行創作,期望藉由作品重現被遺忘的議題。藝術跨領域所學生黃孟雯在櫃子中栽種孤挺花,並以影像記錄發芽至開花的過程,完成錄像作品〈「從前從前……」之生之慾〉。她表示,櫃子中沒有陽光,且空間密閉,不適合植物生長,但孤挺花仍然能夠發芽,甚至開出美麗的花朵。黃孟雯以花朵象徵同志族群,比喻就算環境不友善,同志朋友仍勇敢做自己,並發展美麗的愛情,「就像孤挺花,雖然孤單,但仍然挺立著。」黃孟雯表示,她長期關注多元成家的議題,雖然現在同志運動很常見,但人們卻忽略了社會觀念改變的過程。她親身訪問許多7、80歲的同志朋友,了解在民風保守的年代,這些長輩如何追求感情。曾有老奶奶向她分享,現代網路發達,無時無刻都能和情人連絡,但以前若要見面,必須在幾個禮拜前先寄信,加上時代禁忌和社會倫理的壓迫,同性之愛限制更多,扼殺許多人的愛情。黃孟雯對這些生命經驗很有感觸,因此創作此作品紀念。藝術跨領域所學生李政曄拍攝生活中的動物雕像與圍牆上的風景圖,將黑白照片拼湊成錄像作品〈SENDO-TOPIA〉。圖片之間穿插「我在樹葉後窺伺著你」、「看著我,快樂的看著我」字句,像是雕像在對觀眾說話。李政曄表示,都市中,沒有生命的雕像替代生物,就像是生活中虛構的事物取代了真實。他感嘆,社會事件透過媒體報導,卻變成另外一種虛假的樣貌,最後人們都漸漸失去分辨的能力。美術創作所學生謝華玥的錄像作品〈來來〉投影在天花板上,觀眾一抬頭便能看到一條車水馬龍的快速道路,還有一支大手不斷來回撥動路上的車輛。謝華玥表示,影像中的手試圖要操弄馬路上的交通工具,但實際上不會產生任何影響,她以此象徵社會中的百姓,再怎麼努力也卻始終無法影響社會上層人們的決策,就像她在影像中的大手,「我的動作是主動的,但我卻無力介入。」孫以臻表示,團隊此次租借淡水巷弄間的民宅,並重新裝潢,打造成展覽場域,他們期待和更多人分享創作理念,希望藝術能更接近民眾,「藝術要處理社會正在發生的事情,而不只是畫一幅美麗的畫。」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