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做自己的上游——小書店轉動圖書供應鏈的「友善」革命
專題
第1743期
做自己的上游——小書店轉動圖書供應鏈的「友善」革命
焦點
2021-03-18
【專題記者林昕璿、吳冠伶、陳嘉怡、徐嘉璟綜合報導】為振興書業,文化部1月底祭出圖書免徵營業稅方案,卻意外挑起經銷商與書店端的紛爭。「現在變得好像搖搖欲墜,每個人賺的只有那麼一點,在那邊爭來爭去,沒意義啊,就是,不快樂。」見同業為利潤分配吵得不可開交,書店老闆鄭宇庭不禁感嘆。圖書產業結構錯綜複雜,更有牽一髮動全身的上下游關係。當市場景況不復從前,作為末端通路的書店,要如何自救,團結抵抗來自上游的壓力?<b>圖書免稅政策上路 利潤分配引上下游爭執文化部日前修訂《文化藝術事業減免營業稅及娛樂稅辦法》,3月1日正式上路,書籍只要經申請,即可免繳5%營業稅,希望以租稅優惠減輕圖書業者營運負擔。然而政策實施前夕,圖書經銷商卻聯合發表聲明,宣布統一調漲書店進書折扣,產業利潤分配之爭隨即引燃。一般而言,圖書經銷商出貨時,常透過「稅外加」的方式,向下游書店收取5%營業稅。假設一本書定價1000元,書店以7折向經銷商進書,實際上除了原先的700元書價,還需加上35元營業稅,意即總共繳納735元給上游。然而免稅政策上路後,部分經銷商希望維持向書店收取的金額,因此決定提高出貨折數,例如原先合約以書籍定價7折出貨,就會增加5%,改為7.35折。圖書經銷商、新北市出版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吳政鴻說明,對書店而言,3月1日後進貨價格不會增加,改變的只是定價折數帶來的「感受問題」。經銷商認為,免稅政策應使上下游「雨露均霑」;但對書店而言,此舉無疑是變相漲價。台中獨立書店「邊譜」老闆廖英良就在臉書(Facebook)發布聲明,呼籲文化部出面主持公道,討論出上下游均能接受的利潤分配方案。2月25日,政策上路前一周,文化部緊急召開協調會,卻無任何經銷商到場。廖英良事後在臉書上無奈地寫道:「一切都心知肚明,什麼都改變不了,徒勞而已。」<b>市場轉移衝擊經銷收益 下游書店陷無書窘況事實上,書店與經銷商之間的摩擦並非單一事件所致。這起爭議正巧反映本土圖書產業在通路移轉、市場縮減等變遷下,固有營運模式所面臨的挑戰。長期研究台灣出版業的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專案助理教授李令儀指出,過去台灣書業全盛時期,書店有近2000家,出版社為節省與書店一對一接單的龐大物流及人事開銷,往往將業務外包給經銷商;而經銷商除了協助運送書籍,也會依經驗判斷,幫各家書店配銷適合販售的書種及數量。書籍通過出版社和經銷商,輾轉來至書店,串起了緊密的圖書產業鏈。三層站點、兩次轉手的交易模式,使有限的售書利潤更加稀薄。「為什麼這次經銷商會先發制人?」李令儀分析,免稅糾紛起因於經銷商快速萎縮的業務量。自誠品、博客來等大型連鎖書店及電商興起,這些通路憑藉大量進貨、自營物流系統等優勢,繞過部分經銷商向出版社直接進書,導致中游廠商營收銳減,面臨生存危機。「所以免營業稅可以少5%的這個成本,它們(經銷商)就必須牢牢握住。」李令儀點出。當經銷商喊苦,與其合作的下游小書店勢必連帶受到衝擊,難逃產業沒落的命運<b>。在弱肉強食的圖書產業鏈裡,小書店除了被迫承接來自上游的成本,更因訂單量比不上大型通路,逐漸失去進貨及協商的空間。吳政鴻解釋,對經銷商來說,物流成本是首要考量。若書店售量減少、退書量攀升,經銷商就得承擔更多回收書籍的壓力,因此它們多半不願發書給訂量太少的書店。書店只能等一段時間,累積不同書種的少量訂單,以湊齊進書門檻。這樣的配貨方式,導致小書店拿不到書,或是新書上架速度比別人慢上許多。不僅如此,相較以量制價的大型通路,小書店進貨成本更高,還可能搶不到首刷新書。鄭宇庭無奈地說:「博客來第一刷的訂單就超過出版社印量,我怎麼可能訂得到書?」<b>獨立書店建書籍團購平台 扭轉進貨困境在難以要求經銷商鬆綁免運門檻的情況下,一群不願輕易妥協的獨立書店業者攜手合作,試圖增加談判籌碼,避免上游出版社和經銷商說漲就漲、說不發書就不發書。2014年,在文化部的協助下,全台數家書店合資成立「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以下簡稱合作社),致力於集結獨立書店的力量壯大訂單,讓書店做自己的經銷商。「左轉有書」老闆張慧如便表示,開店最初曾陷入訂不到書的窘境,「好在有加入合作社,我們才訂得到書。」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究竟是怎麼辦到的?合作社經理蘇至弘解釋,「因為書店需求很少,所以我們集結大家的力量。」若書店透過一般經銷商進書,須獨力訂購超過3000元的免運門檻,而合作社提供下單平台,讓所有社員書店「團購」湊齊一定數量後,再從合作社統一進書、配送到各家店面。 層架上貼著各家書店名稱和訂書。合作社幫助書店們統一向出版商訂書,再由合作社寄送到各書店。 圖/吳冠伶攝有組織地匯聚訂單,即可增加上游的合作意願,書店將不再為進書所苦。此外,合作社亦扮演聯繫窗口,省去個別書店與上游談合作、寄書的成本。這樣的營運模式,出版社與經銷商也樂見其成。不僅運送書本,合作社更將自己定位成文化的「書」出口,替書店承擔高昂的運費,將書看作議題的載體,協助獨立書店在地生根、擴散知識。對地處偏遠的書店而言,不只是進書數量,因為不易接觸出版社,商品種類也受到侷限。蘇至弘表示,書店加入合作社也能確保店內書籍的多樣性,「協助獨立書店呈現完整的議題面向。」合作社社員之一,台東縣長濱鄉的「書粥」書店便是最好的例子。在這個連Google都難以定位的地方,幸好有合作社的支持,書粥才得以營運,成為當地重要的文教據點。談起合作社為小書店帶來的幫助,書粥老闆高耀威說:「如果沒有合作社,市面上大概70%的書店都會倒閉吧!」目前合作社約有200家社員書店,並積極扮演新書店的進書管道。去年在疫情衝擊下,仍有31家店入股合作社,截至今年三月,也新增了五名社員。蘇至弘說:「合作社如果能在正循環下前進,對想開書店的人來說,取得書也比較不會有困難。」<b>收入不敷成本、訂書量偶有不足 合作社營運仍賴政府補助成立邁入第七年,合作社陸續支持新書店開業,自身卻仍有營運問題待解。「我們自己在做一件沒有人要做的事情,很難,到現在沒有賺錢過。」蘇至弘感嘆,合作社成立至今,尚未轉虧為盈。他進一步說明營收來源,「以6折進書,再以7折賣給會員,毛利僅約一成。」對負擔龐大運輸成本的合作社來說,目前的利潤依舊不足。此外,合作社送書到書店前,還得聘雇人力處理行政、打包、寄貨等繁瑣流程,八名員工的人事開銷每年約300萬元。入不敷出的情況下,合作社無法自給自足,目前須仰賴文化部「推動實體書店發展補助作業」每年提供的200萬元苦撐。 合作社共有上百家社員書店,業務繁多,員工在書海中負責清點書籍、檢查訂單。 圖/吳冠伶攝除了財務困難,蘇至弘也坦言,合作社偶有湊不足最低訂量的情況,無法成功向出版社進書。且因社員擁有「百分之百」的選書權,各有不同的選書偏好,合作社目前仍難以有效增加所有書種的訂單。但高訂量並非商業經營的唯一手段,「對友善(合作社)來說,談判手段不是訂量,是給出版社的銷售實力保證。」李令儀提醒,改善合作社經營的關鍵在於提升社員書店銷售實力。獨立書店可更用心對待選書品質,並努力向顧客推薦好書,提高賣書量、減少給出版社的退書,「當雙方合作愉快,下次出版社就不會跳過它們(合作社),會讓出版社意識到它們的存在,而且是有利的。」<b>跳脫傳統經銷思維 合作社助書店延續文教使命「合作社正在走和傳統經銷不同的路,嘗試不一樣的可能。」蘇至弘說。當書業榮景不再,經銷商爭取5%免稅優惠,而無暇顧及小書店生存。在不被上游看重的情況下,書店也得跳脫產業固有的合作模式,另尋出路。為表達生存訴求,書店齊心組織合作社。即使面對大型通路競爭,合作社也不願屈服於現況,只為了將書籍送往被商業遺忘的角落,讓書店在台灣的街頭巷尾生根。走進新竹市東區某巷弄裡,一棟充斥著紙張及油墨氣味的舊式透天厝,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的員工正忙著取書、整理貨單。一本本不過百元的書籍放置在層架上,等待送往書店,吸引某位愛書人的目光。「希望有更多人,願意經營一家不容易經營的書店。」蘇至弘埋首於堆滿書籍與紙箱的辦公空間,心底默默期許著。未來,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將繼續努力做獨立書店的後盾,讓更多對書店懷抱理想的人有勇氣投入,一同延續肩負文化與教育使命的圖書產業。 合作社經理蘇至弘扛下與上百家書店溝通的業務,聽取每家社員的意見與需求。 圖/吳冠伶攝
創新湯頭打破傳統印象 宜蘭鴨肉「麵」目一新
生活
第1712期
創新湯頭打破傳統印象 宜蘭鴨肉「麵」目一新
2019-11-06
【記者陳妍如宜蘭報導】鮮嫩的鴨肉鋪在起鍋不久的飽滿麵條上,會場中滷味、咖哩及味噌各種湯頭香氣逼人。首屆「宜蘭鴨肉麵」競賽2日在宜蘭縣五結鄉中興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盛大登場,來自宜蘭各地的料理好手展現烹飪本領,他們運用在地食材設計出烤鴨拉麵鍋、咖哩烏龍鴨肉麵、芋香鴨肉麵等創意佳餚,為宜蘭傳統鴨肉料理帶來嶄新的滋味。 「鴨鄉鴨香系列活動」首屆「宜蘭鴨肉麵」比賽於2日舉行,參賽者精心準備了多元化、創意的料理端上餐桌。 圖/陳妍如攝宜蘭的養鴨產業有著超過百年的歷史,每年由宜蘭縣養鴨生產合作社舉辦的「鴨鄉鴨香系列活動」已邁入第13屆。今年首次以「宜蘭鴨肉麵」為主題舉辦料理比賽,網羅各地的大廚,更邀請300位民眾一同品評。參賽隊伍「沁涼鴨」將鴨肉料理以涼麵形式呈現,用宜蘭縣冬山鄉在地的蜜香紅茶麵搭配涼麵醬、小黃瓜絲,希望創造出爽口、不油膩且適合在夏天大快朵頤的鴨肉麵。「沁涼鴨」參賽成員、蘭陽技術學院餐旅管理系學生林聖翊笑說:「我們是夏天的時候想到的點子,沒想到在決賽用上的時候已經入秋了!」 參賽隊伍「沁涼鴨」特地到宜蘭縣冬山鄉取材,將在地的蜜香紅茶麵搭配涼麵醬,製成鴨肉涼麵。 圖/陳妍如攝參賽隊伍「在地鴨鴨」則由蘭陽技院餐旅系學生林佳德、王妤婕組成,他們以「一口鴨」為料理命名,用越南寬河粉包住煙燻鴨肉、蔥、小黃瓜等食材,並綁上水蓮菜做成方便入口的春捲造型。王妤婕表示,他們的靈感來自平時常吃的北平烤鴨,調味時以日式烤肉醬代替常見的甜麵醬,並將麵條換成寬大的越南河粉,把鴨肉和餡料包起來,做成小巧玲瓏的「一口鴨肉麵」。王妤婕特別分享製作料理的訣竅,在於調味料的用量以及等待入味的時間皆須精心調控,「一定要注意鴨肉不能醃太久,不然全部都會是醃料的味道!」 參賽隊伍「在地鴨鴨」的「一口鴨」料理將蔥和水蓮菜等食材川燙後,再以日式烤肉醬調味。 圖/陳妍如攝 參賽隊伍「在地鴨鴨」設計的「一口鴨」料理以越南河粉包裹鴨肉、水蓮菜為裝飾,方便入口。 圖/陳妍如攝參賽隊伍「P.J.T」準備了日式風味濃厚的「拉麵鴨」,以味噌、豬骨、柴魚為底熬出拉麵湯頭。蘭陽技院餐旅系學生邊子翔提到,他們花費最多時間和心力在熬煮湯底,「最難的是時間的控制,前一天就得熬好。」邊子翔更提到,這是他第一次嘗試這樣的創意料理,過往在學校上課時,多以經典食譜為教材練習,創意鴨肉料理是他過去沒有的經驗。鴨肉拉麵佐以七味粉、木耳、魚板以及礁溪在地的茭白筍,台式和日式食材在拉麵湯碗中交會出全新的風味。 參賽隊伍「P.J.T」以味噌、豬骨及柴魚為底熬湯,結合台式及日式食材,做成鴨肉拉麵。 圖/陳妍如攝試吃民眾林以婕表示,本次比賽中的鴨肉料理有許多別出心裁的設計,有些雖然突兀,但也有配合得恰到好處的菜餚,「特別是有參賽者把鴨肉麵和滷味混合,很好吃!」本次「宜蘭鴨肉麵」比賽激盪出許多餐桌上少見的創意,讓民眾對鴨肉麵的想像不只侷限在鴨肉片、湯麵、蔥花的排列組合,成功打破人們對傳統鴨肉麵的印象。
「合」氣生財  工人團結共創另類經濟
校園
專題
第1657期
「合」氣生財 工人團結共創另類經濟
焦點
2017-06-12
【專題記者劉祐齊、周瑩慈、陳詩妤、陳亭蓉、曾智怡報導】國立政治大學清潔人員張伯伯(化名)因得罪公司主管導致原本負責的清掃範圍被擴大,而後清潔公司以怠職為由想將他解雇,堅決不從的張伯伯被調到國立台灣大學,清潔公司雖以「工作輕鬆」說服他簽約,張伯伯事後卻發現實際工作量大增,工作地點也和先前帶他去看的不同。張伯伯這樣的個案並不特別,權益飽受侵害卻無力爭取,已成為許多清潔人員的職業常態。今年三月,「有限責任台北市種子清潔勞動合作社」(以下簡稱政大清潔合作社)正式成立,將於本(六)月參與政大清潔外包工作的投標。政大種子社協助校內清潔人員爭取勞權已長達十年,社長黃星貿指出,清潔外包公司獲利的方式往往是壓低清潔人員勞動條件,例如減少聘僱人數、增加每位勞工的勞動量或壓低其薪資。勞動者成立勞動合作社(註1)可以自行承攬業務。 清潔人員成立勞動合作社後能獨立承接工作,工資不需再被公司抽成。 圖/政大種子社提供<b>工人自組合作社免剝削 社員地位平等前三鶯部落自救會顧問、搬家工人江一豪指出,以搬一車3千元為例,搬家公司接個電話就分到超過三分之一的酬勞,「九成以上的勞務都是由工人付出,為什麼還要多一個老闆來分這個錢?」合作社能促成重新分配,「將進到老闆口袋的錢,回歸到消費者和勞動者身上。」江一豪指出,我們的學校並未提供應有的勞動權益教育,多數台灣人對勞動的想<b>像只有「受僱」或「創業」,若非像前者一樣選擇服從老闆,創業後也往往沿襲雇主對勞權不重視的現狀。內政部合作及人民團體司籌備處(註2)合作事業輔導科科長葉昭宏指出,只要是同類型的工作、成員有共同利益,且事業有營收,就符合成立勞動合作社的條件。每位成員同時還身兼老闆及股東,都有義務參與營運。「如果一個勞工待過私人企業、也待過合作社,通常會對合作社有比較高的評價。」社團法人台灣青年勞動九五聯盟理事鄭中睿表示,合作社內的運作較為民主,社員的地位都是平等的。此外,依據《合作社法》第24條,合作社盈餘的分配取決於個別社員貢獻的多寡,不因職位高低而有所不同。<b>解決下游資訊不對稱  另類經濟創議價實力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教授陳信行指出:「工人的三大法寶是工會、工黨及合作社。」創立工會是為了捍衛勞動條件;而成立合作社則能進一步創造另類經濟。長期關注技術社會與勞動議題、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兼任教師鍾宜杰指出,建築工程有非常多的發包層級,從建築工程公司、建築師、設計公司、設計師、中游的統包工程公司、到最底層才是各工種的工人。在這個複雜的系統中,工人經常不知道自己是在為哪家公司工作,因而無法掌握承攬案件的詳細資訊。在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下,工資當然就容易受到剝削。現今的工程界,僅會以行情來給付工資。勞方對於工資行情的形成與議價,並不具有談判的籌碼,甚至連談判的機會都沒有。建築業的技術工雖然還沒有成立合作社,但是「準合作社」形式已經在業界行之有年,只是尚未制度化。具體而言,設計師、木工通常會有自己的工班,當某一工種缺人時,工班裡的工人通常會推薦自己的徒弟或是同業前來支援,形成另類的合作關係。這種相互支援、互通賺錢機會的模式,是建築工人間長久的默契,雖然是成形於工人之間為了生存而產生的人際網絡關係,但也剛好符合了合作社的團結精神。「工人其實沒有什麼本錢,團結就是最大籌碼。」鍾宜杰指出,勞工能在成立合作社之後減少被上游的層層剝削。此外,由於網路資訊發達,消費者越來越容易透過網路詢比裝潢價格;建築與設計工程公司同樣也在面對市場長期的削價競爭,這些因素都會導致施工品質參差不齊。若合作社能成為勞動的普遍形式、工人不是個體戶而是在合作社裡,建商、大型系統傢俱公司、設計師等上游產業就必須尋求合作社的派工,而非個別勞工。團結模式一旦成形,工資的談判空間自然就會提高。這種模式對於工程的上游也有好處,他們雖然不是掌握自己的工班,但是同樣可以在不同的合作社之間挑選自己信任、合作愉快的對象。如此不僅可以穩固工資、有效提升勞動尊嚴,在良性競爭下,工程品質也將提升。日本的合作社多以社區為單位來服務,實施「產業六級化」(註3),從被忽視的農業,到少子化的老人安養問題所衍生的照顧勞動服務,再擴及社區送餐、孩子托嬰等,透過各類型勞動合作社的運作服務民眾的「食衣住行育樂」及「生老病死」。日本民眾深耕的合作思維與共同行動力已經有效紓緩政府處理人口老化及少子化問題的應接不暇。  義大利政府會引介建築、板模等建設工程勞動合作社至其他歐盟國家工作,積極替此類勞動者爭取工作機會,增加收入,提升其生活水準。<b>合作社制度無法「錢」進    弱勢經營難上加難「想在臺北都會區讓原住民年輕人有工作機會。」台北市原住民理貨勞動合作社(以下簡稱北市原民理貨合作社)負責人黃金鵬說道。91年,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給予原住民合作社為期六年的免營業稅優惠政策,北市原民理貨合作社於同年成立,希望憑藉原住民先天的體力優勢開展理貨運輸業,起初有十幾位社員,部分社員因收入低而另求他職,現僅剩六位。黃金鵬表示,成立之初希望能承攬政府標案,因為資金周轉等原因被拒於門外受挫。標案常歷時一、兩年,這段空窗期,生活開銷將無從支付。因此,後來轉為提供宅急便的形式,例如與百貨公司服飾專櫃合作宅配事宜。「這一兩年台灣景氣不好,我們配送的件數也更少。」現在的客戶多為熟客。黃金鵬認為,台灣政府不像國外對於合作社有完善的規劃與協助,管理辦法並不成熟,「合作社在台灣只不過是舶來品。」許多勞動合作社是由弱勢團體組成,政府應提供工作機會、法律保障、財務支援與借貸等資源協助,否則在財團價格戰之下常難以生存。「畢竟都是弱勢,能拿出來的資金也都幾百塊、幾千塊。」黃金鵬表示,政府在96年時停止免營業稅的優惠,讓他們的經營更加艱困。  鄭中睿表示,國外的勞動合作社普遍有政府力量支持,台灣目前的制度則十分不友善。國立台北大學金融與合作經營學系兼任副教授梁玲菁指出,合作社並非公司,是社員互助的團體,但政府仍用公司的標準對合作社課稅,使他們面臨「三重課稅」(註4)的困境,第一層是營業稅,第二層是營利事業所得稅,第三層是薪資與股息的個人綜合所得稅。「國際間的微型融資與微型企業,沒有一個國家排除合作社。」梁玲菁指出,台灣微型企業的定義是5人以下,而成立合作社卻需7人以上,無法使用「微型融資貸款機制」。勞動合作社多為勞力密集產業,不僅社員少,資金取得也較為困難,鄭中睿指出:「會組勞動合作社的人,大概個人的經濟條件都不太好,也可以理解銀行不太敢貸款給他們的原因。」反觀國外的合作金融不僅推展有方,許多國家也都透過協助合作社運作來解決失業問題。如十分重視合作社的義大利,給予勞動合作社低利貸款及免稅優待,並給予身心障礙者更廣的免稅範圍。梁玲菁指出,比起一般受僱工人只需自行負擔70%的保費,合作社社員是100%自保,也造成部分有意願者對於成立合作社望之卻步。目前應對之道是讓社員自己到工會投保,未來,若能聯合全台灣的勞動合作社成立工會,將是相對可行的解方。「這都要回歸到政策法規對合作社是不是有利。」 鄭中睿指出,政府於104年《合作社法》修法後,已設置「合作事業發展基金」,期望協助合作社的發展,但至今尚未注入資金。葉昭宏回應,由於民間所想要的和政府有能力提供的金額規模落差極大,對於基金用途也尚未達到共識,目前正在尋找折衷的方案。<b>合作火苗待點燃 討論開啟組織工作在現今經濟制度的結構中,出資者掌握資訊與利潤,下游(層)的工人僅能被動地接收工作,「生意是上頭給下來的,」鍾宜杰表示,勞工彼此間被切割,自然不易組織。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 USA)博士候選人黃國治指出,國外經驗資料顯示,合作社的經營效率沒有比一般公司差,不該處於目前這種弱勢。他觀察到這與文化背景有關。台灣的企管雜誌都在教育、激勵大眾成為「好員工」,主流媒體中也遍尋不著勞動合作社的相關討論。可得知雖然台灣一般的企業管理文化較科層化,大眾卻較能習慣,可見得台灣在捍衛平等協商的勞權教育方面仍十分不足。黃國治直言,從工會被打壓的現況即可得知,員工挑戰老闆的權威仍是禁忌,而合作社的本質則是「容許勞工自己思考整個企業該怎麼運作」。「台灣在「合作」的人本教育上其實是耕耘不夠的。」梁玲菁認為,組織合作社之前最重要的是彼此擁有共識。北歐國家從幼兒教育便開始帶入友愛、平等、自由、誠實、互助等觀念;法國教育也從小即導入合作觀念。現階段基礎教育來不及落實,可先由勞動者先成立討論會,凝聚對於成立合作社的大小事務的共識,必要時可請專家學者一同參與討論。從認識到組社,討論不能間斷,否則長期營運很容易淡化初衷。江一豪指出,多數勞工通常只有「團結在老闆之下」的經驗,對團結的想像不夠全面。一起工作的夥伴,不一定有找出管理彼此的方法或共識。江一豪長期思考合作社實踐的可能性,「集體運作應該是要容得下各種聲音的。」他認為合作社也需要知識份子的投入,提供自我管理框架等工具,達到與一般公司相同的規格,納入營運所需的財務、行銷、法律領域等人才。「資本不需要休息、再生產,然而勞動力需要。勞動力應被善待,而非被當成商品來賤價買賣。」註1:內政部合作及人民團體司籌備處原屬於社會司,因民國102年社會司歷經組織改造,由現在的衛生福利部分走社會司中有關社會福利的業務,其餘的單位轉為合作及人民團體司籌備處。因法案目前仍停留在立法院,故只能保留「籌備處」的名稱。註2:內政部合作及人民團體司籌備處原屬於社會司,因民國102年社會司歷經組織改造,由現在的衛生福利部分走社會司中有關社會福利的業務,其餘的單位轉為合作及人民團體司籌備處。因法案目前仍停留在立法院,故只能保留「籌備處」的名稱。註3: 第一級(產業)X  第二級(產業)X  第三級(產業)=產業六級化註4:三重課稅,第一層是營業稅(除部分與社會福利、照顧勞務有關等合作社得以免除),第二層是營利事業所得稅,第三層是薪資與股息(若有剩餘分配)的個人綜合所得稅。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