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歷史結合藝術 淡水嘉年華再現滬尾之役
影音
第1797期
歷史結合藝術 淡水嘉年華再現滬尾之役
2024-10-25
【記者張恩爾、李昱靜、范瑞勻新北採訪報導】精心裝扮,在遊行隊伍中手舞足蹈,透過身上的服飾、道具,展現淡水歷史風情。2024新北市淡水藝術嘉年華以「時光嘉年華:重返滬尾西仔反」為主題,將清法戰爭中的滬尾之役轉化為一場充滿活力與創意的藝術盛宴,吸引民眾共襄盛舉。普普樂藝術執行長連珮如表示:「清法戰爭代表淡水這個地區的光輝的時代,我們如何用藝術去轉換,變成一個嘉年華的概念讓大家參與。」   滬尾之役是清法戰爭中的重要戰役,本次活動的表演團隊緊扣這一歷史主題,透過藝術形式生動呈現,將打鬥動作與舞蹈結合,以及設計多款以戰車為主題的花車,重現當年的戰爭氛圍,讓觀眾彷彿置身歷史現場。連珮如表示,每次提到清法戰爭的這個議題的時候,希望可以不只是歌頌戰爭,而是和平團結的概念,讓它轉換成藝術的形式,讓大家感受到藝術的氛圍、快樂的氛圍。   踩街遊行不僅將歷史與藝術結合,更融入年輕人喜愛的現代元素,以街舞揮灑熱血活力。專業馬戲團現場吹氣球引得大人小孩紛紛伸手索取,為淡水老街營造出充滿歡笑與熱鬧的氛圍。真理大學觀光事業管理學系學生陳柏熏認為,參加這種藝術的活動是一種文化的傳承。身為在地大學的學生可以參與這些在地的活動,對我們來說,收穫是值得的。民眾王秀中說到:「(活動)可以讓淡水的居民活絡起來,藉這個機會能夠看到淡水的文化,比較不會單純是來這邊逛街、吃東西。」此次活動不僅結合淡水在地歷史,還邀請紳士協會及女力團體參與,透過生活化的藝術展現,讓多元群體在嘉年華中發聲。台北海洋科技大學演藝時尚事業管理系助理教授邱筱婷說明:「今年的主題是節能減碳愛地球,以舊衣改造,呼籲大家節能減碳,作為我們發表走秀的主題。」   藉由表演藝術呈現淡水在清法戰爭的過往,讓民眾以活潑的方式感受濃厚的歷史風情。淡水藝術嘉年華透過生動的演出傳承在地文化,期望以藝術交流讓淡水走向國際。
傳統精神接軌嘻哈潮流 「客+潮」發揚客家文化
生活
第1769期
傳統精神接軌嘻哈潮流 「客+潮」發揚客家文化
2022-10-26
【記者陳孟樺台北報導】2022臺北客家義民嘉年華自22日起至24日以「義民35.客+潮」為主題展開活動。義民嘉年華來到第35週年,乘著客家文化的浪,與現代潮流結合,衝上前所未見的浪峰。這次以嘻哈元素貫穿活動,期盼能拉近客家原生文化與年輕一輩的距離,同時也帶給民眾新穎體驗。 2022臺北客家義民嘉年華以「客+潮」為主題,主辦方希望將傳統文化與嘻哈潮流結合,讓青年對客家文化更有感。  圖/陳孟樺攝本屆以「客+潮」融合傳統與新潮流,更擴大規模舉辦往年的「迎神繞境」與「安座大典」,特別邀請全台35間宮廟參與。廟宇人員聲勢浩大,來自台灣各地的神轎一齊座落在自由廣場中央。安座大典啟動的那一刻,所有民眾肅立,專注地看著廟方將一尊尊義民爺與忠勇公請出轎,接著由典禮人員們小心翼翼地把義民爺牌位一ㄧ接過手傳至主祭台上。 安座大典時,典禮人員高喊「進喔」,向全台35間宮廟的義民爺與忠勇公表示將把他們接上主祭台。   圖/陳孟樺攝今年客家義民嘉年華融合傳統與潮流,主辦方祭出嘻哈主題曲「承蒙臺北」的舞蹈比賽,歌詞以客語道出義民來到台北的故事,詞曲中新舊雜揉與碰撞成為一大特點。而「創意踩街」受風雨影響而取消,令許多表演團隊感到惋惜,原定受邀參與的國立臺北大學熱舞社學生吳俞蓁認為:「平常不會注意到這類型的活動,但有結合熱舞表演就能吸引許多大學生與街舞圈年輕人的關注。」 2022臺北客家義民嘉年華活動次日遇上風雨,受邀表演的學生不畏場地溼滑仍奮力舞蹈。 圖/陳孟樺攝出身不同世代卻同樣關注、喜歡客家文化的民眾匯聚在義民嘉年華。會場中鑼鼓喧囂夾雜現代嘻哈音樂,針對本次主辦方嘗試結合兩種文化,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徐世勲説:「想讓民眾耳目一新,不見得是要完全顛覆,而是在某種既有的客家特色下變得非常潮流。」傳統與潮流在活動中交會,主辦方期待能重新詮釋當代客家精神。徐世勲認為,客家文化在創新或者與其他文化融合都有所突破,不過「客語傳承」仍是最大困境。國立臺灣大學客家研究社副社長吳廷宇認為,對客家青年而言,具備客語能力與擁有使用客語的環境同樣重要,「我們對公眾場合中出現這些語言可能還不習慣,像臺大學生會今年迎新傳單使用多元語言,就有些人不習慣而引發爭議。」主辦方這次嘗試交融兩種文化,吳廷宇也表示,大家會感到新潮,或許也有人因活動而想認識客家文化。 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徐世勲(左)接受講客廣播電台採訪,與主持人以全程客語的方式趣聊活動。 圖/陳孟樺攝本屆客家義民嘉年華為客家文化翻開嶄新的一頁,談及下一頁該如何續寫,徐世勲表示,未來計畫讓客家結合全球當代文化,「甚至讓大家覺得原來,我們客家人也可以引領潮流。」另一方面,吳廷宇點出,主辦方可以讓民眾體驗客家人的生活,「畢竟文化本質上是一種生活方式,所以民眾參與過這樣的生活方式後,推廣效度或深度都才會是持續的。」客家精神透過本次活動與潮流接軌,讓客家傳統以新形式發揚光大。
《艾拉》首現雲林國際偶戲節 東西合璧主題曲悠揚會場
生活
第1767期
《艾拉》首現雲林國際偶戲節 東西合璧主題曲悠揚會場
2022-10-05
【記者邱楷淇雲林報導】遊行隊伍身穿布袋戲服裝向周圍民眾揮手致意,喧囂鑼鼓聲響徹虎尾市區。雲林縣政府在1日舉辦第20屆雲林國際偶戲節開幕活動,由偶戲嘉年華為節日揭開序幕,其中四米高未來小女孩《艾拉》讓參與民眾格外印象深刻。 開幕演唱會現場湧入大量布袋戲戲迷 圖截自雲林國際偶戲節官網艾拉是一位頂著稻草色捲髮,身穿吊帶褲的木偶女孩,她乖巧地讓操偶師坐在她的木頭軀幹內,緩慢追逐瓢蟲。表演過程中,孩子們圍著艾拉一同前行,時不時在艾拉快要捉到瓢蟲時發出尖叫,並拍手鼓掌。「我們希望藉由艾拉在同心公園裡的探索帶給觀眾奇妙、純真的感受。」藝術報國總監陳柏潔解釋道。就讀國立台灣體育運動大學的許瀞文負責在表演中操控木偶,看到表演迴響熱烈後,她欣慰地說:「雖然練習過程很辛苦,但看到小朋友們開心的樣子,就覺得很值得。」隨著偶戲嘉年華落幕,民眾魚貫虎尾高鐵特定區,響應國際偶戲節開幕儀式。開幕演唱會《轟動武林之誰是正英雄》由霹靂國際多媒體操刀,除了將傳統布袋戲結合現代投影技術外,傳統中樂與小提琴、搖滾樂融合演奏的布袋戲主題曲也悠揚會場,帶給觀眾視聽覺創新饗宴。「其實演唱會的重點,是要跟大家一起感念我們逝去的八音才子—黃文擇大師。」雲林縣縣長張麗善在致詞時感傷說道。布袋戲配音界第一號人物黃文擇大師在今年6月逝世,享年67歲,過去他聲線多變,將角色生旦淨末丑呈現地活靈活現,因而被業界譽為「八音才子」。主辦單位為了緬懷黃文擇大師,在表演串場中播放他的紀錄片,底下觀眾一見到已成為絕響的八音才子演出,紛紛拭淚。 由藝術報國帶來的《艾拉—第一次造訪》 圖/邱楷淇攝 「在國際偶戲節時,台灣的偶戲能夠和國外偶戲團體交流切磋,並學習國外是如何傳承、創新偶戲文化。」就讀中興大學的黃同學思索道,週末他特意返鄉,與家人一起到雲林布袋戲館觀看國際偶戲展,「我覺得雲林有努力去發展、宣揚偶戲這項文化真的很好。」西北木偶中心館長狄米崔·卡特(Dmitri Carter)在參與國際偶戲節一連串的開幕活動後表示,世界各地都有各自古老的偶戲文化,偶戲節的重要性是讓國際去了解不同的偶戲表演。第20屆雲林國際偶戲節不只著重傳承,也跟著潮流創新,並交流各國偶戲文化。 雲林布袋戲館內,一位媽媽正向自己的兒子講解布袋戲戲偶。 圖/邱楷淇攝第20屆雲林國際偶戲節自9月23日開跑以來吸引全國眾多觀光客到訪,主辦方廣邀國外偶戲團隊來台演出、策展,不僅讓豐富的傳統文化藝術進入台灣民眾生活中,也讓本土與國外偶戲團體互相觀摩演技。張麗善盼望國際偶戲節能讓傳統偶戲文化薪火相傳、永續發展與創新,並藉此找回流失的布袋戲觀眾。
串聯台中古蹟 復古舞蹈嘉年華望帶動舊城發展
生活
影音
第1735期
串聯台中古蹟 復古舞蹈嘉年華望帶動舊城發展
2020-11-05
▲請點擊圖片觀看完整報導。【記者黑立安、吳季柔、林子頊綜合採訪報導】舞台上響起經典的懷舊舞曲,身穿復古衣裳的舞者,隨著音樂婆娑起舞。由台中市政府觀光旅遊局舉辦的「2020台中國際舞蹈嘉年華」10月31日登場。來自全台各地的民眾齊聚於舊車站前廣場共襄盛舉。有別於以往的風格,嘉年華今年以「復古」為主題,期望讓參與民眾重溫舊時代的感動。為打造活動的復古氣氛,主辦單位特別將主舞台設於舊車站前廣場,結合周邊像是台中州廳、大屯郡役所、 舊市議會等舊城區建築,讓民眾可以在參與嘉年華之餘,就近參觀這些百年歷史築。市長盧秀燕說明,活動選在舊車站舉辦,民眾可以同時欣賞舞蹈與豐富的歷史人文景觀。觀光旅遊局主任秘書林鴻文則指出,中區周遭有許多舞廳,也是台中市古蹟建築最密集的地區。他表示,希望能夠透過活動,讓年輕舞者回流,也讓老中青三代交流不同的舞風,「讓大家一起來共舞。」近年來,台中市政府致力推廣古蹟的運用。自民國107年起,文化資產處及都市發展局開始為期三年的「台中文化城中城歷史空間再造計畫」。此計畫包含整頓台中州廳、台中刑務所演武場及綠空計畫空間。都發局都市更新工程科長黃金安期望,透過文化資產修復及高科技軟硬體設備創新,能打造新舊共榮的特色景點。此外,都發局於同年新增「大車站計畫」,整頓後車站古蹟及周邊倉庫群,預計將新民街倉庫打造成食農教育基地,並融入台中特色農產及創意市集。而後火車站建築及20號倉庫群,將轉變成主題式特色書店,讓在地居民能享受開放式閱讀空間。台中存在不少古蹟建築,透過政府政策推行及民間宣傳投入,吸引更多觀光人潮。國立清華大學藝術學院學士班學生徐詠婕說:「如果政府沒有推動這種觀光的話,像我們這種外地遊客就不會知道這些景點。」他認為,這些復古場景除了讓外地遊客認識特色古蹟,也給予年輕人創業契機。再現的歷史場域,不僅讓外來遊客一窺台中過往的城貌,也幫助當地政府整合交通網路,吸引商家進駐,連帶帶起經濟與產業發展。政府期望能藉由翻新計畫,讓民眾更加了解台中的歷史背景脈絡,並創造更多發展可能。
齊「新」協力 國北教大嘉年華推東南亞文化
生活
第1734期
齊「新」協力 國北教大嘉年華推東南亞文化
2020-10-29
【記者周佩怡台北報導】廊簷下有的攤位銷售東南亞文創商品,有的販賣醬料與點心,桌上擺設隨著商品不同,或插上國旗,或放置食材原料。攤位上的外籍學生則熱情地招呼客人,介紹商品與設計理念。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東南亞區域管理碩士學位學程暨東協人力教育中心投入全系學生,於24日首辦「漫遊東協——東南亞嘉年華」,向民眾推廣東南亞文化。 販賣各式馬來西亞醬料的攤位上,擺著醬料的原料——雞蛋、辣椒、洋蔥等等,拉近客人與醬料的距離。 圖/周佩怡攝嘉年華包含各式趣味活動,例如服飾體驗、桌遊、手作藝品等,還有一場接一場的教育講座。其中最令人矚目的是創意雜貨市集,攤位上小巧的印尼心型花生餅、帶有清香的馬來西亞咖椰醬、印尼蠟染布等商品吸引民眾佇足。這些商品都由新住民製作,碩士生負責設計與行銷。社團法人台灣新住民人權協會常務理事郭萍芬自緬甸來台數十年,這次以個人身份協助學生籌備。他提到新住民通常只會販賣手工點心、藝品給熟識的人,不過透過產學合作,新住民可藉由學生架設的網購平台,讓客人可經由通路回購,學生也能獲得行銷經驗。 販賣甜花餅、花生餅、天貝的攤位取名為「純真」,代表著簡單天然的食物也能營養又好吃;紅白配色則是呼應印尼國旗,透露出這些是來自印尼的國民美食。 圖/周佩怡攝國北教大東南亞區域管理碩士學位學程暨東協人力教育中心成立四年,且目前只招收外籍學生。往年越南學生較多,今年則增加了很多泰國、緬甸、印尼的學生,組成越發多元。主任魏郁禎表示,去年嘉年華僅著重單一國家且在校內舉辦。今年新增東協十國的特色活動,希望讓更多人接觸東南亞文化。「荷蘭人在殖民印尼時,用米粉代替麵粉,製作思念的家鄉甜點……」碩士一年級的緬甸學生李莉錦細心地介紹印尼甜花餅的由來。他應用課堂所學的銷售技巧,向客人傳遞商品故事。系上副教授張朝清說明,學生在課堂上自行選擇感興趣的品項,邊上課、邊規劃商品的包裝與行銷。他指出學生須克服成本定價管控和團隊溝通,李莉錦也坦言,團隊難以平衡精美包裝與成本。他們曾去實體店選購包裝,卻發現價錢過高,最後改成網購便宜的包裝。來自越南的碩士二年級學生黎明清販賣印尼手工蠟染小包,他表示有些人嫌棄售價高,然而新住民兩、三星期才做好一個成品,定價應符合他們花費的時間及精力。 「Daun Batik Indonesia」攤位將部分商品掛在交錯樹枝上,營造自然清雅的氛圍,吸引民眾購買印尼手工蠟染布所製成的錢包、餐巾、手提袋。 圖/周佩怡攝合作過程中,來台已久的新住民常覺得學生閱歷不足,學生則認為新住民的經驗過時,但是跨文化、跨年代的衝突反倒促進文化融合。印尼花布攤位的緬甸華人碩士二年級學生梁正英分享,除了與新住民語言不通,第一次看到新住民製作的花布時,團隊認為花俏的樣式不符學生的需求,所以希望對方調整設計,不過新住民堅持自身理念,導致雙方一度僵持不下。經過溝通雙方互相讓步,團隊請新住民加做髮帶和便當袋,「就現場來看,確實髮帶賣得最好!」國北教大東南亞區域管理碩士學位學程暨中心的工讀生、參與籌備的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四年級學生林嘉敏期盼,透過活動能翻轉東協國家的負面印象。民眾陳思琪參加完嘉年華,不再認為東南亞國家很落後,且覺得此種方式寓教於樂,小孩都樂在其中。張朝清表示嘉年華首次結合課堂與實務,不僅讓學生做中學,協助新住民微型創業,更促進東南亞學生與新住民、民眾間的交流,「這種具有跨文化特性的產學合作,是本地研究所較難出現的。」 
中市搭懷舊風潮 跨代舞動沒落大舞廳
生活
第1734期
中市搭懷舊風潮 跨代舞動沒落大舞廳
2020-10-29
【記者林子頊台中報導】「啦啦啦啦~盡情搖擺~」老、中、青年沈浸在經典老歌中翩翩起舞。這是24日白雪大舞廳的「復古舞會」,老少透過肢體語言跨越時代的鴻溝。舞會以「復古服裝」為裝扮主題,期望能讓參與的老年人重新回味初次舞蹈的喜悅,也讓年輕人穿越時空回到60年代。 「2020台中國際舞蹈嘉年華」的系列活動復古舞會24日在歷史悠久的白雪大舞廳舉行,今年舞會以「復古服裝」為裝扮主題。 圖/林子頊攝台中市政府觀光旅遊局在歷史悠久的白雪大舞廳舉辦復古舞會,為「2020台中國際舞蹈嘉年華」系列活動之一。舞會活動內容多元,除了播放各年代的舞曲,包含抒情老歌、電子音樂等,讓民眾到舞池搖擺外,也有服裝人氣票選活動及舞蹈競賽。參與民眾多穿著70、80年代的中西式服裝,例如喇叭褲、亮片裝、中式旗袍、中山裝等。獲得「今日我最靚」服裝設計獎的劉曉諭,期待能呈現上海風,以亮眼的紅色喇叭褲搭配點點襯衫,頭上戴著一頂復古捲造型,拿下了冠軍。劉曉諭認為老少可以藉由舞技交流,他非常享受於跨世代復古舞會的氣氛。 獲得「今日我最靚」冠軍的劉曉諭,呈現出復古上海風,以亮眼的紅色喇叭褲搭配復古襯衫,頭上戴著一頂復古捲造型。 圖/林子頊攝白雪大舞廳在台中佇立57年,是目前台中市唯一領有正式「舞廳牌照」的老字號舞廳。隨著時代的轉變,舞廳雖然逐漸沒落,仍保留60年代的風格,充滿懷舊與復古情懷。參與民眾陳香美說道:「大部分台中人只認識金錢豹,就像台北人只認識黑美人,我今天才知道原來白雪大舞廳這麼傳統這麼復古。」舞廳老闆蔡泗龍熱情地配合場地的租借,也將持續積極推動台中市政府觀光產業的發展。 老年人和年輕人舞動於舞池中,運用舞蹈跨越時代的鴻溝,透過肢體的表現認識彼此。 圖/林子頊攝復古舞會搭上懷舊風潮,讓逐漸沒落的舞廳重獲新生。朝陽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蕭米妮因好奇電影中舞廳的真實樣貌報名此舞會。她說:「以前認為白雪大舞廳是個廢墟,沒想到有在運作,對舞廳有了新的認識也感到新奇。」她認為舉辦復古主題的活動,可以振興這些有年代的建設,是創新的發展機會。當今掀起了復古流行,許多年輕人也開始嘗試復古穿搭。國立臺中科技大學徐嘉妤認為,復古風的流行使年輕人跟年長者有共鳴,產生新的話題。 復古風的流行使年輕人跟年長者有共鳴,也藉由交流舞技產生新的話題。 圖/林子頊攝不只年輕人玩得過癮,長輩也拋開拘束樂在其中。身為在地台中人的李如芬分享,拉近時代的距離不需要語言,能運用舞蹈的元素透過肢體認識彼此。蔡泗龍看見老少舞動的樣貌說道:「大家互動的活潑程度超越我的想像,看大家跳得開心,我也跟著想跳起來。」他表示復古舞會雖然沒有表現出印象中上海百老匯的景緻,卻讓他看見了新時代的復古,他期待能讓台中的文化增添更多情味。 長輩在復古舞會認真打扮,身穿亮眼奪目的傳統服飾,藉此機會重新回味過去跳舞的感動。 圖/林子頊攝
首屆彩虹親子嘉年華寓教於樂 盼普及孩童性平教育
生活
影音
第1711期
首屆彩虹親子嘉年華寓教於樂 盼普及孩童性平教育
2019-11-01
【記者黃雪瀅、朱姰霖台北採訪報導】小朋友舉起彩虹棒,激動得跳起來搶答問題。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為配合每年10月底的同志遊行,於10月26日舉辦第一屆彩虹親子嘉年華,鼓勵父母帶孩子上街,以親身參與遊行的方式,教育孩童性別平等知識。參與活動的民眾阮財陽表示,活動讓孩子知道社會上有不同性向及性別角色,讓孩子學習尊重彼此。另外,活動邀請來賓說故事,以台灣第一本描寫熟人性侵的兒童繪本《蝴蝶朵朵》為題材,警示孩子在遇到危險時應向父母求助,教育孩子自我保護的重要性。「教育其實是要經年累月,不可能我講了一個故事就知道。」表演來賓水晶麻將認為認為,性平教育的傳遞並不是通過一次活動就能成功。此次遊行是台灣同性婚姻合法後首次舉辦,使活動意義格外重大。然而,同志家庭收養子女的法律尚未完善,目前僅限單身者收養,且無法進行人工生殖。因此現場也提供人工生殖中心諮詢和法律顧問服務,由專家協助未來欲組織家庭的同性伴侶。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常務理事洪于珊觀察,台灣擁有好的醫療資源,人工生殖技術也相當進步,但僅提供給不孕的異性戀夫妻。因此,洪于珊希望人工生殖可以開放給單身的女性或者同志家庭。儘管同性婚姻專法已通過,同志族群在生活中仍處於相對弱勢。活動除了為同志家庭發聲,也示範如何透過親子活動傳遞性平教育,期盼同志家庭的養育權利能獲保障的同時,家長也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性平教育。https://youtu.be/PB1gYG1LRhY
西螺大橋踩街 串古今中外歷史記憶
生活
第1709期
西螺大橋踩街 串古今中外歷史記憶
2019-10-16
【記者傅有萱雲林報導】響亮的鼓聲及鞭炮聲為踩街活動揭開序幕,參與的成員們各個身穿特色服飾,面對鏡頭毫不羞澀,大方地擺出原先排練好的姿勢,並大聲呼喊著:「我愛台灣!我愛西螺!」由雲林縣西螺鎮公所主辦的「西螺大橋觀光文化節」於12日正式開幕。適逢西螺大橋通車66週年,主辦單位特別加入「國際踩街嘉年華」,並在橋上設計歷史回顧攝影展,希望能喚起在地民眾對西螺大橋的情感,也吸引觀光客一同感受在地文化特色。 繽紛的鞭炮及響亮的鼓聲為活動拉開序幕,此次的開幕典禮有別於以往在舞台上舉行,首次移到西螺大橋前方開場。 圖/傅有萱攝 主辦單位將平時專門給車輛通過西螺大橋封住,讓民眾可以走上橋,感受這座已有66年歷史的建設。 圖/葉世賢提供西螺大橋全長1939公尺,橫跨雲林及彰化兩縣,有「遠東第一大橋」的美譽。民國80年初,政府開始推動西螺大橋轉型為觀光大橋,並於87年由在地的螺陽文教基金會舉辦首屆西螺大橋觀光文化節,成功吸引不少人前往參加,此後這個節日就成為西螺鎮的年度重大節日。雲林縣西螺鎮立幼兒園園長廖周全就表示,自己從小在西螺長大,學生時期的他,經常在下課的空檔跑到橋下打水漂,「每次看到這座橋就會想到小時候的日子,它就像陪著我長大一樣。」 西螺大橋陪伴雲林及彰化居民走過一甲子,讓許多民眾對這座橋有著深厚的情感。 圖/傅有萱攝 主辦單位在西螺大橋擺上此次活動相關的裝置藝術,吸引民眾前往拍照。 圖/傅有萱攝本次踩街嘉年華加入了「國際」元素,有參與隊伍穿上日本和服及美國牛仔造型服飾,象徵著西螺大橋建造時的歷史(註)。其中更有來自泰國、印尼及馬來西亞交換學生參與踩街遊行,他們揮舞中華民國與自己家鄉的國旗、戴上色彩鮮豔的花圈,與民眾熱情擁抱,現場氣氛十分活絡。參與此次踩街遊行的明道大學泰國交換生宋麗華也提到,自己剛來到西螺的第一天,便被紅色的西螺大橋吸引,「當我走在這座充滿故事文化的大橋上時,有種說不出的感動,就好像見證了它的歷史一樣。」註:西螺大橋於日治時期開始興建,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政府暫停工程,後來由美援協助完成建造。故西螺大橋邊有著美國、日本、中華民國國旗,象徵大橋由三國共同建造完成。 來自明道大學的各國交換學生們手舉國旗,熱情活潑地向一旁民眾揮手。 圖/傅有萱攝 此次參與踩街的隊伍,除了日本和服及美國牛仔裝扮外,還有來自媽媽們組成的森巴舞團。 圖/傅有萱攝 紅色的西螺大橋十分吸睛,一旁還有插著中華民國、日本及美國的國旗,象徵大橋由三國共同建造。 圖/傅有萱攝除了各式表演活動,現場也設有西螺大橋的歷史回顧攝影展,讓民眾在橋上漫步時,能夠欣賞西螺大橋從過去到現在的風貌。西螺鎮公所民政課里幹事王明正表示,西螺大橋乘載了許多當地居民的情感,是一個令西螺人驕傲的建設,「我們把橋封起來,放上很多它過去的照片,讓民眾可以上去走走看看,就好像在說它的故事一樣,讓它永遠不會被忘記。」 西螺大橋觀光文化節為此地年度重大節日,活動從白天持續到晚上,讓夜晚的西螺鎮熱鬧無比。 圖/王明正提供西螺大橋如今已經陪伴雲林及彰化居民走過一甲子,紅色的大橋成為在地著名的打卡景點,但同時也因為觀光人潮的湧進,讓不少人質疑西螺在地民生會受到影響及破壞。對此王明正表示,政府單位未來將持續投入文化保育行動,希望這裡的文化被更多人看見的同時,不會被外界給干擾、破壞,「提升西螺能見度,同時讓在地特色永續發展,是我們持續在努力抓的平衡。」
西螺大橋踩街 串古今中外歷史記憶
生活
第1709期
西螺大橋踩街 串古今中外歷史記憶
2019-10-16
【記者傅有萱雲林報導】響亮的鼓聲及鞭炮聲為踩街活動揭開序幕,參與的成員們各個身穿特色服飾,面對鏡頭毫不羞澀,大方地擺出原先排練好的姿勢,並大聲呼喊著:「我愛台灣!我愛西螺!」由雲林縣西螺鎮公所主辦的「西螺大橋觀光文化節」於12日正式開幕。適逢西螺大橋通車66週年,主辦單位特別加入「國際踩街嘉年華」,並在橋上設計歷史回顧攝影展,希望能喚起在地民眾對西螺大橋的情感,也吸引觀光客一同感受在地文化特色。 繽紛的鞭炮及響亮的鼓聲為活動拉開序幕,此次的開幕典禮有別於以往在舞台上舉行,首次移到西螺大橋前方開場。 圖/傅有萱攝 主辦單位將平時專門給車輛通過西螺大橋封住,讓民眾可以走上橋,感受這座已有66年歷史的建設。 圖/葉世賢提供西螺大橋全長1939公尺,橫跨雲林及彰化兩縣,有「遠東第一大橋」的美譽。民國80年初,政府開始推動西螺大橋轉型為觀光大橋,並於87年由在地的螺陽文教基金會舉辦首屆西螺大橋觀光文化節,成功吸引不少人前往參加,此後這個節日就成為西螺鎮的年度重大節日。雲林縣西螺鎮立幼兒園園長廖周全就表示,自己從小在西螺長大,學生時期的他,經常在下課的空檔跑到橋下打水漂,「每次看到這座橋就會想到小時候的日子,它就像陪著我長大一樣。」 西螺大橋陪伴雲林及彰化居民走過一甲子,讓許多民眾對這座橋有著深厚的情感。 圖/傅有萱攝 主辦單位在西螺大橋擺上此次活動相關的裝置藝術,吸引民眾前往拍照。 圖/傅有萱攝本次踩街嘉年華加入了「國際」元素,有參與隊伍穿上日本和服及美國牛仔造型服飾,象徵著西螺大橋建造時的歷史(註)。其中更有來自泰國、印尼及馬來西亞交換學生參與踩街遊行,他們揮舞中華民國與自己家鄉的國旗、戴上色彩鮮豔的花圈,與民眾熱情擁抱,現場氣氛十分活絡。參與此次踩街遊行的明道大學泰國交換生宋麗華也提到,自己剛來到西螺的第一天,便被紅色的西螺大橋吸引,「當我走在這座充滿故事文化的大橋上時,有種說不出的感動,就好像見證了它的歷史一樣。」註:西螺大橋於日治時期開始興建,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政府暫停工程,後來由美援協助完成建造。故西螺大橋邊有著美國、日本、中華民國國旗,象徵大橋由三國共同建造完成。 來自明道大學的各國交換學生們手舉國旗,熱情活潑地向一旁民眾揮手。 圖/傅有萱攝 此次參與踩街的隊伍,除了日本和服及美國牛仔裝扮外,還有來自媽媽們組成的森巴舞團。 圖/傅有萱攝 紅色的西螺大橋十分吸睛,一旁還有插著中華民國、日本及美國的國旗,象徵大橋由三國共同建造。 圖/傅有萱攝除了各式表演活動,現場也設有西螺大橋的歷史回顧攝影展,讓民眾在橋上漫步時,能夠欣賞西螺大橋從過去到現在的風貌。西螺鎮公所民政課里幹事王明正表示,西螺大橋乘載了許多當地居民的情感,是一個令西螺人驕傲的建設,「我們把橋封起來,放上很多它過去的照片,讓民眾可以上去走走看看,就好像在說它的故事一樣,讓它永遠不會被忘記。」 西螺大橋觀光文化節為此地年度重大節日,活動從白天持續到晚上,讓夜晚的西螺鎮熱鬧無比。 圖/王明正提供西螺大橋如今已經陪伴雲林及彰化居民走過一甲子,紅色的大橋成為在地著名的打卡景點,但同時也因為觀光人潮的湧進,讓不少人質疑西螺在地民生會受到影響及破壞。對此王明正表示,政府單位未來將持續投入文化保育行動,希望這裡的文化被更多人看見的同時,不會被外界給干擾、破壞,「提升西螺能見度,同時讓在地特色永續發展,是我們持續在努力抓的平衡。」
HEMA嘉年華首邀台師傳技 盼歐洲武術國內生根
影音
第1707期
HEMA嘉年華首邀台師傳技 盼歐洲武術國內生根
2019-10-03
【記者賴辰瑀、張佳琪、張珮慈新北採訪報導】選手身穿鎧甲、手持鋼劍,待裁判一聲令下後,隨即跨出腳步向對方進攻。Clash of steel 史實歐洲武術嘉年華於9月28及29日,在新北市三重國民運動中心展開。史實歐洲武術簡稱為HEMA(Historical European Martial Arts,HEMA),歐洲人藉由解讀13到19世紀的武術手稿,還原失傳的武術並推廣到亞洲。而這次活動集結多位國內外好手及台灣講師參與其中,因此可說是首次HEMA亞洲集會。 活動分成比賽及講座兩部分,比賽包含草蓆試斬與鋼劍對抗,草蓆試斬是草蓆分五段的狀況下,選手須配合步伐且以不同動作依序斬斷才算得分。鋼劍對抗則是雙方持劍,分別站在場上對角處,並向彼此步步逼近,以斬擊、刺擊、割擊等技術攻擊對手,並依攻擊部位決定得分數。另外,講座也介紹HEMA的歷史脈絡以及技巧教學,並透過實際操作軍刀、義大利細劍等兵器,讓來自亞洲各國的選手進一步了解HEMA。 「我覺得HEMA史實歐洲武術是所有男孩心中的浪漫。」Vor&Nach史實歐洲武術會教練方子平表示,目前HEMA已發展至亞洲各地,台灣Vor&Nach史實歐洲武術會也有數十名學員定期租借場地教學。透過此次武術嘉年華,集結來自亞洲各地的HEMA好手互相交流,輔大歐洲劍術社社長劉宗恩說:「跟國外的選手在場上比賽,有意識到自己的一些壞習慣,然後就是被對方利用,所以就丟了分數。」他進一步解釋,每個國家學習的流派文化有差異,因此對打過程中會察覺有些不同,期望藉由活動互相切磋。 然而,目前HEMA在校園尚不普及,許多年輕族群仍不熟悉這項運動。輔大歐洲劍術社副社長黃品澄說:「全台灣HEMA正式社團只有輔大一個,自己參加比賽,目前為止通通都是我們自己就要當主辦方。」對此,Vor&Nach史實歐洲武術會總教練伊塞爾表示,走進校園是下一個很重要的推廣方式。武術會也期盼未來能頻繁舉辦推廣HEMA的活動,使更多年輕族群親身接觸,進而認識這項運動。https://youtu.be/bKSKWZ7uCQ0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