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西北大學展覽聚焦女性影響力 美大生展開性平對話
國際
第1795期
西北大學展覽聚焦女性影響力 美大生展開性平對話
焦點
2024-10-04
【記者周元曦報導】9月25日,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布洛克博物館(The Block Museum)在 Instagram 上發布首則宣傳秋季特展《Dissident Sisters: Bev Grant and Feminist Activism, 1968–72》的貼文,這場由布洛克博物館與西北大學圖書館合作推出的新展覽,旨在透過攝影師兼音樂家貝夫・格蘭特(Bev Grant)的鏡頭,具體重現美國1968至1972年的重要歷史、展現女性在社會上不凡的影響力。 展覽中一張張黑白相片,包括格蘭特捕捉到女性參與大規模抗爭,以及出席會議的場景。其中一張拍攝1968年紐約激進女性(New York Radical Woman)(註)成員齊聚一堂的影像,清楚描繪出11位穿著得體的女性開會的一幕,同時存放格蘭特別為女性主義所撰寫的民謠。 註:為存在於1967年至1969年的激進女性主義團體,並在1968年的美國小姐選美比賽現場展開一條寫有「女性解放」(Women's Liberation)字樣的橫幅,引起全美媒體關注。 此外,展覽中展出西北大學圖書館所珍藏的報紙、海報與玻璃瓶瓶蓋,就讀西北大學音樂系的台灣留學生林依綾解釋,瓶蓋是當時人們宣傳女性主義理念的管道,上面刻有女性主義標誌。而展覽也引起學生主動追溯美國女性主義歷史。 「自從1920年女性可以投票後,越來越多女性參與抗爭活動,希望能在社會上擁有與男性一樣的權力。」同樣就讀音樂系的學生奧黛麗(化名)認為,女性主義(Feminism)至今仍有推行的必要。就讀社會政策暨新聞學系的學生卡普萊斯・林賽(Kaprice Lindsey)也強調女性主義(Feminism)須持續推動,否則女性權利會永遠被忽視。「有一次我在班上發言被一名男同學中途打斷,他說我沒有發言的資格,就因為我是女生。」林賽說出自己的遭遇,並表示西北大學男性人數大於女性人數,因此他期望更多人正視性別平等議題。 奧黛麗表示,職場上男性往往能獲得比女性更好的待遇,加上美國至今尚未出現過女性總統,顯示美國在性別平等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此次的秋季特展為女性主義發聲,同時將美國歷史具體呈現,期盼學生能與校園產生連結,落實性別平等,並將理念推廣到其餘大學。
實驗影像映女性故事 《莎芙群像》盼掙脫社會束縛
藝文
第1783期
實驗影像映女性故事 《莎芙群像》盼掙脫社會束縛
2023-10-26
【記者邱昭華綜合報導】「大膽地共同創作激發我們的組織、創意的潛能。」哥倫比亞籍實驗電影導演畢七月(J Triangular)說。《莎芙群像:女性實驗影像創作基地》由畢七月及裝置藝術家陳安安擔任導師,帶領20多名女性學員,在六堂影像工作坊課程後,策畫成果並發表實驗影像作品。展覽以不同形狀的螢幕、人體翻印模型等媒介投影創作,讓成員自由發揮創意,傳達女性不受框架限制的理想。展覽22日在微風影城展出。 畢七月(前排左)、陳安安(前排中)與工作坊學員們的合照。這次工作坊從八月中旬開始,22日於微風影城發表成果。 圖/廖芷筠提供「我們的目標是培養一個女性社群,並在電影中建構嶄新的前衛女性主義。」畢七月作為女性主義者,期盼透過影像將更多女性故事呈現在螢幕上。此外,工作坊以集體創作的形式,也呼應今年《台灣國際女性影展》中「集體即力量」的理念。陳安安認為,無論是女性或性少數社群,都在父權社會下遭到噤聲,因此身為女性更應該練習為自身相關的社群倡議。他也觀察到,當學員們討論時,對彼此故事和受壓迫的經驗也能有所共鳴。在工作坊前期,成員們以「夢境」、「情慾」等關鍵字作為主題,互相分享經驗與想法,在認識彼此的同時慢慢打開自我,最後各自進行拍攝。到了創作後期,學員再重新擬訂新題目,並運用先前的影像素材,剪輯成實驗影像作品,透過不同學員拍攝的畫面,交織出各種創作的可能。「最重要的是拋開既有的想法。」陳安安解釋,或許素材拍攝者當下並未賦予畫面意義,但經過其他成員拼湊後,不但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能引起學員間的共感。作品〈沈默 Silence〉以面具作為影像的重要元素,像是劇中人物手拿面具遮住臉部,和牆壁上的手影互動,身體不時扭曲伸縮,或是戴著面具站在路上凝視前方。除了面具之外,影片中也呈現一位被粉色紗布罩住身體的女性,正試圖用手掙脫束縛。「面具和粉色紗布就像是社會給女性的拘束。」創作者之一的國立臺北大學會計學系學生廖芷筠表示,現今仍有許多國家的女性受到不公平待遇,這樣的框架籠罩女性多年,讓女性成為沈默的群體。 〈沈默 Silence〉中,一位女性跪在地上,在粉色紗布裡扭曲掙扎著,象徵社會給女性的框架。 圖/廖芷筠提供而另一件作品〈Flowing〉使用流動、重複的元素設計畫面,以分割畫面的手法,並讓四個一樣的影像同時放映,或是將泡泡飄上天空的影像疊合在一起。談及當初以泡泡作為主題的原因,影像創作者、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的李怡嫻說:「我不喜歡穿泳衣,覺得自己的身體不好看,透過泡泡去看身體,它會扭曲變形,感覺就像是自己與身體抽離。」身為女性的李怡嫻,認為社會經常灌輸「女生就是要瘦」的觀念,進而產生對身體的自我懷疑。 圖為〈Flowing〉在展場中的呈現,三個電視螢幕疊加在一起並同時播放,電視機上還有塑膠泡泡呼應主題。 圖/邱昭華攝圖為〈Flowing〉在展場中的呈現,三個電視螢幕疊加在一起並同時播放,電視機上還有塑膠泡泡呼應主題。 圖/邱昭華攝觀眾曾偉婷在觀賞完〈沈默 Silence〉後說道:「當中有一段粉紅色紗布蓋在女生身上,就好像一個束縛。」他認為這個畫面如同自身會遇到的狀況,一方面被社會價值觀綁住,一方面又想做自己。觀眾邱郁婷則說:「這些作品讓我想到約翰・伯格(John Peter Berger)在《觀看的方式》裡提到的『男人觀看、女人表現』,而展覽裡的作品都在努力地突破這個框架。」
沙龍理女性主義歷史 王君琦藉影像談平權困境
生活
第1754期
沙龍理女性主義歷史 王君琦藉影像談平權困境
2021-10-21
【記者黃亭茹綜合報導】整齊且溫馨的小空間,旁邊擺放著熱紅茶,椅子自然地擺放著...,2021年第七屆大稻埕國際藝術節於15日舉辦「女性主義沙龍」,邀請到主講人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執行長、台灣國際女性影展主席王君琦,以國際女性影像為出發,談論性別平權的「再現代化」(註)議題。註:表示女性權益在現代社會中的持續進步 女性主義沙龍開張,國際女性影像談性別平權的「再現代化」,現場氣氛舒適輕鬆。 圖/大稻埕國際藝術節提供王君琦將沙龍聚焦於美國電影和華語片,以女性形象類型切入為參與者梳理相關歷史脈絡。他以「蛇蠍美人」的女性形象為例,表示在過去影像中,是相對常見地,「在電影中,蛇蠍美人往往象徵「新時代女性」的形象。」他解釋,因其代表傳統價值的逾越,呈現勇敢追愛的性格,然而,相關影像作品結局大多悲慘,彰顯「道德懲罰」的概念。「這樣的女性形象是一個矛盾的綜合體」他總結,這些電影在呈現新女性的形象之餘,仍在「否定」該種價值。「性自主是有一條線的」,王君琦補充,女性可以打扮得現代時尚,內心卻被要求「出淤泥而不染」,仍保有純潔心靈。人們往往讚賞女性形象的現代化,卻盼望著其在精神上保有傳統價值。這也反映在女性形象於影像的呈現和敘事,儘管隨著時代改變,女性形象在影像中有所突破,「但這樣的突破是有限的」,他表示,至今仍難脫傳統表現的框架。 主講人王君琦在會中暢談女性形象在影像中的變化,有結構地表示女性形象「再現代化」的議題。 圖/大稻埕國際藝術節提供「『厭女』從線上到線下,是許多女性的日常經驗感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副教授方念萱認為,問題往往出在養成環境,例如在理工的專業領域,女性往往缺乏機會,「這也是為什麼「性別比例」如此重要」他強調,在職場提倡性別比例,就是為了確保女性在這樣充滿阻礙的環境中仍能擁有與男性相同的機會。 今年於台北電影節和台灣國際女性影展上映的《火車快飛》導演林邵慈表示,近年大家開始關注「女性導演」,他認為被關注是一件很好的現象,能促使更多女性投入影像產業或創作。此外,他也期許女性導演的出現,能打破過往「以男性主導」的既有思維。 現場觀眾專注聆聽沙龍內容,在過程中提出各自的反思。 圖/大稻埕國際藝術節提供女性主義發展至今,仍面臨許多挑戰。留美學生黃羿瑄無奈地表示,社會對於女性主義運動仍舊有許多不解,「​​同為女性,很多人沒有察覺自己正在被壓迫,反而認為這似乎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情。」他說道。方念萱教授也表示,若女性主義者關切的是性別平等,也絕對是造福生理男性,當這個社會的性別平權還未完善,女性主義運動就該繼續推動,直到實現平權的那天。
它樂園打破性別二元印象 跳脫男女討論性議題
藝文
第1693期
它樂園打破性別二元印象 跳脫男女討論性議題
2018-12-21
【記者范莛威台北報導】一滴一滴的經血在水中暈開,慢慢將畫面染成暗淡的紅色,像一朵朵綻放中的鮮花。就讀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的楊芮雯,自16日起在防空洞藝廊舉辦《它樂園》個展,試圖打破性別二元化的社會印象。楊芮雯說:「它,是陰性,是存在於每個人體內,不論是特質、感受、或是任何無法被定義的事物。」他補充,對於陰性,大部分人可能只會連想到女性。但在展覽中,陰性沒有性別,而是指涉每個人心中較為陰暗的部分,並以「它」來代稱。〈花朵製造器〉為長達10分鐘的錄像作品,從女性每個月都會生的「病」出發,將經血一滴滴倒進水中。楊芮雯說:「每個人對於月經的感受與想法都不同,有覺得經血骯髒的男生,也有像我一樣痛得要死的女生。」觀展民眾、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碩士班藝術理論與評論組學生林嘉萱說:「這件作品給人的想像空間比較大,讓觀眾可以融入展覽中。」 〈花朵製造器〉為錄像作品,為藝術家搜集自身經期時的經血,滴在靜止的水面上。 圖/范莛威攝「因為電視廣告,國中男同學都覺得經血是藍色的。」〈None Life〉是由訪談整理而成,分為月經、性事、性騷擾與性別四個故事,一冊冊被掛在牆上。楊芮雯補充,希望觀眾可以從作品體驗到彼此的差異,並從其中獲得一些共鳴。觀展民眾楊沛霓表示,能夠感受到作品中毫不修飾的自然,「在關於女性被性侵或歧視的時候,能體會那種無奈的感覺。」除了女性之外,作品將討論範圍擴大到了同性戀、異性戀、跨性別者,和無性戀者,所有和陰性相關的「它」。楊芮雯希望觀眾能夠不被他或她所侷限,而是用無性別的角度去體驗。林嘉萱則認為,展覽有點過度聚焦在陰性的負面焦點,若是能夠多呈現一點正面的論述,或許能帶給觀眾不一樣的感受。 〈None Life〉為一套八冊的訪談文字,從月經講到性事和性別,掛在展場的牆壁上供人翻閱。 圖/范莛威攝
《虛擬愛人》諷審美 翻轉女體印象
藝文
第1664期
《虛擬愛人》諷審美 翻轉女體印象
2017-11-08
【記者羅文妤台北報導】展覽《虛擬愛人》4日於疊藝術藝廊開幕。展名中「虛擬」代表想像;「愛人」則象徵女性。藝術家溫佳寧以幽默詼諧的繪畫手法,企圖翻轉一般社會大眾對女性外表的期待。展覽除平面的壓克力畫作外,還有兩項影像作品,增添展覽的豐富度。 溫佳寧從畫作後方投射粉紅色的光線,增添作品的活潑感,跳脫平面畫作既定的擺設。 圖/羅文妤攝溫佳寧目前就讀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自幼認為自己的姓名富含社會刻板印象,「佳寧」像是被期望成為安靜乖巧的女生。他不願活在社會框架下,因此透過繪畫和影片,利用創作包裝他所重視的理念,並經由展覽傳遞給觀眾。展出的畫作多借鏡雜誌書報、商業廣告中的女性,維持原本的服裝、姿勢,但刻意改變他們的體態,反諷世俗認定的「美女」。而作品特別強調暴露的元素,是由於溫佳寧認為主流媒體多半將「性感」與「暴露」劃上等號。 觀眾透過裝置的孔洞觀看作品〈歡迎光臨寶貝洞3.0〉,營造出窺視的氛圍。 圖/羅文妤攝藝術家設計的影像作品〈歡迎光臨寶貝洞3.0〉是一個木製的偷窺箱,觀眾可以從孔洞觀看箱內身形變形誇張的成人片女演員。溫佳寧認為成人片是最清楚可見物化女性的一種公開傳播,為了顛覆大眾印象,箱內設置彎曲的透明片,扭曲女演員的五官與四肢,刻意偏離成人片預設的立場。懸吊在展場正上方的〈扮裝皇后〉,護士服、網襪、眼鏡等幾項普遍被視為性感的元素,放在一名「不美」的女人身上,是藝術家特意製造的衝突感,女人眼眶下的紅色顏料,既像流淚也像流血,溫佳寧希望留給觀眾想像的空間。 懸掛在天花板的〈扮裝皇后〉,透過護士服、眼鏡、網襪、溜冰鞋象徵社會賦予女性的標籤。 圖/羅文妤攝觀眾陳文意表示,透過觀看〈歡迎光臨寶貝洞3.0〉能讓他輕易接收藝術家的想法,相較於畫作,影片更加直接。觀眾張淑君身為基督徒,對於藝術家畫筆下的聖母格外有感觸。他認為即便人們賦予聖母崇高的形象,但聖母身為女性依舊有慾望,而溫佳寧以赤裸且懷孕的聖母,展現身為女人的慾望,令他耳目一新。「社會上的兩性平等,是以男性角度為標準。」溫佳寧說道,若原本就由男性的標準為依歸,從何談「平等」?為了打破傳統中由男性扮演陽剛角色的現象,溫佳寧鮮少創作男性角色,皆以女性角色替代。展場負責人林得玲認為概念藝術(Concept Art)在當代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因此十分看重溫佳寧作品中傳遞的女性主義。林得玲說:「藝術作品所呈現的就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份。」他表示任何一位女性都可能會經歷歧視,溫佳寧的作品就是在隱喻各種歧視的現象。
破父權藩籬 Feminine重譯女性美
藝文
第1663期
破父權藩籬 Feminine重譯女性美
2017-11-02
【記者王若穎綜合報導】美國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藝術系(Studio Arts)碩士生黃意倫創作《Feminine》,將《女誡》的內容刻畫於自己身上,並運用傳統仕女圖形式構圖,呈現父權社會下被壓抑的女性。作品於10月27日至29日在台北藝術攝影博覽會展出。 黃意倫的藝術攝影作品《Feminine》,呈現在父權社會下被壓抑的女性。    圖/黃意倫提供毛筆字「陽以剛為德,陰以柔為用;男以强為貴,女以弱為美」寫在女人腿上;而她蜷縮著身軀、轉身背對觀者,並用鮮花遮掩住其肢體。《Feminine》系列作品中,模特身上的字摘錄自班昭所著的《女誡》。它原是一本教導自家女子做人道理的私書,但出版後廣為流傳,深深影響後世幾千年的女性命運。黃意倫說:「三從四德的觀念烙印在女性的身體與血液中,使女人成為男人的依附品。」於是她請朋友在自己身上寫下《女誡》中約束女子的內容,自拍照片後與剪裁過的素材拼接,再用筆刷重畫相片、重疊影像顏色後,製成《Feminine》系列下十二個作品。仕女圖為中國傳統的美人畫,古代繪師以細緻筆刷和完美比例描繪女性容貌。黃意倫仿照傳統仕女圖風格創作。她指出,宮廷繪師幾乎都是男性,他們用畫筆定義女性美。她認為,這些繪師畫下的不只是女性的容貌姿態,還有男性審視女性的角度,以及兩性的權力階層關係。景文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學生王憶婕表示,作品中古典文學與畫作融合的方式很有特色,運用仕女圖的構圖創作也很唯美。 黃意倫請朋友在自己身上寫下《女誡》,將自拍的照片與剪裁後的素材拼接,並用筆刷重畫相片、重疊影像顏色而成。    圖/黃意倫提供黃意倫男朋友曾對她說:「妳不能穿的漂漂亮亮給我看嗎?」她表示,當時因在家中而身穿舒適睡衣、無特別打扮。聽到這句話時感到極度震驚,「沒想到在與至親互動中,仍然感受到傳統根生蒂固的男性主義思想。」黃意倫說,這件事情激發她的創作靈感,於是她想透過藝術攝影表達自己的不滿與無奈。「其實你可以反抗、有意識地表達,然後正確地教導下一代。」黃意倫指出,現今許多女性都知道自己活在不平等的狀況裡面中,卻不在意且妥協於如此的社會現象。「我每天都在體驗生活的矛盾、進行思想鬥爭。」黃意倫說家人對女性的觀念也屬保守,但和親人價值觀上的衝突卻也給了她不少創作靈感。「我很清楚地知道我生活的狀態,至少不會無知地跟著社會思想走。」 即使處在不平等的社會中,女性仍然可以反抗、有意識地表達,然後正確地教導下一代人。    圖/黃意倫提供 
置頂